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Alex。我最近进入了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好像每次开启一段新关系都让我想录一期solo和大家分享,因为毕竟“多元成家”对我而言可是一个生命任务。在之前的节目里我应该说过,我对于“多元成家”的执念不是出自浪漫爱的向往,而是基于我对一个理想社区的追求。我需要的是“家人”。 与此同时,我在村子里的生活也似乎离”社区“的状态更接近了一点。在过去几个月,我和邻居们一起接待了几位来体验村里生活的朋友。其中一位朋友在离开之前送了我一副小画,画着神兽谛听,她和我说,“你好像常常能瞬间察觉我们的细微情感和需求,这是一种超能力吗?” 很感激她这么说,我发觉自己“看见”ta人的能力最近的确有所长进,但这当然不是“超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这种“超能力”。说句肉麻的话,爱就是我们天生的“超能力”,只是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它。我们“爱”的能力往往没有愈发茁壮,而是逐渐萎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看到一个新的生命阶段在眼前展开,我明白我需要更好的爱人的能力。所以我在继续爱的学习。 ✨任性广告: 「简单心理Uni」的心理咨询招牌培训课程「Seed课程」马上又要开课了!「Seed课程」结合国际权威的咨询师培养模式,适合零基础的心理学爱好者和咨询师新手,可以带你入门心理咨询师专业,后续还有清晰执业发展路径:seed课程——热线实习——seed中高阶课程-实习咨询师(通过考核)入驻平台正式执业。 「Seed课程」的学习安排长达6个月,包括7大必修模块、260节精华课程,覆盖个体发展心理学、心理流派理论、临床心理问题、咨询技术应用、咨询伦理与法律等内容。 最近开课时间为8月21号,每月开课1次,下一期开课9月底。可以插班也可以延期。 课程原价3980,「别任性」粉丝特惠价3380,直降600块。🔗特惠报名链接:https://www.jiandanxinli.com/activity/landingTemplate/851?vid=527 如果你不确定报名正式课程,现在还可以尝试「5天咨询师入门体验课」。下方是更多体验课信息。原价99元,粉丝特价只有29元哦!🔗体验课特惠报名链接:https://www.jiandanxinli.com/activity/landingTemplate/533?vid=526 收听平台:小宇宙|Apple Podcast|Spotify|Pocket Casts 等其他泛用性客户端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Himalaya | QQ音乐|爱发电|等 RSS 订阅:https://feed.xyzfm.space/uhfae7xlb9ub 注:如果你在苹果 PODCAST 上订阅的《别任性》集数不全或者很久没更,那说明这不是正确的 RSS。请用上方这个新的独立 RSS 添加并订阅。 Patreon:www.patreon.com “爱发电”:afdian.net 另外别任性粉丝群有二群了。添加方式:加Beadodo,回答验证问题:你印象最深的一期节目是哪期? 时间点: 03:30 是什么让“爱”这么难? 不同视角和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中,总会出现一个“看见”的意象。心理学家Carol Gilligan是关怀伦理学(care ethics)的奠基人,她对care(关怀)的整体理论化告诉我们关于“关怀”的作用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真的“看到”对方,即使有关怀的意图,关怀的行动也往往无效,或者错位,总之,无法被接收到。 Carol Gilligan与哲学家Nel Noddings共同发展出关怀理论(Care Theory),提出,道德行为的核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关怀者(carer)与被关怀者(cared-for)的互动是道德的基础。 这个理论有两个要点,第一,关怀是需要有一个作用对象的。关怀的动作需要与它的对象发生作用,至少是互动。如果我们只是感到关心,或者有关怀对方的冲动,但并没有相应的行动和互动,那么“关怀”就没有完成,甚至没有发生。 第二个要点是,关怀理论强调根据具体情境和个体需求作出回应,而不是根据所谓普世价值或者普遍规则。关怀需要共情能力(理解他人感受)和回应责任(主动满足对方需求)。也就是说,当我们自认为在为对方付出,或者给予,或者做出一些爱的表达,却没有先去理解对方的具体感受和需求,那么这种表达往往也无法让对方感到被关怀和在意。就好比一个男人给女友买花只是因为这是某种主流文化中的标准化示爱动作,至于女友是否真的喜欢花,喜欢什么花,却毫不了解。又好比即使你说了不想吃水果,但仍然是要把水果切好放到你眼前让你吃掉的父母。 同样,这可以解释很多以“为了你好”为名的毒性行为,为何我们从中感到的是与对方声称的良好意图完全相悖的感受?为何我们从中感到的不是关怀和爱,而是不被看到和听到的孤独?因为我们就是没有被看到,被听到。 爱总是在发生这样的错位。 06:25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看到”对方? 