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罩袍之刺》的世界里—— 有小镇里第一个学武术的女孩赫拉特,用一招一式劈开世俗的桎梏;有坎大哈的绣坊主瑞吉娜,在战火中为400名寡妇织就生计与尊严;有喀布尔的记者迪巴,用留学挥别了陈旧世俗的生活樊篱;有加兹尼的残疾少女鲁巴巴,用嘴唇画出命运奇迹却于名利裹挟下慢慢失却本心 ;有巴达赫尚的馕铺婶婶古尔赞,烤热的不只是面饼,还有山区女性的广播梦;有伊朗边境的大学生热扎伊,带着难民标签坚定地重返故土。 读完这本书,仿佛攥着一张隐秘的地图,推开阿富汗不同角落的门——她们是教师、商人、画家、学生、母亲,教育背景天差地别,却共同拼凑出一个远比战火与罩袍更鲜活的国度。 作者原老未的笔触如镜头般冷静克制,却又在细节里藏满幽默与温度:迪巴的“二手名牌扫货记”、鲁巴巴的“不存在”的老师、古尔赞婶婶的山区广播台……这些片段像一根根细小的刺,轻轻扎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本以为“逃离”会是阿富汗女性的终极命题,但书中竟充满“逆行”的身影——瑞吉娜从海外回归重建绣坊,热扎伊放弃伊朗的安稳重返赫拉特,卡瓦利在保守小镇开起女子武馆。 而合上书回到北京,突然惊觉:我们早已把和平当作空气般麻木的日常,这种“理所当然”,偶尔竟像是对书中朋友的一种“背叛”。 如果你想认识一群在网眼布料下依然怒放的生命,想透过偏见之刺触摸真实的阿富汗,这本书有最沉默也最绽放的故事。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55 正篇开始 01:10 《罩袍之刺》主要内容 03:40 作者介绍 08:30 透过这本书 仿佛触摸到阿富汗的灶台 10:40 不消费痛苦 而是平视每一位阿富汗的女性 11:40 任何外界看起来没那么正常的地方 都有其运转方式 16:00 裹在罩袍里 外界的笑声都变小了一些 21:00 充满矛盾感的阿富汗“网红画家” 29:10 在阿富汗的女武术教练身上感受生命活力 36:10 放弃美国生活 回阿富汗开绣纺是为何 41:10 这本书如何改变我们对阿富汗的印象
本期我们读的是日本推理小说《方舟》——一场地震将10个人困于地下古怪建筑,7日后整座建筑将会被地下水淹没。牺牲一人,就能让其他人得救。正在这时,一起杀人事件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为了求生,该牺牲谁?谁去死?你去死?我去死?还是让凶手去死? 我们聊聊阅读中的窒息感、经典“暴风雪山庄”模式在本书中的巧妙变奏、以及“电车难题”在极端环境下的现实演绎:置身方舟,你会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他人吗?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牺牲?被保全的你真的能心安理得活下去吗?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内容索引】 01:30 作品简介 04:40 阅读感受 12:06 暴风雪山庄故事模式为什么好看 21:45 如果置身方舟,你能逃生吗 31:10 电车难题有解吗?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牺牲?
《作家酒馆》第二季No.21(总No.61) 耶路撒冷的石头有一个神经网络, 耶路撒冷的石头,能够感觉到疼。 我用同一双眼笑和哭, 在同一时刻又爱又恨, 用同样的双手扔石头和捡石头, 在战争中爱,在爱中战争。
《作家酒馆》第二季No.22(总No.62) 1949年,波伏瓦发表《第二性》, 全面大胆地解析女性的身份困境, 仅仅过了五年,人们就在《你好,忧愁》里 读到一个17岁女孩的宣言:我要过一种放纵的、丑恶的生活。 身为法兰西顶流的精致人物, 弗朗索瓦丝的慷慨也到了放纵的地步: 那些蹭她车、蹭她财产的人,那些想看她爆丑闻、倒大霉的人, 都能满意而归。
本期长谈,聊一聊加缪。 一代文学男神,从最早的小说《快乐的死》和散文《夏天集》 到晚期的《不贞的妻子》, 文字中的酷感一以贯之, 但又有所变化。 如果加缪不是在47岁意外身亡, 他的夏天人格一定会演变为秋冬—— 就像他在《阿尔及尔之夏》里观察到的, 海滩上人们的肤色“由白而金黄而红褐, 最后以一种烟草色作终结”,达到极限。
刘梁剑老师是华师大哲学教授, 在他的这本新书里, 他把《小王子》接入中国哲学, 用庄子、老子、易经以及海德格尔等 拓展《小王子》的内部空间。 我把他从公园里叫住,聊了半个多小时。
《作家酒馆》第二季No.23(总No.63) 他是一艘朝威尼斯慢慢驶去的中国帆船, 他离开严寒的祖国, 却又向冬季的河流不断靠拢。 从他不懈的诗心中 诗句涌流,从繁杂的情爱经验里 他不断地观察 拥有含混身份的自己在世上的位置。 布罗茨基,一身集中了万千崇拜与嫉恨 他浸润了生命的词句,到处都在讲述 冷是一股怎样的画风。
本期长谈,聊一聊黑塞。 不止一个人跟我说,打开黑塞的书, 世界便安静下来。 ——黑塞是如何做到的? 为什么他那些人物一旦出场 周围的喧嚷便瞬间退散? 德意志世界的湖有什么奥秘? 水仙是怎样的魅力? 而湖水,为何让黑塞痴迷, 并成为黑塞式人物的最理想的归宿?
本期长谈, 解读辛波斯卡的诗的魔力之源 在上海的伙伴,本周日(7月27日)上午来韬奋书局哦:
作家酒馆第二季No.24(总No.64) 只因年轻时 在巴黎接受了先锋文学的熏陶, 他放弃当物理学家而去写小说; 只因年轻时激进过,也幻灭过, 他把愤世嫉俗的习惯坚持到最后。 萨瓦托式的人物就像梵高, 被阴郁的回忆所困, 那中邪一般的内心世界照出世上的道道暗沟。
酒馆长谈,聊聊鲁迅吧。本期未完待续。 《阿Q正传》。中文文学在鲁迅心不在焉的一千来字中瞬间接轨世界。 审美必须绝对现代,才能包容过往的所有。
继续聊《阿Q正传》,未完待续。 所提及的两段文字如下: 孙伏园主编时期的《晨报副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