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我们都是咖啡重度爱好者。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一杯咖啡聊起,早晨(或中午?!)睡眼朦胧时的提神,午后跟朋友同事的社交闲聊,或是在家给自己冲煮时的生活仪式感,它一直在。 咖啡不只是一杯饮料而已,从巴黎到纽约,它也是公共生活里的重要场所,提供真实的情感连结和思想碰撞。它似乎伴随着都市的精致符号而生,却又如街头巷口的包子豆浆铺一般散发着烟火气。咖啡还见证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把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农跟星巴克等品牌联系在一起。 感谢三顿半「返航计划」对本期节目的赞助和支持。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3:10 第一次线下见面是参加三顿半的“返航计划” 7:10 喝咖啡对我们各自意味着:提神、社交和生活里的仪式感 12:50 在欧洲疫情隔离中出门买咖啡带来的慰藉 16:00 巴黎左岸: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咖啡馆们 20:20 人人都有的“三店理想”:书店、咖啡店和花店 23:10 咖啡馆提供了宝贵的线下公共生活场景 26:40 咖啡文化和伴随着全球化的“扩张史” 34:00 咖啡馆在意大利就像巷口的包子油条铺 39:00 咖啡和巧克力里的公平贸易视角 45:50 在旅行目的地,拜访本地咖啡馆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途径 50:15 在陌生地方找到连锁咖啡店其实也是一种安全感 53:20 星巴克常年攻不陷意大利……但还是攻破了 56:50 可持续生活 tips:自带杯,去喝咖啡时带上自己的杯子 【本期音乐】 Limbo Jazz-Duke Elingto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若含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这是不合时宜成立一年多以来,我们三个首次线下合体的录制(撒花) 严格来讲它并不是“夜谈”,因为录制时间其实是在中午。但这个初夏的北京中午又是极其特别的,在略略闷热的798录音棚里,坐在麦克风前面的我们三个,没有提纲、没有主题地开始聊天。刚开始时甚至是有些拘谨的,我们可能都还不习惯录节目时可以没有延时地看到彼此,表达赞同时的微微点头、想要发言时嘴角地微微翘起、语流中的短暂沉默然后很快接上前仰后合的大笑...还有朋友,能见到面,能聊上天,真好啊。一个充满戾气、区隔、误解的时代里,我们的存在对彼此都有这样的意义。 这一期的节目中,我们聊了老友相聚的感受,重回故里的观察,创作者与居住地的关系,以及在当代做一个普通人的意义。 -------------------- 「不时夜谈」是我们的一档新栏目,在这档栏目中我们想回归老友之间轻松漫谈的氛围。相比于以往的节目,在「不时夜谈」里,我们会更多的谈论个人近况,近日见闻和感受,书、电影与音乐的推荐。 总之,每期节目没有特定主题——笑声较多,干货较少……收听需谨慎。我们之后会不定期更新这个栏目。 【主播】 若含(微博 @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剧透】 2:19 开头 我们终于合体录制了 3:27 第一次合体见面录制的感受 4:26 很多年的朋友再次见面的感受 8:57 三人合体的大型夸夸现场,为什么我们希望在人生不同阶段收到来自朋友的反馈 14:40 磬回国之后的体验和感受 18:00 孟常忏悔时间 20:40 关于“脱北者”的玩笑,我们对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感受 31:20 生活环境对于创作者来说影响到底有多大? 35:00 创作者个人的思考,以及关于书写对象的迷思 40:00 我们和故乡的关系、矛盾以及情感 46:50 要更加了解故乡,了解自己亲近的人应该切断与她们的共情而不是加强 53:46 我们聊了聊对普通学的理解,普通学和躺平学有什么区别? 56:20 如何好好做个普通人? 1:05:00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 1:06:00 真正重要的是,夺回我们对于普通的定义 1:10:00 普通可以是一个褒义词 1:18:00 最终,我们安生立命的东西是什么? 【本期音乐】 片头:Odd Ones - 菅野よう子 片尾:Sparkle - 山下達郎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在520这天,让我们来聊聊亲密关系的多样性。 两人在真正成为「我们」之前,会经历各种试探、纠缠、幻想、磨合、诱惑、猜忌等等阶段,才可能成为「我们」。最终的「我们」不一定是美满或者被世俗所认可的结果,但前期的经历足够令人深刻铭记。「成为我们」也有很多种情况,可能是成为恋人、走进婚姻,也可能是其他的形式。 在婚恋观念日益开放的今天,亲密关系的多样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期节目中,我们通过各自的体验,希望厘清一些关于亲密关系的基本概念,也提出一些对于亲密关系的新鲜设想。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那些可能没有结果的情感劳动?那些没有导向结婚的亲密关系如何产生意义?亲密关系的最高级,除了婚姻还可能是什么? 本期节目由两性健康品牌冈本赞助播出。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若含)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5:21 年幼的时候,你们各自对于亲密关系和婚姻的想象是什么?影视剧里、或者周围人中,有没有让你们觉得是范式的关系?为什么? 6:15 小时候对爱情的想象主要来自于影视剧、文学作品,特别是三毛的小说。植入浪漫爱的观念, 8:56 影视剧一直在传递一种经典的、规训的样本,男女分别应该承担各自的性别角色,男性闯世界、女性守候。 