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探中华》纪录片项目是由腾讯新闻出品的关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守护人故事的纪录片。已于2025年3月11日上线。 第一季将围绕着“传承”这一核心,由四个有厚重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象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墨、金石篆刻、汉绣、汝瓷,走近非遗大师的匠心人生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之道,讲述四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困局,走近他们各自的解困之道,以期传承人的视角来理解古老中国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匠心传承及创新精神。 凹凸镜DOC将组织纪录片《非遗探中华》线上共阅放映活动,在3月21日特邀本片主创,与大家分享《非遗探中华》幕后的故事,此音频为映后交流音频。 映后嘉宾介绍: 方奕晗 内容创作从业20年。曾任腾讯新闻《贵圈》主编 、《博客天下》杂志执行主编、《中国青年报》编辑。《敦煌师父》第二季、《星空演讲》、《腾讯娱乐白皮书》、《贵圈·老友记》《一起探班吧》等视频节目制片人。 李京霖 纪录片导演。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美国Emerson College电影与媒体艺术专业,主要致力于社会纪录片的创作,对人文、社会议题有着敏锐的视角。希望通过讲述个人、群体与社会的联结与故事,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刘昊翔 ARTJOY Entertainment(艺乐国际)创始人,制片人、摄影师。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 电影摄影专业。创立ARTJOY后,致力于开发兼具人文深度与商业潜力的跨媒介内容。策划项目涵盖影视剧、纪录片、及跨国影视技术培训等。 主播: 段昕彤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1:08 非遗影像中的“冲突感” 02:40 “历史活过来”的时刻 08:30如何平衡纪录真实与电影质感制作之间的关系 10:20“工业化生产”与“手工精神”的之间是否有冲突 15:30通过影像让非遗多样化、多点位的存在 18:10 《非遗探中华》的年轻团队和年轻视觉 23:16 非遗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息息相关感” 25:58选择汝瓷来拍摄的原因 27:20 对《非遗探中华》的一句话推荐
《囚影少年》(Fonja)是由马达加斯加最年轻且可能最杰出的电影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在为期四个月的电影制作工作坊中,十名来自首都安塔那那利佛最大拘留中心——男子青少年监狱的在押人员首次接触摄像机。 在学习设备操作规范的同时,这些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摄像机成为他们嬉戏探索的工具:透过紫色滤镜、极致特写或颠倒视角,他们将熟悉的环境重构为视觉奇观,用镜头具象化内心所想。 这部由年轻囚犯自主拍摄的纪录片,带我们走进监狱日常生活的双重世界——这里既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规训体系,又涌动着群体凝聚力与互助精神。影片通过一个紧密团结的创作集体,讲述关于挣扎与梦想的故事,展现他们倾注全部创意、能量与灵感完成电影创作的非凡历程。 安塔尼莫拉青少年监狱隶属于"安塔那那利佛中央监狱",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监禁设施。约2600名在押人员远超800人的设计容量三倍有余。监狱建筑群包含三个功能区:女子与儿童监区、成人监区以及未成年男性监区。80%的青少年处于"保护性监禁"状态,通常需等待数年甚至永远无法等来庭审,其中约70%为街头长大的孤儿。 一段关于少管所内青少年摄影共创项目的探讨,带你深入了解他们如何用镜头记录生活。项目历时五个多月,导演与青少年共同经历了信任建立、文化碰撞到最终创作的过程。你会好奇:这些画面是导演预设还是青少年自发的创意?