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播二人中不擅长主动沟通的那位,我(小孙)往往以“被动攻击”和“主动逃跑”见长。习惯性阴阳怪气,害怕冲突和矛盾,下意识总是放弃关系。而这些长期以来养成的行为惯性,在和小马一样勇于“不体面”沟通的亲友相处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互动。比如,当我以“凛然赴死”的心态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时,对方很平和地接受了。又比如,当我想要放弃时,对方总是耐心地等待我反应过来,并成为坚守关系的那个人。这些朋友告诉我,关系中的人与人的不一致、误会、冲突以及争吵,都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而不诚实面对且拒绝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情绪才会损害我们所珍惜的关系。除此之外,生命中还有些让人非常无奈的人际“接触”,如何面对自己讨厌的人,如何处理合作当中的人际往来,都是非常复杂的课题。关于不同关系的交流沟通,大家有什么心得体会,欢迎来评论区告诉我们~ 接下来,你将会听到: * 0:20 “小酥肉事件”——很想吃肉,难以说出口! * 7:30 要勇于当场“翻脸”! * 12:00 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 17:00 非暴力沟通的责任心也是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的责任 * 19:20 小马的“暴力沟通”哲学:1.敢于不体面地表达 2.好奇心 3.自主自发 * 26:50 无法显现出真实自我,无法建立社交边界 * 33:30 非暴力沟通是人际关系的理想愿景 * 39:10 远离/接受“黑洞”出现,平衡“贝果宇宙” * 48:00 如何处理“浅接触”关系的沟通? * 62:00 非暴力沟通是关系课题分离的最好体现 * bgm:斯斯与帆《不和你说话》 *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马@Marsa❤️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分享了彼此和身边朋友对“爱好”这个词的认识。“爱好”到底需不需要我们把一件事做得超级好?如果并不擅长某件事,只是喜欢去做,可不可以把它称为爱好?我们在寻找和沉迷爱好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什么? 最近小马沉迷钩织,一开始是杯垫,后来是耳机包,再后来是围巾、贝雷帽、小背心等能直接穿在身上的东西,小孙在宿舍做碱水包,我们都在目前的爱好中,体会到某种“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在一开始,我们都没有想到,这种体验和日常生活的主线任务会那么不一样。或许,“爱好”就是能给我们带来满足和快乐的某种单纯的行为劳动吧? 在毛线店买材料的小孙,曾听到一句劝告“别掉进兔子洞了”,咱们正着理解这句话,可能是一种“不要陷进去”的警示,但如果倒着理解呢?或许是一种启示,把一份爱好当作兔子洞吧!你可以狡兔N窟,在现实生活撞到任何“危险”时,就像坐滑梯那样一头扎进这些快乐的洞窟里。 请畅快地!尽情地!享受你的兔子洞们吧!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1:26 我曾认为爱好是有潜力发展成我的特长的事情 * 06:15 突如其来的对退休生活的焦虑:一个爱好需不需要凑人头原来这么重要 * 08:00 从小就爱好说话,所以做了播客主播 * 11:44 判断一件事是不是爱好,它的标准是质量、情感浓度和付出的时间长度吗? * 32:40 在机场,20分钟钩个雪花送给陌生人 * 34:49 朋友们的爱好生活:用爱好滋养生活和灵魂(热爱书籍、电影、画册的女孩们) VS “换乘爱好”(爱好变成职业的男生) * 49:07 用“吊儿郎当”的态度对待爱好果真好吗? * 56:53 我的爱好(写作)是一个生活方式问题 * 65:25 爱好在你的人生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给小猫咪钩新衣 小马的部分钩织成果 小孙废寝忘食拆的毛线 bgm:Beatles Maxwell's Silver Hammer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这两天我(小孙)又感到能量非常低,一查日历果不其然到了我的黄体期,迎来了12月份的经前综合症。每到这个瞬间,我都会松一口气。这个归因似乎能让我更坦然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从而带来一丝丝平和。