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为3.76亿人,而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4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属于流动人口。根据2018年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为1.02亿,其中流动儿童3693万,城镇留守儿童3540万,农村留守儿童2957万。在数字背后,我们感兴趣的是,分离是如何影响了这些儿童的成长、亲子关系和学校教育。 06:10 钟郁含分享和项目结缘的经过 19:06 王博强调流动和留守儿童两个概念不可分割,来自于同一批进城务工人员 20:45 王博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对城中村与打工子弟学校的观察 24:00 王博介绍同心子弟学校课程与图书馆 26:40 王博介绍开设厨艺课程的过程 27:10 王博介绍在城中村孩子周末和平时的一天生活 34:20 同心图书馆的设置对孩子的改变 38:30 流动儿童不得不回到家乡后(回流儿童)的遭遇:不熟悉的故乡与回不去的远方;断裂的关系与重建的家园 45:26 钟郁含介绍团队纲领:服务外出务工父母,找到适合他们远距离交流方式,使父母与孩子关系更紧密 51:00 钟郁含讲述如何启发父母,如何沟通交流表达他们对孩子生活的关切 63:35 钟郁含讲述因为异地所引发的父母与子女的种种误解 72:32 黄大哥诗歌分享:回家;打工子女父母内心的波涛汹涌与脸上的波澜不惊 75:20 钟郁含分享父母们在参加工作坊后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变化 82:50 王博分享流动儿童在城中村学做饭的故事 84:30 钟郁含:人和人的关系会让我们做出很勇敢的事 86:25 钟郁含:打破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缺爱的刻板印象:奶奶给孩子买的作业本里夹了一个棒棒糖;给狗烤烤火,孩子捧着双手给钟郁含递鞋;多看看孩子们爱的来源 96:05 老师对流动/留守学生成长也至关重要 【本期嘉宾】 王博 同心创行社会企业负责人,北京工友之家委员会成员。已开发两个产品:同心童子军和同心儿童友好空间。 【同心儿童友好空间】致力探索流动儿童可持续成长的社区未来学习中心,通过为流动儿童提供图书馆空间服务及优质课程,尝试一系列微型社会实验的方式,动员青年参与公益行动,支持流动儿童享有优质教育,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钟郁含 一起长大项目发起人。 【一起长大】和外出工作的父母以及留在家乡的孩子一起工作,希望通过支持双方的远距离互动,让父母与孩子看到属于自己与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加固彼此间爱的桥梁。我们的工作包括了解他们之间远距离互动的方式和需要、开展工厂内的父母课堂、发布关于情感交流技巧的视频,以及记录打工者的人生故事。 【音乐】Winter 【主播】游姝楠 【制作人】王乃璇、吴佩伦 【SEED团队】储丹、高琳、蓝丹藜、彭姿毓、吴佩伦、王溯、王乃璇、游姝楠 【后期】王乃璇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领袖,支持社会创新实践,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互助型社会创新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7:08 什么是规模化 9:37 “规模化”与“工业化”,逃不开对数字的追求 12:35 “规模化”与“小而美”代表不同的组织逻辑,但不代表它们之间没有共生之处。 14:40 “小而美”的重点不是小规模,而是更加聚焦用户需求、个性化的项目理念。 19:25 需要有漫天繁星式的公益生态 6. 23:25 组织选择“规模化”路径后的逻辑 32:45 对资方来说,“规模化”比“小而美”更吃香吗? 39:00 其实中国依然缺少真正做成规模化的组织 43:00 规模化的挑战 48:30 “规模化”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贼船”? 【本期嘉宾】 王筱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硕士与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社区公益等。 张耀华,西安市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你我伙伴)理事长兼中心主任。2016届SEED Fellow。 【音乐】 片头:Interplanetary、Vibe 片尾:Here with you 【主播】储丹 【制作人】彭姿毓 【SEED团队】储丹、高琳、蓝丹藜、彭姿毓、吴佩伦、王溯、王乃璇、游姝楠 【后期】彭姿毓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领袖,支持社会创新实践,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互助型社会创新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赵薇导演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用女性视角讲述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引发热议。随着乘风破浪的姐姐,了不起的女孩等大女主综艺与剧集的热播,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新女性荧幕形象:她们经济独立,自信闪亮,可甜可飒。可在隐秘的角落里,更多“普通”女孩,在微博与豆瓣分享他们曾经历过的容貌焦虑的故事。 本期【SEED社创思辨场】邀请到了女性主义传播学研究的学者凌绮和乡村女性教育的实践者清之谈谈在不同文化碰撞里,我们曾经历过的与“容貌”有关的故事与成长。 凌绮老师分享个人有关容貌焦虑的成长经历 (5:58) 中美审美对比 (7:00) 清之分享个人有关容貌焦虑的成长经历 (9:15) 疫情后戴口罩后带来的反思:口罩面前人人平等 (11:18) 媒介的力量:美颜滤镜和大红唇成为标配 (13:16) 容貌焦虑和我们的身体意象 (15:24) 媒介中关于容貌的讨论越来越高度精细化 (23:57) 《乘风破浪的姐姐》话语逻辑:我很美丽所以我很赋能 (26:03) 如果变美的方向是标准化的,这是一个自由选择吗?(29:00) 身体道德化:没有丑女孩只有懒女孩?(30:00) 自媒体对个人审美的影响 (32:12) 品牌营销后瑜伽裤成为社交资本 (34:15) “我主动选择做家庭主妇”,用赋能的话术让女性自主拥抱传统性别逻辑 (36:00) “有灵且美”在联合利华生活节上的“你比想象的更美”即兴表演 (40:55) “有灵且美”项目创办的初衷 (43:36) 清之分享中国农村女孩的成长路径 (47:50) 容貌焦虑的背后是我想被人喜欢,更多是人际关系中的诉求而不是美学意义 (55:00) 男版的“有灵且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生命历程 (61:10) 印第安人的男性成人礼 (61:41) 云南佤族“黑皮肤女孩”纪录片拍摄过程 (66:37) 两位嘉宾分享日常反容貌焦虑实践 (70:40) 【本期嘉宾】 凌绮,北京交通大学传播学系讲师,美国爱荷华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 郑清之,有灵且美联合创始人,身心艺术研习者,2016届SEED Fellow。 