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03 只有考公务员才能防止失业焦虑吗?

naive理想国

过去的周末正好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参加国考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今年竟有200多万人报名并通过审查,比去年还要多30%。很多应届生都说,班上的一半人考公,一半人考研,考研的基本也是为了考公更有优势。 996加班内卷的压力和对35岁就会被职场抛弃的恐慌,似乎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原来最热门的互联网大厂,转而将公务员视作为就业首选。但考公的人越来越多,那公务员的职位也需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上岸的人只有少数。 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打工人的焦虑和压力到底该怎么消解?如何面对不稳定性? 本期嘉宾 严飞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01:42 考公人数暴增现象 03:27 白领求职的艰辛历程 12:31 中产阶级为何变得脆弱 18:21 是否要随时做好失业的准备 21:55 职场中的年龄、性别歧视 26:45 如何应对结构性的不平等 30:39 利用网络平台谋求新机会 33:33 年轻人该如何追求自己的价值 38:11 在悬浮状态下排解焦虑的方法 推荐书目 理想国纪实系列《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芭芭拉·艾伦瑞克 理想国纪实系列《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阿莉莎·夸特 💬 本期主持|乔乔 编辑制作|乔乔 🎵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阿明-表情银行 📧 [email protected] 微博 @naive理想国 💡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

42分钟
26k+
3年前

vol.002 以「科学风水」治疗城市病

naive理想国

究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挣了钱买了奢华的大房子,不就能活得幸福快乐了吗?但城市规划师会告诉你,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幸福生活是精心规划出来的,规划的尺度大到城市布局、小到街道邻里,甚至连房屋内的摆设,最终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生活质量,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风水”。 对于“住在这里会不会过得好”这件事情,我们总是会去问风水师,但实际上也可以去问城市设计者。今天我们就与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城市规划学者邱外山跨海连线,来聊一聊都市幸福生活的奥秘。 本期嘉宾 邱外山 | 康奈尔大学讲师、区域科学博士 内容提要 02:09 富裕的都市令人不幸 07:22 城市交通导致的家庭危机 12:36 违反常理的管制方式 19:02 城市规划学科的变化 24:05 如何塑造社区邻里的信任感 28:40 市民作为城市建设的甲方该如何参与 37:37 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40:33 通过造缆车治理贫民窟 50:54 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 56:37 我们做好准备迎接无人驾驶了吗 推荐书目 《幸福的都市栖居》查尔斯·蒙哥马利 💬 本期主持|乔乔 编辑制作|乔乔 🎵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新生-鸭打鹅 📧 [email protected] 微博 @naive理想国 💡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

65分钟
7k+
3年前

vol.001 愿你道路悠长|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圆桌对话

naive理想国

今年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已圆满落幕,青年作家陈春成以《夜晚的潜水艇》摘得首奖。 本届入围作品由阿来、格非、李宗盛、梁鸿、马家辉五位评委共同选出。在上个月末的颁奖典礼上,我们邀请了本届所有的评委,一起讨论他们对于青年作家的观察、以及对今年入围决名单的五部作品的点评。 入围决名单的部分作者们,陈春成、张忌、郑执、周恺,也来到了颁奖典礼的现场,一起讨论他们创作的重心、遇到过的困难、以及对自我的期望。 本期你将听到 【第四届文学奖评委圆桌】 嘉宾:阿来、格非、李宗盛、梁鸿、马家辉 01:30 本届参赛作品,呈现了什么样的趋势? 25:02 如何看入围决名单等五部作品? 【决名单入围作者圆桌】 嘉宾:陈春成、张忌、郑执、周恺(孙频因疫情未能到场) 40:54 面对这个时代,想要去处理什么样的问题? 46:00 写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51:01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理想的? 55:58 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颁奖词 56:42 陈春成获奖感言 01:01:17 彩蛋|《夜晚的潜水艇》之《竹峰寺》节选 推荐书目 💬 现场主持|梁文道 播客主持|乔乔 编辑制作|乔乔 🎵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开场白-李宗盛 竹-Jason Hou 📧 [email protected] 微博 @naive理想国 💡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

64分钟
24k+
3年前

中国走向世界,李鸿章、袁世凯功不可没?

