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话《第二性》剧作家赵潋:关于《第二性》话剧的始末和未来

《第二性》话剧围读在CCPA播客艺术中心的演出让我激动不已,主创团队对波伏娃的演绎和我一直以来的认同不谋而合。这一次,我邀请了《第二性》话剧版的缔造者、剧作家赵潋一起聊聊话剧创作的背后。 「第二性」沉浸式围读 · 现场剧照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 女性研究方向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赵潋,剧作家 【Timeline】 03:10 话剧处女作关注两性关系 05:30 在书店偶遇《第二性》开始了解波伏娃 06:50 波伏娃的纠结挣扎是比剩男剩女更具冲突性的创作题材 07:30 完成剧本主线的同时一直担心如何写好两个法国人的关系纠葛 08:15 对创作影响至深的话剧作品《哥本哈根》 10:20 《第二性》话剧首演后引发争议 13:30 波伏娃是哲学家,也有很多挣扎和痛苦,我们也需要把一个学者当作一个真实的人来看 15:40 上野千鹤子也经历了女性解放进程中的混乱冲突 17:10 写波伏娃其实是在表达当代女性人生中会面临的种种挑战,追求独立平等路上的困局在男权社会中并未解决 22:30 在话剧中还原另一个不一样的扎扎以及波伏娃女学生代表奥尔嘎 25:50 二战之后的美利坚之恋:唯一让萨特恐惧过的波伏娃情人奥尔格伦 28:45 在淹没于平庸的幸福和矗立成不朽的丰碑之间,波伏娃选择后者 29:40 何为话剧表演的沉浸式围读 34:20 任何服化道都不应该影响戏剧,本质在演员表演 39:20 争议女性题材的创作对当下女性的影响是类似模版,对标,精神支撑 42:00 剧作家和编剧最大的区别是一定要有特别的视角 45:00 琼瑶和亦舒对女性意识的不同影响 49:00 明年用现代化的外衣重新演绎第二性话剧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52分钟
99+
1年前

番外5 |《第二性》的创作开始和关于某些概念的迷思

上一期节目,我们聊到了二战之后,波伏娃从30+进入40岁的阶段,开始逐渐积累并形成了《第二性》的核心思想,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第二性》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萨特与她之间相互依绊的作用,重要友人的启发,《第二性》核心理论基础的形成。 同时,我非常开心的跟大家分享,我们于11月11日在CCPA-静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的空间上演了我们第一次的《第二性》沉浸式围读的表演。在我们自己的空间里,看着自己喜欢的故事以不一样的方式呈现,我很开心。整个1个半小时的话剧,我做的位置的正面面就是波伏娃的海报:上面女性已经不在年轻,你能从她的眼中读出那种坚定和张扬的感觉。随着念白,20多岁的波伏娃,对面萨特的崇拜;30多岁的波伏娃,面对战争的怀疑;40多岁已经成名的她一边拒接了大洋彼岸的爱,一边承受萨特一次次的“坦诚”,确实是煎熬。 从围读话剧的角度看,《第二性》的话剧主要面对的是两个人“开放关系”,一直在探讨“偶然爱情”和“长久感情”的关系,虽然我一直认为,这个事情在两人的生命历程中不是最重要的,经历两次战争的他们,个人和小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政治,哲学,人生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领袖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一直觉得,了解波伏娃是需要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真的去理解感情在她的成就中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我认为是成就和反成就的,没有萨特和感情,她不会是反思女性位置的波伏娃;而她在存在主义世界中的位置,又让她有了武器去理解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讲,哪些偶然爱情的男性和女性,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会邀请编辑赵老师来我们的节目跟大家分享一次关于《第二性》话剧背后的故事。请跟我一起期待吧~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 女性研究方向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Timeline】 04:46 波伏娃与萨特在学术上的相互作用 05:40 1965年之前,波伏娃为何否认自己的哲学家身份 07:03 波伏娃的作家属性 08:20 存在主义精华观点:他人即地狱 人是被判为自由的 09:20 存在主义是由自主选择构成的哲学,而波伏娃认为人不是独立的存在 10:30 波伏娃提出了”模糊性道德”观点 12:01 相较于”他人即地狱”的对抗观性,波伏娃做了积极温柔的改变 12:47 何为此在 何为他者 14:50 法国雕塑家贾克梅蒂对波伏娃创作迷茫期的启发 16:16 由《男性气质》一书引发的波伏娃对女性身份的心灵对话、学术探究 20:28 1949年发表的《第二性》早期持续被误解 22:00 人只有在他人的存在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26:07 波伏娃在自我拷问中找到了对全世界女性有价值的社会问题 29:07 文明和文化语境用特定的心理概念将女性嵌套进来 【延伸阅读】 《模糊性道德》 《第二性》 《男性气质》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30分钟
99+
1年前

