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我曾经讲过巴菲特老先生相信:一个好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只是暂时的,假以时日其低估的价格终将反映其真实的内在价值。 这是巴菲特几十年来始终对美国股市不离不弃,始终将绝大多数仓位都投在美股的根本原因。 而当巴菲特被投资者继续追问为什么假以时日低估的价格终将上涨以反映内在价值时,巴菲特说: 他相信只要美国坚持市场经济、坚持法制,这一点就成立---这是巴菲特投资美股的终极信仰。 巴菲特说,如果他生在其它某个国家(比如孟加拉),这一点就不成立了。 其实不仅仅是美股市场,对任何投资市场,要想长期沉浸其中,要能长期从中获利,不被短暂的曲折和起伏所蒙蔽,最后都会指向一个终极信仰。 投资者的内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终极信仰,是不可能在投资市场挣钱的,因为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把他震荡出局。 这个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很难。 在巴菲特生活的年代,美国目睹了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经历了60年代的社会动荡、陷入到70年代无法自拔的越战、触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无能为力地面对着共产主义苏联咄咄逼人的扩张、迫不得已地向北京伸出橄榄枝...... 这一个个事件都在美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波浪,一次次动摇着人们的信仰,连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都开始质疑这个体制: 市场经济不行了,苏式计划经济才是人类的希望...... 面对这么多质疑和挑战,巴菲特却一次又一次在他的股东信中表示:他相信美国体制下的企业家,相信这些企业家能创造奇迹。 巴菲特坚信的一点都没错: 硅谷有了仙童半导体、有了惠普、有了苹果、有了微软、有了思科、有了甲骨文、有了谷歌、有了脸书、有了英伟达...... 而曾经看上去咄咄逼人的苏联被人们把表面那层皮扒开一看才发现原来它只是空有一副皮囊。 华尔街的经历同样风起云涌:1962年标普500指数暴跌15%、68-72年标普500指数暴跌36%、1973年标普500指数暴跌59%、1987年标普500指数单日暴跌22%、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盘、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2020年新冠疫情引爆股市崩盘...... 这一场场危机都强烈冲击着美国的金融体系、一次次动摇着人们的信心,社会的每个角落、媒体上的每个声音都在说: 美国股市完蛋了,美国完蛋了。 同样是面对这么多质疑和挑战,巴菲特却一次又一次在他的股东信中展示着一个又一个靓丽耀眼的成绩: 可口可乐持续在全球扩张它的商业版图,美国运通持续收获着丰厚的利润,伯克希尔哈撒韦持续创造着投资市场的奇迹...... 比起这些数不胜数的风云激荡和惊涛骇浪,加密生态现在碰到的这点波折算得了什么? 碰到波折重要的是反省过往认知中的失误,反省失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在正确的路上,是为了以后更少地犯错误。 如果把这种对认知失误的反省认为是怀疑那只能说明过往所谓的“信仰”都是假的。 当内心没有坚实的信仰时,看到太阳短暂被乌云蒙蔽都会认为世界将永久的暗无天日。在这种心态下,把直白的文字读出相反的意思也就不奇怪了。 六祖慧能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我把这句话改一下:“非文章动,非作者动,动摇者心动”。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尝试分析了一下以太坊的商业模式。 这个评估方式还非常粗略,有很多细节我也只能给出大概的估算值,在细节方面肯定还有很多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 但这个方向是要坚持的。 段永平有两句话我很认同: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 我认为用商业模式来评估以太坊是“做对的事”;用各种方法来评估则是尝试“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尽管这个尝试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错误,但只要不断改进、不断修正就会不断逼近“把事情做对”。 从昨天那个商业模式出发,以太坊未来要达到内在价值2万亿美元,每天需要燃烧的ETH个数保守说要在2万个左右。 然而从当下的生态来看,以太坊想达到这个状况有点难以想象---根据现在的数据,以太坊每天燃烧的ETH个数仅仅只有百来个,距离目标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要实现这样的场景,从最直观的认知来看,以太坊未来的生态必须要相当庞大,从具体表现上来看: - 必须要有大量的二层扩展挂在以太坊上面 - 必须崛起一批(而不是个别)具有强劲生态的二层扩展 而这种形态又反过来要求以太坊必须安全、必须去中心化。否则一旦以太坊出问题,它下面挂载的二层扩展会团灭,整个生态将会遭遇灭顶之灾。 那这个场景有没有可能实现? 如果我们反向考虑这个问题,那以太坊要达到这个目标似乎就不是能不能为之,而是不得不为之了。 长期以来,我了解和学习得比较多的一层区块链只有两个,一个是比特币,另一个就是以太坊。 我对一层区块链的期待是它们未来能够再造一个全新的链上生态和链上经济体。要实现这个愿景,这个一层区块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是个图灵完备的系统 - 极尽可能的去中心化。 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比特币本身有着比以太坊更好的共识,但缺第一个条件。所以理论上如果比特币能把这个缺憾补足,那前景会相当耀眼。 可惜的是,经过过去两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比特币在第一个条件上依旧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成功,所以在这两个一层区块链中,就只剩下以太坊具备实现这个愿景的条件了。 以太坊的未来必须要发展出更多元的生态,吸引更多元的建设者。 有读者留言问: 经济全球化是不是区块链最大的有利环境,尤其是对以太坊这样的公链来说。 现在的状况是经济全球化开始在某种程度上终结,美国和欧洲的传统盟友关系开始产生裂痕,未来的世界会比今天割裂。 