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孤岛时代的索引

【主播的话】 生活在现代社会,“社区”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存在。“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与“社会”相对,它指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到了后来,它又扩展为因为共享共同的价值观、志业、文化、身份、爱好的人群聚集而成的社会单位。 现代社会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可能。居住的地方有小区,下班后有常去的健身房,手机里有可以随时扯淡的微信群。一方面,从天边到附近,似乎时时处处都可以与人发生联结。但另一方面,人们的孤独感也愈发强烈。钢筋水泥筑成的社区中,可能在同一个楼里共住好几年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孤独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病症,在英国,甚至还设立了“孤独大臣”,以帮助人们应对孤独的情绪。 #生活在熟视无睹的瞬间,生活在孤岛时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社区、如何重新发现生活?又如何重塑附近、如何眺望远方? 嘈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到生活本身。7月18日至8月6日,小红书邀请七档中文播客,发起「投入真实生活」计划,一起重新审视、理解、投入生活,探讨自我、时代和生活的关系。让我们亲身入场,去触摸,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活重塑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应该被记录。唯有自己,是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最忠实的观众。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02:14 若含分享旅游时与土耳其房东的小故事 10:45 磬分享在鹿特丹寻访新居附近咖啡馆的体验 15:11 了解他人的社区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动力和决策背后的原因 19:49 “社区”概念在中文和英文里的区别 24:51 欧洲的社区实践:阿姆斯特丹救助本地无家可归者的公益组织和伦敦新园老年女性共居社区 31:27 主播现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社区 34:49 真人博主引发的共鸣与小红书何以成为很多用户的搜索引擎 40:18 三位主播在小红书上关注的最奇怪的博主是? 40:23 一个好社区的定义和一个好伴侣的定义是相似的 47:20 “同温层”和“圈子”的区别 48:00 对宜居城市的评判标准会随着人生阶段而变化,小红书可以提供多元视角 59:35 从奥斯曼土耳其的余烬伊兹密尔谈起:社群的遗产如何才能保留下来? 【本期音乐】 片头:Daniel Barenboim - Nocturne No.5 in F sharp, Op.15 No.2 片尾:Martha Argerich - 24 Préludes Op.28 : 15. In D Flat Major ("Raindrop")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66分钟
26k+
1年前

热浪、危机和城市韧性,极端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威胁

【主播的话】 最近你那里热吗?最近北京的高温天气不断登上新闻头条。 事实上,不止是北京,极端天气已经成为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气候危机,在南欧一些地区的局部气候甚至高达了 46 度。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之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本期节目里,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与我们一起对谈在极端天气,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可以行动的解决方案以及城市韧性等话题。极端天气是气候危机发出红色预警的开始。在最后的窗口期,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我们还将不断面对比极端天气更为严重的气候灾难。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本期嘉宾】 刘君言 绿色和平城市气候风险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 张驰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的副主任 【相关阅读】 《与“洪”共存—— 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报告 https://www.greenpeace.org.cn/wp-content/uploads/2021/07/city-climate-risk-report-2021.pdf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共同发布,对中国东部沿海主要城市集群区域面临的高温灾害和暴雨灾害进行系统性评估。 《高温天气下户外极限运动及探险活动指南》:http://www.ttbz.org.cn/StandardManage/Detail/69773/ 该指南标准提供了高温天气下户外极限运动及探险活动中的热指数计算与风险等级、运动的热暴露风险等级、预警等级及应对指南、风险人群、基本要求、现场急救措施,为中国人群户外科学运动的适宜环境温度、湿度提供了指导,有助于发布高温天气下户外极限运动及探险活动的热风险预警、提升运动人群的防暑能力、保障全民户外探险及极限运动的安全健康。 配套的微信小程序,只需点击城市、年龄、运动项目,就能快速获得高温运动等级和安全指示,方便大家科学合理地开展户外运动,降低高温下的热疾病概率: 《2022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2)00224-9/fulltext#main-menu 柳叶刀:气候变化威胁着我们未来几十年内的健康和生存: https://mp.weixin.qq.com/s/mNnT51tvCJtQw6DZxZjpPA 1955年至2021年年底,温室气体将3.74×10(23)焦耳的热量束缚在海洋与大气中,这相当于62.3亿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正在关闭的窗口期——气候危机急需社会快速转型》: 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40874/EGR2022.pdf?sequence=1&isAllowed=y 报告显示,自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会议以来,各国的最新承诺对预测的2030年排放量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离《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2℃,最好是1.5℃”的目标还很远。目前的政策表明,到本世纪末,气温将上升2.8°C。就有条件和无条件的承诺而言,实施目前的承诺只能将本世纪末的温度上升降低到2.4-2.6℃。 【本期剧透】 08:21 从气候专家的视角,如何看待当前气候变化对于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18:44 真正到了热射痛的环节以后,死亡率高达60%-80% 28:44 2021年高温给中国带来的劳动力损失已经超过了同年国防军费的预算支出 43:17 受到气候的相关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中,有80%是女性和孩子 56:18 回归到个人身上,可以为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01:03:47 越来越多人参与公众和社群动员,是我们做气候研究倡导的动力 【本期音乐】 片头:Béla Bartók,Caio Pagano - Ev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片尾:Luiz Bonfá - Rai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72分钟
36k+
1年前

