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cake和and而言,送礼是条光荣的荆棘路,《麦琪的礼物》是荆棘之路的终点。最初是惊喜的尖叫,随之而来的是痛彻心扉的嚎啕,最后的最后,是两颗灵魂更加靠近,彼此依偎。 一份礼物,是由自我的碎片,彼此的理解,共同的期许和一切美好的东西融合而成。 00:12 cake每逢下半年就发愁,节日+生日,一年的送礼KPI都集中在那几个月了 01:29 and今年收到两份截然不同的礼物 03:35 纯技术向讨论,如何给领导送礼。cake和and懂是都懂,但送是不可能送的 06:01 我们都给谁送礼:亲近的人or工作交集的人 07:13 真正的亲密关系中,送礼不会是一件特别需要当一回事的事 08:42 万能礼物——香水、乐高 09:35 and送礼原则:希望礼物能让ta喜欢;希望礼物中有我的一部分特质;希望礼物可以陪伴着ta 10:38 挂上中国结的圣诞树 13:07 Q版小像,送礼双方的共同记忆 15:05 回礼指南:回礼略低于对方礼物价值,回礼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19:16 亲密关系中,送礼不应该是一种试探,心意不需要通过送礼来证明 21:29 cake拒收的礼物——你只是在自我感动,顾影自怜 23:33 如何理解直接开口要礼物这件事情 26:46 送礼一定要选择在特定的日子吗? 28:53 不定期送礼是因为我心里时刻在记挂着你 30:00 对于cake来说,万能礼物之外,再送一份才完整 31:54 “我送你一种可能性”——每年夏天会送朋友一件一直想穿但又不太敢穿的裙子 34:13 送出sony晶雅音管后,and躲被子里哭了三个月 37:23 and按头安利——送朋友兼具花果香和泥煤味的威士忌 39:14 并不一定是因为生日才送礼物,是想把我喜欢的感受分享给你,并希望你也喜欢 40:41 cake和and例行的攀比拉踩环节 42:25 送礼是本应该是很美好的事情,是“我想要”,而不是“我应该” 46:02 cake送花一定要DIY 49:32 送礼是送出一部分的自己,希望你的礼物永远不会落灰
cake喜欢夸人“有品”,而and就喜欢被夸“有品”。所以,经常聊着聊着,两个人就突然开始趾高气扬地装了起来。但是,究竟什么是品位?为什么被人夸赞品位会让我们如此上头?品位究竟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取向还是一种外部话语呢? 00:04 小宇宙年度总结提醒我们做播客一个月了 01:16 微信读书差评!!!cake和and都决定捂死年度总结,绝不外发 02:03 网易云音乐好评!!!cake和and年度关键词都是——改变。 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已经产生了决定性的断裂,因此回望过去就是在回望另外一个分支路径上的自我。 02:48 and吐槽cake年度关键词应该是——品位 03:28 友尽了,cake竟然列了吐槽and品位的清单 04:02 and被质疑“连锁餐厅有什么好喜欢的” 06:43 and问cake喜欢什么酒,cake沉默半晌,故作镇定回答“tequila” 08:38 cake做梦都想再被问一遍喜欢什么酒,然后完美答复一雪前耻 08:59 为什么装逼要说细节?本质是为了自证自己并非装逼。 10:10 关于龙舌兰vs威士忌的个人感受 12:00 慢慢会觉得鸡尾酒无聊,形式大于内容,开始尝试纯饮 13:06 咖啡店cake先买单了,and感觉自己好像在逃单一样 13:44 and坦言,开始时和cake相处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和随之而来的被冒犯感。联想到了《回归故里》中工人家庭出身的作者和中产家庭长大的朋友的故事 15:29 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有意无意根本不重要,他们存在本身对于下位者就是一种挑衅和冒犯。下位者共享着上位者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却只能承认自己低人一等。