但全球的交流和通信是无法被阻挡的,尤其在经济方面。而区块链公链恰恰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交流和互通的中介。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去中心化、更中立、更中性的公链具备更有利的条件。我很难想象一个机构色彩或者国家色彩浓厚的公链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所以我相信以太坊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瑞士最大的银行UBS正在以太坊的二层扩展上测试代币化的黄金交易就是一个典型。 上面说的都是对未来的猜想。如果我们回到当下的现实,以太坊每天仅仅燃烧百来个ETH的交易额显然和它现在的市值是不匹配的。它现在的市值明显高估了。 从当下这个场景出发,我能想象到的结果只有两个: - 如果再过4年(或许不用4年),以太坊生态(包括二层扩展)依旧没有耀眼的新生态爆发,那以太坊的价格一定还会大幅下跌。 - 如果4年内,以太坊爆发出新生态,那就会向想象中的愿景大幅迈进。 我相信第二种情况会发生。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传统的投资领域和风投,商业模式是投资人考察一个公司或者项目的关键要素之一。 但在加密行业生态,投资者似乎不太热衷讨论这个要素。但我觉得必须回归正常的逻辑、回归常识,除了比特币和类似的收藏品之外,对所有其它的项目都应该讨论它的商业模式。 我就先从以太坊开始。 要看以太坊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们就要看以太坊是怎么运作的,它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服务,它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以太坊作为一层区块链,它提供的服务就是支持上层应用(智能合约)以及用户(钱包)的部署、运行、转账等。它的收入来源就是这些应用以及用户为这些动作(交易)付出的GAS费。 它收到的GAS费用又可以再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给矿工的小费,另一类则是燃烧的GAS。 给矿工的小费可以看成是以太坊为了维护系统的支出。 与此同时,以太坊每年还会增发代币用于奖励矿工挖矿。这一部分我也将其作为支出。 燃烧掉的GAS则是回馈给所有以太坊代币持有者有意义的收入,这个收入可以看成是用于对代币回购并进行销毁,利益了所有持币人。 因此总共燃烧的代币扣除所有增发的代币所得到的就是以太坊网络真正有效的“净利润”。 这就是以太坊的商业模式。 在Etherscan上(https://etherscan.io/chart/dailyethburnt)可以查到以太坊的每日燃烧数量。在2021年8月EIP-1559生效后,在2021年高峰期每日的燃烧数量大概在1万到2万ETH。 在Etherscan上(https://etherscan.io/chart/ethersupplygrowth)可以查到以太坊2024年增发了大概300万ETH,每天增发大概8300个ETH。 如果我们按每日销毁1万ETH算,以太坊网络高峰期一年的收入是365万ETH。如果我们按每日销毁2万ETH算,以太坊网络高峰期一年的收入是730万ETH。 从总共销毁的数量中减去增发的量我们得到以太坊高峰期大概每年的“净利润”就是65万ETH ~ 430万ETH。 按照2021年以太坊的大概均价2000美元计算,那么它一年的净利润就是13亿美元 ~ 86亿美元。 我们用86亿美元这个最大值和同为平台的阿里进行比较一下: 阿里最新的年报显示其2024年的净利润大概为210亿美元。 可以看到,以太坊在高峰期的年化净利润最大值接近阿里的一半。 在净利润高峰期的2021年,以太坊的价格大概在2000美元到4000美元左右,其对应的市值大概在2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左右。 所以当年以太坊的最大市值为5000亿美元,阿里现在的市值为3000亿美元;但当年以太坊最大的年化净利润只有阿里的不到一半。 这么看上去,以太坊当年的市值高估了,但并不像我们潜意识中认为的那样高估得离谱。 所以整体这么看上去,传统的估值方式在加密生态也是适用的。 我们进一步设想,假如未来以太坊的生态再度繁荣,其规模能够达到亚马逊今天的规模,我们也可以大概类比计算一下其对应的市值。 亚马逊2024年的净利润是592亿美元,现在的市值是2万亿美元。 如果以太坊也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其对应的单价大概就是1.7万美元,每天的“净利润”大概是9500个ETH,对应每天燃烧掉的ETH大概是1.8万个(这里假设以太坊增发的速度不变)。 要注意的是,这1.8万个ETH是每天燃烧的平均值,换算到日常的真实状况我估计实际每天燃烧的ETH要在1.5万到3万个ETH之间。 所以保守一点估计,当以太坊每天燃烧掉的ETH达到2万个左右时,以太坊的单价和市值就比较可观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段永平在他的问答录中有一个提问在我看来是灵魂之问: 你投一个公司不投它的价值,那你到底投什么? 什么是公司的价值? 巴菲特和段永平都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公司的价值就是一个公司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如果不是投这些,而是投其它的东西(比如市场情绪的起伏、短期价格的波动)那就不是投资。 如果不是投资,那玩法就有很多了。 有个网友说了这么一个案例: 一个刚上市的公司,利润才1亿美元,市值竟然能超过100亿美元,他好奇怎么那么多人还前仆后继地冲进去买? 段永平的回复(大意)是:这很正常,你去一趟澳门的赌场就知道了。 这些花样的玩法短期看来是很酷、很刺激,但长期看都是无法持续的。 顺带说一句,投资赌场是一个投资,可上赌桌就不是一种投资了。 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谋求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和增长。 我觉得这个基本原理在任何领域都应该适用。如果有所谓的哪个生态不适用那只是潮水还没有退却,裸泳的人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我认为这个方法也一定适用于加密投资领域。 但在当下的加密生态,可能大家都习惯了赚快钱的方式,认为过往那些不正常、短期的挣钱方式可以持续、可以持久,所以反而忘掉了常识,反而认为常识在这个生态不适用。 