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爷叔 vs 85后小开:繁花年代年夜饭已有“预制菜”?

快过年了,你家年夜饭的菜单定好了吗? 从寓意年年高的年糕、年年有余的糖醋鱼,到阖家团圆的全家福,上海人的年夜饭是讨口彩的大聚集,寄托了我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除了这些经典菜式,传统年夜饭还有哪些讲究?“年轻人”掌勺年夜饭,能翻出什么花头?你印象最深的、感觉最特别的春节一餐又是什么?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迎接农历新年,《湃客Talk》邀请两位不同“食代”的上海人——作家袁念琪和出版社编辑顾真,一起聊聊上海人家的年夜饭和它背后的故事。 【时间轴】 01:00 年轻人抢购1996年日历?传统年货来瞅瞅 04:56 外婆念叨两年的那块咸肉,怎么丢了 07:38 为啥每家人家年夜菜都差不多? 10:32 红嘴绿鹦哥,说的是哪道菜? 12:06 这道“沪籍”菜,时令鲜美又讨口彩 13:49 上海年夜饭最重要的那条鱼,竟是它 15:59 80、90后又爱又恨的那道菜,上海话秒懂 20:29 移民城市的年夜饭,融合了多少味道 22:12 市区和郊区,年夜饭的大同和小异 30:21 酱油里放辣椒,如何成了上海特色? 33:03 爱吃鸡的上海人,给克林顿“科普”了这种做法 35:27 年轻人掌勺年夜饭,能翻出什么新花头 41:07 酒酿圆子之争:到底放不放馅 42:54 “预制菜”进军年夜饭,你接受吗? 47:54 最难忘的春节一餐,在那年的雪花和温情中

63分钟
99+
1年前

听完四个“问题青年”的聊天局,我不怕回家过年了|湃客Talk

下周就要过年了,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准备好回家的行李了吗? 忙碌了一年,心心念念回家过年,然而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不少年轻人却“近乡情怯”。是什么让你产生过年的“焦虑”,年关如何成了钱关、情关? 本期湃客Talk,湃客编辑部的四位主播:“打不过就加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长姐丁丁、“没离开过家也不想离开家”的江浙沪独女橙子、逃离家庭的“断亲”青年幺幺,以及“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阿四一起聊聊过年回家那些事。 【时间轴】 02:23 年轻人不敢回家过年,又是这个理由? 12:41 小姨和亲戚家孩子互怼:来呀,互相伤害啊 14:42 面对奇葩亲戚,这个句式很好用 23:38 压岁钱收了4000美金,你家有同款娃吗? 24:48 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过年经历了啥 27:29 让我爸看《厌女》,他沉默了 33:05 从没跟爸妈吵过架的江浙沪独女,过得如何? 42:37 从逃离到想回归,家乡对于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52:51 多子家庭的长姐,会羡慕妹妹吗? 57:24 这届年轻人,朋友和家人孰轻孰重 01:10:29 传统乡土观念和现代小家庭模式,能共存吗? 01:12:43 过年三十六计,“会装”算一计 01:20:19 合家欢的幸福场景,其实你也拥有 海报素材图源《故乡,别来无恙》豆瓣剧照

85分钟
99+
1年前

体制内外:哪里才是“人生的旷野”?

不久前,2024年国考报名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9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涌入考公洪流的不仅有应届毕业生,也有面临“35岁关口”的资深职场人。为了备考,他们中有人不惜花重金报班,有人脱产多年,更有甚者开启“异地巡考模式”…… 然而,“考公上岸”又似乎并非“宇宙的尽头”。随着两篇有关“出走体制”的自媒体文章出圈——《38岁从体制内辞职,我发现人生不是旷野》和《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体制》,我们也不由得开始思考,考公抉择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湃客Talk》就邀请播客《体制内|小职员们的聊天局》的两位主播:繁繁和陈雪锋,分享他们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带来对体制内外工作真实的想法和中肯的建议。 【时间轴】 01:21 这个“体制内的聊天局”,主播是离开体制的人 04:32 主动离开体制的人,究竟有多少? 05:56 辞职后,转行考公教培会是好出路吗? 09:44 考公花了三年、用了20 万元,值得吗? 12:01 考场上的30+人群,“上岸”有多难? 15:36 体制内的“清北复交”,为何越来越多? 21:15 一年工作364天,他差点“原地离婚” 23:07 机关单位的人情世故,从洗茶杯说起 25:44 体制内人群,在婚恋市场上还吃香吗? 29:26 下班后手机开勿扰模式,体制外才可能? 34:53 体制内的“职业病”,能治吗? 49:10 和工作和解?给体制内的伙伴推荐两本书

53分钟
1k+
1年前

杨澜对谈爱哲:不开心如何成了“流行病”?