11:04 恋爱脑是植入给女性的范式,男性则是要去赢得世界,赢得世界了就可以赢得爱情。 13:55 幼年对于亲密关系的想象,要不是金庸式的,要不是琼瑶式的。 16:50 在自己经历了真正的亲密关系实践之后,对理想的亲密关系是否仍然抱有幻想?在哪一些层面祛魅了、又在哪一些层面仍保留着初心? 21:02 仍然相信亲密关系中点亮你的美好部分,是缥缈人生中的一些亮光。祛魅的是,你爱上一个人是本能的,但要维持一段感情是需要智慧和理性的。 25:10 没有对亲密关系祛魅,但对婚姻祛魅了:为什么人们一边说着“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都是耍流氓”,另一边又说“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 28:18 常老师的相亲角经历:彻底认清了,中国语境里的婚姻,跟感情和成长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33:48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结婚?结社生活的便利、无意识状态下就进入了婚姻。 34:55 对于亲密关系可以达到的终极状态,我们的社会很缺乏除了婚姻之外的想象。爱的最高级到底是什么?“我愿意跟你呆着” 38:36 心理学上讲的“爱的五种语言” 42:57 盖茨跟梅琳达这27年的关系有意义吗?如果只是一对普通夫妇呢? 47:23 人在生命过程中那些非结果、非导向性的东西,被否定了。“每一天都是真实的”,本身有意义 47:46 我们的文化很难去celebrate一场分手 52:29 两个人在暧昧期可能出现试探、纠缠、幻想、磨合、诱惑、猜忌,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如何看待暧昧期(dating)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那些可能没有结果的情感劳动? 52:53 当前网络上婚恋的话语为什么趋于保守了?为什么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与性别领域里的张力进入情感领域有什么联系? 55:24 网络话语在变得保守,但现实中在变得开放。性观念的普及,避孕技术的提升,dating文化其实更加盛行了 1:01:34 两性交往的时候,对关系有不同的利理解,怎么处理?灰色地带、暧昧空间怎么处理? 1:07:03 女生应该欲拒还迎?男生应该暴力表白?被性别剧本框住之后,很难真诚表达人和人之间的朴素互动。 1:09:12 没有最终导向结婚的亲密关系有没有意义、应该怎么产生意义?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气候变化」似乎是只存在于媒体的国际新闻版、全球政经峰会和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危言”,跟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对于本期嘉宾晓军来说,气候变化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从故乡山西的煤矿到现居地菲律宾的台风天。 从「气候变化」到「气候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气候问题如同一面放大镜,把原有的社会问题或不平等愈加凸显出来:研究表明,社会边缘人群更易受到气候危机的伤害。 我们邀请晓军来做客,从他十几年来参与和推动气候变化议题的感受和观察聊起,山西、北京、哥本哈根、马尼拉,他跟世界各地关心气候和未来的年轻人互动、协作,因为对于年轻世代来说,那听上去遥不可及的“盛世危言”,就是自己的未来——在尚无决定权的当下被决定了的未来。气候危机本质上就是人的危机。 感谢「艾蔼计划」对本期节目的内容支持。 【嘉宾】 王晓军,亚洲气候行动者组织创始人和总干事,前媒体人,现居马尼拉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2:15 晓军从山西老家的煤矿聊起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4:00 气候变化不只意味着气温变暖,也是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 9:00 气候变化的不可见性和公众关注度不高有关系 16:20 2021年迎来了气候议题的窗口期吗? 18:10 对于很多人来说,气候变化就是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气候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 20:15 气候危机是个放大镜,社会既有的边缘人群更易受到气候危机的伤害 26:5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 31:00 科普环节: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怎么理解?为何要把升温控制在1.5度? 39:20 面对气候议题中的代际正义,年轻人如何做出改变 42:30 个体能在衣食住行上为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46:00 欧洲一些可持续和零废弃社群的实践案例 1:02:00 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是否可能倒逼品牌和行业做出结构性的改变 【本期音乐】 Armik - Gypsy Flame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huang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经常使用中文互联网的朋友对于“木遥”这个ID应该不会陌生。从早年的BBS到现在的微博,他一直活跃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他身上有着不少标签:北大数学系毕业、在谷歌做过工程师,是根正苗红的理科生,也是货真价实的文艺青年。