这一轮加密行情到现在走得如此拉跨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回归常识的过程: 除了提供短暂情绪价值的迷因币、迷因币平台和作为标杆的“收藏品”之外,生态中没有出现能够健康、持续,能够提供价值、提供服务,能够产生稳定盈利和现金流的商业模式。 所以和迷因币关联不大的其它项目代币其价格都会逐渐回归它们在市场上应有的地位。 但是仅仅靠迷因币和迷因币平台的繁荣能带动整个生态的繁荣吗? 这就好比美国如果只有拉斯维加斯,而没有科技、教育、金融、军事,那美国还是今天的美国吗? 同样的道理,在当下的加密生态,比特币之所以还能挺直腰杆,在我看来恐怕也只是暂时的,这个“暂时”体现在目前大家还相信这个生态的未来会蓬勃发展,会无比壮观。 在这个生态里很多人会说:买什么最后都是买比特币。 这句话从过往和现在来看被市场证明都是正确的,但我很怀疑未来它未必正确。因为它的根本落脚点是把整个加密生态的价值锚定在比特币上。 如果整个加密生态的价值是锚定在比特币上,那比特币的价值又锚定在哪里? 去中心化、限量稀有、不可摧毁......? 这些我都承认,但如果仅仅是这些,它的价值上限我认为是肉眼可见的。 我认为这个观点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我认为整个加密生态的价值不是锚定在比特币上,而是比特币未来的价值应该锚定在整个加密生态上。 长远看,我认为比特币的价格决定于加密生态的繁荣。如果整个生态的价值和服务始终不能体现,不能反映到用户的体感上,比特币的价格也会逐渐缩水或者停滞在某个会让很多人失望的价位。 我把比特币比作收藏品,我还是可以用收藏品做类比。 在1949年到2000年的这段时间,齐白石的画有多少人问津? 为什么2000年后,它们开始受到高度关注并且价格暴涨? 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陆的经济出现了飞速发展,财富效应外溢到了收藏品。 如果未来中国大陆的经济不复往昔,甚至回到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齐白石的画还会有今天的价格和关注度吗? 它们当然还会有价值,但价格一定会比今天大打折扣。 加密生态同样如此,不管是比特币还是加密生态本身,它们的未来都决定于这个生态的繁荣,决定于生态中能提供价值和服务的项目。 回归常识,用常识重新审视加密生态,寻找价值项目是这一轮行情走到现在我能想到的一点反思。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在前些天的文章和节目中,我曾经引用过一位科技博主评论加密生态投资者的话,大意是:他认为加密生态中的绝大部分玩家连一些常识都不具备,纯粹就是赌徒。 这位博主所强调的常识就是指在商业投资中必须考虑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项目一定要有商业模式,换句话说要能提供价值,能持续挣钱,能产生利润。 把这个认知应用到加密生态,就是除了被视为比特币那一类资产之外的其它项目都应该考虑它们的商业模式。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有点抵触的。 因为过去这么些年,起码我自己对所参与项目的“商业模式”是看得不多的。我主要看的是所谓的“宏大叙事”。 用这个方法在过去这些年还是挣到了钱,为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大部分就是运气。 段永平曾经点评过一个案例。 在那个案例中,一位玩家各种花哨的把事玩得风生水起,各种光鲜的名词满嘴跑。段永平说,这位玩家前面肯定用这套方法还挣过不少钱。 看完这段点评,当时我的后背就生出一丝凉意。 要在投资市场持续的参与下去,是不可能长期靠花哨把事和满嘴名词的,还是要回归投资的常识,回归投资的本源。 段永平对巴菲特的投资和风险投资有过一个在我看来很直观的表述: 巴菲特的资金量非常大,所以他的目标都是体量很大的公司。对于体量小的公司,他即便找到了,往往这样的公司他也买不了,因为这些公司容纳不下他希望重仓的资金体量。 而对于小资金的投资者,就可以在市场上寻找机会更多的小公司,它们的回报会远比那些大公司要好得多,这就是风险投资。 尽管这两种投资方式不同,但它们所寻找的公司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要找一个能持续产生价值的公司,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和好的价格。 无独有偶,这两天我看了朱啸虎的一段访谈,谈到了他在风投过程中选择企业的标准时也特别强调,他投资的企业一定要能商业化,商业化是不是能持续。 这些都是商业的本质。 在他的访谈中,他谈到当下非常热的某个“小龙”,认为这个“小龙”在当下的环境中很可能会上科创板,而且还会表现得非常好。 但他还是更喜欢基本面好的公司。 在加密生态,像这样的“小龙”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它们有着宏大的叙事,很迎合当下人们追捧的热点、很符合人们谈论的风口,我们知道它一上币,其币价就会有一波热潮。我们就知道谁能先抢到筹码谁就能趁这波热潮挣到钱。 围绕这个思路,猜市场情绪、看链上数据、探内幕消息、做多做空就自然而然成了后面的一系列操作。 然而它们的商业模式、它们能否持续基本上是没人谈,更没人深入探讨的。 宏大的叙事可以想象、伟大的故事也可以讲,但叙事和故事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否则单靠讲故事的模式注定是不可能长久的,注定是一场热闹过后一地鸡毛。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是DeFi生态中处于基石地位的应用。Uniswap则是这个应用中的典型代表。 在加密生态中,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开源的,并且代码都可以无偿使用,DEX也不例外。在Uniswap V4以前,在实际的技术实现上,Uniswap相对于它的竞争对手而言没有实质上的技术门槛。 在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上,在V4以前,Uniswap与它的竞争对手也没有本质的不同,基本上不存在哪一个细分服务只有Uniswap能够提供,而竞争对手提供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Uniswap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是在流动性上。 或许是由于占领了市场的先机、或许是由于团队精密高效的管理,这两个应用迅速在当年DeFi风起云涌的时代,趁着项目代币尤其是长尾类项目代币的喷涌而出,抢到了那些新生代币的流动性,使得那些代币首先在Uniswap上建立了流动性。 当人们想在链上无门槛地交易那些长尾代币时,Uniswap能提供最好的价格。因此在链上交易中,Uniswap成了人们的首选。 在那一轮DeFi高潮中,这个正循环不断叠加,形成了Uniswap在DEX中的品牌效应。它手握的那些代币的巨大流动性就成了它绝杀竞争对手的护城河。 