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吐槽文化下的抵抗与表演

Think&Talk

“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相声"漫才",“漫才”是日本的一种站台喜剧形式,常由两人组合表演,一人负责滑稽的装傻、耍白痴角色,另一人负责担任较严肃的找磋、吐槽角色——"逗哏"和"捧哏",吐槽角色相当于"捧喂",扮演头脑正常、清楚的人,能切中装傻人说的搞笑、不着边际的话,指出其话语中的错误之处,达到喜剧、讽刺现实的效果。" 本期纲要: 1、网络吐槽的兴起和“吐槽文化” 2、吐槽风格的建构 以下总结了吐槽“风格”的话语特点: ①语言通俗易懂,语句简短,口语化和情绪化表达。 ②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故事艺术。 ③戏仿和恶搞经典或流行文本。 ④随意拼贴图片和文字,善用视觉媒体。 3、“吐槽文化”下的抵抗与表演 ①"吐槽"行动:抵抗霸权的武器。 ②“吐槽”盛会是网络表演的集合。 4、 “吐槽文化”的反思与总结 以上我们会发现吐槽的众多意义,例如对民主社会的促进、文化形态的丰富,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网络吐槽有时会过度娱乐,导致偏离民意走向。有时它会破坏原文表意,或者碎片化的表达新观点,可能也会亵渎文本神圣表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吐槽虽然防止了网络上正面的语言暴力,却无可避免另一种语言暴力。例如评论员詹俊所说:“吐槽意味着必须冒犯,冒犯的底线在哪?不好把握。以耻为乐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么?” 所以当我们了解吐槽文化背后的抵抗本质和表演性质之后,我们会认识到吐槽本来就是一时的民间疯狂表达,如狂欢节一般,粗俗却真实,娱乐而有反抗,破坏力小但过度表达会达到“杀人诛心”的地步,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能可以适度且巧妙的运用它,生活的压力和不满可能会产生奇妙的反应,如果我们不加规制,它必定会伤人终伤己。 【参考资料】 [1] 吴君.抵抗与表演:“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D].甘肃省.兰州大学.2015 [2]张艳斌.当代青年“吐槽”行为透视及其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 2016,(01):41-45 [3]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4,(05):102-109 [4]周星.网络吐槽现象的正反观——观察papi酱的网红现象.[J].人民论坛. 2016,(13):90-91 [5]娱乐硬糖.吐槽《吐槽大会》,是吐槽文化的胜利.知乎.2018-12-03 [6]“吐槽文化”需要较真吗?一个娱乐节目而已 我们生气到底是为啥.百度.PP体育.2021-03-17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29分钟
89
2年前

6.“废话文学”真的浪费时间吗 ?

Think&Talk

废话原意指以文字或符号组成的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声音或句子。 如今,废话文学是用来形容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和视频,也形容一些模棱两可、打太极、绕圈圈的话,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 例如说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对你催婚时就有人用废话文学来应付他们,回答说:“嗯,那该结婚的时候就会考虑结婚了”,有人问你吃了没,回答“如果我刚才吃了的话应该就是吃了吧”。 本期纲要: 1、废话文学的产生 2、废话文学,没有那么“废” ①精准地掐中幽默的心理节奏。 ②一种反叛:用魔法打败魔法。 ③构建共通空间。 3、无意义中的意义 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可以放声大笑,即使这个笑是没有任何来由的、无意义的笑,但它却象征着努力挣脱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要求“有意义”世界的桎梏,象征着终于能够摆脱他人的视线。 就如同“废话文学”,本质上,还是对于由他人赋予的“意义”的厌倦。人生需要一些说废话的快乐时刻。 当“意义”的解释权只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时,我们也无比接近自由。 【参考资料】 [1]梁剑豪.(2021).网络废话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对策探究. 新媒体研究 (16),107-109+119. 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1.16.026. [2]应天常.(2002).论“废话”的语用功能. 现代传播 (04),70-73. 公众号: 夜思 | 很多个“我爱你”,藏在一句句“废话”里 夜思 | 满篇废话?大家的笑点是越来越奇怪了 对“废话文学”上瘾?有时人生需要点“无意义” “废话文学”刷屏网络:上次看到这些废话,还是上次……丨夜听双语 知乎: 这届年轻人为啥开始爱讲废话了?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21分钟
99+
2年前

5.AI是杀死艺术的下一个凶手吗?

