和我的育婴师,聊了聊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作为很多孩子的母亲,以及作为职业女性

去年12月17日,我成为了一名母亲,于是在我的个人平台上陆续更新起“成为母亲”系列。 这是“成为母亲”系列的第四个内容, 我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进行对话,她是我在月子中心的育婴师——张圆圆。 首先感谢张圆圆女士在这段时间的协助和指导,让我和一一能平稳、愉快地度过第一个月。 她不仅是我的女儿一一现阶段的另一个“母亲”,我最得力和信任的唯一战友,她自己也是两个女孩的母亲。此外,同是90年代生人的我们,不论在成长背景、社会文化规训,还是同为在家乡之外打拼的职业女性等层面,我们都拥有许多相通的经历、困惑与挣扎。 而开启这个对话的原点,是因为圆圆,以及我在月子中心相遇的众多女性从业者打破了很多我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 在传统印象中,母婴护理师被叫做月嫂、育儿嫂、阿姨。 显然,这类称呼的诞生,意味着这些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担,且多为年纪较大的女性。《不合时宜》在“家政工:家里的陌生人,都市的隐形人”那期里,提到在中国,从事家政领域的劳动力,超过70%都是女性。 除了性别指向外,“嫂”“阿姨”的称呼,最值得警惕的是,它们极大地抹去了这类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和权威属性,把一个公共领域的职业,内化成家庭领域的喂养。 这与我的观察一致,在月子中心的这段日子,除去一位男性产后运动康复师,其余从业者都为女性。此外,我还面试了十位住家育婴师,也都为女性。 在过去的28天中,我深切体会到,这个行业远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样。至少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中高端月子机构中,从业与我们在任何企业和公司里的职场女性并无多大差异。90后是中流砥柱(圆圆是1991年生人)。此外,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包括,科学的喂养、照护知识与技巧;专业全面的运动、饮食和康复知识;对待高敏感、高需求的特殊群体——婴儿和产后母亲——的情感劳动;友善又专业的沟通与协作能力等等。 所以,带着万千好奇,我与圆圆开启了这次对话,聊聊身为女人,身为母亲,身为职业女性的种种。 Part 1 作为母亲 03:00 当初为什么决定要孩子? 03:22 你有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也是顺其自然吗?还是出于什么考虑? 04:12 有了孩子之后,最大的不适应是什么?如何克服? 04:40 有了孩子后,每天的时间就网格化了,固定的时间网格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06:22 就像你说的,成为母亲后,你的时间就开始以孩子中心重新构建,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孩子很“烦”?或者觉得自己比较无助?比较迷失的阶段? 09:48 感谢孩子的到来,让我有机会重新去认知和探索自己的生理&情感极限。 13:50 为孩子充分建立了安全感后,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爱是有条件的,需求是有边界的。 14:09 女儿和儿子的养育不同? 14:47 如何思考女孩的性教育问题? 16:00 选择不和孩子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当初的挣扎有吗?现在回头看觉得这个选择怎么样?如何维持和孩子的关系? 17:30 作为出来“闯荡”的职业女性,你觉得你在为女儿树立一种生活样本吗? Part 2 作为更多人的“母亲” 19:50 身为母婴护理师,你才是很多母亲的第一个真正战友,也是很多宝宝在初生阶段,最亲密的人。你最初从事这个工作和现在的感受区别是什么?这些孩子对你意味着什么? 23:00 你遇见过那么多母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4:00 喂养工作是母职和爱的ROI与数据化。我如何看待女儿的喂养记录和生理指标。 25:00 对于新手妈妈而言,照顾好你自己是最重要的,孩子安全感和情绪稳定性来自母亲的情绪。 Part 3 作为职业女性张圆圆 29:40 选择育婴师这个职业的原因? 30:30 作为91年的育婴师,你如何看待别人称呼你阿姨、月嫂? 31:20 你自己如何看待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之前是否也存在过偏见?32:15 在培训中,除了技术类的,会有情绪支持、情感心理类的吗? 33:15 来到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你觉得有什么感受?比如拓展了眼界,比如对整个产业有了新的认知? 35:26 个人的未来发展是什么?

