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双十一过去了,双十二马上到。当买买买变成无意识的狂欢,过度消费已成当代生活的症候。 但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完全不消费,消费主义也非中国所特有的现象,这是反思的现实前提。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找来两位好友,从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物品全生命周期角度,聊了聊「新型消费观」:消费教育、用消费投票、有机棉、减少购买(Buy less)、以及户外爱好者社群如何获得自然教育等等。 现代社会罢黜了公共意义,消解了个体的公共责任,人被异化为只剩下生理需求,这是消费社会的思想背景。在一件商品的全生命周期(LCA)中,制造和废弃阶段对消费者隐形而不可见,却产生最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这是消费社会的组织形式。 本期嘉宾杨致远最后一段话说得太好,分享在这里:“过有态度的城市生活,就是试着建立自己的购买标准,了解自己购买的物品,尽可能长久地使用它,找到生命中一些购物之外的事情去做,那才能带给你更深层的精神上的喜悦。消费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为了生活而消费,而不是为了消费而活着。” 这是「未来生活」系列的第一期。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Eric,户外爱好者,Patagonia品牌负责人 杨致远,工业设计师,旧好商店联合创始人 【本期剧透】 10:30 当代生活决定了我们很难做到不消费 11:30 消费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现象,消费社会的根源在于现代社会罢黜了公共意义、人被异化为只剩下生理需求 18:45 如何通过消费进行消费教育 24:30 Patagonia:做保护地球的商业,是因为一群户外爱好者对自然真切的爱 28:00 1994年,Patagonia决定全面使用有机棉 30:00 Worn Wear计划,衣服坏了就拿去修补 32:00 潜水、冲浪、登山爱好者对环境恶化的感受是直接的、真实的 38:00 产品全生命周期(LCA):制造-使用-废弃,但制造和废弃阶段对消费者是不可见的,却产生了最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49:00 最早的摇粒绒衣服 55:00 能够频繁在二手商店看到的品牌说明品质过硬,价格稳定 65:00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物品最大的礼貌 71:00 我们可以用消费投票吗 82:00 重建我们对消费的理解 【本期音乐】 片头曲:Michael Jackson - Heal the World 片尾曲:HIB,五六 - 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藏地导演,万玛才旦的创作“集中展示了现代藏人精神生活的深层状态”(媒体评论),且持续影响着藏地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甚至有论者称他开启了「藏地新浪潮」。万玛才旦最近的三部电影《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均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在新片《气球》于11月20日公映之前,我们邀请他来节目做客,聊了聊这些年的创作思考。 万玛才旦的创作里反复出现轮回主题,他说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只要试图描述藏地生活就无法避开的「现实」。这些年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地电影创作中,都有了去宏大叙事的趋势,而更多呈现藏地真实的生活日常、刻画人物和内心,也邀请更多观众放下前置的“猎奇化”滤镜。万玛才旦说他的创作里一直有种「孤独感」,这跟他身上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 万玛才旦既是导演,也是小说家。事实上,《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都改编自他自己的短篇小说,令我好奇的是,这个既会写小说又能拍电影的“文艺青年”是如何炼成的? 在这期节目里,他回忆了自己如何受到八十年代文学浪潮的滋养,儿时在家乡看露天电影的岁月,当小学老师时写的第一篇小说,及至开始电影创作时受到伊朗导演的影响。 这是「创作者」系列的第一期。