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新栏目#有点小事#的第22期。 这期节目咱们聊聊宫颈癌,因为节目来源于视频,所以里面会有少量的音效或者音乐,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想看视频的朋友可以去微博、B站看这期节目:姑娘啊,如果你看到了,给我回个信儿……| 宫颈癌&宫颈病变) 当初那位姑娘啊,如果你看到这期视频了,记得给我回个信儿啊…… 你最后有没有去做手术啊?你有没有保护好自己啊?你有没有过上好日子啊? 唉,有时候错过了,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看着自己的患者就这样离开,真的是让人放心不下……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可能有这样的姑娘,如果不麻烦的话,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新栏目#有点小事#的第23期。 这期节目咱们聊聊子宫肌瘤,因为节目来源于视频,所以里面会有少量的音效或者音乐,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想看视频的朋友可以去微博、B站看这期节目:【人间冷暖】医生,为了生孩子,我愿意承担这些风险……| 子宫肌瘤) 在临床上,医生始终只是在患者身边扮演队友或助手,有时候不得不看着患者做出可能伤害自己的选择,却也无能为力……因为选择权在患者手上。 尤其是有些时候,无论怎么选择,都要由患者承担那些风险和伤害,所以我们在做方案的时候,既要兼顾治疗效果和诊疗原则,又要照顾到患者的需求……在这种夹缝当中,医生和患者确实会有一种患难与共的感觉,但是这一段经历过后,最终可能还是患者独自去走之后的路。 希望大家可以踏踏实实听完这期节目。
这期节目我们聊聊「我在对抗什么」,也许有些人会察觉到,在很多问题上,都感觉自己在绷着劲儿,这其实就是在对抗,我们对抗的有「时间」「价值」「社会时钟」「消费主义」「工具化」等等。 这期话题来自老六的强烈感受,作为一名女性健康博主,科普之路上对抗的东西很多很多,老六在这期节目讲述了对抗的心路历程和应对策略,聊的很真诚,也很尽兴。 对抗的过程是撕裂的、痛苦的、焦虑的,但也证明了我们还有想要改变的勇气和力量。而你,每天又在对抗些什么呢?也许想明白之后,人生之路走的会更加坦然从容。 收听指南 00:32 对抗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03:23 作为一名博主,老六对抗的是时间焦虑/价值焦虑 13:17 对抗伴随着痛苦,是隐匿和复杂的 16:37 大部分工作没有明确的上升体系,这是焦虑的来源 26:37 很多人一直在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否定自己 29:15 打趣自己是一种免责声明吗? 31:45 个人价值能够支撑内心的强大吗? 33:32 过度工具化是对个人的淹没和异化 35:43 社会对人的价值,命名是有限的 40:07 社会对价值的认知具有滞后性 41:23 工作中的对抗,可能来自无法感受到个人价值 43:20 女性一生中要对抗很多隐形的束缚 46:43 在消费中有哪些对抗? 49:47 消费欲望和现实情况,两者的对抗过程是漫长的 53:43 哪些变量会让消费欲望变得自洽? 1:00:00 不具备价值的去跟别人社交是很难的 1:02:32 不考虑价值的社交是存在的,但不多 1:04:53 为了不被对抗打倒,老六有哪些策略? 1:12:52 这种「对抗」的感受,是阶段性出现的 1:15:56 「虚对抗」VS「实对抗」,二者的区别是? 制作团队 主播| 老六、猫力 后期| 猫力 收听渠道 小宇宙@当个事儿 网易@当个事儿 喜马拉雅@当个事儿 苹果播客@当个事儿 微博@六层楼先生
在社会学家称之为爱欲已死的年代,重温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上映的《欲望都市》。我们惊叹这部剧描述的鲜活的人生,充满欲望与理想。四个女性在对婚恋与欲望的光谱上占据了两端与中间的黑白和灰色地点,相互拉扯、影响与成长。纽约这座城市又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纸醉金迷的色彩。 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淡淡的死感、不婚不育保平安、抵制恋爱脑、搞钱最要紧、追求完美无暇的大女主,是我们的欲望伴随着社会低迷的增速而出走了吗? 【声音目录】 1:00 跨越时代的《欲望都市》——陪伴了我们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成长,见证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观众对理想女性生活的理解与认知的变化 8:11 Carrie:作?三观不正?拜金?一个琼瑶剧女主般充满浪漫色彩、真实鲜活、相信爱情的恋爱脑——为什么当今的独立女性怕恋爱脑?观众已经不再喜欢真实的缺点,而偏爱看起来更爽更完美的正确三观?《好东西》受热捧和Carrie被痛批,时代的品味已经变了吗?文艺作品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有何不同? 33:24 Samantha:真正的独立女性?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典范?一个看似有主体性的客体,一个可爱仗义的朋友,一个精神男人,一个回避脆弱却在偶然放下防备时才最动人的形象——性解放究竟是解放女性还是为男性送福利?性与权力、欲望与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许性从来不仅仅是性。 53:00 Charlotte: 传统保守家庭观念的捍卫者?独立女性的对立面?美国上东区的公主?作为光谱上Samantha的对照组,Charlotte的形象相对简单刻板——当幸福生活的理想范本被打破,上东区公主方收获了成长。当你愿意接受生活对自己非黑即白的人生范本的调整,才能发现幸福象征背后的东西。 58:57 Miranda:愤世嫉俗?反浪漫?别扭女子?Miranda的人生选择的结果却出奇的符合传统价值观——悲观的人更希望被证明自己所想是错的。愿意打破自己坚硬的悲观的外壳,脆弱地拥抱改变,才能打破边界成为全新的自己。演员Cynthia Nixon简直在现实生活中也活成了Miranda。 60:13 其他: * 女性永远在围绕着男性的需求、要求与标准进行小心翼翼的反思。女人的全部生活来自男人,男人是无孔不入的。 * 四位性格背景价值观如此不同的女性如何成为了朋友? * 未来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女性面对不同的阶级、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要如何共创女性社区? * 在这个性萧条的时代,性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过时了吗? * 30几岁的都市女性面临的亲密关系与性的问题,剧中反应的绝不是全貌。 * 这部剧展现出令人怀念的社会的活力,对爱情、家庭的相信与希望 * 《欲望都市》与其后续模仿片——多女主类型片 【其他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Carrie在第六季大结局中提到的自己所追求爱的理解的原文:I am someone who is looking for love. Real love. Ridiculous, inconvenient, consuming, cant-live-without-each-other love. 《随机波动》公众号回望《欲望都市》:21世纪最后的直女英雄主义 | 协同写作004 mp.weixin.qq.com 联系悲指 小红书: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听友群入口)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Wei(xhs:Wei_悲指)、Michelle(xhs:@Aeropm)