认知到作为女性会经历经前综合征,难免会有怨言,但这一事实也让我有新的契机去了解自己。或许在激素波动的点燃下,我才能得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攻击性。如果你也是受到经前综合征困扰的女性,或日常有不解的周期性情绪/生理波动的话,欢迎你来听听这一期节目,也可以来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讨论~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2:00 PMS的成因和部分症状 * 04:45 主播二人的PMS症状 * 17:52 月经的四个周期 * 26:50 我们要如何应对PMS? * 35:30 女性之间建立的“月经/经期大团结” * 42:00 为什么看《黑白厨师》会嚎啕大哭? * 48:00 PMS或许是真我释放的时期吗? * 55:00 了解女性身体也是为了理解自己 * BGM 郭静 《每一天都不同》 *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马@Marsa❤️
每一位有小孩的女人,都是“妈妈”,但正如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位妈妈也都不一样。小孙说她的妈妈好像迪士尼公主,喜欢小动物,细心、敏锐又充满生活智慧。小马则无法忘记小时候在水果店,看到妈妈拿着甘蔗作为武器,惩戒有旧怨的邻居的往事。 通过本期讨论,我们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性格,用什么样的方式养育孩子,妈妈这个身份好像都是能够把这许多特质包容下来,汇成一句“我妈妈的方式就是这样的,一个猴一个栓法”,或是“这就是我的妈妈”。被妈妈爱过的孩子,总有能力笑着或者释怀着地谈论起那些我们和妈妈的故事。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0:56 产房故事 * 02:44 被喊作“儿子”的独生女们 * 09:26 挨打故事之“乌龙情书逃学事件” * 15:43 挨打故事之“我的妈妈是作为儿媳妇或后妈来打我的” * 19:42 因为妹妹鞋子太多,我初中时只有一双鞋穿 * 25:25 取名的故事之“缺啥补啥” * 30:05 母女购物故事之“妈妈觉得你缺啥给你补啥” * 36:57 理解妈妈和承认我曾经的伤心和委屈不矛盾 * 39:35 上学故事 * 44:01除了是我们的妈妈之外,妈妈她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呢? * 45:51 女侠许女士“先礼后兵”的英勇往事 * 52:09 孙女士具有生活智慧和街头智慧的故事 * 66:44 女儿面对妈妈的娱乐生活时的复杂心态 * 72:30 如果以我们的妈妈作为参照,我们愿意做妈妈吗?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本季度的书影音报告更像是暴露了主播二人有一些特定的文化消费习惯,比如小孙热爱看喜剧综艺,而小马则乐意看“谈恋爱”,也就是“纯爱”的内容。这些习惯虽由来已久,但在被我们重新审视之后又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它们可能是不深刻或没有意义的,也可能是充满激情和治愈能量的。我们为什么喜欢观看这样特定的文化内容呢?在理解自己的这些行为时,我们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0:55 小马非常推荐的《父权制应激障碍:女性最根深蒂固的创伤疗愈指南》 * 14:00 喜剧教会我面对负面事件和平等地尊重他人 * 25:10 “害怕”说出想要成功,“害怕”成为妈妈的脱口秀演员小鹿 * 39:15 “纯爱”的夏天让我重新看待爱看谈恋爱的自己 * 50:17 观影读书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在发生变化 * 54:15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韩女对自身大众文化的反思 * 69:00 过往沉溺言情小说大回忆 * 76:00 《东京八平米》:频繁移动的年轻人如何压缩自己的生活体积和面积 * 92:00 《暮然回首》:充满哲思且精妙的漫画 本期所提及文本: 📚 书籍 * 《父权制应激障碍:女性最根深蒂固的创伤疗愈指南》 *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 《东京八平米》 * 《骄阳似我》 * 《海上繁花》 * 《今生今世》 * 《暮然回首》 * 《大漠谣》 * 《东方朔》 📹 电视剧 * 《爱过之后来临的》 * 《墨雨云间》 * 《请回答1988》 * 《浪漫医生金师傅》 * 《黑暗荣耀》 🎬 电影 * 《四月物语》 * 《最后一封信》 * 《明日的我和昨日的你的约会》 * 《前路漫漫》 * 《哈利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 📺 综艺 * 《喜人奇妙夜》 * 《喜剧之王单口季》 * 《脱口秀和它的朋友们》 *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 *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2 bgm:程璧-恋恋风尘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这是一期互联网考古自我挖掘的音频现场。