单身女性冻卵之路:生育一定要与婚姻捆绑吗?

【主播的话】 今年5月,全国首例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权案二审在北京开庭。此时,距离原告徐枣枣发起诉讼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 时光回溯到2018年12月,时年30岁的徐枣枣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寻求冻卵服务,但医院以其单身及非医疗目的为由拒绝。随后,徐枣枣以“一般人格权纠纷”案由将医院告上法庭。 徐枣枣认为,其身体状况良好,符合冻卵需要,却遭到医院拒绝,这是对其女性身份的歧视。她还认为,婚姻只是实现生育的手段,不是前提,中国法律并未否认单身女性享有生育权。 近日的这场二审开庭又掀起了不少公众关注。像徐枣枣这样有冻卵需求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围绕着冻卵的相关讨论也甚嚣尘上。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徐枣枣本人及她的律师董晓莹,一起探讨这个案子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冻卵有关的迷思。 【本期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徐枣枣:全国首例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权案当事人 董晓莹:徐枣枣的律师,长期关注女性生育权 【本期剧透】 4:31 为何会想要发起一场关于单身女性冻卵权的诉讼? 15:07 我国关于单身女性冻卵有哪些法律规定? 17:45 国家开始鼓励生育,与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权,二者之间的张力是什么? 26:53 那些认为单身女性不能冻卵的人,是怎么想的? 30:33 国际上关于单身女性冻卵的政策是怎样的? 34:47 生育权一定需要与婚姻捆绑吗? 38:12 单身生育为何长期遭受污名化? 41:05 我想争取的是“自主处置我自己身体里一部分细胞”的权利 46:35 冻卵是一种精英女性的阶级特权吗? 52:08 为什么单身男性可以冻精,单身女性却不能冻卵? 1:00:59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再强调女性的生育自主选择权? 1:06:00 如何看待单身女性冻卵权对于全体女性的意义? 1:08:10 对于那些正在犹豫冻卵的女性有什么建议? 【本期音乐】 片头: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7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 1 片尾: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9 in B Major, Op. 32, No. 1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75分钟
45k+
1年前