【音乐】 片头:Viva、Vibe 片尾:magnolia 【主播】游姝楠 【制作人】彭姿毓 【SEED团队】储丹、高琳、蓝丹藜、彭姿毓、吴佩伦、王溯、王乃璇、游姝楠 【后期】彭姿毓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领袖,支持社会创新实践,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互助型社会创新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你身边的同事中有残障者嘛?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障人口约为8500万,相当于一个省的人口总数。然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在职场中却长期缺席。与此同时,对于残障者能够从事的工作,公众的认知还停留在盲人按摩师、淘宝客服…… 残障者就应该呆在家里吗? 为什么找工作对他们来说这么难? 本期【SEED社创思辨场】播客节目邀请到的两位嘉宾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人生经历和社创经验。我们将探讨有关「残障者就业和社会融合」的话题。 (5:12)纪寻:从罕见病患者到奇途无障碍创始人 (12:56)周海滨:面对挑战,让融合就业发生,这件事是特别刺激的 (17:33) 由残障者经营的熊掌咖啡馆火了 (18:54) 咖啡师只是残障者众多职业选择中的一个 (20:30 )为什么要通过“熊掌”的方式来隐藏自己的残障 (25:47) 企业对招聘残障员工的态度不同 (28:40) 社会对残障者的期待会逐渐内化为残障者对自己的期待 (30:32) 社会对残障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34:56)“房间里的大象”:刻板印象的存在是因为主流社会对残障者缺乏了解 (40:59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效果如何?欧美国家的残障就业政策设计和实施情况如何? (49:55)“多元”和“融合”是什么关系? (58:40)消除刻板印象、促进残障融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嘉宾】 融易咨询创始人、CEO 周海滨 奇途无障碍创始人、轮椅使用者、罕见病患者 纪寻 【音乐】 片头:Laudra's Dream 片尾:Shadow of Truth 【主播】吴佩伦 【制作人】王乃璇 【SEED团队】储丹、蓝丹藜、彭姿毓、吴佩伦、王溯、王乃璇、游姝楠 【后期】王乃璇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型社会创新支持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本期SEED社创思辨场邀请了两位嘉宾: 复旦哲学学院的副教授 谢晶 绿芽基金会的前任副秘书长 张新宇 她们的对话带来了丰富的乡村妇女工作案例和性别研究的理论哲思。 从乡村中的月经禁忌案例(2:49)出发,我们探讨了 月经禁忌产生的原因和影响(6:57) 乡村女性如何看待月经禁忌(20:17) 从月经假期和黄体酮看现代生产模式的困境及女性主义面临的两难(24:21) 家务劳动的专业化和公共化是否能实现性别平等?(46:13) 如何通过创造新的话语来争取性别平等?(56:09)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性别平等(60:10) 【主持人】小毛 【制作人】杨思思 【SEED团队】王溯、马煜曦、任成、高琳 【后期】杨思思 【音乐】 片头:In Place to Place 片中及片尾:Solstar - Rough Patches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型社会创新支持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微信、抖音、头条新闻、打车软件......我们熟知的这些电子应用背后都暗藏数据科学——复杂的推荐系统,新功能的设计和实验,定价和优惠券发放等商业决策——每个环节都和数据息息相关。 在社会创新领域,数据是否也能被有效利用呢? 本期节目邀请Uber货运部门数据科学经理 谢烁 与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 郝南 来探讨: 数据科学是否能成为社会创新的新驱动力? 谢烁分享了她在Uber的工作经验,以及为非洲防性侵公益项目进行数据评估的经历。 郝南分享了他在近期的洪灾中进行数据管理的经历。 节目亮点 02:01 数据科学是什么? 有哪些重要的流程和参与方? 03:41 Uber的拼车业务如何运用数据科学 08:38 数据科学在社创领域的应用是可有可无,还是不可或缺? 10:32 非洲防性侵公益项目中的数据评估经验 15:52 救灾数据管理中踩过的坑 20:20 零基础机构怎么开始自己的数据之路? 23:43 是否会出现为社会创新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数据分析机构?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 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型社会创新支持网络, 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 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肩负双重使命的社会企业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吗? 社会企业在中国现状如何? 本期SEED社创电台邀请两位嘉宾:长江商学院的朱睿教授和去哪儿网前总裁孙含晖先生,共同探讨商业与公益融合的可能性! 节目亮点: 1)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社会企业评价标准的变化 3)社会企业会挤压传统公益的生存空间吗? 4)转型社会企业的tips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型社会创新支持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公益行业可以借鉴商业思维吗? 肩负双重使命的社会企业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吗? 它会为社会创新带来新一轮革命,还是挤压传统公益的生存空间? 本期SEED社创电台邀请两位嘉宾:长江商学院的朱睿教授和去哪儿网前总裁孙含晖先生,共同探讨商业与公益融合的可能性! 节目亮点: 1)商业是最大的公益吗?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ShareholderTheory vs. Stakeholder Theory 2)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评价体系吗? 财富vs.哈佛商业评论 3)商业是否有可能取代公益? 第一性原理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型社会创新支持网络,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