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女太监了。 一切开始之前,先谈谈关于社会学的想象。 * 肉体 * “时髦滞定型”的形成; * 男人的“爱女人无能”; * 女人的疲于奔命与徒劳无功; * 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无法理解; * 请说出一句“我管你喜欢什么”,然后只做自己。 * 灵魂 * 小女孩的培养模式:成为社会战士的辅佐者; * 少女的追问:我该怎么才能成为一个美人? * 未婚成年女性问:我该怎么找到一个英雄? * 妻子与母亲问:我该怎么让丈夫给我安全感? * 在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男人不可能和女人进行真正的感情交流,只能共同分享一种高度妥协的虚伪。 * 一个妻子受到的伤害以另一种更加深刻的家庭创伤为结果,世代传承,由此,根植在灵魂中的性别不平等的阴云终于还是落在了每个人头上。 * 不要去效仿男人、要去实现真正的超越——放弃做一把锤子。 一切最好的结局:世界的伟大的更新也许就在于此,即男人和女人摆脱了一切虚伪的感情和厌恶之后,将再度互相寻求,不是作为对立面,而是作为兄弟姐妹,作为邻居,并终将作为人结合在一起。 * 爱情 * 中产阶级婚姻的特点:妻子是主要消费者,是炫耀丈夫财富的陈列品; * 虐恋的悲剧性开端; * 爱情的合适对象是与一个人旗鼓相当的另一个人,因为爱情的精髓就是相互爱慕,劣等的东西不可能产生出比自身更伟大的东西来。 * 我们爱一个人只能爱到不受他威胁为止。 * 共生型、利己型、和利他性爱情; * 自我牺牲是女人们玩儿的大部分婚姻游戏的主题; * 女人的自我牺牲是跟她们除了这种牺牲就提供不了任何东西的无能成正比的。她们牺牲的是她们从未有过的东西:自我。 * 在渴求爱、渴求一种仿佛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塑造的幸福的过程中,女人丢失的不仅仅是人生的自主权,还有本可以一起前行的同伴。——《小时代》中的女性关系; * 女人天生的无法信任女人,不仅源于张爱玲那句令人作呕的“所有女人都是同行”,还因为如果她们把自己仅仅摆在性缘关系的货架上,她们知道异性恋女人永远不会是买主。 警惕女性主义中的“国族冲动”; 道阻且长、不乏希望,继续加油吧! BGM:《我属于我自己》 29分到39分之间楼上在装修、锤子电钻声四起🥲 耳机党注意保护自己、等我有钱了就去租录音室…
收听请注意:录制条件受限音量不均匀,外放保护大家的小耳朵哦~ 2022年的最后一期节目,也是Womansplaining第一期有嘉宾参与的节目,感谢沪都剧场金韭菜——菠萝女士——的慷慨分享~ 现代女性在尽可能地享受都市的一切,工作娱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我们聊了个人的消费偏好、支出规划、对【戏剧】的期待。 我们分享了在剧场中观察到的社会侧影,从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到时髦父母的先锋育儿策略。 我们也选出了自己看过的,并以20%的选拔率挑出了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几部剧: 菠萝: 音乐剧(排名不分先后):《小说》大剧场版(冒海飞 王培杰 王乐天)、《致命旋律》、《基督山伯爵》(几套卡都可以)、《嘿,亚利桑那》(胡迪 曹牧之 王玙璠)、《桑塔露琪亚》(舒荣波 王帅 袁梦轩)&《阿波罗尼亚》(朱亮 祝颂皓 段霁洛)。 话剧:《两个人的谋杀》 粒粒: 音乐剧:《基督山伯爵》 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谈了一些对牛的看法,剧方定价策略,目前的结构困境。 当然,作为韭菜也有不吐不快的吐槽和避雷,我们就事论事,谈演员对观众的责任、音乐剧市场目前的一些问题、剧本短板、无脑的营销等等。作为女性观众,我们乐见剧场中女性主义的旗帜,但更遗憾目前剧场交出的不及格答卷。 拉拉杂杂的内容很多,但没有一句虚言,总得来说还是那句话——热烈庆祝中国音乐剧还有希望。 2022、被噶得还行,2023、再接再厉! -------- 今年没看上但品质保证好剧推荐:《空中花园谋杀案》、《蝶》、《Six》 其他介绍到的剧:《疯狂理发店》、《流光时代》、《贾尼斯基基》、《银河铁道之夜》、《弗兰肯斯坦》、《赵氏孤儿》、《粉丝来信》、《沉默的真相》、《危险游戏》、《火焰》、《罗密欧与朱丽叶》、《盗墓笔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莎翁乐园》、《房间》、《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 听到最后的真爱观众可以听到十几秒叶徐卡《基督山伯爵》返场音频,from剪节目剪到怀疑人生的粒粒,祝大家2023年都能抢得到票、看得上剧、存得下钱(?),要开心快乐、健康平安呀~