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性侵救助

【主播的话】 最近,互联网上的一系列舆论风波,让我们再一次把焦点放在了性侵和性骚扰事件之上。本期节目我们 和熊阿姨以及真爱儿童的社工沐恩一起对谈,从 2022 年那篇备受关注的作品《被性侵的,被救助的,被捆绑的童年》聊起,聊当下儿童性侵救助的工作和香港风雨兰救助中心的经验和思考。 在下方,我们也提供由社工推荐的国内性侵救助的求助热线,也欢迎你将本期节目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求助方式: 春风网(深圳):心理创伤援助 联系方式:0755-82525801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妇女、儿童性侵家暴维权 联系方式:010-84833276 深圳鹏星家暴防护中心:当地家暴方面的救助 联系方式:0755-259500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刘敏(熊阿姨),资深记者、编辑。作品有《被性侵的,被救助的,被捆绑的童年》、《那些给人工智能打工的人》、《川崎广人:一个准备死在中国的日本老人》等 沐恩,真爱儿童社工服务者,国内在从事儿童救助方面经验最长的社工之一 【相关阅读】 《被性侵的,被救助的,被捆绑的童年》:mp.weixin.qq.com “真爱儿童社工服务”(简称真爱项目):微信公众号:儿童希望救助。2013年1月成立,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民间同行提供培训支持,共同对中国受虐待(尤其是受到性侵害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最切实的帮助。并通过大量案例事实总结出预防性侵害和保护经验,通过儿童青少年课程和家长课堂,向不同地区的儿童、家长普及何为儿童虐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察觉相关迹象、在第一时间切实有效地预防和做出正确回应。并采取事发后的救助行动。 《幸存者言》:作者风雨兰,载有九位童年性侵幸存者口述故事,包括她们受害的经历,以及她们如何面对创伤,如何在创伤中过好现在的生活。 “紧急救助被性侵孩子”项目 腾讯公益捐助渠道: “一个希望一月捐”计划,持续支持困境儿童 易宝公益捐助渠道: 志愿通道:如果您想为这些孩子和家长做些什么(如果您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背景经验就更好了),欢迎您报名志愿服务,参与个案工作的陪伴和项目传播、文字编辑等工作: 【本期剧透】 06:59 大学读心理专业的沐恩,如何选择了社工工作,并进入儿童救助领域 11:59 在熊阿姨做过的各类报道中,性侵类的案件有什么特别之处 19:03 有多少性骚扰隐藏在冰山之下,未能被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的死角里 29:09 在接触采访对象的几年里,如何看待采访对象的变化,以及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变化 38:02 儿童性侵关系中,施害者的一些常见创伤反应 43:55 目前,儿童救助保护的标准化流程是什么样的?儿童救助的短、中、长期目标是什么? 52:51 救助男性儿童和救助女性儿童的过程中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异吗? 59:36 一个受害者要去找到反性骚扰的法律、心理、社会资源,依然是非常不容易的。 01:05:49 香港的性侵救助和内地有什么不同? 01:16:10 当受侵害的儿童成年以后,便无法接受真爱项目的救助。有什么后续援助渠道? 【本期音乐】 片头:Janos Starker - Cello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Allemande 片尾:Janos Starker -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Allemande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91分钟
27k+
1年前

