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6月13日至6月22日举办。想在6月5日中午12点抢到心宜的票,一场头脑风暴般的排片功课绝对必不可少。面对小众单元的影片你是否感到无从下手?重温银幕经典到底该选哪几部?还有哪些影片适合抢票结束后“捡漏”呢?一年一度的SIFF选片指南又来啦! 这次除了艺述电影的“台柱子”btr会来侃片单外,我们还请来了影评人、文化“旅行僧”伯樵从文化的角度,解开今年电影节的片单密码。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一起来做个观影预习吧! 0:31 科幻主题影片推荐 5:54 特别纪念单元的女性主题影片推荐 9:32 和合共生单元影片推荐 11:15 插曲:关于在电影院睡觉这件事 22:45 影片《浩劫》的观影体验 27:26 《持摄影机的人》和《维尔托夫的回归》 38:11 致敬卡洛迪帕尔马摄影/指导的作品 41:18 关于大师系列的推荐,特别是瓦尔达 48:00 关于SIFF27抢票速度最快的排名解读 51:20 戛纳零时差片单推荐 53:29 关于名导新作的推荐 57:57 btr补充推荐的新片 1:05:33 伯樵补充推荐的新片 1:13:29 视频:沙丹解读上影节及影片推荐 1:23:39 btr推荐兰心和艺海之间赶场路线及餐饮 1:31:46 观众Q1:电影节期间印象深刻的事 1:36:04 观众Q2:影院体验和推荐 btr私人美食推荐清单: 艺海:Ajiya烤肉,Viva葡萄牙餐厅,丹叔厨房,是隆路船面,脆鳝面馆 美琪:石见,蓁豐道 BIRD HUT(陕西北路/泰兴路/江宁路),香港池仔记肠粉王(南汇路),Bella Napoli,黑明,Bottega,瑞狮楼(潮汕菜),Fenoli(中信泰富),烧肉彦藏,神童暹罗茶室by luckyboy,三喜成都抄手担担面,振鼎鸡,苏布日格内蒙烧麦 兰心:帅帅(长乐路),小实惠嘉,云和,台湾风味小吃(没以前好吃),春餐厅(要预定),瑞福园联谊,老兴鲜 感谢官方合作伙伴Moleskin和T9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以及提供的独家福利。
阿涅斯•瓦尔达,是和蔼风趣的“新浪潮祖母”,也是大胆创新的影史先驱。在其漫长且多元的电影生涯中,瓦尔达共留下60余部作品。正是因为创造力丰沛且从未停止影像上的思考与实践,她才能在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并在戛纳、奥斯卡、柏林等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电影之魂”。 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推出“沉思不停,好奇不止: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单元,集中向这位电影大师致敬。电影节期间,将放映其9部长片和6部短片,从“新浪潮”先导之作《短岬村》,到回望人生的《阿涅斯论瓦尔达》,从孕期短片笔记《穆府的歌剧,到深刻、耐人寻味的《天涯沦落女》,不仅贯穿瓦尔达的创作生涯,更突显这位“新浪潮祖母”的先锋与实验性,呈现其拍摄手法及思想理念的变迁。 5月2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卓悦教授与作家、导演Ag老师同聚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以书与影结合的方式,探讨瓦尔达的多重表达。既带领我们走近其人其影,也在电影节即将到来之际,进行一次瓦尔达作品看点与亮点的提炼,让我们能更好地随瓦尔达的摄影机游荡。 范静雯(主持人):上海国际电影节策展部“沉思不停,好奇不止: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单元策展人。 以下是现场活动的音频内容,与“进馆说”同步发布,感谢收听! 04:26 瓦尔达的新浪潮祖母地位及其首部作品《短岬村》解读 24:54 《穆府的歌剧》的创作特点与主题探讨 28:17 瓦尔达电影的女性主义主题与艺术成就 36:24 《天涯沦落女》:最具有瓦尔达本人精神内核的一部电影 43:01 游荡者:街头/海滩/家 43:54 瓦尔达怀孕期间创作的纪录片《达格尔街风情》 48:49 瓦尔达的游荡与纪录片创作:《向古巴人致敬》《墙的呢喃》 50:51 《墙的呢喃》 53:50 瓦尔达的纪录片《拾穗者》及其影响 01:05:05 JR与瓦尔达的艺术旅程 01:08:07 瓦尔达早期作品的回顾与分析 01:20:16 瓦尔达的电影回顾与展望 01:32:30 SIFF27瓦尔达单元片单