然而,这种护城河的优势能否持续呢? 现在回过头来看,似乎并不容易。 在始于2022年的熊市中,随着生态的沉寂,当没有新一代项目崛起、没有新生代高价值代币出现后,这两个项目的护城河在不断削弱。 我们先看以Uniswap为代表的DEX。 一个典型的挑战者就是Raydium。 在本轮行情中,pump.fun催生出一大批迷因币,这些迷因币的流动性被自动注入到了Raydium,Raydium借势成了这波行情中冉冉升起的新兴DEX。 Pump.fun团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理所当然地会想这么好的事情干嘛便宜外人,不如干脆我自己建一个DEX。 最近,当币安开始在迷因币上发力并引来了不小的流量和关注度后,Pancake也有了明显的起色,成了这些迷因币交易的首选。这同样是流动性引发的效应。 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几乎在以太坊的每个二层扩展都有一个平台方大力扶植的DEX。 因为一旦自己的扩展生态能够繁荣,能够冒出一批新生代项目和新生代高价值代币,当这些新生代高价值代币的流动性被导入到自己扶植的DEX,这个DEX必然成为生态中DEX的首选。这样的DEX不仅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还能帮生态牢固地锁定流动性。Uniswap在这样的生态中几乎不占优势。 Uniswap应该也是看到了这种危机,所以才推出了附加限制条件的V4版本,希望通过技术上的创新,让流动性提供者可以更灵活地定制交易方式,从而吸引更多的做市商在其上建立流动性。 另外,我预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DEX们将触角延伸到RWA恐怕也是迟早的事,因为现有的流动性都抢的差不多了,它们只能把视野投向新的领域。 长远来看,加密生态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我坚信未来的加密生态一定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新的顶流项目和新的高价值代币。 在链上交易方面,对新的高价值代币流动性的争夺一定是一场永不停歇、激烈无比的持久战。 从这种持久战的规模和特点看,似乎DEX的护城河并不容易建立,或者即便能建立要把它建得高深、建得持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今天我们聊一聊以太坊二层扩展的护城河和价值。 以太坊主网因为要专注安全和去中心化,所以就把在性能扩展的任务交给了二层扩展。 这个发展思路确立之后,以太坊的二层扩展便开始蓬勃发展。早期,二层扩展的发展还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但后来无论是OP Rollup还是ZK Rollup都有团队推出了成熟的开发包,这使得二层扩展的开发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根据l2beat.com的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以太坊生态中的二层扩展已经有好几十个了。而且新的二层扩展还在层出不穷的出现。 这些二层扩展上的生态进展得怎么样呢? 在早期比较长的一段时间,Arbitrum的TVL一直在二层扩展生态中居首位。去年,随着AI代理赛道的崛起,借着AI代理之光,Base的TVL开始后来居上并赶超。现在,随着AI代理代币价格的大幅下跌,Arbitrum的TVL又再度回到了首位。 TVL排序的不断改变说明在这个赛道暂时还没有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明显的优势。大家都在为吸引有限的生态项目持续内卷。 二层扩展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TVL的排位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二层扩展之间到底有没有护城河?到底有没有哪个二层扩展所能提供的服务或价值是其它二层扩展所不具备的? 最早的时候,我比较看好ZK系的二层扩展,因为理论上它能提供更好的安全性。但这些年的发展表明,这个特点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把ZK系的系统和OP系的系统区别开来。 我想这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不管是ZK还是OP,以太坊最终都提供了安全方面的保障,所以ZK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不是太紧迫?另外加密生态中目前对安全要求很高的项目很多原本都在主网上运作了,即使有一些在二层扩展,重要性也不是那么明显? 另外,早期不少二层扩展都在比谁的费用低、谁的交易速度快。 但这真的算得上门槛吗? 既然安全性都能由以太坊保障,为了降低费用、提高速度,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二层扩展甚至可以用完全中心化的方式来运作从而把费用一降到底,把速度拉高到极限。 即使不用这样极端的做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似乎很难形成门槛。比如最近Base就声称能把交易效率提高到200 ms以内。再比如近期火热的MegaETH更是声称能把交易速度提高到百万级别。 如果这些都很难形成二层扩展的差异化,那什么可以呢? 我觉得腾讯建立生态联动的做法可能是一条路径,而且Base这两年努力的方向似乎就是在建立生态项目之间的联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Base在这几年一些有名的项目或者时髦的代币都是在某些生态项目(比如Farcaster)发起然后扩散到生态中的其它项目。从早前的一些迷因币到后来的三层扩展再到最近的Clanker都是如此。 如果这个生态联动能够建立起来,或许Base能在二层扩展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差异化。 但Base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代币,无法将生态的价值赋能到代币,更无法将这种利益传递到其他人。这就相当于公司再好没有上市,对旁人来讲也只能干看着。 但是,如果这个生态联动建立不起来,那二层扩展的差异化竞争怎么体现?如果这种差异化无法体现,二层扩展会不会本身是一个商业模式非常差的赛道,根本就不值得投资? 就像段永平在书里写的:某些行业(比如航空业)很难有好的商业模式,很难建立起差异化竞争,那些行业根本就不值得投资。他几乎看都不会看那些行业。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回顾了比特币的属性以后,我基本上就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加密生态中能提供服务和价值的产品上了。