结构性的矛盾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17:07 cake提议去看音乐剧,and紧张思索了一晚上,第二天开口第一句就是想把钱转给对方 20:09 上下位本身就是一种是外部规训 22:09 处于上位的人之所以没有被冒犯感是因为在这个位置他们更少面临审判,而下位者的面临的审判是无时无刻的 22:59 消费不再把性价比摆在第一位,享受物品本身而非外界在物品之上建构的价值体系 25:51 从《回归故里》作者的变化想到《美丽新世界》中下层阶级对鲜花书本厌恶的设定 28:22 真正困住我们的,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枷锁 29:27 大城市和小城市吃喝玩乐体验感差距不是最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大城市具有更高的文化包容度 33:45 and吐槽洋洋得意地从包里掏出《乌合之众》的cake 35:44 装逼如果只是给自己贴上本不属于自己的标签,那么它就失去了所有的正面意义 38:40 and看完一本书后,会思考作者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and聊到看《龙族》时就会觉得好像看到了作者江南一样 39:27 and在看轻小说《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种草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 41:13 思考品位和由品位带来的羞耻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机制 45:31 cake说奢侈品没办法带来真正的愉悦感,and耸肩遗憾表示没有类似体验 46:15 and说自己今晚最爱卡尔里拉15,老板说自己曾经也很喜欢,and又问为什么后来不爱了,老板轻轻一笑,说“因为好喝的酒实在太多了”,and沉默 48:17 感受到挑衅这件事情本身昭示着下位者在事实上服从着上位者的标准甚至是上位者制定的标准 48:43 从《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聊到审美的过程应该祛魅他人的标准,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52:40 欧本14年、拉弗格10年、阿贝10年这三款威士忌的私人感受 55:00 贵的一定是好的,这个观念的本质是把自己摆在低位。理解这一点之后cake就不再买奢侈品包了 57:38 工作后很明显感受到自己感知力变弱、衡量事物的标准变得很单一,想更多的感知自己,而不是在失去可能性的单一轨道上一路狂奔 01:00:35 喜欢圣地巡礼式的旅游,讨厌特种兵式旅游,讨厌打卡式旅游,讨厌旅游只为发朋友圈 01:02:30 砸碎自己亲手戴上的枷锁,感知自我,感知真实的世界,不被动趋同。世界是自我的扩大化。 01:03:50 我们终将获得自由
cake常年保持着自我克制的饮食习惯,and则不然,羡慕之余也会暗戳戳地不以为然:这不就是服美役嘛,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虽然暴饮暴食,但我不服美役真实做自己啊。然而,在对谈中,and发现cake并非服美役,而自己的暴饮暴食也并不是真实做自己…… 00:05 上海的天冷的像是巫婆奶头(致敬塞林格冲击性比喻) 00:30 食堂越来越淡的免费姜茶VS越喝越暖的收费胡辣汤 02:20 冬日联想——牛羊排、寿喜烧、酱油拉面 04:50 胡椒不仅绝配冬天,和醋也很搭(and:就算偏题也要多说一嘴) 06:45 cake吃下接近整盒16片山姆瑞士卷 08:47 and常年的暴饮暴食经验 10:10 外卖送来反而不想吃了——进食的欲望在未进食之前就已完结 10:53 阅读福柯《性经验史》,认识到快感和欲望的分野,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的暴饮暴食是欲望和快感的扭结 12:30 如何区分饿(快感)和馋(欲望) 16:21 饿的这一生理性信号对于我们区分欲望和快感至关重要 18:00 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吃相惨不忍睹,却近乎道地和欲望保持了距离 19:35 对自己的身体立法,承认饥饿(快感)的正当性并与之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同时警惕伪装成饥饿的欲望 22:18 福柯对快感和欲望的评价是中性的 23:25 饥饿带来的食欲很可能是正常的,而克制饮食可能反而是来自外界的规训,是不正常的 27:41 cake自己定义的健康和与之对应的健康减肥法(and摇头) 30:40 意识到快感和欲望的区别那一瞬间,暴饮暴食的心理被彻底解构——减肥可能需要的只是解构? 