39分钟
99+
1年前

品味和审美也太被高估了吧

主持:黄四,品牌人、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邱正,DEMO Studio联合创始人 本期笔记: 我第一次翻开《DEMO》杂志是在2019年,在创刊号的那篇文章里,DEMO Studio的朋友写道: “设计似乎只是一种更趋向于结果的呈现,这种‘结果’被精美的图片和说辞包装成人们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审美’或者‘品味’。 但显然,这并非表达‘设计’的唯一途径。DEMO更愿意将‘设计’视为一种效果或氛围抵达的方式,以及呈现艺术、经济、政治、科技、群体与个体行为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元素的媒介。� 而‘设计’的权利,并非只掌握在那些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师手中,更多时候,它被行使于普罗大众的日常创造之中,他们往往有过设计的初衷,而我们也着迷这种无意识的‘设计’动机以及所塑造的结果。” 在过去的两年中,这本杂志践行着以上这段表述。我是以对待一个资料库的心情阅读每一本DEMO的。虽然每本的页数在三百余页,但它并不要求你特意拨出一天、半天的时间完全投入。作为一本杂志,它的内容有跳跃性,却又暗藏某种线索,这恰恰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碎片式阅读”,轻松亦有收获。我在等洗衣机洗好衣服时读一篇,一个人吃饭时读一篇,等外卖时读一篇,等朋友喝咖啡时读一篇....然后慢慢消化在脑海里。 所以,很开心能和这本杂志的主创邱正录了这一期播客,在即将开始的90分钟对话中,我们聊了聊: 1. 设计跳出造物、品味和消费,更重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2. 杂志作为一种媒介的独特性是什么?书籍和杂志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3. 在这个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时代,Low Tech作为一个思考方法正在被更多人实践。 我在剪辑这期播客时发现,同样重要的是,列下以下的名词解释和扩展阅读,希望这次的漫谈会成为你们另一次发现之旅的开始: 1. Enzo Mari——何谓真实和负责的设计 “我仍清晰地记得妻子第一次睡在我枕边的场景,当时我正沉浸在对设计思考之中。突然间我意识到了她的美。我抱着她,感受她的双肩、双腿,背部的曲线。一切如此完美,这出自上帝之手”,这脱胎于爱情的体会,被他视作自身设计准则的扳机——确切地说,他眼中真正的人工塑造之美,需具备如物种及自然界形成背后的真理——真实性,各方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并谐调运转,美从这整体的和谐中而来。 2. Assemble——“动手做,并让世界有所变化。” 在获得2015年特纳奖的项目Granby Four Street中,Assemble对区域内10所废弃住宅进行改造,从区域调研、结构修整、室内设计、装潢搭建、设计家具甚至瓷砖的烧制等步骤亲力亲为。他们在创作中积极联络当地居民,并从居民“将园艺作为武器”的抵抗政府方式中获得灵感。� 3. Fulvio Ferrari/ Carlo Mollino——设计的隐喻、象征 Fulvio在60年代创立了自己的灯具品牌SOLKA B,逐渐被定义为一种代表意大利设计的方法论——“拿来主义”,即不创造全新的形式,将生活中现成的物件进行转化和拼接,构成一件在功能、象征、叙事性各个层面都成立的新产品。 �Carlo Mollino, 一方面沉迷于科技和技术所创造的可能性的追求,一方面也试图去用技术创造一种最高级别的美——自然之美。比如他于1948年设计的椅子,有着类似于动物骨骼般的造型结构,Mollino的家具鲜少出现直线条,曲线是一种写意、梦境化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是,曲线指代了一种女性的符号。 4. Victor Papanek《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5. 《apartmento》杂志 � ——黄四

