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结论是「对一部分人很有用」的「选耳机」工作室,时隔将近两年再次回访。他们出品的「棍子」型入耳耳塞x-01 已经达到了接近50条的惊人销量。 一个耳机评测工作室,自己出品了一条耳机,这听起来各种符合「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指责条件。而这个定价1111元,结构奇特外型hardcore 到极致的耳塞,却各个角度看起来都不是一个用来「收割」受众的产品。是定位翻车,还是发烧友「做出一副自己的耳机」抑或「中二病」发作?我们采访了毫无默契感的两个当事人,听听他们的自白。 如果你对「选耳机」工作室尚不了解,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里搜索他们,也欢迎回听往期节目:#082. 为了让你选耳机不再看评测,「选耳机」写了221篇评测。当然,现在数量早已不是221篇。 [00:00:03] BGM#1. 高橋幸宏 - Volare (NEL BLU DIPINTO DI BLU) [00:02:30] 只有两个人的「选耳机」工作室,关于工作室具体介绍,请回听第082期声波飞行员; [00:04:11] 2018年以来,工作室的运营状况;送测样品渠道(自购为主—发烧友、厂商送测)的变化; [00:06:48] 今日主角:「选耳机×水月雨」联合出品的单动铁单元耳塞产品x-01; [00:09:03] 发烧友共同的梦想:自己打造一个耳机;疫情对x-01 产品进度的影响;研发过程与蹭饭; [00:13:20] 为何选择「棍子」;Etymotic Research(音特美)ER4 系列对设计和声音思路的影响;x-01 的定位是不是一个「佩戴优秀的ER4」;对自己设计的产品如何评价,x-01 距离他们的Dream Phone 还有哪些妥协和不足; [00:19:33] 「棍子」是否已经是入耳式耳塞下一个单独的品类;为何没有考虑更常规的公共模具;造成「棍子」声音独特的技术基础; [00:22:53] 给x-01 打分;不限制成本的话还想在哪里精进; [00:27:29] 关于外观(绝对不是「赛博朋克」);女性用户对外观的低评价; [00:32:32] 单动铁单元何来1111元的「自信」定价;小批量生产与高成本的自然相关;规模效应与议价能力;零营销的考量;定价策略;「中二」与命名思路; [00:43:08] 有自己名字的收纳盒;买椟还珠过程; [00:44:35] 对耳机测评机构自己做耳机是否ok 的质疑与回应;用「做自己的耳塞」的梦想如何补贴「做一个客观中立评测工作室」的理想; [00:50:50] 业余评测人的坚持;没有「私域流量」概念的产品;要再写十年评测的flag; [00:58:37] BGM#2. Doughnuts Hole - おとなの掟 [01:00:08] 还会有下一个产品吗;x-01 的标签「小而直男」 #飞行员:包雪龙 孟获 #嘉宾:梨花 木彦orz @「选耳机」工作室
Compact Disc (CD) 节目下半部分。关于紧跟CD 而来的下载时代,对于唱片、数字文件下载、流媒体之间的异同如何清晰界定,如何才能算一张「完整的」唱片信息;下载时代我们的共同记忆;为什么「下载党」或「本地党」在流媒体时代其实更贴近唱片收藏者;本地文件、实体唱片如何「传火」,流媒体时代,我们面对system 造成的怎样的文化危机;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载体,如何成为我们收藏唱片行为的范本;我们留恋CD,是否只是单纯的「二十岁情怀」? 延伸阅读: 知乎问题「流媒体音乐必定成为未来吗?」下,用户loverboy 的回答,以及对北美音乐市场内容载体变迁的系统分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70080 [00:00:03] BGM#1. Pulp - Disco 2000 [00:03:00] 二人聆听CD 唱片和下载数字文件的比例;地下丝贼被认为「复古」的行为是什么; [00:05:18] 没有听完Deep Purple 的全集是一个人生遗憾吗; [00:06:40] 二人最爱的下载论坛,苏俄音乐版权黑洞rutracker.org; [00:08:01] 知乎问题「流媒体音乐必定成为未来吗?」