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鱼和它的自行车》:一种自我解剖式的女性成长阵痛

读完了

也许,爱情对于我,不是爱一个具体的男人,与他朝夕相处,肌肤相亲,而是那种爱情产生的奇妙的对世界雾里看花的感觉,那种飞翔于平凡生活之上的奇妙的感觉和不死的愿望。爱情对于我,实在是生活中的白日梦想”‌ ——陈丹燕《绯闻》1993年首版 【本集重点】 01:11关于杜拉斯、陈丹燕名人名言“公案” 05:17素不相识的momo发来的回音 09:04作者陈丹燕与《鱼和它的自行车》简介 17:20少女的英雄梦想:把中年男人从发霉的日常生活中拯救出来 22:59王朵莱VS艾玛:被建构的浪漫幻想,误认为日常的平淡是一种错误 31:17第一次幻灭:药水肥皂的味道=勤勉生活的气息 35:36在癌症病房里茁壮盛开的娇嫩白花 38:56第二次幻灭:重叠的脸庞与从消化道返上来的药物的气味 45:29一张薄薄的死亡证明:此岸的人说他去了,彼岸的人说他来了 48:01浪漫与庸碌的反差:他像一只古旧的水瓶,永远没有回声 53:09一个十全十美的夜晚 58:17粉色的信笺与熟悉的理直气壮、义无反顾:婚姻真相的揭开 01:06:57一段对于点赞最多的差评的反驳:有关女主角的成长性、所谓恋爱脑、不理智和小说过时 【录制后记】 我好像是2012年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学校图书馆的那本刚好缺页,辗转通过图书馆跨校借书,从复旦借了这本。 2021年从多抓鱼上收藏了一本旧书,我还以为绝版了,没想到2023年年初再版了。 故事很简单啦,一个普通的少女渴望平凡的生活里能泛点奇迹。经历过一次次自以为是的爱情落地,幻想坠地,在不合适的时机遇到真爱时却学会了将梦想攥在手中,因为一旦靠近,很可能就会碎裂。 书里最讽刺的应该是王朵莱和魏松婚姻真相吧,他看上的是她最想逃离的不安分,而她渴望的是他的安定却是他最想逃离的按部就班。其实彼此都不在乎对方感受,只注重自我。 很多人都会引用一句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说这是杜拉斯《情人》里的。但肯定很多人一定读过各种译本的《情人》,都找不到这话。这话得溯源廖一梅,因为传播最广的笔误就是这个。 这段话出处化用《鱼和它的自行车》最早版本(1993年)《绯闻》中的原句,也就是我在本集播客shownotes开头中的引言。后来,《情人》有一篇书评在这基础上引用并再创。 1999年,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书里引用时直接说是杜拉斯在《情人》里说……后续就被以讹传讹了🤣 只是在此书再版前被传播最广的版本(2002)中并没有这段话的。因为修订版删掉了这段话,以及王朵莱在结尾的一系列心理描写,故事就停留在一地鸡毛后,魏松让女主王朵莱洗个澡。 而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的版本里,把之前删减的片段又加回来了,就在最末。只是行文也与93年版有所不同: 少女时代,我是个多么渴望爱情的人啊,我多么渴望惊天动地的爱情啊,我已为了这个惊天动地,被惩罚得天崩地裂,五马分尸。当月光洒满肩膀和胸前的水珠的时候,我却惊奇地发现,被五马分尸了的身体,就像一盒七巧板终于被拼了起来,它悄悄地严丝合缝起来了。 在这月光的照耀下,我发现,在我心里,这份对爱的渴望竟然一点也没消失。对我来说,爱一个人,获得一个人的爱,不是一粥一饭,一屋一床,不是现实生活,甚至不是一个丈夫,一个孩子,不是那个漂亮姑娘和远方的沙沙,更不是一锅鸡汤,甚至也不是浴室窗前的一轮明月,我要的爱情是飞翔在这一切之上的一只鸟,一朵云,一道月光,它甚至不是男女欢爱,而是在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抵挡一切现实生活磨损的盾牌。 原来爱是股不死的力量。 不过,几个版本对比一下,或许2002年的版本更精简。没有任何拔高,一切回归古井无波中,戛然而止。但,余韵悠长。 这期播客最初录制于2023年11月中旬,「读不完」早期节目剪辑惨不忍睹。因为这书小众,播放停滞不前,虽有源文件,但一直没有重新剪辑的动力。没想到今天刷后台,看到一条新留言,好幸福,原来有一个朋友在等迪士尼烟花时找到了我们的节目,原来又有一个素不相识的朋友也爱这本书。 想起最初这期节目录制的初衷,是我在小红书时隔了半年读到了素不相识的网友给我笔记的评价,于是,深夜开启了录制。 好幸运,相隔了两年,我终于重新剪辑了这期节目。听到当时的“播音腔”,依然会有震颤。 希望,还有更多的你们会喜欢这期节目,也喜欢这本给到我很多回忆的小说。