回顾本年度微信朋友圈发布情况,主播二人发觉自己已经从曾经的“一天八回”变成了“一年八回(甚至四回)”。为什么曾经十分活跃在熟人微信朋友圈的我们越来越少分享自己的生活?从互联网的这块地方又迁移到了哪里呢?这一期聊下来,我们意外地或是合理地发现,自己成长的步调与方向和社交媒体的使用甚至环境变化是一致的。当所依赖的社交网络环境开始坍缩时,我们学会在自己“小社群”获得滋养,也渐渐戒掉了需要回音来肯认自己的惯习。同时,我们也十分好奇,听友们如今使用朋友圈或社交媒体的习惯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和自己生活的关系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 接下来,你将听到: * · 00:40 小孙“旧朋友圈”大赏 * · 06:20 为什么我们不爱发/看朋友圈了? * · 15:00 不爱分组的我们选择直接信任的个体 * · 24:00 作为竞技场的朋友圈,有人选择了退赛 * · 27:30 小马曾经活跃的平台——与微博的爱恨情仇 * · 37:00 小马现在活跃的平台——与小红书的荒诞互动 * · 43:00 互联网形象对比:有智识的疯婆子&喜欢爱做饭的可云;文艺喜剧之王&肤浅地发照片 * · 53:00 互联网记录着我们从抽象严肃到具体戏谑 * · 59:00 社交媒体使用的变化与自我成长步调的一致 * ·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 · 节目策划/主播/文案/封面:小马@Marsa ❤️ * · bgm:陈婧霏-生活在别处
本月初,韩国作家韩江获得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能看到身边很多声音不仅是表示惊讶,而且还表示不解,或许是因为韩国文学尚未出现在部分朋友的阅读视线中,或许是因为1970年出生的韩江在文学的视线里还“太过年轻”,或许是因为她是一位以韩文母语写作的亚洲女性,或许是因为同样是诺奖有力竞争者的其他作家名声更盛。但结合我们去年对韩江作品的“追踪性”阅读,我们知道她是一个具备获得世界大奖的实力、创作野心和文学视野的作者,她关注的历史创伤和私人疼痛也是诺奖持续在文学方面关注和支持的主题。这也是为什么诺奖为她写的颁奖词是“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因此,我们决定推出一期加更 ,跟大家细细聊一下韩江,分享一下我们觉得她能够得到本届诺奖的原因。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1:38 事实上,韩江在诺奖之前其实已经颇受瞩目了 * 04:18 韩江是一个很勇敢的写作者 * 11:20 我们推测韩江拿到诺奖的两个主要原因分别是艺术的理由和结构的理由 * 19:38 人类是这么擅长遗忘的动物吗? * 24:19 正面书写死亡的创作姿态 * 25:43 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要做非常大量的前期工作 * 35:32 诗人身份对韩江小说创作的影响 * 42:40 韩江小说和诗集中译本的基本情况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本期的嘉宾是小马在四、五年前认识的“同行”小炀,我们不仅研究对象有一定的重叠,还都尝试写诗。当然小炀写得很持续、很坚持,终于拿出了他自己出版的诗集《漂浮之夜何如》。近期他决定三不五时组织一次“卧室诗会”,邀请青年诗人,或者不被主流文学关注的“边缘写作者”,未来也会持续把录制音频更新在他们的微信公众账号“气球馆”上。根据第一期“卧室诗会”,小孙和小马对小炀做了一个简短的访谈,作为本期节目的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则是第一期“卧室诗会”的主要内容。 其实我们都很久没有这么自由且真诚地讨论诗歌了,想和我们的朋友们分享这次对谈: 第一部分-访谈: * 02:24 你是以什么契机在北京生活的,你为什么讨厌北京? * 09:09 在长期的移动状态中,你的生活日常是什么样的?