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共读会,我们邀请经济学者梁捷老师分享了《甜甜圈经济学》这本书,小宇宙评论区一条评论说:关于循环经济的讨论还是有点片面,循环经济不等于回收利用,也涉及系统和商业模式的重新设计。这条评论来自Vigil,她曾在一家倡导循环经济的国际机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工作多年。于是,我把她从评论区打捞到嘉宾席,邀请她来聊聊循环经济。 在欧洲求学和工作多年后,Vigil搬到了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正式转向食物系统研究和项目工作。她这样描述目前的生活:“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盛产南瓜,但要与蜥蜴抢草莓,与鸟抢西兰花。正在实践和书本中学习再生食物系统的奥义。” 这期的主题是“循环”,我们从Vigil居住的西班牙小岛的火山喷发——地球的一种物质循环——开始聊,聊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国际案例;从三位传奇的可持续领域的女性(Ellen MacArthor, Kate Raworth, Janine Benyus),聊到了性别视角下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及欧洲的可持续食物案例。最后我们聊了从事可持续领域工作的无力感,不过Vigil还是留下了一句鸡汤结语:想的时候都是问题,行动起来都是解决方案!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Vigil(可持续食物系统研究者) 音频制作:Jing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50 我住在欧洲的夏威夷:西班牙加纳利群岛 06:30 火山灰滋润了农业,带来新生命 11:00 自然灾难也是一种资源的循环 13:00 循环经济的案例:Ecovative 、Replenish、Apeel 22:05 清洁剂90%是水,回归固体产品成为新潮流 25:30 甜甜圈模型与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 29:30 性别视角下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39:30 在可持续领域工作的无力感:循环的焦虑 47:10 意大利地中海饮食创新案例 52:02 可持续食物更容易产生正面效应 【本期出现的音乐】 Isolation Waltz by Bryan Teoh 【延伸阅读】 在意大利小镇,发现“地中海饮食”的传统与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RR8OG854Fzq29fhxNhA03g 在加纳利群岛经历了一次火山爆发 https://mp.weixin.qq.com/s/cWI5URq4Xreolxl5r4yqww 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最近,明日之路又做了一次线下共读会,我们邀请了经济学者梁捷老师一起聊了一本书《甜甜圈经济学》,这本书的作者凯特·拉沃斯被誉为“21世纪的凯恩斯”,她算是一名非主流经济学家,她关注生态学、行为学、复杂思维、地球系统科学,也关注女性主义,是一对双胞胎的妈妈。2020年,阿姆斯特丹将甜甜圈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中,阿姆斯特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2030年不使用化石燃料,减少50%的食物浪费,2050年成为100%循环城市。 经济发展与环境永续不可兼得吗?为啥关注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经济学家那么少?循环经济为何难以发展?结合《甜甜圈经济学》的内容,梁捷老师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你在关注ESG吗?你怎么看待甜甜圈模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期待大家来参加我们的共读会,来现场和我们聊天吧~~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分享人:梁捷(经济学博士,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 音频制作:三三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30 甜甜圈模型是什么样的? 06:00 经济学与现实脱节了? 10:05 甜甜圈和ESG类似吗? 15:30 ESG标准不统一,离落实还很远 18:00 争议颇多的经济指标GDP为何无法被取代? 28:10 经济会一直增长下去吗? 35:00 经济学模型为何不把自然纳入其中? 40:05 对“外部性”的反思 46:10 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尝试 54:50 现金激励的环境政策有何弊端? 01:00:20 循环经济发展壮大的困境? 01:05:15 气候和环境问题难以界定,经济学家无法操作和处理 01:07:25 走在气候前沿的经济学家:诺德豪斯 01:11:15 碳税和碳金融的区别 01:14:35 互惠互利的同一健康:我吃的更健康,地球也会更健康 【本期出现的音乐】 轻from千库音乐 【延伸内容】 IPCC警示1.5℃升温阈值倒计时,主流经济学准备好了吗|共读会·实录 https://mp.weixin.qq.com/s/DiVMK55fuwO8FtEYozRHig 《绿色经济学》威廉·诺德豪斯(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 《气候赌场》威廉·诺德豪斯 帕萨•达斯古普塔 The Economics of Biodiversity: The Dasgupta Review(生物多样性经济学)
