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10 | “窃窃私语”与“宏大叙事”:安妮·埃尔诺的工人叙事

本|期|介|绍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是一名法国作家和文学老师,202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她“勇敢、冷静而敏锐地揭露了个体记忆的起源、隔阂与集体压抑”。埃尔诺在2008年出版的历史回忆录《悠悠岁月》(Les Années)受到法国评论界的好评,被认为是她的巨作。在这本书中,艾诺首次以第三人称来写自己,生动地展示二战后至21世纪初的法国社会。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女人和她所处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的动人的社会故事。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本|期|时|间|线 01:47 我读完安妮·埃尔诺相关内容后的感触。 03:09 图像、文字和非虚构。她的作品其实充满了图像感。毋宁说,图像反而是她文字作品的本质性框架。 衰老的、患癌的安妮·埃尔诺 05:59 安妮·埃尔诺的生平: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总结。 07:03 “有的书只能我才能写。” 07:56 有六本书想推荐给大家,作为相关读物。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 《理解一张照片》(英)约翰·伯格 《人生拼图版》(法)乔治·佩雷克 《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 《福柯传》 (法)迪迪埃·埃里蓬 The Return to Origins Siobhán McIlvanney 13:28 超八岁月 安妮·埃尔诺 Les années Super 8 - Annie Ernaux 20:02 从《论摄影》开始谈起:摄影术带给世界的影响。照片是观看的语法,是观看的伦理学。 * 摄影、图像与安妮·埃尔诺之间的具体关系。 * 我对埃尔诺的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总结。 25:10 安妮·埃尔诺作品的阅读顺序。 26:16 结合我的个人经验,解读《一个男人的位置》。 我的随想: 读《一个男人的位置》对我来说非常流畅。作者的父亲总令我想到我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老三届,他先在十几岁的时候成为一名本本分分挣工分的农民,又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城市工人。父亲当了工人太多年岁了。他身上有共和国工人的气质,尽管后来父亲通过严酷的自学与考核一步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但他身上的人格特质和当时乃至现在所谓的知识阶层是完全不同的。我从未在我所熟悉的知识阶层身上看见过一丁点与父亲气质相似的人。我想我非常清楚什么叫做小资产阶级什么叫做布尔乔亚。我并不简单地批判这一切——这是我所在的阶级——但我的确时常想起父亲父亲获得社会地位的“荣升”后成为一个大学的孤例,尽管他获得了“他原本应有的位置”,也从未改过一分他旧有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判断。我一直认为父亲身上有那一代年轻人灵魂中塑形而成的一种东西——极为坚强的意志,惊心动魄的意志,还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最精华的所在——有关这一点以后我一定会写。这些东西在普通的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极致的恶,这在他这一代人身上并不鲜见,但在父亲身上,我却看到工农经历带给男人的另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绝不被西方知识界所容忍所正视——但我看见过,在我父亲的身上看见过,我知道它存在 。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一个男人的位置》讲的是法国工人男性的故事,但在这些我所熟悉的对工人的叙述里,我又不断想起我父亲这个中国男人的位置以及他所经历的工农故事。由于父亲的存在,我才更相信那被今天的“自由世界”所鄙夷和唾弃的革命与斗争是绝不会在冷战的硝烟里尘封的。 其实埃尔诺写“父亲”笔法很冷,不像她写母亲时,有一种由于“女性的共同处境”油然而生的亲近感。实际上,她确实和父亲的关系更生疏。但我从《一个男人的位置》里读到父亲身为男性在整个社会等级体系里的尴尬和凄凉。我特别难过,是彻彻底底的难过。那种痛苦的滋味不知道从何而来,却令我有伤筋动骨之感。通过阅读,我一再识别自己的性别认同,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当我读到父亲的孤独,父亲的自尊以及父亲的姿态时,我也同时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绝境。 54:33 从《理解一张照片》开始谈起:我们从一张照片中可以得到多少信息。 1:00:05 工人、农民对文化霸权的服从。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语境。 1:02:44 结合我的个人经验,解读《一个女人的故事》。 我的随想: “现在我已经成了一位真正的布尔乔亚,为时已晚。”埃尔诺的经验,她和父亲之间的阶级距离。我的故事相反,我的阶级距离是和母亲,或者说是外婆一家。我迄今都记得同为工人阶级的舅舅每次来家里时的那种尴尬气氛,他和母亲大声谈论生活琐事,而父亲板着脸,坐在一旁似乎想纠正他们的认知,但终究是没有。 说来也怪,长大以后我却对知识阶级充满厌恶,不想结交也疏于来往———虽然我和父亲一样,已经完全属于这个阶级了。“你背叛了工人阶级”。 读这本书——《一个女人的故事》——的时候我非常难过。作者写出了工人阶级身上的光。这光太耀眼。我的难过在于过去的我竟然对此视而不见。我最近才在思考为什么我的工人阶级出身的母亲说话这么大嗓门,这么粗暴,这么不得体,这么保守,这么不会赚钱却这么自信这么勤劳。我才第一次去思考,已经获得阶级跃迁的父亲和生来便承袭父亲后来地位的我——我们对母亲一致的歧视究竟出自什么?背叛了工人阶级,自以为是左派却瞧不起工人阶级。我想起母亲从未为自己辩护过。关键是,她不辩护,她也从来不改,她不打算融入上层,她根本就无所谓。她就保持着这本色,过了一辈子。 1:21:45 配合《回归故里》来阅读安妮·埃尔诺。 我的随想: 有人说埃里蓬写自己的阶级故事时依然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我完全不同意。埃里蓬是男同性恋,出身工人阶级家庭,他的背叛,不只是阶层跃迁而已,他背叛的整个二元性别世界,是他被要求的男性角色和男性位置,他的背叛是断裂式的。尽管他的笔法很学术,很理性,但我能感受到他曾经经历过的极大的痛楚和愤怒,这是语言盖不住的。但埃尔诺不同。她是个漂亮的异性恋女人。读《回归故里》的时候,我的认同达到了顶点。埃里蓬的背叛和僭越,是完全不藕断丝连的,是男性对男性群体的背叛,男性对男性群体的僭越。 1:35:00 忍不住谈谈福柯给我的力量。巴特勒与福柯学术上的亲缘关系。 1:38:20 我在自己的订阅号“斯芬克斯的世界”上翻译了这本书的第三章: 本|期|参考|文|献 安妮·埃尔诺在获得诺奖后的演讲中谈到“这并不是她个人的胜利”,其演讲全文可参考:mp.weixin.qq.com 我为这次读书会写的小文章,把很多来不及讨论的问题再进行综合评述: “窃窃私语”与“宏大叙事”|谈谈安妮·埃尔诺的工人叙事