2025年,是英国文学大师简·奥斯汀诞辰250周年。这位女性文豪为这世界带来了诸多举世闻名的小说,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等。她在客厅挥洒才华,通过散步汲取灵感,以她幽默诙谐的笔触,将乡绅故事与闺蜜碎碎念摇身一变,成为文学界的“顶流”。在这些看似轻松又充满机趣的字里行间中,中产阶级女性的婚姻与爱情跃然纸上,而她同时也辛辣指出女性的生存困境,这在当代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或许也因此,她的作品至今都被频频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光是《傲慢与偏见》就被改编成迷你剧、电影,甚至是恶搞片,大导演李安亦将《理智与情感》搬上大银幕,并一举夺得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如果简·奥斯汀活在现在,她会对现如今的年轻人生存环境和婚恋形势写点什么呢?简·奥斯汀的观念在当代该如何被诠释呢?我们通过讲座来揭晓吧! 对谈嘉宾: 冯涛:英语文学翻译家,资深出版人。译有奥斯丁、萨基、E.M.福斯特、毛姆、海明威、斯坦贝克、田纳西•威廉斯、杜鲁门•卡波蒂、契弗、库切、麦克尤恩、石黑一雄、托马斯•基尼利等著名作家代表作品三十余种,五百余万字。 于是: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有且仅有》《查无此人》等小说和散文。译作包括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国际布克奖得主莱纳菲尔德、橘子奖得主温特森、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金的等英美作家的著作三十余部。 范静雯:上海国际电影节策展人 01:01 冯涛读简奥斯汀小说的历程 06:43 于是读简奥斯汀小说的历程 12:47 奥斯汀创作背景与英国贵族制度 26:03 奥斯汀小说贯穿了“理智”与"情感"的权衡 31:06 奥斯汀读哥特小说和罗曼司 38:15 女性作家最初都匿名出书 42:59 《傲慢与偏见》的影视化改编 48:00 《理智与情感》的影视化改编 57:46 《爱玛》的影视化改编 1:06:59 介绍新片《简奥斯汀毁了我的生活》 1:11:04 现在为什么还在读简奥斯汀 1:20:28 SIFF27“简奥斯汀特别策划”单元选片思路 1:30:35 观众提问1:先读小说还是先看影视作品? 1:34:38 观众分享体会 1:37:22 观众提问2:推荐英国文学评论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特别策划单元“她比时代快半步:简·奥斯汀的乡村纪年”,挑选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及由其引发的电影创作,其中既有堪称简·奥斯汀首部电影改编的1940年版《傲慢与偏见》,也有李安东方哲学解构下的《理智与情感》,以及两部根据小说《爱玛》改编却风格截然不同的《独领风骚》和《爱玛》,还有去年横扫影展的浪漫爱情轻喜剧《简·奥斯汀毁了我的生活》。五部影片横跨大半个世纪,从好莱坞黄金时期,到千禧年后的青春片,再到最新近的影展佳作,呈现出不同时代下世界各地导演对简·奥斯汀小说的多元诠释。简·奥斯汀作品影视改编的历史,亦是半部电影史,这也恰好说明了,这位250年前诞生的作家的作品,始终是挖掘不尽的宝藏,值得被永远阅读。
“我当演员的初衷就是想‘去别处’,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旅行,还是想要探索自己,探索不同的人对于世界的看法。” 于佩尔在2017年与贾樟柯的一次对谈中坦言道。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表演生涯中,于佩尔与夏布洛尔、戈达尔、皮亚拉、哈内克、洪尚秀等诸多巨匠合作,出演超过一百多部作品,两度夺得戛纳影后,两度夺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演员这个职业带她抵达的“别处”,广度如斯。 