82分钟
1k+
4年前

所以,不如去大街上接吻吧

所以,不如就去大街上接吻吧 黄四:品牌人、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中二怪:喜剧/综艺节目导演 音乐:五条人《城市找猪》 本期笔记: 这一期是我和特邀嘉宾中二怪的漫谈。快乐、生命力、幸福、 表达、勇气是这期反复提到的关键词。而“接吻”是我们在节目尾声提及的一个行动,它本就是人表达爱与关怀,鼓励与温柔的,最简单的行动。 最开始的时候,我把这一期的标题定为“生活需要创作精神”。作为国内喜剧综艺的导演,中二怪在我眼中一直是位优秀的创作者。不论是看她的微博,还是每一次和她的漫谈,我都能切实地从她身上体会到创作,作为一种精神,而非一个能力,或是工作,带给人的幸福感。所以虽然以“创作”为起点,但本质上我们分享的还是那些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事儿。 关于“创作精神”,你将在节目里听到: 1. 创作本身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消费时代不能被量化的一种体验,这份快乐来自与他人的真实共鸣和相遇。 2. 创作让日常的细节有了另外的面貌,有了新的生命力。 3. 创作的本质是寻找自我,完成自我表达。把自己置于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探索和表达自我意味着直面自我、暴露自我和打破自我。如果你有幸找到一个安全的环境和伙伴陪你一起走这条“英雄之路”,那就勇敢去体验和把握吧。 我和中二怪都分别从哪些事情中寻找和训练自己的创作精神: -每天1分钟的小作文。日记、便签、微博、朋友圈这些日常的murmur作为输出,对自我叙述的重要性。 -即兴表演,学会用语言之外的能力去表达,用更多的信任和温柔去回馈他人,多用Yes and的思维方式。 -可以去上不同的兴趣班啊。 -心理咨询在这个时代给个体提供的自我叙事方法论。 延续创作带来的快乐,我和中二怪最后分享了近期生活中的快乐时刻 中二怪: -住进一间好酒店。 -发现一款好的猫粮。 -打网球,感受体育和运动真正的乐趣,也让自己了解和发现自己的身体。 黄四 -阅读的乐趣分享。 -遛狗,即便没有语言,依旧感受到温柔和平静。 -喝到一杯咖啡以及打开自己的自然感知。

100分钟
15k+
4年前

Social常有,但对话不常有

social常有,但对话不常有 主持: 黄四,品牌人、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亚楠,品牌人 本期笔记: 在结束了一个“每分钟都在奔跑”的30天后, 我邀请好朋友亚楠录制了这期漫谈。 在过去的30天中,乌云和亚楠在丽江度过了2020年夏季的尾声, 2020年,已经进入秋天,我也依旧没有见到乌云。 这期漫谈的主题是“social常有,而对话不常有”, 也是两个社交电量常年不足的品牌公关人,在social quota严重透支一个月后的决定。 在本期你将听到: 1. 怎么就成了反社交人格? -对自我的了解。 -当代生活的关系其实是工作关系的大集合。 -为什么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被沟通? 2.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沟通与对话? -足够敞开的自我,真实的描述,能将“我”交付。 -不要分析、不要理念,只要一个具体可感知的人。 3. 同事能成为朋友吗? 作为说故事的人,我们更愿意把同事当作一起创作的伙伴。 4. 如何达成真诚的沟通? -人的共性大于差异性。 -完成自我的叙述很重要。 -在自我的梳理中,建立对他人与世界更宽广的接纳度。 5. 什么样的品牌沟通才是真实的? -试图解决一个时代问题。 -放下概念、观点,重新回到具体的细节和真实的人群。 ——黄四 作为黄四和乌云的好朋友,很荣幸作为第二位嘉宾来到东八区时差互助会。 我和黄四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聊一聊”,不管是面对面还是线上,这件事情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由于从事品牌相关的工作,“沟通”和“对话”也是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工作伙伴,还是面向品牌受众。因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沟通,过多无效信息的堆砌让高质量的沟通被更加渴求,anti-social人格由此慢慢形成。 其实所谓的anti-social只是我们反对那种不真诚和表面的沟通、技巧性的表达,我们也认为真诚地打开自己、真实地投入,和他人产生链接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真正的沟通,而这件事的核心也在于对自我认知的清晰,从而学会的辨别和界限的划分。 希望我们都可以先认真地认识自己,无惧表达,然后拥有更多真实的关系和真诚的沟通。 ——亚楠

54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