今年的元宵节,明日之路在上海今潮8弄的早春乐事集上做了一次食物工作坊和品茶读书会。早春乐事集是一个基于上海的社群型市集,口号是“全球化下的在地生活 ”。早春乐事集创办人林小熏(人称林局)想把市集做成一种生活方式,她对摊主们的定义不是商人,而是一些从不固定在一种身份的人,是不断独立探索自己内心和创造自己道路的人。这一期播客,我们就要邀请林局来聊聊早春乐事集背后的故事。 汪满田村的元宵节鱼灯。图片来自微信公号:早春游学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林小熏(早春乐事集创办人,微信公号:早春游学) 音频制作:Jing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3:30 元宵市集限流,城市缺乏年味 05:40 汪满田村的沉浸式鱼灯 14:30 凝聚村子的节庆:感恩祖先 18:20 城市人失去了过节的能力 20:40 从游学年会到吃吃喝喝TED 23:40 摊主多是长三角专业手作人,最远的来自新疆 26:50 市集成了流动的小店 28:55 背着“集二代”卖面包的小夫妻 33:40 摆摊卖地方美食也是一种乡建模式 37:00 安于清贫的嬉皮士咖啡 39:50 带爸妈出来摆摊两年 42:30 逛市集最有趣的方式是和摊主聊天 45:00 像阿信一样的女生农场主 48:30 如何成为一个摊主? 53:10 空间多于内容的时代,市集摆摊是一个机遇? 55:30 发挥余热,市集和生活都想要松弛感 01:01:30 市集也是一种城市旅行 【本期出现的音乐】 Toot Sweet 千库音乐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二季来啦!说起来,明日之路和这部剧的缘分真不一般,我们微信公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第一季的推荐文。农场主杰里米·克拉克森是英国老KOL了,他以脾气暴躁,口无遮拦,辛辣尖刻出名,喜爱他的观众和讨厌他的人都很多。 豆瓣网友说:如果说第一季是科普英国农业法的话,第二季就是教人如何在灰色地带游走。因为从事农业太难了,连克拉克森这样不缺钱的农场主都无法靠农业谋生。看完第二季,我们惊喜地发现中文版同名书也刚刚出版。 这一期,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克拉克森的农场》的策划编辑任菲和明日之路的Jing来聊一聊书、纪录片和克拉克森的农业实践。 重大福利!!!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获赞最多的三条留言,可获得出版社提供的三本赠书《克拉克森的农场》。这是明日之路开播以来的第一次福利,不要错过哦! 【本期制作者】 主播:xiaozhou(媒体人,明日之路社群小伙伴) 聊天人:任菲(磨铁图书·大鱼读品编辑)、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音频制作:Jing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3:00 纪录片定位:英国田园乡村节目的市场空白 05:10 看过三十年的《乡村档案》(Coutry file)吗? 08:10 重新认识了“拖拉机”:可以拖宇宙万物 14:20 羊的各种迷惑行为:一群长毛的青少年 15:50 把羊毛变成保温材料,省钱 18:45 第一季养羊,第二季养牛,第三季养猪? 23:20 脱欧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27:05 克拉克森为啥喜欢蜜蜂 31:50 野花种子,赚钱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34:25 农场转型新方向:野化成自然 36:30 观鸟起源于英国,北京也是观鸟热门城市 45:00 农场商店和餐厅的机遇和困境 48:20 外来者融入乡村的各种协商 53:25 英国乡村的本地意识从何而来 57:50 另一种理想农场:最大的小小农场 01:03:00 克拉克森口无遮拦,第四季没了 01:06:00 盘点一下克拉克森怼过的人和事 01:10:50 吐槽经典:英国政府靠得住,母猪能上树 01:15:50 第二本英文版正在热卖,会出中文版吗? 【本期出现的音乐】 《克拉克森的农场》片头曲
