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技术指标,叫做KDJ,这个指标一般排在MACD的后面,由此可见它也是人们常用的指标之一。KDJ指标的中文名字叫做“随机指标”,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符合它的气质,因为指标的随机性真的很强,当你了解了背后的算法便能深有体会。 KDJ指标最早起源自期货市场,后期经过一系列的改善就成了现在KDJ指标。先来简单了解一下KDJ所表达的含义:KDJ是通过某段时期内股票价格出现过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股价中短期趋势的变化,言外之意、KDJ是用于中短线交易的工具。 老规矩、认识一个新事物要先从外表开始,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片、也就是KDJ指标的截图。跟之前一样,为了统一标准我用的是电脑版的指标,手机版也是一样的原理,只不过线条颜色可能不太一样。为什么这个“随机指标”叫做KDJ呢?其实KDJ指的就是指标中的三条线。 图中的三条线分别为黄色、绿色、紫色,而这三条线就是K线、D线、J线、注意,我这里说的“K线”说的是指标中的k线条,而不是股票k线柱。KDJ指标其实就是以这三条线命名的,其实最早的KDJ指标叫做KD指标,因为那时候还没有J线,后来经过改良就多出了一个线条,于是才有了今天的KDJ指标。 我们先来看一下图片左上角,几乎所有的指标图中左上角都是数据的展示区域。K线、D线、J线对应数值也在这个区域展示。如图所示,K线对应的数值为32.60,D线对应的数值为34.49,J线对应的数值为28.81,这些都可以让你直观的看到每条线的具体数值。不难发现、macd也是这种设计,或者说多数指标都是类似的设计,懂得了其中一个、剩下的你就可以举一反三。 我相信你一定也看到了数据最前面的那排数字:也就是KDJ(9,3,3),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呢?之前的MACD也有类似的数字表达,所有指标名称后面的数字一般都代表着计算周期,MACD是这样、KDJ也是如此。你可以简单认为“9”统计的是k线的周期,“3”统计的是D线的周期,最后的“3”统计的是J线的周期。 当然了,你如果不满意这种周期,你可以人为的调整喜欢的周期参数,这一点任何指标都是一样的,系统默认的数值都是人们最常用的参数。指标的算法下期节目再去讲解,今天只需要记住简单的概念即可:首先、KDJ是一个中短线指标,不过以我的理解它就是短线指标,因为它的波动随机性很高,如果拿它参考股价中长期走势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另外,因为KDJ算法的缘故,三条线的波动幅度也会有所差异,这其中J线的波动最为敏感,这也导致它的波动幅度最大,其次是K线、它的波动相比J线较弱,而D线是波动最不敏感的线条,也是波动最小的线条。你可以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三条线走势:每当三条线上涨的时候,J线永远跑在最上面,其次是K线、最后是D线。反过来,每当三条线下跌的时候,J线永远跑在最下面,其次是K线,最后是D线。 同样也是因为算法的缘故,K线和D线永远在0-100的数值之间波动,而J线的波动可以超出这个范畴,它可以大于100,或者是小于0的负数。图片的最右边是数值的纵坐标,大家可以对比参考一下。剩下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继续讲解macd金叉与死叉形态。金叉买、死叉卖的结论很多人都懂,这里不再赘述,今天主要讲讲这种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金叉代表买入信号,死叉代表卖出信号?了解这些后我们再总结一下准确判断金叉、死叉的方法。 为了方便理解,建议大家配合文稿中的图片收听。当macd中的白线自下而上击穿黄线的时候就是金叉,此时为买入信号。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股价出现了由弱转强的迹象。回想一下黄、白两条线的算法,两条线的本质都是反映股票价格的变化,而且反应的周期都比较长。不过相较之下,DIFF白线所反映的周期更短,而DEA黄线由于是白线的平均值,所以反映周期更长。 当周期较短的白线自下而上击穿黄线的时候,说明股价近期的走势逐渐强于长期的走势,这就是趋势的变化。想象一下股价由弱转强的过程,如果只看价格本身的变化,你很难把握具体的转折点,或者说没有直观的东西可以界定这个转折点,但如果你观察的是macd指标,通过白、黄两条线的金叉就可以看到价格的转折点。 由于macd是中线指标,这个转折点会有所滞后,但只要把周期稍微放长一些,对于价格趋势的变化绝对是客观的。以上是以金叉为例做出的解释,死叉也是同理,只需要反过来理解即可。白线自上而下击穿黄线就是死叉,是卖出的信号,说明股价出现了由强转弱的迹象。 金叉、死叉的原理先讲到这儿,接下来具体讲讲如何准确判断金叉、死叉?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好像之前的内容已经说清了判断的依据,以金叉为例:“白线自下而上击穿黄线就是金叉,这难道不是判断的依据吗?”没错,这的确是判断金叉的依据,但你确定用肉眼能第一时间捕捉到金叉的时机吗?别跟我说你的视力很好...视力再好也要相信数据。 我们以金叉为例:两条线金叉之前,背后出现的一定是绿色柱子,当白线缓缓向上攀升,这时候绿色柱子也会逐渐变短,这也代表距离金叉越来越近。当白线真正击穿黄线的时候,绿柱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红柱的出现。