75分钟
99+
5天前

小米雷军换将:斩马谡?空城计!

公关不名媛

小米换将,雷总一反常态微博开大,这是公关危机之后的挥泪斩马谡吗?不,我们认为这是产品端唱主角的《空城计》 Part 1 雷军公关危机全面爆发:舆论高手为何失态? 00:39 王化升任武汉分公司一号位,公关负责人位置空缺,背后动机引发猜测 01:19 舆论引导高手雷军,竟然在微博失态?原因何在 04:00 安全事故频发,舆论大反转:雷军坐不住了,形象要崩? 04:43 雷军评论区驳斥网友 & 小米公关策略面临挑战,企业需要新领袖引领品牌 05:34 品牌框架完整但调整难:像是要给大象换鞋!但任何时候都不晚 06:50 小米舆情管理挑战:四家供应商也难控,舆论失控如脱缰野马 07:46 小米疏离主流媒体引争议 & 一财连发文章,国家严查车企虚假宣传 10:04 华与华的失败教训:成功后别自信过头,小心每个领域都摔跤 12:34 汽车出问题可关系到人命,跟手机电池炸了不是一个级别的事儿 Part 2 媒体环境巨变与品牌策略重构:央媒独大,小米反噬 14:14 小米的流量困境:雷军连发微博自证,企业内外压力山大 16:57 媒体环境不佳,央媒却活得不错:新华人民央视成赢家 19:59 小米不再重视媒体合作,靠高管流量玩转市场,结果被「反噬」了 21:28 雷军面对媒体断章取义的气愤反应,展示了媒体影响力的复杂性 23:07 媒体截取爱康国宾CEO言论,引发舆论热潮:信息传播有时比事实更重要 25:50 互相影响的涟漪圈:雷总面临的挑战像池塘里的涟漪 29:06 小米的公关策略:雷军和高管们亲自上阵,谁还需要公关一号位呢? 32:58 奇瑞公司凌晨道歉,成功逆转舆论风向 Part 3 行业创新瓶颈与营销困境:从产品力到流量化的迷失 33:32 路虎与奇瑞挑战天门山:豪车与性价比的另类较量 34:52 奇瑞挑战的不是天门山,而是豪门 35:37 手机数码行业在2020年前陷入创新困境,汽车行业也如是 36:05 创意营销变成耍猴活动:锣声一响,观众围观,创意呢? 37:17 行业进入创新瓶颈期,营销需更夸张手段吸引眼球,博取流量 婷姐 二十年公关从业者 曾任多家上市公关一号位 打造过行业现象级营销事件、全程护航过企业 IPO、处理过关乎企业生死的危机事件… 大哥 二十年公关媒体人 先后在知名媒体、4A公关公司、甲方任职 对传播与公关有系统化的洞察与深刻认知 后期制作: 啊库纳马塔塔(wx:Leo_xo)