今天,你发自内心地笑了吗? 这两年,我们身边不快乐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动辄将“emo”“焦虑”“精神内耗”等词挂在嘴边。另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中国抑郁症患者约有9500万人,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为什么当下会出现如此普遍性的心理危机?杨澜在她的新书《幸福力》中指出,“失联”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与自然失联、人与人失联、人与内心失联……想要重建联结、体验长久而稳定的幸福,离不开“幸福力”,即发现、感知、创造与分享幸福的能力。 何为幸福,又何为不幸?作为一档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情感播客节目,《故事FM》主播爱哲收集了很多和年轻人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或许能解答你的心理困惑。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湃客Talk》就邀请到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以及播客《故事FM》创始人、主播寇爱哲,一起破解“幸福密码”。 【时间轴】 01:02 李玟和隐匿的“微笑抑郁” 02:55 为什么“不开心”的人越来越多? 06:08 当身边人出现心理问题,你会怎么办? 12:28 “幸福力六边形”:你需要拥抱自己 14:17 女宇航员刘洋:幸福就在水流过手掌的瞬间 17:26 被喜悦暴击的时刻,何止“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30:25 一头奶牛治愈了抑郁的农民 34:02 躺平和内卷,工作的意义何在? 37:15 徐子东谈“好的工作”,你满足几点? 39:47 群嘲恋爱脑,现代人还会爱吗? 43:21 “扫兴式父母”,有过错吗? 50:07 杨澜和爱哲的解压小妙招

56分钟
1k+
1年前

算算假期育儿账:暑假花两万,中秋国庆还要花多少?

开学半个月了,但研学机构的广告并没有停止攻占父母们的手机。 “会长脑子的游学之旅”“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在没有天花板的课堂做回自然的孩子”……从星空到沙漠,从江海到丘陵,中秋国庆小长假的亲子路线无所不包,丝毫不逊色于暑假。 OTA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市场一片红火。而“研学到底值不值”的讨论,也随着“40天花5万”的巨额账单频频引发热议。其中,“费用过高、餐饮食宿安全存在问题”“活动项目单一,带教老师不专业”等成为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烧钱”的假期,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省钱”又有意义的假期,有没有可能存在?小长假来临前,《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颇具代表性的爸妈:家长圈的“研学达人”、带娃参加过几十场研学活动的@茗茗妈妈,以及家有两娃的体育主播、主张不报研学亲力亲为的@鹏哥,一起算算众多家庭关心的“假期育儿账”。 时间轴: 00:58 上海中产的暑期账本:钱都花哪儿了? 02:15 中秋国庆,又是“烧钱”的假期? 06:37 假期“渡劫”,两娃家庭的操心事 14:08 研学=涨价的旅游? 17:49 养个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贵? 27:17 体育主播的育儿经:假期如何省钱又有意义? 31:46 “研学达人”的“避坑”指南 37:31 家长的焦虑,在于“太迁就”孩子?

41分钟
99+
1年前

20块就能买五分钟开心,刮刮乐给年轻人“上了一课”

继盲盒、上香之后,这届年轻人最近又迷上了彩票。 在社交媒体上,常有年轻人分享有关彩票的“新玩法”:有人买彩票减肥,拿晚饭预算去买刮刮乐,中奖的钱买饭,没中奖就饿着;想买大件时先去买彩票,中奖才去买,没中就省钱了;朋友生日时送一束刮刮乐花束,结婚时送一箱彩票随份子;还有人将上香和刮刮乐结合,在财神庙里用身份证刮彩票…… 以往彩票店的回头客往往是中老年人,为何突然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彩票究竟还有多少被公众低估的“学问”? 今天,《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嘉宾:体彩爱好者、五星体育《超G竞彩》节目责任编辑曹智元,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讲体育彩票管理课程的史小强副教授,一起来聊聊彩票这回事。 【时间轴】 02:21 竞彩节目责编的小爱好:每周买几张体彩 04:29 刮刮乐走红,全靠短视频直播? 06:55 高校的彩票课:第一堂课送彩票 12:51 没中奖就当献爱心,彩票资金去哪了? 19:44 中奖概率能被算出来?老彩民这样说 26:23 00后开彩票店,是门好生意吗? 34:32 中心城区的彩票店困境:租金不得不提 37:32 世界杯带来的购彩余热,能持续多久? 39:16 买彩票如何成了上班族的新社交方式?

41分钟
2k+
1年前

专业被撤、金融转“码”,你是否也后悔选错了专业?

