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构的;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剧情片。在野生动物摄影师的镜头下,每一个演员既扮演自己,又超越自身。」 在电影正式开场前,导演刘心为观众留下这样一条线索。Hotdocs放映前,主持人也友情提醒观众,这可能是一部有点“怪”的片子。 然后就是文字作为开章:“我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我有一台双向摄影机。当我看向那些动物的时候,它们也看向我。”我回忆作为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的感受,感觉有点刺激,暗戳戳地反反复复咂摸这句话。有点意思哈,我在脑中试图想象,双向摄影机到底啥样的。 呀,那是凝视与被凝视的回廊。 凹凸镜DOC专访了《洄》的导演刘心,听他分享创作的经历以及关于火车的记忆、流浪的宿命,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星球感。 讲述 刘心 加拿大华人。野生动物纪录片导演 曾跟随纪录片《迁徙的鸟》,《海洋》团队学习野生动物纪录片创作 最新作品《洄》入围北美最大的纪录片电影节Hotdocs 主播 Yolie_ 剪辑 Yolie_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1:30 真实感的选择?为什么选择现在这样的拍摄方式? 11:14 片中塑造的第一人称“我”,第一视角的选择 12:39 关于火车的记忆 18:10 片子的目的解决困惑:为什么人没法摆脱掉自己的故乡 21:49 这是一部向内探索的作品 23:28 流浪可能是我的宿命 29:31 我去关注一块冰或是一块车厢,尽量淡化“人”的东西 31:38 自我创作之间的联系 34:11 在自然界中的星球感,但是每次进山后人世间的烦闷都会被消解掉 37:45 关于死亡的感悟 42:32 映后Q&A的问题 44:54 关于男性凝视 54:08 下一步的创作计划 01:03:28 作者性的讨论 01:06:54 加拿大对纪录片行业的支持 提到的电影: 锡兰《远方》 安哲罗普洛斯《塞瑟岛之旅》 荷马史诗《奥德赛》 蒂姆·文德斯《地球之盐》 阿基·考里斯马基 阿彼察邦《记忆》
纪录片《栖地》在上影节上成为了爆款,一票难求,甚至导演自己都在群里问有没有人转票。片子的爆红并不意外,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纪录片并不少,但是这一部跟每一个家庭其实都有关,还不苦情,导演也希望可以以温情开心的方式来给大家展现老人们的生活。丝丝本职工作很忙,午饭间隙的时间我在上海的一个茶室见到了导演丝丝,于是围绕着影片拍摄的过程展开了对话。 讲述 叶丝丝 叶丝丝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系,现于香港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本科以来曾参与多部纪录 长片的导演及制作,包括参与金甘蔗影展关于台南新移民状况的《南瓜炒面》,由英皇监制的国摇史的《崔健摇滚三十年》,由哈佛大学奖学金资助的针对大陆城市化进程的《烈士》等。对人 有理解,有兴趣,有感触。 主播 Yolie_ 剪辑 Yolie_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01 老一辈缺少表达欲; 03:48 影片开始拍摄的契机; 09:10 拍摄舅公时的趣事; 12:45 影片拍摄于CNEX的帮助; 17:47 在加拿大的拍摄; 21:22 在日本拍摄时的“神来之笔”; 24:45 离散家庭的普遍性; 30:30 关于歌曲的重新挖掘; 32:33 关于公园文化。
今年不期而遇的沙尘暴着实吓到了一众网友,网友们纷纷在朋友圈、微博晒出照片,表示:今天又是吃土的一天。我们的家园正在遭受着沙尘的侵袭。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你有在手机上种树吗?对,就是蚂蚁森林! 之前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周轶君导演种下了一棵云杉树苗。也首次在内部放映了《碳路森林》。她说想用纪录片的形式,给蚂蚁森林的用户送了一封“情书”,这部纪录片,将会带大家从荒芜的沙漠到干旱的丘陵,从受伤的原始森林到滇金丝猴隐秘的家.... 凹凸镜DOC在映后与周轶君老师做了对谈,周老师也在现场回答了观众的提问。我们聊了《碳路森林》的拍摄过程,聊了如何随手做公益,科学进步能否根本解决环境问题,以下为音频实录。 