10|Why do we cheat?—— 从“开放关系”到当代“出轨”

谈到波伏娃和萨特,“开放关系(open relationship)”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好奇于这种关系是否真的能成立,为什么在这段关系中,女性的波伏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而萨特却好像欣然接受。 我们同样好奇,据研究,在当下的社会,广义上“出轨(cheat)”的比例高达76%。为什么我们一方面追求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却还不断的挑战人性。在进入《第二性》的书的讨论的同时,我想跟锤总一起,在不触及彼此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共同讨论下这些好奇背后的因果。我们将聊到:什么样的行为算出轨、为什么会“出轨”、男性女性迥异的心态、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不同评判、是否选择宽恕、人生百岁能否一人终老......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锤总,【映天下】策略合伙人,播客「直立行走」主理人 【Timeline】 03:23 如何定义和理解“出轨”? 09:00 波伏娃既认可开放关系又很痛苦,但萨特并不觉得痛苦,为什么? 13:08 面对“出轨”,男性寻求刺激和调剂,女性更看重已有关系的弥补 19:00 人性的贪念驱使寻求刺激、渴求关系 20:59 社会给予出轨的指责压力在变化,对男性、女性的评价规则不同 24:09 大部分出轨不一定因为现有的亲密关系状态不好 29:32 婚姻本质是社会关系、财产的契约,而波伏娃和萨特之间是智识上的绑定 31:40 开放关系中存在出轨吗? 34:39 当一段关系逐渐走向平衡,我们在其中追求什么? 40:15 职场关系中的“忠诚与背叛” 46:26 是什么因素诱发了cheating? 49:55 宽恕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修为,面对cheating是否选择宽恕? 51:50 cheating本身可以被看成是自我进化的可能性契机 53:20 放眼人生百年,能否笃定与一人终老? 56:27 死亡来临前漫长的准备过程里,亲密关系则是其中重要的经历 【延伸阅读】 TED 演讲 Why we love, why we cheat https://www.ted.com/talks/helen_fisher_why_we_love_why_we_cheat/details 《告别娑婆》 [美]葛瑞·雷纳 (Gary R. Renard),云南人民出版社 《静观自我关怀:勇敢爱自己的51项练习》[美] 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克里斯托弗·杰默(Christopher Germer),机械工业出版社 《百岁人生》[英]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吴奕俊(译),中信出版集团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浙江大学出版社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59分钟
2k+
1年前

番外4 | 解析《第二性》上半卷:女性到底是如何被定义/压迫的?

当波伏娃来到30+的尾声,她开始反思前半生,重启学术生涯。身处文化圈,她重新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性别的主次差异,艺术家贾克贝蒂和萨特先后给了波伏娃至关重要的启发,她也进一步确定了研究方向:女性主义。她站在历史、社会学、哲学的不同角度的思考都指向一个议题:女性不应该被定义为他者、客体,进而写作了她自己影响至今的代表作《第二性》。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上半卷的内容。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Timeline】 02:35 第二性在女性主义历史中是题眼性的作品 05:30 38岁,波伏娃开始反思前半生,重启学术生涯 04:55 艺术家贾克贝蒂和他对波伏娃的启迪 06:25 波伏娃回顾前半生,最大的困扰是与文化圈人的主次差别 08:20 在萨特启发下,波伏娃意识到男性主导世界的基本事实,并确定了女性主义研究方向 10:30 波伏娃的思考开端:为什么人类学演进过程中都忽略了女性? 14:17 何为“他者”、“客体”? 16:30 卵子和精子地位的另一种解释 17:50 社会学研究课题:母之惩罚 18:37 女人不应该因为生物学差别代入社会角色 19:30 弗洛伊德精神学说背后的母亲依赖和男性崇拜 21:50 波伏娃的关于第二性由来反驳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解释 23:40 神话、历史文化体系中对女性的贬低和剥夺,都是共谋 25:22 “但凡是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 【BGM】 Never Stop Believing In You (Instrumental Version) - Courses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26分钟
1k+
1年前