99分钟
99+
1年前

Vol.009 | 记忆的性别:中国农村妇女口述史

本|期|介|绍 贺萧(Gail Hershatter),曾求学于美国汉普郡学院、中国南开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为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教授。著有《天津工人,1900-1949》《个人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妇女》《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和现代性》《中国妇女在漫长的20世纪》《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等。在《记忆的性别》里,贺萧把农村妇女置于调查中心,她想问一个问题:我们能从中国革命中学到什么?她探讨了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革命时期,生活在陕西农村的72名妇女的生活变化,展示了党的国家政策是如何成为地方性和个人性的,以及如何影响妇女的农业工作、家务劳动、妇女运动、婚姻生活等——甚至如何影响她们的美德观念。 “如果我们不关注社会性别,就无法理解中国革命。但是社会性别并不能完全解释单个的个人,更不用说一个集体。我们需要将社会性别放到一系列的权力关系中去理解。所有这些妇女的故事中深刻的代际烙印、她们对后来的妇女既担忧又认可的矛盾态度提醒我们,社会性别不只是唯一的有用的分析范畴,而且社会性别与其他范畴的交叉重叠必然会使其自身分化。“妇女”、甚至“农村妇女”这一范畴皆受到年龄和地域变化的深刻影响,每一种变化都有一系列自己的附属、规范和越界——所有这些都同时在当代的中国流通传播。这些有关个人历史的社会性别叙述本身在发生变化,并对这些叙述被言说出来的当下时刻提出要求。” 本|期|主|播 孟繁东:上海杉达学院新闻系教师 本|期|时|间|线 0:44 真的存在“女性主义男性”吗? 5:52 如何能够更加引人入胜地介绍《记忆的性别这本书》?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真实地深入农村?两个主题:女性劳动(Women’s Labor)和女性符号(Woman as Symbol) 《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人民出版社 2017年 ISBN9787010167817 7:30 如果我们将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群体——农村妇女——作为考察的中心点,我们对中国革命会有什么样的理解?旧社会的女性是众所周知且被主流话语所承认——受压迫、不自由、多种权力被剥夺的。现代女性和“旧社会”以前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上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如何定义新旧社会,谁在定义新旧社会的女性?我们今天在争取的女性地位与权力,在历史中是否出现过? 10:36 贺萧认为本书的不足之处: * 缠足(footbinding) 上世纪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废止缠足运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贺萧发现这个在今天已被界定为陋习的行为在中国已有几千的历史,更令她震惊的是人们对此的态度是如此私密和理所当然以至于有关缠足的文字记载几乎为零。 *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劳动模范(labor model stories and silences) 在采访过程中这些高龄女性谈论自己那段光辉的日子,当贺问道她们关于在特定时期遭遇的政治迫害时,她们则往往不作答,有种貌似被冒犯的意味。 12:42 对口述史进行“抢救”的重要性。 13:30 “《记忆的性别》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中国的过去的故事,也是一份对当下诸多令人不安问题的厚礼。”——朱爱岚(Ellen R. Judd),《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 导言部分:记忆所在之处、缺失的历史与研究计划。 1950年代《婚姻法》对于当时妇女解放的推动是巨大的: * 停止童养媳买卖; * 挣脱包办婚姻; * 终止受丈夫虐待的婚姻; * 扫盲运动与“冬学”; * 训练具备无菌分娩技术的接生员。 20:22 第一章:“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即使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颁布的最具指示性的法令,也必须再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被贯彻实施,由当地干部根据特定情境对法令做出阐释、修订、强调以及改变。” 24:59 1,“妇女回忆的事件跟男人回忆的事件有交叠重合”,进而帮助我们看清妇女劳动;2,国家面向妇女的特定政策。 * 用来表示1949年国家权力变更的“解放”很快成为了农村地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解放前的苦难”与“解放后的机会”。 * 妇女在“诉苦”时的描述,“旧社会”一词的使用,对于时段的“记错”以示反抗,体现了女性视角下的记忆与认知,表达其对集体化时期艰难处境的批判。 * 社会主义模范女公民与“妇德”绝不等同。 * 被访妇女必须接纳一部复杂的政治史。“国民党政权下的童年”+“社会主义集体化劳动的成年”+“改革开放后受利但是居于不利地位的老年”。 28:50 第二章:家里没人。 31:38 可以诉说的苦难:“恓惶”是问题,“封建”是问题的根源,“解放”是解决方案。 * 恓惶:妇女们经常用来描述她们同年和家庭境况的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患病,被卖,面临危险,亲人丧亡。说一个人的过去恓惶,为原本无法言说的创伤提供了一种发声的语言。 * 封建:裹脚,指婚,孝道,无经济权,囚家,家庭暴力。 “真缠脚”是有钱人家的专利。贫困家庭不裹脚的案例:1,早年丧母;2,没钱买裹脚布;3,基督教信仰摒弃缠足;4,20世纪20年代,地方政府发动反对缠足运动,对其予以处罚。40年代的陕西,女孩和妇女不仅只是在收获时节到田里劳动以弥补男劳力的不足,考虑到男人普遍都不在家,农事就成了女人的工作。 35:43 失去&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 这些女孩和青年妇女要么被送到别处当住家劳工、童养媳、新娘,要么由于丈夫不在家或去世而成了家里的主人。 * 把女儿卖掉用彩礼赎回部队里的父亲。 37:47 第三章:寡妇。 39:41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出现于1968年,虽说早在1956年报纸上就已经出现过类似的说法了。土地改革掩盖了妇女纺纱和织布在维持家庭生计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41:08 第四章:积极分子。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中央执意在地方建立势力的决心,一定程度上通过支持妇女领导的发展体现。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歌舞表演合法化了妇女们在公共场合的存在,将国家运动的词汇和姿态带到了音乐、动作、家庭关系、甚至是一个妇女的举手投足之中。”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空间场景,是经历过一个时代的冲突与改造的。 43:15 《婚姻法》 用文化工作组+信息站促进工作,但发现一个两难困境:中央和省级的党政机关在执行婚姻法最基本的规定时,无法得到地方上的配合。于是在后来工作中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冲突改为结束冲突、家庭和睦。 1952年,省政府下派的一个婚姻工作组发现了一大堆没有得到正式许可的行为:买卖婚姻,未成年结婚,一夫多妻,收养童养媳,一妻二夫。 1950年末,陕西省一个老革命根据地——本该是全省意识形态最发达之地——发出的一份报告绝望地写道:“干部的保守落后封建思想不愿意或不敢将婚姻法大量宣传给群众,根源是:他们不了解有压迫就有反抗是革命的规律,反抗封建的束缚虐待是应该的;我们应站在解放妇女的立场上。” 45:40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宣传工作既包含向公婆们抗议,从而为青年妇女们争取更大的自由,也包括劝说年轻的妻子们继续维持艰难的婚姻关系。 46:19 第五章:农民。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妇联努力消除合作社里对妇女劳动的两种态度:1,认为妇女没有能力从事任何有价值的劳动;2,可以给他们分配任何生产任务,并无需考虑他们作为妇女的特定需求。 52:27 第六章:接生员。 * 20世纪50年代,产婆的价钱是一只鸡、一块三尺的红布、一双鞋、一斗麦子、钱。 * 农村的接生方法:井圈生 饿老生 西瓜生 慢生 莲花生 顶包生 * 新法接生让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从各地30%—53%直接下降了一半。 * 1956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宣传避孕。 57:38 第七章:母亲。 “财政和政治上的需要使得妇女不得不每天到地里从事集体劳作,而与此同时她们的家庭责任却一直都在。未被命名,也得不到报酬。” 毛主席对于妇女重担的论述: * 政权——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 * 族权——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 * 神权——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 * 夫权——受男子的支配。 革命的语汇里没有家务劳动这种说法,“劳动”通常仅用来指田里劳动和集体副业生产,正如“工作”一词只用来指带薪资的劳动一样。家庭里所发生的不是劳动,而是家务活。 59:59 第八章:模范。 妇女劳动模范倡导改变社会性别的劳动分工,此举对男人和妇女都产生了影响。 * 一个男人要成为农业劳动模范或村领导,他必须擅长那些通常属于男人的工作,甚至有所创新。 * 妇女劳动模范则不同,她比须一边做一些跟妇女通常所做的事情完全不同的事,一边又继续做她之前的工作。 * 劳模是新技术推广的媒介 * 劳模为投身于农村集体化和遵循党的总路线的积极公民提供必备的政治行为典范 * 需要关注国家甚至是国际事务。 1:02:44 第九章:劳动者。 食堂化、衣物缝纫化、托儿所化、婴儿接生医院化、面粉制作机器化 大食堂1960年关闭,1980年才包产到户。70年代人们在田里的劳动依然按照工分计算,集体化一直持续到80年代。 “如果我们不再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活跃的补充,而是将之放到历史的中心位置,那么我们有关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及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历史的故事会是什么情形呢?” 1:05:58 第十章:叙事者。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这种现代性的中心是敛财的、野心勃勃的、消费的家庭单位。这些成年子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面临着周遭的繁荣将永远无法惠及他们的可能。” 本|期|参考|文|献 贺萧:固执的沉默—书写中国女性史 (Subborn Silence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2022.10.1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d4y117NT/?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4b0b1ae7c051771c1db968db265b1999

