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当“造人事件”不再需要男生参与

(曹越对本音频制作亦有贡献) 当第一次一个三十多岁的漂亮女生和我说,她不想结婚但想要个孩子时,我蛮惊讶的。 但后来,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女生这么和我说。她们的特征还蛮明显的:高学历高智商,有事业心,热爱生活,独立有主见,已过三十,不愿放低自己的标准去迎合传统的要求。 这期节目的嘉宾马睿也属于这类女生,并且,她在几年前就选择了冻卵。她是一位硅谷投资人,曾在 500 Startups 工作。 我们讨论到了: * 越来越多职业女性为了职业发展,而推迟生育;还有一些取得经济独立的女性,决定在没有配偶的情况下来生下和抚养孩子; * 尽管很多女性选择为了职业而推迟生育,但在统计上年龄越大,的确会面临越大的生育风险; * 技术的发展,使得做出这些决定的女性得到更多支持。例如,她们有数据来衡量生育风险,并且用一些技术来规避这些风险,并就此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决定; * 这不仅仅意味着女性的改变;这也意味着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和结构的改变。男性也不可避免会在这种变化中受到影响。 节目中也有一处更正 马睿提到 Kindbody 的冻卵价格非常低。但后来她发现这个价格并没有包括药物在内,而这些大概会需要2000-5000美元。所以冻卵的整体价格已降到了1万美元以下,但没有像节目中说的那么低。 Enjoy! 嘉宾 马睿,硅谷投资人,曾在500 startups 工作,英文科技播客 Techbuzz China 主持人 相关信息 * 节目中提到的《大西洋月刊》的那一期不是在最近,而是在2013年8月期,How Long Can You Wait to Have a Baby? * 关于科学家可以通过用血液来制造出卵子的新闻:Scientists Create Immature Human Eggs Out of Blood Cells For the First Time * 很多人并不知道卵子的质量在37岁之后会急剧下降 College Students Want Children, but Don’t Know When Fertility Declines丨 NYT Special Guest: 马睿.

62分钟
99+
6年前

#70 苹果、亚马逊和彭博,究竟谁在撒谎

这期算是和《硅谷早知道》的 crossover 节目吧。 做节目的时候就在想这个话题是适合《硅谷早知道》还是《声东击西》。但后来决定一个精简版放在《硅谷早知道》,而在《声东击西》这里大家听到的是一个完整版。 这个让我纠结的话题,就是《彭博商业周刊》几天前的封面文章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在这篇重磅报道中,它指控中国通过在主板上安装硬件的方式来黑入美国的公司和政府机构。但这篇文章有很多疑点,之后苹果亚马逊的回应也一反常态,让人心生更多疑窦。 请到的嘉宾是 Pingwest 的杜晨。在事件出来后,他应该是华语媒体中第一时间写了相关文章的记者。在这次节目中,我们试图对技术的理解,记者报道的常识,对苹果亚马逊公关风格的解读,以及综合一些专业人士的态度,来解读这个事件的蹊跷所在。 当然的,在我们录制完这期节目之后,先后有两个国家政府级别的机构出来站了队,而且都站在了苹果和亚马逊一边。它们是英国政府机构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和美国国土安全部(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Enjoy! 相关阅读 * 彭博社曝光的“间谍芯片”,我在淘宝1块钱就能买一个 by 杜晨 * 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 * 苹果的回应:What Businessweek got wrong about Apple * 亚马逊回应: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on Bloomberg BusinessWeek’s Erroneous Article * U.S. government sides with Apple and Amazon, effectively denying Bloomberg ‘spy chip’ report Special Guest: 杜晨.