家政工:家里的陌生人,都市的隐形人

【主播的话】 你有请过家政工吗? ta们跟你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但往往隐形;ta们或许比你还了解你家的角落,但仍旧陌生。 据统计,国内有3000多万家政工,仅在北京,就有60万。每年的6月16日,是”国际家政工日“——关注家政工群体的劳动保障和社会尊重状况。我们在这个日子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邀请来三位嘉宾,希望提高家政工群体的媒体能见度。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服务家政女工的公益机构,她们为漂泊来到城市的家政女工,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社群,组织文艺活动、工作坊、提供法律支持,让她们在打工之余有一个抱团取暖的去处。 大多数的都市家政工都是女性。这种私人领域照料劳动的商品化,同时出现了城乡和性别的交叉现象,是赋权了女性获得更多工作机会,还是出现了情感价值的剥削?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照顾链”往往是低收入国家(地区)流动到富裕的国家(地区),为中产阶级家庭提供照顾劳动。 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能够为家政工群体提供哪些如医疗、社保、养老、工伤和生育待遇等方面的支持?鸿雁做的社工朋友们发现,家政女工在工作中的情绪,往往受到与雇主互动关系的影响,家政工作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是跟人的互动,涉及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ur),尤其是住家雇工和育儿家政。 秋玲姐分享了她在北京工作这些年来跟雇主的一些交往,听听她的讲述吧,这是超越政策和理论、雇主和雇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故事。 尊重劳动者,因为每个人尊重他人,也是自尊。 【本期主播】 孟常 (@孟常) 王磬(@王磬) 【本期嘉宾】 李文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业务总监 陈安娜,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马秋玲 ,家政工从业者 【本期剧透】 3:13 “国际家政工日”的来源: 6:57 “阿姨”还是“家政工”?警惕语言背后的文化 10:50 秋玲介绍自己的工作:一天3-4家雇主,如何看待称呼? 17:30 国内家政工群体的整体状况 20:45 作为一个劳工群体,绝大多数的家政工是女性(70%以上):城乡和性别交叉视角 26:48 家务劳动的外包“解放”了中产阶级女性,但如何理解其中可能的剥削? 30:40 家政工姐妹们在北京有了一个抱团取暖的社群:鸿雁 40:05 雇主跟家政工打交道时,应保持基本的尊重 43:40 鸿雁为家政工群体提供了一个社群,一群“同事”,让她们休息的时候有地方去 48:45 家政女工的情绪状况值得关注,她们更关心在工作环境中是否能得到雇主尊重 59:55 如何理解家政工作中的情感劳动:拟亲属化 1:10:30 秋玲分享做家政工作时跟雇主互动的故事 1:23:10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延展资料】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 《外佣》 【本期音乐】 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百手撑家 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生命相遇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88分钟
33k+
1年前

给你一次机会,重塑「原生家庭」

【主播的话】 阿姐来了! 早就想约 Alex 来做客聊天,近两年她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刚开了新播客:绝对是个妞),我们很好奇,这些新的生命经验会给她带来怎样不同的思考和感受?我们最近的节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面对生育时的挑战,Alex 作为性与性别等公共议题上活跃的表达者,这些年影响、鼓舞和改变了很多朋友。而具体到「成为母亲」的生命经验,哪些感受是个体的,哪些是她作为表达者的观察和反思? 我们从B站最近的一档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聊起,这个医疗纪实节目把镜头对准了深圳市儿童医院,聚焦儿科医生的工作和生活,涉及了很多当下热门的育儿话题。令我们感触颇多的反而不是医疗相关,而是儿童医院里呈现出的亲子关系,更具体地说,这一代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我们前些年的公共生活中有一种流行的声音,“父母皆祸害”,但仔细想想,当我们这代人中的一些决定做父母,那我们就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能做得好吗?我们的下一代将迎来一个全新的(AI的?)世界,对于“何为好的生活”、“鸡娃和虎妈虎爸”的期望和想象,是否还真的适用? 【本期主播】 孟常(@孟常) 王磬(@王磬) 【本期嘉宾】 Alex,视频内容创作者,”Alex绝对是个妞“频道主理人,播客“绝对是个妞” 【本期剧透】 9:20 阿姐这些年一直在相关议题上发声,有怎样的感受?会有感觉倦了的时候吗? 14:15 菜卷的到来,带来了哪些变化? 20:20 一档新节目把镜头对准了儿童医院,可以看到年轻父母各异的育儿态度 30:23 我们对美的理解被现在的娱乐工业单一地塑造着,但新的娱乐形式会带来更多元的审美吗? 36:20 医生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42:20 阿姐一直把自己的观念主张和生命经验融为一体进行表达,这很重要也很勇敢,有过担心吗? 49:50 危险提问:对现代独立女性来说,伴侣在关系中的性别意识过关了吗? 57:44 没有完美的伴侣,但有一点是底线 59:05 育儿中的性别不平等 1:05:30 我们也会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 【本期音乐】 马友友,Kathryn Stott - Lullaby (Wiegenlied, Op. 49, No. 4) 午夜迷藏 【延展资料】 B站《闪闪的儿科医生》 米歇尔·奥巴马《我们携带的光》中信出版社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Unico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75分钟
41k+
1年前