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一起感受自由与压抑并存的独特氛围,听听背后的故事吧! 本次《囚影少年》放映交流由游击社和凹凸镜DOC联合举办。本期播客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由解舒畅导演作为实时翻译,翻译了莉娜·扎赫导演的交流内容,下部分为解舒畅导演、莉娜·扎赫导演纯德语交流版本,听众可以选择聆听。 策划: 肥罗(游击社) 嘉宾: 莉娜·扎赫(《囚影少年》导演) 1991年出生于德国,是纪录片导演及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聚焦于通过参与式创作方法,探讨社会政治议题及空间与社会语境中的人类行为。她曾与德尔菲娜·毕晓普(Delphine Bishop)共同开发视频交流项目"Mio",该教育项目旨在促进学校中的跨文化学习,并为此创立了同名协会"Mio e.V."。在菲律宾,莉娜·扎赫尔耗时半年多与流离失所的土著卢马族(Lumad)儿童共同创作,携手菲律宾艺术家阿巴·达莱纳(Aba Dalena)完成了展览《巴唐·卢马》(Batang Lumad),直指当地"土地掠夺"的社会问题。 在其最新项目《囚影少年》(Fonja)——一部由少年囚犯拍摄的纪录片——创作期间,她驻留马达加斯加少年监狱长达五月余,教授青少年囚犯摄影机操作、画面构图及剪辑技术。这部集体创作的首秀影片先后斩获捷克伊赫拉瓦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世界纪录片奖"、维也纳人类世界电影节"新锐奖"、科隆国际电影节"电影之门奖",并在柏林国际学生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翻译: 解舒畅,生于1988年。200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系。2014年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2020年德国汉堡艺术大学电影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维姆.文德斯,安格拉·夏娜莱克。自2013年起以笔名华士曼发表影评,戏评于《看电影》《北青青年报》等报刊杂志。2014年起作为独立电影人和影像艺术家生活工作在德国和重庆。 主播: 段昕彤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囚影少年》(Fonja)是由马达加斯加最年轻且可能最杰出的电影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在为期四个月的电影制作工作坊中,十名来自首都安塔那那利佛最大拘留中心——男子青少年监狱的在押人员首次接触摄像机。 在学习设备操作规范的同时,这些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摄像机成为他们嬉戏探索的工具:透过紫色滤镜、极致特写或颠倒视角,他们将熟悉的环境重构为视觉奇观,用镜头具象化内心所想。 这部由年轻囚犯自主拍摄的纪录片,带我们走进监狱日常生活的双重世界——这里既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规训体系,又涌动着群体凝聚力与互助精神。影片通过一个紧密团结的创作集体,讲述关于挣扎与梦想的故事,展现他们倾注全部创意、能量与灵感完成电影创作的非凡历程。 安塔尼莫拉青少年监狱隶属于"安塔那那利佛中央监狱",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监禁设施。约2600名在押人员远超800人的设计容量三倍有余。监狱建筑群包含三个功能区:女子与儿童监区、成人监区以及未成年男性监区。80%的青少年处于"保护性监禁"状态,通常需等待数年甚至永远无法等来庭审,其中约70%为街头长大的孤儿。 一段关于少管所内青少年摄影共创项目的探讨,带你深入了解他们如何用镜头记录生活。项目历时五个多月,导演与青少年共同经历了信任建立、文化碰撞到最终创作的过程。你会好奇:这些画面是导演预设还是青少年自发的创意?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一起感受自由与压抑并存的独特氛围,听听背后的故事吧! 本次《囚影少年》放映交流由游击社和凹凸镜DOC联合举办。本期播客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由解舒畅导演作为实时翻译,翻译了莉娜·扎赫导演的交流内容,下部分为解舒畅导演、莉娜·扎赫导演纯德语交流版本,听众可以选择聆听。 