37分钟
99+
5天前

EP.9 漆黑水库边,走来一位仙气白胡子老头

老谢和小谢

在高压的时代环境下,老谢找到了一个(他认为是)世外桃源的工作。 这里可忙了!母猪要生14个小猪崽,没想到被老谢用石头砸晕了过去。 半夜有人来偷东西了,这可不得了,来者何人?! 夜晚深不见底的水库,黑暗无边。老谢一个人往水库最深处反复扎猛子,没别的,就想看看能有多深。水鬼be like:Hello?敲门行吗? 就在危险即将来临时之际,岸边突然出现了一位仙气飘飘的白胡子老头。他浅浅说了一句话,救了老谢一命。 《本期彩蛋:小谢2岁就能通灵事件》(保真(老谢说的 附: 《苋菜坑赋》 耸立岳州境地,起自幕阜山脚。呑洞庭雄气,凌巴丘山麓。日升之际,百鸟歌喉唤醒天边红霞四面群山多唱和;月落时分,粼火蒐集嚇煞坡下书生十分狼狈少吟哦。独处孤山家人虑,自由天地何胜我?不与他人说是非,只跟寒星相邀约。批林批孔有大志,斗私灭修无耽搁。煤油盏下《红楼》读出灯花蕊,灶火台前《四卷》雄文启迪多。 噫,苋菜坑,铜鼓坡!既无菜肴香,又无响山锣。一支竹笛送晨昏,人也乐和,猪也乐和,哼哼叽叽神仙着。凭心问,便做农夫又如何?便做猪倌又如何?广阔天地炼红心,战天斗地也快活。上山可摘青青果,下坡担得百斤箩。乐乐呵呵,呵呵乐乐。 (一九七四年受李家生产队所派,在此喂猪年余,雪压屋歪,闲极书赋于壁,时年十有七岁。) 主播:老谢 & 小谢 剪辑:璐璐 后期:咪仔 欢迎收听本播客,不爱听也没事,老谢录完去遛狗了。

42分钟
99+
5天前

094.当感到焦虑时,我就翻开黑塞的《悉达多》

琪明瑶述 我们的空中书房

明明已经很用力生活了,为什么还是会焦虑、迷茫,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 明明一边想追求钱、欲望、爱情,一边又嫌自己太世俗,觉得“这样是不是不够 spiritual”? 明明很爱孩子、很爱身边的人,却总是放不开控制欲,不知道到底要管到哪一步,才叫真正的爱和放手。 这些纠结在《悉达多》里,都被排成了一条人生路线: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完美贵族,到绝食打坐的苦行僧,再到沉溺于钱、欲望和爱情的享乐派,最后在一条河边,变成安静摆渡人的那一刻——他才慢慢学会不再和命运对抗,也不再跟自己较劲。 如果你正处在那种:不知道自己是在“修行”,还是只是很普通地在生活;不知道要不要继续折腾,还是干脆认命——这期可能会让你心里松一口气:原来我们只是还在路上而已。 【节目时间轴】 00:00 为什么《悉达多》是一剂心灵安定剂 02:45 悉达多的出发:从完美贵族到苦行僧 19:13 每个人的觉醒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 20:00 有钱人与农民:生活方式相似,差别在心态 27:21 勇敢去经历:不过关的方法就是“去过一遍” 30:13 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只爱“真实的人” 33:01 《悉达多》里那些击中心口的句子 34:50 妈妈的人生密度:爱过、痛过,就是一种福气 38:28 MBTI 里的体验派与抽象派