多年以来,他在社交媒体上日常地、真诚地分享生活、工作、工作之外的许多体验,还有他对世界的看法。他微博里谈及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美国政治、比特币、冥想、健身、医美...也有不少日常生活的碎碎念。 这期节目我们从他近来的一项体验开始聊起。几年前,木遥前往蒙特利尔参加了一场为期十日的冥想内观营,在探索了自己的同时,也罕见地经历了一次濒死的体验。在这场从上海到纽约的连线聊天中,我们谈到了冥想与灵修、科学与宗教、表达与mansplaining、以及在当前的舆论环境里微博表达的私人性与公共性。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木遥(微博@木遥) 【本期剧透】 3:23 木遥为什么拒绝了我们最初提议的另一个话题? 5:15 我们各自对冥想的了解和体验 9:10 冥想跟锻炼身体类似,是一个技能性的事而非观念性的事,内观是另一种形式的视力。 10:50 无神论者在剥离了宗教性的部分之后,冥想体验会打折吗 13:49 “内观营”的基本介绍 17:25 十天的“内官营”里具体发生了什么? 23:41 木遥在十天里遭遇的情绪崩溃 29:38 感受到濒死的时候有后悔过吗 32:44 “我有在mansplaining吗?” 36:09 是如何开始意识到男性说教这件事? 38:02 男生小时候受到的训练,逞能是会被鼓励的 42:56 内观营之后,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佛家为什么把痛、苦分开? 50:55 工作以外的这些生命体验和探索是什么样的心态进入?念书为什么不该是成长的主要方式? 59:25 学校里并行的两套价值观:成绩和受欢迎程度 1:00:34 冥想在城市中产白领间流行,是否让它拥有了阶级属性和符号意义吗 1:04:51 在进入新体验时,怎么平衡自己的既有知识体系和新体验的关系? 1:08:54 木遥为什么希望更多谈论生活体验、而非价值观输出? 1:19:23 木遥如何看待自己微博的私人性和公共性? 【本期音乐】 Carpenters - Top of the world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木七果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90年代中期,20多岁的英国人 Caroline 来中国背包旅行,不会说中文的她,坐火车去了北京、西安、阳朔、广州等地。 2020年疫情期间,她以英国历史上第二任女性驻华大使的身份重访中国,开始了她新的中国旅程。她也有了一个中文名:吴若兰。 我们和《别任性》的 Alex 邀她录了一期节目,聊了聊她在中国的旅行、从家乡考文垂到剑桥的教育经历、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的思考,以及身为一名女性外交官,意味着什么。 【嘉宾】 Alexwood,”BIE的女孩“主理人,播客《别任性》主播 吴若兰,英国驻华大使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剧透】 1:30 中文名吴若兰的来源 2:30 在中国使用社交媒体 4:30 9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做背包客的经历 5:30 开始上夜校学汉语 7:50 90年代在中国旅行,不会讲中文,就靠 lonely planet? 9:45 做外交官之后,还能随意到处旅行吗? 12:28 春节在当地人家里过的 13:32 法语、德文、俄文,语言学习能力如何来的 16:20 关注女性教育权的议题,源于在考文垂长大的经历 17:40 母亲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18:40 英国议会30%以上是女性议员 20:40 在英国脱欧中,负责“不离开欧洲”部分的谈判 21:30 媒体如何呈现女性形象 23:10 作为外交官如何设计自己的着装风格和公众形象? 30:30 历史上第二位女性驻华大使 34:30 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经济衰退的影响 38:30 制定政策时需要更多女性的声音 41:30 如果一位女孩想成为外交官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后期制作】酿鱼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地狱。健身作为一种当代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年轻人的青睐,性别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引人关注。 传统上人们认为,女性会更偏好柔软型的运动,如瑜伽;而男性会更偏好力量型的运动,如拳击。然而,天猫消费洞察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购买拳击手套、而越来越多的男性正在购买瑜伽垫。男性练瑜伽和女性打拳击的背后,既是跨性别消费的流行,也是中产健身方式的变化。 本期节目中,我们从各自的健身经验聊起,谈到运动里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污名化,健身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身体的关系。 本集节目由不合时宜与天猫联合出品。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1:43 我们各自的健身经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健康是一种什么感觉 8:19 成长过程中运动意识是如何崛起的 11:53 足球爱好者社群与男性共同体 16:04 关于运动的性别刻板印象 18:18 孟常的瑜伽体验 23:53 会去上瑜伽课的男生很拉好感 26:24 不同的瑜伽类型和瑜伽课的“内卷化” 32:13 瑜伽的历史:最开始是贵族男性练,但为何后来不被认为是男性运动? 