对你的创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 15:54 你的创作启蒙是什么样的? * 24:33 举办“卧室诗会”的畅想、目的和未来的计划 第二部分-“卧室诗会”: * 34:00 卧室很小也很乱,它是一个私人空间,可以随意地聊很多东西 * 35:41 读诗:《旅夜抒怀2022》《我不得不变成你们的猫》 * 39:00 写作时身处的场景是香港深圳两地间的通勤地铁和卧室,真的要坐在电脑前其实屁都写不出来 * 41:52 前段人生都是漂浮在外的生活状态,这是“漂浮之夜”作为标题的情感来源 * 44:38 “中年的颓唐”与同志诗歌的混合 * 46:12 小炀的诗和某种“缺乏”:缺乏、匮乏、压抑、失败和下坠的节奏感 * 51:47 人称的问题:第一人称让我觉得很私人、很亲密 * 57:26 与“把我当狗相比”,另一种对爱的呼唤是,希望你用公园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我 * 61:05 小马激情推销《漂浮之夜何如》 * 72:45 太沉迷智识,而把诗写得玄而又玄,我不喜欢这种诗 * 74:50 厌倦文学研究到想要颜值回春后成为躺在硬盘里的那种“老师” * 76:08 听众提问时间!(超有点的讨论在此集结) bgm:Adele Easy On Me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嘉宾:小炀、小伊
自我这个大课题,是“别去读书”之前的讨论一直围绕着的中轴之一,但我们从未真正地直接讨论我们的自我建立过程,和我们对寻找自我的困惑。 在本期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我们逐渐得以看见自己的样子。这有点像照镜子,也有点像借助参照物建立属于自己的坐标轴。如同伊藤比吕美说的“能坚持‘我就是我’的人,也能理解‘他人是他人’。”我们在关系的波动中尝试找到自我的模样,学会坚持“我就是我”和理解“他人是他人”。你看,“自我”从来就不是如它字面所指的那样,仅仅是某个人自己的事情,我们依赖外在的许多人事物为自己定位,并尝试借此找到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受伤、怀疑、猜忌、回避、退缩,甚至是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都不可避免,或许我们可以对自我多一些允许,接纳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面,而不止是期待光明的部分。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0:57 寻找自我是一个和他人交互的过程 * 02:40 两个案例故事 * 11:03 自我是一个定制产品:如果我们把摸到自我的形状视为一种“贴身剪裁” * 15:33 对世界的理想憧憬影响着我对自我的期待 * 21:28 我们是怎么样发现自己的主体性视角的?释放攻击性! * 27:37 我没有释放出去的负面感受,会堆积在那里,阻碍着我 * 29:50 释放“真我”令我自责 * 33:43 伊藤比吕美老师精准而简练的建议 * 38:37 一个对照组:小孙的自我反思和许女士的外归因逻辑 * 44:45 我此生的课题就是成为我自己 * 57:48 小孙:我照着以前期待的自我走着,但还是觉得有一点点不满足 * 62:18 小马:我高中开始觉得“实在不行我去卖衣服/开美甲店”,但我却搞了纯文学 * 72:36 小孙:我希望我对自己多一点肯认 * 80:28 小马:我会希望我能对自己多一点允许 * 82:01 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预期违背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bgm:Beatles All You Need Is Love
🔔【别去读书】福利提醒:本期评论区抽取两位幸运儿赠10月【广州场】、【北京场】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剧票各一张! 当有人问你的目标是什么时,你是否会有点不知所措?目标,尤其是人生目标,似乎应该是被深思熟虑之后,让人斩荆截铁地说出来。它是一个棱角分明的词语。目标、计划、行动以及实现链条式地推进,让人生似工厂流水线一般直观且高效。 其实,目标也可以是柔软的,并非一点瞬间的实现,而是长久地拥有某种美好的状态。目标可以是关于理想自我的,而非仅仅被外部评价体系所赋予。甚至,目标可以是一种背离,找到不愿前往的方向也是前进。 如果你正处在思考目标的迷茫期,来听听这期节目吧!说不定,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早已有了目标,甚至已经实现了呢!