从《维奥莱特·诺齐埃尔》(1978)中堪称“无辜的怪物”的弑父少女,到《冷酷祭典》(1995)中煽动谋杀雇主的底层女性,从《包法利夫人》(1991)中迷失于爱欲的爱玛,到《钢琴教师》(2001)中因性压抑而自毁的艾丽卡,直至巅峰之作《她》(2016)中被强暴后与施暴者展开心理博弈的游戏公司老板,于佩尔敢于拥抱复杂、压抑、极端的角色,兼具冷峻、躁动与疯狂的底色,受害人与掌权者的权位转变相隔一线。 “我始终不认为我在演绎另外一个人。身处一个故事之中,我只是通过人物与我自己相遇。”作为演员,于佩尔并非服务于导演意志,成为探索人性暗面的“肉身工具”,而是让人物更靠近自我的无限,以此完成了自身作者性的书写。 2025年法国电影展映迎来三部于佩尔出演的新片《波尔多囚犯》、《日本的西多妮》和《我的罪行》。借此机会,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法语文学教授袁筱一,影评人、专栏作者李婧,以及撰稿人,电影人于婧,共同聊聊于佩尔所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和她所带来的诸多难忘的“此时此刻”。 第49期“艺述电影”联合MOViEMOViE和上海库布里克书店共同策划,以下是现场录音: 01:29 与MM的合作契机以及嘉宾介绍 02:56 概述于佩尔的演艺生涯与法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关系 04:48 嘉宾最初接触于佩尔的作品:《包法利夫人》《钢琴教师》《将来的事》《她》等 15:34 对本次法国展映中的三部于佩尔作品对观后感 25:15 通过于佩尔代表作聊聊她的表演风格 43:37 导演的作者性和于佩尔的主体性表达 53:16 中国女演员中谁比较像于佩尔 56:25 于佩尔表演的主体性与作品的关系 59:03 于佩尔的“此时此刻”与电影的现代性 1:09:21 电影的时态 1:11:31 文学的现代性 1:20:17 于佩尔角色的衣着与人物表达 1:25:45 于佩尔出演女导演的作品占21.8% 1:26:58 观众提问1:法国文学、哲学与电影的关系;经典对年轻人的传播 1:45:45 观众提问2:看于佩尔电影的收获和共鸣 1:54:32 尾声,相关书籍推荐
松重丰自导自演!《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首部剧场版登陆内地银幕! 井之头五郎为了实现老爷爷“再喝一次小时候妈妈做的汤”的愿望,五郎踏上横跨法、韩、日三国的寻汤之旅,奔波于海岛之间,打探、收集各种关键食材,却不巧遭遇台风,身陷险境。即便流落荒岛,五郎也不改吃货本色,就地取材,造就一锅风味独特的海鲜火锅。然而找齐食材还只是熬成汤底的第一步,如何打动不再做汤的料理店主熬出一锅“梦中情汤”,再次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不过对于五郎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 在异国街巷寻访名厨,用美食化解困境,以味蕾连接人情。这场“寻汤之旅”不仅是舌尖的狂欢,更是一场关于执着与温暖的治愈仪式。五郎的心灵和味蕾又会跟美食碰撞出怎样的美妙火花以及奇妙境遇? 2025年4月22日 兰心大戏院《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特别放映,邀请资深食评人、餐饮品牌顾问,前企鹅吃喝指南主编 ,运营个人美食账号“喜北在觅食 ”的喜北, 以及微博和公众号“毒师食评”创办人,米其林黑珍珠餐厅顾问屠岸,分享对这部电影以及美食文化的看法和感悟。以下是映后交流音频。 0:00 看完《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之后的感受 1:07 最初看《孤独的美食家》剧集版的经历 1:47 对剧场版中印象深刻的桥段 3:24 在陌生城市选择餐厅 6:50 解读一个人吃饭的“孤独” 9:29 汤类在菜肴中的地位 12:32 近期印象深刻的一次美食体验 16:19 其他美食相关剧集推荐 17:15 屠岸特别提醒 我们从《孤独美食家 剧场版》出发, 探讨了美食的多种可能性,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还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希望大家在今后生活中,都能用心去感受美食魅力。感谢日食记和明谦咖啡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3月30日,春寒料峭的夜晚,巴斯特·基顿:电影的黎明讲座在朵云书院·戏剧店火热开展。