34:33 运动作为一种社交货币,联结社群的作用 38:22 报告显示,瑜伽又正在变成城市年轻男性的新爱好 40:55 打拳击的女性也在越来越多,一个硬币的两面 45:42 “不在框架内的自由感”,觉得这个人不受限 47:36 我们应该朝去性别化的方向去看待健身这件事 50:12 挥拳的时刻,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有一种决定感 53:54 运动、消费、流行文化与平台的相互影响 58:07 运动带给我们心态上的变化:意识到身体潜力的魔盒 【延伸阅读】 天猫趋势中心联合青年志发布的《打造Z世代下的他品牌》 【本期音乐】片头/片尾音乐:Orbiting a single planet by Quantum Jazz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后期制作】酿鱼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女权主义者还是「直男」,抛开观念和言语,总是要活在具体的生活日常和生命经验里。所以,ta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ta们结为伴侣、组成家庭后如何实践?当「性别」从舆论场进入最亲密的场域,所谓的”对立“就被隐没、抚平了吗?如果伴侣双方都具备现代性别意识,可以给亲密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节目邀请了两对伴侣进行对谈:沈老师和商老师,郭导和孟常。孟常和沈老师刚刚合作录制了一个专门聊社会性别的系列播客「在2021年聊性别」,即将在小宇宙上线,所以想趁这个机会邀请各自的伴侣来聊一期番外,看性别意识是否真的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以及为什么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有性别意识。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 【嘉宾】 郭容非 ,导演 沈奕斐,复旦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婚姻、爱情和家庭社会学,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主讲人,「沈奕斐的播客」主播 商建刚,法律人,「沈奕斐的播客」主播 【本期剧透】 05:00 到底什么是性别意识? 07:14 发现自己的另一半是女权主义者是怎样一种体验? 12:59 男性女权主义者可能吗? 18:04 存在“伪女权”吗? 19:40 性别意识可以如何改变男性? 25:30 性别意识如何化解亲密关系中的矛盾? 26:05 男人不给女人花钱是不够爱? 29:00 跳出性别规训让关系更轻松 37:30 女性更擅长整理家务,男性不该用化妆品? 39:00 没有性别意识的中年男性会很惨 50:20 职场中的性别歧视 64:00 在亲密关系中女性该起主导作用? 68:00 如何用性别意识处理两性差异? 74:00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有性别意识? 【延伸阅读】 如果你对系列播客「在2021年聊性别」感兴趣,可以在「小宇宙首页」和「沈奕斐的播客主页」看到这个付费播客的购买入口,首发一个月内都可以半价24.9元购买。现在节目已经更新到第6集,接下来每周一会固定更新2-3期,一共13集,提纲在购买页面上,可以去详细看看和试听。 【本期音乐】 Mystery Of Love - Sufjan Stevens Just Like Honey -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后期制作】阿澄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我们又聊了教育焦虑。一直以为这是离我们三人很遥远的“社会议题”,直到最近才意识到,那些加入”教育军备竞争“的年轻父母中,已经悄然出现了我们同龄人的身影。 而80后们,正处于ta们的30-40岁,全副武装投身在这个时代的苦与乐里。 这是一期和播客“问题青年”的串台,我们邀请了「少年大不同」主理人陈瑜,探讨教育在当代的问题和可能性。陈瑜是记者出身,后来长期从事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心理咨询工作,积累了很多一手的教育观察和家庭案例。一个前来寻求帮助的孩子曾对她说:爸爸妈妈活得不幸福,我不要过那样的生活。 如果我们这代为人父母者希望改变“教育”的底层代码,可能在想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之前,需要先问问自己,希望度过怎样的一生。 需要持续自我教育和成长的,是每一个成年人。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Lisa,「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创始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 陈瑜,「少年大不同」主理人,去年开始做「少年发声」栏目,亲自采访了20多个孩子。 【本期剧透】 04:05 今天学历贬值给家长和社会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本质原因是今天“唯分数论”、“唯金钱论”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主导,家长似乎已经被裹挟到无从思考。本质上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06:45 上升渠道流动性的下降带来整个社会分化,传导到了教育领域,导致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倾斜和分化。 12:44 中上收入和高学历家庭通过激烈的鸡娃竞争,意图完成精英的自我复制。 17:39 学历不代表一个家长的格局和眼界。 21:02 不同代际的家长是否会呈现出对教育的态度的不同?80后家长的焦虑性是更猛烈的。 