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万玛才旦,导演、编剧、作家(微博@万玛才旦-pematseden) 王小笨,北方公园主笔 【本期剧透】 05:45 创作缘起:从十几年前北京的一只红气球到《气球》 09:00 为什么《气球》里有性别意识的觉醒,却构不成反抗:信仰和现实如何抉择? 14:30 万玛导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轮回”主题 18:00 导演万玛的创作有没有母题? 24:45 万玛导演:形式即内容,写小说和拍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方式,互有帮助 28:10 电影里对话太重要了 30:55 八十年代后藏语的现实主义文学和诗歌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36:40 又写小说又拍电影,那么文艺青年万玛才旦是如何成长的? 42:20 如何看待「藏地新浪潮」和藏地年轻的创作者? 45:00 受到伊朗导演的影响 47:00 藏地题材的创作去宏大叙事,接近日常和内心 【本期音乐】 片头曲:Michel Legrand - Vivre sa vie 片尾曲:Georges Delerue - Les Chevaux du Fer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2019年11月7日,在一顿南京大牌档和许多个微信电话之后,《不合时宜》播客成立了。 那时我们三个人开玩笑:看看能坚持多久?第一期节目的名字就是《「不合时宜」距成为「主流电台」还差100期》。 如今一年过去,我们已经做了50期(此处应有掌声)。 这一年里我们收获了很多的喜爱、关注和支持,但也被下过节目、遭过谩骂。我们建立了起数百人的听众群、志愿者群,登上了《经济学人》,还被多个播客平台推荐过首页。我们在节目中披露的个案,带来了一整个公益行业对于性别议题的重视,并作出了系统性的改革。 正如我们的名字一样,在节目中我们谈论那些不合时宜的人类、事物与生活方式,也关注社会中那些拨动你我神经的新闻事件和文化议题。 觉得好像已经走了很远,又觉得好像才刚刚出发。 11月22日下午,我们将在北京举办一场不合时宜一周年的线下派对,欢迎你来玩。报名方式请详见不合时宜微信公号的最新推送。 ps,本期节目结尾处有来自听众的彩蛋。 【主播】 若含(微博@X_Ruohan)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05:40 第一期番外是如何录制出来的? 07:10 孟常:还没有能力去描述和回忆2020 08:07 《不合时宜》播客是孟常所有side project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吗? 09:09 若含:听到观众发来的语音留言,关键词是“联结” 11:05 若含:2020年把我变成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13:18 若含:在节目里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然后发生了什么 18:40 磬:通过播客的形式,讲述个体经历,推进公共讨论 19:37 孟常:对985相亲局这期节目的补充观察,为什么呈现不同的观点是如此重要 27:40 统一回应:几个常见的批评 30:00 孟常:为什么大家要喊我常老师? 32:47 由一顿南京大排档开启的播客旅程 35:40 磬:做播客减小了我对自我暴露的恐惧,克服记者的中立强迫症 39:27 用价值观筛选对象是比tinder更好的机制,《不合时宜》要不要搞相亲局? 45:54 回顾最初起名的艰难:「不合时宜」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47:12 全球听众发来的语音情书,十个听众与不合时宜的故事 【本期音乐】 片头曲:I Think of You - Rodriguez 片尾曲:Go west - Pet Shop Boys 片中曲: What A Wonderful World - Louis Armstrong 【延展资料】 本期cue到的节目: 《番外:「不合时宜」距成为「主流电台」还差100期》(2019.11.7) 《过了6年,我终于说出这个秘密》(2020.4.18) 《都市里的相亲焦虑和婚恋观》(2020.10.30)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本期我们继续来聊”城市与人“。 ”士绅化“是都市发展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中产阶级侵入内城,把原本属于底层人群的城市空间占据。由于地价和租金都上涨,旧社区的原住民不得不迁出。 