下,用户loverboy 的回答(见延伸阅读); [00:09:03] 对于mp3 和早期闪存随身听的记忆;龙宽九段的专辑《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1407964/;CD Burn 时代的软件体验; [00:12:43] p2p 下载;Nirvana 翻唱的Seasons in the Sun;Nepster 与Metallica 的官司;Sean Parker 与David Fincher 的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2002); [00:15:30] VeryCD 与eMule;VeryCD 的mp3! 共享计划:https://www.douban.com/note/52875557/;地下丝贼在VeryCD 实习的故事; [00:20:52] 现在获取下载内容的渠道变化; [00:25:26] 实体唱片、下载内容的「完整性」; [00:30:16] 李如一在《IT 公论》中提及例子,Emerson, Lake & Palmer 的专辑Tarkus: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1481577/; [00:32:48] 墙,与那些流媒体世界里找不到的歌;腰《明日小城》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3991357/;万能青年旅店《在这颗行星所有的酒馆》; [00:36:52] BGM#2. 腰 - 暑夜 [00:44:10] 对应流媒体时代的「本地党」;地下丝贼对国内平台关联推荐的吐槽与对Apple Music 的赞美; [00:49:07] 实体的「传火」作用; [00:51:23] Ray Bradbury 的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 1953);七十年代中国内地的「手抄本小说」; [00:55:14] 贾樟柯《站台》与八十年代;Dschinghis Khan 乐队同名曲与林子祥翻唱的《成吉思汗》;顽固地保留CD 与数字文件的理由; [00:59:43] 乏力而无结论的结尾; [01:01:53] CD 与播放设备寿命的隐忧;Philips CD Pro 2 系统; [01:05:04] BGM#3. Dschinghis Khan - Dschinghis Khan #飞行员:地下丝贼 孟获
Compact Disc (CD) 自1982年起,伴随我们走过了实体流行音乐产业成为大众需求的30年。作为数字音乐载体先锋与实体唱片最后的飞地,CD 承载了所有1990和2000年代乐迷最重要的音乐体验。它是否已经成为过去式,各人自有看法。相比黑胶唱片、磁带与流媒体,今天的两位更愿意留在CD 时代。如今是时候聊聊这个年轻的老友了。毕竟,它已开始远去。 延伸阅读: 知乎问题「流媒体音乐必定成为未来吗?」下,用户loverboy 的回答,以及对北美音乐市场内容载体变迁的系统分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70080 [00:00:03] BGM#1. Pulp - Disco 2000 [00:03:00] 缺席#152期话题的地下丝贼(声波飞行员#152. 「我想给女儿看看音乐的样子」 feat. 九段琦谈); [00:05:00] 被孟获延宕多年的聊「淘碟」的节目;现在CD 卖家的生存状态; [00:28:29] BGM#2. Twisted Sister - Sin After Sin [00:07:53] 孟获的手边碟:The Strokes - The New Abnormal (2020) 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34966411/ [00:08:38] 地下丝贼的手边碟:Satan - Atom by Atom (2015) 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26634251/ [00:13:39] 手边碟到CD 的压盘质量变化;CD 整体工艺设计的演变(或言劣化); [00:14:57] 电商时代的买碟的渠道;关于买碟的记忆; [00:21:24] 关于实体唱片店的变化; [00:34:31] 已经消失的「打口碟」;我们没赶上的打口碟时代; [00:39:11] 为什么从现在来看,黑胶似乎比CD 活得更好;为什么黑胶碟更像「音乐的样子」; [00:45:58] 电影音轨《勇闯夺命岛》(The Rock, Michael Bay, 1996) [00:46:43] 「首版」爱好者与骄傲的70年代; [00:48:38] 选择留在CD 时代的原因;少年时期关于CD 的共同记忆;CD 作为播放载体,相对于卡带(Cassette Tape)的优势; [00:56:38] CD 在欧美突然死亡与在日本的延续;日本沉淀下来的实物迷恋; [01:01:12] 地下丝巾提及的Cowboy Bebop (1998) Session #18 Speak Like a Child [01:03:06] BGM#3. 菅野よう子 - The Egg and I (from COWBOY BEBOP SOUNDTRACK 1) [01:09:13] BGM#4. Leonard Cohen - Tower of Song [01:10:42] 没有音质概念时期的音质差异;逐渐扁平化的声音世界 #飞行员:地下丝贼 孟获