当绿柱完全消失、第一根红柱出现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叉形态,此刻说明DIFF白线刚好击穿了DEA黄线、完成了金叉。 如果你只用肉眼去判断金叉的结果,很可能会形成误判,因为有时候红色柱子非常短,短到你用肉眼根本无法察觉。或者说绿色柱子逐渐变短,短到无法察觉的时候你会误以为红色柱子已经出现、进而错误的认为两条线已经形成了金叉。那有没有一个数据能解决这种误判呢?答案是有的!回想一下红绿柱子的数据在哪里? 红绿柱的长短就是我们常说的macd值,而macd值的数据就在指标的左上角。图中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是macd数据。macd为负数说明出现的是绿色柱子,macd为正数说明出现的是红色柱子。所以当白、黄两条线即将金叉的时候,你需要密切关注macd值的变化,金叉形成之前macd值一定是负数,因为此时的柱子为绿色。当金叉刚好形成之时,macd值会转为正数,此时的绿柱也会完全消失并且出现红柱。所以当macd值刚好由负转正的时候,就是金叉形态完成的第一时间。 反过来理解死叉也是一样的道理,死叉之前出现的一定是红色柱子,macd值也是正数,当白线逐渐向下要与黄线形成死叉的时候、红柱会逐渐缩短。当白线刚好与黄线形成死叉的时候,红柱消失绿柱刚好出现,此时的macd值也会由正数转为负数,macd值刚好转为负数的那一天,就是确定死叉形成的第一时间,你学会了吗?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手都懂的技术形态——macd金叉与死叉,因为macd是最常见的技术指标,而金叉和死叉又是最简单的技术分析法,所以新手们最先学会的往往也是macd金叉和死叉。 不过有些话我得说在前头:知道我为什么要先教技术篇而不是财务篇吗?因为在股票的分析中技术分析是最简单的、相比之下也是最没用的...很多人听完这话估计要骂人了...我作为比大家多几年经验的人,我敢为这句话负责! 如果你很好奇这里面的原理,欢迎加入我的ximi团学习。废话不多说、先来讲讲什么是macd金叉和死叉?金叉和死叉指的是macd中两条线的交叉关系,这两条线就是DIFF白线和DEA黄线,当这两条线交叉在一起的时候,就叫做金叉或者是死叉。 当白线自下而上击穿黄线的时候叫做金叉、当白线自上而下击穿黄线的时候叫做死叉。具体案例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片,图中画圈的位置就是金叉和死叉的形态。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总是白线主动击穿黄线,而不是黄线主动击穿白线呢?”如果这么问就说明前面的课你没有认真听讲... 之前的内容说过:DEA黄线是DIFF白线的9日均线,作为均线它的波动肯定没有白线敏感,善于波动的白线肯定会先于黄线做出方向上的改变,所以每次交叉都会是白线主动。不过话说回来、金叉和死叉到底有什么用呢?答案是判断价格的买卖点,严格来讲应该叫判断股价的趋势变化,但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些媒体为了照顾新手的理解力,金叉死叉就变成了判断买卖的工具... 但不得不说、这种形式的表达的确更容易理解:也就是当两条线出现金叉的时候、是买入股票的时机,当两条线出现死叉时、就是卖出股票的时机。不管任何一项指标都会展示在股票k线图的下方、macd亦是如此,这是因为多数指标的数据都来自股价的变化,同时也为了方便大家从指标中看出股价变化的趋势。 如果单看k线图走势,你可能对买卖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股票走势的变化,这时候macd就给了一个参考。当macd两条线出现金叉的时候、就代表买入信号,股价有上涨的可能。反之、当macd出现死叉的时候、就代表卖出信号,股价有下跌的可能。 结论总是很简单,不过很多人在使用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不好用....我们以金叉为例:很多人发现在金叉形成之前股价就已经出现了反弹,而金叉形成之后股价反倒不涨。反之、死叉形成之时,很多人会理解为股价也会在高点同步回落,但事实上、死叉形成之前股价就已经开始回落,价格和指标之间总是有一定时差...金叉买、死叉卖并没有让他们赚到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很多人又忘了macd是一项中线指标,但有多少人是拿着它去炒短线呢?压根就用错了工具,试问怎么达到理想的效果?macd的算法决定了指标的表现会滞后于股价。人家是中线指标、你却拿它做一两天的短线,这不是难为人家吗?所以说、学指标一定懂得背后的原理和算法,否则永远只懂得皮毛。 第二个不赚钱的原因才是重点,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世上没有能预判股价的指标,所有的分析都得综合去考量,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也仅是加大胜率、而不是让胜率达到100%,更别谈一个金叉、死叉就让你赚钱了...如果炒股这么简单、世上还会有穷人吗?而且别看金叉死叉的结论很简单,其实很多人还不会判断金叉、死叉的具体时间点,不信我们下期接着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接着讲解macd指标的算法,macd图形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两条线和红绿柱子,两条线的算法我们已经做过详细的教学,今天我们需要了解的是macd红绿柱子背后的原理。