策划: 肥罗(游击社) 嘉宾: 莉娜·扎赫(《囚影少年》导演) 1991年出生于德国,是纪录片导演及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聚焦于通过参与式创作方法,探讨社会政治议题及空间与社会语境中的人类行为。她曾与德尔菲娜·毕晓普(Delphine Bishop)共同开发视频交流项目"Mio",该教育项目旨在促进学校中的跨文化学习,并为此创立了同名协会"Mio e.V."。在菲律宾,莉娜·扎赫尔耗时半年多与流离失所的土著卢马族(Lumad)儿童共同创作,携手菲律宾艺术家阿巴·达莱纳(Aba Dalena)完成了展览《巴唐·卢马》(Batang Lumad),直指当地"土地掠夺"的社会问题。 在其最新项目《囚影少年》(Fonja)——一部由少年囚犯拍摄的纪录片——创作期间,她驻留马达加斯加少年监狱长达五月余,教授青少年囚犯摄影机操作、画面构图及剪辑技术。这部集体创作的首秀影片先后斩获捷克伊赫拉瓦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世界纪录片奖"、维也纳人类世界电影节"新锐奖"、科隆国际电影节"电影之门奖",并在柏林国际学生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翻译: 解舒畅,生于1988年。200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系。2014年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2020年德国汉堡艺术大学电影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维姆.文德斯,安格拉·夏娜莱克。自2013年起以笔名华士曼发表影评,戏评于《看电影》《北青青年报》等报刊杂志。2014年起作为独立电影人和影像艺术家生活工作在德国和重庆。 主播: 段昕彤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07 跨越文化壁垒:摄影师在少管所的工作坊项目中见证了友谊的演变; 04:08 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从工作坊到个人作品的视觉变革; 06:10 年轻摄影师的成长之路:从记录过程到寻找图像的转变; 08:15 摄影机的力量:在监狱中的年轻人如何团结并探索自我? 10::53 监狱中的年轻人:工作坊中的角色定位与拍摄挑战; 13:30 剪辑的艺术表达:导演兼剪辑的心得分享; 16:26 创作背后的压抑与自由:一位导演在监狱中的创作之旅; 19:11 私人情感与社会问题:探讨电影中的年轻人被忽略现象; 21:54 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相机权力与个人选择的边界模糊地带; 24:39 真假之间:镜头前年轻人的故事与后期制作背后的谜团; 27:17 电影创作的希望:年轻导演在马达加斯加的工作坊之旅。
四年前,凡凡因为来北京求职,借住在我的出租屋里,那次找工作特别不顺利,四年间,他拍过短剧,进过一线电视剧剧组,又去到韩国读博深造,一路走来,总是柳暗花明,这次他成功入选北影节创投训练营,再次来京,再次来上凹凸TOALL,来听他聊聊电影人的不易与坚持,还有留学韩国的小插曲,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努力坚持下去吧。 嘉宾: 韩国在读电影学博士 凡凡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4:13 距上次播客录制的四年之间,他都在做什么? 06:13 从制片助理到博士:在韩国电影行业的成长与探索; 08:45 韩国电影教育:培养人才与拍摄电影的平衡之道; 11:40 韩国电影中的恨文化与复仇主题:学术研究中的观点表达问题; 14:51 在蔚山,去文在寅的书店合影; 20:26 釜山电影节之旅,感受电影人最幸福的时刻; 26:16 电影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教职与创作的兼顾之道; 29:12 影视行业追求成功的奥秘:机遇、努力与运气的交织; 32:06 努力准备,机遇来临。
