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对话的节目嘉宾febby,是我前公司的一位创意总监,在步入互联网行业之前,她在广告行业里是明星般的创意人。在我刚入行广告行业的时候,她的作品经在行业里被当做教科书般的案例来学习和膜拜。 她来自宝岛台湾,她是一位文案出身的创意总监,在广告行业做到了金灿灿的职业阶段的时候转型进入了互联网。 选择保有当下的职业成绩很容易,但选择放弃光环、荣耀和行业声望其实挺难的。 这样一位知名的创意前辈转型是否也带着阵痛,以及她理解的品牌、创意和互联网以及能给更多通在路上的同学的建议,我们这一聊啊,就刹不住了。 06:12 乙方出身的同学和互联网体系里长大的同学在做事方面上的差异 12:10 为什么外部的专业设计人才很难进入互联网行业? 16:40 创意团队在组织里都提供了哪些价值能力 21:15 febby聊聊她创作的那个著名的“梦骑士”传播案例 32:50 台湾的创意文化和大陆的差异在哪? 40:05 过去的广告创意形式和如今有哪些变化? 45:10 创意人未来的发展路径 本期节目BGM:Merle Haggard - Okie From Muskogee
作为设计师,我一直认为在职场甚至职业的成长之路上,技法也好、技能也好,只要肯花功夫,就一定有办法能学会,甚至能达成一个很不错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目标是清晰的,达成路径也是简单切直接的。这是一个线性路径。而职业成长的中后段拼的不是这种线性目标,而是饱含着各种复杂的因素,或者说是在不同的认知差异下,往往你还没开始,其实结果已经注定失败了。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是我跟站酷总编q哥的一场直播对话的录播音频。老同学或许听过之前我跟q哥做过的一场对话节目。这一场我们多少抛开先前节目里聊过的内容,主要去聊聊我们成长认知里或许带着的那些反常识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里往往就是能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启示。 07 :20 作为设计师,该如何投资自己? 18 :10 如何基于自己的能力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 26:20学生思维到底有多大危害? 31 : 40 为什么不推荐大家去记笔记? 41 : 20 如何在站酷拿到适合自己的激励方式? 58 : 20如何做到当众表达不紧张? BGM:John Denver -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今天这位嘉宾,我印象是在我们这个节目在开播两三年的时候,就被几位同学在群里、私下里不同的推荐和点名期望邀请他来上节目。如果大家场混迹站酷,是位老酷友,我相信,他又是一位你躲不开的超级人气设计师。—杰视邦的杰克老师。 有些设计师出身大厂,有些设计师,拿过大奖,但还有一类设计师,提到他们首先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垂直的专业类目。似乎是他们把某个类目逐渐的推广和传递给了更多的青年设计师。 杰克老师就是在站酷各大高手之中一提到他就马上联想到的“合成”这样一个类目的超人气设计师。 我们这个节目听众群里有不少做电商、做创意的年轻听众,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同学期望我能邀请杰克老师来给大家做做交流和分享。这次的对话我挂在脑子里很久很久了,我们约了几个月,我也准备了好几周的时间,终于有机会跟杰克老师开始这样一期久违了的对话。 04:20 杰视帮找人都看重什么? 09:50 杰克老师理解的合成以及适合应用的领域 16:00 印象深刻的学员故事 19:00 客户只为成果买单而非准备时间买单 21:10 杰克老师从设计师到老师和企业经营者的成长故事 25:00 如何解决培训之后的实战能力不足的问题 31:50 跟甲方一起“共创”的经历 34:45 日常的一天如何度过的 37:40 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书 40:58 这些年遇到的创业压力和低谷 44:30 杰克老师给年轻设计师的职业建议 BMG:Josh Turner - Whatcha Reckon