42分钟
99+
6年前

#69 斜杠青年、摄影和纽约之行

「这本书里完整保留了我与纽约短暂却纷繁的相遇。我试图通过直接的摄影与其关系的编辑,呈现出对纽约的理解——慌乱的满足,失落的渴望,过客般的存在,矛盾塞满了这里的时间。人们在这里寻找机会,触摸到梦的残酷,却又舍不得离开。我看见城市中飞舞的自由,徘徊在危险和权利的边缘,陌生的我们既慷慨又冷漠,在这里,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没人管,这抑或是自由的边界。 」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戴显婧,她出生于南京,现居杭州、上海。曾是一名媒体人,广告创意人。作为一名不断接触摄影及视觉行业的从业者,风景及人文摄影是她热衷实践的方向之一。她的作品中往往透露着温润的色彩基调,富有诗意感,结合自己的一些文本的叙述方式,缓缓地去表达和呈现人与环境之间的融合与冲突, 自然的敬畏以及人的孤独状态。2018年5月出版了第一本摄影书《Whatever New York》。 我们在对话中畅谈了她将摄影作为日常的生活态度,对于「流动的纽约」的看法和理解,未来的一些创作设想。 * 旅行的时间可能是十天半个月,但它可能一生伴随着你。 * 摄影作品中的情绪为何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 在纽约感觉推开门就是世界,可以听到非常多的语言盘旋。 * 在贝加尔湖对时间的感染完全不同,你会觉得自己被真空了,放在没有什么人烟的地方。 * 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小的星球。 你可以搜索「假杂志」购买到这本摄影集,也可以在这里看到更多关于戴显婧的作品信息。 开头音乐来自山羊皮的《Everything will flow》。 Special Guest: 戴显婧.

59分钟
99+
6年前

#68 科技丨为什么以色列没有996

上线这期节目的时间还蛮凑巧,正好是犹太新年 Rosh Hashanah。 不过这期节目和新年无关,而是和以色列创新有关。以色列是个小国,资源并不丰富,却产生了很多高科技创业公司,也是蛮神奇的。 在这期节目中,和我聊天的嘉宾是李莎莎(Sally)。她是我认识了十多年的好友,在两年前被派到以色列,负责和孵化器有关的工作,因此和很多以色列创业公司打交道。目前,她在一家以色列创业公司工作。 在这次音频中,你能发现以色列创业文化盛行,一部分和犹太文化有关,也和国家制度,创新鼓励有关。但也正是文化和时不时的战争威胁,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大多小而精巧,并追求快速退出。这和中国以及硅谷的创业文化和理念还蛮不一样的。 Enjoy! 相关信息 * Chutzpah,虎刺怕,是意地绪语(东欧犹太人曾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包括多种涵义:胆大妄为、鲁莽无畏、死皮赖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Chutzpah(虎刺怕)精神最杰出的代表恐怕算是以色列的祖先雅各了,他为了得到上帝的祝福竟与神的使者摔跤且获了胜,因而被改名以色列(以色列的意思就是与神摔跤的意思,圣经创世纪第32章)。 * 过去一期和以色列有关的节目:声东击西: #52 行走丨一场旅行带来的天翻地覆(上) * Good Schools Aren’t the Secret to Israel’s High-Tech Boom - WSJ * 活在以色列,唯有首先相信丨纽约时报中文网 * How an Israeli Tech Startup Changed the NBA- WSJ * The Weapon Wizards: How Israel Became a High-Tech Military Superpower by Yaakov Katz, Amir Bohbot 丨 Books Special Guest: 李莎莎(Sally).

