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读库库房搬家到南通后不久,道长梁文道邀请老六张立宪,录制了一期他的播客节目“八分”。这期播客有关读书,有关出版,有关编辑这一行当本身。他们分享了各自读书的方法,个人阅读和工作阅读的差别,以及多年从事内容行业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读书是为了自讨苦吃,是为了寻找那种对自己的折磨”,老六在节目中说。为什么这样一件“苦差事”,却恰恰让他们感受到莫大的幸福?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读书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并克服了“大词崇拜”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读书”,又该将书摆在什么样的位置? 本期立体声,让我们来一起翻开“读书”这个永恒的话题。 内容提要 《读库》从求助到搬家,都发生了什么? 知识付费会影响真正的阅读吗?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片尾有一个彩蛋,不要错过 鸣谢 大壹,mu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关于工作,你都有哪些靠谱或不靠谱的经历?曾经作为职场新人的你,又有过哪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本期读库插话会,三个新声音自告奋勇担当插话师。读库跨国公司小助理佳琦,市场运营阿歪,新媒体编辑晟钧来和大家分享自己有过的工作经历。他们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是什么让他们决定要投身出版这个“夕阳行业”?在读库工作的人,真的是为了理想而罔顾现实吗? 这期插话会是我们为职场新生准备的入职指南,它有关如何看待自己“打工人”的身份,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找寻意义,也有关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若你在听完本期节目后,对加入我们感兴趣,还可移步“读库”公众号,浏览相关招聘推文,向我们投掷你的简历,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伴着他们的声音,我们来听听看新青年们是如何处理“工作”这回事。 05:12 我们那些不靠谱的工作经历 15:10 “帮别人解决困难是我工作的最大意义。” 20:22 花不完的钱都给你,你还会工作吗? 33:38 当1200万现金真实地摆在我面前 35:18 一个拾荒者教会我的事 40:56 报酬多高,你才会“强己所难”? 42:16 找工作的“不可能三角” 46:06 从一而终,过时了? 55:14 “请示要提供方案,汇报要呈现结果。” 61:22 只有辞职才能不当螺丝钉? 65:58 要跟同事做朋友吗? 音频制作、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2021年,音乐人苏阳推出了个人精选集《急流》《脚步》,回溯了自己十几年来的创作历程。 借着这股热乎劲儿,他来到读库立体声,与老六长谈。两个“河北赵县人”分享了自己对于故乡的认知,土地带给自己的影响。 与他们一起聊天的还有苏阳的老朋友,读库小册子《地球上最伟大的一场演出》的作者冯翔。 作为苏阳的资深乐迷,他分享了自己所观察到的苏阳创作发生的变化——从西北、花儿、民风民俗转变到黄河、土地、大河唱······ “这个世界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地域性的东西”,苏阳告诉我们。让不了解特定文化、地域背景的人能同样地感受到音乐,自由地歌唱,这是作为音乐人的他正努力追求的东西。 “于我而言,音乐和生活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在歌唱,不被要求、不被约束、不被观看”,苏阳如是说。 就让我们跟随他的声音,对这不被观看的生活一窥全貌。 5:46 “老艺术家在艺术跟金钱间如何选择?” 12:06 “创作是基于生活感受的间接反映。” 18:34 “我同意所有人对我的看法。” 21:58 “音乐的本质是一个人在歌唱。” 25:16 生活了几十年,描述时却无话可说 28:00 人的五官是可以串起来用的 30:15 感受音乐要比理解音乐更重要 36:14 他的音乐理想有多简单 55:58 不入主流的人才会成为民间艺人? 65:24 秦腔、台球、录像厅 68:27 “不被要求的生活令我踏实。” 75:53 所有地方都在变得跟通州一样 85:58 “但凡能有口饭吃,谁还会干这个?” 97:26 “苏阳老师其实是学院派电工。” 99:52 六十六岁的你会是什么样? 102:14 不被要求,不被约束,不被观看 本期节目中的音乐 苏阳 《贤良》 13:20 Pink Floyd -Echoes (Live at Pompeii) 44:00 苏阳《像草一样》 44:53 苏阳 《牛拉车车》 52:13 刘世凯 陕北说书唱段 53:31 刘世凯《珍珠倒卷帘》 60:35 魏宗富等《康熙征北》 70:03 苏阳《脚步》 75:07 苏阳《长在银川》 81:17 马风山等《左边是黄河右边是崖》 87:16 张进来/张新翠 《李慧娘》 苏阳 《宁夏川》 音乐选自苏阳2021自选集《急流》《脚步》 以及《大河唱音乐精选辑》 音频制作、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2022年春节,黑叔陈晓卿与老六张立宪的“六必黑”组合再次登场,开启“春节六必黑”第二季,继续陪大家唠嗑过年。 