35:07 《养身篇》中古希腊人对于健康的规则包含各种个人化的细节,且强调个人实践因素——我们到底是健康的主人还是健康的奴隶? 37:20 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行使权力,《养身篇》本质是一种权力实践,是古希腊公民最初的政治实践。 41:29 老年人如何面对健康的两种不同倾向以及背后可能的心理结构 45:10 自我审查并非审查自我,是主谓而非动宾,放在最前面的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请无论如何不要自我厌恶 46:33 祝你有个好胃口,吃得开心
cake和and关于咖啡的最初记忆大体都是小匙拨弄泡沫光圈的优雅。然而,时过境迁,咖啡连锁店早已开遍街头巷陌,触手可及。等待区不同型号的纸杯排成颇为壮观的阵列,环绕咖啡的“灵氛”却逐渐消失在风中。 如果说工业化的连锁店彻底祛魅了咖啡,那么精品咖啡店会是一剂解药吗?咖啡师手中涓滴细流一点点浸润粉末颗粒的时候,真的也在滋养干涸的灵魂吗? 那么,当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喝什么? 00:33 第一次喝咖啡是为了春晚提神(and)和臭美(cake) 02:41 星冰乐——只能说爱过,打工后只虐恋美式 06:05 作为优雅wake up的手冲咖啡 08:17精品咖啡店闻香像考试——厌倦了对着小纸片冥思苦想,搜索枯肠 09:30 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我就是喜欢瑰夏(叉腰) 12:06 关于手冲咖啡的一点点体会 14:57 卑微打工人去咖啡店都要找工位 16:03 特调,就这? 19:56 咖啡店老板也社恐 20:48 小夜咖啡——日式咖啡店 23:29 两只完全不一样的猫——小五和旺仔 26:25 十周年,是幸福的感觉。这不是一家我随时可以去的店,但我却可以随时回到这里 30:57 只花200+的我们竟然成了大客户?! 32:48 味觉是完全私人化的体验,推荐打咩 34:41 最喜欢的小夜咖啡竟然不是今年年度咖啡店(大概率是今年和明年的)
cake和and都喜欢李安的电影,喜欢他电影中描绘的那些幽微难言的关系。但是,这期不谈李安,我们聊聊那个让李安情难自抑,小鸟投怀的导演伯格曼的作品——《秋日奏鸣曲》。 这是一个冰冷彻骨的亲子关系的故事,但它又远远不止于此。让我们悬置道德判断,抽丝剥茧,探索这一悲剧背后的关于人性的迷思吧。 00:11 夺走李安“童贞”的伯格曼 02:55 《秋日奏鸣曲》的主要内容:时隔七年再见面的母女将如何面对心理创伤 04:29 叛逆和顺从并非二元对立 07:44 母亲的焦虑所在 11:28 表演者的德性——表演者对于表演对象的清醒 17:38 母女对于肖邦痛苦的不同演绎 22:24 痛苦的主人还是痛苦的奴隶 23:38 这不是《月亮和六便士》,祛魅艺术家身份 28:00 阁楼伊娃长篇独白——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但是人类却创造了并不存在的极限来束缚自己 31:44 深夜对谈,女儿彻底失控 34:40 “我总是渴望回家,但当我回到家,发现我渴望的是其他的东西” 37:10 “我对一切与爱有关的东西都很无知”——人只能表达出自己拥有过的感情 42:31 女儿的第二封信——走了这么远却迈不出最后一步 47:00 悲剧的必然性 49:12 凡人成神的第一步是认清极限,第二步是摒弃极限 52:35 悬置意义与价值,直接感受电影本身
和cake不一样,and是取名困难户,为此,第一期播客甚至拖延了半个月之久。 在这半个月里,and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名字才够亮眼,够有品味。 但cake等不耐烦了,拎着and要直接开录。就在开录前的短短5分钟聊天中,and取名and,然后花了整整9个小时为这个名字洋洋自得。 ——这就是对话的力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