因平台规则,内容作调整后重新上架
因平台规则,下架调整后重新上架节目 今天对话的嘉宾就是早期排在我对话列表里最重要的嘉宾清单之一,熊超,我称呼他超哥。大家知道,早期我是从广告业入行的,在广告行业这个圈子,不乏一些前辈是如明星般的存在的,超哥就是那个年代明星般存在的创意人,从各大4A公司的创意总监,到独立创意热店的创始人,这些年他做了很多如艺术家般的作品,也早已突破了广告创意人这个身份。 跟超哥认识好多年,心里总是觉等要等我准备准备,跟超哥好好做一场对话,刚好啊,他刚参加完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效导演的工作,我把超哥邀请到了节目里,跟大家聊聊这些年,他的创作之路。 关键内容时间轴: 02:45 "the nine"的由来 06:00 多重身份,哪个标签能定义自己? 08:15 20多年的工作生涯里,最满意的还是参与冬奥开幕式 09:25 冬奥背后的创作故事(精彩) 14:20 张艺谋导演到底精力有多旺盛? 17:50 被张艺谋导演否定的精彩创意背后的故事 21:00 “立春”背后的故事 23:00 冬奥对我而言更像是参加了一场“大师班” 29:30 “绽放”的创作故事 34:15 第一份工作是做了个游乐场的设计 36:00 这些年的职业故事碎片 BGM:Bob Dylan - I Want You
本周节目对话的嘉宾依然是全球的顶级创意人,冬奥会视效导演超哥(熊超)也是我们整期节目的下半场。如果你错过了上期对话,强烈推荐先去收听上半场节目之后再接下期,上半场我们对话最后也留了个引子,除了冬奥,超哥这些年依然有很多过往没有拿出来聊的但或许你早就关注过的作品和创作故事。 整场听完,再回头听超哥跟我们分享职业故事的时候,就会感受当我们的工作足够的宏大的时候,它的使命感更强了甚至是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层面。而即便一个小工作,做到足够好的时候,它也能赢得很多人的喜欢和认可。这就是创作的魅力,也是一代代创作人去努力为之的底层驱动力吧。 本期节目的时间轴: 03:30 “家乡红包”用设计破圈故事 07:30 创意热点和4A公司最大的差异在哪?(精彩推荐) 11:30 做广告就是为了拿奖吗? 17:30 为何我的团队没有80后? 20:00 为何广告公司不擅长给自己做广告? 22:30 要做受人尊重的创意人 28:25 对自己的工作未来的畅享? 34:30 疯狂的加班浪费了人生的体验 35:20 最普通的一天如何度过? 41:40 招人的时候,我最看重的是什么 BGM:Bob Dylan - Workingman's Blues
看到这期节目时长,大家也应该能猜出来,本周节目不是一期常规节目,其实是话说就是本周是一期延期的小通知。因为这期节目的嘉宾对我而言太重要了,所以前后的准备时间有些久,在准备这个延期的通知内容前后,常规节目才刚刚弄好,马上要到中秋假期,索性等咱们把节目安排在下周,等大家假期回来后,上一期硬核节目,也能给大家新的一周注入更多的能量。 说点题外的,这段时间,我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是被折叠的,一面感受到的是因为疫情下各行各业正在经历的失业潮、关店潮,甚至回乡潮。 而另一面依然能看到各领域下优秀的人正在一次次给他们所在领域的一轮又一轮的创新、洗牌。 所以这个真实的世界可能不是只有一面,而是两个相对极端的点,而且中间又有很多我们说不清且看不透的灰色。 说的有点虚哈 其实我想说有些时候,我们选择了什么,我们就能看到什么。我们相信什么啊,我们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 这也是我跟下周要上线的节目的嘉宾聊完所感受到的能量。 所以下周节目会准时的更新,内容硬核,到时候你看到节目标题你的小手指肯定忍不住的按下收听键。而且嘉宾也算是我职业路上的榜样,期待你的收听,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出行之余记得注意安全,做好防护。
