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钱翰教授,跟大家聊聊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在罗兰巴特看来,今天的生活中充满了神话,洗衣粉广告、杂志封面、奢侈品设计都是意识形态式的意义构造。不过神话固然会让我们迷失在消费主义编织的意义之网中,但彻底抛开一切说辞,我们有勇气找到一个自我确证的价值归宿吗?还是会陷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许意义过载或空虚加倍,都会让人无所适从··· 【嘉宾】钱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播】阿泽,刘小树【轮值主编】涛涛【后期】Octopus【运营】惊蛰 01:51 今天人们同样活在神话里 04:41 法国如何建构“帝国性” 07:53 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 14:37 《神话学》批判奢侈品,反而被当成有情调 16:05 最彻底的洗脑是不知道自己被洗脑 18:21 日本文化是现代神话的解药吗? 22:30 《恋人絮语》:在嘲讽和自嘲中解构神话 24:28 科学至上也是一种“神话”?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特老师和我们聊一聊金庸与他的江湖。就像90后的青春离不开《哈利波特》,金庸武侠也一度陪伴了70后80后的成长。当江湖义气、快意恩仇都成为一段集体回忆,便是思考这一切只是过眼云烟,还是具有永恒价值的时候了。大浪淘沙,经过时间的洗礼,金庸、JK罗琳、托尔金的著作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四大名著那样的经典吗?我们给不出答案,却可以提供一个预测的维度。 本期主播:刘小树,涛涛 【轮值主编】阿泽 【后期】Octopus 【运营】惊蛰 01:30 金庸作品进入高中阅读教材惹争议 04:52 金庸vs罗琳,谁更有望成为经典 09:47 通俗文学为什么一定会过时 13:17 通俗文学成为名著有哪些条件 16:42 金庸笔下武功修炼的三种模式 27:53 作为报人,金庸也要应对连载压力 35:19 现实生活中,金庸如何经营他的江湖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与我们聊一聊在充满变数的当下,如何从哲学中汲取力量。孙老师理解的哲学,既不是高头讲章,也不是艰深晦涩的行业黑话,而是使人从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提供我们反思的能力。专业的哲学学习和研究必定是艰辛的,但如果发自内心的喜欢,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主播】刘小树 涛涛【轮值主编】阿泽【后期】Octopus【运营】惊蛰 03:40 孙老师如何走上哲学研究之路 10:19 哲学家究竟过得好不好 22:40 不读哲学专业,哲学对我有什么用 26:05 哲学原著该怎么啃 33:49 如何快乐地读哲学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哲学学院的朱林蕃老师与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李炜老师,同主播小树、阿泽一起,展开了一场脑洞乱飞的“四方座谈”。人工智能何以被称作智能?它会拥有意识吗?会超越人类吗?人类会爱上人工智能吗?文学艺术总对人工智能有种种浪漫想象,科学工作者却能从刁钻的角度花式拆台,哲学家们的理论又把我们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希望大家能喜欢老师们的妙语连珠! 【主播】刘小树,中国哲学专业;阿泽,西方文艺理论专业 【后期】Octopus【运营】惊蛰 02:15 人工智能一定要像人吗? 04:18 人工智能何时超过人类? 09:08 科学家与哲学家如何理解智能? 13:07 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拥有心灵和知识? 23:36 人工智能做诗作画,水平如何? 30:56 人工智能帮助人类理解自身 32:18 聊聊和智能设备的爱恨情仇 35:05 你会和人工智能恋爱吗?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钱翰教授,为我们讲述 20 世纪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文学的理解。阿氏关注中国的时期恰好是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但他非常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可谓辜鸿铭的精神知音。他的立场引起我们的思考:今天我们如何走出西方的凝视?如何理解政治、社会与文学的关系?如何用自己的话语讲述真实的中国? 【主播】涛哥,文艺学博士,主要关注中国古典诗学,古代文学理论;阿泽,文艺学博士,主要关注西方文学理论 【轮值主编】刘小树 【后期】Octopus【运营】惊蛰 04:54 中国学习西方,而西方研究中国 05:39 阿列克谢耶夫对胡适的反感 07:24 辜鸿铭的精神知音 11:41 阿氏对胡适文学创作的嫌弃 13:21 阿氏如何理解儒家和道家的共通性? 15:28 中国的圣贤是“超人”,而不是“圣人” 18:12 阿氏:文学不仅是风花雪月,是对本真的追求 21:01 文学应该为政治和社会服务吗? 24:58 阿氏理解中国的传统,却不能共情中国的苦难 23:12 阿氏对中国的爱,使他陷入了另一种东方主义 27:36 中国失语了吗?如何讲述中国? 30:17 争夺话语的背后,还得靠实力