在这一期里,我们从创造了”士绅化“概念的英国聊起,聊到柏林与谷歌的纠纷、士绅化带来的伊斯兰化,聊到阿姆斯特丹城市创新的”甜甜圈模式“,还有丹麦的阶层混居。 孟常详细回顾了他所亲历的一场士绅化:香港西环。没有了修鞋修钥匙的小门店,只有整齐划一高楼大厦的香港,国际社群与老社区的烟火气,真的无法兼容吗?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看待士绅化?士绅化在带来隔阂和驱赶的同时,是否也能提供一些新的关于城市的想象?废墟上到底可以/应该建立起些什么?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03:45 “城市与人”系列的初衷 07:45 士绅化的概念 09:30 欧美士绅化的发展脉络 15:09 “谷歌滚出柏林”的前因后果 17:00 如何科学地看待士绅化?发展视角vs文化视角 19:15 孟常亲历的香港西环士绅化 27:16 “全球城市”的兴起与柏林难题 38:39 国内士绅化与国外有何不同 48:12 新的实验:阿姆的“甜甜圈经济“模式 57:56 阶级混居的可能:丹麦为什么是个童话国家? 【本期音乐】 片头曲:Home - Gabrielle Aplin 片尾曲:Tony's Letter - Michael Brook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相亲节目、相亲网站、相亲角、相亲局……相亲并非新鲜话题,却总以各种形式刷屏。人们围绕婚恋所产生的困惑和焦虑,真实地呈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图景和心理。 文艺作品里都在歌颂爱情,现实生活里却在标签化相亲。相亲局中人试图通过婚恋再次确认或提升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竞争位置,无论这个标签是财富、职业、户口、还是学历。焦虑在蔓延。 但我对“985相亲局”这样的现象仍有困惑,更好的教育和更宽裕的资源难道不是该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吗?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把都市男女推向了如同二十年前报纸征婚广告版的「标签化相亲」?过去二十年间,随着性别意识的进步(如果有的话),都市里的婚恋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请来沈老师和相亲局的组局人,试着把相亲现象背后的观念理一理。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沈奕斐,复旦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婚姻、爱情和家庭社会学,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主讲人(播客:沈奕斐的播客) 月亮,相亲平台创办人 【本期剧透】 04:00 985相亲局刷屏的背后 07:30 都市人群为什么需要相亲 13:30 婚恋焦虑是真实的,但相亲的时候为什么要给人贴标签? 17:10 相亲局的组织者月亮回应争议:为什么985的标签是有效的 22:50 国内的社会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小镇做题家不希望因为择偶导致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下降 25:30 沈老师:要对标签化警觉,更好的教育和经济能力理应带多的选择自由 35:30 爱情发生的条件是好奇和差异,而非相似,标签门槛阻碍了爱情的发生 56:20 相亲局上的景象:男性要高于1米7,女性要低于30岁 1:03:40 爱情跟相亲的区别就在于,人还是有感性的、非物质性追求的一面 1:12:30 随着社会变迁,相亲现象中的性别意识有了哪些变化?独立现代女性更被接受了吗? 1:25:00 社会发展推着男女两个群体往两个方向走了,但性别角色没有变化,因此需求才会错位 1:30:00 催婚和生育年龄焦虑 【本期音乐】 片头曲:Got to Be Real - Cheryl Lynn 片尾曲:Way Back Into Love - Hugh Grant/Drew Barrymore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 、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主播的话】 本期节目首发于2020年4月11日。 在不能旅行的日子里,我们怀念可以满世界跑的日子。过去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世界当今的面貌却让人意识到,这些理所当然让人想念,也值得珍惜。 这期节目我们从记忆中的意大利出发,聊到了这些年中印象深刻的旅行记忆和我们对旅行本质的思考。