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2 问题是钥匙,答案是自己|动物塑测试

自观自在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很火的测试——「动物素」,通过一系列直指人心的问题,描绘出你的人格原型。本期节目,我挑选了其中最经典的十几道题,在麦克风前完成了一次即兴的自我剖析。如果你想和伴侣有深入交流,如果想和朋友加深了解,那这回事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你也好奇自己的内心地图,欢迎一边收听,一边在内心回答这些问题。 【内容概要】 00:00 开场:介绍「动物素」测试 01:07 记忆橡皮擦:你会选择擦去什么? 01:58 生活BUG控制台:通过“显示隐藏信息”看出掌控欲? 03:08 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被囚禁 vs. 平庸vs.被遗忘 vs. 失去控制,我的选择是? 04:07 反复出现的梦境:在迷宫般建筑里奔跑,找不到出口意味着什么? 04:55 如何看待自己的阴暗面:从“污垢”到可以分享的平常一部分 05:58 你希望死亡是何种形态:如秋叶般静美,以及对死亡的新改观 07:30 你更像什么:一本古书、一张藏宝图、一个漂流瓶,还是一把钥匙? 08:11 最不能忍受的背叛:谎言与欺骗,请相信承诺的当下的炙热 09:27 当关系结束时:我们永远拥有爱下一个人的能力 10:41 情绪APP模式:弹幕分享型人格的自我认知 12:24 家的本质:回不去的故乡与复杂的乡愁 18:39 关于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 19:57 尾声与邀请:测试的目的,以及开启听众信箱计划 【本期提及】 「动物素」测试链接:[https://animal.nuaa.tech] 「cynthia的信箱」正式开启! 如果你有关于情感、成长、亲密关系的困惑,并愿意听听我的看法,欢迎通过以下方式向我投稿:添加我的个人微信:[1870158278]或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来意哦 【收听方式】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 | 喜马拉雅| 荔枝 搜索《自观自在》