从纪录片中看到真实世界,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 在今天,人们依然热衷于纪录片的创作与评论?它不仅是关于影像的艺术,更是连接你我、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影评,我们不仅了解影片本身,还能感受到写作者的情感与立场,这样的对话多么珍贵!让我们一起跟随纪录片的脚步,寻找那些藏在镜头背后的温度吧。 本期播客由资深媒体人、影评人、策展人余雅琴分享自己如何和纪录片发生链接,又如何写出一篇好影评。希望对听到的朋友有所帮助。 主播、嘉宾: 余雅琴 资深媒体人、影评人、策展人。长期关注纪录片、独立电影与女性电影。文化报道及评论见于《南方周末》《新京报》《经济观察报》《文艺报》《今天》等。曾参与多个国内外影展的评审和选片工作,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第13届上海双年展、实验影像中心等机构联合策划学术展映。 剪辑: 止语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00 误入歧途还是命中注定?一个电影学学生的纪录片启示录; 04:07 从毕业论文到纪录片创作:一个媒体传播学生的选择与探索; 06:08 纪录片的特殊性:从社会交往到创作者与被拍摄对象的关系; 08:08 探寻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映后交流中的惊喜与启示; 10:08 解读纪录片:探寻小众艺术类型的丰富内涵; 12:10 探索纪录片文化的影响力:评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14:11 写作的温度与思考:学术、网络媒体和纪录片的创作探索; 16:11 媒体写作的辉煌时代:回顾都市报和杂志的兴衰之路; 18:14 观察真实世界的窗口:纪录片的珍贵价值; 20:15 从兴趣出发,探索电影世界的魅力——影评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在HiShort!厦门短片周特别活动现场,组委会安排我与周浩、顾桃、马平川三位导演聊关于“万物有灵”主题的纪录片创作心得。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刚刚在俄罗斯读电影回来的山东老乡马平川,也观看了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困兽》,看似是讲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马戏团。整片没有采访,我被纪录片成熟的摄影技巧和磁性的旁白吸引。于是,又约他在离开厦门之前做一期播客,我对他很好奇,在莫斯科求学时又平行着俄乌冲突,为什么没有选择去欧美,而是去了俄罗斯学电影? 这期节目带你走进电影世界的深处,与青年导演马平川一起探索他的创作心路。从莫斯科全俄国立电影学院的求学到《困兽》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将讨论电影艺术与商业如何平衡、电影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当今世界电影人的困惑与挑战。你认为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电影?让我们共同寻找答案。 影片介绍: 一只被困于笼中的狮子“图拉”,静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它总是好奇“外面的世界”,可这个“世界”里,究竟有什么呢?它又能否有勇气走出铁笼,进入这个“世界”呢? 导演阐述: 狮子图拉,从出生起他就住在马戏团的铁笼里。随着马戏表演逐渐没落,动物表演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可是这样一只早已没了野性的狮子,离开了这里,他能在野外自由的生活吗?外面的世界会如向往的那样,还是说那只是另一个牢笼呢?马戏团为了生计冒着风险辛勤演出的青年男子,从小苦练杂技的小孩,他们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呢?或许生活本身就像是一座牢笼,每个人都是那个笼中困兽… 主播: 张劳动 嘉宾: 马平川,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 于2024年7月毕业于全俄国立电影大学(VGIK)电影与电视导演系纪录片专业A.V Osipov & T.P Yurina工作室。 学生代表作品《佛曰》曾入围全俄国立电影大学2020年度国际学生电影节。