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片,图片箭头所指的位置写着MACD:22.39,这代表macd具体的数值。 换句话说,macd有具体的数值来表达程度的大小,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数值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反映的到底是哪方面的数据呢?我先把答案告诉你,macd的数值其实就是红绿柱线的数值。图中的数据显示22.39是正数、颜色为红色,那是因为当天出现的是红柱线。如果当天出现的是绿柱线,那么macd后面的数字一定是负数、颜色也会是绿色。所以、macd的数值其实就是红绿柱线的大小。 这里又产生一个疑问:红绿柱线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为什么有的柱子长、有的柱子短?又为什么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绿色呢?之前的内容我们学会了DIFF和DEA线的算法,而红绿柱其实就来自这两条线的差值。用(DIFF白线-DEA黄线)x2=柱子的大小,公式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看懂。 从公式可以看出来,柱子的大小就取决于白、黄两条线的差值,白线-黄线得出的是正数、柱子就会是红色。白线-黄线得出的是负数、柱子就是绿色。如果白线与黄线的差值越大,柱子的长度就会越长。相反、如果白线与黄线的差值越小,柱子的长度就会越短。 口说无凭,接下来就带大家实际计算一遍。先回顾一下公式,(DIFF白线-DEA黄线)x2=柱子的大小,我们就来计算一下图片中的数据是否真实。图中显示DIF白线的数值为24.62,DEA黄线的数值为13.42,然后套入公式就是用(24.62-13.42)x2=22.40。22.4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macd值,图中macd值为22.39,说明我们计算的没有错误。 但为什么会有0.01误差呢?那是因为系统只显示小数点后两位,我们看到的白线和黄线都是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所以最后的计算结果会有0.01的误差,但算法绝对是正确的,不信你换个日期计算一遍就知道了。有时候算的结果一致,有时候会有0.01的误差。 知道了红绿柱线的算法后、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柱子的长短其实就是在反映白、黄两条线的距离,柱子越来越长、说明两条线距离越来越远,柱子越来越短,说明两条线距离越来越近。柱子是红色,反映的是两条线上涨时的距离变化,柱子是绿色,反映的是两条线下跌时的距离变化。 不要小看这些数字,它可以帮助你了解很多信息,比如很多人都懂的金叉、死叉图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两种技术分析法,但你真的懂得背后的原理吗?如果不懂、你又怎么能正确使用它们呢?下期我们就来聊聊大家都会的macd金叉与死叉,感兴趣的话别忘了评论区回复666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继续讲解macd指标的算法,上期我们了解了DIFF白线的算法,今天就该轮到学习DEA黄线了。先来复习一下DIFF白线算法,因为黄线的算法就来自白线,只有知道白线才知道黄线的由来。DIFF白线简单来讲就是用股价的(12日均线-26日均线),这里我一直强调“简单来讲”,如果你对真正的算法感兴趣可以查百度,真正的算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如果要讲解需要花很多篇幅解释很多东西,所以按照我的方式简单理解即可。 知道了DIFF白线的算法后,DEA黄线就很容易得到答案。DIFF白线的9日平均值就=DEA黄线的数值,是不是很好理解?也就是求出白线最近9天的平均数,这个数值就是DEA黄线的数值,通俗点讲、黄线就是白线的平均数。我希望大家能时刻对照文稿中的图片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你的理解。 由于黄线是白线的平均值,意味着两条线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白线上涨、黄线也涨,白线下跌、黄线也会跌。但也正因为黄线是白线的平均值,所以黄线的反应比较迟钝,波动幅度也比白线更小。从图中你也能看出来,两条线涨的时候总是白线在黄线上面,两条线跌的时候白线也会跑到黄线下面,一句话总结:因为算法的原因,注定白线的波动幅度大于黄线。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图中左上角,第一个箭头所指的位置写着MACD(12,26,9),这里面的12和26指的是DIFF白线的计算周期、也就是12日和26日,而9指的是DEA黄线的计算周期、也就是9日。说道这也会有人好奇:“这些周期可不可以进行修改呢?”答案是可以的,(12,26,9)是系统默认的计算周期,如果你有特殊需求也可以自行更改。手机版软件目前应该都没有这项功能,感兴趣的人可以在电脑版进行修改。 当然了、不要问我哪种周期对判断走势最有效,因为这是一道无解的答案...别忘了指标只是一个工具,你用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工具的用途很多人都会教你,相信你也在其他教学中学到过macd的用法,但工具背后的工作原理才是你真正需要重视的地方。