68分钟
99+
1年前

Vol.008 | 圣杯与剑:伙伴式社会的可能性

本|期|介|绍 《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 Our History, Our Future),作者是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一位社会系统科学家、文化历史学家和律师。“剑”是统治、毁灭的隐喻,“圣杯”则象征着向神圣和谐秩序的回归,它给予权力而不是剥夺权力,用平等合作取代统治。在此基础上,艾斯勒颠覆了传统的男人统治女人,或女人争取权利超越男权的观念,展示了一种建立新的男女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即以伙伴关系取向的文化取代统治关系取向的文化。 关于母系社会的存在,这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和各执一端的话题,母系社会到底是不是真正存在过?如果存在的话又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过?为什么会消亡?母系社会和母权社会也有非常不同的涵义。本期节目将认真地阅读这本书并且讨论这个问题。 本|期|主|播 李双双:心理咨询师、女性主义类播客“韭菜花”“声声不息invincible voices”主播 本|期|时|间|线 02:43 到底什么是母系社会?我们该如何理解?母系社会是父权社会的“性转版”吗?并不是。 理安·艾斯勒以其畅销书《圣杯与剑》而闻名于世,该书目前有26个外国版本,2017年是该书发行30周年纪念,当年在美国印刷了第57版的该书新后记。她还为世界各地的会议做主题演讲。她是伙伴关系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Partnership Studies)的主席。 理安·艾斯勒著作《圣杯与剑》英文版封面 理安·艾斯勒著作《圣杯与剑》中文版封面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曾经在《社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母权神话:“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文章对19世纪后半期西方人类学界的母权论和母系论做了一个梳理。他认为真正的母权主义者只有巴霍芬一人,其他人的观点应该都是母系论,尽管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自认为母权论者,但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只是未经充分论证的母系论而已。母系论认为,孩子跟随母亲姓,进一步血脉延续按照母系传承、按母系继承遗产等。母权论则认为,不仅仅按照母亲的血脉、姓氏去传承,女性本身在家庭和社会中就享有很大权力,还有一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是所有人类社会都经过的,是普遍的。 吴飞认为在中国有个误区,很多学者嘴里说着母系社会,却把它想当然的当作母权社会,认为凡是母系社会女性就掌握更大的权力,实则不然。云南的纳西族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形态,但它不是母权社会。在这些社会中,女性在社会中并不占主导,只是按照母亲的姓氏来进行血脉传承罢了。还有个误区,我们的学者总认为父系社会的形态要比母系社会更高级,但从很多母系社会来看,它们的母系社会和周围的父系社会比在文化上要更发达。 09:54 在我们今天的宏大叙事中,女性视角出发的女性叙事是比较匮乏的(同样,个人的、普通人的、私人化的叙事也往往被淹没)。父权的叙事总是带有“理中客”的外观,然而,没有一种叙事不带有偏见。 12:46 推荐一本书:《愛因斯坦的太太:百年來女性所遭遇的挫敗與建樹》 16:35 人类的两种可能性模式:统治者模式和伙伴式模式。 统治者模式:1. 人类的等级制度是靠暴力威胁来维持的;2. 有普遍的等级制度和极权主义的社会结构、社会暴力,特别是战争频繁(希特勒的德国、霍梅尼的伊朗、武士的日本);3. 将剑的力量理想化,把暴力和统治等同于“真正的男子气概”;4. 谋求毁灭和统治的,以剑为象征的技术 伙伴式模式: 1. 社会关系以联系为原则而不是以地位为原则;2. 差别并不等于劣等或优等;3. 不但更倾向于和平,而且更倾向于没有等级制度和Totalitarianism;4. 强调维持和改善生活的技术;5. 以代表生育和创造的圣杯为象征 21:18 推荐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 有限游戏:为了赢而玩的游戏 无限游戏:为了让游戏继续进行而玩的游戏 26:15 母系文明存在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谈起 “在旧石器时代的葬礼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和创造生命的力量的联系。例如,在法国莱塞西的克罗马农岩棚中,1868年首次发现了我们的后期旧石器时代祖先的骨骸、尸骨的周围和上面精心排列了许多当贷币用的贝壳。这些贝壳被排列成詹姆斯谨慎地称之为“小孩通过它进入世界的门”的形状,它们似乎和某种对女性神灵的早期崇拜有关。正如他所写的那样,这种贝壳是一种创造生命的力量。因此,红赭石在后来的传统中同样仍然是妇女创造生命或经血的象征物。” 45:44 女神崇拜与男女平等 “与现代的宗教意识形态及世俗意识形态一样,新石器时代的宗教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如果我们把新石器时代的众神和jidu教的众神加以比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世界观多么不同于我们的世界观。在新石器时代,神圣家庭的家长是一位妇女:伟大的母亲、天后,或者以各种不同面貌和形式出现的女神。众神的男性成员——她的丈夫、兄弟和儿子——也是神圣的。相反的,jidu教神圣家庭的家长却是一位万能的父亲。众神中的另一个男性一一Christ Jesus——是神性的另一种面貌。虽然父亲和儿子是不死的和神圣的,但是,马利亚一这位父权制家庭组织这种宗教摹本中的唯一妇女一很明显,就像她的世俗的复本一样,只是个地位低下的、终有一死的凡人。” “我们可以发现,妇女在史前的宗教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而有力的作用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男人是处在从属地位上的。因为在这里,男人和女人都是女神的孩子,正如他们是支配家庭和部落的妇女的孩子一样。而且虽然这的确赋予妇女以一种很大的权力,但是从我们现在关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进行类比推理,这种权力似乎是这样一种权力:它更是一种责任和爱的权力,而不是压迫、特权和恐吓的权力。” 55:36 从零开始的父权制。全球如此统一的父权模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社会组织的统治者模式,即这样一种社会体系:在这种社会体系中,男性统治、男性暴力和普遍的等级制的独裁的社会结构乃是规范。与为西方文明奠定基础的社会相比,这种社会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特有的获得物质财富的方式并不是借助于发展生产技术,而是借助于更有效的毁灭性技术。” “对于锋利的剑的致命力量的赞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有组织地屠杀其他人类,同时毁灭和掠夺他们的财产,征服和剥削他们的人们。” “意识形态的变化:具有巨大毁灭性力量的男性到处都占据首位,社会结构更加等级化、更独裁,男性控制了生产技术,女神渐渐成了男神的妻子或配偶。” “系统通过复制过程形成并维持自身,这一过程发生在分子、生物、社会等所有层面上。首先会发生的就是观念的复制。” “直接通过对个人的高压统治,以及简洁通过周期性地显示社会力量,例如公开审讯和判处死刑,有组织地打击不符合统治者规范的行为、态度和观念。这种恐怖状态成了日常生活所有方面的组成部分,渗透到儿童教育、法律和学校中。而且通过这些和所有其他的社会化手段,把建立和维持统治者社会所必需的复制信息分配给整个系统。” 01:06:23 伙伴式社会及其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探索 统治者社会:非此即彼、真理暴力、“我”与“你”的根本对立。 伙伴式社会:关系性存在、注重合作而非对抗、尊重差异和独特、多元和可能性 合作对话的基本哲学立场 1 当事人和咨询师是对话伙伴(conversational partners) 2 当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同时咨询师是关系和过程专家 3 当事人与咨询师共同探寻(mutual inquiry)咨询师以学习者的身份进入治疗关系4 咨询师对于知识的“not-knowing”取向 5 公开化 being public(避免“独白”的发生) 6 当事人与咨询师的一起转变 7 信任不确定性 8 将治疗当成日常生活 01:12:20 关于“在地知识” (local knowledge),我们在提供建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参|考|文|献 吴飞:《母权神话——“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刊于《社会》,2014年: html.rhhz.net 共识网:《吴飞:母系社会与母权神话——共识网专访吴飞》,CND刊物和论坛,2014年11月10日: hx.cnd.org吴飞:母系社会与母权神话/

