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话】 很理解李翊云用英文写作是因为母语是一种public language,而坚持不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件事,未必是遗憾。lost in translation,那丢失的,才是想要找回的。 translation在去年的好几个月里,也出现在我的日常情景中。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也是身体的、情感的。当我们从普通话转化成方言时,就是在消解官方语言的严肃性、权威性。借此“翻译”成为一种基于共同生活的提醒。 许多个需要“翻译”的时刻,是我们重新寻求联结的时刻。 Show notes: 1.文本中的translation:李翊云,从公共语言到私人语言 (重新夺回语言) 2.日常生活中的translation:女性间的语言;从方言到普通话 3.插曲“你叫我译一首德语歌词”:茨维塔耶娃用德语给里尔克写信 4.亲子之间的translation(语言的,关系的,权力的) 【提到的作品】 Where Reasons End 李翊云 B站up主:一颗半桃酱 里尔克的书信(我那本翻译太差了,不推荐了) 【本期片头曲】 Bitter Sweet(德剧,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本期内容】 part1 1.对编剧简莉颖过往的戏剧作品梳理 •《服妖之鉴》 •《春眠》 •《三姐妹(和她们的brother)》 •《直到夜色温柔》 2.用议题写人物:编剧的团队做了两年的田野调查,最终决定了以基层幕僚来展现人的复杂 3.简莉颖的个人风格,台词口语化,本土化,海龟意象反复出现 part2 1.通过一场彩带戏,写出了权力制造出的“爱的情景”;强人光“强”不够,强人展现“弱”的部分才是景、物到位 2.通过裸照这场戏完整呈现出了女性在一段不对等关系中,看似自愿的非自愿 3.编剧借谢盈萱之口再次安慰了受害者。女性在反思,在自责;男性在狡辩,在责怪他人 4.第八集的couple线收回:“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 5.可以想象一下你更愿意成为幕僚or舞台中心的那个人 part3 1.《漫长的季节》vs《造浪者》:前者是男人班底,男人戏;后者是女人编剧,女人主演,女人戏 2.写过去的剧vs写未来的剧:大陆的剧大多都在怀念过去,我们好像不知道一个值得憧憬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 3.词条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创作是为了联合
【主播的忏悔】 本期节目出现了主播不小心的吧唧嘴,先和大家忏悔。因为这次聊的是一个我太熟悉,又太兴奋的话题,所以情绪有点激动。本来重新录了一个版本,但我还是更喜欢原始版本里的情绪反应,最终决定放出这个版本。下次录制一定会注意,感谢大家。 【本期内容】 00:00-03:53 悬疑剧里的重庆,满足两大条件:能追凶(地势上);能生活(食物,文化氛围) 国产剧从重庆抓取的两大美食元素:火锅,小面 重庆人吃面除了辣油的选择,出现在点单这个环节里的追加需求一般是,面的软硬度,菜和面的多少 03:53 -06:34 重庆时尚卫视培养出了一批本土气质浓郁的地方演员,他们在迷雾剧场里充当了“本土化”作用。《生活麻辣烫》和《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相撞,让小时候的我“远离”文化中心 08:11- 10:19 关于《龙城》在重庆取景的豆瓣评论,启发了我对重庆气质的思考。重庆人的“疯”是一种基于气候的,即时的、健康的情绪反应 10:19-12:08《雾都夜话》的经久不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气氛是包容的 12:09-15:19 社会案件里的重庆:万州2018年公交车坠江事件,北大吴谢宇案 对重庆的想象:从地理、交通上让人失去方向感,失去时间感,符合悬疑剧的非线性叙事;文化氛围上对lgbt的包容,“边缘人群”相对生活自由 15:20-15:58 推荐一个香港新闻人创作的与交通相关的节目:《这么远,那么近》,他们做的重庆这期满足了我一直好奇的交通视角 15:59-19:09 重庆“迷雾”的消失:当下,我们的眼睛会如何面对一座城市 【提到的作品】 《生活麻辣烫》 《雾都夜话》 《这么远,那么近》 《尘封十三载》 《沉默的真相》
春天来了,祝大家春天快乐。 本期不定时更新节目你将会听到: 1.韩剧里的“写信体”是一种封在邮戳里的语言。 2.韩剧《人间失格》里的“信”既是剧情的隐藏信息,也是将寂寞“可视化”的一种形式。 3.《黑暗荣耀》里的“妍珍呐”是东恩无法得到明确答案的发问,不断发问的同时也在步步逼近加害者。“妍珍呐”可以作为复仇计划上的进度标识,每喊一次“妍珍呐”,都是在计划线上打了一个绳结。 4.为什么要写信,为什么要用写信的形式来表达。 5.金爱烂的短篇小说《三十岁》通篇采用第二人称的形式,小说内容就是一封信的内容。 6.“信”是非常适合我们东亚人含蓄、隐秘情感表达的文体、实体。 7.我们东亚人的胃有时候比心还敏感。
