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微敖:为什么揭露张继科,以及为什么要当一辈子记者

李微敖,《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微敖,媒体老兵,2003年入行,除了中间一年去香港留学,一直都在媒体。他是个机构集邮者,干过近10家媒体,有湖南广电、成都日报、成都商报、《财经》杂志、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新闻等。现在呆在《经济观察报》,5年了,算最长情的。 微敖做过大量调查报道,很多人,肯定看过或听说过他的报道。此前,他就像钱钟书说的那只下蛋母鸡,下完,咯咯两声走了,像游侠,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直到今年,他在微博上披露了张继科,曝出惊天大瓜,这只「母鸡」才走到台前,引来了震惊,以及争议。 于我来说,微敖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一张照片。那张照片里,他向着医院的ICU鞠躬。照片记录的是2020年2月7日晚的一幕,那晚,他通宵守在李文亮医生病房外,获知李医生走了的消息后,鞠躬留影。 那晚,微敖不断地在更新消息,我跟无数人一样,也在那晚为李文亮医生所牵挂,无眠悲痛。那就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微敖本科学历史,我问他,当时当刻,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历史性时刻中吗?他的回答,颇有意味。 微敖说要当一辈子记者,希望一直能够记录下去。他自己开设的个人公众号名为“十驾”,取自“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祝福他可以。 💫时间线 01:20 多家媒体机构任职的经历 05:50 从未离开过「媒体圈」 09:45 在微博披露张继科,曝出惊天大瓜 15:29 怎么看待对景女士造成的次生灾害? 18:57 遭遇网暴时的感受是什么? 26:04 张继科事件的后续进展 30:11 关于李文亮医生 33:39 512地震,火线入职 37:49 为什么愿意坚持做调查记者这个职业? 44:28 做调查报道的源动力来自于哪里? 🎵本期音乐 Victory Rose by Lights & Motion Highdown by Richard Schrieber 👩‍💻本期制作 剪辑|扎嘿

47分钟
1k+
1年前

对话方可成:在野蜂飞舞般的信息巨流中,我们该如何自处?

方可成,前南方周末记者,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趁着去香港出差的机会,顺道见到了可成。 6月初的香港已经热浪腾腾,我从铜锣湾打个车去佐敦,堵车再加过隧道的收费,不足10公里,竟然花了190多港币。见面后,又跟可成讨论了下香港的房租和房价,更加感叹「香港居,大不易」。 生活成本是部分人遇到的难题,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造成的迷茫和困惑,更是全社会所有人都在共历的一个普适性难题。在这期播客里,我和可成讨论了—— * 专业媒体的衰落,不破不立,但现在只看到了破,立的希望在哪里? * 个体处于信息大爆炸中,犹如身处一个「野蜂飞舞」般的环境,嘈杂且到处有毒针,如何自处? * 经不同信息影响,导致出现的越来越普遍的撕裂感,如何应对? 聊到最后,发现我和可成的观点是很一致的,总结起来,就是「躺不起,也躺不平」。至于怎么总结到这一点上,全在播客里了。 方可成简要履历: * 2004年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读本硕; * 2010年 加入《南方周末》; * 2013年 离职出国读博; * 2019年 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毕业,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时间线 03:21 离开媒体行业,去海外读博 05:54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香港新闻学院所遭遇的冲击 10:37 专业的新闻媒体业,在全球范围内迎来「至暗时刻」 18:09 专业媒介机构的权力被完全消解 32:34 面对海量信息,个人对世界产生的失调感和失控感 44:33 社会舆论激化,身处一个「野蜂飞舞」般的环境 49:41 对chatGPT的看法 52:41 躺不起,也躺不平 🎵本期音乐 The World Is Ours For The Taking (feat. Tim Halperin & Zachary David) by Marie Hines Lifting Us Up by 1 Revolution Music 野蜂飞舞 by 王羽佳 👩‍💻本期制作 剪辑|扎嘿