经历一周的间隔,“十周年特别节目之为您服务”系列卷土重来——原计划本周更新的梁总访谈节目,因梁总抱恙,将待梁总康复后再与您见面。 本期节目主播们继续来热情回答听户们发来的缤纷问题: 找到自己比较喜欢同时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是真的很难吗? 如何培养幼崽,引导他养成像宗师一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呢? 遇到领导胡乱要求时怎么办? 在公司能干活就越干事越多怎么办? 在海外留学,当地学生的圈子似乎难以融入,我应该完全放弃融入吗? 有什么高贵优雅的方式应对脱粪呢?主播们有对脱粪的经验教训吗? 待业赋闲在家时怎么调整心态? 哪些节目适合让地外文明迅速了解地球? 办公室的一位老师非常热衷于行为艺术表演,比如cos大猩猩什么的。怎么应对? 如何看待发生在异国他乡的短暂的友情? 经常控制不住哭泣,有没有锻炼自己的小技巧? 我的死党们跟我三观已完全不一致,我又舍不得他们,怎么办? 如何在异国他乡丰富自己的生活? 我该不该去找长辈要来老照片看一看? 哪一件事更让主播们产生“嘿,这辈子没白活”的感觉? 我担任大专老师,事多钱少非常辛苦,如何让工作不那么痛苦? 如何与毫无边界感的室友相处? 三位主播在变美的路上付出过什么疼痛的代价呢? 我总是梦到十年前分手的两个前男友,这些梦有什么深意吗? …… 感谢听户朋友们与宇宙分享自己的故事。 详细内容就请收听本期节目。
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中国零售业的一次变革。一方面,是传统大卖场的增长疲软与门店收缩;另一方面,一个新的赛道正迎来蓬勃的增长。 【本期节目内容】 02:18 先来复习一下知识点:硬折扣与软折扣 08:39 市面上常见的硬折扣店铺巡礼 14:28 分享之一:快乐猴到底怎么个快乐法 23:34 分享之二:好特卖打算从临期中转型了 32:37 引流产品与自有产品 39:39 细节控之价签和收银条设计大赏 45:05 硬折扣超市与社区的连接 47:13 折扣超市的员工为啥不开心 51:31 省钱心态:人人都是精打细算建筑师 59:08 品牌商的赚钱新理念 【本期主播介绍】 Neo 曾在电商和在线教育行业创业 操盘过千万粉丝的项目 觉得说真话,很有意思 Renee 消费者行为研究者 「消费新知」天团首席女主播 数据和开蚌都可以看很久很久
For students in China, the high-pressure race toward the "Zhongkao" defines their early youth. Now, a pilot program in Chengdu is eliminating this decisiv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for some students. The radical move promises relief from an immense academic burden, aiming to give students back their childhoods. Yet without this single, universal benchmark, some wonder if the path to a bright future has become clearer or far more uncertain. On the show: Steve, Yushun & Xingyu
There's a certain allure to the idea of doing it yourself, a promise of simplicity and satisfaction. Yet, what begins as a straightforward endeavor can quietly unravel, demanding far more than you ever intended to give. Instead of saving resources, the process often consumes them in unexpected ways, leaving you with a different outcome than the one you first imagined. / Exploring “day-off shame” in modern workplaces (11:59). On the show: Steve, Yushun & Xingyu
In an era of redefined global supply chains,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power of openness. With its streamlined customs, debut products,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the Expo weaves a compelling narrative of connection, not isolation, as the true engine of prosperity in our uncertain times. On the show: Niu Honglin, Steve & Yushan
China now has more than 125 million one-person households, fueling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solo dining market. Restaurants are responding with mini hotpots and partitioned barbecue seats, designed for a generation seeking both efficiency and a personal dining experience. This trend tells a larger story about evolving family structures and new consumption habits, revealing how businesses are adapting to serve a mor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 Gold panning tourism (15:18)! On the show: Niu Honglin, Steve & Yushan
In classrooms from Nairobi to online forums in Berlin, a new wave of learners is embracing Mandarin. Their goal is not to pass examinations but to engage directly with a culture that captivates them. This grassroots movement is fundamentally about people seeking new forms of community and understanding. Behind this linguistic boom lies a deeper story, one about curiosity, identity, and the power of culture to bridge worlds. On the show: Niu Honglin, Steve & Ding Heng
In bustling kitchens across China, steam rises and pans fly, yet no one breaks a sweat. The chef is made of steel. Across the country, robotic cooks are quietly transforming how we eat. They are fast, consistent, and never need a break. But as algorithms take over the wok,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touch in cooking hangs in the balance. The subtle intuition of a seasoned chef and the warm connection between cook and eater are now what's on the line. / The down dilemma: decoding price,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winter wear (17:31). On the show: Niu Honglin, Steve & Ding Heng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