Think&Talk

我们生活在一个AI工具大爆发的时代,相信各位在这几年里,已经见识到了AI技术强大的发展力,无论是打败顶级围棋棋手的ALPHA GO,还是在游戏《星际争霸》上能轻松击败99.8%玩家的ALPHA STAR,都让人感受到了来自AI技术的压迫力,在今年7月,《科学机器人》杂志甚至这样报道到报道,世界上首个知己机器人已经被创造出来,它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在各种情况下避开障碍物最终达到目的地,完全不需要人来做任何提前准备。 本期纲要: 1、AI的力量 2、未来还需要人类画师吗? 在这个时候,有人问“AI会杀死艺术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两派人出现了,我把他们分别称为“工具派”和“凶手派”。 “工具派”认为,就算AI发展再强大,它无法取代人类,而是成为画师们的工具,成为生产力,AI绘制出的图片由于一些原因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可以为画师们提供设计灵感,从而更快更好地产出作品。 “凶手派”则认为,AI绘画技术现在正在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同时AI技术使用门槛的降低会使传统的数字画师被AI“杀死”,他们的职业会被AI取代,更有一部分极端的凶手派则认为,迟早有一天“AI会杀死艺术”,而那个时候“艺术就真的死了”。 3、艺术的第一次“死亡”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AI会杀死艺术吗? 就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得出结论,AI虽然不能自主思考、精准识别某些东西、不通人性,也不能创造全新的风格,但是能快速学习并且举一反三,出图的效率也非常高,可以创作漂亮的绘画,难道说它真的可以取代人类画师吗,让艺术真的就此陷入绝吗?我们可以换一种视角,回到艺术第一次“死”的时候。 4、技术解放了灵感 或许我们可以畅想,AI绘画的出现会不会让人们重新思考绘画的可能性,工具对艺术的取缔,工具对艺术的解放,解放之后人类对于艺术追求的天性,人类最惊人的天性就是乐于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就像是我们现在使用AI绘画程序时,都会满怀期待的输入各种奇奇怪怪的语句,看着他安装你的想法运行,那种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就像是曾经的摄影术一样,AI并不能杀死艺术,但是他会让两者重新思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最早研究摄影,最早研究小孔成像技术的不正是画家嘛,一个新的技术形式出现的时候,使用者往往是上一个时代的先锋探索者,最开始会用上一个时代来表现新技术,而它往往是残缺的,在未来,艺术奖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1]网站:机核、GamerSky、ArtStation [2]AI作画程序:Disco Diffusion、Midjourney、Stabel Diffusion [3]公众号:游戏葡萄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19分钟
65
2年前

4.你要跳舞吗 ?

Think&Talk

演讲标题的灵感来自新裤子的摇滚乐曲《你要跳舞吗》,它是一曲摇滚的邀约。随着歌曲一起摇摆,一起跳舞,其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和不愿被现实束缚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产生对摇滚的向往,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摇滚。 本期纲要: 1、摇滚乐的起源 “摇滚乐”一词出自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其诞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时期,战后的安宁与富足使新青年开始有了独立生活态度。当时盛行的爵士乐显得过于严肃和成人化,随后简单、直白的摇滚乐横空出世,并受到青年的拥护,它猛烈的节奏感与青年朝气蓬勃的特点相符合。摇滚乐不仅迎合青年口味, 还变成了青年文化的特殊产物,其超越于音乐之上并构成一种特殊文化而尤为显著。 2、摇滚本土化 摇滚作为一种从西方舶来的音乐和文化类型,在中国完成了一系列本土化的过程。从早期摇滚音乐人如崔健,唐朝乐队,鲍家街43号的音乐风格上来看,中国摇滚音乐用不到30年的时间迅速模仿和消化了西方整整60年内大部分的摇滚音乐品种。但是“摇滚”作为音乐的本体没有被重视和传承。大部分乐评文字、学术研究和乐迷网络文章并不十分关心某支乐队的音乐作品使用了哪种乐器演奏和编曲方式如何,或者乐队成员的更替。相反,人们更热衷于谈论一种音乐背后形而上的“摇滚精神”。 3、中国摇滚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多元性会让其一直发展,摇滚精神也会因为摇滚乐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摇滚作为一种亚文化,在中国一直处于比较小众的状态。随着传播进程的推进,摇滚文化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网络综艺节目中也积极主动融入摇滚元素,边缘性、抵抗性与反叛性是传统摇滚文化的重要特点,网络综艺节目中的摇滚文化与传统的摇滚文化相比抵抗性减弱,娱乐性增强。 2019年《乐队的夏天》这档综艺的出现,通过大众媒体,使摇滚在中国青年中广受欢迎,摇滚文化逐渐“主流化”。 在一些摇滚作品中,除了个性体现与情感宣泄,还有价值观的表达。青年群体想借助新媒体传播摇滚文化,打破一直以来社会大众对摇滚文化较为单一、片面的认知,提升话语权,获得主流文化认可。 2019年,一首《你要跳舞吗》因为新裤子在乐队的夏天中的演出重新火遍中国,它充满生机地出现,歌词里反复提及“你你你你要跳舞吗”,是新裤子对摇滚纯粹的激情和爱邀请人们去重新认识摇滚,了解摇滚,爱上摇滚。同时,你要跳舞吗在社交平台上也常常被用做各种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快乐,让人感到“人间值得”的背景音乐。 4、摇滚与视觉设计 除了音乐,摇滚乐队们还在玩什么呢?众所周知,设计和音乐相辅相成,无论是简单随性的朋克,悠扬动听的民谣,喧嚣刺激的重金属……摇滚乐就是治愈各种不良情绪的良药。除了音乐之外,我们也关注到了乐队在其它方面的出众之处,无论是代表乐队形象的logo还是发表的专辑,可以看到不同乐队在这些设计上把自己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5、摇滚的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的进步,摇滚乐逐渐成为时代前沿的文化体现。对我国而言,摇滚乐应承担起传播良好精神文化的作用,以推动青年的成长。同时社会需要给摇滚乐合适的位置,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青年的文化选择与喜好。社会需要百花齐放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都需要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对待。 【参考资料】 [1]李栋、李雪梅.摇滚乐与青年时尚文化研究[J].服装设计师,2021,(10):114-121 [2] 陈圆.摇滚精神与当代青年审美文化[D].暨南大学,2013 [3]杜亚卓.从“一无所有”到“美丽新世界”[D].甘肃政法大学,2022 [4]bilibili:张小她《什么是摇滚精神》 [5]微博:自然男孩儿 [6]公众号:BranD 《玩摇滚游戏乐队搞设计,居然还挺高级》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18分钟
47
2年前