43分钟
10
5天前

1067年11月18日:司马光进读《通志》——一部“资治”史书的诞生与回响​

历史的混响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1月17日。九百五十八年前的明天,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深秋带着一丝凉意,皇宫里的梧桐叶簌簌落在青石板上。翰林学士司马光双手捧着一摞用麻纸装订的书稿,指尖因常年握笔而微微泛白。他站在宋神宗赵顼的书房外,隔着竹帘听见里面传来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是年轻的皇帝正在批阅奏章。司马光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轻轻推开殿门。 “臣司马光,叩见陛下。”他躬身行礼,将书稿轻轻放在御案一角。宋神宗赵顼抬起头,这位二十一岁的皇帝眉宇间带着几分锐气,目光落在书稿封皮上“通志”二字,伸手示意司马光起身:“爱卿不必多礼,朕早听说你在修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今日正好得空,你且读来听听。” 司马光领命,走到御案前,展开书稿第一页。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像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臣所著《通志》,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显德六年,凡一百三十六十二年,分二百九十四卷……”话音未落,宋神宗已翻开书页,指尖停在“三家分晋”那一段。司马光写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这一读,就是一个下午。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斜照进来,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宋神宗时而凝眉沉思,时而点头称赞,直到内侍来报晚膳已备,才抬起头对司马光说:“朕观此书,如行万里路,览尽历代兴衰。‘资治通鉴’四字,可为书名——‘资治’者,助朕治国;‘通鉴’者,鉴往知来。”司马光闻言,慌忙跪下:“陛下圣明,臣写此书,正是盼能为陛下提供前车之鉴。” 要理解这部《资治通鉴》的诞生,得先回到司马光写史的初衷。 司马光生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他的家族是官宦世家,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为官清廉,对司马光的教育极为严格。司马光七岁时,父亲就教他读《左传》,他不仅很快能背诵,还能说出“郑伯克段于鄢”中“段不弟,故不言弟”的微言大义。这件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人人都称他为“神童”。 但司马光从不以此自满。二十岁那年,他考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奉礼郎。从那时起,他养成了每天读书、写日记的习惯,尤其痴迷于历史。当时的北宋,表面上是“承平盛世”,可司马光在地方任职时,亲眼见过百姓因赋税过重而卖儿鬻女,见过官员因循守旧导致冤案堆积,也见过边疆将士因粮草不足而忍冻挨饿。他常想:“这些乱象,前人难道没经历过吗?为什么没人把教训写清楚,让后人少走弯路?” 机会出现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当时司马光在翰林院任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工作之余,他开始系统收集史料。他在书房里贴了一张纸条,写着“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翻阅《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遇到野史、笔记、地方志也不放过。有一次,为了核实唐代安史之乱中某个将领的生平,他翻遍了京师所有藏书阁,最后在洛阳的一座旧书摊找到一本残缺的《安禄山事迹》,欣喜若狂,立刻抄录下来。 同事们笑他“痴”,说:“修史是史官的事,你一个翰林学士何必这么拼命?”司马光回答:“史书是给皇帝看的,更是给天下人看的。若史书混乱,后人如何知兴衰、明得失?”他的好友欧阳修曾劝他:“你这样写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司马光指着案头的史料说:“就算用尽一生,也要给后人留下一部信史。” 到了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已经积累了八卷书稿,取名《通志》,呈给英宗皇帝。英宗看后大为赞赏,不仅赏赐了笔墨纸砚,还下旨让司马光“继续修纂,务求详尽”。为了支持他,英宗还特许他调用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并让翰林院的刘恕、范祖禹协助他——刘恕精通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范祖禹熟悉唐五代史,三人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 修史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首先是史料真伪难辨:同一件事,不同史书记载往往矛盾。比如“赤壁之战”,《三国志》说火攻是周瑜主导,《资治通鉴》后来的版本虽采纳此说,但司马光最初曾纠结于《江表传》中“黄盖诈降”的细节,专门写信给刘恕讨论。其次是篇幅巨大: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涉及一百多个政权、上千位人物,光是人物传记就需要反复核对。司马光曾对范祖禹说:“我写史,不是为了记流水账,是要让读者看清‘为什么会这样’——比如秦朝为何速亡?