因为比特币未来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比特币本身而取决于加密生态中那些能提供真实服务和价值的产品。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加密生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和价值,那比特币的价格自然而然会水涨船高。如果加密生态能提供的真实服务和价值越来越少,那喊再多的“数字黄金”或者“价值存储”也是徒劳。 说到提供真实的服务和价值,在整个加密生态中,第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一层公链。它们最直接地为整个生态提供服务和价值。它们所提供的服务和价值最终也会决定它们原生代币的价值。 一层公链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产品、平台和技术,但实际上它们背后的运作和传统公司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驱动公链前进的是团队、文化和社区。 所以评价一个公链代币的真实价值实际上还是评价公链的团队、文化和社区。这和评估股票的价值实际上就是评估其背后的公司一样。 评估一个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买,巴菲特总结了三个要素: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和交易价格。这其中商业模式是巴菲特最为看重的。 段永平把商业模式用很通俗的话总结出来就是:企业挣钱的方式。 好公司就要有好的商业模式/挣钱方式,那什么样的挣钱方式是好的呢? 段永平也有个很通俗的解释(大意是): 要有很好的护城河。所谓好的护城河就是要有差异化。而差异化就是客户需要但其它公司/产品提供不了的服务或价值。 比特币和所有其它数字货币的差异化是最显而易见的了:它是第一个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去中心化资产。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注定这就是它最大的护城河,其它的数字资产不可能取代。 以太坊和比特币相比,根本的差异化在于:它提供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功能,它所能处理的链上逻辑和行为是比特币所无法处理的。此后加密生态一系列应用的崛起无不得益于此。这也是以太坊后来能崛起的原因。 不仅以太坊,所有实现了智能合约虚拟机的一层区块链和比特币相比都有这个根本的差异。 崛起于2023年的比特币铭文技术以及其后催生出来的比特币二层扩展之所以在那段时间能在整个生态掀起一阵旋风,根本原因就在于如果这个技术路径真的成功了,其它智能合约一层公链和比特币的这个差异化就会被迅速抹平。届时其它智能合约公链所建立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或者至少会感受到巨大的威胁。 当时比特币铭文技术和二层扩展所产生的效应不仅在圈内发酵,而且已经开始出圈。我所关注的一些不专门专注加密生态的科技博主在那段时间都说:以太坊不行了,因为比特币现在也可以运行智能合约,也能发币。 他们对“比特币现在也可以运行智能合约,也能发币”的这种理解是否准确暂且不论,但他们对差异化的理解是相当精准的。 然而后来的实践以及时间的淬炼基本上证明比特币生态的这种尝试暂时停下了脚步。这种暂停保住了其它智能合约一层公链和比特币之间的这种根本差异。 那现在思考/寻找差异化的思路就又回到了智能合约一层公链这个赛道本身。 也就是说,当我们思考一个智能合约一层公链的差异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思考这个公链能提供什么服务或者价值是用户一定需要但其它的公链很难甚至根本提供不了的? 用这样的方法思考,我们发现好像不太容易找到那么明显的差异化,那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过来想一想: - 这个公链现在最凸显、最声称的一些特点和优点是不是只有它自己才有。 - 即便这些特点和优点现在是这个公链才有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没有可能其它的后来者或者现有的竞争者未来也能取得这个特点和优点? 此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乔布斯和段永平说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乔布斯曾经说过类似的观点:用户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直到你把东西呈现给他们,他们才知道他们需要这个。 段永平说过(大意是):有时候,差异化的东西一定要出大事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 从这些方面着手,我觉得思考起来就简单多了,很多问题也就能看得比较清楚。 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对自己看好的一层公链会更有把握、更有信心,完全不用在意市场的噪音。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大概在几年前,一位圈内我敬仰的前辈无意中就说过(大意是):他认为比特币的未来有点危险。很多我们给比特币冠上的那些“头衔”和“标签”其实值得商榷。 当时的我听到这句话内心是相当震惊的,不敢相信这位前辈会说出这样的话。 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认同这句话。 但是自那以后这句话会经常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时不时会天马行空地想一想比特币的点点滴滴。 前段时间的一个偶然案例,突然触动了我。 和朋友聊天时,他偶然间说起,好几年前他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固定花个万把块钱买点小金砖或者金豆子扔在角落里,不管金价多少,也不管它是涨还是跌,若干年后给他的下一代。 朋友说他自己不懂股票、也不敢投太多钱买理财,生活不紧张、但余钱也没多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偶尔多出来的钱能干嘛,所以干脆拿一部分出来买点黄金吧。反正这点钱完全不影响他的生活,他也不指望这点钱能怎么改变他的生活。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天天和他说黄金多么宝贵、多么稀有、多么值钱,未来会不会升值。 