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
身在美国硅谷的8090后家长

Album
主播:
伊伊子、Lena_L
出版方:
Lena & 伊伊子
订阅数:
1.46万
集数:
38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新时代下身在美国硅谷的8090后家长,面对不同的教育成长路径、新旧时代下的理念更新,以及中外教育的文化差异,他们在经历着怎样的焦虑、挑战和反思?面对美国硅谷家长圈现象,80后全职妈妈Lena和90后教育创业先锋伊伊子,和你一起来聊聊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Lena,前资深市场公关人,传播沟通学硕士在读,硅谷全职带娃六年,育有两宝,喜欢自媒体分享育儿路上的新知与反思。 伊伊子,常春藤政经哲本科,教育学博士在读,青少儿元认知教育探索者。 联系我们: Instagram@educationminority, Facebook page@硅谷育儿少数派。邮箱; [email protected]
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的创作者...
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的音频...

原来是脑回路不同?重新解读ADHD与神经多样性儿童(Neurodivergent)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在养育ADHD或其他神经多样性孩子道路上坚持前行的家长们!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gent)儿童群体的认知不断提升,许多曾经陌生的术语,例如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utism(自闭症谱系)、PDA(Pathological Demand Avoidance: 病理性需求回避)、2e(twice-exceptional: 双重特殊性)等,逐渐进入了当代家长的视野。 尽管如此,从认知到接纳,从支持到真正的社会融合,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在美国,特殊儿童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学校系统、心理专家、儿童行为矫正教练等多方资源正在不断推动改变。而在语言层面,诸如“differently wired child(脑回路不同的孩子)”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大众所接受,用来取代“问题儿童”等标签式定义,鼓励更正向、更多元的理解方式。 本期节目,Lena邀请到美国资深儿童心理学专家与特殊教育专家——石荟博士(Dr. Hui),一起聚焦神经多样性中的一个重要领域:ADHD儿童的成长与支持。 在这场深入对话中,Lena向石荟博士讨教了: * 家长对于ADHD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 ADHD孩子在生活、学习和社交中面临怎样的挑战? *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如何提供科学实用的支持? * 面对孩子,我们该如何用充满理解的方式解释ADHD,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 * 节目中还特别加入了来自听众的真实提问,由石荟博士做了详尽解答。 ------------------------------------------ 关于嘉宾:石荟博士(Dr. Hui) 执照心理医生、美国国家认证学校心理学家、认证特殊教育教师、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和圣约翰大学、作家&教育演讲者、美国华人自闭症联合会(CAAAC)创始委员会成员、Pathways to School Psychology Fellowship 项目主管、CBIT认证治疗师。 石荟博士的3E中心网站: www.3ecenter.org(有中文语言选项) ------------------------------------------- 节目中提到的专业词汇: ✅ 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个别教育计划 * 是什么? IEP 是为有明确学习障碍或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属于《特殊教育法》(IDEA)的一部分。 * 适用对象: 有明确诊断(如自闭症、ADHD、语言障碍、学习障碍等)并且影响到学业表现的学生。 * 包括内容: * 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评估 * 明确的教育目标 * 提供的特殊服务(如言语治疗、心理咨询、个别辅导等) * 是否需要辅助工具或资源 * 家长、老师、学校一起定期评估和更新 ✅ 504 计划(Section 504 Plan) * 是什么? 504 计划是根据《康复法案》第504节制定的支持计划,目的是确保有身体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普通课堂中也能平等接受教育。 * 适用对象: 有障碍但不符合IEP资格的学生。例如,有ADHD但不严重到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 * 包括内容: * 教学或环境上的合理调整(accommodations),如: * 延长考试时间 * 安静的考试环境 * 课堂座位调整 * 允许额外的休息时间 ✅ PCIT(亲子互动治疗) 英文全称: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适用人群: 通常为2–7岁,有行为挑战(如情绪爆发、攻击、ADHD等)的孩子 作用: 训练家长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互动,改善亲子关系和行为问题。 治疗方式: * 治疗师现场指导家长(例如通过一面单向镜子) * 分为两阶段: 1. 儿童引导阶段(CDI): 强化正向互动 2. 家长引导阶段(PDI): 学习设立边界和执行规则 关键特征: 不只治疗孩子,而是通过“教家长”来改变家庭互动模式。 ✅ Differently wired child (脑回路不同的孩子) 这是一个近年来在英语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的、更加包容和正向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大脑运作方式上与“典型发展”儿童不同的孩子,也即神经多样性儿童。“Differently wired” 直译是“接线方式不同”,是一种比“有障碍”“有问题”更中性、尊重的说法,强调的是“不同”,而不是“缺陷”或“错误”。 ------------------------------------------------------- 时间轴: 00:23: Lena开场:关于“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gent) 02:43: Lena介绍嘉宾:石荟博士 04:50: Lena和石荟博士对话开始 06:19: Lena分享真实故事开启话题:家长对ADHD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 09:23: 石荟老师发表对第一个故事的看法 16:27: Lena粉分享第二个真实故事:ADHD是一个只在现代社会下存在的事物吗? 19:10: 石荟老师发表对第二个故事的看法 25:02: 已经确诊为ADHD的孩子来说,家庭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哪些具体挑战? 35:47:在美国有哪些特殊教育的支持? 39:24:家长和老师要一起合作来解决问题 41:15:对于还未确诊、但家长有担忧的情况,有哪些早期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47:02:如果家长自己就是ADHD个体,在育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53:28:Lena请石荟老师做中文语境下的“神经多样性”的解释和科普 01:00:32: 对于神经多样性儿童在语言称谓上的改进 01:07:09: 石荟老师回答听众问题 01:19:57:石荟老师分享她的关于神经多样性儿童支持资源 01:24:19:Lena结尾