讲述 周轶君 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 2005年出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 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曾创作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碳路森林》。 特别鸣谢:蚂蚁森林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3:00 在蚂蚁森林种了好多树,是真的会种到沙漠里吗? 4:03 “自然”的概念在变化,劳动者的观察教给我们“土智慧”; 13:07 做关于认知的纪录片,无认知不教育,在网络时代先建立共识再来谈观点; 22:45 仰鼻猴的鼻子为什么朝天长? 24:52 你也有“气候焦虑”吗? 26:31 科学进步是否就意味着环境问题能顺利解决? 36:36 在自然现象面前我们如此渺小,真的能有所改变吗? 38:40 熊猫猎人变成巡护员的故事。 文中提到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书籍《寂静的春天》《中东死生门》。
一百多年前,当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四个单镜头影片因放映失误而意外连接成一段完整叙事时,神奇的事情出现-剪辑诞生了。 于晓川,2011年开始参与纪录片剪辑工作,豆瓣评分9.4的剧集版《生门》就是她的剪辑作品,有位观众这样评价:“人生比电视剧精彩,也更痛的刻骨铭心。” 除了《生门》之外,她参与影片还包括纪录长片《城市梦》《他乡》等。「A FILM一部电影」纪录片创作营邀请到于晓川老师作为导师,分享纪录片剪辑上的种种经验和心得。在这之前,凹凸镜DOC有幸采访到于晓川老师,听听她为我们描述作为纪录片剪辑师的种种趣事。 讲述 于晓川 剪辑师。2011年开始剪辑工作,参与过各类型影片的制作,如纪录长片《城市梦》《他乡》《生门》《大同》,纪录短片《我和堆堆》,电视纪录片《天下为公》,剧情片《坏蛋必须死》《南风》等。 其中《城市梦》入围2019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获纽约纪录片电影节Viewfinders Competition单元评审团奖。《大同》获2015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曾担任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剪辑工作坊导师。 特别鸣谢:A FILM一部电影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1:20 于晓川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做剪辑? 03:52 剪辑了《生门》这部纪录电影会不会对自己的生育心态有帮助? 05:15 纪录片剪辑和剧情片剪辑之间的区别? 09:00 分享非相关专业的人如何进入纪录片行业 11:00 生活的阅历能使内容有穿透的深度,剪辑台上的思考 13:46 剪辑师作为纪录片行业的幕后工作者,这种寂寞会对自己心态有影响吗? 16:05 于晓川老师第一次在颁奖仪式上听到导演提及对自己作为剪辑师的感谢 17:11 在也尝试了剧情片剪辑之后,感受如何? 18:08 纪录片的真实生活素材更有意思 19:22 于晓川老师分享了在idf纪录片工作坊做导师的经历 21:03 如果在一部电影美育这个课程里,学员带着未完成的作品去参加可以吗? 21:50 您怎么去判断一个片子能达到评审的标准 22:57 相比之前2021年您做first评审那会,这两年纪录片的声音小了,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24:20 年近中年导演做片子反而更有困境 30:11 小成本作品,亮点很依赖题材是否出彩 31:09 这次为什么会来一次电影美育讲课呢 33:08 越来越多影像作品都会在拍自己家人,私影像如何避免同质化呢 35:47一句话分享纪录片剪辑师的作用 36:20 纪录片剪辑师是连接导演和观众的桥梁 38:40 纪录片剪辑工作流程 43:14 有后期思维的导演意识是很珍贵的 45:16 纪录片导演阅历越丰富更会把握内容 45:47 女性创作者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随着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脐带》作为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主办的“2023戛纳国际电影节 • 中国青年电影推广计划”的入选影片,受邀于法国戛纳电影宫举办展映活动。 此外,影片也登上了《好莱坞报道者》戛纳场刊。