不时夜谈:关于家、融入和生命体验主义的漫谈

【主播的话】 时隔四个月,磬从香港回到了阿姆斯特丹。我们三个重新聚在了一起,也意味着不时夜谈的回归。 本期节目里,我们各自闲聊了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它和流动性之间的张力。 过去四个月,我们各自也都有了新的生活感受——孟常聊到感受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若含在即将毕业的 这一年,试图在欧洲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本期节目由家居品牌梦享说赞助支持。 【不合时宜听众专属福利】 复制下方链接直接打开淘宝APP领券直接下单 58 CZ0001 666:/£LQa3dLtO5tS✔ 或淘宝搜索【梦享说旗舰店】,私信客服,报暗号【不合时宜】也可领取专属优惠。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剧透】 01:00 流动的人如何平衡安全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09:52 在国内语境下,买房需要付出的自由代价太大 22:31 来到荷兰半年,常老师好像回到了26岁时候的状态 35:52 没有必须要融入到哪里,你的生命经验永远是流动的 49:27 体验主义的人生观:尽可能进入不同的情境,进入不同的生命 01:06:17 在某些场域,只有先卷了之后才能够获得不卷的自由 01:22:39 更多的年轻人还是在惯性跑道埋头前进 【本期音乐】 片头:土岐英史 - Lullaby For The Girl 片尾:土岐英史 - Darkness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97分钟
55k+
1年前

生育的黄金年龄,也是做很多其他事的黄金年龄

【主播的话】 在此前的许多期节目中,我们都曾聊过“生育”。从新手妈妈到社科学者,围绕着它展开的相关讨论,是当下的年轻女性最关心的话题,可能没有之一。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曾经的妇产科医生、知名健康博主六层楼先生。我们尝试去探讨,在那些关于生殖健康的决策中,人们有多少是基于医学知识做出的决定、又有多少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与生殖健康有关的知识传播与获取中,性别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常常歌颂成为母亲的快乐与成就,但“生育损伤”为何很少被谈及?在与身体和生育有关的这些焦虑背后,当代人到底在焦虑什么? 【本期主播】 孟常:微博 @孟常 王磬:微博 @王磬 【本期嘉宾】 六层楼先生:知名健康博主、前妇产科医生,微博 @六层楼先生 【本期剧透】 04:17 从临床妇科医生到全职科普大V 08:11 科普者是“遥远的朋友”还是“没有感情的科普机器”?科普者要解答咨询者更加深层的焦虑 12:39 做生殖健康科普需要对抗社会的错误观念 16:14 温和的表达方式能让生殖健康知识传播得更远,辐射更多群体 20:19 妇产科医生的性别比例是如何形成的?打破妇产科男医生的刻板印象 25:13 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偶然与必然 32:44 针对女性的生育风险,代际之间的认知大碰撞 42:54 母乳喂养的压力与社会对母职的评价体系 50:03 男性是否存在最佳生育年龄? 54:44 男性病耻感背后是巨大的焦虑 1:04:10 “散装性知识”的危害 1:08:55 从私信反馈看生殖健康知识阅读群体的变化 1:12:34 六层楼最想为读者破除的四大焦虑:关于衰老、生育、情感和生存 1:16:57 做生殖健康科普第九年,无力感来自哪里? 1:18:27 对生殖健康内容传播的未来展望 【本期音乐】 片头:Luiz Bonfá - Adventure in Space 片尾:Luiz Bonfá - Rai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长期开放商务合作,可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者私信官方微博 @不合时宜TheWeirdo