86分钟
1k+
1个月前

手足间的影响力大过父母?家庭动力学带你重新认识亲情秩序

继第34期节目聚焦“手足冲突”后,本期我们继续深入探讨“手足关系”。Lena 将带来一篇近期发表于《纽约时报》的长文 ——《The Surprising Ways That Siblings Shape Our Lives》(手足如何出乎意料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这篇文章由《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Susan Dominus撰写,改编自她的新书《The Family Dynamic: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y of Sibling Success》(家庭动力学:揭开手足成功之谜)。文章指出:在育儿的世界中,父母常被视为塑造孩子的主力,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其实在我们的人格、选择、动机与未来发展中,有着隐形而又复杂深远的影响力。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父母是否会因为刻板印象而错配孩子的发展方向?兄弟姐妹是否在这种家庭建构中得到了或失去了机会?社会与教育机构可以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来支持贫困家庭改善教育环境?.....这些信息和内容值得我们在日后的育儿过程中反思与借鉴。 本期节目,Lena将这篇内容丰富的长文翻译成中文,并在节目中以“听觉阅读”的方式带你细细咀嚼。如果你想阅读全文,也欢迎点击 这里 查看中文完整版。 💡文中提到的手足间的三种影响机制 * 角色分化(Differentiation):为了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兄弟姐妹往往会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比如一个孩子学术优秀,另一个可能在体育或艺术方面突出。 *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指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某种行为、情绪或经验,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另一个人。比如,父母对老大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溢出”影响到弟弟妹妹的成长环境;又或者,一个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可能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心理状态。这种效应并不是直接发生在某人身上的结果,而是间接、连带地扩散开来的影响。 * 社会比较与动力机制:兄弟姐妹之间的比较,常常激发出潜在的竞争或模仿机制,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家庭中,这种机制更为显著。 *应听众要求,本篇文章较长,想要快速阅读有关本文的精华笔记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 💡节目时间轴: 00:25: Lena开场:揭开本期主题 05:04: 开篇:作者谈自己的哥哥如何影响了自己走上新闻写作道路 10:58: 手足间的影响力是一个心理学中常常被忽视的话题 14:19: 案例一:彼此成就的格罗夫一家(Groff family) 21:28: “老幺效应”:寻找差异化 24:20: 育儿方式中的阶层差异 27:37: 米歇尔-奥巴马的案例 31:25: 陈家四兄妹的“积极溢出效应” 37:29: 出生顺序理论的局限性和“确认偏误” 39:38: 伊曼纽尔三兄弟(Emanuel brothers) 43:08: 基因分析的进步可以帮助回答很多疑问 47:36: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讲述关于它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欢迎给“硅谷育儿少数派”投稿 我知道,在我们的听众当中,藏着许多有见地、有故事、有思考的你: * 也许你对教育有独特的观察, * 也许你正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育儿旅程, * 也许你所在的教育行业正在经历变革, * 也许你生活的国家或社区,在育儿文化上有许多值得被看见的细节, * 甚至你只是想问我一个问题,或者是表达你所代表的家长群体的需求, 无论是哪一种声音,我都诚挚欢迎你来投稿,把你的经历、思考、观察,分享给更多在育儿路上同行的华人家庭。 投稿方式 🎧 声音投稿: 希望你的声音出现在节目中?欢迎使用手机录音功能,将你想说的话录下来,发送到邮箱即可。 📝 文字投稿: 更习惯用文字表达?欢迎将你的故事、观点或提问通过邮件发送给我。 📮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请在投稿中注明你的联系方式。如果内容适合,我也可能会邀请你进行远程采访,成为我们的下一位对话嘉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支持原创播客,欢迎请Lena喝一杯创作咖啡! 这档播客是我在育儿之余坚持打磨的小而美的作品,也是一种陪伴家长、发出真实声音的方式。播客对我来说,是一件热爱且坚定的创作,但这也意味着不少日常成本:音频托管费、剪辑软件、设备更新……还有赶稿时那杯“续命咖啡” 虽然也收到不少广告合作邀约,但我始终坚持节目的内容独立与价值观纯粹,希望让这档节目保持免费、开放,始终如初。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也愿意支持我走得更远,欢迎请我喝一杯咖啡,为这份坚持注入一点温暖的动力。 支持链接:buymeacoffee.com/educationminority