来自小剑的一次录音提议,并且成功达到了「离题」的目的。那么就尽量写写关键字吧:言论,知乎,闲鱼,论坛,KOL,软文/枪文/「業配文章」,求推荐,提问,讨论,经验,知识体系,发烧友。 HARDtalk 效仿B-BC 同名节目,试图进行很难进行的讨论,努力推进讨论的边界和范畴,在明确知道没有一定结论的情况下,尝试能否带给同题讨论一些不一样的新鲜空间。砸墙或者烧荒,怎么理解都可以。 感谢闲鱼卖家「nai罩巴士」(或Brabus)提供了本期HARDtalk 的部分灵感。 [00:00:03] BGM#1. The Strokes - The Adults are Talking [01:09:54] BGM#2. Metallica - Tuesday`s Gone [02:09:38] BGM#3. Muse - Madness # 飞行员:小剑 包雪龙 孟获
本期节目我们和友台「九段琦谈」联合呈现。这一期节目主题是「流媒体」。于梦琦本来策划的是,从流媒体音乐平台对于实体音乐的替代,聊聊音乐载体的变迁。但似乎我们的话题飞得比他设想的远了很多。 「九段琦谈」是两位老烧友:曾经是九段和于梦琦2020年最新启动的播客项目,主题从音频行业出发,发散到周围种种文化领域。如果对他们两位的朋友圈有兴趣,欢迎去各个播客平台上搜索并订阅他们。 [00:00:03] BGM#1. 何勇 - 非洲梦 [00:03:31] 联名节目介绍;「流媒体」和音乐载体的更迭,三个人现在听音乐的系统各自是什么样; [00:09:49] Roon 与Tidal 的聆听体验;与购买实体唱片的对比;实体音乐的「麻烦」「仪式感」如何遏制切歌的欲望; [00:12:03] 我们是「最后一代实体音乐遗民」吗;实体音乐之后会以什么属性存在; [00:18:09] 于梦琦购买数字音乐的神奇经历;rutracker、电驴和下载时代; [00:29:39] 流媒体何时登堂入室;Tidal 音质完全达标为何继续迷恋黑胶系统;黑胶系统发烧友为什么迷恋「动作」;什么音乐不适合Hi-Fi 系统;孟获对于「黑胶复兴」的非主流看法; [01:09:54] BGM#2. Bart Van Oort - Mozart: Sonata No.4 in E-Flat K282 - Allegro [01:13:15] 对未来的猜测和展望——不仅限于流媒体,而是音乐创作和传播的未来图景会是什么样子;人类听觉「窄带」特性将会如何限制我们的听觉感知;对未来趋势毫无克制的悲观论调; [01:29:12] 「发烧」行为如何定义;「发烧」是否一定和商业、艺术、审美挂钩; [01:37:39] 实体唱片背后的故事举例: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指挥的《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战时」版本(Urania Version)和「黑色贝九」(1942年4月19日,《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柏林爱乐乐团); [01:41:53] BGM#3. U2 - 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 Live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 1987 [01:43:10] 漫长的结束语 # 主持人:曾经是九段、于梦琦 (@九段琦谈) # 飞行员:孟获