76分钟
99+
1年前

Vol.007 | 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主体的形成从“服从”开始

本|期|介|绍 权力是一种如此矛盾和模棱两可的东西,我们要反抗其束缚,然而又不得不服从权力,因为我们又是如此需要权力,主体形成过程中权力的精神内化至我们身体,也形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在巴特勒看来,我们无法游离于权力之外,而只能在权力和话语之内,因而理解权力的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运作方式,将有利于我们理解我们自身的主体性构成,这本书因而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等在相关方面的重要理论成就,奠定了这本富于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一种主体形成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力的精神作用。了解这种矛盾性,对于性别和权力甚至对于其它领域和权力的关系问题都会更能打开思想的视界。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本|期|时|间|线 00:29 关于《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这本书——巴特勒极其重要的著作。 《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ISBN9787214053664 02:19 巴特勒的两面性。 04:05 主体是一个结构,主体是一个场所,主体总是在形成过程中。 08:38 目前为止,许多人仍然将女性主义视作非常狭窄的“门类”,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实际上,像巴特勒这样的学者,只是从“性别问题”进入(这与她早年的性别困境相关),早已进入更广阔的世界性问题的探讨,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10:58 《与朱迪斯·巴特勒的一次谈话》 18:32 巴特勒的写作与福柯的写作都有一种“盘山公路之感”,但这样做有其原因——政治和美学策略。 19:54 主体是在“对权力的服从”中产生的,同时,抵抗也随之产生。 22:50 福柯对主体问题的讨论。 29:37 怎样生产主体——拿话语去侵犯它。 38:13 主体被创造的具体过程:以街头被警察“召唤”为例。 42:50 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性别认知障碍案例(即跨性别FTM gay案例),在此拿出,来进一步论证和讨论“主体形成”问题。我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主体性重建(希望获得秩序)障碍,当时急需了解相关知识,可见我在急迫地欲求服从于权力——渴望标签,而不是相反。 50:40 跨性别FTM gay案例的具体陈述,在此可以看见大量的主体屈从、抵抗的曲折形成案例。 55:29 以上这个案例为何如此重要?它启发我思考什么?我那时的主体瘫痪意味着什么? 01:01:27 巴特勒真的要消解“女性”这个概念吗?我是怎么认为的? 01:06:57 如何不被话语之网抓住? 01:10:00 李小龙如何重建中国人的身体视觉系统?他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自证”。新的“中国人”主体是如何形成的?请注意这里的服从与反抗结构。 01:19:30 为什么我要研究这些身体图像? 01:02:40 最后对本次读书会分享作总结。