50分钟
1k+
1个月前

Lena毕业系列|“第一代硕士生”的意义:教育代际的分歧与链接

各位听众朋友们,我终于硕士毕业了!🎓 本期节目,我将以自己的硕士毕业为切入点,分享作为家族中第一代硕士毕业生(first-generation graduates)的独特感受与深思。在本期的自我独白中,我将与你聊聊家庭教育的代际断层、反哺式成长的隐形责任、教育所带来的亲密错觉,以及父母如何用持续学习为孩子树立榜样。希望可以激发你们一起思考:育儿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资源?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在成长中建立深层次的连接? 节目中出现的的几个特殊词汇: * 第一代毕业生 (first-generation graduate) 指的是家族中第一位完成高等教育(如本科、硕士、博士)的人。他们往往要独自摸索教育道路,突破家庭里的文化、经济和信息壁垒,承受着更多隐形压力与挑战。 * 代际断层 (intergenerational gap /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因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代际鸿沟,这种鸿沟往往阻碍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 * 反哺式成长 (role reversal / parentification) 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反过来承担起本应由父母负责的责任,比如帮忙处理文件、翻译、解读制度等,因为父母缺乏相应的教育或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在心理和角色上被迫“提前长大”。 * 教育所带来的亲密错觉 (illusion of intimacy created by education) 即父母本身有高学历或知识水平,但并不代表他们真正懂得如何与子女建立平等、尊重、理解的关系。学历不等于情感支持,高知家庭中同样可能存在亲子疏离。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节目中深入探讨的内容,希望能带给你更多思考和共鸣! 本期节目的双语文字版本,你也可以在我们的简报平台(www.educationminority.com)上找到: * 中文版本:www.educationminority.com * 英文版本:www.educationminority.com 收听时间轴: 00:18: Lena毕业了! 01:35: 引言:从一条毕业绶带开始的思考 04:46: Part 1: Lena回顾自己的家族教育断层 10:38: Part 2: 第一代大学生的“反哺式成长”与隐形责任 16:43: Part 3: 教育带来的亲密错觉:高学历父母的另一钟面相 21:06: Part 4: 从我开始,成为持续学习的父母榜样 26:12: 结语:孩子会成为你成为的那种人 ----------------------------------------------------- 欢迎给“硅谷育儿少数派”投稿! 我知道,在我们的听众当中,藏着许多有见地、有故事、有思考的你: * 也许你对教育有独特的观察, * 也许你正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育儿旅程, * 也许你所在的教育行业正在经历变革, * 也许你生活的国家或社区,在育儿文化上有许多值得被看见的细节, * 甚至你只是想问我一个问题,或者是表达你所代表的家长群体的需求, 无论是哪一种声音,我都诚挚欢迎你来投稿,把你的经历、思考、观察,分享给更多在育儿路上同行的华人家庭。 投稿方式 🎧 声音投稿: 希望你的声音出现在节目中?欢迎使用手机录音功能,将你想说的话录下来,发送到邮箱即可。 📝 文字投稿: 更习惯用文字表达?欢迎将你的故事、观点或提问通过邮件发送给我。 📮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请在投稿中注明你的联系方式。如果内容适合,我也可能会邀请你进行远程采访,成为我们的下一位对话嘉宾。 ------------------------------------------------ 支持原创播客,欢迎请Lena喝一杯创作咖啡! 这档播客是我在育儿之余坚持打磨的小而美的作品,也是一种陪伴家长、发出真实声音的方式。播客对我来说,是一件热爱且坚定的创作,但这也意味着不少日常成本:音频托管费、剪辑软件、设备更新……还有赶稿时那杯“续命咖啡” 虽然也收到不少广告合作邀约,但我始终坚持节目的内容独立与价值观纯粹,希望让这档节目保持免费、开放,始终如初。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也愿意支持我走得更远,欢迎请我喝一杯咖啡,为这份坚持注入一点温暖的动力。 支持链接:buymeacoffee.com/educationminority

29分钟
99+
1个月前

没有教室、全球游学、颠覆传统|就读创新大学(Minerva),是一种什么体验?