但他最朴素的行为就是把黄金当作“价值存储”的真实反映。 我猜这可能就是5000年历史的沉淀突然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黄金的印象吧? 反观加密生态中绝大多数的我们,虽然口口声声地高喊“比特币是价值存储”,但当说到买了比特币放它10年不管不问我们会看到惊喜时,很多人却还抱怨“等得太久了”、“时间太长了”,甚至有可能在心底还是会打鼓“不会归零吧”? 一边是没人安利黄金的一些普通人买了黄金就不管不问;而另一边是天天安利比特币的绝大多数加密资产参与者时时刻刻都盯着价格表看比特币的涨跌。 这两种行为到底哪种是把投资标的真正地当作“价值存储”呢? 评论区一位读者的留言,我觉得写得很精辟: “大多数并不敢买它(比特币)用来价值存储”,“他们只是为了获得更多法币”。 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所以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分享了我近来对比特币的一点想法。 至于未来,我相信进入加密生态的人一定是越来越多的。那么当更多的人进到这个生态,比特币的属性是更像一个“收藏品”还是更像一个“价值存储的数字黄金”呢? 那我们留待时间来检验好了。 我个人倾向是更像一个“收藏品”,它是人类第一次用技术创造的一个无与伦比美丽的技术杰作,它创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它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链上时代。 既然是个收藏品,那它的价值一定是和生态密切相关的: 当进入加密生态的人越来越多,加密生态越来越繁荣时,这个收藏品的价值/价格就会越来越高;但当进入加密生态的人越来越少,加密生态越来越萎靡时,这个收藏品的价值/价格会越来越低。 这就和风险对冲、避险等这一类的概念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繁荣加密生态、如何促进这个生态的健康成长上。 要繁荣加密生态、促进它健康成长,我们就必须把重点放在考察能真正提供服务/价值并且能产生现金流的产品和服务上。 我相信这个收藏品的未来是光明的,因为我相信加密生态能提供伟大的服务和价值,链上的英伟达、苹果一定会出现在加密生态。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不管是在加密生态还是在非加密生态,对比特币持坚定信仰的人(当然包括我们在内)长久以来一直坚信的一种观点是: 比特币是“数字黄金”。 对这个观点,我也不曾怀疑过。 但这些年来,比特币和美股走势的越来越趋同以及和黄金走势的越来越背离,让我开始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 因为如果比特币真的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数字黄金”,那经过了这么些年,群体扩大了这么多,持有者从早年极小众的极客到现在越来越大众的机构投资者,它的共识已经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人们对它的信仰也不知道坚固了多少倍,在这种强化下,它应该越来越表现得像黄金才对。 但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比特币近些年的表现就能发现,实际上它并没有表现得越来越像黄金。 黄金一个很典型的表现是:当全世界越来越混乱、人们对法币(尤其是美元)或者现有金融体系的信心越来越脆弱时,人们会拥抱黄金,而抛弃法币。 如果我们回到不太久远的历史,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黄金的这种效果。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前,全世界的法币锚定美元、美元锚定黄金。而在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英镑以及全世界很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法币都直接锚定黄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金本位。 在那些时代,所有价值的度量最终都是用黄金来衡量的。 如果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金本位对我们来说太陌生,那不妨看看历史书中对国民政府在大陆最后那两年金融状况的描述: 金圆券、银元券的滥发使得法币彻底丧失信誉,人们在大额交易中只使用黄金。“黄鱼”就是那个时候人们对黄金的昵称。 在人类5000年历史中,黄金在绝大多数时候扮演的都是这种角色。大多数时期,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衡量其财富的最终形式都是拥有多少黄金。 那比特币的演进和发展达到了这个效果吗?或者说我们会越来越认同当人们对法币以及现有金融体系丧失信心时,会拥抱比特币以及用比特币本位来衡量自己的财富吗? 我们嘴上或许会这么说,但嘴上说的往往不如实际行动更诚实。 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个比特币,这个比特币昨天的市价是10万美元,但今天行情暴跌,市价只有5万美元,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更信任比特币或者是用比特币本位来衡量自己的财富,我们应该泰然处之,毫不在意。 但我相信95%的持有者恐怕会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要是昨天卖了就好了”。 这实际上是更信任美元,是在用美元本位来衡量自己的财富。 我们不妨再用一个历史场景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黄金身上会怎么样: 1948年的某一天,在上海,昨天一条黄鱼能换100万金圆券,结果今天一条黄鱼只能换50万金圆券。这个时候的上海人民是会千方百计地加紧把手里的金圆券换成黄鱼,还是追悔莫及地说“要是昨天把黄鱼卖了就好了”? 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谁还敢相信金圆券? 这么一对比,我觉得更能看清比特币和黄金的区别。 实际上在比特币诞生的早期,曾经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极客们才是更相信比特币,他们倒是更愿意用比特币本位来衡量自己的加密资产。反而是加密资产发展到现在,当越来越多大众和机构进入这个生态后,越来越多的持有者更相信美元稳定币,更愿意用美元(稳定币)来衡量自己的加密资产。 