高考之后,如何选专业的话题又再度热了起来。 今年,不少高校进行了专业调整,老套路可能应对不了新变化。教育部文件显示,2022年度撤销本科专业点925个,创近年新高;包括未来机器人、孤独症儿童教育等21种新专业被正式纳入本科招生计划。 其实,谈到高考志愿这回事,不仅这届考生会纠结,过来人也会有“心结”。 211高校生小蕉两度经历专业撤销,她所读的公共事业管理,原来很多高校热衷开设,此次却成为了第二多被撤销的专业。如今,她的同学们大多把就业方向瞄准了考公。 互联网从业者孟奇,当年听从父母建议选了热门的金融专业,但发现自己对金融就是喜欢不起来,也免不了挂科,却在毕业后阴差阳错地赶上了互联网红利,实现了年薪百万。 在专业调整越来越频繁的当下,还有不少考生选择了花钱请学业规划师帮忙填志愿,然而别人做的选择又并非都合心意……高教领域自媒体主理人江江对专业报考有什么样的建议? 这些过来人的吐槽,能否为这届年轻人的求学就业提供点新思路?在这个高考季,《湃客Talk》邀请了几位嘉宾,一起忆当年、谈未来。 【本期嘉宾】 江江,高教领域自媒体主理人 孟奇,从金融专业转行的互联网老兵 小焦,211高校研究生,两度经历专业撤销 【时间轴】 01:17 从本科到研究生,她两度成为“绝版学生” 04:24 父母让他读金融,转型互联网拿到百万年薪 09:46 新专业为何越来越多? 14:17 请学业规划师填志愿,靠谱吗? 19:02 会计专业女生成了绘画师,转行比转专业容易? 23:29 今年最热的人工智能专业,真的香吗? 28:53 实习越早越好?他说高考结束后就开始 33:00 先等等转专业,很多高校已开展“产教融合” 35:43 “钱途”和兴趣如何选?毕业生热衷考公求“稳” 43:12 放弃专业对口,公管毕业后去当健身教练 45:56 20多岁正当时,千万不能“躺平”

49分钟
99+
2年前

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2000万隐秘的中国女性

“独抚母亲”,一个庞大但隐秘的群体。 据保守推算,目前中国包括离异和丧偶在内的独抚母亲超过2000万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陷入婚姻危机和未婚独抚的女性。 近十年来,中国的离婚率大幅增长,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由女方抚养,单亲妈妈们任重而道远。而在近期,随着四川、陕西、广东、福建等地陆续放宽生育登记的结婚限制,虽然非婚生子女的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却仍然存在。 无论是选择未婚生育、离异后独自抚养子女,抑或是近年来被热议的丧偶式育儿,这些独抚母亲在生育和养育孩子中面临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故事?她们期待社会可以给予哪些支持和理解? 5月14日母亲节,《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嘉宾,一起聊聊“独抚母亲”的话题。 本期嘉宾: “一个母亲”公益项目主理人 刘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郑叶昕 【时间轴】 03:40 丧偶妈妈的社群里,有些话只能跟她们说 05:19 烦恼孩子学习的同时,单亲妈妈查出癌症 06:58 未婚生育有多不易?她又找到了幸福 08:38 Z世代的婚育观,有何特别? 12:12 北上广22位中产女性的单身生育研究 17:53 西方社会为何多见未婚生育?中国也会这样吗? 22:50 独抚家庭,如何弥补父亲的缺失? 27:46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声:希望他们更早分开 34:16 女性帮助女性,母亲间的两公里互助 38:25 《我的妈妈》作文被表扬,单亲家庭孩子很受伤 39:27 可怜虫或自恋群体?独抚母亲的污名化 45:36 不友好的育儿环境,影响年轻女性的生育意愿

46分钟
99+
2年前

26. 在死亡咖啡馆和元宇宙墓地,他们畅谈生死

“死亡咖啡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它并不是实体的咖啡店,而是一类特殊的社群活动。有的场次哭满全程,三大包纸巾都不够用;有的场次却欢声笑语,把死亡话题聊成了脱口秀。参与者在分享痛苦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快乐。 ​这届年轻人似乎有些“特别”,他们会组团拍遗照、办生前葬礼,也不忌讳谈论死亡话题。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进步,也让“数字时代的往生者社交”成为可能,年轻人对于生命终点的认识似乎也在变化。 年轻人为何大张旗鼓“亲近死亡”,又能从中获得哪些感悟?今天是清明节,本期《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嘉宾,与大家一起笑谈生死。 【本期嘉宾】 广则希:武汉“死亡咖啡馆”主理人 施蕊妮:动画导演、加密学研究员 【时间轴】 05:08 多次尝试自杀后,他重获人生 06:15 初中被确诊白血病,50岁大叔的潇洒一生 09:52 爷孙俩看墓地,笑谈生死 12:26 从金融行业辞职,她在武汉开“死亡咖啡馆” 15:29 网上虚拟陵墓,对逝者有何意义? 17:24 永远活在赛博世界,你愿意吗? 21:50 这届年轻人对葬礼的关注多过婚礼? 28:16 数字遗产,要保留吗? 33:18 他们为何热衷拍遗照、办葬礼、聊生死? 41:57 葬礼也可以像出席活动一样 45:28 死亡教育往前一步,请允许“阴暗面”的表达

47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