《好莱坞报道者》是这样评价电影的:导演乔思雪用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曹郁高超的摄影水平使得影片在细腻的家庭情感与广袤的草原美景两种氛围中切换得游刃有余。 《脐带》讲述了音乐人阿鲁斯(伊德尔 饰)陪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巴德玛 饰)回到故土草原,带她寻找记忆中的“家”的动人故事。 在戛纳展映活动举办之际,我们同导演及编剧乔思雪聊了聊《脐带》的精彩情节与拍摄背后的故事。 讲述 乔思雪 导演、编剧,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毕业于法国巴黎3IS电影学院。2018年,她创作长片电影剧本《漫游在蓝色草原》入选2019届FIRST创投会。《脐带》是她执导的首部电影。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3:47 《脐带》带来的共鸣,如何面对随父母衰老而来的恐惧感?乔导说写作这个故事反倒成为一种迎接死亡的预演和练习 7:39 内蒙人小时候会骑马上学吗?传统游牧和现代游牧有什么不同?呼麦手玩乐队多年,却重回牧区养马的故事 12:26 “三顾茅庐”去呼伦贝尔拜访巴德玛老师,终于邀请她出演《脐带》 14:33 乔导分享面对不同演员的指导方式,让两个演员共同生活成为真正的母子 17:52 长片大剧组,作为新人导演如何面对质疑和挑战 21:04 《脐带》剧组的“狼来了”经历,野外拍摄是苦中作乐 22:33 为拍篝火戏,一把火烧了帐篷椅子 23:52 聊聊剪短脐带这个美丽瞬间 28:09 怎么看待“民族电影” 32:10 一半活着一半死去的“生死树”是否真实存在
因为一次来中国售卖自己制作的纪录片,出生在艺术世家的阿拉丁·铁匠和中国有了不解之缘,2015年,他选择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2017年他拿到了工作签证,定居在了北京,开始做和中国有关的纪录片故事。 凹凸镜DOC邀请到了铁匠,听他在中国的居住生活的故事,以及他眼中的中欧影像行业的不同,电影是法国的“国粹”,聊起电影话题,铁匠侃侃而谈,他喜欢陈思毅的《我们在黑夜的海上》,觉得这样的记录才是中国最本真的样子,我们还展望了即将开幕的戛纳电影节。 如果你想和阿拉丁·铁匠联络,关于国际制片,关于中欧合作。 阿拉丁·铁匠: [email protected] 播客:Aladin_f 讲述 阿拉丁·铁匠 Aladin Farré “China Compass Productions”创始人 拥有10余年行业经验的事实性内容制作人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4:14 阿拉丁说喜欢住在北京,因为脱口秀,因为多样的文化活动; 7:35 法国CNC部门如何支持本土电影制作,那么多钱从哪里来? 13:03 电影是法国人的骄傲,从小就在父母熏陶下看电影的阿拉丁; 15:08 为什么选择纪录片之路?如何寻求中法合作? 18:31 给外国人展现真实的中国,专题片or李子柒?所谓的“中国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21:04 阿拉丁推荐纪录片和电影节,分享电影节申请方法; 31:58 不用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讲个好故事就够了; 34:43 阿拉丁和张劳动都想合作的纪录片导演; 37:30 阿拉丁喜欢的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推荐《流浪的迪潘》 38:09 推荐一下即将开幕的戛纳电影节,重视电影发行,让电影到达观众。
“可不可以不上班? 不上班你养我?” 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的经典台词让人印象深刻。不上班,我可能养不了你,但是不上班真的可以赚钱。 随着平台经济发展,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个体低成本创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大家的赚钱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也能赚钱》系列纪录片记录了5位普通人的低成本创业故事。面对时代的大考,他们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变化或许没有那么可怕,新的开始仍然值得期待。 