番外3|波伏娃的30+:在双性恋的多角关系中初探存在主义

波伏娃生命中30-40岁的十年间,对她影响至深:二战的动荡,双亲的离世,和萨特之间灵魂伴侣关系,同时伴随着旁人眼中颇有争议甚至荒谬的多角关系、双性恋。奥尔加、安比卡、娜塔莉等几位女学生先后成为波伏娃的女性伴侣,期间她还保持着与萨特、博斯特的亲密关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她的哲学思考日趋成熟,创作出了早期的小说《女宾》、《他人的血》并从此转型成为知识分子、哲学家、思想家,此后一步步凝结成了《第二性》这部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走近波伏娃几段略显凌乱的情感关系,尝试了解TA们如何影响了她。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Timeline】 02:40 二战、双亲离世、情感挣扎:波伏娃30+生命中的关键词 05:30 波伏娃的双性恋亲密关系 07:35 萨特在作品三卷本提出著名概念:他人即地狱,波伏娃成为第一阅读者和修改者 09:49 Eve眼中的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流派迷思 16:15 比安卡在自己作品中形容波伏娃是一个狩猎者 17:55 波伏娃形容与博斯特之间是两情相悦,与女性之间清醒理性 18:45 波伏娃在情感中的自私和存在主义给了多角关系一个合理化解释 21:25 事实依据、理论发展脉络、作品皆印证了波伏娃是双性恋者 23:24 波伏娃与萨特能一起走到最后是因为他们在人性、智识、哲学各方面的本质是相似的 24:50 因为另一位学生娜塔莉,波伏娃被调查并吊销教师资格证 25:45 1945年后,波伏娃开始专职写作,并在作品中代入存在主义观点 27:02 小说《女宾》《他人的血》让波伏娃真正转型为知识分子 【延伸阅读】 萨特三卷本《恶心》《苍蝇》《自画像》 波伏娃《女宾》《他人的血》《第二性》 【BGM】 Never Stop Believing In You (Instrumental Version) - Courses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28分钟
1k+
1年前

09 | 芭比电影的女性主义:不爽但正确

电影《芭比》最近的热度很高,它讲述了一个芭比在父权世界寻找自我、面对现实的故事。有人认为作为玩具品牌的电影化还原度很高,也有人说它是企图蹭热度消费女性主义。与我而言,在充满童趣梦幻又带着些许夸张和荒诞的电影感官体验之外,通过芭比作为一个女性角色的成长,巧妙的表达了女性主义的主张。 它是适度的、温和的,在当下极端女权主义盛行、两性对立即政治正确的当下,它提醒着我们:看见不平等的同时看见自我、尊重两性差异的同时面对女性特质,去体验去成长,但不被定义。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Zoe,人类学与博物馆硕士 Zoe,EZ Fashion 主播 【Timeline】 02:35 作为全球女性第一IP,芭比何以成为资本主义物化女性的象征? 08:11 芭比的历史由来 09:20 Zoe拥有的第一个芭比娃娃,至今记忆犹新 12:25 芭比品牌全球影响力:年销量9000万个、3000万社交平台粉丝 14:50 电影《芭比》里的时尚元素:粉色、海滩、泳衣、蓝天、度假 19:00 高级时装圈的芭比风 23:20 游戏、甜品、日用品、出租屋、运动服、饮料、航班.....芭比的花式联名 25:00 电影《芭比》为什么火还不被喷? 28:00 怪芭比更能代表现代女性独立、温暖、善良、正直 30:45 为什么会有女性痛恨女性?现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是什么? 32:45 电影《芭比》是对激进女权主义的纠偏 39:30 Zoe讲述求学和职场经历,看见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42:18 尽管看似平权程度提升很多,现实仍是男性在社会里的利益结构并未根本改变 44:58 芭比回归现实背后的自我认同与“精神独生子”现象背后的不接纳 46:46 《芭比》精神内核:努力消除我们被原始定义的标签,达成自洽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49分钟
99+
1年前