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1:35 雀跃的瞬间不是在目标实现的那一刻 * 07:45 由我的标准所制定的目标 * 11:40 小孙今年目标:沉浸地过在每一个瞬间里 * 16:30 人应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 * 17:40 小目标也要基于目标的自我 * 23:00 目标实现不能只盯着目标 * 27:15 人生需要(重复的)体验和经历 * 32:30 目标未必是很硬的外在标签 * 40:30 小马:“我是一个愿望导向的人。” * 43:20 小孙:“我追求的是一种状态。” * 51:30 外在评价体系的目标也许会遁入虚无 * 60:00 相信且不惧怕目标能够实现——可能的躯体化表现 *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 节目策划/主播/文案/封面:小马@Marsa ❤️ * bgm: ハンバート ハンバート - さがしもの (寻找的东西)
这个夏天,随着巴黎奥运会的热浪,主播二人“已约而同”地认真运动减重,小孙选择了跳舞,小马继续跑步。坏消息是,运动是运动了,重似乎没减多少。好消息是,透过持续的运动,我们一点点地和身体重建关系。但是似乎任何和“重(chong)”、“re-”组词的状况都会这样,引起情绪波动的新形态,诱发我们深入梳理自己此前的认知,最后迎来某种“推翻”。 我们好像总是在某些日常生活里,找到一个奇奇怪怪的点,对自己发起“革命”。此番体重大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定位,那就是做自己身体的厨子。 接下来你将听到: * 00:42 重演体重秤上的数字带来的崩溃时刻: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会这样? * 18:10 为了稳固坚持减重的精神,写日记是我的心理疗法 * 19:57 最开始进入舞室,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是我的窘迫感 * 26:14 重新学会看自己的身体:要求我们的身体一直像青春期时那样发展,果真是追求更好的身体吗? * 29:41 你也有生长纹吗? * 32:50 魔性的体重变化,你也爱称体重吗? * 39:39 在坚持运动的过程中,我要勇敢地休息,尤其是月经的时候更是要休息 * 41:30 你也经常想要放弃吗? * 45:32 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运动的过程 * 48:08 主动去感知身体这个物理性的存在,让人可以重获对生活的“主角感” * 54:53 减重目标实现后会怎么样? * 60:01 健身带来的饮食结构调整和口味变化 * 64:49 我们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 * 74:20 浅浅做个无氧,把人整“废”了 * 80:28 运动像炒菜,有的人“身菜”色香味俱全,有的人……炒成啥样你都得吃下去 最后埋一个小惊喜: 在本期节目制作完成并更新的此刻,小马已经基本完成假期的减重目标(5斤)🎉🎉🎉 预祝各位听众朋友都能炒出自己想要的“身菜”!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封面/主播/终审:小马@Marsa❤️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bgm:庾澄庆《蛋炒饭》
当身在一个并不健康的性别文化中,处在弱势地位的女性往往有更多不得已。雌竞这个貌似专属女性内部的概念,实则伴随着男性凝视,以及对人和关系的物化。这是一场即便我们不想要,也会被推上擂台的比赛。如何跳脱这一逻辑,又如何避免被扯进不必要的竞争,需要个体、群体以及整个文化环境都先意识到且认定这是一个问题。而具体的答案,则需要在这一前提下才得以被践行。 那么,你有遇到过被拉入雌竞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应对雌竞的呢?而对于越来越被鼓励出现的雄竞,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欢迎来评论区告诉我们! 接下来,你将会听到: · 02:00 女性之间的竞争就是雌竞吗? · 09:45 我们无法避免被雌竞笼罩 · 15:30 男女有意识的“避嫌”来自人和关系的脆弱 · 20:45 跳出竞争,不要把彼此当作性资源 · 27:15 越能赢的人越爱参赛,但关系不是比赛 · 30:50 当雌竞发生在母女关系中…… · 37:50 害怕被误认为想要竞争 · 43:00 竞争意味着被简化的关系及人 · 50:54 被男性眼光所规驯/影响的女性选择 · 61:20 雄竞与雌竞的差异 · 69:25 袁湘琴告诉我们,爱并不受用雌竞逻辑 · 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 · 节目策划/主播/终审:小马@Marsa❤️ · bgm:大粉乐队 《献给永远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