这是一期攻击所有人的节目。 关于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成功。 尖酸刻薄、用语粗俗、不会道歉。 从决定做这期到写完文案录制剪辑完成只用了两个小时,希望我的每个节目都是这样、不吐不快、没有行活儿。 片尾曲:《Deadman's gun》
入秋了,第二次感冒,鼻音很重请见谅。大家一定注意身体、及时添衣; 过度解读&自说自话,是我在秋天乱发疯。 ----------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是突如其来的事件,不可预料,也不能用任何的实用理性加以考量。想给爱情加上一个“安全阀”,往往会徒劳无功。 一种真正的爱,是持之以恒的胜利,跨越时间、空间、世界所造成的障碍。 爱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 -------- * 从沉迷到嘲讽——普女的霸总文学阅读史; * 霸总病症&对应书影音报菜名; * 幻想着成为龙傲天(or玛丽苏),长成刘ber也没什么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 幸好是《少爷和我》,而不是《大小姐和我》; * 对刘波的喜爱——尚未摆脱厌女症的女权主义者的顾影自怜; * 不普信,窝窝囊囊——可怜; * 充满神性的温柔——可爱; * 属于异性恋女人的悲剧爱情路径; * 崇高的爱情、美丽但无用。 如果你是准备给出一份爱的人,我祝你勇敢真诚,如果你是很幸运得到一份爱的人,我恳请你不要对爱你的人太残忍。
麻辣烫吃多了嗓子哑+收音不好,见谅。 ------------- 妇女不仅是最先为奴隶的人类,而且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男权中心社会中,被剥削阶级的劳动妇女要受四层的压迫奴役:一是来自整个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二是来自剥削阶级中男性的压迫;三是丈夫的奴役;四是本阶级男子“兄弟们”的奴役。 娼妓制度是私有制的产物,娼妓卖淫求生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关系到社会制度的历史现象,娼妓是供男子娱乐消遣的玩物,供男性驱使的性奴隶。 妇女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 在上海的每一天,我都非常快乐。 * 生活乐趣 - 外卖、超市、滨江骑行、夕阳、仍旧会被感动的人们; * 文化享受 - 图书馆、博物馆、剧场; * 人文氛围 - 淹没在两千五百万人里,我们正因为谁都不是,才可以成为任何人。 * 复杂的社会体悟田野; * 自我的社会化历练; * 助人荣誉感; * 政治实践 - 面对集体、我还有话可说; * 妇女权益 - 《妇女研究在上海》,从1986年到今天,学者从未停止思考,妇女运动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不管你信不信。 * 插播一些直女权益得到保护的快乐瞬间; * 妇女就业、妇女参政、妇女教育与人才开发、婚姻家庭研究、妇女运动史、女性文学创作和性科学研究; * 失去传承的妇女研究重要成果; * 妇女个人成长目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 进步与落后; * 不要忘记的《上海女英烈》; 男明星嫖娼背后的厌女文化形塑不足为奇,但要警惕对“高级妓女”的嘲讽、鄙夷、嫉妒、甚至是羡慕。 娼妓是被家庭和工作市场中的裂缝漏出去的人,女性被诱骗或者被拐卖,甚至她们的自愿也很大程度上源于厌女社会的异化。 警惕对女性向下的选择的污名化、警惕对成为男性的性客体的诱骗。 祝我们所有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片尾曲:《妇女解放运动之歌》
