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米周和杨洋。他们俩和我年纪差不多大,在工作之余,还在上海的市中心经营着一家名为“饮料”的酒吧。后来,我也成为了这家酒吧的常客,并且与这里的店长、店员、顾客都成为了好朋友。围绕这家酒吧,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非常喜欢这家小酒馆,在我看来它有着某种奇妙的鲜活的生命力。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它能够聚起一群心甘情愿为他免费打广告的常客?窄小的店面和局促的空间为什么反而成了它的优势?为什么来这里喝酒的总能交到新的朋友? 在饮料开业一周年之际,我邀请了我的这两位朋友,一起来围绕这家酒吧展开一场对谈。探讨我们心目中年轻人喝酒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Z 嘉宾:米周、杨洋 饮料beverages 坐标:上海市黄浦区成都南路128号
与黄油老虎饼的第二次对谈变得更加私人化。 一开始,我们围绕建筑的社会功能展开了探讨,还聊了聊最近的普利兹克奖。 然后,针对对方的研究关注,我们互相提出了很多问题。黄油主要关注我在新疆的一些调研和实践,以及坎儿井。而我则对她关于“收获行为”的研究有很大的兴趣。于是又是一次漫无边际的聊天,从调研趣事聊到民居与日常的关系。最后甚至对自由意志和道德律展开探讨。非常有趣! 感谢收听。 主持人:Z 嘉宾:黄油老虎饼
黄油老虎饼是我在豆瓣上认识的一位友邻,我和她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因为我们都对民居,或说风土建筑,非常感兴趣。 长时间以来,我们保持着豆瓣友邻交往的原则——长达数年的默默点赞和关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我们加了微信,闲聊几句,发现两人的关注点惊人得地相似,并且很多观点不谋而合。于是惺惺相惜,期待着找个机会见面交流一番。谁知漫长的疫情持续了一年又一年,身在上海的我与身在广州的她难以见面。而我终于按捺不住,邀请她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谈。 她在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对象是建筑技术史和历史木建筑。她现在在一所艺术类高校担任建筑系教师,研究兴趣点是跨文化技术比较研究。我们的这次对谈虽然是录成播客,但我出于私心,并没有很严格地限制对谈话题,而是希望能够无拘无束地闲聊。这也是我做“城市余数”这个播客沙龙的初心:让朋友们轻松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于是我们俩漫无边际地聊了五个小时,但仍意犹未尽,至少我的大纲里还有一半的问题没问。于是乎,我们约定一周后再聊一次。 第一次对谈的内容,主要围绕我们对“民居研究”这个问题的关注。我希望发掘一个更个人化、经验性的视角,了解一个人是如何被民居所吸引的。而走入民居的研究后,作为一个个体研究者,我们会遇到哪些疑惑。又会有怎样曲折但有趣的道路。由于是朋友闲聊,并非严肃的采访,所以她也问了我一些问题。正好也做一个对照。 主持:Z 嘉宾:黄油老虎饼
漫长的隔离,让人内心焦虑。在经历了自闭、求助、互助的过程之后,我成为了我们小区的一个买菜分团长。在基本的温饱得以解决后,为了缓解焦虑,并且尝试帮助更多隔离中的人,短歌会中举办了疫情线上互助茶话会。 主持人:Z 参与嘉宾:Metti、金慧、泖汊、Alvin、Double、蓝少廷 这是一次一刀未剪辑的线上茶话会,没有很明确的主题,内容非常分散,是纯粹的个体经验碰撞。 以及一种记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