80分钟
10w+
1年前

重新想象母职:养娃就像处理亲密关系

【主播的话】 在母亲节,我们仪式性地歌颂母亲。 与此同时,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拥有了重新思考母职的观念空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也是成为的。 我们和身边朋友这代人,也到了所谓的「婚育年龄」。我们之前聊过女性对婚育的犹豫和抗拒,这是真实的,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女性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仍然做出生育选择,这也是真实的。在这个母亲节,我们邀请来了一个刚做了新手妈妈的好朋友,从真实的个体经验,聊聊女性「成为母亲」前后的考虑和挑战。 在生育选择中,女性往往承担了更多的付出,更不用提后续育养中的「母职惩罚」。社会上流行的“催婚催育”,是否真的能提高女性生育意愿,或许要打上大大的问号。我们更为迫切需要的,是为那些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和家庭,提供更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 感谢官栈鲜炖花胶对本期节目的支持。 【本期主播】 孟常(@孟常) 若含(@_若含) 王磬(@王磬) 【本期嘉宾】 淇琪,PE品牌公关,前调查记者 【本期剧透】 4:20 为什么分享女性的个体经验非常重要 9:05 做出生育决定的复杂考量 21:39 可以养娃但不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吗? 28:37 爸爸参与育儿很重要,但妈妈往往承担更多 38:50 女性生娃后的感受很积极,也应该得到充分表达 51:00 男性就不擅长带娃吗?可能是借口 57:30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系统? 1:04:00 生育给女性身体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09:00 我们这代人需要打破“养儿防老”的迷思 【本期音乐】 片头:岩田恭明 - 時の神殿跡 片尾:岩田恭明 - ゾーラの里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84分钟
36k+
1年前

不时重听|万玛才旦:我关注人的孤独、苦难和一些基本的境况

【主播的话】 2023年5月8日,电影圈传来噩耗,知名导演万玛才旦因病去世。这个消息来得非常突然,许多人都还在消化。此刻,我们抱着沉重的心情,向导演的家人和喜爱他的影迷朋友们表达沉痛的哀悼。 两年之前,万玛才旦导演曾经做客《不合时宜》。彼时,他的新片《气球》正待公映。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藏地导演,他的作品被认为“集中展示了现代藏人精神生活的深层状态”,并持续影响着诸多年轻的创作者。对人的境况的深刻关注,贯穿了他作品的始终。在那期节目里,他回忆了自己如何受到八十年代文学浪潮的滋养,儿时在家乡看露天电影的岁月,当小学老师时写的第一篇小说,及开始电影创作时受到的伊朗导演的影响。 今天,我们重新推送这期节目,向斯人致敬,感谢他曾经来过。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万玛才旦,导演、编剧、作家(微博@万玛才旦-pematseden) 王小笨,北方公园主笔 【本期剧透】 05:45 创作缘起:从十几年前北京的一只红气球到《气球》 09:00 为什么《气球》里有性别意识的觉醒,却构不成反抗:信仰和现实如何抉择? 14:30 万玛导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轮回”主题 18:00 导演万玛的创作有没有母题? 24:45 万玛导演:形式即内容,写小说和拍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方式,互有帮助 28:10 电影里对话太重要了 30:55 八十年代后藏语的现实主义文学和诗歌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36:40 又写小说又拍电影,那么文艺青年万玛才旦是如何成长的? 42:20 如何看待「藏地新浪潮」和藏地年轻的创作者? 45:00 受到伊朗导演的影响 47:00 藏地题材的创作去宏大叙事,接近日常和内心 【本期音乐】 片头曲:Michel Legrand - Vivre sa vie 片尾曲:Georges Delerue - Les Chevaux du Fer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60分钟
22k+
1年前