naive理想国

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与之前主流叙事中被妖魔化的形象不同,这部剧中的李鸿章、袁世凯不再是不仁不义的卖国贼或阴险的弄权者,故相当一部分观众大受震撼:“怎么能这样演袁世凯、李鸿章呢?” 抛开“裱糊匠” “丧权辱国”等标签化与感情色彩浓重的叙事,把人物放回历史本身,本是学术研究应有之意。在近代历史转型时期,李鸿章更像是从旧官僚到新先锋的过渡,袁世凯则从顶梁柱变为“邦之贼”,大变局之下,中国也逐渐更新,走向世界。可以说,不理解李鸿章和袁世凯,就无法理解近现代中国。 历史学家马勇几十年研究晚清历史,结集《晚清四书》等著作。本期Naive咖啡馆,借理想国推出冈本隆司《李鸿章·袁世凯》一书契机,邀请到马勇教授,一同聊聊李鸿章、袁世凯两位“豪杰”。 与当前大部分动辄四五十万字、可读性不高的人物传记相比,《李鸿章·袁世凯》这本人物小传有何独到之处?李鸿章、袁世凯在近代历史转型时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两个人物对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借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对外一系列的冲突与摩擦,近代史只是充满屈辱的近代史吗? 本期嘉宾: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期你将听到: 3:12 “现在很多写作者一写人物传记就是四五十万字,但实际上只是简单征引而非消化原始资料,文本可读性非常低” 3:36 大众写作不等于屈格写作:作品的通俗性与学术水准并不冲突 4:45 “近代中国转型时期,如果排十个人,少不了李鸿章和袁世凯,如果排五个人,还是少不了他们两个” 7:02 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师生三代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全程:曾国藩时中国开始接触世界、李鸿章操刀中国走向世界、袁世凯时中国已在世界之中。 13:01 李、袁二人在一段时期内的主流叙事中被妖魔化,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时,相当一部分观众大受震撼:“怎么能这样演袁世凯、李鸿章呢?” 14:37 “丧权辱国”条约签订的责任不在个人:没有李鸿章,还会有“张鸿章”、“王鸿章” 16:45 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中外之间的摩擦冲突不仅仅是悲情叙事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要放在具体情境中讨论 22:21 清朝的满汉双轨官僚架构中,满大臣主导政治运转,汉大臣负责技术性内容。 32:41 在历史的偶然作用下,近代中国如何“走向共和”? 39:47 近代中国特色旧殖民主义下脆弱的属国体制:琉球问题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此后属国不到二十年全部解体 40:47 不必用全然的悲情色彩看待属国解体,这种妥协是现代国家建构中无法超越的一部分 47:38 近代中国的叙事主题中除了反帝反封建外,还萌动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国家的构建,这段历史不是一直沉沦、堕落的 推荐书目: 《李鸿章·袁世凯》冈本隆司 《晚清四书》马勇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走向共和》-徐沛东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4分钟
20k+
4年前

对话吉井忍:我想吃遍所有的驻京办

naive理想国

在台北生活时,吉井忍常听人讲起:“法国人那么浪漫,他们知道「活着的喜悦」”。为了找到这份「活着的喜悦」,快30岁那年,她申请了去法国的为期一年的签证,随后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照顾3岁的小姑娘罗拉。某天两人外出散步时,在深林中迷路又复返。当晚,吉井忍坐在安静的村庄,听着从远方树林间传来的婉转鸟啼声,那一刻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就活在当下。 这种探索与追寻也贯穿了她的青春时期。读大学时,吉井忍读到夏目漱石的《我的个人主义》,了解到他摸索多年才发现写作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想“夏目漱石这么伟大的人都这么烦恼过,他也是三十多岁才找到想做的事情,所以自己更要花时间探索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在这份指引下,她逃离日本去往“更自由”的海外生活、不断从事新的职业......可以说,正是这些尝试为《四季便当》的写作奠基。而美食,也逐渐成为她承载日常生活的载体。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作家吉井忍,聊聊她的新书《四季便当2》以及与之相关的美食记忆。与七年前创作《四季便当》时相比,吉井忍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她怎样看待自己与美食的关系以及《四季便当》在豆瓣的“走红”?她是怎样寻找到“活着的喜悦”与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的,这种探索过程又给当下焦虑的年轻人以何种启迪? 本期嘉宾: 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 张婷,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2:49 疫情消解了脆弱的日常,但也使吉井忍更加珍惜生活之美 4:37 吉井忍在日本驻华大使馆的某场会议中观察到,参会的中国高校老师对主办方提供的便当并不满意,觉得还不如下馆子 5:58 “我其实不是一个美食家”:美食并非生活的全部,而是承载日常的载体 7:59 在深林中迷路复返后,吉井忍坐在安静的村庄,听着从远方传来的鸟啼声,那一刻感受到了曾经想要知道的「活着的喜悦」 14:53 做经济记者期间,吉井忍撰写的经济新闻被指出很多问题,但分享日常生活的文章经常在公司得奖 16:03 吉井忍之所以选择去成都留学,是因为“有这么可爱的熊猫在这,我一定要去看看” 18:06 “在宁夏吃的牛肉面特别好吃,是在日本根本吃不到的味道” 23:00 “从没想过自己走过红,我是个非常不起眼的小作者” 23:49 吉井忍大学时读夏目漱石的《我的个人主义》,了解到他摸索多年后才发现写作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想“夏目漱石这么伟大的人都这么烦恼过,也是三十多岁才找到想做的事情,所以自己更要花时间探索” 27:02 和吉井忍一起在餐厅打工的日本年轻人,即使收入微薄、未来也不确定,但仍对当下感到知足 28:23 吉井忍20岁时对日本社会中自我规训的氛围进行反叛,于是逃离日本,去往“更自由”的海外 30:25 给当下焦虑的年轻人的建议:走出舒适圈,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那样就会明白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如果世界上有这样生活的人,那我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活着 36:02 “成都人一直在玩儿,他们什么时候工作呢?” 37:04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想吃遍所有的驻京办,没达成这个目标” 推荐书目: 《四季便当》吉井忍 《四季便当2》吉井忍 主持: 郝汉 张婷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Ritournelle-Tété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1分钟
7k+
4年前