本期的值班主播是涛哥和阿泽,涛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诗歌批评,阿泽也非常喜欢中国古代诗歌,自己平常也会写诗。所以对这次节目录制我们满怀兴奋,一则嘉宾是主播的多年好友,从上海去四川工作之后通过节目又在线上重聚,二则可以向听众们介绍我们都很爱的宋代诗歌。希望大家听得开心! 本期我们请到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青年教师陶熠,我们聊了聊: 00:00 唐诗与宋诗水平孰高孰低?宋诗与宋词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09:47 宋诗里有苍蝇搓脚,打呼噜,上茅房·,也有对情感与人生的冷眼静观···· 20:05 宋代诗人喜欢用诗讲哲理,宋代哲人也有深夜emo激情写诗的时刻。 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合影 钱锺书先生 吉川幸次郎 《全宋诗》 杨万里像 苏轼像 朱熹像
刘小树,哲学博士 阿泽,文学博士生 00:00 爱因斯坦的一句“中国人不讲逻辑”常被引用,事实果真如此吗?逻辑是人的本能,还是与特定文化有关? 10:13 逻辑可以证明神的存在吗?逻辑可以取代数学吗?逻辑的边界在哪里? 22:50 逻辑学家说,记不住女友生日不代表不爱她,歹徒问要钱还是要命犯了二分谬误。 亚里士多德: 托马斯·阿奎那: 罗素: 哥德尔:
刘小树,哲学博士 阿泽,文学博士生 00:00 茶禅一味是今天被广为人知的说法,茶和禅是如何结缘的?常被视为日本传统的茶道,其渊源之一竟在中国。贺腾老师关注到了中国湖南的一座山,一座寺庙,一个和尚和一本“故事书”。 12:00 中国的禅宗典籍《碧岩录》在日本受到了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日本茶道的“圣经”。在很多日本人心中,诞育这本典籍的湖南夹山寺是日本茶禅文化的祖庭。改革开放之后,日本的“圣迹访华团”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夹山寺寻根导源。 19:40 20世纪初,世界上正在发生两场文化运动,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迎接“德先生”和“赛先生”,远在欧洲大陆的德国人则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充满向往。 碧岩录书影: 日本“茶圣”千利休: 《碧岩录》作者圆悟克勤:
## 千百年来,西方哲学家们始终孜孜不倦地为世界的存在寻求解释,惟达尔文独辟蹊径,于主流的“神创论”之外,根据观察归纳出“进化论”假说,为世界存在提供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解释。但生物演变到底是在进化、变化还是退化?人的自私自利、竞争内卷也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吗? 00:27猴子能演化成人吗 3:30 演化与择偶的关系 5:22 演化论还成立吗,只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说? 8:30 万物正在“演化”还是还是“进化”? 12:31 如何看待“自私的基因”?是网红观点吗? 14:16 演化论对疾病治疗的帮助
刘小树,哲学博士 阿泽,文学博士生 0:00 “魔幻现实”成了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热词,的确,荒诞的现实会让人感受不到它的真实,这是人类的共同话题之一。很多思想家与艺术家都曾用理论和作品对抗过荒诞。在探讨荒诞这一问题时,姜老师关注的却是中国的乡土,在那里,人们采取了一种传统而朴素的方式——信命。 08:30 当唯物主义的思潮传遍中国后,人们会选择相信唯物,还是相信命运?姜老师的叔叔和四姨似乎走向了两个方向。在与“信命”的斗争中,科学也陷入了一场苦战。 17:38 “过去的日子苦啊,现在生活多幸福!”和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一样,姜老师的大姨嘴里常会念叨起这句话,这样的口头禅原来也有社会和心理的基础?我们习惯用“正能量”或“躺平”面对荒诞,思想家却告诉我们,其实还有更加决绝和深刻的态度。 29:59 田野调查虽辛苦,却总有许多意外之喜。于是在青海的实地考察中出现了这样一幕:“我有油,你有故事吗?” 版画诉苦会: 庆祝土改完成: 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 提香所绘西西弗斯:
感谢@聪明可爱马同学(公众号同名)绘制LOGO! 因异议而杀戮,为信仰而征伐,中世纪似乎确实“黑暗”。然而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黑暗”中也凸显了逻辑,孕育了理性,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得以确立,“文艺复兴”的也透出了曙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贺腾,畅谈黑暗梦幻的中世纪。 00:01:00 中世纪为何叫中世纪? 00:02:43 宗教裁判所:禁止乱烧人。重新认识宗教裁判所的功与过 00:05:09 中世纪教廷把科学当作异端? 00:10:26 中世纪对古典文化的保存与研究 00:13:19 中世纪的典型建筑艺术,哥特建筑和背后的哲学意涵 00:15:09 教会与现代大学的创立 00:17:56 近代化的曙光:中世纪思想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00:21:33 哥特音乐:中世纪的余响 科隆大教堂: 世纪文景出版社《认识世界》原著封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