28:22 如果把孩子当作品来塑造,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有很大压力,因为谁都不能背负另一个人的期待。 30:52 但凡有闲暇时间的孩子,都有自我探索的可能,会生发出相应的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40:32 为什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学业至上”的观念,家长变成辅导员,亲子关系的疏忽,对孩子情绪关照的缺失,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 54:29 爸爸妈妈应尽职责,可能是要去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环境和资源,最后让他去成为他自己。 59:01 作为家长,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如何在未来过上一个好的人生,而不是帮助TA考学和就业的。 01:00:50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是要培养孩子构建幸福的能力,二是TA的自我实现以及与他人的共建。 01:03:28 我们现在聊到关于教育的焦虑,其实都是在对教育进行采购。 01:18:01 认识到教育系统中的异化,真正意识到它是不对的,就不会再焦虑是否“比别人强”,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有毒的、被异化的。 01:20:51 在这条唯一的轨道上恶性竞争,绝大部分人都是陪跑者。与其花费全部精力拼命奔波,不如接纳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培养他的特长,让他有对自己这个人的自信。 【延伸阅读】 《爱、金钱和孩子》[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 劳伦·A·里韦拉 【本期音乐】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Pink Floyd Melancholia - Godmode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后期制作】王黎子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彭剑斌生于湖南。高中原本是一个成绩优异的理科生,爱上文学后,突然一发不可收拾,果断弃理从文。 读大学时,他一直默默写,既不给人看也不发表。毕业后在贵州成为业务员,他的小说集《不检点与倍缠绵书》就诞生在穿梭于不同地点间的路途中。在我们的对谈中,他提到过去从没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发表,会成为一个作家。创作最初只是单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与获得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者”提名的彭剑斌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的漫谈。从他的家乡湖南聊到书写对象贵州,从他的文学启蒙谈到作方法,这期节目尝试回答:文学可以为我们关照人类提供一些怎样的想象。 【嘉宾】 彭剑斌:著有《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主播】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3:10 从彭剑斌的两部作品《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不检点与倍缠绵书》聊起 7:15 在贵州“写诗”是一种很少人尝试,并且也很特别的事情 9:50 作者所指的书里的“南方语言?是什么,如何应对语言的欧化问题? 13:00 彭剑斌分享自己的文学启蒙经历 17:18 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什么样的意义? 21:43 作为一个创作者,作家如何去处理和潜在读者之间的关系? 26:20 文学创作的冲动来自于哪里?作者会区分公共表达和私人表达吗? 32:00 我们各自的文学启蒙经历,抽屉文学对那一代青年的影响 34:00 北大中文系并不培养作家、小说家而是培养文学批判家,评论家 40:52 家乡对于创作者的影响是什么?文学上的帮助是什么? 50:14 当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你的触觉会变得钝化。流动和漂泊的感觉就不会那么敏锐 1:03:00 写作的时候对于不构成重大意义的细节产生感知。“写作遵循生活的动向,语言也是生活世界里的语言” 1:17:00 “在 20 多岁时,我在写作上很有优越感,等我到了 30 多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别人写得不好,是因为生活过得比较好。ta 们在生活上是成功的人,而我是失败了的人。” 【本期音乐】 片头曲:Sonata in E Minor, BWV 1023: Adagio ma non troppo - Davitt Moroney 片尾曲:Sonata for Viola da Gamba in G Minor, BWV 1029: II. Adagio - Jordi Savall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在一个杂草丛生的世界里,成为记者是一个有些偶然又有些必然的事件。在意外成为一名驻外记者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女性榜样。我们在记者的职场上拓荒,在异乡人的挣扎里书写,在女性身份带来的恶意与善意之间反思与寻路。是这些女性同行和女性榜样一直在提醒我世界的广阔,和成为人的广阔。 