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4: 当我们在谈论酷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唯理对谈 Veitgeist

为什么”东京喰种“是酷儿的? 为什么我们会被逼婚?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城市成了酷儿文化的中心? 除了安全套,我们如何了解性和进行性别研究? 异性恋为什么需要酷儿理论?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被当作朴素真理的二元论,其中又以男女的性别之分、异性恋和同性性取向之分尤为突出。但这样以二元论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实际上是不完善、不准确、甚至可以说粗暴的。 本期唯理对谈邀请到的Koko和Eric两位嘉宾将谈论性别的二元化是如何在流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构建我们的生活,并使用酷儿理论,来解读身边的文化现象以及酷儿话题在不同空间中的演绎。 (本期音频资料源于唯理中国性别工作坊第二期) 嘉宾介绍 张扣扣 Koko 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英文they/them,中文他ta。Bryn Mawr College大四,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和数学双专业。即将于今年秋季入学Columbia Law School读JD。毕业论文写了Queer Japan相关。总的来说就是一个非常想要学好酷儿理论却怎么学都觉得自己没学懂,但又很想把所学所想分享给大家的半吊子水:)。 Eric 正好处在人生的转型阶段,目前在颓废地准备美国法学院考试。硕士论文写的是酷儿理论与佛教中对于“非二元性”解读的联系,希望能和大家用“酷读”的方式来理解身边的世界。 本期您将听到: 0:21 主题介绍:打破性别二元壁障&探究不同文化空间中对酷儿的解读 0:44 嘉宾介绍:张KoKo、Eric 2:47 介绍本期节目的初衷:酷儿在中国的语境中是否缺乏一个合适的定位? 4:14 什么是二元壁障?在社会、文化、政治等多领域有哪些例子属于二元思维?二元壁障在性别话题中又如何体现? 7:20 什么是酷儿?两位嘉宾从高中到大学对酷儿的理解是怎样形成和改变的的?酷儿能否作为打破权力结构的力量?酷儿作为一个大保护伞有何意义? 12:47 美国本科的酷儿研究是如何开展的?大学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酷儿研究是如何以反正统的方式回顾“常识”,研究文本的?我们如何以跨学科的方式打破二元? 22:32 国内的性压抑环境/不同文化背景是否导致了酷儿研究的缺失?中国1986年至2006年对LGBTQ的研究有何趋势?研究者自身的性别认同对研究的限制? 28:10 国内的性别研究是否过于追求答案? 29:18 国内外酷儿的公共空间有哪些?费城,日本等酷儿空间自我建筑的酷儿文化? 35:15 酷儿空间有哪些类型?消费空间(如健身房 电视节目)是怎样的? 37:33 监控和管理空间(如广电总局及民间治疗)是怎样的? 39:04 斡旋空间,如网络空间,有何意义? 39:40 文化氛围在酷儿公共空间中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如何通过感染&引导形成一种新的正统及权力结构? 43:17 酷儿中的异性恋正统主义是什么?酷儿文化的标签化和交叉性是什么? 46:20 我们要如何警惕酷儿群体中的主导性及语言霸权? 50:01 我们对盲目追随西方主导酷儿文化该如何反思? 52:37 酷儿理念&反正统理念相关的影视作品推荐 1:00:43 总结与关于现代商品化思考 主播:陈雅洁 嘉宾:张KoKo、Eric 剪辑:Rino,郑雨洁 简介:周王宸

69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3: 什么是更好的教育?一场初中教师、支教老师和文理学院教授的对话

唯理对谈 Veitgeist

不论是在中国亦或是大洋彼岸的美国,随着各个阶段学校学生多元性的增加,有关平等和多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地被提上日程: 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教育实践中一定冲突吗?“减负”是否加剧了阶级不平等?城市和乡村间的教育不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多样性的增加对于课堂讨论氛围有什么正负面影响?政治该如何介入大学校园?美国大学校园里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文化战争”如何影响教学和师生互动…… 本期唯理对谈请到了三位背景各异的嘉宾:一位在青岛的一所初中执教地理;一位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毕业后前往广西支教;另一位则在80年代就读北大,后赴美国圣约翰学院担任教授。 面对这些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我们不期望给出一个详尽的答案;但我们希望,这三位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接触这些问题,寻求一个更好的教育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本期您将听到: 0:09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 1:15 嘉宾介绍 孙嘉希:初中地理老师 谷李军:圣约翰学院教授 董天怡:广西支教老师 11:23 (云南)乡村教育不平等体现在哪里 16:00 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0:00 不同家庭教育和环境造就不同 33:30 探索多样教育模式 40:10 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45:50 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52:50 “问题教学”对师生皆有挑战 58:00 分层教育是否可行及合理 1:02:00 国际范围的教育分流 1:06:50 “政治正确”和校园政治的影响 1:10:07 成绩导向教学&不同学生带来的无力感 1:13:03 课外学习小组的可能性 主播:水杉 嘉宾:孙嘉希、董天怡、谷李军 剪辑:郑雨洁 简介:钟思骋 周王宸