这是明日之路2023年的第一期播客,我们想回归明日之路播客的初心:在气候和环境危机越来越紧迫的当下,我们要怎么生活下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2年底的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说:我们对待大自然像对待厕所一样。 最近,澎湃新闻的专题报道《我们与气候变化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了越来越迫近的气候危机:新冠大流行病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发生郑州暴雨?干旱的鄱阳湖、重庆的山火给当地人带来了哪些影响?蒙特利尔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现场,人类是如何共同决策的? 这一期,我们将与参与这个专题报道的澎湃新闻记者刘栋来一起聊聊:气候变化正在如何影响和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刘栋(澎湃新闻记者,关注气候变化议题) 音频制作:Jing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50 新冠疫情报道引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02:50 人畜共患病为何越来越多 04:00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的病毒宿主网络 05:30 郑州暴雨,为何没人问:灾难为什么会发生? 07:50 2022年夏天:我们与气候变化已经没有距离 12:15 鄱阳湖:承包三年,一年遇上洪水,一年遇上旱情,你这个人不带财。 19:00 受灾农民晚上到处找水 21:30 干旱的鄱阳湖“大草原”成了网红打卡点 25:10 鄱阳湖出现“沙尘暴” 27:10 两湖流域干旱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28:45 赣南橙子受影响,水分少导致裂果 31:20 重庆为何发生大规模山火 40:30 露营垃圾也可能引发山火 43:00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金句集锦 46:30 离古特雷斯3米远,很想问一个问题 49:30 蒙特利尔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人类如何达成共识 53:05 中国的声音还比较少 55:20 那么多的大会有用吗? 57:15 各国讨论像语法课一样,需要不断妥协 01:01:40 气候报道的“流量杀手”困境 01:03:25 扪心自问:我的孩子未来会生活在怎样的世界? 01:05:40 国内媒体还没有专门的气候报道团队 01:08:30 虽然未来希望渺茫,还是要尽一份责任 01:11:50 每个人都是小蚂蚁,微不足道,却可以改变未来 01:14:00 澎湃新闻未来将推出“气候月刊” 【本期出现的音乐】 Be True from 千库音乐 【延伸内容】 电影《传染病》(Contagion,2011) 澎湃新闻专题报道《我们与气候变化的距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4197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最近,明日之路整理出了一个豆瓣书单“好好吃饭,从我开始”(目前收录了80本书),并与一见图书馆合作发起了共读会活动,邀请大家来分享关于食物与可持续生活的好书。这期播客就是这次共读会的一次记录,来参与的小伙伴们一共分享了9本书。其中,Jing主要分享了《明天吃什么?》,这是一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全球视野的探讨未来食物体系的一个调查报道。 如果你也有很想分享的好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未来的共读会,来现场和我们聊天吧~~ 友情提示: 本期内容非常“干”,硬核知识为主,信息量较大另外,现场录音音质欠佳,下次会努力改进请做好准备哦~~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分享人:三三、轶宁、汤圆、毛竹、jianwen、瑶瑶、铸之(明日之路社群伙伴) 音频制作:三三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0:50 《明天吃什么》在更大更热更智能的未来,我们如何吃饱吃好(Jing分享) 04:30 《明天吃什么》第一章21世纪的粮食生产关于风险 06:55 《明天吃什么》第二章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09:15 《明天吃什么》第四、五章 智慧农业、有机农业 10:25 《明天吃什么》第六章 垂直农业,让机器像小机器一样 14:35 《明天吃什么》第七章 渔业的永续发展,热水里的鱼 18:50 《明天吃什么》第九章 食物浪费解决方案,标识日期也是重要方面 20:25 《明天吃什么》第十章 水资源短缺的未来,从马桶到水龙头 22:50 《明天吃什么》第十一章 人工降雨无法解决干旱问题 23:15 《明天吃什么》第十二章 如何利用古老物种,垃圾食物效应 26:45 《明天吃什么》第十三章 科技感的代餐食物,Z时代的食物需求 28:40 《明天吃什么》尾声 生态新农人的反思,宏观朴门系统 31:59 《田间面包店的奇迹》微生物提供一个独特视角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三三分享) 40:54 《如何煮狼》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食物并且认真烹饪(轶宁分享) 45:02 《素食者》一位拒绝吃肉的女性的故事(汤圆分享) 46:43 《了不起的面包》一位历史学者眼中过去和未来的面包(毛竹分享) 49:54 《随息居饮食谱》在物质丰富时代,怎样挑选和烹饪适合自己的食物,避免吃出毛病(jianwen分享) 59:18 《烹》烹饪是连接人类情感的一种美好方式,也有纪录片(一见图书馆的瑶瑶分享) 01:02:35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一见图书馆的瑶瑶分享) 01:06:41 《我们仨》从食物视角看杨绛一家三口的生活日常(铸之分享) 【本期出现的音乐】 轻from千库音乐 【延伸内容】 好好吃饭·共读会01:明天吃什么?