去过几十个国家的@孟常 聊了聊自己在过去十年间发生变化的旅行观。 刘子超在《午夜降临前抵达》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 希望这期节目能为无法出行的听众们,带去美好的想象和自由的清风。 【主播】 若含(微博@X_Ruohan)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本期剧透】 02:40-11:42 我们对于意大利的记忆和印象 11:42-15:47 身处欧洲的 Qing 聊了聊欧洲目前的交通现状 17:08-21:11 去过的旅行地和你是否有意思是不能划等号的 22:00-24:00 旅行最迷人的部分是丢入那些未知的经验之中 24:00-27:14 为什么我们说 Tinder 是最好的旅行 App 27:14-30:10 Qing 印象深刻的旅行——拜访齐泽克之外收获的友谊之旅 30:10-34:27 Ruohan 印象深刻的旅行——和一群天南海北的同龄人游学 34:48-43:24 与人同行和独自出发 43:24-结尾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为什么我们钟爱记者式的旅行 【延伸资料】 《午夜降临前抵达》 刘子超 《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 现代主义绘画大师 爱德华·霍普 【本期音乐】 Amerigo - Patti Smith Stay Alive - Jose Gonzalez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Tako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主播的话】 数月之前我们曾聊过一期关于旅行的节目。里面提到了旅行作家刘子超在《午夜降临前抵达》里的一句话,引起不少听众的共鸣: “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刘子超本人,聊了聊旅行文学的方法论。如何成为一名旅行文学作家?如何设计一趟严肃的旅行?如何与旅行过程中的陌生人迅速打成一片?如何应对旅行时的孤独时刻和危险时刻?中国的旅行作家可能有怎样的财务支持?为什么旅行文学对于崛起中的中国非常重要? 我们还谈到了中文写作者在这个加速时代里的独特角色:“这是一个中文写作者机会很多的年代。你写的东西在中文世界里都没人写过。年轻作家应该多出去走,用脚步丈量世界,未来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纽约客》。” (欢迎去爱发电或微信公众号打赏,请我们喝杯咖啡) 【主播】 若含(微博@X_Ruohan) 王磬(微博@王磬) 【嘉宾】 刘子超,旅行作家,著有《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微博@刘子超 ) 【本期剧透】 4:23 刘子超是如何从记者走上旅行作家道路的 5:55 疫情以来在国内重新旅行有什么样的新经验 7:05 “圈地现象”:旅行变得越来越困难,是旅游而不是旅行 12:03 被人工制造出来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特色 14:32 欧洲的反游客、反增长浪潮 17:45 “开发”与“过度开发”的平衡点?保留旅行的可能 18:40 对旅行的见解在消退,为什么? 19:05 “他们的生活,哪怕再遥远,也与我有关” 20:40 抱着写作目的去旅行 感觉会不一样 23:26 哪些是旅行之后、作为旅游者想再去一次的地方? 24:47 一趟严肃旅行之前的准备流程有哪些? 27:27 决定要将一段旅程写成作品,有什么样的框架? 29:00 对一个地区的理解积累够了,才会安排去旅行 31:05 旅行作者的春秋笔法? 33:34 旅行写作与记者采访不一样的地方 35:40 “跟任何一个人的接触都不会白费” 35:52 旅行中遇到陌生人,是否更容易贴标签? 36:38 “旅行永远是尽力找最佳的过程,但它可能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最佳” 37:41 语言是问题吗?中亚人为什么普遍英语好?“苏联解体后想抓住一个新世界” 38:38 “写作是找到能跟你做有效交流的人” 40:38 被全球化抛弃的中亚,人们对未来有愿景吗 41:19 在中亚的中国痕迹?“中国是隐形的存在,影响在生活的暗流之下” 45:05 一个“游手好闲”的中国人 46:41 旅行时是否是更“打开”的状态?有新的人设吗? 47:26 旅行中的孤独时刻和危险时刻 52:16 采访对象对于被写进故事的回应 54:13 大潮还是在往前走,但我们现在正经历回调 56:36 回到家以后的写作节奏?亚寒带体质 58:55 旅行文学者的财务支持 60:03 中文写作者的黄金时代?