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1E02 | 为什么新中国要援助非洲?

二零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对世界从被动卷入开始向主动把握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对外,即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上。但很多人都把这个阶段的对外援助理解为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或战略利益的产物,甚至贬低这一工作本身。这可能在“知识”层面低估了新中国对世界的想象和对革命的理解。希望通过“援非”往事的讲述,我们能够重新打开逝去的历史图景,激活历史语境中的概念,更加清晰地感知:中国内在于世界,世界也内在于中国,这也是理解现代中国的一个角度。 我们聊了: 01:33 万隆会议与八项原则 14:03 援非项目的不同类别 17:39 陌生的非洲与热带现代主义 21:08 中国建筑师的非洲难题 24:55 美苏与中国援建非洲的区别 32:40 以《友谊颂》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实践 46:05 援非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本质 53:20 输入与输出 58:41 中国的海洋意识 63:14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 一些书与文章: 孟洁梅(Jamie Monson):《非洲自由铁路》 罗伯特·J.C.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刘烨:“热带之间:帝国与革命的谱系” 刘烨:Re-Functioning “Tropical Architecture”: Anti-Coloni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Built Architecture in Africa, 1960s-70s 嘉宾 | 刘烨(纽约新学院博士候选人)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69分钟
2k+
4年前

S01E01 | 关于新知本质的一次探讨:用20世纪范式去描述21世纪是不可靠的

二零年代

这是二零年代的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炎教授来一起聊聊“知识”的话题,或者说,人文知识如何创新,何谓新知。 人文知识经历了从整全向专门的演变,今天不得不和技术共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民主化、反智主义等诸多现象,这是当下讨论新知之本质的最重要背景。在中介消失的21世纪,再用启蒙时代的范式去理解人文知识、理解历史、理解革命无疑都会遭遇观念的错位。因此,与其想象新知的具体内容,不如先对知识的形式有一个新的想象,放弃过去那种对完整的知识型的期待。而知识考古和再度历史化,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抵达未来。 我们聊了: 02:09 人文知识的历史形成与东西差异 08:24 人文知识形态变迁的技术背景 17:47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共享的焦虑 28:32 原子化与个人主义 32:37 与技术共生的人类 39:03 算法应不应该更精确 43:29 中介的消失、反智主义、社会运动 52:22 新知的内容与形式 一些提到的书与文章: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Pierre Levy:Collective Intelligence 汪晖:《人文学科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韩少功:《知识,如何才是力量》 王炎:《网络技术重构人文知识》 Interview with Donna Haraway :When We Have Never Been Human, What Is to Be Done? 嘉宾 |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58分钟
1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