22分钟
99+
1周前

247《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巴菲特也在读的个人成长圣经

牛耳认知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核心洞察简报 执行摘要 本简报综合分析了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的经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核心思想、框架及实践原则。该书的核心论点是,真正的效能源自于“由内而外”的改变,即从个人的品德、思维方式和动机出发,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技巧或“个人魅力”。柯维指出,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品德”之上,遵循诚信、公平和人类潜能等普适、永恒的“原则”。 该书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模型,引导个人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个人领域的成功),最终达到“互赖期”(公众领域的成功)。这一过程通过践行七个习惯来实现: 1. 个人领域的成功(实现独立): ◦ 习惯一:积极主动 - 掌握选择的自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专注于“影响圈”。 ◦ 习惯二:以终为始 - 明确个人的人生愿景与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引。 ◦ 习惯三:要事第一 - 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而非紧急的“第二象限”事务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2. 公众领域的成功(实现互赖): ◦ 习惯四:双赢思维 - 在人际交往中寻求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 ◦ 习惯五:知彼解己 - 首先通过移情聆听来真正理解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 ◦ 习惯六:统合综效 - 尊重并利用差异,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1+1>2”的效果。 3. 自我提升和完善: ◦ 习惯七:不断更新 - 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层面持续投资和提升自己,这使得其他六个习惯的实践成为可能。 书中强调的“产出/产能平衡”(P/PC平衡)原则以及“情感账户”概念,是衡量和维系长期效能与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众多来自全球及中国商界、政界等领域的领袖的赞誉,证明了这七个习惯在提升个人领导力与组织效能方面的深远影响力。 -------------------------------------------------------------------------------- I. 核心理念:思维方式与原则 柯维的思想体系建立在几个基础性理念之上,这些理念挑战了现代社会对成功的普遍看法,并为实现高效能提供了根本性的框架。 A. 品德与个人魅力之辩 柯维通过研究美国近200年的成功学文献发现,成功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品德成功论 (Character Ethic):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50年,成功被视为品德的体现,强调诚信、谦虚、忠诚、勇气、耐心等内在美德。这是成功的根本。 • 个人魅力论 (Personality Ethic): 战后,成功的焦点转向外在的“个人魅力”,强调公众形象、人际技巧和积极态度。这种方法如同用“阿司匹林”和“创可贴”,只能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深层问题。 • 结论: 缺乏深厚的诚信和品德力量,仅靠技巧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信任是所有持久关系的基础,而信任源自于品德。 B. 思维方式的力量 “思维方式”(Paradigm)是我们看待、理解和诠释世界的方式,它如同“地图”,而非地域本身。 •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与态度: 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如果“地图”(思维方式)是错误的,再努力也无法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 思维转换 (Paradigm Shift): 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在于“思维转换”,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问题。柯维用“少妇/老妇”的经典心理学图像实验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且都认为自己是客观的。真正的改变需要从根基——思维方式——入手。 • 由内而外 (Inside-Out): 这是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内心、思维方式、品德和动机开始改变。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 C. 以原则为中心 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如同“灯塔”,恒久不变。 • 原则与价值观的区别: 原则是地域本身(客观事实),而价值观是地图(主观事实)。唯有当我们的价值观符合正确原则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普适性原则举例: 公平、诚信、正直、服务、潜能、成长等。这些原则普遍存在于所有文明社会,是家庭和组织繁荣持久的基础。 • 原则的可靠性: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能提供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因为它不像其他生活中心(如金钱、配偶、工作)那样多变和不可靠。 D. 产出/产能平衡原则 这是效能的精髓,源自《伊索寓言》中“鹅生金蛋”的故事。 • 定义: 真正的效能包含两个要素: ◦ 产出 (P): 期望获得的结果,即“金蛋”。 ◦ 产能 (PC): 生产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 平衡的重要性: “重蛋轻鹅”(只重产出)会毁掉生产资产;“重鹅轻蛋”(只重产能)则无法获得成果。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 应用领域: 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资产,包括: ◦ 物质资产: 如机器需要保养才能持续生产。 ◦ 金融资本: 动用本金(产能)会减少利息(产出)。 ◦ 人力资本: 在婚姻、亲子或组织关系中,必须同时投资于关系本身(产能),才能持续获得合作与信任(产出)。 -------------------------------------------------------------------------------- II. 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个人领域的成功是实现公众领域成功的基础,它使人从依赖走向独立,核心是实现自我约束和掌握。 A. 习惯一:积极主动 这是最高效能人士最基本的习惯。 • 核心思想: 人类不仅能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其本质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非外在环境。 • 选择的自由: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证明,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拥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源于人类的四大独特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 • 关注圈与影响圈: ◦ 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 涵盖我们所有关注的问题。 ◦ 影响圈 (Circle of Influence): 包含我们能采取行动去改变的事情。 ◦ 实践要点: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的积极能量会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消极被动的人则聚焦于“关注圈”,导致影响圈日益缩小。 B. 习惯二:以终为始 这是自我领导的原则,确保我们的行动方向是正确的。 • 核心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两次创造——先是在头脑中的“智力创造”(第一次创造),然后是付诸实践的“体力创造”(第二次创造)。“以终为始”就是确保第一次创造的正确性。 • 领导与管理: 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第一次创造),判断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第二次创造),是有效地顺着梯子往上爬。领导重于管理。 • 关键实践:撰写个人使命宣言: 这份宣言是个人的根本大法和人生哲学,说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以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它为每日的决策提供了不变的核心和方向。 C. 习惯三:要事第一 这是自我管理的原则,是习惯一和习惯二的实践与执行。 • 核心思想: 有效管理是把握重点的管理,将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根据既定价值观安排人生,而非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 • 关键工具:时间管理矩阵: ◦ 第一象限: 紧急又重要(危机、问题)。 ◦ 第二象限: 重要但不紧急(预防、规划、建立关系、自我更新)。 ◦ 第三象限: 紧急但不重要(干扰、某些会议和邮件)。 ◦ 第四象限: 不紧急也不重要(浪费时间之事)。 ◦ 实践要点: 高效能人士避免陷入第三、四象限,并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从而减少第一象限的危机。 • 授权: 高效能的秘诀在于从“指令型授权”(关注方法)转向“责任型授权”(关注结果),这能极大地提升个人和组织的产能。 -------------------------------------------------------------------------------- III.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在实现个人独立后,才能进入更高级、更成熟的互赖阶段,与他人进行高效合作。 A. 情感账户 这是衡量人际关系中信任度的比喻。 • 定义: 情感账户中储存的是信任。通过礼貌、诚实、仁慈和信用等行为来“存款”;通过粗鲁、轻蔑、失信等行为来“取款”。 • 重要性: 充足的情感账户是所有高效人际交往的基础。当信任度高时,沟通会变得轻松、有效;当账户透支时,关系将变得紧张、处处设防。 • 七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 B. 习惯四:双赢思维 这是人际领导的原则,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哲学。 • 核心思想: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非角斗场。他们不断寻求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让所有相关方都感到满意并致力于行动计划。 • 六种人际交往模式: ◦ 利人利己 (双赢) ◦ 损人利己 (赢/输) ◦ 舍己为人 (输/赢) ◦ 两败俱伤 (输/输) ◦ 独善其身 (赢) ◦ 好聚好散 (无交易) - 如果无法达成双赢,就选择放弃交易。 • 五个要领: ◦ 品德: 诚信、成熟(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知足心态(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 ◦ 关系: 基于信任(情感账户)建立。 ◦ 协议: 明确规定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任务考核及奖惩。 ◦ 体系: 组织的奖励体系必须支持双赢,而非赢/输。 ◦ 过程: 通过知彼解己、统合综效的过程来达成双赢。 C. 习惯五:知彼解己 这是移情沟通的原则,是实现双赢和统合综效的关键。 • 核心思想: 先诊断,后开方。在寻求被对方理解之前,先去寻求对对方的理解。 • 关键技巧:移情聆听: 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其思维模式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听懂字面意思。这需要耳到、眼到、心到。 • 避免自传式回应: 大多数人在沟通中会做出四种自传式回应(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这会阻碍真正的理解。 • 表达技巧: 有效的表达顺序是:品德(可信度)、感情(移情能力)、理性(逻辑能力)。先建立信任和关系,再进行逻辑说服。 D. 习惯六:统合综效 这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是所有习惯的最高体现。 • 核心思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通过开放的沟通和创造性合作,达成比任何一方单独提出的方案都更优的“第三条道路”。 • 关键心态:尊重差异: 统合综效的精髓在于尊重个体在心理、情绪和智能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机会而非障碍。与所见不同的人沟通,才最有收获。 • 沟通三层次: ◦ 低层次(防御式): 低信任度,赢/输或输/赢。 ◦ 中层次(尊重式): 避免冲突,达成妥协。 ◦ 高层次(统合综效): 高信任度,寻求双赢,创造第三条道路。 • 化阻力为动力: 在团队或家庭中,面对阻碍改变的“阻力”,不应只增加“推力”,而应运用统合综效,让所有相关人员参与进来,将阻力转化为动力。 -------------------------------------------------------------------------------- IV. 自我提升和完善 A. 习惯七:不断更新 这是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是保护和优化最重要资产——自己的过程。 • 核心思想: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需要在四个关键层面持续地更新自己,以保持和提升效能。 • 四个层面: ◦ 身体层面: 通过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和定期锻炼来维护身体健康。 ◦ 精神层面: 通过阅读、思考、与自然交流或宗教活动等方式,明确并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为人生提供方向。 ◦ 智力层面: 通过持续学习、阅读、写作和思考来磨砺心智,开阔视野。 ◦ 社会/情感层面: 通过在日常交往中实践习惯四、五、六,建立并维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实现情感上的安全感。 • 平衡的重要性: 这四个层面必须平衡发展,忽略任何一个层面都会对其他层面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整体效能。