60分钟
1k+
1年前

我是陈涛,38岁哲学硕士送外卖那个,我这样看35岁危机

陈涛,一个月前,曾在网络上爆火,缘于他发的一条视频。 视频里,这个38岁的四川大学哲学硕士,一上来就直接说:「我985硕士研究生,失业半年多还没找到工作,投出去的简历98.75%都石沉大海,年龄过了35岁之后果真是无人问津啊。」 这条时长2分22秒的短视频,点赞超过12万、留言超过3万,并彻底让陈涛出了圈,成了无数专业媒体和自媒体报道讨论的对象。 在这场爆火中,也有一些争议,比如关于他是不是《南方周末》资深记者;是不是性格有缺陷;是不是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等等。 看过他文字,听过他聊天的人,都会知道,他的头脑是很清晰的,认知也非常在线,文字表达能力还很出色。 到了今年,可能会有很多像陈涛这样的人,被裁员大潮成批地「抛」进社会,成了坐在咖啡厅佯装还在上班的人,成为街头小巷的新骑手。时代的一个潮头打过来,没有谁敢保证自己不会呛水,不会成为另一个陈涛。 陈涛是善意且有情怀的,他火了之后,他的短视频账号评论区成了「树洞」,数以千计有类似遭遇的人找他倾诉,他尽量一一回复,安慰,鼓励,打气,希望能尽微薄之力帮他们。他甚至想过要创业,这样能帮助到一些中年失业的人。「有时治愈,偶尔帮助,总是安慰」,在这个时代,陌生人之间互相的慈悲,可能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善意。 💫时间线 00:23 回到成都之后的生活状况 11:25 考虑过走“网红”的道路吗? 12:28 爆火之后,流量带来的收入超出「想象」 16:18 从无名到爆火,觉得有点魔幻 21:59 「35岁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26:48 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对于这次事件的看法 30:11 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定律”之后 36:19 从哲学的角度,回看所遭遇的一切 25:17 走红之后,我成为了很多人的树洞 47:09 对于失业者的建议 50:53 人生的至暗时刻 🎵本期音乐 Legends of the Fall: The Ludlows by James Horner Susanna Investigates by Rob Simonsen 👩‍💻本期制作 剪辑|扎嘿

54分钟
99+
1年前

对话魏武挥:内容市场,庸币驱逐良币

知乎上有个问题,「魏武挥是怎样一个人」,下面的回答让我忍俊不禁。 「老朋克。」 「天生反骨的新媒体人。」 「国家一级软文鉴定师。」 「很屌的中年老男人。」 「一个油而不腻肥而不垮损而不虐的大V。」 「着装另类掩不住英俊潇洒,饱经风霜幻化出品貌非凡。」 「之前在复旦听过他一次演讲,最深的印象是在室内居然还戴着一副墨镜对着这么多人讲。」 「一个大叔穿着全黑衣服,身上有N多口袋,挂满那种blingbling的饰品,拖着硕大的行李箱,穿梭在机场和酒店之间。你以为他是要去参加音乐节,实际上他要谈互联网。」 5月末的一个上午,小雨淅沥。时隔2年多,又在上海,在他家里,见到了这个反差感极强、号称中国高校教师中戴戒指最多的男人。然而,这一天他一个戒指都没戴。桌上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着,是主机游戏的画面,作为绝对的深度游戏宅,他却告诉我,在做投资人时,一年飞80多个航段。 虽然他常做「惊人之语」,以至于「三表龙门阵」主理人「三表」说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不以为然的」。但听他结论之后的分析,你往往会发现很有道理,绝非信口雌黄,而是基于深度观察的独立思考。 他跟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一起创造了「内容创业」这个词,所以,我们谈了很多跟内容创业话题。观点依然新颖,独特,绝不人云亦云。 🕑时间线: 06:04 “内容创业”的概念是否发生变化? 08:30 内容创业有没有投资价值 25:49 传统媒体人内容创业有突破性进展吗 34:53 内容市场就是庸币驱逐良币 43:50 自己为什么不选择内容创业? 50:07 风险投资就是“投人” 54:01 “朋克风”标签下真实的自我 01:03:27 做记者要有疏离感 👫本期谈话中涉及到的人物: 徐达内:「新榜」创始人 馒头/馒头大师:「馒头说」主理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书籍作者 六神磊磊:「六神磊磊读金庸」主理人 三表:「三表龙门阵」主理人 赵何娟:「钛媒体」创始人 张寒:「人物」杂志主编 🎵本期音乐 Happy walking by Alberto Maria Del Re 👩‍💻本期制作 剪辑|扎嘿