当然,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会宣称自己持有多少比特币,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信任比特币或者是在用比特币来衡量自己的资产,而是更相信比特币兑换成美元后的美元价值,更在意自己的比特币值多少美元。在这里,比特币和房产一样是一个财富标的。 黄金用了5000年,才在历史上和人们的内心深处建立了金融属性和货币属性,但比特币并没有这样的历史。 缺少了历史的拷打和磨砺,至少现在的比特币很难说它像黄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比特币是对现实世界的对冲。 但我们仔细回顾一下这些年现实生活中发生危机时比特币的发现就会发现,在早年还有部分人把比特币当作对冲,比如当年塞浦路斯发生金融危机时,一部分资金便涌入了比特币。但越到现在,当人们对现实世界丧失信心(比如美股崩盘)时,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似乎不是买入更多的比特币对冲这种风险,而是把比特币换成稳定币或者干脆换成美元,先规避一下当下的风险。 这样的行为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对现实世界危机的对冲。 那么比特币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数字时代的特殊收藏品,是一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收藏品。 它不像黄金,说它是“价值存储”也很牵强。 齐白石的画也是有限的,它们很有价值、很值钱,但我们说它是收藏品,不会说它是“XX黄金”,也不大会说它是“价值存储”。 对于那些画,我们知道: 当经济狂飙,富豪们敢大手笔花钱时,它们的价格会飙升。 但当经济萎靡,富豪们开始算计时,它们的价格会萎靡。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那些画就是盛世的收藏。 在这方面,比特币也很类似: 当美股狂飙,机构们敢大手笔花钱时,比特币的价格会飙升。 当美股萎靡,机构们也开始算计时,比特币的价格会萎靡。 比特币这种和美国股市(经济)的联动效应更像收藏品和经济的联动效应。 所以比特币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收藏品,是一种价值被赋予了另外意涵的收藏品。尽管它不能被欣赏,但它的历史、它的特殊技术、它诞生的历史背景都让它有了其它收藏品不具备的特点。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未来的走势要么强烈地依托美股(美国经济)的表现,要么强烈地依托加密生态经济的发展;而不大可能像黄金那样扮演对冲风险的角色。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现金流才是加密项目发展的根本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加密生态投资,想要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回报最终还是要找到这样的项目,它能持续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当然,如果有投资者认为在加密生态不需要投资其它项目,只需要投资比特币就行了,那这样的投资者自然无需关注这类投资方式。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有投资者认为只要投资黄金就行,其它的股票、股权等投资都不需要,道理是一样的。 但我不会这样,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的绝大部分精力和关注点肯定是放在能有持续收益的项目上;而对比特币的投资不用动脑子也不用花时间,甚至为了省事可以拿着一辈子不去管它。 在芒格和段永平的观点中,他们经常会说看一个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好的或者什么是对的,但反过来我们却相对容易地判断什么是不好的或者什么是不对的。 这个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判断加密项目。 在加密生态,我们可能不容易判断一个有长期、持续、稳定现金流的项目会是什么样,但我们可以看看如果一个项目没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的现金流,它又会是什么样。 拿以太坊来说,在这一轮行情中,没有强有力的新生态出现,现有的生态又无法产生足够强大、持续的收益,以太坊的币价就持续萎靡。即便偶尔有一波涨幅那也是纯粹靠情绪推动的,持续时间不长,强度也很弱。 拿Solana来说,最近这段时间,当迷因币的情绪逐渐退去,当没有其它生态能够接力产生足够强大的收益和吸引力时,它的币价同样也开始萎靡。 主链是这样,二层扩展也难以独善其身:以太坊曾经的当红二层扩展Scroll在风投阶段曾经接到了风投总共18亿美元的总投资,但如今它代币的FDV市值只有4亿美元不到。 它们币价萎靡的原因很多,但在我看来最终实质上都可以归为一点:没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生态收益,因此项目代币的价格要么持续萎靡要么短暂风光。 我记得以前在某一篇文章和节目中,我曾经讲过用传统上市公司的分析方法分析当今一些知名的DeFi项目,比如AAVE,其币价都是相当高估的。 那个时候,有人认为加密项目就该是这样的高估值,传统的分析方法不适用加密项目。 其实,我觉得这是自己在骗自己,分析方法不分什么传统不传统,在哪个领域都应该一样,都应该回归简单的常识:能不能产生价值,能不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 如果投资者继续自己骗自己,认为在评判一个项目代币时,情绪价值能够替代真正的服务和产品所能带来的持续现金流价值,这样的“投资”迟早会掉到坑里,一旦潮水褪去,必然会被打回原形。 我们看看这些知名的DeFi项目,它们哪个的币价创出了若干年前就已经创出的历史峰值?这就是市场给出的最真实的回复。 现在回顾一下这些项目,从它们诞生到现在,投资买入这些代币,除非能准确判断情绪价值的起落,能精确做到高抛低吸,否则基本都会亏本。 当然,如果这些项目未来找到了强大的利润增长点,能够像英伟达、苹果那样产生实实在在产生现金流,那不要说币价再创新高,就是创造奇迹都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已经有一些项目开始发现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并且在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较早行动的是MakerDAO,最近动作比较大的是AAVE。 它们干的都是同样的事:尝试把自己的业务扩展到RWA领域,争取实质性的增加收入,产生更多价值。 