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晓静教授 | 新传学子如何应对就业?

本期节目:怎么准备简历更亮眼?哪些知识和能力储备能提高竞争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来接收晓静老师的tips~ 【节目文稿】 在上一期节目中,晓静老师跟我们谈了如何看待现在就业困难的问题和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的工作选择,那今天呢我们继续来聊一聊,如何应对以及看待工作与就业。 Q:晓静老师,在这样的就业困境之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应对方式可以给到同学们? A:我就先说说我自己观察到的,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三个小方面。那第一个呢,先从一个微观层面来讲,就是大家在简历的这个把握上伞要下点功夫的,一定要突出你所针对的这个目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这个你所投的这个单位上、它所需要的能力上,要突出你的个性,个人在这个方面的积累,已有的一些典型的事迹或者案例。一份简历可以投很多的单位,但实际上呢,你不同的学校,它招聘的时候,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它更侧重于你的理论的积累,或者需要招聘你过来是要教我们理论类的课程;而有些学校可能更偏职务或者教学类的岗位,那么你在不同的简历的准备当中,你可能要有不同的修订。那第二个呢,就是从中观层面来讲,从大家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来讲,我觉得作为文科生,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保持眼界开阔和一专多能是非常重要的。上周我们刚刚到北京一些主流中央级的媒体调研回来,我们也问到了就业难的问题,那所有的单位,特别是三家央媒,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一个核心词,叫一专多能。当我问到一专多能这个专到底什么能力是最核心的?大家猜猜是什么?所有的单位都说到沟通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眼界开阔也是不同的用人单位都提到的,就是现在的同学,大家好像只关注自己那个小圈圈范围的那点东西,特别在社交媒体造成了信息茧房之后,大家对于很多广阔的世界应该所关注的事情都不是特别了解,国家和世界的一些文化和历史的积累都比较有限。和理工科的同学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在于我们的专业壁垒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作为文科生,你在你的专业之外去学习其他的文科类的知识包括像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等是有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拥有很开阔的一个视野,在你未来从事文科相关的工作上会让你看得更远,看得更深,看得更透。那最后一点呢我想可能有点鸡汤的意味,但是也是我的真心话,就是一定要保持身心健康。因为实际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因为一时工作的困境特别焦虑,身体受到影响,这样非常不值得。像我读了一本书卡尔加德的《大器晚成》,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我也可以送给大家:乾坤未定,你我皆为黑马。所以没有必要特别焦虑。 Q:同学们心中还有一个困惑,就是大家是觉得被社会时代的浪潮去裹挟着前行。那晓静老师,您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A: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也是比较难回答,但是我想到的是西方的一句谚语:太阳底下无新事。大家今天所年轻人所面对的这种精神的迷茫,让我想到了在100多年前德国的年轻人,在一战以后,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种非常混乱的、混沌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年轻人也是找不到人生和工作的意义,大家也都知道非常有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1917年的时候,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以学术作为志业》。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有两个意义,一个呢,它是作为一种职业,job,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风雅只为稻粱谋,我们有了工作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这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一个必须所在,这是一种大家工作的一个起点条件。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工作作为一种志业,英文vocation。他非常尖锐的指出,如果你要把学术作志业其实是非常非常艰难的。当时的年轻人是希望通过学术来改变这种迷茫和困顿的状态,那韦伯很尖锐地说到,或者很冷静很审慎地说导,其实不可能以学术作为一种先知的。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当你把学术作为志愿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你的投入跟你的回报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学术腐败,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做科研做的不如你的人,他拿到的各种头衔、好处可能都比你多 ,又比如说学术评价的标准过于量化、过于刻板。韦伯当年指出的这些问题,其实今天也依然存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学术作为志业,或者说做学术,还有没有意义?那么,韦伯当时在分析了很多学术作为志业的这种艰辛、无意义无价值以后,他最后给出的这个回答是:让我们保持头脑的清明,获得内心的一致性,形成完整的人格。在这个演讲的结尾,他引用了以赛亚书与守夜人的回答,他说:守望的人啊!黑夜还要多久才会过去呢?守夜人回答说,黎明就要来了,可黑夜还没过去,如果你还要问,那就回头重来。他其实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希望期待一个新的救世主来拯救自己,那还早着呢,黑夜根本就还没有过去。他是很尖锐的击碎了我们这种虚幻的幻想,唤醒我们每个人要直面现实。但是韦伯同时指出,黑夜仅仅靠等是等不过去的,在黑夜里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觉得应该去做的事情。他这是一种可能,是一种鼓励,一种激发,一种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这个志业的艰辛以后我们依然去坚持。最后,我想说如果说大家的工作是你真正觉得发自内心很热爱的,让你即便知道它的艰难,也九死不悔,那我想说,那我很恭喜你,你从工作中获得了一种志业的意义,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8分钟
99+
1年前

对话李晓静教授|新传学子就业难吗?