《这也能赚钱》自4月3日上线至今,节目登上微博综艺影响力榜单TOP1,相关话题曝光量约达3亿,其中#不上班的年轻人是怎么搞钱的# 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议榜TOP1、热搜榜TOP4、文娱榜TOP5等多项榜单,话题精准切中了当下的社会情绪,年轻观众对工作及赚钱方式亦形成自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原来这样创业能赚钱”、“赚钱的思路瞬间被打开“。 本期播客,凹凸镜DOC邀请到了《这也能赚钱》的主创团队,制片人辛然,单集导演李然,第五期主人公狗哥,账号为:狗哥二手餐饮设备。听听主创们创作的故事,也听听狗哥是怎么赚钱的。 讲述 制片人辛然 单集导演李然 第五期主人公狗哥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2:05 制片人聊《这也能赚钱》纪录片的创作初衷; 5:17 如何定义“赚钱”?李然导演聊聊选题与调研过程中的挣扎与抉择,更倾向于拍摄长线的持续的生意,而非在风口上会随时掉落的“猪”; 6:48 在三线城市创业成功的DJ如何被制作团队发掘?导演也惊叹从一线城市搬回三线城市反而还能赚钱; 9:20 00后职业伴娘创业的背后,社会大环境变化与传统习俗的共同影响; 12:40 第五集主人公狗哥上线!追忆自媒体运营起步时期,营业一个月就倒闭的餐厅故事让他火爆出圈; 16:21 狗哥谈疫情过后的餐饮业困局,部分餐饮新人的低价竞争“卷”乱市场; 18:07 导演最初为何被狗哥吸引,坚持行业与个人魅力的结合才能生长出一个好故事,看到狗哥视频不禁感叹这也能赚钱! 24:00 内容创业到底算不算赶上了好时候,大家各持己见; 29:32 李然导演的拍摄技巧和习惯,如何一步步寻找并产出“金句”; 36:33 互联网为新兴职业推波助澜,也可能是普通人创业的唯一出路,让原本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42:00 怎么看ChatGPT对自己事业的影响?提高社会效率,可能实现做三休四; 1:06:37 是否存在所谓的行业“天花板”?改变思路从横向去看,也能给同行提供帮助。
4月,原本计划去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行程,因为签注的问题,没有成行,本来要跟凹凸镜DOC在香港的小伙伴Yolie_一起去的,没办法,只能靠她单枪匹马,开幕片是许鞍华导演的《诗》,感谢好友冰力的支持,Yolie_得以进场观看。她很喜欢《诗》,没想到,在一天之内,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优秀文章,就从她的键盘之间流出,那篇《许鞍华新片首映口碑爆棚!压抑难熬时,诗是护身符》,也让我觉得,这是3月份凹凸镜DOC的月度好文。 虽然都在凹凸镜DOC,但其实,我对Yolie_的了解没有那么多。她大多数时间,在聊天群里都是沉默的,但是,如果有翻译和采访的工作,她也会积极响应,对学者余天琦的采访《剖析中国相机上的“我” | 她用七年研究被忽视的独立纪录片》,提问的问题和整理也是下了功夫的,因为这次对接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媒体事务,我们聊的多了起来。 她给我看了本科时候拍的纪录短片,也跟我分享了她对纪录片的一些困惑。我觉得,Yolie_的困惑,也可能是一些青年创作者的普遍困惑。于是,我说,倒不如,把咱们的聊天,做成一期播客,分享给大家。 于是,这一期播客,不就有了么? 在这一期播客里,我们聊到了电影节对独立电影的帮助,女性导演创作遇到的的一些问题,以及,什么样的影像能够被看到。 讲述 Yolie_:纪录片专业在读学生一枚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提到的片子: 季丹《贡布的幸福生活》 马莉 《京生》《囚》 郭容非 《额温枪女孩》 草场地 失踪者日记 徐胜永 《卤煮》 陈昱璁 《未竟人生》 郭依菲《生于意志与硝烟》 #64期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2:15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两个阶段 2:55 现阶段纪录片拍摄的精英化国际化合作的趋势 4:16 2012年节点:中国三大独立影像展之一的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停办 8:59 在电影节看片,大受震撼,不只是聊电影! 11:39 不向龙标低头 13:10 “独立”并不是标签 13:38 女性导演面孔在节展的露面 19:38 导演的 “失踪者笔记” 20:46 独立电影像一辆火车,随时可以上车也随时可以下车 25:41 独立电影因大家的坚持而生生不息 30:20 关于独立电影研究 34:16 关于纪录片制片 36:45 电影节喜欢什么样的片子? 40:46 美国圣丹斯关于导演性别议题的数据报告 43:02 是否要强调导演性别身份?