六年来我也是第一次作为受访者,做这样一个比较深的对话专访,既特别,对我来说也蛮有意义。给自己过往的职场之路做一个回顾,也希望再过5年、10年之后能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感悟吧。 节目时间轴: 01 :50 我怎么总是在适合的节点进入适合的大厂? 05:00 为什么没得选才是最好的选择? 08:40 我是需要个地图还是盏灯? 12:20 是该先相信还是该先看见? 18:00 写书、播客和星球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27:00 我一个学员你的深刻故事 35:40 为什么设计只有在限定的条件下才有更好的方案? 41:06 设计师思维和普通人思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9:30 设计师都需要有迭代思维吗? 本期节目BGM:Damien Rice - I Don't Want To Change You
上周五我从北京来到杭州参加阿里每年一度的设计周,今年的设计周做了升级,从UCAN改名成了U设计周。 因为还是相对偏重设计属性,所以几天的论坛和展览下来我遇到和好多全国各地来杭州的老朋友、我们节目听众还有合作伙伴。也在这期间跟之前上线不久的设计前辈,阿里健康业务的设计负责人超哥又有机会坐在一起,做了一场比较深度的对话。 在我们上次对话的结尾,其实也有聊起到超哥和他团队正在做的事情,超哥把话题留到了这次的设计周上。所以这次我们在设计周的现场,定好了一个访谈室,好好聊聊关于这次设计周以和超哥在这次设计周上做的演讲和还有他和他团队展出的作品。 这是一期没有太多准备,但聊完后我却别深深感动到的节目,话不多说,我们赶紧开始节目吧
这两年大家都能感觉到疫情笼罩下的很多行业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我们设计师身处不同领域下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跟很多年轻同学打交道,这些年都会被问道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行业不景气,自己的专业能力又不算强,有没有必要去读个研究生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我也在过往节目或是星球里聊过自己的看法。但今天我邀请的嘉宾应该算得上是我朋友圈子里第一位设计读到了博士的人。他是一位设计博士,也是一位在大学一线任教的设计老师。本科、研究生、博士三段不同的求学经历又是在三个国家完成的。 所以让他跟大家分享分享研究生甚至博士阶段要做哪些学术研究,博士到底要研究些什么,以及学历给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我觉得博士视角又是位老师,相比于读了研究生的人或者是像我这样还没读下来研究生的实战派来说,更能客观的给建议。 最重要的是,嘉宾还能给我们分享了在英国、韩国的留学时光里那些有趣有意思的故事。 本期节目BGM:David Munyon - Pretty Blue
因为前两天身体不太舒服,再加上跟一个前辈的对话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后,所以按常规的更新来看,时间就有些紧迫。索性我就把时间拉长一下,放到下周,好内容不怕等,而且我相信下期内容会是一期让听者热泪盈眶的节目。起码我在和那对方对话的时候,我被当时的能量场感染到了。 今天把大家当个树洞,跟大家聊聊天吧 今年刚好从事设计第14个年头,说长不算是长,但说短真的也不短,我印象在工作的第二三年的时候,就开始以设计师的视角去表达。 那个年头没有公众号,没有朋友圈,但依然有止不住想法、止不住的观点的溢出。后来从写公众号长文到开启这个播客节目,是一个放弃的过程,人在某段时期的精力太有限,你选择了这个,其实也就是放弃了另一个。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成本投入。 电台开播六七年,两百多期节目,我用声音给大家分享观点,无论是我给年轻的小同学们建议、解答还是邀请了大量行业的嘉宾前辈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职业经验和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讲述和表达。因为没有画面,所以讲述更有故事感,更个人,也更有代入感。也因为没有画面,过往的讲述也偏重于设计师本身的成长、职业发展。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大家习惯了听我的声音,也觉得这种方式代表了我和我做的事情。