把一个钉子钉在一面墙上,这是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你需要找一个工具,会使用工具的人只能找到锤子,而懂得背后原理的人却不仅限于锤子,找一个表面积比钉子大且硬度较高的东西、一样可以达到你的目的,这就是差距... 说道这我突然想起一件事:还记得我最初说过的一个观点吗:“macd是一项中线指标,并不适用于短线操作”,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它就是中线指标?道理何在?现在你们知道原因了吗? 从黄、白两条线的算法可以看出它们的计算周期相对偏长,白线是从股价的12日和26日的周期中计算得来,而黄线的计算周期更长,是从白线的9日平均值而来,这种计算周期显然超出了短线的范畴。macd会反映股价的变化,但由于统计的周期相对较长,所以注定对股价的短期走势不太敏感。很多人买完股票过两天就会卖掉,试问这么短的周期看macd还有意义吗?好比你打开了一张中国地图,却想在地图中看出你家乡的变化、你认为你看得见吗? 这些结论都来自你对指标背后算法的理解、如果你不知道背后的原理,你记住的也永远是别人的结论。 最后解答一下人们都好奇的一个问题:“macd指标中有两条线,每条线又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为什么指标要叫做macd?macd到底指的是啥?”,其实macd就是一个指标的名称,你也可以认为它是统称,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各自的参考价值,它们汇聚在一个体系中,这个体系就叫做macd。 另外、除了黄白两条线外,你还会看到红绿柱线,这些柱子的算法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些咱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的内容有点复杂,理解起来也会有些难度,数学不好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听讲、反复思考。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太严谨,但会有助于你的理解。先来思考一个问题:macd指标说白了只是一串数据,但这些数据是以谁为基准进行计算的呢?如果你连数据记录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学会指标又有什么意义呢? 别看我的问题很简单,估计能问倒一批人。即便是了解macd的人估计也没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来揭晓答案:macd是以股票价格为对象,记录了不同周期价格的变化趋势,换句话讲;股价怎么走也就决定了macd如何表现。所谓的算法你得先了解算的是“谁”,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至少macd算的其实是股价,准确的说是均价。 macd指标中有两条线,白线叫做DIFF线,黄线叫做DEA线,我们先来了解一下DIFF白线的算法。白线的算法简单概括就是用股价的12日均线-26日均线=DIFF白线,这是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其实这么说并不严谨,12日均线和26日均线实际上算的是加权后的平均数,但我不想过多解释这方面,因为我知道这会干扰很多人的理解。 你们就简单理解为用股价的12日均线-26日均线=DIFF白线,从公式可以看出来,12日均线比26日均线的周期要短,所以当二者的差值为正数的时候,说明股价最近的涨幅比过去的涨幅要高,如何理解?12日均线-26日均线得出的如果是正数,说明最近12天股票的均价比较高,而最近26天股票的均价比较低,也变相说明了股价在最近26天的时间里、是从低往上涨的状态。 如果12日均线-26日均线得出的为负数,说明最近12天股票的均价比较低,而最近26天股票的均价比较高,这说明最近26天内股价是从上往下跌的走势。别看我说的复杂、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别忘了12日均线-26日均线就等于DIFF白线,按照刚才的结论反向推理:当DIFF为正数、就说明股价在过去26天内整体是上涨的状态。如果DIFF为负数,说明股价在过去26天内整体是下跌的状态。这是结论,理解起来很简单、但结论背后的原理却没几个人知道,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希望能对着文稿反复理解。只有知道背后的原理,你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有探索精神的人也可以拿着结论对比一下实际走势,随便打开一只股的走势图,将股价和DIFF线进行对比,看看上面的结论是对是错。 最后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片,图片是macd数据图,图中左上角写着具体的数据,DIFF线是正数还是负数都一目了然。数据的最左边你能看到MACD(12,26,9)这一串数字,这些数字指的就是计算周期,前面的12和26刚好对应DIFF线的计算周期,也就是12日均线和26日均线,而后面的9则是跟DEA黄线的计算周期有关,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期再去讲解,今天大家只需要理解DIFF白线就好。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一项技术指标,它叫做macd,中文名字叫做:异动移动平均线。