拥有性别意识之后,人生可以少浪费些时间

【主播的话】 三月的一个下午,香港刚入春。我正在香港访学,和闾丘露薇约在城郊的一间餐厅见面。餐厅别致,眼前是明亮的湖,身后是碧绿的山,在鳞次栉比的香港,很难想象会有如此清澈的地方。闾丘在这附近居住了二十余年。凤凰台的总部也在此处不远。 世纪之初的那些年里,作为凤凰记者的闾丘,从这里奔向全球新闻现场的各个前线,报道足迹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到利比亚。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里,是她和她的同伴们为华语世界带来了关于世界真实模样的珍贵故事。对我和我这一代的媒体人、特别是国际新闻记者来说,她们是这条道路上的奠基人和持炬者。 如今,闾丘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教授。在新闻一线工作了二十年后,2015年她毅然决定从凤凰辞职,赴美留学,在50岁那一年拿到博士学位,转战学界。她依然关注新闻业、关注国际局势,但此时她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自觉:性别。为什么编辑部的性别比例很重要?为什么女性想做战地记者的门槛比男性更高?媒体报道性侵案里的个体讲述有何意义? 我们的对谈就从那里展开。从闾丘的性别意识启蒙,到媒体中的性别报道,再到近期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公共事件。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下午,是一场来自女性、关于女性的漫谈。个人的也是政治的,女性的困境也是人的困境。女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也许都并非一出生就带着性别意识,但这个探索的过程,绕弯子或是摔跟头,也都有其意义,最终走向更通透的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 跟闾丘见完面之后,我一直被某种明亮的情绪萦绕着。我后来在微博上写道,“在香港见到许多坚韧美好的女性媒体人……她们洒脱地过活,漂亮地做事,知世故却不世故,不受年龄所累,甚至也不受环境所累。虽然也知环境的局限,但并没有同龄男性的那么多负担与沮丧,或者说ego,只是一步一脚印地把新的路踩出来,充满干劲,少见磨损感。而且每隔几年就给自己主动换些新挑战,聪明地做事,却也不贪恋捷径、不留恋舒适区……以前也曾害怕衰老,怕自己老了之后会变成一个无聊的人。但看到她们就感到,在所热爱的事业的陪伴中老去,实在是一件值得向往的事。” 【本期主播】 王磬 【本期嘉宾】 闾丘露薇: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前战地记者 【本期剧透】 2:12 最初是怎么开始有性别意识的? 6:10 获得性别意识,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与你能从周围得到的养分很有关系。意识到“如果没有自己,其实你也无法真的爱别人” 9:05 女性公众形象的回潮:是从亲密关系中走出来、还是仍然会认为“拥有了亲密关系才完满”? 11:05 那些主导了公共空间的女性形象,需要警惕 12:12 作为战地记者,进入新闻现场的时候,会在什么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为什么女性想要成为战地记者,门槛比男性要高很多? 17:21 作为凤凰的前高管,从媒体管理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媒体对于性别议题的报道流程?阻碍又是什么? 22:15 没有一家媒体可以独自完成议程设置,它肯定需要集体的努力。 24:32 个人讲述很重要,但新闻报道时仅看到个人又是不够的。如何看待这之间的张力?新闻报道性别议题该如何聚焦? 28:25 闾丘羡慕年轻人的地方:女性意识起步很早,少浪费了很多时间 30:15 不要自我欺骗:“我可以远离政治”。个人的即政治的,讲述个人遭遇也有政治性 31:15 对于现在的年轻的女性主义者有一些什么样的观察?跟上一辈的女性有什么不同吗? 35:51 作为个人,闾丘现在的支持系统是什么? 38:38 曾经以为,得把性别因素抛在身后、才能走得更远。40岁后改变了想法 40:23 围绕着生育分工产生的性别不平等,磬对于欧洲性别现状的一些观察 45:42 “想得多”不是一件坏事 48:58 上野千鹤子的视频争论:对于精英女性来说,女性主义正在成为一件时尚单品吗? 49:55 精英女性与底层女性的视角区别。过去的女性主义常给人形而上的感觉,但现在很多人觉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53:45 如何看待网络上女性主义不同流派之间的分歧与共识? 54:56 最重要的是,都认识到不平等,不去消耗内部的能量。信息发散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 56:53 不同女性主义者对于婚姻看法的分野。重要的公共讨论不必纠结在不重要的问题上,大家才可以更快地一起向前走 1:02:09 杨紫琼成就,个人努力于社会环境,好莱坞这些年的观念水位变化 1:06:38 为什么瞬息全宇宙感觉看不下去? 1:08:24 对老年女性的刻画,对欲望的描写往往不是其中一个部分。 1:11:15 女性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意识到性侵害的不可接受,也意识到自身情欲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较少谈论性愉悦 1:11:56 十几年前在凤凰做过的性相关的选题趣事 1:18:05 全世界各个文化的女性,她们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联结的?女性与女性的悲喜真的相通吗?关于阿富汗的研究 1:19:59 当一个社会对女性不平等的时候,对男性也往往是不平等的 1:22:03 如何总结女性写作所具有的特质? history vs herstory 1:24:40 女性主义流行文化作品启蒙:《长恨歌》、《青春万岁》、女篮五号、TVB剧 1:29:15 如何对待网暴?闾丘的个人经历 1:34:25 女性遭受网络攻击的时候,公众可以做些什么?学术研究显示,围观者的表态很重要的 【本期音乐】 片头:民家 - 片岡真央 片尾:リーバルと神獣 - 若井淑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s 【商务合作】微博私信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96分钟
11w+
1年前