它们向RWA领域的扩展是否合适以及它们在这个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做法是否合理暂且不论。 但它们努力的方向肯定是对的。 用段永平的话来说就是它们是在“做正确的事”。至于这些事情是否是“把事情做对”了,那留待检验。 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做对的事”,这个探索就是有价值的。 项目方在回归常识,作为投资者也应该回归常识,回归项目价值评判的根本。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长久以来,我总是在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在所有的投资生态中,加密生态对散户投资者是最为友好的。 所谓的“最为友好”是把加密生态和其它的投资生态(比如股市、外汇、贵金属等等)相比较而言的。 具体友好在什么方面呢? 最直观的观察就是:在加密生态,资金门槛最低、挣钱更“快”、“暴富”几乎近在咫尺。 我相信不少读者也都认同这个观点。 但现在我渐渐地发现,尽管认同这个观点的人不少,但大家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就以对“资金门槛最低、挣钱更‘快’、‘暴富’似乎近在咫尺”的理解来说,有一种观点的核心认知是: 加密生态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赌场”、提供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筹码、提供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玩法,尤其重要的是这个“赌场”向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无门槛地敞开了大门。 去澳门多麻烦,去拉斯维加斯更不用说。 换汇、交通、语言、住宿...... 处处都是障碍,处处都是门槛,除了一掷千金的豪客,散户们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于是一部分(甚至可能是一大部分)散户就揣着这样的“梦想”进入了加密生态。 因为是把加密生态当作“赌场”,所以来到这个生态,这部分玩家不是来找真正能改变生活、能颠覆模式、能创造奇迹的项目,而是来找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筹码”和“不存在的玩法”,以便能实现一夜暴富。 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心态来到加密生态,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不转变思想,那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四处打听“今天川普发了什么币”、“明天米莱发了什么币”、“后天CZ发了什么币”,最终统一总结为“XXX发了什么币”。 因为这样的成本最低、最为“捷径”,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提高、也不需要认知。唯一需要高度关注的可能是半夜12点有打电话来告知XXX上了一个币、凌晨4点又打电话来告知有人加杠杆做多/做空了一个币...... 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本质上和在“赌场”寄望一夜暴富没有区别。 我们不妨回归常识、回归本份地想一想:古往今来,除了极个别天之骄子之外,有几个人能在赌场实现一夜暴富? 我坚信的则是另一种观点: 加密生态之所以对散户最为友好,不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赌场,而是: - 它会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全新的公平的平台。 - 在这个平台上,传统的VC相对散户而言没有碾压性的优势。散户可以和VC同台竞技,可以和VC们一样在种子轮或者A轮就参与看好的项目,乃至取得比VC们更好的收益。 - 散户还可以抢在VC之前参与VC还没有认知的项目,获得VC都想象不到的收益。 - 散户看好一个项目,可以以极低的门槛参与它。哪怕兜里只有一美元都能在Uniswap上买一个项目代币的十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而不用像在传统的平台上一次最少买一个公司的100股。 但是,散户所有的这些优势最终要体现出来还是要通过所投项目的价值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加密生态,不管是VC还是散户,投资所能获得的价值或收益最终必须体现在项目的价值上。 项目的价值该如何判断? 我认为判断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它能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能不能提供用户需要的功能,并最终从用户那里获得回报,得到持续的现金流。 这一点根本不分什么传统投资和加密投资,在任何生态本质都应该一样。 我觉得这是常识,更是本份。 而对项目价值的判断和分析,传统的股票投资和风险投资已经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经验和教训。 尽管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和风险投资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要找到能创造价值并持续获得回报的企业和公司;两者的区别只在介入项目的阶段不同而已。 既然要判断项目的价值和回报,那现成的大量传统投资和风险投资所积累的这方面的经验和书籍就值得我们尤其是加密生态的投资者学习---因为加密生态的投机氛围远超任何其它的投资领域,现在几乎看不到谈论项目价值和潜在回报的系统经验和总结。 我经常听的一些传统科技博主,谈起加密生态,语气都是鄙夷和不屑,觉得都是一帮赌徒和档次很低的韭菜,连一些常识都不懂---我觉得他们的偏见在于被表面的投机氛围所迷惑从而远远低估了加密生态的长远价值。 而在加密生态,虽然我们能看到活跃的玩家和埋头苦干的创业者,但短期的投机氛围太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的长远发展---我觉得这个生态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忘记了常识和本份。 所以跳出加密生态的投机氛围,不妨从传统领域学习已有的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生态,更好地“做正确的事”,更早的学会“把事情做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