53分钟
99+
1周前

2025 EP. 118 从小皇帝到熊孩子,聊聊“厌童”背后的社会性问题

美学公社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 “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海”,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从“小皇帝”到“熊孩子”,再到如今的“孩儿哥”“孩儿姐”,儿童的社会形象经历了从被宠溺到被厌弃的转变。我们对孩子的厌恶情绪,正从家长的疲惫与无力,延伸成对儿童群体本身的排斥。厌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性别文化的语境下,这种情绪在女性中尤为显著。对母职角色的抗拒、对性别期待的疏离,成为现代女性厌童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观念以及公共与私人空间边界感的缺乏,也让“孩子”这样的群体成为社会冲突的焦点。 厌童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揭示了当前社会公共性意识的不足。当社会从熟人结构走向现代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却缺少相应的共处规则与社会教育。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矛盾,让理性让位于情绪,让公共讨论变成集体的宣泄。 厌童,从来都不只是关于孩子。它反映的是社会对公共性的忽视, 今天,两位老师将厌童现象出发,聊聊背后的教育根源、性别议题与公共空间问题,思考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公共性的边界与共识。 封面:毕卓斯坦《海》 片头:毕卓斯坦《海》01 The Sea I 片尾:毕卓斯坦《海》03 The Sea III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加小助手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40分钟
99+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