假如罗杰·伊伯特活着,他会是抖音电影大V吗?

naive理想国

罗杰·伊伯特是第一位因写影评获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 他是一位十分勤勉的影评人,一生笔耕不缀,从未停止过对电影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他的影评人生涯与新媒体的发展关系密切。从《太阳报》出道后,他很快进入到电视行业,之后为适应专业影评网站大量涌现和读者转向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现实,伊伯特还与时俱进,创办了网站,并设立了推特账号,用来发表自己的文章。 不仅如此,1999 年,伊伯特创立“沧海遗珠电影节”(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 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其中也包括上映时遭遇巨大争议的《2001太空漫游》。若干年后的沧海遗珠电影节,罗杰·伊伯特选择重映这部影片。在感叹时间证明了这部沧海遗珠之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影评人的不断书写,使得它不会成为一部被人遗忘的作品。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青年学者白晓晴与影评人桃桃林林,一起聊聊这位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影评人以及他以个人视角撰写的影评集《伟大的电影》。罗杰·伊伯特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在西方作为一种职业的“影评人”是如何影响电影创作和电影工业的?口碑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票房?在被算法与大数据包围的当下,大家的观影习惯与电影艺术品味发生了哪些变化,影评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 本期嘉宾: 桃桃林林,影评人、微博「桃桃淘电影」主理人 白晓晴,青年学者,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3:58 罗杰·伊伯特从未停止对电影发表自己的见解,据说一年365天中,他每天都在看电影和写作影评 7:12 罗杰·伊伯特的魅力来源于他与时俱进的多元身份:除写作外,他还与新媒体的发展关系密切 10:04 除了能够精准捕捉电影的特质外,罗杰·伊伯特的作品兼具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与深度的思想 15:02 罗杰.伊伯特在影评中还原了《2001太空漫游》首映时的现场情况:洛克·赫德森看完电影骂骂咧咧地走了 16:16 尽管是扎根于美国本土的影评人,但罗杰·伊伯特的笔触并不局限于好莱坞电影,他一再强调了对小津安二郎的喜爱、对黑泽明的崇敬 18:17 在黑命攸关运动尚未发生的几十年前,罗杰·伊伯特认为《乱世佳人》的确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其中的种族问题也不应忽视 18:40 罗杰·伊伯特批评观众只关注娱乐电影,而非黑白电影与经典电影,他只能通过DVD或电影网站观看这些影片 24:18 尽管评价体系在电影行业越来越得到重视,但豆瓣评分或影评对于电影票房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是更多地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6:20 国外电影网站如IMDB会赋予专业影评人更高的评论权重,借此引导普通观众 29:13 电影《钢的琴》上映时,恰逢大众探讨“影评人真的能影响票房吗?”尽管专业影评人力荐,但《钢的琴》票房惨淡 34:53 抖音等短视频媒介对电影领域的侵入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众追求快节奏的心态:“与其花费两个小时,不如用五分钟简单了解一下电影讲了什么” 36:10“五分钟看电影”短视频也有创作者的意志体现,短视频影评还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37:09“影像要用影像来呈现”:具体到某个镜头或场景的讲解,视频影评比文字影评更加清晰。 44:05 豆瓣荐影的背后是算法在发挥作用,但回想起当时,“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的推荐语带来的是温情与社群感 46:21 不必对大数据全然地持有悲观情绪:一个比较人性的算法是能够彰显个人意志的算法,它会还原人的复杂性,且开阔使用者的视野,使其接收到自己想要接收、且有意愿接收的内容 52:53 经典电影传递的真实情感会超越时间,打动一代又一代观众 54:21《2001太空漫游》在上映时遭遇巨大争议,若干年后的电影节,罗杰·伊伯特选择重映这部“被人忽视”的影片。影评人的书写和时间证明了这部沧海遗珠之作。 推荐书目: 《伟大的电影》罗杰·伊伯特 《伟大的电影2》罗杰·伊伯特 《电影时代》保利·娜凯尔 主持: 余雅琴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2001太空漫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序曲\理查·斯特劳斯-群星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6分钟
3k+
4年前