缺乏爱的教育、沟通的训练、自私、自恋、认知盲点,除了这些答案,社会学家Eva Illouz还提出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性原因,那就是资本主义。 我刚才提到的来村子体验的几位朋友,都会提到一个很关键的感受,就是在村中的生活有更多care的存在。care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流动在每日的互动和交换中。Care这个词很奇妙,它的语义都很复合和多重:在乎/在意、照顾/照护、关心/关怀——细微不同,但都是care。是一个动作,也是一份位置,一种状态,是我们心灵地貌里同时最敏感也最强大,最私密又最敞开的那些部分。Care就是爱的日常表达单位,无论是对ta人的care,对自己的care,对小动物的care,对你的工具们、玩具们的care,对孩子的、对老人的care,对自然环境的care,就是这些无数种care时刻的在场或者缺席,决定了爱的在场或缺席。而在一个每个人(大部分人)都在这样“为别人着想”的环境,就不会存在女性的care work(关怀劳动)被利用、剥削、低廉化的不平等。 在相对主流的城市生活里,关怀劳动总是更稀有,同时又总是被轻贱地对待。“关怀理论”对此也可以做出解释,关怀关系(Caring relation)需要意图上的动机转向(即关怀者的动机从“自我需求”转向“被关怀者的需求”),以及在行为上关怀者对被关怀着的全身心投入和共情式关注,是一种暂时搁置自我需求,聚焦于并接纳对方的情感的状态。而这两样东西,恰恰是属于一个遵从丛林法则的社会里最不具有适应性的,最不会被推崇、鼓励、认可的选择,因为你会被——至少是人们相信你会被——“弱肉强食”。 关怀和爱就是这样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结构发生关系的。如Eva Illouz所说,资本主义通过经济理性、技术工具和文化叙事,将爱情从一种超越性的、非功利的情感,转变为一种受市场逻辑支配的“弱连接”,“非联结”,“冷亲密”。这种转变导致现代人既渴望亲密,又无法摆脱自我保护和计算的惯性,从而陷入一种普遍的孤独感和关系的不确定性,她称之为“爱的终结”。 资本主义重塑我们情感的具体方式包括:[......] 所以,我们的确正在经历的爱的困境,但这并不是个人信念或能力的不足,而是我们所在的环境首先可能不具备创造爱和关怀的条件。在一个丛林社会中,我们必然是无法选择爱的,我们必然是要将“生存”和“利益”置于爱和关怀之前的。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学习爱,只是因为在一个并不健康的秩序中,丢失了爱的本能——是的,我相信对ta人的爱与关怀才是自然的,是该有的状态,计算、利己、冷漠,才是不自然的,是反人性的,也恰恰是我们在现代化社会从小得到的训练,或者说,得到的异化。 19:46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爱”? 我爱的能力的增长,是与我现在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在是我生活在这个村子的第三年,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在别人的关怀中茁壮起来,自己也更懂得去看到和关怀别人了。我还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秩序,但我得以找到了一个这个秩序里相对边缘和偏远的位置(乡村+自由职业),这里比中心的辐射要小一些。 但是,这条路径的复制度显然不是很高。我能想到的另一个路径就是,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中将care work主流化和有偿化,比如通过从事职业化的,有合理回报的care work。心理咨询行业,就是这样一种care work主流化的实践。而心理咨询的训练,根本上就是一种“看见”的训练。 24:45 我曾经的心理咨询从业经历,是一段难得的体验,但也因为工作性质成了一段阴暗岁月,导致了焦虑症。「Seed课程」是为想成为“关怀者/carer”或者“助人者”的人设计的,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和专家带领,具有跨学科的视角和一手的素材,能够给学员打下一个扎实的行业基础,并对“从事心理咨询意味着什么/可能要面对什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形成一套全面、真实、多层次的理解——这就是曾经的我非常需要知道的。 不管你是否决定加入心理咨询行业,「Seed课程」提供的知识、技术学习和练习,都能让我们开始掌握“看见”ta人的“超能力”,并让关怀和爱先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流动起来。学习或者从事心理咨询,也是让自己的care work(关怀劳动)获得合理回报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女性,也是让我们能把自己的“关怀”的天赋或者优势更好发挥的一个可能路径。 当我们可以更熟练地“看到”、更从容地关怀,我们就已经在为自己塑造更关怀性的,caring的关系。我相信,真正会爱的人,也会吸引爱。 我选择爱。最后,依然祝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爱者。 -别任性,从性别角度看一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