82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 Chinese Ethnic Politics (Pt.2)

唯理对谈 Veitgeist

上一期我们聊了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以及它们对于现代中国民族认知的影响。这一期,我们将继续深究“民族观”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现代民族主义是如何诞生的?民族和政治之间有何联系?拉丁美洲历史又如何塑造现代民族观? 我们也将探讨有关自己的身份与特权:在美留学生的特殊民族身份如何转变或者不变?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体验如何影响我们对于民族观的认知?现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何影响民族身份的塑造?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会逐渐消解吗?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与我们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期您将听到: 1:06 中国的民族观和西方的民族观有何异同? 2:00 西方的民族观起源于何时何地?法国大革命和1848年民族之春分别对民族观的兴起产生了什么影响?“公民”民族主义是如何诞生的?现代民族的概念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又为何被建构? 7:38 美洲的民族主义是如何起源的?北美和拉丁美洲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民族建构历程?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民族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11:19 为什么说民族是政治的产物?西班牙帝国面对血缘复杂的人口是如何划分民族的?这又如何影响拉丁美洲的民族政策和未来的独立运动? 16:18 中美之间,男女留学生作为多数或少数的民族身份是如何转变或不变的?这种体验如何反映我们对多数特权与民族身份的认知?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民族的认知的? 21:03 不同民族间的个人关系是否承载着民族冲突历史洪流的冲击? 23:26 现代大规模人口和信息流动如何影响个人对民族身份的体验?我们怎么看待《我的凉山兄弟》里体现出的民族身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被现代化影响的?31:18 什么是“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就是凭空捏造的吗? 35:57 民族的标签在未来会随着人口流动而消解吗?现代左右翼对于民族身份的解读有何异同?民族身份是如何被标签化的? 40:42 自我和他者是如何被划分和构建的?这如何影响我们的群体行为?我们潜意识里视民族为最重要的身份标签吗? 45:28 民族身份对个人特质、习惯等有决定性影响吗? 47:45 壮族是如何又为何被“发明”的?这如何影响两广各路政治力量? 52:46 回族是如何被建构的?回族和回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新中国穆斯林群体是如何被划分的?历史上的回民如何处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为什么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汉族人没有像回族一样单独划分成民族? 主播:杨刁刁 嘉宾:张哲,布朗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钱静远,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剪辑:Rino、郑雨洁 简介:汤依薇

63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1: Chinese Ethnic Politics (Pt.1)

唯理对谈 Veitgeist

在民族主义崛起、民族冲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禁发问:民族是什么?它又从何而来?它是自古有之的还是近代建构的?唯理对谈第一期邀请了张哲、钱静远两位老师和我们共同探索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现代中国对于民族的认知。从“华夷之辨”到共产主义的线性历史观,从清朝“改土归流”到新中国“民族识别”,民族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定义和定性的? 本期您将听到: 1:50 我们对于民族的认知从何而来?“民族”对于汉族人来说意味着“其他民族”?汉族是“默认值”,其他民族是“他者”? 4:23 民族和族群指的是什么?种族,国籍,民族国家呢?对应的英文释义又是什么?学界对这些定义有共识吗? 6:26 中国历史上对于民族的划分和定义从何而来?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对我们对于民族的认知又有何影响?与汉族不同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从何而来? 9:00 民族是自古就有的,还是被建构的概念?建国之后,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从何而来?1953年人口普查自选民族时“识别”的四百多个民族为何最后只有五十六个? 15:26 苏联民族观对于新中国民族观的塑造分别有何影响?列宁对于民族的共产主义诠释是什么样的?苏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人的诉求是阶级的,还是民族的? 21:27 苏联的民族政策和马列主义的历史观是如何结合的?线性的历史观如何产生线性的民族观?政治权力是如何在民族之间分配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又从何而来? 24:40 “华夷之辨”的民族观,与苏联式线性的民族观,有何相同和不同?古代是否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这个概念?中国古代民族观是以什么为标准如何划分的? 30:00 古代中国的民族和地缘有何关系?华夷的边界是模糊而流动的吗?政治权力又是如何在民族间分配的?民族自治又是如何实行的?这对中央政权的巩固有何作用? 34:10 清朝“改土归流”如何影响民族政策的转变?这一政策的诞生是由于汉民族主义的崛起吗? 38:30 “改土归流”时,满人大臣为何推动汉民族主义的民族政策?满蒙回藏分别实行了怎样的统治?为何中央政权没有实行直接统治? 主播:杨刁刁 嘉宾:张哲,布朗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钱静远,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剪辑:Rino 简介:汤依薇

44分钟
99+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