用脚步去丈量,未来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纽约客》 【本期音乐】 片头曲:She Was Running - Max Rich 片尾曲:A Day at a Time - Ellie Goulding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我们厌倦了哪个乐队更牛X这样无聊的口水仗,想要(假装)客观地聊聊音乐审美这件事,或者说,音乐的「金线」在哪里。 找来了两位朋友,都在音乐行业深耕了十几年:孙大猴左手拨和弦玩乐队,右手写行业的深度报道;包大师十几年前就开始写乐评、做电台,近年还参与修复和转录过几万多张黑胶,发起了一个很酷的音乐计划,闲时在知乎上评论跟音乐有关的争议话题。 两位都爱音乐,也懂行业。 所谓“好“音乐是客观的吗?什么样的音乐人才能成为传奇、在音乐史上不朽?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当然跟见识有关,乐评人做出批评,要进入艺术史和风格体系中去。听众未必关心,毕竟不管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就好“,但人却又往往忍不住要参与孰优孰劣的争论和互踩,每个人都发出声音。对于包大师来说,音乐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有多复杂,是要看”合不合适“,而评价一个人音乐人的成就,要站在艺术史的维度,看TA是否在自身音乐风格上探索得足够远、是否影响了其他的音乐风格、以及是否对TA所处的时代产生足够的影响。 在包大师和孙大猴看来,这不是一个音乐的时代了,人们连耐心听完一曲古典音乐的”时间“都没有,音乐都”996化“了。都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音乐或艺术的山峰上攀爬是很苦的,音乐人要么疯掉要么撑不住,而最终还在持续表达的人,要坚持用自己的审美尽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哪怕不被主流喜欢、不能挣足够多的钱。 真诚的音乐永远是时代的表达,是基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做出的回应和记录。与其说去缅怀已然过去的文化黄金时代,不如回过头来望向我们所处的时代,无论写作、言说、雕塑、绘画、设计还是音乐,你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它吗?你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吗? (欢迎去爱发电或微信公众号打赏,请我们喝杯咖啡)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梁源,江湖人称包大师,写乐评十六年,知乎争议博主,黑胶音乐平台”2496“主理人(知乎@梁源) 孙大猴,洗浴时间主唱,音乐媒体”街声“主笔 【本期剧透】 03:00 介绍嘉宾 07:00 音乐有客观标准吗?「金线」在哪里? 12:30 若要比较两个乐队哪个更“好”,乐评人首先得懂两种风格,在一个公平的坐标系里去比较,否则就是偏向大众审美的吃香,流行音乐永远会“赢”。 14:20 编曲没有复杂不复杂,只有合适不合适。 17:00 听懂音乐这件事要对人有包容心,人随着时间、见识和际遇的变化,一些听不懂的音乐可能突然“听进去了”。 20:00 乐评人要深入风格和历史的多个体系评价,这件事可能跟听众没关系,喜欢就好。 22:25 孟常:以前听不懂罗大佑哪里好,四十年后才进入他所歌唱和批判的情境。 25:30 包大师:要选出“最重要的X首华语音乐”“最重要的X位华语音乐人”,艺术史的角度是第一位的。 26:55 举例分析:周杰伦究竟在音乐史上什么位置? 35:00 什么样的音乐人可以成为传奇?可能是要运气好……因为水平过线的很多。 37:45 包大师:这不是一个音乐的时代。 39:50 音乐永恒是时代的表达,不能脱离你的生活,这个时代属于永恒的东西是什么?雕塑、音乐就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艺术发展是需要痛苦,也触及到(人内心)绝对的痛苦。 41:30 嘉宾当年对音乐人失望,因为他们都不够努力,把自己当艺术家而不需要苦练技术。 43:20 中国大城市现在的状态不能像十几年前一样让人从容地活着了,做音乐或艺术是很苦的,你能撑得住吗? 45:45 人们可能只是没听过五条人这种音乐,两位嘉宾都安利了玩具船长。 46:50 一个“XX天掌握古典音乐”的时代,你还有“时间”听古典吗?996的时代产出996的音乐。 50:00 现在点击量最高的音乐是什么样子?后台数据让人大跌眼镜。一切都下沉了。 52:00 音乐不再能影响时代了,但时代周期也缩短了。 54:00 忆当年:十几年前纯粹听音乐做音乐的那群人那些事。 59:08 写乐评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1:01:00 怎么总感觉当年的老歌比现在的新歌好?