Minerva大学是一所位于旧金山的前沿创新型大学,致力于颠覆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它没有固定校园和实体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轮换的城市学习与线上小班互动课堂。学生在四年内将居住于七座不同的国际城市,课程以“能力导向”为核心,强调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跨文化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这类以全球流动、真实场域和技能培养为特色的“未来型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凤毛麟角,而Minerva也因此被视为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实验性与前瞻性的代表之一。它不仅重新定义了“上大学”的方式,也持续激发着全球教育者对于高教未来形态的深层思考。 在本期节目中,Lena邀请到即将从Minerva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田家源,分享他在这所“没有教室”的大学四年求学旅程,讲述学习如何突破教室边界、与世界同步成长的真实体验。 💡*节目中的专有名词解析: 1. 世界大学真实影响力排名:WURI(World’s Universities with Real Impact) WURI(World’s Universities with Real Impact)是一个聚焦于“真实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名系统。 不同于传统大学排名(如QS、THE)侧重论文数量、学术声誉等,WURI 更看重的是大学在以下方面的实际表现和社会价值: * 教育创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 创业与企业家精神 * 社会责任与伦理 * 工业合作与实用研究 * 学生就业能力 * 技术和AI的应用 该排名由韩国汉阳大学发起,联合包括联合国培训与研究所(UNITAR)、斯坦福大学国际创新中心等国际机构共同推动。 2. HC:Habits of Mind(思维习惯) 在 Minerva 大学的课程体系中,HC(Habits of Mind)是学生学习的四大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自动调动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内化的思维肌肉”。 例如: * 系统性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 * 基于证据的判断(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 识别逻辑谬误(Identifying Logical Fallacies) * 概率推理(Probabilistic Reasoning) 这些不是学一门课背下来就完了的知识,而是需要不断练习、在各种学科和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的能力,最终变成你面对问题时的“直觉反应”。 3. Lead Principles(领导原则) Lead Principles(引导原则) 是 Minerva 的教学理念之一,指的是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团队协作和社会行动中需要具备的价值导向和决策原则。 它们通常和道德判断、责任感、系统性思维等紧密相关,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不只是“聪明地”解决问题,更是“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比如: * 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 * 系统责任感(Systems Thinking for Impact) * 长期视角的思考(Long-term Consequentialism) 这些原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通过项目实践、跨文化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成为不仅聪明、更有担当的全球公民。 💡*节目内容时间轴: 00:27: Lena分享春假带娃感悟:适当躺平的好处 01:33: 主题和嘉宾介绍 02:06: 诞生硅谷的创新教育:Minerva大学 05:35: 访谈开始:田家源自我介绍 06:26: 怎样的机缘巧合选择了Minerva? 07:51: 低录取率:Minerva不一定挑学霸 09:06: 爸妈坚定支持去Minerva 09:44: 爸妈的顾虑也很make sense 10:45: 学校的宿舍和local partner 11:30: “没有教室和校园“的利和弊 12:28:从加州到首尔:城市更换的挑战 13:16: 多巴胺之后的实际挑战 14:14: 城市更换的体验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这座城市相处 15:02: 第一天来到旧金山的冲击 16:31: 第一天上课的经历 17:28: 那些年轮换过的城市 18:37: 疫情对“全球轮换学习”体验的影响 19:15: 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情感 22:01: 在柏林,我终于学了如何与这个城市相处 23:13: 对于Minerva的“能力本位教育”的体验 24:30: 大学四年,对生活技能有很大的提升 24:55: Minerva不太适合从一开始就决定专攻某项学科的学生,更适合愿意尝试和试错的同学 26:25: 如果重选一次,还会再选Minerva吗? 27:35: 家源介绍自己在做的创业项目 29:26: Minerva青睐怎样的人才? 31:56: 在Minerva的奇特的同学们 33:29: 在Minerva的华人同学:多元化的“七人七色” 34:51: 与传统大学的差别之一:Minerva学生的样本量很小 36:20: 创新大学里的同窗友谊:共同打怪的伙伴们 37:48: 高中同学的朋友圈:围城效应 38:22: 给高中的自己的建议:保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0:48: 四年感觉像过了四十年 42:12: 毕业后的计划:去哥大读研 44:15: 毕业生的角度看Minerva对教育形态的冲击和推动 47:13: Minerva学生活跃的线下活动 48:25: 在Minerva日常生活的schedule 49:23: Minerva像Startup,参与者都有创业家精神? 52:06: 学校只是个平台,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54:36: Lena总结:Minerva向我们抛出的问题 —————————————————————————— 📰记得订阅节目的简报平台(newsletter): www.educationminority.com ☕️喜欢我的节目,想要支持我的持续创作?欢迎给Lena买一杯提神咖啡:buymeacoffee.com

56分钟
1k+
2个月前
喜欢听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的人也喜欢的播客...
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