您曾经使用拼多多买过东西吗?对于拼多多,您有怎样的看法呢? 在上海最特殊的两个月里,从各家各户站出来的、为上海市民吃吃喝喝贡献出不可忽视的力量的团长们,为什么其中有77%为女性? 面对家庭仅有的可支配资金,如何规划支出类目、优化购买策略、比对优惠信息,在您看来,拿着丈夫上交的家用去“买买买”的妻子们,她们的日常究竟是酣畅淋漓还是举步维艰? 在拼多多里购物的女性们很少被单独提及,因为其复杂、也因为其难以形成某种煽动或者消费欲望的勾引,平凡、朴素、甚至有点婆妈,这是沉默的巨大的消费者体量,因为她们、就是我们。 或者总有一天,是我们。 -------------- 先说结论——我对拼多多“真香”了; * 购物过程中的脑力消耗——戴着镣铐跳舞消费欲望、和手中的钱总归是有限的,这个根源性的矛盾; 购物、拿着总有定数的钱去满足自己或者家庭几乎无止境的欲望的时候,每一个消费者都只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只要目标和拥有之间存在明确的缺口,购物就是一次次审视并确认自己的匮乏的、心灵中的自我鞭笞。 除了我的不满足,做母亲还会有自责; 《声东击西》第218期——数字生活中躲起来的父亲; * “最好的父亲”也有无能为力; * 没有她们就没有生活——如何操持一个家类似的“无形的家务劳动”; 囤货; 和享乐彻底无关的购物目标; 从被异化的持家好老婆到上海团长,蜕变统共分几步? * 可能的、对抗消费主义的缓冲带50块买了三个好看的包,我能吹十年; 商品评价页面,女性的自我展示; 拼多多、高效止(购物)痒神器,为你的人生托底。 * “我傻我亏”——5样小垃圾; * “感恩有你”——快乐源泉10样生活大帮手; 我对大家最真诚的祝愿是,希望你花出去的钱,是真得让你快乐过。
女校,是一个奇妙的地方。 在《厌女》这本书里,上野千鹤子曾经提到——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lter)说:“女人味”是一种“展演”,而有没有一个场所,让女性放弃这种展演呢? 答案可能就是女校,对于男人,女校文化是永远的谜,是从未踏入的处女地。 本期节目我想和大家讨论的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档受众广泛、形式新颖的综艺节目是如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直接看到一个可能的女儿国乌托邦,女艺人们在短暂的共同生活的时间里展示出她们每个个体的的争强好胜、锋芒毕露、坚毅果敢,以及她们彼此之间的热心互助。 如果你经历了这两年的三季节目、如果你已经对浪姐产生了疲惫、对女字旁的“她经济”产生了不信任和失落,希望今天我能带你回顾纯女性世界里充满安全感的感动、能让你继续对女人充满希望。 这个世界不是很好、女人想要摆脱厌女症需要克服莫大的障碍、再给姐姐们一点时间、再看看她们、别放弃她们。 --------------------- * 节目起源 普通的女性网友们为女明星鸣不平、提供就业思路; 在传媒行业充分积累经验和行业话语权的女性内容团队参与制作。 * 姐姐们的“女校”夏令营体验 她们可以极大限度地放弃男权结构性的形塑、规训,她们可以短暂地不去表演自己的女性身份,仅仅作为一个人类、一个生活竞技者形象出现。 挣脱性别气质约束、姐姐们够aggressive。 大声喊出“我要赢”的女性——所有姐姐; 乐于成为领导的女性——李斯丹妮做队长的故事; 追求卓越的道路——张萌、黄圣依、万茜。 宽容地看待不够完美的女性、就是放过我们自己,就是放过试图自我规劝的我们自己。 打破女权规范、没有好的坏的feminist。 与性缘关系共舞,是异性恋也没关系。——金莎,40岁的、等待爱情的少女。 浪1训练室里伊能静和张雨绮给金莎做参谋,怎么和男生聊天、怎么在亲密关系里获得良性反馈,怎么与自己的孕酮和催产素激素反应和解,在不自讨苦吃的前提下享受人生乐趣,这些都对女人的现实生存具有战略性的参考意义。 大胆表达爱意,做同性恋更没关系。 她们用这种情谊证明了女性本身可以作为亲密关系的主体独立存在、甚至是唯一的主体,男人不是、不一定有机会参与其中,光是“美女要说什么、对谁说这样的事你少管”的表达,本身就足够具备女性主义色彩了。 跨越男权设置的分隔区、寻找女性同盟。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姐姐们共同生活、面对考验、彼此交心,她们收获的最重要的就是朋友,是她们面对残酷世界不断努力、寻找更幸福、更自由的可能的生活盟友。 事业:张雨绮&李斯丹妮、张萌&黄圣依; 生活:大碗组、纯玉疯、凹凸组。 