雷佳音x双雪涛:电影和小说本该是兄弟

naive理想国

电影《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原著小说集《飞行家》,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电影主演雷佳音、作家双雪涛,回顾了他们因电影结缘的友谊,聊了聊他们在创作上的想法,以及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雷佳音,演员 双雪涛,作家 吕彦妮,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2:38 双雪涛、雷佳音回忆两人在电影拍摄现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5:32 当看到小说从作家的精神冒险变成演员的肉体试炼,我感到非常神奇 7:11 中文小说里除了王小波,目前只有双雪涛给我带来了阅读爽感 17:00 双雪涛平时给人讲故事和他的小说里写得同样精彩 19:33 雷佳音曾反复给朋友讲述小说《宽吻》里的故事 28:55《刺杀小说家》关注文学的力量,有种理想主义的感觉 34:07 我没有编故事的才华,而当一个演员能让我活在许多精彩的故事里 36:54 创作(演戏、小说)能够没有观众,纯粹为了自我表达吗? 40:08 考虑观众的创作也可以是高级的,只要观众足够高级 46:01 雷佳音的阅读习惯是买了的书必须得读完,只放弃过《黄帝内经》《单行道》 49:12 演员和作家在创作之外,该怎样接触真实的生活? 52:30 电影和小说本该是兄弟,但今天文学里有营养的东西,电影反倒不在意了 54:45 又有故事性又严肃的电影应该是电影原本的模样,但放在中国这样的电影可能也没人看 57:51 东北文学和东北电影:黑色性、偶然性、语言性 59:30中国电影的文学底座还是不够坚实,需要时间 推荐书目: 《飞行家》双雪涛 《猎人》双雪涛 《聋哑时代》双雪涛 主持: 吕彦妮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刺(《刺杀小说家》电影主题曲)-Gai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6分钟
32k+
4年前

我在刑警大队一边实习,一边创作谋杀故事

naive理想国

四年前,在老家的一次饭局上,大头马听闻了一起刑侦案件。在一篇创作谈中,她写道,讲述案件的老公安提到一个令她“心中一动”的细节,凶手杀人被捕后,老公安与凶手妻子约定在当年案件分管辖区的办案中心门口会面,“我老远地就看到了她,打扮得整整齐齐,穿着一条花裙子,竟然还撑了一把阳伞。我觉得实在不可思议,她表现得这么镇定。我们简短地告知她她丈夫被捕的消息,又聊了一会儿,当我问她,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她说,‘当然是砸锅卖铁也要救他’,说到此,两行眼泪才一下子流了下来。”被“竟然”二字触动,也是出于对这起命案的好奇,她去了当地的刑警大队实习,同时创作了刑侦小说《白鲸》。 大头马称,“每当我想开口说真话的时候,我总是会以虚构的形式来进行假装。”脱胎于真实的所见所闻,小说却渐渐脱离了作者的掌控,有了自己的灵魂与生命。《白鲸》创作完成后,沉浸于故事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大头马过了半个月都未去回看这个故事。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作家大头马,聊聊她的小说集《九故事》,本书收录的六篇小说名均采用了经典的、已经存在的小说名,如梅尔维尔的《白鲸》、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贝娄的《赫索格》等。她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关联性?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她对于其职业现状与创作意义又有何看法? 本期嘉宾: 大头马,作家 格里格,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4:59 相比于自我评价,“有趣”更是对身处的世界的一种态度 6:13 大头马谈“自己的毕生信条是绝不工作”:抵制的是仅仅为了生存所需换取报酬的劳动,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行业与自我认知能够自洽,那么这样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11:10 专职写作与想象中不同,封闭的状态会形成恶性循环,“当你越来越不了解所不了解的东西时,写的东西也愈发乏善可陈” 15:50 带着使命感的创作是危险的:“我不会想写小说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自己做这个事情很自然,就是因为我想做,就做了” 19:21 与其说是为了写作刑侦小说才去刑警大队实习,不如说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着写小说的名义去了解案子 23:54 《九故事》里每个小说的名字都采用了一个经典的、已经存在的小说,与原作间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29:49 一种写作方法论:对所写作领域缺乏经验与想象力时,可以通过和故事相关的人漫无目的地接触来弥补 35:13 创作完小说《白鲸》的倒数第二天,大头马持续从早上写到凌晨,大脑高度亢奋,只得吃安眠药强迫入眠 推荐书目: 《九故事》大头马 《谋杀电视机》大头马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大头马 主持: 格里格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Endless-Keith Jarrett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8分钟
5k+
4年前