3.今夜,我只想躺平

Think&Talk

开始阐述我的观点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你丧吗?或者你认为你佛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再数量万千的亚文化分支中,悄悄盛行了一支,“丧文化”。美国媒体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叔本华说它是“悲观主义”,日本把这样一批人称为“御宅族”。 本期纲要: 1、“丧文化”是什么? 2、你真的丧吗? 3、丧文化,其实是个伪概念 4、从丧到佛,我们经历了什么? ①治疗 ②反抗 最后: 要记住,中国的年轻一代,从来都不丧,无论是科研领域,还是服务行业,无论是疫情救灾的一线,还是风雪如刀的边关,90后甚至00后都在成为中坚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逆来顺受的承认了这些标签,选择自己平凡而普通的活着,这没什么不好。 但是如果有人整天告诉我们,应该跳出舒适区,要努力奋斗,要多加班赚钱,请一定记住,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实现一个自我满足的舒适区。在衰退的大环境下,如果你已经在舒适区了,请学会佛系地享受这一切,再选择稳步向前。 时代总在进步,文化也一样,在未来,佛系可能还会演化为别的文化,也许是大威天龙系、赛博朋克系,甚至是克苏鲁系,都没什么可奇怪的。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如何演变,愿每个年轻人都拥有这样的英雄主义,愿每个年轻人都学会接纳普通,接纳不上进的自由,也保有奋进的勇气。生活可能朴实无华且枯燥,年轻的你也许有些生不逢时,但如果你错过了时代,没关系,请别错过你的人生。 【参考资料】 [1]bilibili:图灵的猫 从"丧"到"佛",我们这代年轻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2]bilibili:汪博士心理学.如何看待李诞的丧文化 [3]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巅锋第四季》“打工人”李雪琴:我就是娱乐圈的基层 [4]腾讯视频:【一席】梁永安: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 [5]微博:#被李雪琴笑死# [6]段水莲,刘莼汐.“丧文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思考.《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20-23,共4页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21分钟
99+
2年前

2.三版三体 观众在期待什么?