97分钟
1k+
1年前

Vol.006 | “身体之重”:巴特勒的性别“非暴力”实践策略

本|期|介|绍 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她被公认为是在世最有影响力的50位哲学家之一,也是性别研究领域的专家。“酷儿”“展演”“性别流动”这些概念都是由巴特勒提出来的。过去,我非常注意性别规范对人的规训,对任何此类规训发生作用的时间、场合、事件都极为敏感,很多时候甚至是过分敏锐。如今,我却发现自己正在逐渐开始从根本上对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名词矩阵作出反应。这个矩阵围绕政治风云、历史变迁、两性矛盾、种族冲突等等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衍生出庞大的研究脉络,彼此之间交缠错杂,步步衍生,成团成块。正如我这篇文章里将会提及的名词矩阵一样,它将由书名组成——《Spirit and Flesh》(《灵与肉》)《双性人巴尔班》《中性》《词与物》《性别麻烦》《身体之重》《历史·权力·主体:卡里尔·丘吉尔女性戏剧研究》等等。在这串书名之后,在现实生活里,矩阵沿着“规范”的形成与变化、“逾制与越轨”的内在逻辑持续扩充,它的体量正如我感受到的难以名状、却无处不在的边界组合一样磅礴无涯:这是我所面对的世界。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本|期|时|间|线 01:31 巴特勒关于性别暴力的最初思考,以及我所遭遇的规范暴政。 * 《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Bodies that Matter) 译者: 李钧鹏 上海三联书店 2011-8-1 ISBN: 9787542635747 08:00 巴特勒著作中的生命意志与生存能量。 17:15 关于翻译的若干问题。 19:33 如何阅读巴特勒的艰涩文本。 26:05 《身体之重》到底在说什么?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截然两分进行分析,其错误究竟在哪里——以双性人故事为案例。 * 《双性人巴尔班》(Herculine Barbin dite Alexina B.) 译者: 张引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4-1 ISBN: 9787208156531 * 《双性人巴尔班》这本书帮助我打开对“询唤”的关注。我如何向异性恋人群解释自己的情况,以及原有阐释体系的荒谬性——灵感来源于这本书。 * 1868 年,巴黎贫民区的医学院街,在一间简陋、肮脏的阁楼里,一位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双性人自杀身亡,旁边放着一本自传的手稿。1897 年,这本自传以《阿莱克西纳·B的故事》为名出版,讲述一位年轻女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选择成为男性”后的绝望至巅。1978 年,福柯把这部自传连同那些讨论“真实性别”所依据的医学和法律文件一同编辑出版,并附上重要导读,阐释了双性人的身体如何成为话语/权力管控的对象。 * 针对性别模糊的身体,阿莱克西纳写下自己的感受:“那个年纪,女性的优雅开始形成, 我却既没有从容的步态,也没有花季女孩呈现出的丰腴的四肢。我的脸色病态地苍白,表现出一种习以为常的痛苦状态。我的轮廓生硬,总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不断生长的薄薄的绒毛覆盖着我的上唇和脸颊的一部分。可以想见,这种独特性常常为我招来玩笑,为了不被当作笑柄,我常常用剪刀充当剃须刀。但毫无疑问,这只能让它越来越浓密、越来越显眼。我的身体也完全被绒毛覆盖着:因此即便是很热的天气,我也小心地不像同学那样让手臂暴露在外。至于我的身材,它一直瘦得可笑。” * 在《双性人巴尔班》这本书中,医生用冷静的笔调评判阿莱克西纳这具身体的时候,对其外部生殖器官的描述依据的仍然是男、女外部生殖器应有的规范,包括大小、双性器官相距远近、发育完善的规范标准,都来源于传统的男女二元分立的准则。纵观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医生总会在婴儿出生时宣布 “这是一个男孩” 或者“这是一个女孩”,这就是医学话语对性别的询唤。“这种询唤将婴儿从‘它’转换成‘她’或‘他’,而在这个命名过程中,男孩被‘男孩化’了。通过对性属的询唤,他被引入语言与亲缘的界域。而在《双性人巴尔班》这个故事中,以“真实性别”为判断前提的医学询唤活动却嘎然而止、根本无法进行下去。面对这具性别模糊、在“男孩”和“女孩”规范方面双双偏离的古怪肉体,明确的分类活动难以持续。于是,探究巴尔班的真实性别、帮助确定巴尔班确定性别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福柯质问道:“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真实的性别吗?现代西方社会以近乎顽固的坚定态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西方社会令‘真实的性别’这一问题遵循某种事物秩序,而在这一秩序中,人们可以自以为唯一重要的是身体的真实性和快感的强度。” * 然而,询唤即确立规则,对物质身体的社会规则。 47:09 尼采、康吉莱姆、福柯关于主体形成和生命哲学的讨论,以及与巴特勒思想体系的关系。 55:53 我为何如此喜爱福柯、尼采、巴特勒这样的学者?他们的共同魅力是什么?与他们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修养有什么样的关系? 01:08:17 关于物质身体的幻想,这种幻想说明了什么问题?什么是人?主体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在什么样的意义上遵从和反抗规范? 01:11:50 巴特勒价值观、人生观的概括。 01:15:23 再谈父权制。对当前流行的“父权制”批判的反思和质疑。 01:20:34 巴特勒在《身体之重》之后写了什么? 01:35:40 《身体之重》关于“性属在燃烧”的“扮演”讨论。以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与一部电视剧为讨论范本: * 电影:窈窕淑男 * 为什么不能做自己?为什么总要压抑自己的个性?强奸和追求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女性主义者本质而言就是羡慕可以做男人?许多问题被连续不断地抛出来。在影片最后,桃乐丝一边念着自己编织的台词,一边爽快地撕掉假头发和假睫毛,他大声说着:“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角色。”带着一脸傲然。我并不觉得这是女性一生中最高光时刻。这依旧是只属于男性的高光时刻。他向女性们展示了如何既成为自由自在的骄傲的自己,又如何可以不通过任何“女性的技巧”却仍然俘获男人们的心,还能获得事业的全面成功。有这样的女人吗?有。极少数幸运儿罢了。比例低到几乎没有讨论的价值。我可以百分百地确认,在这条由无数女性主义者用演讲和吵架铺陈的康庄大道上,并不存在桃乐丝的美好人生。 * 这不过又一次重复了二元性别规范的神话而已。 * 纪录片:巴黎在燃烧 * 电视剧:姿态 * 在看纪录片《巴黎在燃烧》和《姿态》时发现四个有趣的点: * 第一,上世纪末,transgender还会称呼自己为gay。在一些我认为非常古板无趣的学者那里,他们也会称呼变装者为“穿异性服装的同性恋”。这显然不准确但足见此类认知的有限性。 * 第二,我对MOTHER这个说法非常有兴趣。在美剧《姿态》里,这个词被翻译成“母亲"/“妈妈”。但在《巴黎在燃烧》这部纪录片里,被翻译为“帮主"。人们赋予MOTHER以新的意义,MOTHER必须是帮派(家族)里最闪闪发光的能者,MOTHER的地位靠的是战绩和实力。MOTHER会帮助家族里的所有人,支撑他们渡过难关。MOTHER的新意义是我过去从未想到的。在顺直人群这里,人们对于Maternity(母性)的崇拜也好,反思也好,从未有这么混沌有趣的角度,这完全是对经典父权制的一种修补请注意是修补, 而不是颠覆。 * 第三,美剧《姿态》虽然是跨性别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书写,但无疑是极端消费主义的。具有观察力的观众都能发现,《姿态》里,所有的跨性别女性都是时尚气息浓郁而且极具“女性气质"的。但在纪录片《巴黎在燃烧》里,人们可以看到,除了少数年轻的trans以外,大部分trans连胡渣都不掩盖,在浓重的装扮下雌雄一体, 活脱脱的“中间状态",许多人甚至融合得非常怪诞才觉得这才是现实,也是顺直人群始终视他们为妖怪的原因。激素短缺和即时审美肯定都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能成功跨到另一头的性别里去、并不会被大部分人一眼认出这简直是天赐的幸运。大部分人只能骑在中间儿,两头都不沾。就像在一辆trans的通勤车上,始终到不了岸:可谁说“骑在中间儿”不好?但实际情况是“混沌" 在舞会上是精彩的,在现实里却是悲惨的。我还记得《她他》的作者简·莫里斯,他写过,在自己还未完成性别重置手术、只靠激素过活的那些日子里,他是如何怪诞且不被认可的。 * 第四,变装舞会究竟意味着什么?这要回到巴特勒对《巴黎在燃烧》的解读,在巴特勒看来,扮装走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一种幻觉和想象制造成真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色人种的女人与女同性恋者是被排除在幻识性承诺的场域之外的,并且她们在对扮装、易性、摹拟的幻识性的集体追求中,构筑的总是一个被拒绝和嫌恶的身份认同。想象性的建构并不能颠覆异性恋强制体制,反而是霸权性异性恋文化的作用使然。但她仍然认为《巴黎在燃烧》有其价值:“《巴黎在燃烧》之所以值得解读,关键并不在于它通过去自然化策略将白人身份和异性恋性属规范再理想化,而是它对亲缘关系的经常摇摆的再表述。”巴特勒试图强调概念的摇摆不定并去实践这种流动性,以让人们看到概念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她还将《巴黎在燃烧》与兰西·雀朵洛(Nancy Chodorow)的《母职的再生产》进行比照,并探讨其对精神分析与亲缘关系的影响将颇具意义。 * 巴特勒在许多访谈视频中强调酷儿的概念和展演实践不仅适用于同性恋人群,也同样适用于男女二元人群或其它性别人群,这是一种在现有话语框架中实践其社会变化和重建的可能方式,是一种可能的抗争和超越的方式:“性别展演描述了这种卷入一个人所反对之物的关系,即用权力来反对自身,以生成非传统的权力模式,建立一种有别于‘纯粹的’对立的政治抗争,也有别于对现有权力关系的‘超越’,而是艰难地从不可能纯粹的资源中塑造未来。” 即一种她一直以来强调的非暴力共同体建构的可能方式。