08 | 减弱的生育:人口学家看新婚育、新家庭的未来

当生孩子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大家对人口的焦虑背后,到底有那些维度的思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期邀请到复旦大学人口学教授任远,也是我的导师来聊聊,从国家宏观层面到女性男性面对生养的话题,最后我们还探讨了一下未来生育的新现象,希望这期能帮助大家理解在媒体喧闹的背后,关于生育与社会变迁的新洞见。 我自己作为一个育龄女性,生育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事,但似乎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舆论场来讨论,这次通过和教授对谈也给很多我新启发,也希望给听友一些其他视角的看见。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研究生,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Timeline】 02:53人口问题是显学还是社会热点? 07:01不能片面地来看待人口负增长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11:03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人多有人多的活法、人少有人少的活法 12:12大部分流动人口会选择返乡生育,那些在北上广打工的人,很多都回乡领证结婚了 16:47抚养孩子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不仅只是工作是社会贡献 20:30加强生育辅助支持的政策会影响女性生育意愿吗? 对单身女性、离婚女性,甚至同性伴侣来说生育的意义 25:39多孩家庭面临的生育困境与教育资源的稀释,幸福带来更多孩子,还是孩子带来更多幸福 30:40男性参与家庭事务有助于家庭发展和子女成长,被夸大的男性缺位 32:57祖辈照料在中国式家庭中的作用,男性参与抚育不一定会提高女性生育意愿 34:23移民、放开生育限制、回归传统能成为中国未来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办法吗? 39:04提高生育补贴占GDP的比重 40:59辅助生殖是社会变迁中女性生育推迟所出现的新需求 【名词解释】 ·劳动力资源:社会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为生产和经济活动提供劳动力。 ·资本有机构成:技术进步和资本累积影响劳动力需求减弱,引发人口过剩与就业问题。 ·流动人口: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通常不被视为官方人口普查的一部分。 ·祖辈照料:又称隔代抚养、隔代抚育。由祖辈为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照顾并承担一定责任的行为。 各地生育补贴在哪里查询: ·户籍地或居住所在地的街道事务受理中心/就近区社保中心 ·随申办APP或随申办小程序 ·支付宝搜寻“生育”后,即有相关服务事项可获取具体内容 *欢迎听友补充 【延伸阅读】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高龄化社会:四十岁开始探讨老年》、《为晚年做好准备》、《厌女》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47分钟
1k+
1年前