去年的第一季,他们两位聊到了昔日的小伙伴,讲到了自己作为县城少年初来北京时的青涩故事,与挚交好友吃吃喝喝,在酒桌上的趣闻轶事,还有谈及家乡美食时,所咽下的口水。“县城是最大的城”,老六在节目中引用作家毕飞宇的话,一语道破了许多人对家乡的微妙情感。 新一季二位所谈,是“我们的关系”:城市、朋友、父母、孩子、同事、同行······如何面对、处理这“六大关系”,成为今年“春节六必黑”的谈话线索,听起来依旧下饭又下酒。 两季音频内容已在读库App上完整放送,现于喜马拉雅同步播出第二季的上半部分,为您打开新的一年。 2:35 我们和城市是什么关系? 3:41 北京的好是可以见到各种人 5:08 “这么浪漫,不太像你啊!” 7:20 睡眠是种能力 12:13 “在北京不炫富,不会感觉到压力。” 15:37 北京的二锅头文化 25:41 是什么让我觉得一座城市有趣? 34:01 人类的大部分粗口都用在了朋友身上 36:40 我是如何成为“巴顿将军”的 42:16 土摩托恋爱往事 47:28 “被别人需要是我的需要。” 52:05 吃得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55:20 我对晚年的憧憬 57:57 离得越近,距离越远 60:05 “回家之后我主要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64:42 为什么不能对父母掏心窝子? 72:00 罗永浩讲的那个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 77:24 那些对于父母的遗憾 音频制作:孙晟钧 视觉:郑 梦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2022年春节,黑叔陈晓卿与老六张立宪的“六必黑”组合再次登场,开启“春节六必黑”第二季,继续陪大家唠嗑过年。 去年的第一季,他们两位聊到了昔日的小伙伴,讲到了自己作为县城少年初来北京时的青涩故事,与挚交好友吃吃喝喝,在酒桌上的趣闻轶事,还有谈及家乡美食时,所咽下的口水。“县城是最大的城”,老六在节目中引用作家毕飞宇的话,一语道破了许多人对家乡的微妙情感。 新一季二位所谈,是“我们的关系”:城市、朋友、父母、孩子、同事、同行······如何面对、处理这“六大关系”,成为今年“春节六必黑”的谈话线索,听起来依旧下饭又下酒。 两季音频内容已在读库App上完整放送,现于小宇宙同步播出第二季的下半部分,为您打开新的一年。 1:56 爸爸同样分泌催产素 11:17 对年轻人最大的历练是什么? 13:50 “毫无用处,也挣不了什么大钱。” 17:11 只要心里不老算钱,他就不是个穷人 20:13 “做父亲,我肯定不是特别合格的。” 23:12 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哪 25:22 很多事情我孩子看得比我淡 30:49 “我的任务是调解他们的工作关系,或挑拨他们的私人友情。” 33:40 “我不做纪录片,就只能继承亿万家产了。” 43:07 我们是不是在对青春谄媚? 51:09 如何把良好的个人关系转化成良好的工作关系 65:22 未来,我们可能会更多地食用昆虫 71:36 记住细节有利于交到朋友 78:30 所有人都是自我中心,所有人都是平行站立 85:18 “学习”有时只能锦上添花,但无法雪中送炭 音频制作:孙晟钧 视觉:郑 梦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这是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句话,描绘的是洪荒时代,人类心智未开时的困境。 当下,我们所面对的已不再是一个信息匮乏,资讯稀缺的社会。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同样因技术进步而被彻底改变。我们是不是正身处于这样一个“丰饶却饥饿”的环境?未来,我们会不会被机器养一辈子,被大数据驱使一生?我们的阅读习惯、阅读产品要怎样随着时代变化,才能走出“信息茧房”? 本期读库立体声,我们邀请到带领团队协助开发了读库App的Junyu(王俊煜),与老六和东东枪一起,探讨我们这个时代所存在的阅读困境,对如今的内容产品、信息分发方式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未来阅读的憧憬。此外,关于读库App开发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Junyu与读库团队在打磨读库App时所做出的思考、抉择,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也将在本期节目中得以呈现。 “富媒体并不能让人类的感知变得更加丰富。”那么,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阅读,又是否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未来?欢迎听听他们的想法。 02:59 “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Google。” 09:57 没有白花的力气 11:00 是什么让我们选择将“信息服务”作为职业? 15:39 出版、纸书并没那么神圣 23:07 电子书 vs. 纸质书 29:02 媒介即内容 33:52 什么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 39:21 当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45:49 开发读库App时遇到的“十字路口” 50:03 “流量逻辑与产品逻辑并无太大区别。” 