是对过往的美化吗? 1:06:20 孙大猴:人得活着,你活着就要表达,音乐人也是,哪怕永远不会获得很多人的认可或主流成功,但你要坚持表达自己认同的标准、价值和审美。 1:12:00 流媒体、看现场和买黑胶:黑胶复兴了吗? 1:17:00 响度战争 【本期音乐】 片头曲:Learning to Fly - Pink Floyd 片尾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Pink Floyd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在上一期的节目中,我们跟嘉宾赵智沉聊了他创办的纽约文化沙龙以及与沙龙有关的文化。今天这期节目的嘉宾仍然是老赵。除了是沙龙的主人,老赵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谷歌的一名软件工程师。 几年前,当996的工作文化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巨大争议时,老赵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详述了为什么谷歌这样的公司不实行996工作制。我们于是跟老赵聊了聊在谷歌做工程师的体验,以及中美科技企业文化的不同。 而正当我们正在剪辑这下半集节目的时候,一篇关于外卖骑手生存现状的调查报道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报道里详尽地展示了作为食物链底端的外卖骑手们如何在平台、资本、算法、消费者和监管的夹缝中求生存,有的人甚至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于是,我们与老赵又进行了二次连线。算法真的可以中立吗?科技真的可以向善吗?以人为中心的算法,为什么这么难?我们对科技的乌托邦想象中,又折射了多少对现实的焦虑? 本期节目由新世相赞助播出,如果大家对沈奕斐老师的爱情课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光之来处】,回复【不合时宜】既可获得课程购买链接。 【主播】 若含(微博@X_Ruohan )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 【嘉宾】 赵智沉,谷歌软件工程师,纽约文化沙龙创始人(微博@赵智沉) 【本期剧透】 2:27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读后感 4:0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消费社会里人如何被异化成只有一个向度 6:03 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人的行为被时刻表规训 8:50 怪兽不会自我修复,必须有外部力量施压:多米诺披萨在美国的诉讼案 11:32 算法会如何理解“我愿意多等五分钟”的善意?如何理解“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 22:50 在大公司里工作可以避免被异化吗?在谷歌的工作体验 26:27 硅谷公司为什么可以不用996?国内科技企业为什么不得不996? 30:45 谷歌的公司文化与其他硅谷公司有何不同? 32:47 “科技乌托邦”幻想在近几年的坠落,为什么? 39:40 谷歌的搜索服务,到底应不应该付费? 42:13 “谷歌什么都知道”——是用户需要知道这件事吗? 46:02 越来越多的媒体认为是谷歌抢走了它们的广告,该怎么办? 51:43马斯克最近的大新闻:科技向善的进度和科技发展的速度是否匹配? 【相关资料】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谷歌工程师自述:为什么谷歌不实行「996」工作制?》 【本期音乐】 片头曲:Charlie Chaplin - In The City 片尾曲:Lauren Daigle - Almost Huma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 【后期制作】Nikko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在之前围绕亲密关系进行讨论的节目中(爱的艺术和亲密关系的公共性、非暴力沟通),我们道尽了寻找爱、陷入爱、失去爱的思考和困惑,也尝试去学习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进行真诚而有效的沟通。 那么,在现有爱的选项之外,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吗?我们是否能在自我、ta者和爱的缠绕之间实践出新的想象空间?有没有可能“爱和自由”兼得? 于是我们邀请老朋友、《BIE 的女孩》和《别任性》的主理人 Alex 来做客聊多元的爱,Alex是酷儿和性别理论的学术研究者。