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15 电影专业的困境与自我表达:马戏团演员的拼图人生 04:18 《困兽》:摄影艺术与旁白魅力的电影探索 06:59 留学俄罗斯,探寻电影之梦:一个中国学生的奋斗与追求 10:30 俄罗斯电影教育的独特之处:从电影基础到作者性表达的转变 14:00 战争片与文化认同:俄罗斯电影的两个方面 17:30 俄罗斯电影与国际舞台:挑战与机遇 20::59 探索东斯拉夫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莫斯科电影学院的优势与魅力 24:30 深思熟虑的剪辑艺术:一位导演的自我表达之旅 28:00 家庭故事的记录者:导演毕业于家庭拍摄到马戏团题材的转变 31:32 误打误撞,探索纪录片的魅力——一个电影导演的意外之路 34:59 纪录片的创作方式:自由表达人性与现实题材的故事 38::32 探索自媒体之路:短视频创作的商机与挑战
近15年评分最高香港电影《破·地狱》聚焦于香港的殡葬行业探讨生死话题,通过两段丧礼的故事和角色的生死抉择,展现了生与死、悲与喜交织下的人性光辉。该片由香港两代喜剧泰斗黄子华与许冠文联合主演,本片已荣登香港华语片影史冠军。豆瓣评分达到8.5分,完成票房、口碑双丰收。 凹凸镜观影团联合晨观影团于12月14日(周六)在北京海淀区深影国际影城进行《破·地狱》的首映日放映,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粤语版影片,我们邀请对香港电影有深度了解的青年编剧、作家安宕宕,哲学博士陈少卉、美术学博士刘利平、知名历史博主张方出席映后交流活动。以下为映后交流音频。 《破·地狱》必将在这个岁末用最温情的力量治愈你我,让2024年所有的痛苦、不快和挫折烟消云散——人生从不由己定,何不潇洒走一回。 主持人: 青年编剧、作家安宕宕 嘉宾: 哲学博士陈少卉 美术学博士刘利平 知名历史博主张方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30 映后嘉宾介绍 04:21 香港电影的探寻道路 07:13 《破地狱》的生死观探讨 09:49 《破地狱》的人伦情理 12:52 《破地狱》的死亡美学探索 15:25 对死亡的“体面”追求 18:05 对死亡的直面和对死亡的态度 20:20 观众分享与提问
贾樟柯导演的最新作品《风流一代》11月22日全国公映,这是一部跨越二十一年的情感史诗,也是关于变革与成长的真实记录。从千禧年到当下,它如何融合了剧情与非虚构元素?为什么说这部影片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剪辑过程为何让过去再次复活?让我们跟随镜头探索三峡变迁背后的故事,感受时间的力量。 很荣幸,邀请到了贾樟柯导演,演员赵涛老师一起来参加凹凸镜观影团组织的《风流一代》映后交流。 主持人: 汪金卫 嘉宾: 贾樟柯导演 演员赵涛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特别鸣谢:映后录音邓梦馨 02:05 百年孤独的中国版:从2001年“拿数码摄影机的人”到20年后的“风流一代”; 04:07 电影创作的希望与挑战:剪辑为过去复活的过程; 06:10 电影的边界:剪辑思维的探索与突破; 08:12 纪念变革的一代,《江湖儿女》与《风流一代》的故事; 10:14 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模糊化探索; 12:15 虚构与非虚构的融合之道; 14:18 《风流一代》:二十多年的摄影之旅,展现生活的质感与人性的边界; 16:19 电影记忆的珍贵收藏:摄影师眼中的经典拍摄手法; 17:13 赵涛谈第一次看素材、看到年轻时的自己的心情。
中国的后朋克乐队法兹,结束2024年美国巡演后,在大洋彼岸再次强烈感受到摇滚乐的「现场精神」。 他们决定发起一次超限定的中国巡演,摒弃当下演出强调的灯光、舞美和大型场地,回到本质的音乐、身体、躁动和面对面中,限时两周,每天一城!走访9个极具意义的中国摇滚乐演出场地! 纪录片《黄河入海流》就是记录这场巡演,拍摄途中,有的小型演出场地已面临停业,当摇滚乐队置身意外的公路之旅,水滴汇聚成河,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交错中,回望和聆听,回到星火源头。 凹凸镜DOC,特邀本片导演白嵩,与大家分享《黄河入海流》幕后的故事。 主播: 张劳动 嘉宾: 白嵩 纪录片导演、非虚构作家。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灵山老工业区,11岁随父母离开家乡定居西安。 