汉朝为何能兴?这些因果,必须写透。” 最苦的是司马光自己。他患有严重的失眠,常常写着写着就趴在桌上睡着,醒来又继续。妻子张氏心疼他,劝他休息,他却指着案头的书稿说:“这些文字,比我吃的饭还重要。”就这样,三人用了整整十三年时间,终于在宋神宗即位前完成了二百九十四卷的初稿。 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这位年轻皇帝不像他的父亲英宗那样保守,他渴望改革,渴望让北宋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他早就听说司马光在修史,即位后立刻召见他:“朕听闻爱卿修了一部通史,快拿来给朕看看。” 11月18日那天,司马光带着最终定稿进宫。当他读到“三家分晋”时,宋神宗突然打断他:“司马光,你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可如今藩镇割据,不也是‘礼崩乐坏’吗?”司马光放下书稿,从容回答:“陛下说得对。臣写这段,正是想让陛下知道:礼制是国家的根本,一旦破坏,就像江河决堤,再难挽回。” 接着读到汉武帝“穷兵黩武”时,宋神宗沉默了许久。汉武帝连年征战,虽扩大了疆域,却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晚年不得不颁布《轮台罪己诏》。司马光写道:“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流离,物故者半……”宋神宗轻声说:“朕明白了,朕要励精图治,但不能学汉武帝的急功近利。” 一整个下午,两人就这样读着、讨论着。当司马光读到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澄清吏治”时,宋神宗眼睛一亮:“柴荣仅用五年就扭转了五代颓势,朕若能效仿,何愁大业不成?”司马光趁机进言:“陛下若能效仿柴荣,轻徭薄赋,任用贤能,北宋必能中兴。” 傍晚时分,书读完了。宋神宗走到司马光面前,拿起书稿说:“朕赐名《资治通鉴》。‘资治’,是希望它能帮助朕治理国家;‘通鉴’,是希望它能成为后世君主的镜子。”司马光双手接过赐名,眼眶微红:“臣毕生心愿,不过如此。” 《资治通鉴》究竟写了些什么?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流水账”,而是一部“帝王教科书”。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的1362年历史。每一卷都有司马光的“臣光曰”,直接表达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 比如写秦始皇,司马光既肯定他“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的功绩,又批评他“焚书坑儒,严刑峻法”,说“始皇之暴,致天下苦秦久矣”。写唐太宗,司马光重点写了“贞观之治”中“从谏如流”的一面:“太宗尝谓侍臣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此帝王之度也。”写五代十国,他总结“政权更迭频繁,皆因君主昏庸、武人专权”,警示后世“重文抑武,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宋神宗拿到书后,真的把它当成了“案头必备”。他每天处理完政务,都会翻几页,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召见司马光询问。有一次,他问:“朕想削弱藩镇权力,司马光,你看唐宪宗‘削藩’为何成功?”司马光回答:“宪宗有决心,用贤臣,且循序渐进,不像德宗急于求成。陛下若要削藩,需先固中央,再图地方。”神宗听后,默默记在心里。 这部书不仅影响了宋神宗,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统治者。宋孝宗即位后,把《资治通鉴》列为“国学第一书”,要求所有官员研读;明太祖朱元璋每天清晨都要读一卷,还说:“朕读《通鉴》,学刘邦的用人,学李世民的纳谏,才有了今天的天下。”清代的康熙皇帝甚至让人把《通鉴》翻译成满文,方便满族官员学习。 《资治通鉴》的价值,远不止于“帝王之书”。它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新体例,之前的史书多是“纪传体”(如《史记》),按人物传记编写,而《通鉴》按时间顺序写,让读者能清晰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到了近代,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毛泽东主席更是通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他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 回到1067年的那个秋天。司马光走出皇宫时,天色已晚,宫灯在寒风中摇曳。他摸着手里的书稿,想起这十九年的艰辛——收集史料时的奔波,与助手争论时的面红耳赤,写“臣光曰”时的彻夜不眠,此刻都化作了内心的平静。他知道,这部书或许不会立刻改变北宋的积弊,但至少能让后人看清历史的真相,少走一些弯路。 九百多年过去了,汴京的皇宫早已化作尘土,《资治通鉴》却依然在我们手中流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历代的兴衰荣辱;像一位智者,告诉我们治国安邦的道理;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今天,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读到“三家分晋”的警示,读到“贞观之治”的经验,读到“五代乱局”的教训,或许应该想起那个在寒夜里奋笔疾书的司马光——他用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继续探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再见。