55分钟
1k+
6年前

#67 这个犹太老人为什么要帮华裔诉哈佛

(曹越对本音频剪辑亦有贡献) 华裔,或者说亚裔,是否在美国大学入学中受到了歧视? 数据和证据正在浮出水面,而这都是由于一个犹太裔老头 Edward Blum 的努力。他2014年开始起诉哈佛,在这过程中,哈佛不得不披露一些证据;而就在这两天,美国司法部也公布调查结果,称哈佛在招生中使用“个人评级”,损害了亚裔美国人相较其他种族群体的入学机会。 一个月后,波士顿联邦法院将会开庭审理这场诉哈佛的案件,而这多少会影响到亚裔未来大学升学机会。 这场诉讼来龙去脉究竟如何?这个犹太人又为何会积极组织这场诉讼?对亚裔不利的大学入学政策又有什么原因? 这次和我们一起讨论这一话题的是王子元,硅谷连续创业者,同时也是此次诉讼的积极关注者。 当然,如果听完之后觉得想要为之做些什么,相关捐款地址在这里 ,也欢迎讨论。 Enjoy! 相关信息 1. Edward Blum的相关信息:He Took On the Voting Rights Act and Won. Now He’s Taking On Harvard. - The New York Times 2. SFFA 网站 Legal Issues |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及捐款地址 3. SFFA作为原告的诉状 4. 提及 mismatch 理论的两篇文章 Is Affirmative Action Harming Minority Groups More Than It Helps? - The Atlantic, Justice Scalia and ‘Mismatch Theory’ in University Admissions - The Atlantic. 5. 平权运动下,亚裔美国人的挣扎与分裂丨纽约时报 6. 报告指哈佛大学给亚裔申请者性格打低分丨纽约时报 7. 美國大學為何不能接受更多亞裔學生丨纽约时报 8. 访谈中提到的一个 Podcast host 对 Edward Blum 的采访 9. 纽约时报 podcast The Daily 相关的一期节目 10. 关于平权法案和费雪案一个法律解读:“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与费雪案:什么是真正的公平 Special Guest: 王子元.

59分钟
99+
6年前

#64 你不了解的那段硅谷源头,藏在旧金山这家地标书店中

提到硅谷,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 是不是“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但这期节目中,我们说,硅谷和下面这些关键词紧密相连:反叛、反主流文化、垮掉的一代、LSD…… 我们从聊旧金山城市之书店开始,它的历史和旧金山以及硅谷的文化紧密相连。你了解了这个书店的历史,多少也就了解了旧金山为什么会成为旧金山,以及硅谷为什么会成为硅谷。 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李蓉慧,她在前不久采访了城市之光书店的管理者 Paul Yamazaki。其中聊到的很多故事都很有趣。 忍不住还想引用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中的一段,因为这是那段历史的浓缩,并也给出了一些线索——这段历史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硅谷。 ”20世纪60年代末,各种文化潮流在旧金山和硅谷交汇。技术革命伴随着军事承包商的增加而兴起,并迅速扩展到电子公司、微芯片制造商、视频游戏软件设计师和计算机公司。这里出现了黑客的亚文化群,包括那些不愿遵照惠普模式行事的工程师和他们不合群的孩子们。这里有准学术性的团体在研究迷幻药的效果,参与者包括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Engelbart),他后来参与发明了电脑鼠标以及图形用户界面;还有肯·凯西,他为了歌颂毒品举行了一场声光盛宴,请来了一支乐队表演,而这支乐队就是后来的“感恩而死”(GratefulDead)。在这里,湾区垮掉的一代发起了嬉皮士运动,伯克利的言论自由运动诞生了一批叛逆的政治活跃分子。在这背景下,一系列实现自我、追求心灵启迪的行为风靡一时——禅宗和印度教,冥想和瑜伽,原始尖叫和感觉剥夺,伊莎兰治疗法[1]和埃哈德研讨训练。 嬉皮士信仰与计算机力量的交融,思想与科技的结合,都在史蒂夫·乔布斯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Enjoy! 相关信息 1. 城市之光书店,位于旧金山中国城和小意大利(北滩,North Beach)的独立书店,于1953年由 Lawrence Ferlinghetti 和 Peter D. Martin 成立。Martin 于1955年离开; 2. LSD,一种致幻剂; 3. 艾伦·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美国诗人,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嚎叫》(Howl); 4. Nancy Peters,现在城市之光书店的所有者之一,曾在国会图书馆工作; 5.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美国二战后兴起的自由主义运动,反对主流价值观,反对物质主义,追求个性解放; 6. 反主流文化对硅谷文化影响有详细论述的一本书 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数字乌托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 Fred Turner 所著; Special Guest: 李蓉慧.

58分钟
99+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