曾出版《向阳而生》,纪录片作品:《大雪无痕》、《居家动物》、《坊间流传》,音乐纪录片《谁会做奔跑的码》《山高路远,野孩子》《临兵斗者》《黄河入海流》 剪辑: 小一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1:26 导演为何钟情于乐队纪录片? 3:14 拍摄乐队纪录片难吗? 4:30 纪录过程中和乐队之间的趣事 9:10 乐队与场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就像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一样? 13:00 这次回归单人手持拍摄纪录片,是否感觉到更加的自如和自由? 15:45 近些年摇滚乐队的生存环境 17:47 兼具作者性和传播性是否可以让纪录片走得更好更顺未来是否想要尝试拍摄固定场域的纪录片? 19:58 观众提问环节 22:16 如何平衡乐队老朋友和镜头客观纪录者的身份? 23:56 拍摄中如何处理乐队私下生活与日常演出之间的关系 26:03 西安的摇滚乐环境如何? 28:25 非虚构作家身份对创作有怎样的影响?两者的差异是什么? 31:40 文学的张力与想象力边界是不是更宽? 33:38 近年来观众年轻化,现在是否还有老乐迷来听摇滚乐
中华穿山甲是为数不多以“中华”命名的野生动物,自2014年被世界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近几年,中华穿山甲的恢复之路正在被自上而下的保护行动所点亮。 而《寻护者》正是这样-部全面而真实反映穿山甲面临的问题以及展现来自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以野生救援公益大使、青年演员王一博的一次寻找中华穿山甲的野外之旅为主线,通过旅程中他所结识的科学家、护林员、社区居民、保护机构和科普教育工作者们的真人真事,展现出这些平凡英雄们为竭力拯救中华穿山甲所做出的努力、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 在拍摄背后,不仅仅有困难与挑战,同时,引发出更多思若……… 特别鸣谢:ANFFF动物生态未来影展 主播: 张劳动 嘉宾: 刘弘昭,纪录片导演、剪辑师。毕业于纽约大学纪录片专业和波士顿大学新闻专业。其纪录电影、剧集作品获多个国际奖项,可见于HBO、腾讯、爱奇艺、B站等平台。 曾在美国媒体《商业内幕》和NBC电视台华盛顿特区总部从事新闻工作。2023年执导的《废弃渔网大“帽"险》公益纪录短片首发于2023年厦门国际海洋周"蓝色伙伴关系行动海洋保护公益项目研讨会。 最新作品野生救援X王一博穿山甲保护纪录片,已于2024年暑期全球上线。 田原,基督徒。生于北京,毕业于武汉大学,2015年加入野生救援,现担任策略传播经理。 在这个以"借传播来保护"为工作方法的环保机构中,田原与传播团队一起制定“减少濒危野生动物贸易”、"海洋保护"和"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项目的传播策略和实施计划,以及策划和撰写各个项目对外传播的文字内容。 田原自2016年开始在穿山甲保护项目中担任主要策划和文案创作者之一。2021年,野生救援穿山甲保护项目入围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和CBD COP15筹委会发起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集。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3:03 穿山甲在奥运会里适合参加什么项目? 06:08 《寻护者》分成上下两集的具体考量和设计。 08:18王一博作为公益大使在纪录片中带来的独特视角。 12:16穿山甲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 20:25《寻护者》人与动物共生的纪录片创作理念。 26:24以生态廊道的建设为例的人类保护生态的日常行为。 33:24纪录片对生态保护的传播作用。 37:42ANFFF动物生态未来影展在影像方面积极探索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生环境。 44:01每个人都能参与到野生动物的保护中。