几乎所有的新手都对它有所了解,macd也是很多新手最先认识的技术指标,有些媒体甚至还将macd称为指标之王...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很多人热衷于macd指标是因为它很常见,几乎所有软件都把它放在了众多指标中的第一排,所以你不想了解也很难...那为什么macd指标就会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呢?其他指标难道都不好用吗? 答案当然否定的...macd的知名度高只是因为它发明的比较早,在当时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所以知名度也就保留到了现在,就像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一样,不是现代人的才华赶不上先辈,而是前辈们先行一步、创造出了在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而当时的创作也成为了如今的标准。 所以无论是任何一种指标,我希望大家能足够客观的去看待它,所有指标都是工具,工具不分好坏,能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好工具。 废话说到这儿,今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macd的概念。macd是利用快速移动平均线、和慢速移动平均线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对买进、卖出时机作出判断的技术指标。以上是官方解释,简单理解的话macd是一个中线指标,因为指标算法的缘故,macd对买卖的预判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用作短线并不适合。 认识一个新鲜事物要从外表开始,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片,正是macd指标图,为了展现指标最原始的状态,图片是从电脑版炒股软件截取的。手机版也是一样的表现形式,只是字体、线条的颜色可能会有差异,但数据的表现都是一致的,因为指标背后的算法都一样。 无论是指数还是个股,它们都有macd指标。macd也叫做异动移动平均线,从名称也能看出来,它本质上也是以均线的形式在表达某些信息。我们先来看图片:图片有两部分构成,左上角的区域写着具体数据,而中间最大片区域则是macd的图形展示。我们先来看看图形部分,图中也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黄白两条线和红绿柱线。两条线一白一黄,白色的叫DIFF线,黄色的叫DEA线。反观图片的左上角,你能看到两条线的具体数值,比如图片显示DIFF;24.62,说明DIFF线的对应的数值就是24.62,这串数字是用白色显示的,所以图中的白色线条就代表DIFF线。 黄色DEA线也是同理、这里不再赘述。图中除了两条线外还有红绿柱线,也就是红柱线和绿柱线,统计方式同样是柱状图,只不过柱子很细、排列很密集,看起来就像一根根线条,所以我们就叫它柱状线。红柱线越长、说明买方力量越强,绿柱线越长、说明卖方力量越强。红柱线面积越大,说明买方力量持续的时间越长。绿柱线面积越大、说明卖方力量持续的时间越长。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不过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会简单的把结论说给你听,还要将背后的原理剖析给你看,比如黄白两条线是怎么计算的?红绿柱线又是谁决定的?关于这些我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股票的k线图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均线,当然、均线是个简称,全称叫做均价线。顾名思义,这些线条记录的是股票的均价。均线背后的算法我们也都做过详细的解释,不知道的同学快去恶补一下前面的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讲的也是关于均线的内容,只是这种均线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甚至会忽略它,它就是均量线。大家可以查看下方文稿中的图片,图片是某只股的k线图,图的上半部分是k线走势,下半部分是成交量走势。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成交量的区域,你会发现有两根彩色的线条,这两根线条就是今天要讲的均量线。 怕某些人记性不好,我再强调一遍之前的内容:k线图中的线条是“均价线”,成交量图中的线条叫“均量线”,二者简称都叫“均线”。只不过均量线用到的情况比较少,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口中的均线多指均价线。不过知识不分贵贱,虽然均量线不常用,但你必须要知道它的原理。 均价线求的是股价的平均值,均量线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股票的价格换成了股票的成交量。一般系统默认的均量线只有两条,分别是5日均量线和10日均量线,他们背后的算法也跟之前讲的均价线一模一样,如果你学会了之前的内容,均量线的算法你甚至可以自行解答。 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5日均量线为例:它算的是成交量最近5天的平均值,然后用线条连成线,这条线就是5日均量线。