Think&Talk

《三体》作为科幻小说其三版影视作品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它的受众群体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关于于三版三体,观众在期待些什么? 本期纲要: 1、文学脉络与观众类型 《三体》影视属于影视改编作品,它有原著世界观的支撑,它是我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于2006起在《科幻视界》上连载的三部长篇小说,分为是第一部《地球往事》、第二部《黑暗森林》、第三部《死神永生》,这三部作品在国际科幻圈子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知道科幻影视作品相较于其他类型作品有什么特征。“科幻”这两个字可以分解为科学与幻想,那么影视作品中就要带有的符合当代科技发展逻辑的“科学性”和一定的对未来科学延展的”幻想性”。 2、作品总结与焦点思考 从各大平台的弹幕、评论中,我们可以将观众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原著考据党”,这类观众看过且热爱原著,对影视作品是否高度还原原著有相当大的执念,对于他们来说,《三体》影视版就是《三体》小说的视听语言后的艺术呈现,如果编剧对其大量修改,那么无论作品结果好坏都无法满足;第二类“科幻向观众”,这类观众曾经看过原著或通过互联网和某些途径无意中了解到《三体》的主旨或部分片段内容,这类观众对于是否改编不会表现出太多的要求,偏向从剧情和视效与欧美科幻电影对比做出作品评价;第三类“纯路人观众”,这类观众对《三体》几乎不了解也不熟悉,关注到《三体》是通过平台宣传,对此类作品的评价标准相对理性,这类观众评论主要表现为“整体观感和剧情是否易于理解”。 接下来我通过三类人群对“三部作品”关注的焦点来对照评价。 首先是艺画开天的动画版本。第一个焦点是:“前期危机感铺垫不足”。第二个焦点是:“改编”问题。第三个焦点是:”制作视效”问题。 然后是腾讯的网剧版本。这部作品第一个焦点是:“剧情节奏问题”。第二个焦点是:“高度还原原著”。 最后一版是奈飞美剧版《三体》 3、续作思考与三体美感 《三体》作为中国市场有望国际化的潜力IP,各大影视公司一定会陆续拍摄续集,面对开发难度更大的第二卷《黑暗森林》中章、下章以及第三卷《死神永生》,如何能让观众满意,或观众到底在期待什么?这是文学影视化作品都要面对的问题。众口难调的现实无法避免,一部作品质量再高呼声再高,也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喜欢科幻的我们也可以问自己,到底什么作品才能让我们满意? 对于《三体》的影视化我认为最关键的美感是必须营造的。《三体》的美感也许不在于它作为科幻巨作展示的壮阔庞大的叙事和炫目的科技,而在于平静且深沉的引人思考的物理学背后的美,像三体人作为武器的“水滴”,在优雅如“圣母的眼泪”般脆弱的外表下,以看似违反物理学常识的位移方式,用最原始的撞击的形式,毁灭人类张牙舞爪引以为傲的恒星战舰群。以无情感的状态告诉人类:“毁灭你,与你何干。” 汇总大多数观众对所有文学改影视的科幻作品的评价,大家真正关注的点,集中于故事,影视就是视觉化的故事,这也许也是观众最想要得到的《三体》本质的美 。 【参考资料】 [1] Bilibili:《三体》电视剧做到了什么?不吹不黑分析优缺点 [2] 东方甄选: 董宇辉访谈吴京郭帆沙溢 [3]腾讯视频:《三体》网剧、《火星救援》、《星际穿越》截图。 [4]微信公众号:豆瓣评分升至8.2!腾讯剧版《三体》以匠心探索成就开年神作。 [5]微信公众号:“停播”和“免费看”,阻挡不了《三体》动画向豆瓣3.0狂飙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18分钟
65
2年前

1.“疯狂星期四”如何“疯”出圈 ?

Think&Talk

相信在网上冲过浪的各位朋友,在每周的星期四这一天收到过类似的消息,这些消息文本的开头可能是悬疑推理故事,可能是狗血纠缠的爱情故事,可能是某个明星的娱乐新闻八卦,可能是文艺抒情的短篇……但无论是那个引人注意的开头,无论其故事如何真实、深情、耐人寻味。最后的结尾一定会回到那一句看过无数遍的魔性台词:“今天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谁请我吃?v我50”。 本期纲要: 1、走红的疯狂星期四 2、什么是“疯四文学”? 3、“疯狂星期四”的发展史 4、关于“疯四文学”的全民狂欢 ①肯德基关注舆论,寻找机会点。 ②造梗营销,UGC 运营,实现用户裂变。 ③构建特殊仪式,给时间贴标签。 总结: 托马斯·凯勒说,厨师的使命就是给食物再造一个灵魂,而“疯四文学”就像食客给那灵魂挤上的番茄酱。所以,肯德基在将“疯狂星期四”进行到底的同时,也应不断关注消费者的文化娱乐需求和实时话题变动,调整自身宣传方式,让“疯四”更丰富、更治愈,将品牌年轻化、流行化,并以此迎接体验消费和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最后,我想说,其实我不是秦始皇,我也不能让你统领三军。但是如果你觉得我讲的还不错,v我50,明天肯德基疯狂星期四。 【参考资料】 [1]九派新闻.学者谈肯德基“疯四文学”流行:创作门槛低,满足社交属性,一定程度上不可控 [2]新消费内参.是谁在创造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营销观察 [3]运营的小事. 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营销界的天花板? [4]知著网.“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5]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6]王子健,李凌凌.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J].青年记者,2021(14):109-110.DOI:10.15997/j.cnki.qnjz.2021.14.053.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21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