在节目结尾处,播客 《忽左忽右》和 《去现场》的主播杨一路过(来找我们玩),他作为开放关系的酷儿实践者也做了非常精彩的补充。因此这期成了意料之外的三档播客联动。 跟之前的很多期节目一样,我们聊完之后反而更困惑了,觉得议题比想象中更复杂(如沙龙那期节目的嘉宾赵智沉所说,这反而是好事)。无论多元的爱还是开放的亲密关系,绝非能够完美解决传统单偶制关系中那些烦恼的“Easy 模式”,恰恰相反,它给那些先锋的实践者带去了更多现实和精神上的挑战,传统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仍会存在并无限放大。开放关系是人面对自我内心真实感受而非外界规范的努力,是对更复杂、更非标准化的亲密关系的探索,也自然对其实践者提出了远远更高的要求:沟通、尊重、同理心,还要与嫉妒心作战。有人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解放,也有人只是打着幌子的伪信徒。 在你下道德或事实判断之前,可以先听下我们这一场掰开揉碎了的客厅畅谈。 【主播】 若含(微博@Ruohan_zzz)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Alexwood,「BIE别的女孩」主理人(微博@BIE别的女孩 ) 杨一 ,忽左忽右、去现场主播(微博@杨一1 ) 【本期剧透】 02:43 开放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其实不是一种关系) 05:38 大家对于开放关系的两极化的态度:美好的幻想和 “渣” 的污名,为什么都不对? 07:30 人们是出于什么原因进入开放关系?(答:都不一样,可能是原生的感情需求,也可能出于更价值取向的尝试 —— “为什么不行?我就想看看行不行”) 09:13 开放关系有一些基础原则(坦诚、尊重、同意),但具体规则该是什么样子,是由关系的参与者(无论是几个)共同制定的,可能永远动态 10:00 为什么关系中(性别)权力平等是一个真正良性的开放关系的前提:如 “换妻” 这种 “开放关系” 有什么问题? 14:00 开放关系可能是怎么被提出的?什么阶段能 open? 15:43 开放关系反而是比单偶制更复杂的更艰难的亲密关系? 16:28 也的确不乏以开放关系为名,行性骚扰之实的某些(男)人,尤其是知识圈和艺术圈,他们的杀手锏通常为(对女孩说):“没想到你这么保守” 20:10 关于嫉妒,不嫉妒可能吗?什么时候可能?关键词:“同喜”—— 我们并非只可能为了伴侣嫉妒,也可能为了 ta 们快乐而开心 23:33 来了来了,说说萨特和波伏娃这对著名的开放伴侣(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俩人的例子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复制的) 26:00 为什么现实操作中,(异性恋)情侣谈开放关系那么难?或者说想谈论另类关系很难? 30:13 另外一些名人的开放关系例子,如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这个女人的故事太精彩了);以及林徽因的关系可能也有这种色彩 31:28 为什么很多男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女性伴侣找其他男性对象,但如果新的对象是女性就又可以了? 35:28 异地恋情侣其实可能出于陪伴的情感需求更有动力进行开放关系, 两边不耽误听起来挺好,但可能有什么隐患?有一个主伴侣的开放关系是不是更稳固一点? 41:00 觉得现有一对一关系难以经营/令人厌倦,这恐怕不是打开关系最好的出发点,因为这时候的心态可能就是想分手(但有点舍不得),那么开放了也就很可能导致分手;开放关系从来不是一个 easier way out,而是反而要付出更多 42:43 如果只是在 dating 状态,date 多于一个人需要有道德包袱吗?需要坦诚 “交待” 吗? 45:53 lgbt酷儿的亲密关系是否对排他性的异性恋关系,或对打开 heteronormative 的感情模式有所启发?heteronormative 怎么理解?这和多元成家又有什么关系? 50:30 酷儿又应该如何定义?(在我看来,泥塑就是一种酷儿化实践)直男可以是酷儿吗?(“直男” 在社会话语中已经不再指向生理性的性别/性取向描述,而是指某种心态/审美/思考方式) 55:00 有些良好的开放关系反而能让原有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质量更好,为什么?The ONE 是一个迷思,真的有 “另一半” 这么回事吗?亲密伴侣真的应该并可以实现我们所有的情感需要吗? 59:00 杨一加入对话,作为酷儿的开放关系实践者,分享为什么他跟现任选择了开放关系(“不安全感反而是来自偷偷摸摸的遮掩”);同志圈很多 couple 对与开放关系有什么异于直人的理解和操作? 