|明日之路x一见图书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MjY2MDc2MA==&mid=2247487621&idx=1&sn=165d521b9744258fe73ecb6fa5dfb7e0&chksm=ceeabaf2f99d33e414f1d684ce584f37a60c1ffccc1ca456f9587d34dc221a988262fc217a6c&token=1598354735&lang=zh_CN#rd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这几年,人类学在媒体和大众传播中越来越受欢迎。今天我们将和明日之路社群的小伙伴泛泛,一起聊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学科——饮食人类学。 泛泛是明日之路未来食物共学小组的成员,目前正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读饮食人类学硕士。泛泛之前生活在上海,为了学业,在魔都封控期间果断离开,先去夏威夷参与了一个培训项目,接着赴伦敦求学。 这一期我们将聊聊:饮食人类学在研究啥?夏威夷如何复兴本地食物?伦敦有哪些可持续食物案例? 如果你也在读饮食人类学,或者对这个学科感兴趣,欢迎在评论里给我们留言~~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泛泛(饮食人类学在读硕士、明日之路社群伙伴) 音频制作:健怡小可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50 毕业十年后继续读书 04:00 魔都封控期间的果断抉择 06:50 感染新冠期间搞定签证 09:00 夏威夷项目的收获:探索自己的未来 13:40 遇到一位坚定做可持续农业教育的泰国姐姐 15:40 夏威夷本地食物:多元文化的融合 18:10 夏威夷本地食物:本土食物的式微 20:20 夏威夷本地食物:依赖进口食物 22:20 夏威夷本地食物运动复兴,回应经济和健康问题 24:00 肥胖症是一种殖民主义的叙述 27:25 发现饮食人类学好难学! 31:10 人类学要不断反思自己 35:10 在伦敦吃饭的体验:三明治不能加热 36:30 学校门口的免费食物派发小摊(印度Radha Krishna社团) 41:30 可持续食物案例:夏威夷local first,伦敦剩食分享app 【本期出现的音乐】 Just a Thought by Esther Garcia Gonzalez 【延伸内容】 播客“一五一十IVIX” Vol.4 | 出上海记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91eb2483ddae2d9e72ac3f?s=eyJ1IjogIjVlODA3YmRiMGE3YmQ4MDljMmVhNDhlZiJ9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青年食物社群「开FUN和朋友们」的联合创始人Echo,近期她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以“新村民”的身份在深圳大梅沙找到了一个“新家”,她在这里发起了一场低碳食物智慧的展览,并在当地的大榕树下促成了代际之间的新连结。 什么是食愈力?社区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食物智慧?包粽子背后有哪些神奇的故事?年轻人喜欢怎样的食物社交活动?大梅沙有哪些好吃好玩的低碳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将和热情爽朗的Echo聊聊她的故事,也许这些温暖的食物故事能在寒冷的冬日缓解一些焦虑和孤单。好好吃饭,和我们一起探索可持续的明日之路。 【本期制作者】 轶宁(主播,明日之路社群小伙伴/图书室里的大小孩/公益活动实践者) Echo(开FUN联合创始人) 音频制作:轶宁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5:21「开FUN」的发起源于感恩节 06:33 食愈力是什么? 07:58 社区实践是一块巨石 10:04 大梅沙是个怎样的地方 15:45 包粽子也有无穷智慧 19:23 大榕树下:潮汕阿姨带着茶点遇到珠海来的年轻朋友 28:07 大梅沙有哪些可持续的食物习惯 35:48 展览中遇到的志愿者和有趣村民 【本期出现的音乐】 Latin Reggaeton update 30sec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最近的一条热门新闻是“阳性密接外卖员的一天”,这名外卖员早上6点20离开家,晚上22点53分送完最后一单外卖,总共送了65单,其间只花了10分钟吃了一顿饭。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感叹是:生活不易。 这些一天到晚都在给别人送饭的外卖员,是怎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呢?其实,除了外卖员,普通上班族每天最难抉择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午饭吃什么? 