117分钟
1k+
1年前

Vol.005 | 慈禧的斯芬克斯实践:“混沌”的性别角色及其污名化

本|期|介|绍 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这本传记以最新的、主要是中国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如法庭记录、官方和私人信件、日记和目击者的描述,改变了人们对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的思考。它充满戏剧性,节奏快,扣人心弦,是对一位君主的妃子、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绝对统治者和一位独特的女政治家的描绘。 “人们有时也会提到太后时期的成就,但总会归功于某某官员,慈禧仍逃不过遭受贬斥的命运。记得我时常忍不住想:当时谁是中国‘领导人’?谁发指令?不是说她‘嗜权如命’吗?到底是不是她掌权?如果是,为什么‘账’不算在她头上?”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本|期|时|间|线 00:21 以下面这本书为契机,讨论“慈禧这个人”——太后作为人的存在: 01:08 从下面这张照片谈起: 02:25 光绪帝的照片非常罕见,甚至缺乏相片的写实感: 03:17 从影像的角度看太后:关于洛文希尔中国摄影珍藏: 09:40 太后的优美画像与真实形象: 11:55 本书的结论、不同维度的相关争论,以及我本人的看法。 19:25 太后的少女时代。 24:24 满清大臣对太后的印象,与绘画上的她形成对比: 26:20 咸丰帝与慈安后: * “跟慈禧⼀块中选的有后来的慈安皇太后。慈安刚进宫时是‘嫔’,四个⽉内连跳几级封为皇后。如此看重并⾮因为她有倾城之貌,慈安相貌平平,⾝体多病。咸丰被称为‘蹶龙’,她也被叫做‘病凤’。可是她最具备做皇后的条件。” 28:30 清廷君主立宪为何失败? 30:38 70年代故宫博物院所办的“太后罪行展”: * “我们最近收集了一份1977年紫禁城博物馆关于慈禧太后展览的目录。目录上显然有一条信息。用非常直接的语言,将她描述为最自私、最邪恶的人。一个标题简单地写着‘慈禧是个吸血鬼’。”实际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来传达政治信息在中国是有传统的,这在历代都有很深的根源。例如,当和珅这臭名昭著的走狗被赶下台时,他甚至在官方档案中被描述为王莽。 31:59 西人对太后的漫画刻写: * Cixi, 29.11.1835 - 15.11.1908,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22.8.1861 - 15.11.1908, deposing Emperor Guangxu, 1898, caricature by Fritz Wolf, "Die Woche", Germany, 10.2.1900. * Empress Dowager Cixi of China. Sy-Tay-Heou. Imperatrice douairiere de Chine. Illustration for Le Petit Journal, 8 July 1900. 33:47 太后著名的护甲: 34:25 太后与皇帝的漫画,《末代皇帝》中的太后形象及“中式克苏鲁”: * History. China. Corpses of Empress Cixi and emperor Guangxu exposed in the Forbidden City, Beijing. Illustration in: Le Petit Journal, France, Nov., 29, 1908. * 电影《末代皇帝》 * 在我看来,这是属于“太后”图像传统延伸的“中式克苏鲁”——也叫“新中式”或者“暗黑系国风IP”。 * 傅满洲形象的皇帝与矮胖的太后 * Guangxu Emperor of China and an audience with the Dowager Empress Cixi. French educational card, late 19th/early 20th century. 36:16 恭亲王的重要存在,以及太后如何依赖父权、牵制父权: * 恭忠亲王奕䜣 42:07 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的掣肘。 * 实际上,慈禧一直深深依赖着父权系统对自己的“帮扶”作用。例如,她极依赖于丈夫的弟弟恭亲王及其他五位皇叔。但慈禧又发现,她的依赖也带来了很坏的后果:恭亲王等一众男人对她的进攻性。他们用对待女性的方式对待她,不免狂傲。这令慈禧无法忍受。所以怎么办?继续使用父权赐予她在家族中“嫂子”及“皇太后”的位置。对恭亲王等的傲慢进行再三驯管。制衡与拉拢双管齐下。并坚持要求他下跪,不给免跪特权。用父权的方式制服父权,熟悉父权的特点行走于父权之中。这的确是有野心的女人最应该使用的、最聪明的手段。 47:17 关于太后几大“罪状”的论证,以及太后心中的“创伤性原型图式”。 50:39 太后的众多变装照,以及清廷的变装传统: * 弘历是一是二图轴 * 雍正行乐图册·刺虎页清 * 雍正行乐图册·喇嘛装页 * 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 * 慈禧扮观音像 56:18 斯芬克斯的变迁: * 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 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创作于 1808 年的《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这幅画充满了男性的傲慢之气。“半人半兽的斯芬克斯头戴皇冠,盘踞在画面中的一个阴暗的角落,石像一样木然端坐;英雄俄狄浦斯则屹立于光明之处,英俊健硕的裸体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他手持长矛,目光沉着、表情坚定地凝望着斯芬克斯,并伸出一只手指指向斯芬克斯的胸部。” 但请注意俄狄浦斯伸出手指的具体姿势,占据画面大半部分的男性轻佻地面对眼前这位半人半兽的雌兽。连我这么一个不愿意用“凝视”理论的人看到这幅画的时候 ,都会感觉到即使这是一张“相互凝视”的图像,男性的“傲慢之气”也是占据主体位置的。 主体位置即画中人的主体性所占的能量比。 * 希腊的斯芬克斯:与俄狄浦斯在一起、盘踞在路上。两个人物分别占据画面的二分之一,分庭抗礼。 * 女性的力量是什么呢?是愤怒。是蛰伏于阴性外表下的阳性愤怒。可以看一下莫罗创作于1864 年、与安格尔画作同名的画作《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这张画就表现了这一点。 在莫罗的画作中,俄狄浦斯“凝视”斯芬克斯的目光依然沉着而冷静,但观众们很快就能从这幅画中捕捉到与安格尔同名作品截然不同之处:“首先,从画面比例和光影色调的处理来看,斯芬克斯与俄狄浦斯平分了整个画面,且都立于光明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莫罗详细刻画了斯芬克斯秀美的脸庞,而在安格尔的作品中,斯芬克斯的脸庞却模糊不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导者?这在安格尔的画作中可得到确凿无疑的答案,而在莫罗这里却变得暧昧不明;其次,斯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的姿势的变化也耐人寻味。画面中,斯芬克斯用乳房顶住俄狄浦斯的胸脯,利爪按着他的大腿,以一种充满原始力量的狂野姿态匍匐在他身上,呈现出一个占有与控制的狂野力量,而俄狄浦斯则身体微微后仰,似乎有些局促不安。对比安格尔的作品,我们发现,斯芬克斯与俄狄浦斯间的姿态已被置换:她是前冲的、主动的、控制的,而他是后退的、被动的、内敛的。” 女性的力量不是刚好吻合男性想象的“躲在阴暗处以弱者形象示人”的力量,而是“阴转阳”的愤怒外显。正如斯芬克斯直接死死按住俄狄浦斯的阳具下端,在他惊恐万分的眼神下,发出雷霆万丈的怒吼。 这是一种正面战场的较量。 是的,虽然在这一场战役中,斯芬克斯的结局是死亡。但俄狄浦斯的结局,也是众所周知的。俄狄浦斯,你究竟以为自己斗得过谁? * 德国画家斯塔克的作品《斯芬克斯之吻》,在德国诗人海涅的启发下绘下了斯芬克斯与一名青年男子的“致命之吻”。在《诗歌集》第三版的序中,海涅描述了一个经不住诱惑的青年亲吻了“快乐和恐怖的两性体”的斯芬克斯,这一吻将他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斯塔克将斯芬克斯的胜利定格在画布上。在这幅以血红的色彩为背景的画作中,斯芬克斯正与一名男子激情拥吻。画面中,斯芬克斯的乳房浑圆高耸,巨大如球。她的唇紧压在男子唇上,而男子面露沉醉之色,无力瘫软地跪在地上,伸开的双手似要将其推开,却又无力反抗。这一场景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吸血鬼和它的猎物。此时此刻她正以得意的目光“凝视”她自己的猎物。 * 亚兹莱画的《莎乐美》虽然简洁、且是单色,但异常精彩!在这张画里,莎乐美进入了“情欲”状态。怎么解释?首先,莎乐美在这里几乎看不出什么性别特征,所以她不是来供观众观赏的,而是在这张画里行使主权的。什么主权?施洗约翰是被动的、禁欲的,完全是她的囊中之物——莎乐美是主动的、充满占有欲的。施洗约翰的头颅被砍下,鲜血淌下,飘带般落入水面,入水后,似乎开出繁盛的花来。莎乐美几乎要凶残地吻上施洗约翰的头颅。 所以我说这是情欲状态——绝不是性欲状态——是情欲,是欲念中带着高度自恋与审美的状态。这种状态妖孽般无耻与张狂。王尔德在《莎乐美》中对情欲细节的渲染和刻画十分出色,关于身体局部的精细描绘层出不穷。他毫不避讳地谈论“外表”与“装饰”,丝毫不觉得对此类的嗜好需要掩饰。“处在被追逐和被迷恋位置的是男性施洗约翰,因此大篇幅赞美外表的字句所描绘的对象,不是女性莎乐美而是男性施洗约翰。加之在这部戏剧中‘娘娘腔’和‘男人婆’的形象尤其引人注目,这令王尔德版本的莎乐美故事挑战了传统的性别气质表达。” 所以,为什么在最优秀的男性这里,大母神的邪恶与魅力都被诠释得如此充分?在这里,在他们的文字和画面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普遍的“厌女”心理,而是对“母神”力量的汲取与通达。其实,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为了最优秀的男性。 * “凝视女性”与“女性凝视”。马奈的《奥林匹亚》早就表现了凝视女性与女性凝视。这是变体的斯芬克斯。 * 二十世纪的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就是现代欲望的代名词,对性爱的欲望,对金钱的欲望,对世界的欲望,欲望层层迭代,似乎没有尽头。她们要的太多了,她们的名声总是不大好。流行的女性主义也极容易在她们的身体上踩上一脚:“你这具被凝视的客体!”她们让人色令智昏,她们却也笔直挺括——就连18世纪自慰女人的脸上都带着自信快慰的笑容。塔玛拉·德·蓝碧嘉总在画作中表现这类从容不迫的女人。她的装饰艺术(Art Deco)不是曲线的、柔美的、碎裂的,而是阳刚的、几何的、简洁的。她的欲望,画中人的欲望都那般健康直白,拥有精心安排的衣褶和清冽坚毅的眼神,而这份坦白,是跨越性别的。蓝碧嘉虽然画沉湎于消费和时尚的女性,但她对“专属快感”的认同,她的自信与决断,她所展现出来的流动的内在风景,让“到底什么才是女性的”“女性的亦是流动的”在文化和性的层面得到多重新诠释。 01:12:18 为何有能量的、拥有权力的女性会令父权社会中的男性如此厌恶和恐惧? * 《怪奇物语》里“雌雄同体”的斯芬克斯“11” 01:15:51 人类对于秩序的强烈需要、对于混沌的原始恐惧。我对上野千鹤子“厌女”理论的反对。 * 混沌的、多变的、拼贴的奥兰多,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并存 01:20:09 电影《封神》 里的狐狸:那混沌的、黑暗的、无序的欲望,也是中国的斯芬克斯变体。使他人丧失道德感、丧失一切的可怖存在。 * 纣王何尝被妲己所魅惑,是他本身就是混沌的、燃烧的斯芬克斯。 01:22:30 慈禧、傅满洲与“阴刚”。 * 载涛的面孔。傅满洲形象整体上汲取了满洲男性的瘦长脸庞与狭长眼睛之特征。 * 傅满洲的“阴刚”与“护甲” * 太后的“阴刚”与“护甲”