65:13 很多酷儿人群对感情的建立只能靠自己和伴侣去制定属于自己的原则和规则,因为已经在社会观念和法律上被排除在直人主导的世界之外了(“既然我的性取向已经是弯的,那我愿意让我的价值观(比异性恋的感情观)更往前走一步,不妨一试”;“不过很多中国的同性恋人群对感情和家庭的观念是很保守的”) 70:00 只是为了心里好受,或者跟对方扯平而自己也去开放和打炮,这种开放关系可能也会破产 72:13 “人是有玩够这一天的,该玩的时候就好好玩,不要压抑”,很多人的中年危机可能就是因为觉得 “白活了” 【拓展阅读】 《开放关系其实不是你想的那样》,作者Alexwood 【本期音乐】 片头曲:Owe You Nothin’ - Robin Loxley Ja 片尾曲:Que Sera Sera - Doris Day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 【后期制作】CC、Nikko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创立《不合时宜》这个播客的愿景之一是:我们三个主播都希望能搭建一个在线沙龙,把身边有趣的、不合时宜的朋友都邀请来播客里分享他们的故事和观点。 我们都被沙龙这种形式深深地吸引:它带来思想的自由交锋,也促成知识的慷慨交换;哈贝马斯曾盛赞沙龙在建构公共空间里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欧洲,沙龙曾扮演打破阶层壁垒的角色,文人不只为皇室而作诗;今天的全球各地,各式各样的沙龙仍然在努力地打破各种壁垒,学科的、智识的、立场的...... 接下来这两期节目的嘉宾是一位真正的沙龙主人。物理博士赵智沉是谷歌的一位软件工程师,2013年他用业余时间在纽约创办了“纽约文化沙龙”,至今已经举办了近两百场活动,嘉宾横跨各行各业,从量子物理专家到脱口秀演员再到政治学家,几乎无所不包。 这期节目里我们将重点聊聊沙龙文化:在海外做华语沙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是纽约这座城市?组织一个沙龙需要怎样的条件?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要来重谈沙龙精神? 下期节目里我们还将继续跟赵智沉的探讨科技相关的话题,谷歌工程师的工作体验,科技的善与恶等。Stay tuned。 【主播】 若含(微博@Ruohan_zzz)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嘉宾】 赵智沉,谷歌软件工程师,纽约文化沙龙创始人(微博@赵智沉) 【本期剧透】 02:05 开场介绍,嘉宾介绍:纽约文化沙龙创始人赵智沉 04:18 纽约文化沙龙的内容以及缘起,北大元培的影响 09:12 Qing参与纽约文化沙龙的体验和感受 10:55 纽约文化沙龙为什么会刻意避开实用话题的需求,为什么在赵智沉看来,元培学院当时的计划是失败的? 16:45 赵智沉在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求职工作的历程和心得 19:45 印象最深刻的沙龙故事是什么?做沙龙对于我们个人的改变 24:30 沙龙的历史:最早来自 16/17世纪的法国,含义就是大房子里的待客厅 27:55 在我们各自心目中,是如何理解沙龙精神? 35:42 播客也像是一个在线的沙龙 36:00 沙龙在历史上打破知识壁垒的演进历程 39:25 在海外做一档话语沙龙的挑战和机会 45:00 对于想做沙龙的朋友的建议 【本期音乐】 片头曲:Long Lost Penpal - Hello Saferide 片尾曲:Miss Misery - Danny Elfman 【相关资料】 《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哈贝马斯 《谷歌工程师自述:为什么谷歌不实行「996」工作制?》 Black Lives Matter系列讲座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 、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孟常(微博@孟常) 【主播】 路尘,俄罗斯观察家(微博@路尘_把名字改短) 【相关资料】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二手时间》 【本期音乐】 This Is Not A Song, It's An Outburst: Or, The Establishment Blues - Rodriguez Sugar Man - Rodriguez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 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 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