近日,“孔乙己文学”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孔乙己》这篇小说有这样一句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网友借“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等句式,讲出了对“毕业即失业”的迷茫。 我们邀请到了在法国留学归来的演员禹荷,听她聊聊在法国,知识分子有没有脱下长衫的困惑。禹荷的回答也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我们也有聊到哪里才是电影的天堂。能看到好作品的地方就是天堂。 图为正在上映的法国电影《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推荐听友观看。 讲述 禹荷:演员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特别鸣谢:播客公社 #63期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2:21 禹荷对法国社会蓝领和白领的观察。在薪资方面,蓝领的时薪也挺高,差别的并不是很大。 4:39 每个人都先是找到自己,再去看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6:39 从学商科再到学表演,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喜欢创作状态,遵从自己内心的去做 9:28 在欧洲,演员在没成名之前,边拍戏边做兼职,是很常态的事情。 14:23 大城市是不是赌场?把自己注意力放在当下,不要焦虑 16:08 关于焦虑时刻,禹荷认为与其关注那些不确定的事,不如专注在自己能确定的事情上。 22:18 成功失败不重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拿结果绑架自己。 22:56 坚持到现在,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25:52 为什么法国的孔乙己没有长衫这个概念,法国的生活方式给人以启发 27:23 法国是不是电影的天堂,什么时候是电影的黄金时代 35:07 中国也有很多电影节,影迷可以去参加。 37:43 去电影节,就是乘着光影去旅行 38:43 在表演上,美剧和国剧的一些区别和观察 41:12 法国观众怎么看片 44:42 国外的表演更追求自然,是去真正理解这个人物,塑造人物。
从喧嚣的春节档,再到近段时间,《保你平安》、《脐带》、《不止不休》的接连上映,202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热闹非凡。影视行业积攒了三年的怨气,像是要一下子都释放出来的感觉。 然而热闹背后,《脐带》票房遇冷,2023年至今都未看到一部院线纪录电影,这些现状,也引起了人们对冷思考。 凹凸镜DOC邀请到了电影影痴汪金卫老师,听他对于中国电影近段时间表现的看法和思考。 本期节目在播客公社录音棚录制,特别鸣谢:播客公社。 聊天中所提电影《保你平安》、《脐带》、《不止不休》、《宇宙探索编辑部》。 讲述 汪金卫:重度影痴,独立纪录片爱好者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特别鸣谢:播客公社 #62期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2:03 中国电影的春天回来了吗?劳动两天看了两部青年导演的作品《脐带》和《不止不休》,对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很有期待; 4:18 电影上映如果没有很好的反响,对创作者是一种很难过的事情 ; 5:00 《脐带》票房遇冷,和劳动心中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汪老师认为,是因为三月份这个冷档期造成的; 10:21 电影照进现实的《不止不休》,让人想到纸媒的黄金时代; 20:16 关于影片的一些细节,劳动与汪老师分享不同想法; 30:47 中国电影的回暖真的要来了吗?汪老师对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冷思考; 39:56 2023还未看到一部纪录电影上映,希望2023年纪录电影也有好的票房收益; 40:35 对于《不止不休》记录内容的延伸; 42:12 关于《宇宙探索编辑部》:他只是在寻找一个答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