07 Her history |支离破碎但精彩的女性-弗里达 卡罗

Dior的早春秀选在了称为“壁画之都”的墨西哥,选在了这个充满了磨难,撕裂但也充满音乐,色彩的国度。这里有名震天下的壁画大师——里维拉,也有她相貌独特,历经传奇一生的妻子——弗里达 卡罗(Frida Kahlo)。卡罗作为普通人,作为艺术家,作为女性的一生不仅启发了Dior的设计师,也振奋了世界范围内很多女性,她对生命,对苦难,对艺术,对爱情,对性的理解即体现在她的语言文字中,也体现在她的艺术作品中。 致弗里达,那个最终瘫痪,依赖麻醉剂活着的女人,一个用自己的画写自传的强人。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Timeline】 02:55 从墨西哥迪奥2024早春秀引出的话题灵感 04:14 弗里达是谁,她是什么样的人? 06:25 18岁遭遇惨烈车祸,弗里达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变故 08:20 她如何从事故中涅槃重生? 09:40 弗里达与里维拉的艺术生命与情感纠葛 12:06 支离破碎、尖利、色彩鲜明的写实,融汇成了弗里达的艺术风格 14:14 作为一位女性主义先锋,弗里达如何处理与男性的关系? 15:45 如果给弗里达贴标签:独特的女性个体、支离破碎的一生、色彩斑斓的艺术创作 16:47 波伏瓦与弗里达的相似和不同:家庭背景、教育带来自我觉醒、两性关系 20:36 独立女性可能拥有优质情感的几种元素 22:31 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表达中,波伏瓦选择哲学文学,弗里达选择了艺术创作 23:48 她们都重新定义了女性身份,拒绝男性凝视 25:10 女性个体如何参与政治议题? 【延伸阅读】 关于弗里达 卡罗,有这些资料可以关注和阅读: 1、学者和作家 张艺青:中国著名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专注于西方艺术史和弗里达·卡罗的研究。 陈晓欣:艺术史学者,专注于弗里达·卡罗的研究,曾出版《弗里达·卡罗:神秘的身体》一书。 2、著作 《弗里达·卡罗:神秘的身体》:陈晓欣的著作,通过对弗里达·卡罗艺术作品的解读,探索了她与身体、痛苦和女性经验的关系。 《弗里达·卡罗:她的一生和艺术》:朱红蕾的著作,详细介绍了弗里达·卡罗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3、纪录片 《弗里达:真实的故事》("Frida: A True Story"):由中国导演陈正道制作,探索了弗里达·卡罗的一生和艺术成就。 《弗里达·卡罗:远离乌托邦》("Frida Kahlo: Beyond Utopia"):由中国导演陈翔制作,深入探讨了弗里达·卡罗的生活和艺术,特别关注她对性别和身体的探索。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27分钟
99+
1年前

06 | 广告中的女性凝视

“五个女博士”的女性歧视营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讨论,当尘嚣逐渐散去,结合这本《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的书,我邀请锤总跟大家一起聊聊:广告,这种古已有之的营销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是怎么在表达女性,定义女性的,很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说法,展示方式其实隐含了很多两性之间的不平等,不仅仅是对女性的“物化”“异化”,也有对男性的“固化”。 同样作为广告人,节目中我和锤总 会深刻反思并聊到以下议题: (1)这个行业作为工具是如何消费和“目的性”主要商业目标——女性群体 (2)出问题的是广告这个工具,还是使用工具的人还是消费工具的人,还是其他? (3)如果想改变局面,我们力所能及的以及长远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锤总,【映天下】策略合伙人,播客「直立行走」主理人 【Timeline】 01:20 《第二性》评论区的对谈引发的思考 07:00 一家倡导性别公平、理解女性的广告公司 08:20 锤总从业履历首次公开,一路讲广告形态演进史 18:00 广告3B法则之下,女性成为了一种广告道具 21:05 5个女博士的广告,别人认为没问题,为什么eve会觉得不适? 24:50 锤总的真实经历:广告制作选角的女性凝视 27:49 “不是香烟是自由火炬”:美国烟草公司如何把烟草卖给女人 33:50 男性是否也在被固化形象和价值? 40:52 为什么我们要用年轻定义衰老? 44:30 西方视角的崇尚年轻VS东方文化里的尊敬老人 47:30 中国广告行业如何讲好女性故事? 54:00 品牌操盘手应该爱惜羽毛,尊重才是长久之道 57:00 如今的我们有能力有勇气安静的活着吗? 59:25 社会现象的困局需要两个性别一起来改变 【延伸阅读】 《广告中的性别歧视》[英] 简·坎宁安,[英] 菲莉帕·罗伯茨 《湖畔风城:芝加哥的喧嚣与梦想》多米尼克•A. 帕西加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60分钟
1k+
1年前