本期节目: 新传学子就业难吗?如何寻找第一份工作?李晓静教授分享就业干货~ 【节目文稿】 春招即将进入尾声,秋招和毕业季也将到来。屏幕前的你何去何从?你是否也经历过一次次的简历投递、官网测评面试等等,是否在一次次的投递中感到有一些迷茫和焦虑?是否感叹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卷不到尽头?我们再次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晓静老师来跟大家聊一聊就业以及身处就业浪潮中的毕业生该如何自处? Q:首先有第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大家现在都说就业是卷中卷,那老师您如何看待就业难的现象呢? A:这个问题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层面来讲,确实这两年由于全球范围爆发的大规模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这个经济形势还有就业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比如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我们的留学生在出国以后,读完书,他可以在国外找到相应的职位,但这两年都陆续回流,这样的话也对国内的同学的就业资源确实造成了相当的挤兑。但另一方面我想表达的是,可能大家现在所感受到的一种就业难的刻板印象,或许也是拜国内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报道所赐。在传播学上有一个理论叫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就是SAF,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讲,某些风险信息的在传播过程当中,由于人们的心理、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可能会放大人们对风险的一种感知,真正的风险可能并不如大家所感受到的那么大。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收到大家的访谈提纲以后,我还特意问了一下我们学院这两年分管就业的老师我们这几年的就业数据。实际上,从20年到22年这三年期间,我们学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就业率平均都在90%以上。换言之,跟之前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一个下降,我觉得总的来说就业是可能难了一些,但是可能也没有那么糟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应该会好起来。所以大家能够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做好准备,比较理性的去应对它。 Q:谢谢晓静老师的解读。您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应该如何进行工作的选择呢?您如何看待所谓的第一份工作? A: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也其实很难回答。那我先说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观察吧。应该总的来说,我的倾向是先就业后择业,而且可以适当的降低预期。这是我的总的一个建议。你的第一个问题可能要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成三种类型来回应一下,那么先说说本科生,应该说在可能的况下还是要尽量读研。因为毕竟现在的整个的学历是从一个普遍上升的状态,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其实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一个优势。那么博士生他其实相对于硕士生来讲,他可以去的地方相对是比较专业化的。那么,总体上我个人的建议排序是高校、研究机构大于事业单位,再大于企业。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排序,是因为博士生他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群,可能去到高校里面是最能够实职业价值的。再回到硕士生这个层面,硕士生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群体,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可能每个同学更多的要结合个人的背景、家庭、志趣、喜好以及实际遇到的一些情况来选择。那么除去硕士生转博士生这些深造的同学以外,那么剩下的基本上可能有五类选择。一类就是在体制内,包括去政府机关或者去高校一些行政岗位来就业;第二类就是大家去的比较多的互联网大厂;第三类就是去到媒体机构,包括一些主流媒体;第四类 就是可以去一些企业单位;第五类可能就是个人的创业。这是关于工作的选择,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第一份工作怎么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非常的个性化,我个人的倾向的是在第一份工作上一定要去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好的平台会比较重要,也就是说去一个好的单位,而不要特别的去在意他的薪水是多少。在大家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当中,可能比较难的一个地方是你经常会遇到几个维度的冲突很难取舍。比如说我举个例子,以博士生为例,那么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比如说高校的时候,他可能会遇到三个维度的选择,城市、学校、专业在圈内的排行。我问过我自己的博士生。通常大家第一可能考虑的是城市这个维度,比如说一定要在上海或者一定要到一线城市,然后再考虑学校再考虑专业。那么这个地方我想说选一个好的平台,也就是学校这样一个单位可能是更重要,就是我会把学校放在第一个维度上,然后关于专业和城市,可能根据个人的情况来进行排序。那为什么说好的学校可能会更重要呢?作为一个搞科研工作的工作者,好的学校或者说好的平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保证:会拥有更好的学术资源,有更好的一个资料的和人脉的一个建设,可能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良好的科研氛围。而这三点呢,可能 对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研究者来讲是非常关键的。而相对来说,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没有那么的显著,而且大家可能还忽视了一个点,也就是你在这个行业如果做的很好,你是可以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来进行再次的选择的,所以好的平台在起点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关于专业和你所在的城市,根据每个人你具体的情况,改善生活的这个诉求度,以及已有的这个经济的基础等等来选择。但是如果说在经济基础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想把学术作为一个未来的长久的职业,可能选专业会比选城市要更重要。同样的,跟博士生相似,硕士生同学可能你会面临的是城市、单位和个岗位这样三个维度的一个选择,那么我可能也是倾向于你的单位会比较重要,然后在城市和岗位之间可以做适当的平衡。总而言之,就是在综合考虑以后的一个选择。

8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