【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嘉宾】 lulu:某中文媒体的国际版主编,常驻布鲁塞尔,专长跨境的国际报道,“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报道中国”。 Indie:某国际媒体的驻美记者,兼有中文报道和英文报道,文字、广播、电视均有涉猎,“给中国解释世界、向世界报道中国”。 【本期剧透】 5:06 围绕我们共同关心的三个身份:女性、记者、In-Betweener 6:27 你们如何对“成为一名记者”产生兴趣,现在所从事的细分工种是什么 10:09 新闻是一扇传送门,通过这扇门去接触到不同的人 13:46 哪些女性记者对你们产生了榜样式的影响(role model) 17:57 如何看待“讲故事”(storytelling)的魔力和吸引力? 23:06 成长过程中是在哪些时刻体认到自己的女性身份 27:32 来自年长女性的恶意有时候可能是最伤害女性的 30:43 出国多年之后,如何弥合与国内家人之间的认知鸿沟 33:17 中国与世界的摩擦,驻外记者往往最先感受到水温变化 37:14 对中国身份的认同、对出国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44:59 我们各自对于好新闻的定义 49:58 中外媒体上存在“时差” 51:29 如何看待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的个性化表达 1:00:06 选择出国旅居:在他乡看到的都是给故乡的启示 1:07:49 探索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寻找离散现实里共通的人类体验 1:09:13 驻外记者 vs 移民作家的角色变化 1:11:05 向中文读者解释世界,为世界报道中国,可以不矛盾 1:18:38 何伟的报道里很少出现美国,但中国记者似乎都难避免“China obssesion” 1:25:29 初心问题: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做记者? 1:33:56 三十岁对你们各自来说意味着什么? 【延伸阅读】 lulu一席演讲《在边界,在孤岛》 【本期音乐】 The Newsroom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酿鱼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欢迎加入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主播的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母亲“要么被框定于只属于女性的生命叙事,要么被赋予了过多的社会化阐释。当它与当代生活里的焦虑叙事合流,育儿围城内外的人,态度似乎都变得暧昧起来。 过去的观念已然陈旧,新的共识还在路上。真正重要的是,它对于女性自身来说,意味着什么。当一个现代女性决定成为母亲,她会进入怎样的情境:孕期会很难熬吗?会产后抑郁吗?伴侣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和陪伴吗?要付出事业上的代价吗? 抽象的观念需要具体的生命经验去确认。我们去找年糕妈妈聊了聊,她是最早在互联网上活跃的母婴育儿博主之一,也联结了无数的中国家庭和妈妈群体。糕妈最近刚出了书,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怀孕和育儿的经历,与我们一起反思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父亲的育儿职责,以及一种良性的、父母平等参与的育儿实践。 本期节目由不合时宜与年糕妈妈联合推出。 【嘉宾】 年糕妈妈(微博:年糕妈妈)知名母婴育儿博主,著有《你的人生不该为怀孕让步》 【主播】 若含(微博@_若含 ) 孟常(微博@孟常 ) 【本期剧透】 0:42 开场,年糕妈妈介绍,知名育儿博主,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你的人生不该为怀孕让步》 1:40 为什么我们会关注生育和育儿这个话题,过去的观念是陈旧的 3:40 作为一名医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育儿博主这条道路? 4:43 在育儿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惑,因此展开了寻证和大量搜索资料的学习过程 6:10 当成为一个挑战大众常识的孕妇之后,糕妈收获到的惊喜和遇到的挑战分别是什么? 8:10 如今社会上有哪些关于生育的陈旧观念,比如孕期不能喝咖啡,不能有性生活,这是真的吗? 10:21 大众对于怀孕母亲的判断和谬误通常来自于哪里? 12:10 成为母亲就等于牺牲吗? 14:37 糕妈在怀第一胎和第二胎时完全不同的体验和心态 16:15 糕妈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赋能了更多女性 20:11 女性如何去抵抗社会的规训,经济独立很重要 28:00 生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30:00父亲在育儿当中承担的角色,应该如何与男人共同分担育儿职责 33:00 欧洲的制度如何保障父亲承担更多育儿职责 39:00 如何转变伴侣对待育儿的态度 48:00 东亚社会丧偶式育儿的现状 51:00 女性的第二轮班 53:00 年糕妈妈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抵抗育儿焦虑的方法 56:00 生活即教育 1:01:00 怀孕与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糕妈自己的经历—最重要的是不要给自己设限 【本期音乐】 片头音乐:Springish by Gillicuddy 片尾音乐: Passing Fields by Quantum Jazz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酿鱼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