05 | 误读不如不读: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上野千鹤子和北大女生的对话

上野千鹤子和北大女生的访谈项目(后证实是商业合作),一石激起浪千层,各不同圈层对聊天展示了不一样的声音和讨论。传统保守的,激进前瞻的,悲伤无奈的和理性客观的。作为《第二性》节目的主理人的我即表示欣喜——女性话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表达忧虑——我们的社会文明进化的阶段还是令人担心。 全社会尤其女性群体本身尚没有办法发现两性运动中的核心议题,也没办法就这个统一性达成一致,我们不仅时常被话题牵引,也很容易陷入自我的迷思中。如何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看清形式并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看起来是一个道路阻且长的事情。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锤总,【映天下】策略合伙人,播客「直立行走」主理人 【Timeline】 03:00 近期热点:上野千鹤子和北大女生对话 05:20 她首先是一个伟大而鲜活的人,从容笃定 09:20 大学女生婚姻观:不想结婚 13:05 人生像一个赌桌,婚姻也是一种筹码 15:00 婚恋观的成因和价值观的锚是更重要的 17:55 “我不喜欢婚姻,但我喜欢男人”:上野千鹤子算不算渣? 19:00 《惟有香如故》李清照的果敢:宁可下狱也要离婚 23:00 女性主义并不倡导两性对立 26:30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34:40 理解社会运行逻辑,才可能拥有人生选择的底气和自由 36:50 关注和思考女性主义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40:20 压力面前人人平等,内心城堡需要一点点建构 44:25 女性主义落地的前提是自我价值的明确 46:50 上野千鹤子如何成为上野千鹤子 50:00 破解女性主义迷思 【延伸阅读】 《始于极限》 [日]上野千鹤子 铃木凉美 《惟有香如故》历史题材纪录片,导演 沈永鹏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51分钟
1k+
2年前

04 | 出走还是束缚?历尽千帆,家是归宿

与锤总的沟通总是充满新知,我似乎能感受到能量和智慧在流动。 这一期,我们从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走向的影响,延神探讨了男性、女性都会面临的困境,例如被物化被束缚。聊到关于亲密关系、后天家庭对我们的意义,让我似乎打破了某种成见,启发我开始重新思考家庭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家是一个激发美好能量的场,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爱与被爱,这也是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嘉宾】 锤总,【映天下】策略合伙人,播客「直立行走」主理人 【Timeline】 02:40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历程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 04:45 扎扎和波伏娃的差异,映衬中国语境的女性生存状态 06:50 女性自主能动性可能被环境激发,男性也会选择人生范本 09:10 我们的人生在某种“观念容器”里模式化了么? 12:40 坤卦对女性人生的意象启示:包容、生长、多样可能性 15:55 第四次女权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17:12 男性也需要被解放吗? 21:55 男性女性都在被工具化、物化 24:00 爱的能力是在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被忽视 28:20 工作、生活、学业之间的飞轮驱动:增长智慧对当下存在强大作用力 33:10 守护精神主轴探索自己,家庭是个体面对时代变迁的核心竞争力 35:08 保持良好亲密关系的”3T法则“ 39:20 家是是归宿,是与美好连接、共振、对抗孤独的介质 【BGM】 Never Stop Believing In You (Instrumental Version) - Courses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45分钟
1k+
2年前

番外2|“偶然性的关系”:波伏娃这么看待和萨特的关系

世人都知道,波伏娃和萨特的“开放式”关系。他们既不结婚,也不忠诚彼此;他们订立了契约,约定可以在彼此为唯一的条件下,还可以跟其他人发生各种关系,但彼此相互坦诚,坦白发生的一切,甚至他们也会有“三人行”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波伏娃备受争议。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女权理论奠基人的波伏娃自己怎么看待这种关系?她怎么说服自己?她自己到底是如何一个性取向,以及她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者困扰? 这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波伏娃真实的想法。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女性研究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连续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时间轴】 03:15 第二段人生始于1927年,念书拿学位 03:55 “从今天开始你有我照顾”“他再也走不出我的生活”:始于浪漫升华于智识伴侣 06:35 对精神分析法的怀疑启发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观念 08:20 萨特曾提议结婚,波伏娃为什么拒绝? 10:05 "偶然性婚姻”:两年又两年的亲密关系契约,以及带给波伏娃的偏见 13:10 波伏娃对萨特关系的认知:超越个体生存价值和肉体愉悦、自我独立性的警醒 14:20 对现代女性的独立性思考启发: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是合适自己的? 16:47 另一个女孩:奥尔加 19:20 当亲密关系不止两个人:同性之间的威胁、破坏、共存 20:15 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更需要独占性吗? 24:55 波伏娃开始写作《第二性》 【延伸阅读】 《波伏娃自传》 《名士风流》 《人总是要死的》 《皮洛士与齐纳斯》 【BGM】 Never Stop Believing In You (Instrumental Version) - Courses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27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