不合时宜 ✖️ 张律:我对不失意的人不感兴趣

【主播的话】 今年2月份的柏林电影节上,我见到了张律导演,他带着新片《白塔之光》重返柏林主竞赛单元。多年来习惯了看他的镜头在首尔、庆州、福冈等城市游走,这一次,张律终于拍了北京,这个他投注了很多感情、曾影响过青年时代的自己的城市。 录这期节目的那天,柏林刚下过雪,会令人想到北京的冬天。我们从《白塔之光》聊起,很自然地聊到了北京这座城市,它容纳了很多中国人的情感,就像片中被很多人提及的那场戏,《北京欢迎你》神奇地勾连起了不同世代的记忆和共鸣。张律导演说,都市里的人都是迷失的,有些人掩饰自己的迷失,而有些人则不。他的作品总是关注都市里的边缘人,他对那些不与时俱进的、失意的人感兴趣,他说在某种意义上,面对日日新和崇尚进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失意者。而落伍和失意的人身上,可能有生活里最最珍贵的东西。 《白塔之光》刚在北影节进行了首映,今年也即将在国内院线上映。如果你还不了解张律导演的作品,我个人推荐《春梦》、《庆州》和《福冈》(其实是所有的“二字诀”!),他的作品多年来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屡获赞誉。 【本期主播】 孟常 【本期嘉宾】 张律,知名导演,作品包括《图们江》《春梦》《庆州》《咏鹅》《福冈》等,并多次入围戛纳、柏林、釜山、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 【本期剧透】 2:15 重回柏林电影节 4:37 北京这个空间还是能容纳很多中国人的情感 9:01 《北京欢迎你》:一种情绪是代代相传的 14:02 在那些不与时俱进的人身上,能看到我们的时代的本质 24:55 即使一个诗人不再写诗了,ta生活里诗歌的节奏还在 26:38 拍电影比写小说更过瘾吗? 29:30 我对不失意的人不感兴趣 31:00 作品里反复出现在城市空间里的游荡 36:20 所有都市里的人都是迷失的,有些人掩饰自己的迷失,而有些人不 43:11 “我在哪里都是边缘的” 【本期音乐】 片头、片尾:Luiz Bonfá - Leque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64分钟
28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