主播的话: 读笨书的听众你们好,这期节目我选取了一个非常耸动的标题,这算“蹭热点”吗?我想聊女性主义很久了,因为我实在是有一堆故事想要分享。昨天上野千鹤子与北大学生的对谈视频我也发给了我的奶奶,奶奶回我的讯息让我忍不住想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名女性主义者”。目前我的答案是,永远在更新自我的人,永远在书写故事的人。我不知道这期节目最终会被多少人听到,会不会被骂是蹭热点,以及我录音时的声音有点沙哑,甚至会有一些杂音,还希望你能谅解。 主播实在是一个没有什么经验的人,但后续我一定尽量保证音质。最后,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聊的内容,欢迎你在评论区里和我留言或者分享你的女性主义故事。再次感谢大家的订阅和收听,祝你听得愉快。 本期Show notes: 00:00-03:30 这期播客背景介绍:去年重庆静默期间,我和奶奶的一次通话,更早时奶奶对我的“恋爱期待” |录音穿插from奶奶的川渝方言 04:33-09:41 “静默时期的故事”,“等待的故事” |当一个女性说出自己的痛苦有五分时,也许她的痛苦已经达到九分了,言说痛苦是很困难的,女性长辈们缺少表达痛苦的语言。 09:42-11:24 什么样的人才是女性主义者? 11:25-12:37 小时候因为瘦弱,会被人说“你妈没给你喂饭吗”,似乎小孩的健康与否全都是母亲的责任 12:38-14:10 对权力的敏感,男人的劝酒 14:12-16:56 作为李宇春的粉丝,我曾经在学校遭受到的一些“暴力” 16:57-19:29 林奕含的写作于我是一次全新的写作,她写得有多好,她就有多痛苦。(注:林奕含原本就是非常有才华的人,这里我不是想说因为她足够痛苦才写得如此的好) 19:42-23:04 作品推荐 马雁《马雁散文集》 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 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 纪录片《日常对话》 节目里提到的两个独立书店是: 重庆-雾读读旧书店 成都-读本屋书店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独立书店! 本期节目剪辑from橘子uwu 本期节目主播from二三
00:00-02:32读笨书(Read or die )产生的原因 02:34-04:53《黑暗荣耀》里的东亚情节,女主复仇首先割舍掉的就是“体验”和“情绪”。当前的社会,所有的“体验”似乎都被商品化了。 04:53-06:24《黑暗荣耀》里的大姐,肯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是你只要去行动,就会产生体验。当你用语言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时,就没有人可以拿走属于你的那份专属体验。 06:24-07:20 快乐和痛苦是一体两面的,快乐的前提是严肃。 07:20-08:40分享南大高子文的一篇论文以及《脱口秀大会》slogan的变化。 08:41-11:04高子文“喜剧呼唤自由精神”。 11:04-13:49我的个人经历,老师嘉奖小孩的单纯,否定小孩的敏感、复杂。 13:50-15:56陆茵茵的《台风天》,文学中的“不快乐女孩”和“不快乐时刻”。 15:57-25:37《台风天》里的一些片段。 25:28-:大家多给我留言吧,如果可以。 本期节目里提到的内容:【1】“喜剧”的当下及未来——评南京大学戏剧《蒋公的面子【2】陆茵茵《台风天》
00:00-01:38 播客来源之一,国产剧中的女性情谊 01:38-03:39电影《蜂鸟》中的女性情谊是更复杂且暧昧的。电影中的女老师形象也和男性创作者凝视下的女老师形象有很大差异,一句话概括就是洪尚秀电影里会出现的角色。 03:40-05:25张小虹在《城市是件花衣裳》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篇论文 05:27-08:24大陆语境下的“女性情谊”几乎就等同于女性友谊,台湾语境下的“女性情谊”则多了一层“同性之爱”。台湾有着“女性情谊”的书写传统(我自己定义的,不一定对),从邱妙津,叶青,到戏剧界的简莉颖,文艺界有邓九云等等,包括林奕含的fb里也有相关书写 08:25-09:21论文对我的意义是过往经验的填补和过往记忆的再次解释 09:22-13:07我的个人经历 13:09-15:00分享一段我的“文学时刻”,我所观察到的我对女性身体的观看与我对男性身体的观看是非常不同的。 15:01-18:24 分享论文里我的highlight 文中提到的论文是:张乔婷《从身体欲望到身份认同——校园空间中女同志的存还机制》论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