比如你想求出10号这一天的5日均量,你需要将10号、9号、8号、7号、6号的成交量相加然后再÷5=5日均量。如果你想求出9号这一天5日均量,就需要将9号、8号、7号、6号、5号的成交量相加然后再÷5=5日均量。 以这种方式你可以得出很多天的5日均量,然后将这些数值用线条连成线、就是5日均量线。口说无凭,我们不妨实际计算一下。大家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2,看图中画箭头的日期,这一天是2021年12.10号,我们就来算一算这一天的5日均量线。老规矩、我们提前看一下系统算好的答案:左边箭头的位置写着MA5;33.4万,这说明当天5日均量线的数值为33.4万手,而这正是我们要求出的答案。 根据刚才的公式,我们要求出12.10号的答案,所以我们需要以12.10号为准,将最近5天的成交量都相加在一起然后÷5。12.10号当天的成交量是40.5万手,这个从图中也能看出来,其他四天的成交量分别是46万,28.2万,25.8万、26.5万手,这些都是我提前总结好的,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自行验证,找到图中的这只股票,再找到对应的日期计算即可。 将5天的成交量相加÷5 = (40.5+46+28.2+25.8+26.5)÷5=33.4。回过头来看图片,MA5;33.4万手,说明我们计算的没有错误,12.10号这一天的5日均量线就是33.4万手。 涉及计算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勤快一点,多看看下方的文稿,也希望能跟着我的思路一起计算,这样可以加深你的印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它,不要为了学而学,学习有收获才是最好的投资回报。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每只股票都有两张图,也就是分时图和k线图,上期我们讲到了分时图中的成交量,今天就该轮到k线图成交量了。比起分时图中的成交量、k线图成交量使用频率更高,也是多数股民最常参考的成交量,因为分时图记录的是一天内的成交量变化,数据是实时进行的、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只能反映当天的成交量变化。 而k线图中的成交量可以看清过去不同日期成交量变化的表现,你能参考变化的整体趋势。以日k线图为例:一根k线就代表股价一天的走势,而每一根k线的下方都对应了一根成交量柱,每一根柱子也代表了这一天产生的成交量。K线图中你可以看到无数根k线组合在一起,同时你也能看到无数根成交量柱子排列在一起,而这些柱子都代表成交量。一根k线对应一根柱子,一根柱子对应一天的成交量。 口说无凭,我在下方文稿中放了某只股的k线图,大家可以对照参考。K线图的最下方区域就是成交量,统计方式也是用柱状图来显示。每一根k线都对应着一根成交量柱子,柱子越长代表当天股票成交的数量越多,柱子越短代表成交的数量越少。跟分时图成交量一样、柱子也有红绿色之分,具体是红色还是绿色主要是由k线决定的。 如果当天的k线是红色阳线,那么当天对应的成交量柱子就是红色。相反、如果当天收的k线是绿色阴线,对应的成交量柱子就是绿色。你们也可以对着图片验证一下,对比上方的k线和下方的成交量,k线是什么颜色下方对应的成交量柱子就会是什么颜色。 跟分时图成交量一样,统计的数量单位也是“手”。成交量的本意是成交的数量,只要统计的是股票数量,单位都是“手”,1手=100股。有人好奇为什么不直接用“股”作为单位,非得换算成“手”呢?假如成交的数量是100股,为什么非得用1手来表示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假如你的身高是1.8m,但我却换了一种问法:“请问你的身高是多少毫米?”听到这你是不是要崩溃了?单位程度太小、数字就会越大,记录起来就不太方便,所以才会用手作为数量单位。 学会了成交量再来了解一下成交额,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2,图下方显示的就是成交额。你会发现它跟成交量的表现形式一模一样...一样是因为二者都是用柱状图表示的,而且成交额本质上也等于成交量,只是后面的单位有所变化。成交量表达的是成交的数量,而成交额表达的是成交的金额。 假如我决定买入某只股票,买入数量是1手,这1手就是成交量。我买入时是以每股5块钱成交的,那么成交额就是500元。因为1手=100股,每股5块钱成交,成交额就是100x5=500元。这笔交易成功后,我为这只股票当天的成交量贡献了1手,为该股票的成交额贡献了500元。 不难发现、成交量和成交额想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想记录股票成交的“多和少”。不同的是一个用数量记录,另一个则是换算成了具体的金额,参考哪一个其实都可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上期带大家了解了成交量的原理,别看成交量的定义很简单、也很好理解,但背后的细节值得反复思考,大白话讲:很多简单的东西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上期讲到的原理。 今天我们来学一学成交量的具体表现方式。之前说过:任何一只股票都有两张走势图,一个是分时图、另一个是k线图,而我们要讲的成交量就在这两张图中。我在文稿中放了两张图片,图1是分时图、图的最下方就是成交量,图2则是k线图,成交量也在图的最下方区域。 今天我们先来学学分时图中的成交量,具体图片参考图1即可。图下方密密麻麻的线条就是成交量,这些线条本质上是用柱状图的原理来统计成交量的变化,由于排列的比较密集,所以柱子看起来就像一根根线条。