这一期,我邀请明日之路社群的一位小伙伴——大爽,和她聊聊她在公司实践的一个午餐分享活动——共食计划。我们还聊了聊,午饭背后的职场权力关系和社交关系,以及午饭背后体现的职业、地区和文化差异。 大爽认为,午饭是她保持自主性的最小实践,而从午饭开始,她在探索食物及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大爽(“共食计划”发起人,关注食物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音频制作:Jing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2:40 打工人的午饭选择 06:45 共食(识)计划:职场非正式社交 10:00 让活动充满仪式感,慢慢建立社群 14:36 活动的三个主题:可持续、女性、健康 17:56 纪录片,就是播撒种子的过程 19:16 女性赋能工作坊:谷歌#IamRemarkable 22:18 我和工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拓宽自己、赋能他者、食物赋能 25:20 坚持的动力:寻找同盟、降低预期、迭代吸引力 28:30 对硅谷包三餐文化的反思 31:25 一日三餐是一种现代发明 34:40 食物背后有很多选择题要做 40:50 马哥可持续便当的实验 45:40 小城午饭:回家做饭 48:02 小学食堂:从教师互助到商业承包 50:20 韩剧里检察官的午饭 52:40 日剧里的职场便当歧视链 54:20 印度130年的外卖系统:达巴瓦拉 56:36 大爽的可持续食物实践和理想午饭的状态 【本期出现的音乐】 Isolation Waltz by Bryan Teoh 【延伸资料】 明日之路Vol.09 夹缝里自然生长的“社区支持便当”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425712275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最近,明日之路的“未来食物共学小组”在研究食物保存,讨论中大家发现——冰箱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疫情中,大家囤积的食物都要塞到冰箱里,不少人解封后马上加购了冰箱和冰柜;也有人因为没有厨房和冰箱而煎熬。与此同时,冰箱也是家庭食物浪费的最大来源之一。 那么,冰箱是保存食物的唯一方式吗?没有冰箱还可以正常生活吗?冰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呢?除了冰箱,还能如何保存食物? 这期播客,我们将聊聊冰箱背后的故事。推荐大家听完播客,打开自己的冰箱探索一下,也欢迎把你的感受写在评论区哦~~ 【本期制作者】 主播:辰佳(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成员) 聊天人:Yao、晨初、Jing(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成员) 音频制作:健怡小可、Jing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2:30 冰箱何时出现在你家里 05:40 打开冰箱,食物扑面而来 07:50 冰箱像一个衣柜,忘记囤积的食物 11:58 韩剧里空空的冰箱,代表人的生活状态 13:00 独居年轻人的冰箱:冰镇饮料、速冻食品 17:40 冰箱的历史:最早的雪花冰箱 18:40 《诗经》里的“冰箱”: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 20:30 老百姓的“冰箱”:水井 23:00 北方的食物储存间、地窖 24:30 乌鲁木齐的一个地名——冷库 25:30 南方的朝北小阳台 27:25 冰箱与食物浪费研究的关系 29:15 不用冰箱的年轻人怎么生活 34:30 长辈的经验:不用冰箱也能储存食物 37:00 食物储存技能被冰箱和城市生活阻断了 40:20 冰箱的负担:出远门断电后发生的事情 43:10 带着冰箱的番茄回家 45:20 冰箱整理术及收纳体系 48:10 冰箱氟利昂的臭氧空洞效应 49:40 “氟利昂”冰箱变成了家里的储物柜 52:30 纪录片《吃掉它:一个食物浪费的故事》 54:00 冰箱食物浪费的一个原因:串味 58:30 后疫情时代的冰箱:物联网智能冰箱 01:02:20 后疫情时代的冰箱:共享冰箱 01:04:40 便利店和超市可以提供冰块 01:08:40 气候变化下的冰箱 【本期出现的音乐】 Barroom Ballet by Kevin MacLeod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今年夏天的高温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峻,甚至开始对人类的存亡感到一点点焦虑。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得不靠空调续命。不过,今天的聊天嘉宾火龙果,同样生活在上海市区,却几乎不用空调。火龙果一直在实践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自己尝试过种地,也考察过一些国内的生态村。 火龙果的可持续生活信条来自艺术家宋冬: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 今天我们将聊聊,不开空调怎么降温?高温天怎么填饱肚子?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哪些影响?终极可持续餐盘是怎样的?