87分钟
1k+
1年前

Vol.004 | 致敬丁玲:一位特立独行的世界主义女性

本|期|介|绍 1955年9月,波伏娃为了解“真实”的中国,曾和萨特一起到中国考察了40多天,回法国后又做了大量文献调查,两年后出版题名《长征》的“中国纪行”。《长征》包括了作者所观察的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从农民、家庭到工业、城市,宛如一部小型的中国百科, 其中屡屡提到丁玲。 在“前言”里,波伏娃说:“如果我没有见过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我就不可能那么深刻地理解丁玲和周立波关于‘土地改革’的小说”。在“农民”章里,波伏娃大量引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情节,和她眼见的实际情况相互参照。 史料详实的经典著作《丁玲传》分上下册,让我们透过李向东/王增如笔下对丁玲的描述,一起来经历一场自由的、革命的且具世界视野的心灵之旅。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本|期|时|间|线 01:00 为什么选择丁玲作为本期主题? 03:38 可以作为辅助阅读的一本论文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丁玲精神史》: 04:30 从视觉史进入丁玲。 04:43 民国七年的《花国百美图》: 06:17 1888年《点石斋画报》所刊《花样一新》: 07:09 德国“新女性”、演员和舞蹈家安妮塔·柏柏尔(Anita Berber): 08:20 电影《摩洛哥》(Marocco)中的马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08:39 郭建英的漫画: 09:48 明星公司的演员徐来: 10:48 电影《化身姑娘》中的袁美云: 12:28 母亲曾“给柳霜戴上华人男孩的帽子,穿上小王子的礼服。柳霜后来认为,她在公众面前的自信也是拜这一男性化经历所赐。” 12:52 美国亚裔作家、画家施蕴珍(Mai-Mai Sze),又名施美美: 13:21 中国“新女性”的两种范式:“自由”范式与“自主”范式。 16:14 请注意梅兰芳的面孔却并不柔媚,并不顾盼生辉,两道浓黑的剑眉直插乌发,更添英气逼人之感: 17:10 秋瑾高度认同“女豪杰”这一身份: 18:17 《中国妇女》相当积极地争取“新女性”的表述权,明确建构出符合民族解放战争和边区建设需要的“女性”——“妇女”形象:“女战士”“妇女干部”与“劳动妇女”,这三者同构为“女豪杰”的现代指称。 图为陈波儿的巨大变化: 19:10 瓦尔特·博斯哈德(Walter Bosshard)镜头中的延安女性: 20:28 “自由”向“自主”的转变也发生在丁玲身上: 28:20 《她认出了风暴》是根据电影《黄金时代》而作的纪录片,而我一直讨厌这个名字。萧红一生远离政治,聪明地“认出了风暴”。好,假如说果真如此,那么智慧如丁玲,是因为“没有认出风暴”而卷入了风暴吗? 29:22 进入《丁玲传》文本细读,从解志熙的序开始: 48:07 上海平民女校: 01:10:19 丁玲学术研究相关:《20世纪40年代丁玲精神转向研究:基于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乡村图景的考察》《“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丁玲的逻辑》《丁玲研究在美国》。 01:38:16《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各种版本,摄于2023年延安: 01:38:35 在延安感受丁玲。 我最喜欢被人称为“小伙子”。这次去陕北,就没有延安人民发现我是女儿身。这是一种极大的解放。头发剃得越短,身体穿得越厚重,我越感到自己和自由接近。我渴望未来还能获得一种权威感,一种凛然和冷峻的气质,渴望自己身体里的两个性别能像双蛟龙般缠绕与翻腾,燕巢于飞幕之上。 这次去延安,其实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一个人在“思安思危思退”的时候,是怎样完成人格的重新锻造和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的。 作家迁徙促使延安成为20世纪40年代新的文学中心,成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重要的一极。1936年,丁玲在南京经秘密营救后奔赴延安,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著名作家,成为延安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作家迁徙促使延安文学发生、繁荣,是形成延安文学中心的充要条件。 ​ “鲁艺”的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神甫在延安市桥儿沟(现名桥沟)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围的一些窑洞组成的,也是当时延安惟一地道的西式建筑。 ​ 礼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和群众运动紧密相关。 此时此刻我在想,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地理形态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人格特质? 透过住处的玻璃拍的照片。当年这里遍布新闻机构,因此也叫新闻山。拉开窗帘就能看到这个。图为林迈可教授(英籍)在指导延安新华广播。 01:41:18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 01:41:46 一篇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论文:《“史沫特莱难题”:两部美国传记的比较阅读》。 本|期|参考|文|献 《丁玲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豆瓣相关线索 《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丁玲精神史: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豆瓣相关线索 潘炜旻论文:20世纪40年代丁玲精神转向研究:基于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乡村图景的考察。 贺桂梅论文: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 贺桂梅论文:丁玲的逻辑 彭江虹论文:丁玲研究在美国 熊鹰论文:“史沫特莱难题”:两部美国传记的比较阅读