但很多认识我比较早的同学,其实是通过我写的文字,虽然现在没有像音频节目这样规律的撰写和推送,但是有些观点,文字更加的严谨,也只适合用文字来承载。这是我时不时依然要写一点表达一些的理由。 这两年,大家都会使用短视频作为休闲娱乐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一两年前我就有想把短视频加入我表达观点的一个新的方式,这又是一个选择,如果选择了这个或许又要放弃了其他了。 所以受限于当时所在公司牵扯的精力,我真的无法做到把这个当今主流的媒体形式加入到我的创作内容中。 但现在可以了。在我离职两个多月后,我把工作慢慢捋顺了,一切也慢慢都规律起来, 对创作的欲望和职场相比,这次我选择了前者。短视频包含着声音、画面和影像,所以我把讲述变成了专业观点的表达。从讲述我们设计师的故事变成表达专业观点。我也逐渐开始把我对设计的洞察、过往参与的项目,以及我对设计、创意、品牌、营销甚至体验设计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影像内容的形式规律的分享给大家。 以前不能通过音频的方式去展示专业和项目思考,现在可以了。 所以我也诚意的邀请大家在不同的平台都去订阅我这个名叫【大宝频道】的账号。我相信大家也能知道在哪些平台可以找得到我。抖音、视频号~ 很多年轻的小同学叫我老师,其实真的有些不敢担当,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师者要承担多大的责任,所以我在我的星球里给自己拟定的身份是大家的大班长。 带着我不同时期的职业经历给大家些许正确或者带有偏激的观点,承蒙大家在我星球私房课里的喜爱和在节目里不离不弃的支持。 抛开我私房课里大班长的角色,我对外的介绍永远都是把设计师排在第一位。一个从事设计和创作为职业的人。所以捋顺了从职场脱离出来的这段时期后,我的设计工作也会陆续展开。关起门来说,我觉得大家是我最大的财富,也像是一些短视频主播常说的家人一样的存在。 作为一个初创业者,在设计咨询这个领域,我认为最核心的资产不是人、不是能力、不是人脉关系,而是案例,有适合自己能力模型的案例出现才是对自己来说最大的风口。 所以我号召一直跟我不离不弃的这些同学们,你们所在的企业、公司如果有线上线下的营销创意、运营增长、和品牌、体验相关的设计委托、顾问咨询服务,或是特别适合我能够把它做出成就的案例项目,别觉得我离你太远,果断联系我吧。 你要相信自己你推荐的我是在为你的公司的未来创造价值。你推荐的人是个从业十余年对设计一直抱有热情而且也些许在这个行当里算是做出来一点成绩的人。你也是跟我一起见证未来伟大项目诞生的人。 我更希望现在是起点,从过往所谓带着光环的组织里走出来之后因为我这个个体来创造的价值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唠唠叨叨把大家当树洞一般说了这些话,感觉不是对着一群人,而是一个人,好像只有我有这样的特权用这样的方式,在这样的时间,根大家说这些话。 在未来某个时间,疫情结束,我特期待我们从屏幕、声音和影像里走出来,我也会去到全国不同城市跟大家见面聊天,喝杯啤酒,除了设计之外,生活的真相是感受生活中遇见的人,以及美好的时光。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又吐了了不少心里话,下周的真的节目特别特别特别精彩,听我碎碎念完了之后,期待跟大家用声音走过第一个10年~ 我们下周不见不散啦~
今天跟我对话的同学,无论从个人条件到过往工作履历来看对大部分同龄人来说都算得上优秀。有人想从小厂想奔大厂,有人想从乙方奔甲方,这位同学他当时面临的困扰是,在别人羡慕的乙方大厂上不去,想跳槽到互联网大厂聊了一圈也没有合适的坑位给到自己。 同学找到我的时候让我看看是不是自己作品真的很差劲,为什么领导给自己高评价,却不愿意给自己一个高头衔呢。为什么大家觉得作品都不错,行业里却不能给自己一个好级别呢? 带着这位同学的困惑,我来不加包装的,真实的给他做了这场咨询解答。 时间轴 02:45 我现在没有上升空间了 09:50 同类型公司邀我面试,级别为什么喊不上去? 15:00大公司进不去了,只有小公司的offer 25:10 这两家大厂你能加入的概率最大 28:20针对简历,做做指导和建议 BGM: Thomas Fersen - Donne-Moi Un Petit Baiser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