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火龙果的餐盘。绘图:火龙果 制图:Jing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火龙果(探索可持续生活方式十年的老油条) 音频制作:Jing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13 不用空调降温法一:屋子南北通风,竹帘遮阳 03:00 不用空调降温法二:抽湿,电风扇 03:50 不用空调降温法三:不穿衣服(仅适合独居,慎用) 05:50 不用空调降温法四:穿透风宽松衣服,排汗 07:20 不用空调降温法五:温饮可能比冰饮更爽 07:45 高温天填饱肚子根本办法:少吃 08:00 其他方法:少开火,用不发热的炊具,烤菜,生食 09:30 去邻居家“化缘”(蹭饭)也很有用 13:00 村里租地租房子,租金一个月一千 14:00 厨神取决于食材 16:00 种地不容易,被虫吃光光 17:50 采摘下来4小时内最好吃 19:00 自播的胡萝卜,生命顽强 20:30 懒散真人:绝不多除一颗草 22:00 野草可好吃了:紫苏、洋姜 27:00 夏天没雨,要跳“祈雨舞” 28:00 桑葚得“白果病”,坚强适应 32: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者道之动 34:00 考察生态村如何养活自己 36:00 旗溪的社区感很强 40:30 原宿农场质朴温暖 41:00 让人穿越的武当山武官 45:00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最重要 46:40 可持续生活信条: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 49:00 终极餐盘:靠太阳和自然活着 52:10 万物生长靠太阳,尊重自然 【本期出现的音乐】 Alls Fair In Love by Bryan Teoh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如果你对农场感兴趣,那你一定不能错过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4的纪录片,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态农场,也让我们看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有多难(毁掉它却是分分钟的事)。今年,这个纪录片推出了一个回归特辑,更新了一些农场的新故事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这期播客,我约了几位“未来食物共学小组”的小伙伴来聊聊这两个片子。今年4月,在经历疫情封控带来的食物危机时,“明日之路”发起了“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最初招募时,我给大家推荐了十本书十个片子。接下来,我们会以播客的形式来慢慢分享。 推荐大家听完播客,去看看片子啊,也欢迎把你的感受写在评论区哦~~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Jianwen、轶宁、泛泛、晨初(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成员) 音频制作:泛泛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22 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成员介绍 03:28 回归特辑是给他们的孩子拍的 05:10 想到了西湖纪录片节的纪录片《奶牛》 06:10 农场的新困难:动物变老了 08:28 《银之匙》里,人与猪的情感 13:25 《我的解放日志》里,养的山羊交换了吃 14:30 金句:不仅是农业方式,而是一种观点a way of seeing 15:05 金句:每个生命都要对农场做贡献 16:00 金句:只要等待就行 19:15 把流浪猫带回家,是不是一种“绑架”? 21:00 电影版有个编剧,很会讲故事 23:40 山火的风向,也有运气成分 24:50 弹幕“但风向总会变的” 26:30 除了对狗的承诺,更是自我预言的实现 28:30 更触动人的是困难 30:30 不是让你做农场,而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 31:30 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机遇 33:00 当你解决一个困难,就会出现10个困难 34:50 加州农业的困境:干旱、水资源紧缺 38:00 专业人士很重要 40:10 《克拉克森农场》是个“环保”片 43:00 超越环保片:每个生命都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47:30 有些“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 49:30 用更温柔的方式面对危机 52:00 先解决人类内部的问题,才能解决人和自然的共处问题 【本期延伸内容】 《银之匙》动画片 《我的解放日志》 《地球不在乎》书籍 《奶牛》 《克拉克森农场》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小红书:明日之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