71分钟
1k+
1年前

张悦的两个春天:20年武汉,逆行;22年上海,困守

张悦在《南方周末》做过记者,在《看天下》做过副主编,在《人物》杂志做过主编,现在是非虚构影像创业机构Figure的创始人。 张悦的办公室室墙上,挂着一件「大白」的套装,上面用签字笔潦草地写着「张悦」,那是他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突然头脑发热,带团队逆行到武汉拍纪录片,一呆呆了70多天的见证。 2022年,作为一个上海人,他也经历了上海春天的2个多月,以及策划了一场仓皇大逃离。谁都知道这两段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逆行去武汉拍纪录片的时候,他说:「在除夕夜,实在坐不住了,你就没法无动于衷,我觉得我必须要做一点什么。那么最跟我的现在的业务最直接相关的拍摄做影像,做纪录片,我就决定我要带人去拍武汉疫情。」 他甚至认为,这样的逆行,可以让他们团队里的人「如果说他们以后有子孙辈的话,这个故事可以永远的延续下去」。 而在上海那两个月,「我以为我可以看书,或者趁这个时候看点片子,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一些纪录片也好,电影也好,书籍也好,但其实当你陷入到这样的一种政治性抑郁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什么都干,干不好你什么都干不了,每每时每刻都是对我来说都是折磨,都是抑郁,都是绝望,就是非常糟糕。」 一晃三年,时间已经过去,时间永不过去。 💫时间线 00:20 武汉疫情暴发时,带团队“逆行”前往武汉 19:07 疫情爆发期间,团队在武汉拍摄期间的遗憾 21:17 去武汉进行疫情纪录片的拍摄,是出于商业目的吗? 28:19 在经历灾难报道后,如何修复心理创伤? 44:38 上海封控期间的“至暗时刻” 55:22逃离上海,去厦门复工 🎵本期音乐 Ave Maria by 马友友 The Sally Gardens by Phil Coulter 👩‍💻本期制作 剪辑|扎嘿

59分钟
99+
1年前

从非虚构写作到影像,Figure创始人张悦「颓波难挽挽颓心」

跟Figure创始人张悦聊这期播客,是在他的办公室里。 他的办公室在北京东四环外的竞园,那是个文化产业园,里面有很多影视文娱的公司。 Figure在二楼,空间装饰得很文艺,像雕刻时光咖啡馆。我去找他的那天,春光正好,一树玉兰怒放,枝头伸到了二楼的露台上,绽放着季候的气息。 他的办公室室墙上,挂着一件「大白」的套装,上面用签字笔潦草地写着「张悦」,那是他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他突然头脑发热,带团队逆行到武汉拍纪录片70多天的见证。 他创办Figure后,一直都在做非虚构影像,但这个品类,在市场上还没完全得到验证,这也正是他一路走来坎坎坷坷的原因。 而在模式求解的过程中,他当年做《南方周末》、《人物》杂志那种对非虚构创作的冲动和执拗,对人的好奇,对天赋的倾慕,对自身局限的苦恼,又不时地会冒出来,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这种创作上的追求,既是对创业维艰的心理疗愈,也让Figure的选题和内容,呈现出了一种典型的「张悦式」的气质。 他不仅经历了武汉疫情的70多天,作为一个上海人,也经历了2022年上海的2个多月,谁都知道这两段经历会对一个个体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本期播客分为了上下两期,一期谈张悦的职业履历和非虚构影像创业,一期谈他逆行到武汉拍纪录片和在上海经历2022年春天的故事。 【时间线】 04:49 从文字创作转向非虚构影像 09:58 纪录电影的市场生态 15:32 现在在做什么事 20:10 创业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沮丧感 23:39 寻谣计划,通过音乐进行自我疗愈 27:12 邀请痛仰乐队去贵州大山里和海嘎小学的孩子们同台演奏 43:27 困境的价值 👫本期提及人物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痛仰乐队:著名乐队 高虎(虎哥):痛仰乐队主唱 万晓利(万总):音乐人 周云蓬(老周):音乐人 老狼:音乐人 小河:音乐人,寻谣计划发起人 卢中强:音乐制作人,北京十三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 顾亚:贵州海嘎小学教师,海嘎小学学生摇滚乐队创立者 📖本期涉及书影 一、「颓波难挽挽颓心」 出自《已亥杂诗 14 》 清·龚自珍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 二、「形役」 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庄子《齐物论》中有类似表达:「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本期制作 剪辑|扎嘿