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译者杨懿晶进行了分享交流,丰富的幕后故事让这位曾经只存在于黑白银幕上、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喜剧大师突然生动了起来,他坎坷而执着的艺术生涯令在场的所有影迷动容。 1895年10月4日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巴斯特·基顿与电影同龄,在默片盛行的20年代,他天马行空的作品和极具个人风格的表演深受大众喜爱,星光与查理·卓别林不相伯仲,却在30年代迅速陨落,黄金创作期仅仅维持了十年左右——阻碍他的并不是“江郎才尽”。杨懿晶从《巴斯特基顿:电影的黎明》一书译者的角度,结合自身一年多时间为翻译这本书所做的“功课”,多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电影史上重大遗憾的时代原因。 从事电影史研究的汤惟杰老师,带来了大量1920年代上海中英文老报纸剪报,原来,巴斯特·基顿(当时译成“裴斯开登”)与上海早在1923年就已结缘,《船长二世》、《将军号》等如今被公认为基顿最伟大的作品,当年都曾在上海的影院上映并收获赞誉,艺术作品的“世界零时差”早于我们的想象,这让现场的观众无比振奋。 中国电影资料馆组织了北京和苏州两地的基顿黄金时代影片展映,对基顿的喜爱溢于言表的节目策划沙丹听闻我们这次讲座,也发来了祝福视频。 (声明:由于现场技术问题,录音效果欠佳,以下是经剪辑保留的部分讲座内容,欢迎大家参加线下活动) 0:00 翻译基顿书籍的契机和经历 1:41 原书作者背景介绍 4:01 书中关于“女性电影人”和“菲茨杰拉德”的章节介绍 6:34 基顿名字的由来及“基顿三人组” 10:31 美国上世纪20十年代马戏团、杂耍盛行 13:18 基顿转行做电影 15:38 基顿进入电影圈的领路人:罗斯克·阿巴克尔 19:08 基顿晚年的创作坚持与电视的兴起 24:54 基顿与卓别林的交情和合作影片 30:12 基顿的拍摄风格 32:50 解读早期申报和字林西报对基顿等人的报道 40:07 基顿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合拍《陌生人》 41:55 解读基顿的《福尔摩斯二世》 43:42 解读基顿的《将军号》 45:42 沙丹VCR
在戏剧与电影的交织地带,《初步举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舞台剧观影体验。这部由艾美奖得主朱迪・科默(Jodie Comer)主演的女性主义独角戏,在109分钟的时间里,凭借高浓度的情绪输出,生动演绎了女律师泰莎从法律捍卫者到性侵受害者的身份撕裂。朱迪・科默用细腻的独白与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巧妙地打破了舞台与银幕之间的界限,以尖锐而直接的方式,为女性群体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喊。 自2022 年在伦敦首演以来,《初步举证》便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极高的口碑。它一路过关斩将,相继斩获奥利弗奖、托尼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以NTLive的形式刷新了剧院现场影像的票房纪录。在豆瓣平台上,这部作品更是凭借其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表演,斩获了9.6 分的超高评分,足见观众对其的认可与喜爱。 2025年3月5日 艺海小剧场《初步举证》特别放映,映后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中文版《初步举证》导演周可做现场解读,主持人《撕票俱乐部》露露Lucia。以下是映后交流音频。 02:01 周导对《初步举证》作品背景及剧本介绍 11:16 观看和讨论《初步举证》的现实意义 16:58 《初步举证》上演后对各国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20:09 从剧本层面分析男主角 22:40 No is No 25:41 对NT版印象深刻的桥段 29:45 剧中的小人物们给了女主力量和温暖 35:52 观众Q1:男观众视角的观影感受 39:36 中文版《初步举证》男观众的观影反馈 40:45 剧本对女性遭受身心创伤的具像化 43:37 中文版按照演员感受做的台词翻译调整 46:03 更多女性逐步直面自己的伤痛 47:47 观众Q2:对“782天”的解读 52:29 观众Q3:中文版改编的本土