克服衰老恐惧,你可以一直做自己、但这从来都不容易。 年龄越大、被赋予的身份越多,女人被推着变成一个普通的大婶,围着锅台转、绕着孩子跑,即使是女明星。 伊能静把假睫毛的哭歪了,抬起头对着墙壁说:“五十岁还要追梦真得太晚了”。 她的存在、活跃、表达,无论掀起多少指责甚至是谩骂,她作为一个女性肉身的传媒形象旗帜还是高高地挂在空中,成了某种无声的宣告。 臣服于女性的肉身,你很难不感动。 厌女、社达、资本家,再冷漠的女性肉身也会为女同胞流泪——关于我陪着杜华和蓝盈莹哭。 女性Role model的号召力——宁静&赵梦:因为我也是女性。 * 观众亲密接触“她经济” 直播、代言、影视项目。 关于浪姐要说的太多,但是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我想对女性观众说,不要对姐姐失望,不要忘记那些因为是纯女性舞台才能够展示出的、摆脱了白幼瘦以及女朋友规训的音乐舞台。 小小的女性主义实践贴士——要看隔壁、就偷偷地、不说话哈。 作为女性、相信我们的力量、相信我们能够改变什么、相信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足够发生变革的时代,去吧、去有风的地方。
我的冷感,绝不是个例——一定有什么重要的、变革性的新型思维方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部分女性的新潮流。 向着文青开炮——我的冷感,先从对电影《隐入尘烟》的愤怒说起。 * 因为女演员海清,我才决定去看。 * 豆瓣简介,简直是诈骗——所谓的【“两个”被家庭抛弃的人】,但只有马有铁是人,贵英是他的装饰。 * 建议更名《土地哲学家aka偶得熊猫血3000ml大庇全村村民俱欢颜的大慈善家马有铁和他的宠妻二三事》。 * 对于世界来说,能打动他们的中国农村相比之前两个十年甚至是退步的。 * 注定失衡的权力关系——在农村,再可怜的男人背后,也有一个比他更可怜的女人存在。 * 男性凝视下对表达者的视力障碍,究竟是谁麻木不仁呢?电影里只有马有铁,但生活里是余秀华、苏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属于劳动妇女的笑与泪——为什么手持摄影机的男人对此视而不见? 农村冷感、乡土文学冷感,当代小说冷感。 我痛恨满世界找老婆、找姐姐、找初恋、找妈的书籍、电影、电视剧。 偏疼男主的言情小说、《生化危机》里也被安排穿吊带裙的艾米莉、为兄弟终于“fuck the stars”志得意满的刺猬乐队赵子建,亲手把我记忆里的乐队的夏天送走。 文字、电影、音乐,我的生活里处处是地雷,一不留神,就炸碎了我的泪腺——我不会感动了。 性冷感—— 曾经看到会觉得脸红心跳的壁咚、强吻、先婚后爱,现在反而细思极恐,我想到的是故意伤害、殴打、锁链、奴役。 男人冷感—— 我没有男性好友了。 我的万物冷感凭空变出了一个透明罩子,但是我分不清是罩住了那些讨人厌的男人、还是罩住了我自己。 我担心我的冷感变成封闭乃至愚昧,我担心我的避让变成失权。 疑问留在这里,留给这个世界、留给这个时代、留给远不算成熟的我自己。
> 录制伴随着突如其来的暴雨——蝉鸣、雷声、雨声,希望大家不会觉得嘈杂。 让穷人和“不思进取”的人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道德任务。 工厂生产花样繁多的商品,除此之外,它们也生产顺从于现代国家的公民。 消费品意味着消耗殆尽,时间性和短暂性是其内在特征,它们遍体都写满了死亡的悼词。 他们所处的世界声名狼藉,因为繁荣是那么不平均、那么零散、那么不可靠。 经济发言的时候,道德最好保持沉默。 生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个社会只会选择它偏爱或容许的方式。 群体自愿的返璞归真,正成为群体贫困的唯一有意义的替代。 --------------- * 工作伦理的三部曲 为了活着、为了荣誉、为了钱。 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 消费主义的发端 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但需要无穷无尽的消费者。 我的“购物狂”黑历史; 比花钱买废品更可悲的是:除规范所倡导的选项外,人们别无其他选择。 消费者的时代,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消费驱动的工作成了绝大多数,而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有标志。 * 福利国家制度的江河日下 关于留学期间我对高额的难民生活补贴狠狠酸了的故事; 福利制度流行的原因:一面恫吓中产、一面是中产的救心丸。 福利制度必然崩溃的内核: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缺乏政治力量。 来自跃出龙门的鲤鱼的背刺——穷人被污名化的开始。 * 新穷人的舆论形塑与污名化 劳资双方的关系不再对称,依赖性也不再对等。 不被给予长期信任的劳动者——摸鱼、摆烂、不负责任成为必然。 注定的“过剩”、曾经的劳动者、如今的负担。 定期的“慈善盛宴”是一种大规模但短暂的道德情感的爆发—发放赎罪券的地方。 * 无法避免的过剩—全球危机 所有的创造都是创造性的破坏。 美国面对贫穷带来的可能的暴力,决定先下手为强: 第一,福利国家向安全国家转型,对外掠夺、对内威慑; 第二,美国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需要对底层阶级进行恐吓,以驱逐自己内心的恐惧。 修建更多的监狱,增加可以判处监禁的罪行,“零容忍”政策,以及更长、更严厉的刑期,这些都是为了在当前的新局势下挽救摇摇欲坠的废弃物处理事业作出的努力。 * 新穷人的未来 可预见的凄凉:穷人们在别人眼里如同不存在,逐渐地,他们在自己眼里也不复存在。 我暂时还不能理解的解方:收入与能力不再挂钩,个人有权获得足够的钱,不管是清洁员还是金融家。乐见社会学的大道至简,也无法抵抗自身的小市民心态。 我们的时代并未阻止乌托邦的脚步,反而为其回归做好了准备。我们越是复述政治没有梦想的空间,就越是渴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还是对人类充满信心。 * 为什么明星也爱考编?为什么“体制内明星”不让我们喜爱,反而激起了我们的怒火?——我们的不安在加剧、我们对不平等的感受在增强、我们一无所有。 追星体感转变——从“美强惨”到“人间富贵本贵” 穷人的形象中总隐藏着我们自身的恐惧和焦虑,现在大众崇拜的对象是财富本身。 明星也觉得编制香吗?——在工作伦理衰微时、在这个充满不安、荣誉和金钱都是转瞬即逝的世界里,人们对于稳定的偏爱就是愈发失去理智的。 特权其实是某种习以为常——穷人与富人并非生存于相互独立的文化中。他们只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是为有钱人的利益设计的。 穷人越是贫穷,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生活模式就越高高在上,越匪夷所思,富人们的习以为常,在不安的世界里成为最为恶劣的挑衅。 我对大家的祝福不是拥有特权的明星被工人奶奶们的唾沫星子淹死,而是我们能有钱、有自己的事业、有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有喜欢【可恨的富人们】的气定神闲。 请我们这代人继续努力吧,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创造、发现更多可能,说不定人类“过剩”的解方就藏在某个突然点亮的灵感里。
* 香港曾经是一个符号。 * 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时代巨变的亲历者。 * 香港于我而言绕不过去的三个关键词——TVB、周星驰、张国荣。 > 受陈慧珊扮演的聂宝言启发,我创业未半的法医梦。 > 作为率先凭借地理位置和政治遗留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宝地,1993年的香港精英们开跑车、用精致小巧的移动电话、拿笔记型电脑、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去酒吧happy hour,那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憧憬。 > 周星驰——虽然故事背景各不相同,但那种专属于小人物的,鸡蛋面对高墙的滑稽、冒犯、挑衅以及底色中的温柔和遗憾都是充满香港电影特色的。《逃学威龙》、《家有喜事》、《喜剧之王》。 > 永远迷人的哥哥,所有人的哥哥。 * 短暂的京港交流。 * 2018年2月,第一次到港——误解的开始。 * 2022年6月,第二次到港——真实的心酸。 > 台风、暴雨、闷热的天气。 > 偷得半日闲的外来佣人。 > 奢侈品店外拥挤的服装批发市场。 > 服务意识。 > 房子、生活、未来。 * 关于我的新沪漂生活——接投稿啦!曾有沪漂经历的你,欢迎和我们分享,快乐、痛苦、心酸、幸福、甚至是哪里有好吃的,请通通讲给大家听吧~ 投稿方式:red私信、[email protected] 稿件形式:文字或音频均可~ 期待和大家一起面对真实的生活。