本次录音分为上下两部分放出,#151为第二部分,主要基于Wave 插件Abbey Road Studio 3 进行延展。包括数字音乐工程的整体样貌,各种音频插件和效果在制作和播放中的作用,以及对于在发烧友群体之中均衡器(EQ)使用的伦理问题。 # 延伸阅读: Snoarworks Reference 4 与 Abbey Road Studio 3 体验: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28060 便携录音棚——Abbey Road Studio 3插件介绍,安装说明,及试用体验: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2333210 [00:00:00] Worst Mix - Notes Ever with Billy Decker 的1db 笑话; [00:00:34] BGM#1. Benny Goodman - Wang Wang Blues (from the OST of The English Patient) [00:02:44] 节目开始,北关的「美妙音乐」选择; [00:03:53] BGM#2. 旅行团 - 勇 [00:07:17] Wave 插件与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关系;「百万混音师」的传说; [00:18:20] Abbey Road Studio 3 相关信息;它有什么作用; [00:24:19] 专业的空间混响效果与声卡、播放器之中自带所谓「空间音效」的异同;为什么要尝试; [00:34:44] EQ 在发烧友群体中的刻板印象;使用EQ 的伦理与方法论; [00:46:38] BGM#3. Jens Lühr - Kuhlau: Piano Sonatina in C Major, Op. 20 No. 1 - I. Allegro [00:49:43] 专业级空间混响效果的数字工程方式; [00:58:21] 关于DSP 与知乎麦文学老师的观点;人类听觉感知的「窄带宽」特性;如何在折腾器材之外善用数字工具; [01:02:44] 失败的总结发言;关于耳鼻喉医生的一些事情;清理耳耵聍时如何与医生搭讪; [01:11:11] BGM#4. Pink Floyd - Fearless # 主持:孟获、包雪龙 # 嘉宾:北关
本次录音分为上下两部分放出,#150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Sonarworks Reference 4 进行讨论。该软件旨在给使用普通价位音箱、耳机的用户一个快速修正频响曲线的「大按钮」。选择预设模式,打开开关,即可抹平不同音箱/耳机的频响差异,得到「千人一面」的线性声音。 一方面,对于狭义的HiFi 发烧友(或曰器材发烧友)而言,EQ 是一个约等于音质劣化器的存在;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和混音爱好者有一万种不同的软硬件去对频响曲线动手动脚。那为什么这个功能单一到近乎简陋的插件,得到了双方群体中一部分人的认可?我们究竟可以用SR4 去做什么事情? #151会讨论Wave 插件Abbey Road Studio 3 和一些关于EQ 更加外延的话题,敬请期待。 # 延伸阅读: Snoarworks Reference 4 与 Abbey Road Studio 3 体验: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28060 便携录音棚——Abbey Road Studio 3插件介绍,安装说明,及试用体验: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2333210 [00:00:03] BGM#1. Benny Goodman - Wang Wang Blues (from the OST of The English Patient) [00:02:16] 北关和他的音频从业经历介绍; [00:11:00] Sonarworks Reference 4 功能介绍,几人的使用体验和槽点; [00:26:01] SR4 可能的使用场景;功能设计方向上的所谓「缺陷」;发烧友和专业人士眼中SR4 能做什么;频响补偿中存在的缺陷; [00:36:37] SR4「一键Linear」对于音频工作者的意义;发烧友如何将其活用; [00:44:23] BGM#2. The Strokes - Bad Decisions [00:47:36] 什么工具可以替代SR4;它对发烧友认知频响曲线的「特殊功能」; [00:53:48] 关于EQ;关于知乎麦文学老师的「EQ 万能论」; [01:00:20] BGM#3. The Strokes - 80`s Comedown Machine [01:05:03] 彩蛋 # 主持:孟获、包雪龙 # 嘉宾:北关
