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春寒料峭的夜晚,巴斯特·基顿:电影的黎明讲座在朵云书院·戏剧店火热开展。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译者杨懿晶进行了分享交流,丰富的幕后故事让这位曾经只存在于黑白银幕上、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喜剧大师突然生动了起来,他坎坷而执着的艺术生涯令在场的所有影迷动容。

1895年10月4日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巴斯特·基顿与电影同龄,在默片盛行的20年代,他天马行空的作品和极具个人风格的表演深受大众喜爱,星光与查理·卓别林不相伯仲,却在30年代迅速陨落,黄金创作期仅仅维持了十年左右——阻碍他的并不是“江郎才尽”。杨懿晶从《巴斯特基顿:电影的黎明》一书译者的角度,结合自身一年多时间为翻译这本书所做的“功课”,多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电影史上重大遗憾的时代原因。

从事电影史研究的汤惟杰老师,带来了大量1920年代上海中英文老报纸剪报,原来,巴斯特·基顿(当时译成“裴斯开登”)与上海早在1923年就已结缘,《船长二世》、《将军号》等如今被公认为基顿最伟大的作品,当年都曾在上海的影院上映并收获赞誉,艺术作品的“世界零时差”早于我们的想象,这让现场的观众无比振奋。

中国电影资料馆组织了北京和苏州两地的基顿黄金时代影片展映,对基顿的喜爱溢于言表的节目策划沙丹听闻我们这次讲座,也发来了祝福视频。

(声明:由于现场技术问题,录音效果欠佳,以下是经剪辑保留的部分讲座内容,欢迎大家参加线下活动)
0:00 翻译基顿书籍的契机和经历
1:41 原书作者背景介绍
4:01 书中关于“女性电影人”和“菲茨杰拉德”的章节介绍
6:34 基顿名字的由来及“基顿三人组”
10:31 美国上世纪20十年代马戏团、杂耍盛行
13:18 基顿转行做电影
15:38 基顿进入电影圈的领路人:罗斯克·阿巴克尔
19:08 基顿晚年的创作坚持与电视的兴起
24:54 基顿与卓别林的交情和合作影片
30:12 基顿的拍摄风格
32:50 解读早期申报和字林西报对基顿等人的报道
40:07 基顿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合拍《陌生人》
41:55 解读基顿的《福尔摩斯二世》
43:42 解读基顿的《将军号》
45:42 沙丹VCR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