一切发生在罗伊诉韦德案后49年。 * 你知道吗?鼎鼎大名的金斯伯格大法官,金斯伯格是她丈夫的姓氏,所以本期节目我会称呼RBG为鲁斯。 * 你知道吗?“罗伊诉韦德案”判决中,鲁斯投的是反对票。 * 比起罗伊案中,法官们勾勒出的一个等待着医生的“确诊单”和同情的、无助软弱的女人,我们可以将目光调转先看看苏珊·斯科拉克、再看看维森菲尔德·保罗。 * 社会变革需要逐步累积、循序渐进。真正的、可持续的改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会发生。鲁斯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她必须保持耐心。她必须计划好策略。而且她偶尔需要装聋作哑。 * 男女平等的本质是,女性要成为自己人生的决策者,这对于女性的生活和尊严来说至关重要。当政府控制着她对堕胎的决定权时,她就没有被当作是一位有能力为人生选择完全负起责任的成年人来对待。 ----------- 鲁斯的生活: * 犹太家庭; * 生不逢时的母亲; * 为母亲奋斗的女儿; 罗伊诉韦德案之后: * 罗伊是谁?韦德是谁? * 最高法的判决维护的就是医生和孕妇之间达成医嘱、完成手术的隐私权——鲁斯反对的就是各位大法官的判决中看不见孕妇的意见; * RBG写在1985年的论文《Some thoughts on autonomy and equality in relation to roe v. wade》; * 正因为她是女性的同时也是一名法官,她必须透过一个判决中隐晦的、躲在角落的不重要的字眼里发现这份判例对于未来的意义; * 罗伊诉韦德案在社会中的评价也就成为了美国在一个时间段内政治权利分布的晴雨表; * 斯科拉克诉国防部长案 & 魏因伯格诉维森菲尔德案; * 为你在乎的事情抗争,但要以一种能够吸引同盟的方式来进行; * 她的运动规划 & 她的着装时尚理念; * Womansplaining的由来。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道理。如果我们相信这句话,我们即使不能改变惨淡的现实,至少我们能够坦然面对。 我们这一代女人,是注定要思考到死、战斗到死的,加油吧,我的战友们。
内含解剖学词语,不想在同事或上司或路人面前感到尴尬的话,请带耳机听。 * 女性可以在深入了解自己的生殖器官的同时,仍然对它们保持敬畏之心。 * 亲爱的朋友,你不仅应该认识自己的身体,还应该享受它给你带来的乐趣。 * 生而为女性,这是一件值得欢欣雀跃的事情。 ------------------------------ 《身体由我: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 作者:希拉·德利兹 作为女人,我们要么是对自己的身体知之甚少,要么就总是错误地看待它和使用它,而这两方面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让我们在父权制作用下慢慢地失去了本应独属于自己的身体统治权。 你真得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 四年前和女生朋友们聊过的天; * 关于女性身体的冷知识,我简单说6点:……(不是) 女人看待和使用自己的身体时,仍旧摆脱不了被动的客体化。 * 忽视、就是歧视。 * 很多女人这么努力,是为了让谁爽? 无形中,我们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 我自己的一次看病经历; * 我们说yes就是yes,此后我们的no才真正是no。 * 曾经出现过的阶段性胜利——我们的方向,告诉整个世界:我的身体、我做主! 最后说两个冒主流女权主义金句大不韪的个人意见: * 异性恋女人不是非得6b4t; * 我不要武装自己,我要即使我不能保护自己、别人也无权伤害我。 祝所有女人勇敢从容、酣畅淋漓,不管是床下还是床上。 祝大家每个人的身体,都由你们自己! ----------------------------- 20分钟之后就是我的回国小心情&好朋友感谢大会,equals to:一些废话。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