「津津乐道×声波飞行员」串台节目。本期,津津乐道电台的制作人朱峰老师作客飞行员录音室,从内容和市场两个维度上,探讨平日使用的录音器材,音频内容的制作与管理,自由播客的言论边界,网络电台的商业价值,以及垂直领域之中,小电台的自身价值所在。 [00:00:03] BGM#1. Bob Dylan - Disease of Conceit [00:03:39] 津津乐道电台与播客网络介绍; [00:13:03] 关于播客插入BGM 的相关话题:「津津乐道」的倪爽与「内核恐慌」「疯投圈」「提前怀旧」的Rio 都对此深表厌恶;我们对收听播客时的倍速播放怎么看; [00:23:22] 朱峰的日常设备;对于Hi-Fi 发烧领域言论的看法;「器材党」基于工具的审美体系是否能站得住脚;包雪龙分享关于他觉得最能代表「器材之美」的耳机品牌; [00:34:49] 对「消费主义」批判的批判;不同领域发烧友追求「意义」的方式;为什么孟获觉得Hi-Fi 领域更容易被「消费主义」绑架; [00:49:05] BGM#2. Joan Baez - Me and Bobby McGee Live in Europe `83: Children of the 80s [00:52:26] 何为「播客」,「播客」何为; [00:57:15] 关于「小宇宙APP」的评价和担忧;自由电台该如何划定自己的话题领域; [01:18:14] 第一财经杂志《播客:小众文化和被低估的生意》之后,国内对于播客内容的乐观情绪;朱峰对于现在播客市场的看法; [01:24:44] 在Hi-Fi 领域做一个垂直内容的播客,价值感如何维持;一个发烧友做的电台,是不是应该专一地做给发烧友听; [01:42:41] BGM#3. Patti Smith - April Fool [soundmark] Blur - Song 2 #主播:孟获 / 包雪龙 #嘉宾:朱峰(@津津乐道)
在北京银声音响,一堆Music Wizard 产品中间消耗的一个下午的第二部分录音。周敬老师solo 时间,北太平庄地下室里隐藏的旧时代音响人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打个比方总能聊到吃的。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大众点评和美食直播的时代里,一个小饭馆店主努力做出翡翠白菜的故事。 BGM List: #1. Ella Fitzgerald - Cheek to Cheek #2. Nick Drake - Man in a Shed #3. Tom Waits - Time
拜访北京银声音响,即拥有Music Wizard 音乐精灵品牌的公司。音乐精灵、师旷、关氏音响等一票京派音响的重要的音响人物,人称周工的周敬本次和我们聊了聊自己对音响、音乐与声音技术三位一体的认知。同时,也有手持烙铁的银声音响小昊同学,放下了thp0 赶不完的工单,和我们一起聊天。本来我很好奇小吴的事情,但聊着聊着,似乎觉得没那么重要。 BGM List: #1. Ella Fitzgerald - Cheek to Cheek #2. James Last & The Orchestra - The Blue Danube Waltz
飞行员延宕多年的监听话题节目被隔壁敌台HiFi OTAKU 盯上了,孟获不甘心地又跑过去串了个台。 本期试图厘清「Monitor」这个概念:究竟什么器材可以被称为监听,监听有多少细分的使用场景,监听与Hi-Fi 本质上是否存在区别。当然,也罗列了主播们各自最喜欢的器材。 HFOTA 的听众应该已经听到了上下分集的本期节目,这是孟获抢过剪辑权之后的重混完整版。顺带一提,本期剪辑过程中,孟获使用的监听耳机是Sennheiser PX100。这也是本期BGM 如此胡逼的原因之一。 BGM List: #1. Johnny Cash - Ballad of Barbara (Live from Austin TX) #2. Robert Emmett Kelly - Stay the Fxxk at Home (Lyric by Chris Franklin) #3. Glee Cast - Coronavirus Rhapsody (Queen COVID-19 cover)
副标题:「一次并不必要的冷嘲热讽」。 盼望AKG 满血复活的孟获在听了K371 后,预期管理失败导致跳崖级别的怨怒情绪,当天码出了一篇很情绪化的文章。这次并不必要的冷嘲热讽中,中枪目标有AKG、哈曼曲线以及基于曲线的「科学」调音思路。 本期与见习君的录音,包括对于这次诡异经历的反思,关于「频响曲线」指导意义的思考,以及一些看似无关的闲聊。 感谢听众瞎☐乱买总(你真的不能正经取个名字吗)提供K371 的试听,催生了这期☐☐中的节目。 BGM List: #1. The Libertines - Music When The Lights Go Out #2. Soundgarden - Hands All Over #3. Postiljonen - All That We Had Is Lost (HNNY Remix)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