当《⽟⻔》⾥的包美圣的《⼩茉莉》缓缓传出时,我就对史杰鹏的作品与创作产⽣了极⼤的兴趣。终于在今年 FIRST纪录⽚实验室论坛后,我与史杰鹏博⼠聊了⼀会⼉有趣的天,于是我找到凹凸 DOC 分享在这⾥。 我们从⼩时候接触到影像的感受,到关于时间与梦境;也聊到佛教的影响和⾏为艺术,更是回望了作品⾥温暖的诞⽣。也提及了感官⼈类学与后⼈类的关系,最后也谈到 AI影像与胶⽚媒介的现状,希望⼤家喜欢。 主播: 周⼦杰:重庆崽⼉,新⽚《远⽔解不了近渴》⼊围FIRST纪录⽚⽇展映单元与⽇本札幌短⽚国际竞赛。 嘉宾: 史杰鹏博⼠:毕业于哈佛⼤学,现任美国⻄北⼤学⼴播电视电影系教授,是2017年古根海姆奖学⾦获得者,还是《华语独⽴影像观察》期刊编委会成员。他的《⼈⺠公园》《⽟⻔》《铁道》等多部纪录⽚都拍摄于中国,⼀直和中国独⽴纪录⽚创作者保持密切关系。史杰鹏是哈佛感官⼈类学实验室(SEL)的成员,过去⼗多年他和⼩伙伴的多部作品在各⼤电影节⼤放异彩,逐渐形成了⼀种⻛格。他们专注视觉表达,致⼒于结合美学与⼈类学创意,他们试图拓展纪录⽚的边界,⽤感官式的画⾯为观者营造沉浸式地观影体验。 剪辑:MONKEY 背景音乐:《⼩茉莉》 时间线: 01:24 Q:如何对影像产⽣兴趣的? -美国⼩时候的3D空间测试和接触艺术的体验,时间与流动。 与影像的关系是最好表达对世界的喜爱与好奇的⽅式。 03:18 Q:还喜欢现在的地球吗? 03:56 Q:对于时间的概念,以及梦境。 -怀疑线性的时间 05:40 Q:怎么对佛教产⽣兴趣的?与制作《⻩浦》的体验 -⼩时候看到道德经 -《⻩浦》受到冥想的影响07:00 Q:《⼈⺠公园》 – ⾏为艺术 – 史杰鹏与中国的视点与关系。 09:00 Q: 你1999年来中国接触到独⽴电影的体验 13:30 Q:现在对影像的感觉和⼗年前相⽐有变化吗 -可能没有那么单纯了 -与主流⽂化的对抗 18:30 Q:你作品⾥的温暖与幽默是如何诞⽣的 19:00 Q:关于后⼈类与感官⼈类学的看法 – 我们最终还是⼈。 21:00 Q:AI能够做到视觉化的后⼈类吗 – AI 就是我们。 21:52 Q:特权与实验电影 23:35 对于纪录⽚的概念的体会,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4:18 Q:关于胶⽚这个材质与媒介的变化 – 使⽤ 16mm 的体验与看法 – 胶⽚材质 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 为什么使⽤16mm 31:02 推荐⽚单 -对于⼈类的 -对于中国⽂本的
在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之日活动上,孟潇导演的《我要找到你》获得了本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纪录片大奖,作为孟潇的第一部独立纪录长片,他独自一人跟拍六个月,展现了三位家长艰难的寻子之路。 从短视频中看到寻亲家长群体开始,他就没办法将视线从他们身上移开,“最开始只是想做点什么,让他们的信息被更多人看到。”随着不断地深入跟拍,他看到三个家庭的苦难,人物的执着和念想,而一切就像被安排好的一样,有老人去世,有孩子被找到,而寻到之后面临着更复杂的矛盾和痛苦。拍摄全程他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安心的陪伴者,记录下他们每个动人的时刻。他无意于呈现苦难,而是呈现承受苦难的父母们在做着对命运的抵抗,对生命的不放弃。 “拍完之后我在想,社会到底能够怎么帮助他们。”对于被拍摄群体而言,纪录本身就有意义,他们值得并且需要被看见,被传播,被理解。 凹凸镜DOC有幸采访到孟潇导演,听他分享创作《我要找到你》前后发生的故事。 主播: 朱钰 嘉宾: 孟潇 《我要找到你》导演 剪辑: 栗子糖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1:11 采访了寻亲圈近百人,遇到打扮成蜘蛛侠的主人公,终于决定开始拍一部长片; 13:51 比起创作上的困难,更多是心理压力,共同生活过的两位老人接连离开; 17:39 如何同时拍摄三位主人公?拍摄时不去区分主次,后期再去重新结构; 21:20 观察而非干预:「我希望纪录片拍摄是在一个,我都没办法去想明天会发生什么的状态」; 24:01 奇迹般地找回一个孩子,是最意想不到的事情; 27:08 剪辑历经几个版本,素材取舍还是回归了创作的初衷; 31:37 拍摄结束后,无数人的寻亲行动,个体微薄的力量仍在继续; 39:32 被拐卖的孩子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复杂的成长环境,以及无法被忽视的养育之恩; 43:04 纪录片创作中的个人表达:「我跟观众在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是基于拍摄对象的」; 45:17 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不靠技巧,而是需要真诚和尊重。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