52分钟
99+
1年前

笑果董事长叶烽:李诞其实误导了很多人,以为谁都可以像他那样

4月21日,北京笑果工厂开业典礼,叶烽前来参加。典礼结束后,我约他录了这期播客。 我先到笑果工厂后面的休息室等他,不一会他走了进来,看到桌子上有香蕉,走过去掰了一根,吃了起来。 我这才知道,这天一大早,他从上海飞北京,直接赶到隆福寺参加开业典礼,到下午3点多,还没顾得上吃饭。 在过去几年里,笑果文化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喜剧公司之一。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那个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之为“蛋总”的李诞,背后还有大BOSS,这个大BOSS就是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 如果说李诞是笑果文化的面子,那么,叶烽就是笑果文化的里子。 从电视湘军到《今晚80后脱口秀》的制片人,再到《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叶烽是脱口秀这种喜剧形态在中国落地和勃发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在我跟他对谈的40多分钟里,他的声音一直都是温和而坚定的,他谈到了他的公司,谈到了脱口秀这个行业,也谈到了李诞,以及,谈到了他对内容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他谈得特别让我有启发。也许话没那么多,但要言不烦,直击本质。 有几句话对我触动尤其大,比如—— 「内容创作者就不配有满足感。」 「综艺就是放烟花,璀璨而短暂。」 「只能“积小胜为大胜”,一个一个聊,一集一集做,一稿一稿写。」 「你做不到的事那就不叫机会。」 「不能停留在原地去想,得走起来,往前走。」 他对于李诞的评价,带着点戏谑,但让我感觉既精准又到位。 我问了他一个有点挑战性的问题:「外界评价里李诞是笑果文化的灵魂人物时,你难道不怕功高震主吗?」 他是怎么回答的,就不在shownotes里揭秘了。如果有特别好奇的朋友,可以直接戳到 22:33 解密。 本次播客的思维导图梳理如下: [图片] 图注:叶烽在开业典礼上发言,讲述北京笑果工厂开业的原委和期待。

40分钟
17k+
1年前

十年砍柴:经历了最密集的传媒迭代,而我永远是表达者

我很喜欢跟十年砍柴吃饭,只要上了桌,说起任何一件事,讲起任何一个人,他几乎都能旁征博引,把事的背景、人的社会网络梳理得明明白白。其博闻强识之强,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博,在我认识的人中罕有匹敌。 他在本期播客中也举了个例子,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写自传时,说她在清华上学时有个恋人,书中没有透露名字,用字母C指称。砍柴立刻就猜出了是某位院士,原因就在于,他对这位院士的经历、乃至其家族的经历都如数家珍。 著名学者雷颐评价说砍柴有“贯通感”,学贯古今的贯通,诚哉斯言也。历史地理人物掌故在他那不是一个个散落的点,而是一张有着巧妙连接的生机勃勃的巨大社会网络。 我很佩服砍柴的是,从BBS到微博到公众号到视频,他都能无缝切换,似乎不存在学习壁垒,怎么做到的呢?他说他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表达者」,想明白了这一点,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 砍柴是初代知识网红之一,他自称「古墓派」,跟他同期的是罗永浩方舟子等人,但他似乎始终没那么火,这跟他的选择有关,本期播客也谈到了他的思考。 砍柴的书法也是一绝,跟他的时评功力一结合,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里也贴两幅他的书法时评,以窥砍柴的才情——