52:27 大公司出来的人,会不会有寡头自信? 54:26 “读库要享有不发展的自由。” 56:22 “技术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创新。” 62:19 自由度下降,匹配度升高 66:42 “事君之臣”与“社稷之臣” 68:49 聚合不必读为必读 76:10 未来,阅读会变成什么样? 85:03 “富媒体”并不能让感知更丰富 87:55 纸质书的优势,技术真的无法取代吗? 97:10 灵感只需歌唱,灵感从不解释 音频制作:孙晟钧、东东枪 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金秋时节,读库办了一场以“我的妈妈”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编辑部内的各位小伙伴挥毫泼墨,各显神通,使尽浑身解数要在八百字的小作文里写清自己跟妈妈的故事。 八百字并不能道尽儿女与妈妈的种种。因此,在比赛评奖后,我们又请到了其中三位参赛选手用一期播客,更详细地说说她们与妈妈的故事:如果从小一直活在妈妈的阴影里,你会怎么办?当妈妈需你的支持时,你会怎么做?如果妈妈比你更会谈恋爱,她又会如何插手你的感情生活? 前三名获奖选手已经拿走奖金,和自己的妈妈享福去了。本期插话会,就让后三名参赛选手来分享她们与妈妈的轶事吧。 我们把这期节目献给所有母亲,和拥有母亲的人们。 5:20 我虽然是你的妈,但你应该叫我爸 8:58 趁我身体好,你赶紧去闯点祸 16:20 不爱看书的妈,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儿 23:00 我是如何开导我失恋的妈妈的 26:10 “看老娘是如何谈恋爱的!” 38:58 “如果妈妈能像你一样跟外婆这样聊天该多好。” 40:00 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抱歉 41:15 “你老公这么穷,为什么还要嫁给他?” 50:10 我想见见二十五岁的妈妈 52:04 成为母亲是一个值得冒险的过程 音频制作:孙晟钧 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我玩游戏一直以来是为了看故事。游戏,只是我看故事的一个手段。”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关于电子游戏的经历。甭管是放学后偷偷摸摸到游戏厅过一把街机瘾,还是爸妈带着自己一起玩俄罗斯方块······这些或靠谱或不靠谱的经历共同成为了塑造我们的秘密。 本期读库插话会,读库御宅学主编小红,编辑天娇,插话师东东枪三人一起聊了聊他们年轻时关于游戏的记忆。那还是红白机年代,虽然选择不多,但他们却体会过最纯粹的游戏快乐。在他们的记忆里,有慈祥的爷爷奶奶经营的家庭游戏厅,也有通关后闪着金光的下午,更有操场上与小伙伴儿的切磋,甚至还有为人父母后与孩子共同创造的游戏记忆······ 游戏都教给了他们哪些人生哲学?作为游戏书编辑的小红老师又对游戏这一媒介有哪些不同见地?就让我们边怀旧,边在本期节目中领略它的魅力。 02:33 “八毛钱玩儿一小时。” 11:46 “小时候梦寐以求,现如今轻而易举。” 18:54 崩溃的游戏市场与任天堂的全球征服 23:29 最好的故事都在游戏里? 27:37 给家里的孩子玩啥游戏? 34:09 “都要感谢小霸王学(游)习(戏)机!” 39:03 红白机时代真有那么美好吗? 41:23 什么?小红老师要吐了? 43:27 “过去的游戏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 47:46 操场上的小孩都聊什么? 56:23 被其他产业淘汰下来的人才去做游戏 59:36 《双人成行》带给我的人生哲学 61:02 我做御宅学的教训 67:08 “游戏给了我无法替代的亲子记忆。” 音频制作:润扬、孙晟钧 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这是“读库2021无界对谈”的第二场,读库主编张立宪(老六)与主持人陈晓楠、心理学学者李松蔚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线上对谈。 父母应如何与孩子相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该如何卸下焦虑?面对孩子的成长中的不确定,又有什么标准是该一直坚守的?心窝子一掏两小时,就让我们来听听三位老师是如何给出自己答案的吧。 2:14 九岁女儿的妈妈与四岁女儿的爸爸——我们都是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 7:06 超出我任何想象的生命体验 11:53 孩子成长的速度远超你解决问题的速度 18:04 什么才是衡量心理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准? 21:38 “父母做得怎样不足以左右孩子的人生。” 36:56 撒谎不代表错误 50:30 不要低估一本坏书对孩子的教化作用 66:09 “对阅读行为的过分关注会让孩子只关注阅读行为。” 71:16 让孩子理解不完美 75:00 孩子的择友标准该是什么? 86:36 “我有一个想驳斥的观点:只有一个观点是对的。” 98:30 育儿没有金科玉律——孩子面对的未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106:20 托底不代表要达到一定的物质水平 109:46 孩子有轻生的念头怎么办? 118:56 吸引力来自于“禁忌” 123:31 在陌生的城市里遇到彼此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羊顿老师发出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北京人”这样的心声?