特邀解说斯蒂芬·曼根Stephen Mangan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走入高清纪录片,沉浸式回到美第奇家族统治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他超越时间,跨越语言,将“美”带给我们纪录片《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上映,以美第奇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绘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波提切利跌宕起伏的一生。 本片由豪华者洛伦佐、波提切利、帕奇阴谋、虚荣的篝火、春、地狱、诽谤、重生等章节串联,以美第奇家族“伟大的洛伦佐”,即洛伦佐·德·美第奇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绘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波提切利跌宕起伏的一生。 12月19日艺海小剧场《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特别放映,邀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亮做现场解读,主持人《撕票俱乐部》唐小友。以下是映后交流音频。 01:53 郭老师解读波提切利及文艺复兴 11:20 波提切利曾烧毁部分画作 13:49 波提切利特别关注植物学 16:43 纪录片真实再现波提切利画作与美第奇家族历史 24:47 观众提问:如何应对AI对生活和艺术的影响 31:23 观众提问:谁是“理想美”的开创者 34:45 想了解佛罗伦萨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去一趟
当我们在一遍遍翻阅、观看世界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文学著作、电影作品时,我们可能以为,我们已几乎完全窥得了伯格曼的浩瀚艺术世界,甚至了解了伯格曼的全部。但其实不然,在伯格曼逝世17年的今天,我们仍在不断挖掘这位大师的艺术宝库。 深爱伯格曼的译者王凯梅在完成了《我们都是马戏团:伯格曼文集》(2022)的翻译之后,仍然深深沉迷在思考伯格曼的情绪中,在阅览了伯格曼基金会百年冥寿的出版清单后,她被一本书所吸引,原文标题是:“Ofilmat,ospelat,outgivet”(未发表,未上演,未上映)。一位世界泰斗级的电影导演和剧作家,还会有未发表的剧本和未搬上舞台和银幕的戏剧及电影等未完成的梦想? 时隔两年,《未实现:伯格曼文集》的中文译本诞生了,全书收录了9部伯格曼未实现的重要作品。那么,这9部作品与伯格曼的电影有着怎样的联系?王凯梅女士从瑞典语直译后,对伯格曼的剧本语言有着怎样的直观感受?伯格曼的剧本中,热衷于描绘怎样的故事呢?以下是12月12日“艺述电影”在朵云戏剧店分享会的现场录音。 分享嘉宾: 王凯梅:《未实现:伯格曼文集》、《我们都是马戏团》译者。艺术评论写作者、策展人。长期从事艺术、电影策划和写作翻译工作。 王培雷 (独孤岛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00:00 凯梅回顾翻译《我们都是马戏团》到如今伯格曼对自己的影响 04:35 岛主对伯格曼的印象 06:59 凯梅第一次看伯格曼作品 10:14 翻译《未实现》的契机和与伯格曼御用女主角的情谊 15:50 关于原书被删除的部分内容 20:46 新书收录的未实现故事与已拍成电影之间的联系 24:53 岛主读《未完成》后对伯格曼印象的颠覆 28:19 伯格曼教授总结伯格曼一生:家庭、性别、艺术、死亡 32:37 翻译过程中感受伯格曼的戏剧语言与时代感 36:14 现场翻译几段书中有趣桥段 42:52 关于原书前言撰写者 49:22 伯格曼的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的关系 59:00 西方戏剧与中国京剧的联想 1:02:40 戏剧的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表达 1:04:51 观众提问:当今瑞典人对伯格曼及其作品的看法 1:13:39 关于当代北欧戏剧及观剧人群 1:23:43 伯格曼基金会文集及后续翻译计划 1:28:23 岛主推荐新书