对话梁鸿:有"打工人"的自觉总是好的

naive理想国

十年前,《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掀起了持续至今的中国非虚构写作热潮。作家梁鸿带着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与对乡村的人文关怀,回到故乡梁庄,记叙了一个中国平凡村庄里的人与事,书写那沦陷的故乡,那些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和他们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 十年过去了。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梁鸿选择重返梁庄,并著就新书《梁庄十年》。当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在中国尘埃落定,当世界被病毒历史性地改变,梁庄和那儿的人们又有何变化?十年前离开梁庄外出漂泊的人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作家梁鸿,回顾去年种种和乡村密切关联的热点话题,如三和大神、小镇做题家、杀马特、留守女性拉姆遭遇的家庭暴力等,聊聊梁庄的 “打工人”,他们会比如今的打工人要幸运吗?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我们又能从梁庄的日常与琐碎中找到怎样的慰藉? 本期嘉宾: 梁鸿,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3:35《出梁庄记》中的“打工人”是沉默的,他们的困顿不止是“早安,打工人”语录中的调侃 9:01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年,梁鸿重返梁庄,一个村庄的日常如何给人安慰,拯救我们? 10:36 十年过去,梁庄有什么变化? 13:55 读书依然是农村子弟的唯一出路吗?怎么看待三和大神和小镇做题家? 19:39 梁鸿谈教育:面对内卷化的残酷现实,“我也屈服了,孩子太早想太多确实会痛苦” 26:42 梁庄公路边的杀马特们,“他们试图确定自我,而人们往往只批判它的可笑和肤浅” 28:27 被遮蔽的女性命运:“我意识到我在《中国在梁庄》提到男性时都用了姓名,而女性仅用某嫂某婶,没有想到过她们也有姓名” 30:29 梁庄那些外出打工的女性、面容姣好的女性都被污名化了,她们在人们窃窃私语地层层涂抹中被神秘化了 32:05 从拉姆案、方洋洋案观察留守乡村的女性状态,“对女性权利的漠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39:48 “她说:我就是找个老男人,我就是为了来北京”,《梁庄十年》里逃离乡村的女性如何自我救赎? 40:54 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并不见得比十年前的梁庄“打工人”幸运,但有自我意识和反省能力总是好的 43:04 在士绅化的大都会中,在城中村消逝之后,来自一个个“梁庄”的“打工人”们又如何找寻身份认同? 45:19 “我考虑十年后再出梁庄,去看看那些外出打拼的年轻人怎么样了” 推荐书目: 《中国在梁庄》梁鸿 《出梁庄记》梁鸿 《梁庄十年》梁鸿 主持: 余雅琴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时代的晚上-崔健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6分钟
16k+
4年前