又是什么原因让包老师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感的人? 在经历了上期对大学迷茫生活的追忆后,羊顿、包伸明、东东枪三位读库员工仍觉不过瘾,趁着老六还不在家,又再次聚首聊了聊,回忆起了各自“灰暗”的童年。 本期读库插话会,三位老师再次作为插话师,倾吐了一把自己的童年往事与故乡经历。他们从青年时期便客居他乡,拥有着相似的背井离乡的经验。多年的城市生活后,他们对家乡仍保有着哪些记忆?对大城市又有哪些看法与偏见?本期插话会,就由这三位“乡里人”来跟大家分享一把他们进城前的故事。 2:24 我们的童年到底有多灰暗 4:32 所谓的“故乡感”到底是什么? 6:18 天津有一个方言岛 9:56 枣庄到底有没有“枣”? 11:44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酒桌文化 15:06 制度化的热络与它的表现形式 15:50 “得不得体关键在于合不合宜。” 18:07 青海羊肉串儿,有啥不一样? 25:32 煎饼果子鄙视链 34:44 田园没有诗意——只有田园,没有牧歌 44:24 安土重迁 vs. 志在四方 48:21 “我从没觉得自己是北京人。” 50:04 逃离家乡就是一个人的最大成就? 音频制作:润扬、孙晟钧 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蒙元时期的北京城与建筑究竟是什么样?为什么说“一部都城史就是建筑破坏史”?文明被野蛮洗礼真的是常态吗? 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曾将“汗八里”这一名称带到欧洲。从那时起,西方人便知道了遥远的东方有一座雄浑的国际化都市——元大都。 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1368年明军攻破大都,元王朝统治宣告终止,前后持续九十七年。这九十七年里,元大都这座于1267年开始规划、营建的新都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继长安、洛阳、汴梁后规模最为宏钜之名都,也为今日北京城的风貌夯实了基础。 七百多年后,“建筑史诗”系列作者王南老师重新探究这段历史,以一部新书《大汗之城》来尝试向读者呈现昔日元大都之洋洋大观。本期读库立体声,老六再次邀请到了读库的老朋友王南老师,借着他的新书《大汗之城》出炉的机会,来跟我们讲讲消失的北京城市史。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今日北京保留下的元代古迹早已寥寥无几,昔日的大汗之城也越来越难觅痕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王南老师的声音,来对这段消失的历史一探究竟。 01:30 马可·波罗命名的北京城? 03:50 北京的曾用名叫“南京”? 06:05 生活在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上 07:35 北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09:20 被叫做“马可·波罗桥”的卢沟桥 09:35 北京市区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 11:35 长安街就是元大都的南城墙 13:45 “也许你就走在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走过的那条街。” 17:29 白塔寺的建筑师竟然是外国人? 24:20 “天下最好的城市规划。” 29:50 一团乱麻的北京城市史 52:36 “文明被野蛮洗礼是常态。” 54:10 元代的后宫藏在哪儿? 59:50 成为都城的代价——一部都城史就是建筑破坏史 70:40 “建筑史诗”系列的写作方法 音频制作:润扬、孙晟钧 文案:孙晟钧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双十一过去,大家打招呼都从“你好啊”,变成了“双十一你买了啥”。 作为以“收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著称的出版行业从业者,虽然时常扛起反消费主义的大旗,但实际上,我们都对同事们的双十一是如何度过的充满了好奇。 在囤积癖和断舍离之间摇摆的高清,立志学习怎么花更少的钱活下去的豆,“平时不买,双十一更不买”的羊顿老师,大家聚在一起聊了聊双十一都买了什么好东西或躲过了什么消费主义陷阱,也不可避免地聊了聊图书打折、电子化的那些事儿。 十年前,双十一还是光棍节,是一个想着怎样和暗恋之人表白的日子。那时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付款码,实体书还不会一上线就打五折……未来,双十一有可能回归当初的纯粹,把时间还给单身的人吗? 01:55 双十一买东西真的合算吗? 12:30 时光倒流十年前——当双十一还是光棍节的时候 14:30 一切都是因为穷? 17:20 编辑为什么不在双十一买书 24:01 二手,幸福之源 27:49 “我什么都不买。”“你这是对社会的亏欠。” 35:10 超有钱了,你会想干什么? 41:30 双十一是童书家长的福音? 47:32 电子书市场只是需要一个乔布斯 50:20 双十一还能持续多久? 52:08 光棍节的粉红往事 58:04 “只买东西,不谈感情。” 60:52 要表白,不暗恋 「读库插话会」是一档由读库团队制作出品的音频节目 本期插话师:羊顿×高清×豆 音频制作:丁亚月、孙晟钧 文案:豆 视觉制作:郑梦 出品:读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