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新年的这几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工学博士刘巍然,他现在在国内某*巨*公司做数据安全技术的研究。 之前我们聊了关于博士毕业后的不同道路,比如博士毕业后,确认要继续做科研的可以直接在高校任职,我们常说的拿到faculty位置,慢慢攀爬成为教授这条路径。还有去做博士后,也就是继续在教授底下打工,第三种主流选择就是就业。 这一期中,我们(赵思家和Feitong)邀请到了巍然来聊聊在公司里做科研是怎样的体验。 从事科研领域的环境不胜枚举,但总体可以分成四类: (1)高校,这是最常见的科研环境; (2)研究所,比如航天所等,这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科研环境; (3)企业的研究院,比如谷歌的Deepmind; (4)企业的业务团队,这一种相对不太常见,但随着业务团队对前沿技术落地的重视,业务对技术应用需求的增加,很多业务团队中也存在一些具有研究性质的岗位了。 这一期里,我们(赵思家和Feitong)邀请到了巍然,来聊聊在公司里做科研是怎样的体验。谈谈各自的经历和了解,有什么异同?
它来了,它来了! 2020年最后一期带着欢声笑语来了! 我们终于迎来了 the end of this fxxx crazy year!!! 至此,我们献上本年度“最终话”,也是第一季的最后一期节目! 本期没有标题。(看,激动得封面都换字体了!) 新年快乐,咱们2021年见!
这一期聊的挺伤感的。虽然我们三人不在做科普的原因皆有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虽然我们都决定不再做科普了(至少不会像过去那样疯狂输出),但现在中文科普圈也已经有大型组织在产出,所以科普界肯定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停止科普,开始写作”——Feitong 虽然我们在知乎上通过科普得到了不少关注,但最近几年,我们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减少甚至停止做科普了。这是为什么?
这一期紧跟上一期内容,我们继续围绕“读研时压力大该怎么办”这件事儿谈谈我们的经验和看法。 我们三人在读博时,使用了各种各样处理压力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寻求social support,另一类则是培养兴趣。这一期我们就主要来聊聊“操作性高的、适合博士生的兴趣”这个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剖析了该如何看待“一直都不顺”这个问题。 正如 @Feitong Yang 说的,有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叫做 failure is an option。但它是一个选项,不要跳过它。咱们不行就撤,咱不困在一个地方。
上周三看了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里自杀身亡的那个新闻之后,我一晚上都没睡着,Feitong 也说那篇遗书他看了好几遍。 知乎相关问题下面有将近1万个答案。我每一个都看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 @鼎天立地 ,帝国理工的博士生,他分享了他和他爸的对话。 昨天我爹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年有没有发论文,我说还没有。他又问我怎么不写论文,我说实验不顺利,他问为什么不顺利,是不是不认真做,我说我很难跟你解释。他说那你去问问你导师,我说你能想到的我早就想到了。他说哦,我只是希望你有所作为,我这一代已经不行了,要看你们下一代了。我说我头发都在掉了。他说不要着急,心态要放平。我说哦。 这让我非常有共鸣。即使是很关心我们的人,也难以理解我们的痛苦。 我躺在床上想着几年前,那些难捱的日子,那种路走得越来越窄,而且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那些我想放弃,自己却无法接受自己要选择放弃的日子。心情根本无法平静。 当时谁能帮我呢?一周前的现在,有谁能帮帮这个红烧土豆叶呢?以后又有谁能帮帮另一个彻夜难眠,憋在心里,一时间不知道未来在哪儿的人呢? 说来好笑,有人把心理咨询挂在嘴上,似乎那就是一个万能的解药。要知道很多人根本没时间,也没有勇气,甚至没钱去做心理咨询。 我觉得只有我们自己——科研界的同行——能相互理解、相互取暖。 所以我拉上 @Feitong Yang 和 @华沙 紧急做了这两期节目。 我知道大多数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我也鼓励需要的人去使用。但如果你想找人聊聊,却找不到人,你可以试试给我们发邮件。这里我贴上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三人都有全职的工作,而且都不在一个时区,不一定能够及时回复,还请你多多包涵。 希望我们能少一些压力。如果少不了,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处理压力的方式。 在这两期中,我们讨论了各种各样可以推荐给研究生们处理压力的方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种是寻求social support,试着向亲友倾诉,或是试试和同事(师兄师姐、同时读博士的同学、或是同系的朋友)聊一聊,说不定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觉。实在不行,还有线上平台(豆瓣和知乎)。重要的是,把难处说出来。另一种方式是发展兴趣,不一定是有用的兴趣,重点是能让你放轻松。可以考虑一些重复性比较高的活动:去Gym锻炼、跑步、打毛衣、做模型、打游戏等等。生活中真的有好多有意思的、好玩儿的事情,你一定要试试。这第二点我们会在下一期中专门展开。 【主持】 赵思家,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知乎: @赵思家 微博:@赵思家Scarlett) Feitong Yang,心理学博士,搜索引擎公司软件工程师(知乎: @Feitong Yang ) 华沙,心理学博士,高校青年教师(知乎: @华沙 ) 【后期剪辑、视频制作】华沙 【文案、视觉设计】赵思家 【收听/收看方式】你可以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Anchor、b站和知乎上搜索“科研这种生活方式!”,就能收听到我们的节目。每周三更新。如果有地方没听懂,可以去我们的知乎专栏上看完整的文本,我们在上面还做了内容的补充。
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开心,然后再是给社会带来价值。——思家 关于博士之后的出路,我们已经聊了好几期了。这一期我们聊聊比较小众的博士去向,比如说当高中老师、比如说去b站当up主。 这一期里,我们疯狂yy,想象自己是毕导那样的成功的up主。如果你是毕导,是继续在科研里搬砖,还是去b站影响更多人?是选择务正业,还是不务“正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