叫唤自由叫唤得最响的是那些使唤黑奴的美国人

naive理想国

塞缪尔·约翰逊曾简洁有力地质疑1775年的美国人:“为什么叫唤自由叫唤得最响的,是那些使唤黑奴的人?”西蒙·沙玛在《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一书中掀开了美国独立战争中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那一部分,即一大批北美大地上的黑人奴隶为了自身的自由,投奔大英帝国,和那些争取美国独立地位的爱国者们浴血奋战。这一事实本身松动了我们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一般认识,本来看似正当、正义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行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小撮白人奴隶主们保卫不公、不义的黑人奴隶制的野心颠覆。那么,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美国建国神话背后的“说书人”是谁?历史上的种族纷争如何作用于当今的美国社会?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从事美国革命研究的政治学者郑非,谈谈人们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种种误解,以及那些被主流叙事刻意抹去的,众多废奴倡导者、黑人奴隶与北美爱国者奴隶主们的血泪斗争。 本期嘉宾: 郑非,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任职于上海政法学院、关注族群政治、帝国政治 徐悦东,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你将听到: 3:48美国建国神话建立在自由的谎言之上吗?从《纽约时报》前年获普利策奖的1619项目谈起 10:29《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动人地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中那些失败者和边缘人的故事 11:44独立战争期间,逃跑投奔大英帝国保皇党军队的黑人奴隶约有8~10万人,占到北美黑奴数量的五分之一 13:49西蒙·沙玛怎样在细节中揭露出美国革命保皇党和英国正派议会绅士的双重虚伪 16:17美国人真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才闹革命的吗?该怎样全面地理解美国革命? 19:57中国人对美国革命的一般认识:反帝国主义叙事、朝廷多行不义,百姓不堪税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24:22美国革命是一场英国内战,美国独立是英国内战的结果 28:01怎样理解大英帝国在美国革命后,在塞拉利昂进行黑人自由自治实验的全面失败? 31:28对政治正确的工具性利用让种族问题演变成了一场文化战争,而简单的种族压迫问题 33:17今日美国的种族纷争,或许和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比较相似 35:25白人种族主义已然愈演愈烈,美国社会在未来的种族情绪和斗争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推荐书目: 《风雨横渡》西蒙·沙玛 《帝国的分裂》郑非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伯纳德·贝林 主持: 徐悦东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Amazing Grace-Judy Collin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7分钟
5k+
4年前

对话顾湘:如果永远在工作,那我活着才没意思

naive理想国

顾湘辞去工作选择在上海郊外的赵桥村隐居,如今已经六年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目前过上了向往已久的“钱少事少”的生活。她将她在赵桥村的日常写成《赵桥村》,于前年由理想国出版。在自然、季节的变幻之中,一个上海郊区的小村庄被她谱成了一曲关于21世纪都市与郊区日常的咏叹调。 在顾湘记录自己千禧年前后在俄国留学岁月的一部早期作品《在俄国》中,这种咏叹日常的基调便早已存在。不论是写俄国还是写上海郊外,顾湘的语言都充满细节,她总能关照到日常生活的残破、永恒,她将极其平常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并妥贴地将之安置到属于她自己的节奏之中。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作家顾湘,聊聊她的驻村日常与创作,回忆俄国岁月以及自由自在惯了的她又对当下焦虑的都市生活有哪些观察? 本期嘉宾: 顾湘,作家、画家 董牧孜,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3:15从2011年到2019年,顾湘8年间都没出过书,她在干什么?她有创作焦虑吗? 5:42在千禧年前后,顾湘为什么会选择去俄国留学? 9:56 “上海的冬天让我皱缩起来,但《在俄国》的冬天却相当明朗” 12:04莫斯科光头党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败坏了普通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15:07萌宠博主大V@顾不厌的社交媒体生活观察 16:32 “邻居空调的轰鸣声”是住楼房不可避免的事情,住在村里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17:46《赵桥村》:在废土和科技交织的21世纪田园,书写关于季节与自然的终极浪漫 20:24顾湘为什么辞职来到上海郊区过隐居生活 22:22 “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过有时候为了生存确实要牺牲一些时间” 24:17 “如果永远在工作,那我活着才没意思” 25:42上班忙到没有闲暇确实可能没时间了解自己的兴趣或者成为自己 27:30生活里特别容易丧的人(如太宰治)其实是内心“有劲”的人,因为忧郁是低落的热情 29:40顾湘身上那种自由散漫的文艺青年性格从未被现实改变过 32:14在北京时,顾湘因为“穷”被逼到要去当铺的经历 36:14 “我并没有因为青春文学好卖,就听出版社的建议多写一些青春文学” 37:08 “被郭敬明铭刻的传奇作家”顾湘和那些80后作家依旧保持着联系吗 38:19日常生活对顾湘创作的影响,“我希望来自真实的细节越多越好” 39:26一个被猫给耽误了的旅行作家 41:15 “长篇小说对我而言太难了” 推荐书目: 《赵桥村》顾湘 《在俄国》顾湘 《好小猫》顾湘 主持: 董牧孜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管薇 配乐: Infinity-Zemfir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1分钟
26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