67分钟
10k+
2年前

教授陆晔:我就是个追星女孩,我要去每一个我能去的现场

这几年来,感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变成了追星女孩,从参与音乐人小河的寻谣计划开始,到跟着痛仰乐队去了贵州海嘎、新疆,跟着张晓舟、五条人等去了河南南坡,跟着《我们民谣2022》去了长沙。 这一次,她来北京,第一天晚上就去livehouse看了马飞表演。重头戏则是老狼在五棵松的演唱会。在坐地铁去老狼的演唱会之前,我们做了这个播客。后来看她凌晨两三点发的朋友圈,老狼演唱会结束后,她跟老狼以及一些朋友又喝了一顿大酒。 我一直很好奇,她为何突然开始痴迷于追演唱会、追乐队、追歌手,像个追星女孩一样投入。这些音乐人,在她眼中是些什么样的人,她会怎么评价他们。 她说,“你可能觉得我疯了一样,到处去看演出,但是它跟以前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在于当我们在公共领域里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受限的时候,可能个人层面的审美,是我们最后的抵抗,也是我们自己唯一的堡垒。所以,我必须得去livehouse听歌,我必须得去看展览,我必须得去看电影,我必须得去看戏”。 跟陆晔教授的播客,不会只有一期,我还想跟她谈谈自从2022年封城之后上海的变化,等等。 谈话中涉及到的人物: 张悦(悦总):Figure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记者、《人物》杂志主编 徐冰:著名艺术家 金宇澄:作家,《繁花》的作者 王寅(王大爷):诗人,前《南方周末》记者 痛仰乐队:著名乐队 高虎(虎哥):痛仰乐队主唱 万晓利(万总):音乐人 刘文正: 中国台湾男歌手 王纪言:1995年加盟凤凰卫视,任执行副总裁兼中文台台长 吴琦:单读主编 周云蓬(老周):音乐人 马飞:音乐人 老狼:音乐人 小河:音乐人,寻谣计划发起人 卢中强:音乐制作人,北京十三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 李先生:某著名南京市民

63分钟
2k+
2年前

从记者、大厂员工,到“男版李子柒” | 康少见的人生Plan B

康少见,原京华时报机动部主任,做过多年记者,又去过大厂,在搜狐网和腾讯网都干过。 3年前,他从腾讯网离职,离开生活了近20年的北京,一头扎进了家乡恩施的农村,回到了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做起了茶叶,拍起了短视频,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男版李子柒”。 我一直好奇,一个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人,再回到家乡,还能适应吗?老婆孩子一起回去了吗?父母怎么看,家乡人会不会有疑问?他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怀着这些好奇,我跟康少约了个时间,聊了聊他的人生际遇。 谈下来,我对他说的有句话深有同感——「主动的选择跟被动的选择相比,主动的选择永远比被动的选择要主动很多」。 这段音频分为四部分: 1:39到12:59,是谈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父亲对他的影响; 12:59到27:00,是谈他在《京华时报》的经历,尤其是《京华时报》关门的那一天的记忆; 27:00到46:21,是谈他在搜狐网和腾讯网工作的经历,特别谈到了对腾讯网和今日头条竞争的理解,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趣的一个章节; 46:21一直到结尾,谈他回到农村三年后的心路历程与感悟,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他谈得尤其深入和精彩。 那句「主动的选择跟被动的选择相比,主动的选择永远比被动的选择要主动很多」,在整个音频的最末尾。

96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