109分钟
1k+
2年前

Vol.003 | “自称的”女性主义困境:流量和“秀”经济下私权和公权话题的断裂

本|期|介|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技术及其身后的力量对女性主义话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技术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人们的目光似乎一边倒地朝向情感和婚育话题;另一方面,基于性别话题展开的网络暴力在“秀”和“流量”的泥石流中频频出现。私密话题被广泛地推入公共领域,私权和公权杂然不分。私权话题固然也可以被公开讨论,但请问:什么样的私权话题是女性主义独特、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而什么不是? 今年的3.8妇女节也许正是一次及时提醒,提醒我们需要追溯妇女运动的历史,让妇女节的原义——性别平等——回归女性主义。 本|期|主|播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记者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 本|期|时|间|线 03:35 了解女性主义最古老的方式可能是和身边的女性沟通,而不是通过社交媒体来直接等同。 07:08 知乎上的“女性主义话题”与平台的情绪性问题。 12:04 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 16:46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设立。 19:13 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 豆瓣相关线索 25:02 关于“烧毁胸罩”和“扔掉胸罩”。 30:01 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 32:35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展演”、金伯蕾·克伦肖的“交叉性与“暴动女孩” 41:32 第四波女性主义浪潮:社交媒体时代的女性主义。 50:15 在讨论女性主义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总是陷入争论的泥沼?这里有一个议程设置的问题。 01:02:09 一个觉醒的女性可以直接离开女性主义话题中的私权话题,而不是继续沉溺其中,不要推动私权话题继续沉淀为女性主义议题,请关心更多的公权问题。 01:04:48 跳出自我,看见更多的公共话题。 19:03 摩梭族的分享。走婚|半走婚也源于婚税的压力。母系|父系多元并存和演变。

93分钟
99+
2年前

Vol.002 | 电子游戏、电影与主题乐园

马丁·斯克塞斯炮轰漫威英雄电影为“主题公园”后,超英科幻电影携带上迪士尼乐园立即成为传统电影的敌人 ,甚至这些“快餐文化垃圾”被诟病降低大众的审美能力,是影院流失观众的罪魁祸首。 如何评价在家看完《夺宝奇兵》后玩《古墓丽影》、再去迪士尼乐园体验“古迹探索营”的人?顺序或许还可以调换一下,你会发现《丛林奇航》的某些桥段和乐园某些漂流项目甚至有相合之处。 电子游戏更像是自由度足够高的电影主题乐园。比如星战游戏《陨落的武士团》,对于星战电影观众来说,它丰富和构建了绝地使用原力的体系,甚至在反复练习后能重现天行者在电影中的惊险动作。反过来说,天行者在电影中的惊险表现更像一个技术高超的游戏玩家——没有一丝失误地完成了整个游戏。 电子游戏、电影与主题乐园的界线开始彼此模糊。观众在摘下眼镜之后,仍旧沉迷在电影中构建的那个世界,也许是《沙丘》中的寂静沙漠,也许是《阿凡达》中浮空的山脉和荧光的森林,也许是《哈利波特》中那个日常生活背面的魔法世界——这些仅仅只能存在于荧幕中的世界忽然出现在眼前时,虚拟观看变成实体互动——与其说代入某个角色去感受ta的冒险,远不如自己成为这个冒险角色。这也是越来越多电子游戏增加了“开放世界”这个要素的原因——游戏不再是单线程的被动叙事,和30年前刚出现冒险游戏时不同,它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电影受篇幅和画幅所局限的那个世界。 而玩家在游戏世界的中化身比起《阿凡达》中的躯体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玩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选择的外貌,肤色,甚至性别,都能够在游戏中自我定义、自我创作。越来越多的玩家会在游戏开始前花上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捏人”——自定义游戏主人公的外貌、肤色、性别和嗓音。性别,这个在冒险电影中以生理男性为主的规则,也在逐渐改变:玩家不仅可以选择性别,不同的性别在《赛博朋克2077》中甚至能与不同人物发生情感关系,但是对游戏人物的数值属性却不会有任何影响。一个充满力量的女性角色和一个心思细腻的但力量不够的男性角色都能够完成游戏。没有特定方式,只有个人选择。 如果说《赛博朋克2077》是占了题材的便宜,能够自由创造性别与能力无关的世界,那《刺客信条:枭雄》则是通过选择刺客姐弟来选择不同的玩法。雅阁和伊薇在伦敦一明一暗,对抗着圣殿骑士。 这种游戏方式颇受欢迎,避免了让一个角色负责太多任务,以至于让角色有了疏离感。在下一部系作品《刺客信条:起源》中,巴耶克和他的妻子艾雅则成了分别推进故事的两条线。在故事最后,尽管夫妻俩人有共同的理想,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已经改变,我们少见地看到了一个游戏主角在结局中“夫妻离异”的结局。 从《银河战士》伊始,女性成为冒险游戏主角,劳拉成了与印第安纳琼斯完全不同的古迹冒险者。随着游戏的女性角色越来越普及,甚至国内饱受争议的《最后的生还者2》描绘了一对les,其中的艾比是个trans。然而,这些争议并没有阻止《最后的生还者2》获得IGN的满分评价,并且被评选为年度最佳游戏。 当然 ,如果你喜欢马丁斯克塞斯的最新电影《爱尔兰人》,推荐玩一下《四海兄弟》系列。 * 2:40 播客《无轨电车Electromobile》接下来打算做什么主题? * 5:55 对“赛博朋克”理解的变化 * 12:43 遥远的回忆:灌篮高手与足球小子 * 18:35 马丁·斯克塞斯对漫威英雄电影的炮轰 * 26:00 为其“正名”:主题公园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 33:23 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的复制人罗伊及“银翼杀手”大楼 * 39:16 “标准模型在我看来没有那么天经地义” * 42:57 成长环境与对多元可能的向往 * 49:13 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的“流动” * 56:51 游戏《最后生还者2》中的复仇主题 * 1:09:30 游戏《最后生还者2》中的末日温暖 * 1:16:09 怎样看待游戏中的“政治正确” * 1:25:51 性别叙事:游戏《模拟人生》 * 1:30:55 自由选择与“政治正确”悖论 * 1:39:56 男凝叙事不一定永远奏效: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肛裂乐队的性别气质反差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郝瑞丽、周诚:播客《无轨电车Electromobile》主播之一。 阿泰:心理系大三学生。

103分钟
99+
2年前

Vol.001首播 | 性别的田野创作谈:探索公民创作的可能

新年一开年,我们马不停蹄地筹划了一场沙龙谈话节目,这是一场关于「田野创作实践」的讨论会,邀请了来自不同创作领域的五位创作者:有学者型的电影纪录片创作人周芸芸老师,也有潜心耕耘于插画等图像艺术多年并开始挑战NFT领域及播客创作的杨舒蕙博士(芬尼根狂欢日)、播客节目《无轨电车Electromobile》的主播之一郝瑞丽,以及将女性视角和性别知识融入到桌游中进行游戏创作的团队主创成员子兰与凯妮。公民创作,这是一块无尽的田野,没有穷尽,也没有边界,可以容纳更平等、多元的性别视角,纯艺术、电影、短视频、游戏、播客、诗歌、文学或交叉领域,一切都有可能。 本|期|主|播 周芸芸: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系副教授,从事政治社会学与性别文化研究,与纪实影像创作。正在进行中的纪最片创作项目:《食物,记忆与性别:在挪威的亚商移民》。 子兰/凯妮:《性别与选择》桌游开放项目主创人之二,希望通过数字媒体来传达女性主义观点和知识,负责桌游的游戏机制和游戏内容设计,工作之余还举办女性友好的哲学读书会。团队其它主创成员阿幸、老康和苏生负责桌游的美术,数值和模组设计。 郝瑞丽:擅长设计,尤其是动制作。她创作的微信表情包累计下载量及使用量破百万。播客《无轨电车Electromobile》的主播之一,热衷于讨论动画、游戏与生活。 杨舒蕙: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徐迎春: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记者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

130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