第十届上海国际喜剧节“艺述电影”特别活动。默剧其实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剧场演出,随着时代的演变,默剧有了多种形式,融入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大家知道吗?默剧其实也有疗愈心灵的功能,怎么疗愈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揭晓。以下是活动现场录音。 嘉宾:马尔科·斯托扬诺维奇(世界默剧协会主席) 00:35 Marko与观众打招呼 02:42 儿时的成长趣事;少年时对艺术的喜爱 16:59 走上默剧学习道路 23:15 在巴黎马塞尔·马索默剧学校的学习经历 32:18 默剧演员重要的是创造角色还是讲故事? 41:11 解读电影《天堂的孩子》;对默剧演员涂白脸的误解 54:40 现场互动时间(录音时断时续) 1:01:06 对聋哑儿童的辅导;举办世界默剧大会
借2024挪威电影展杭州站契机,联合极地光影,邀请著名动画制作人Lise Fearnley亲临现场,带着她们的优秀短片作品来到上海和杭州。分享会精选了四位挪威女导演的动画短片,包括奥斯卡获奖导演Torill Kove的最新短片作品《也许是大象》,这是该短片首次跟中国观众见面。以下是两期分享会的现场录音。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分享会 02:50 解读动画短片《你说了算》 06:52 解读动画短片《我曾拥有》 09:28 解读动画短片《小男孩》 12:36 解读动画防家暴短片 15:13 解读动画短片《丹麦诗人》和《也许是大象》,介绍导演 21:02 观众提问:创作基金的获得 25:37 观众提问:创作动机和合作导演的选择 33:11 观众提问:如何平衡视觉与文字 39:27 观众提问:《丹麦诗人》中的地域梗 42:08 观众提问:《你说了算》中未成年人的隐私 45:34 观众提问:和不同导演的合作方式以及对剧本的判断 上海:昊美术馆分享会(对谈嘉宾:动画导演 马维佳) 52:02 嘉宾介绍 54:03 嘉宾对放映活动的感受 56:07 聊动画短片《你说了算》 1:01:59 马维佳对动画短片《你说了算》的感受 1:03:28 聊动画短片《小男孩》 1:08:32 马维佳对动画短片《小男孩》的感受 1:11:06 聊动画短片《也许是大象》 1:15:23 马维佳对动画短片《也许说大象》的感受 1:18:43 观众提问:挪威和中国动画的创作差异 1:32:26 观众提问:关于《我曾拥有》的改编小说 1:37:42 观众提问:自己想做动画该怎么做 1:39:13 观众提问:未来的新作品企划 1:43:30 观众提问:AI对动画的影响
X for Cinema Vol.13 在TIFF当志愿者的J老师和SIFF选片人叶子老师以不同身份参与了今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我们邀请她们来聊聊这次的经历。 bgm: 藤井风Fujii Kaze-まつり 00:40 志愿者J老师自我介绍 00:48 东京日常观影之目黑区 02:16 报名参加TIFF志愿者的契机及申请流程 04:21 日语不好也能当志愿者嘛? 05:31 J老师参与到的电影节环节 06:27 线下初次见面就”掉马甲“了 08:25 J老师错过了诸多明星! 13:25 志愿者福利竟是见到井浦新?! 17:55 住在日比谷(站)可能是个电影节好选择! 18:46 "艺述电影"御用主持人叶子打招呼 19:10 日本初体验及行程计划 20:17 列数参与过的各地电影节 21:11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看了什么 23:00 东京国际电影节买票经历 24:30 见面会场情况 24:52 放映字幕情况 25:11 展映影院分布和指引情况 27:40 映后交流的翻译 29:49 东京观影氛围和人群观察 31:25 东京艺术影院观影体验 32:43 胶片放映效果惊艳 34:18 参观国立电影资料馆 35:28 冒雨观看户外放映的人们 38:42 赶场经历 40:23 难忘的美食体验 44:42 在法国的影剧院看《小丑2》点映 45:56 “电影是旅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