成交量的统计非常简单;只要有成交发生、成交的数量就会用柱状图表现出来,所以当成交的数量较多时柱子也会变得更长,相反、当某一刻成交的数量比较少,柱子也会比较短。所以图中的成交量才会表现出高低不一的现象。 成交量是个数量名词,统计的是买卖双方成交的数量,而这个数量单位是“手”,不知道这个单位的人可以去复习一遍扫盲篇。你可以查看任何一个时段产生的成交量,比如你想查看上午9:56分的成交量,你可以把手指移到对应的时间、系统就会显示对应时间产生的成交量。假如系统显示为1500,这就说明9:56分该股成交的数量是1500手,换句说:在这一分钟里有1500手股票被卖出、也有1500手股票被买入。 假如在这个时间段你也成功买入或卖出了该股票,那么这笔数量也会被电脑统计在内。我们在入门篇的时候也简单讲过关于分时图成交量的内容,当时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成交量柱子为红色、代表买入的数量,成交量柱子为绿色、代表卖出的数量。虽然这么理解并不严谨,但却是最简单的理解方式。 如果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以1分钟为单位,如果股票价格在1分钟内是上涨的状态,对应的成交量柱子就会是红色,如果一分钟内股票价格是下跌的状态,对应的柱子就是绿色,不信你可以打开一只股票的分时图验证一下,同时你可以想象一个极端场景:那就是全天的成交量柱子都是红色,那就说明股价每一分钟都在上涨、没有出现过下跌...所以才有了柱子为红色代表买入的数量,柱子为绿色代表卖出的数量,虽然结论并不严谨,但是理解起来很方便。 有些人的软件除了红绿色之外,还能看到灰色的成交量柱,这代表股价没涨没跌时的成交量。比如股价某1分钟的价格并没有任何变化,那么这段时间产生的成交量就会用灰色表示,当然有些软件可能没有灰色,而是用绿色和红色表示,股价横盘的部分很可能也是用红色代替的,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大家没必要太在意。 另外、在一天的交易中,成交最大最活跃的时间段往往在早盘和尾盘,早盘是指开盘后半小时内,尾盘是指收盘前半小时内。这两个时间段是全天交易最活跃的时间,尤其是早盘、几乎任何一只股票交易量最大的时间段都在早盘,所以早盘这段时间的成交量往往最大,股价的波动也最为剧烈。 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1,图中的股票也是在早盘的时候成交量最多,过了早盘的阶段后成交量往往都比较稳定。这种现象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大部分情况下会遵循这种规律,因为交易都是人们提供的,而人们的热情往往都会在开盘后得到充分释放。就像大妈们去超市抢年货,超市刚开门的那段时间人们的交易热情是最高涨的,这种生活中的常识拿到股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在任何一个市场,“价”和“量”永远是人们最关注的指标,这里的“价”就是指价格,而“量”指的是成交量。在股市中多数人关心的也都是这两个数字,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天都在盯着股票的价格呢?这种行为看似不太成熟,但也变相说明了一个问题:最简单直观的东西也正是人们最关心的东西。 但你知道吗?价格的背后都是由交易决定的,也就是先产生交易才有了价格的变化,没有交易也就没有价格...交易是什么?交易就是买卖!换句话说:只有买卖才有价格。你可以思考一下所有的日常用品,很多东西的价格你总能猜到一二,因为它们总是经常被交易,举个例子:只要你经常做饭,你一定非常了解猪肉的价格是多少,甚至猪肉价格的变化趋势你都非常了解,这是因为猪肉是被频繁交易的商品,这就导致它的价格足够客观且透明。 但同样是肉,如果我问你鳄鱼肉的价格是多少?你还能答上来吗?我相信多数人都不能,因为鳄鱼肉的交易量非常低,很多地方甚至禁止买卖鳄鱼肉,没有买卖也就是没有交易,没有交易也就没有价格的出现,这就是价格与交易的关系,当交易量越来越多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而交易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成交量”。 交易量与成交量的含义是一样的,只不过股市中更习惯用成交量这个名词。问题来了:什么是成交量?买卖双方成交的数量就叫成交量。假如我是卖萝卜的商贩,小明从我这里买了3颗萝卜,此时我的店铺成交量就是3。股市中也是相同的道理,假设某只股票当天的成交量是100股,这就是说明当天有人卖出了100股,同时也有人买入了100股。 这句话隐含着一个重点:那就是成交量等于卖出的数量、也等于买入的数量,这是很多小白们容易理解错误的地方。有人会觉得买入数量100股,卖出数量100股,成交量就应该是200股才对...但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理解。因为成交本质上是互换的关系,有100股成功被卖出,就说明有人成功买入了这100股,100股从一部分人手里转到了另外一部分人手里,这其中100股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成交量等于买方数量也等于卖方数量。 某只股的成交量是100股,此时有人问你该股买卖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可千万别回答买卖各50股....成交量100股本身就是问题的答案,意思是有100股被卖出,而它能成功卖出就说明有人买走了这100股,所以正确答案是买卖数量各100股。 有机灵的小朋友可能会这样问:“如果某只股卖出的数量是300股,但买入的数量是100股,那么成交量是多少呢?”答案是100股...所谓的成交是买方和卖方的匹配,但现在卖方数量300明显多于买方的100,这说明卖方多出的200股根本就没人买,没人买自然就不会成交,不会成交的数量当然不会计入成交量。所以当卖出数量300股,买入数量100股的时候,真正具备成交条件的只有100股,所以成交量最多也只能是100股。当买卖数量不匹配的时候,成交量只能按照最小的需求去满足。 比如我是卖萝卜的商贩,我的店铺有100颗萝卜,理论上我今天可以卖出100颗萝卜,但很可惜、我只卖出了3颗萝卜,那么我的店铺成交量就是3、而不是100。相反、如果我的店铺只剩1颗萝卜,那么今天我的店铺能出现的最大成交量也只能是1...因为即便买萝卜的人再多,我能卖的数量也只有1个。所以成交量最多也只能是1。 听懂了本期内容,你就会明白所有市场中成交量的概念,当然也包括股市。今天先带大家了解成交量背后的原理,下期我们学学股市中的成交量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之前的教学讲过k线图、也讲过均线,但我发现很多人仍处在萌新的水平,对讲过的内容产生了不少疑惑,其中有一个问题被很多人提及过,那就是如何设置不同周期的均线?今天我们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作为新手,你们会翻阅各种关于技术分析的教学,这其中有不少教学会利用到k线和均线,而某些文章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运用到的指标可谓是“不走寻常路”,以均线为例:多数人习惯参考5日均线,而有些“大师”们非得用6日均线,多数人习惯参考20日均线,有些“大师”非得参考28日均线。 这些看似非同寻常的做法,可把新手们耍的团团转~见到了不曾见过的均线,就认为对方有着多数人没有的能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的软件上没有6日均线,28日均线呢?难道是人家的软件更高级吗? 以上这些都是新手们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你还没遇到,说明你可能太“新”了,还没来得及遇到。我们在软件上看见的均线有很多种周期,它们的周期总是围绕着这几个数字展开,也就是5、10、20、30等等。如果是日k线图,对应的均线就是5日均线,10日均线,20日均线等等。如果是周k线图,后面的单位就变成了“周”,也就是5周均线、10周均线等等,月k线也是同理。 你会发现这些周期的个位数总是“0”,除了最小周期的5之外,剩下的都是10、20、30等等,而这些均线也是所有软件默认的周期。换句话说、无论你用谁家的软件炒股,看到的均线都是以上文中的周期为主。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统一标准,根据多数人的习惯将最常用的几个周期作为标准,所以你在软件上看到的均线都是以5、10、20、30为周期。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数字记忆起来更方便,也更利于标准的统一,除了5周期之外,其他周期的个位数都是“0”,而且均线彼此之间还是整数倍的关系,比如5x2=10,10x2=20等等,你不用纠结于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些数字都非常容易记忆、也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标准的统一,所以你即便换了一个软件炒股,系统默认的均线一定还是以5、10、20、30为准,不信你们可以实践证明一下。 系统默认的线周期都是为了统一标准、便于大家的参考,但这并不代表均线只能有这些周期,如果有些人就喜欢6这个数字,他也可以设置一条6日均线出来。如果有人喜欢18,也可以设置18日均线出来。记住!均线只是一种统计方法,目的是为了给人们的投资做参考,其背后的算法都是一样的,所以你想设置任何周期的均线都可以,你没看到以上周期的均线,是因为这些周期不是系统默认的均线,你自然也看不到... 如果你有特殊的个人需求,你可以在软件中设置出你喜欢的均线,无论它是什么周期都可以被设置,比如7日均线,18日均线,21日均线等等...任何看似不可能的均线都可以被设置。以前这种功能只在电脑版的炒股软件上有,但近些年手机功能越发强大,很多手机软件也有设置均线的功能。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片:你可以随便打开某只股的k线图,然后找到“设置”一栏,点开后再找到关于“均线”的设置。 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就是关于均线的设置,比如我喜欢8这个数字,我就可以设置一条8日均线,设置后k图中就会出现一条8日均线。图中用到的软件是同花顺,不过我相信多数软件都有这项功能,只是很多人没有认真的去探索。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开头的那个问题:炒股时到底应该参考哪些均线?有些人习惯参考的冷门均线真的会有更好的效果吗?比如开头举例中有人喜欢参考6日均线、28日均线,这些均线真的更好用吗?我的答案是你想多了.....很多文章只是为了搞噱头才故意写成这样,其实参考哪些均线主要还是看个人习惯,有些人习惯筷子拿的远一点,有些人习惯筷子拿的近一点,这些只是个人习惯....你的目的应该是学会筷子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学会别人的习惯。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