13分钟
77
5天前

阿里“千问”究竟是Game Changer 还是惊天豪赌?

AI圆桌π

在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超过一百位从各地调集而来的核心工程师正汇聚于一栋代号为C4的办公楼,为内部代号为“千问APP”的战略项目进行全封闭开发。“千问”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2C产品,更是阿里争夺AI时代流量入口的关键战役。本文将为你深入剖析,揭示为何千问前身通义APP会失败?阿里All in 千问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千问项目面临哪些挑战? 一.“通义”应用的失败复盘: 通义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核心症结在于战略定位模糊,在服务C端用户和作为B端技术展示橱窗之间摇摆不定。 产品体验上,功能堆砌而脱离实际用户场景,缺乏“杀手级”应用,运营思路也略显陈旧。 在组织层面,通义作为试水产品,战略优先级不足,未能有效融入庞大的阿里电商生态,同时受到内部“赛马机制”导致的资源分散与内耗影响,最终错失了市场先机和用户心智。 二.“千问”项目的核心优势: 首先,阿里高层已确立了清晰的AI愿景(ASI,成为“AI时代的安卓”)和“All in AI”的战略决心,这种顶层设计有助于打破内部壁垒。 其次,通义千问大模型本身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结合阿里云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和巨额投入承诺,构成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最独特的优势在于,千问能够无缝接入阿里庞大的电商生态,这为其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商业闭环和变现场景,这也是OpenAI等竞争对手仍在艰难探索的路径。 三.“千问”面临的关键挑战: 体验转化: 如何将强大的技术实力转化为无缝、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API调用。 后发劣势: 在豆包、文心一言等竞品已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的背景下,如何说服用户转换平台。 商业平衡: 如何在“有用的人工智能助手”和“高效的商业转化引擎”之间找到精妙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损害用户信任。 内部协同: 如何清晰界定与夸克等内部产品的边界,化解潜在的资源内耗。 四. 未来展望: 阿里巴巴选择了“开源生态化”的道路,这与OpenAI的闭源商业化和字节跳动的工具化应用路线截然不同。“千问”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其能否解决“战略-生态-组织”这一复杂的连环难题。 * 短期看(1年内): 关键在于找到并引爆一个差异化场景。如果它能通过某个“杀手级功能”(如颠覆性的AI购物体验)快速破圈,获取前5000万核心用户,则站稳脚跟。 * 中期看(1-3年): 关键在于构建护城河。在稳住用户基本盘后,能否将技术、算力、电商生态的优势,通过产品体验真正转化为用户粘性,形成独特的“AI生活方式”。 * 长期看(3年以上): 关键在于生态繁荣。千问APP能否成为通义开源生态的超级入口,实现“应用-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验证其“AI时代安卓”的宏大构想。 如果希望和主播建立联系/加入听友群,可加微信bonewe2004! 小红书:力力说职场+AI 公众号:力力说AI+职场 关于主播: 加入听友群,请扫二维码

13分钟
99+
5天前

Ep14.我们为什么爱大S和邵艺辉?是她们治好了我的“好女孩”羞耻

漫慢FM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的精彩瞬间,邵艺辉为何能凭借《好东西》斩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直言“再为中国电影奋斗一百年”。她打破了性别界限,强调电影与性别无关,展现出女性导演的新风范。我们将一同剖析她片场的平等氛围、对饭局文化的反思、创作中的自我审视。 图为邵导获奖画面 我们也将结合大S的人生态度——延伸讨论性别权力结构的逆转、社会对男女的双重标准,以及我们每个人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追寻“真实”的自我。希望本期节目能为你带来启发和共鸣。 欢迎搭乘《漫慢FM》这列声音慢车。我们将探索,那片名为「自我成长」的原野。会一同潜入思想的深水区,理解人性的幽微。愿你在这里,能与你内心的真我,温柔相遇。 Shownotes⏰: * 00:04 开场与金鸡奖名场面:邵艺辉如何机智回应陈思诚的“男性题材电影”提问,以及易烊千玺的“翻白眼”反应。 * 02:21 邵艺辉的片场哲学:为何“演员是脆弱的”?准点收工、平等融洽的剧组氛围从何而来? * 03:58 邵导对饭局文化的拒绝:邵艺辉为何认为“不会来事就得不到机会,那我宁可不要”?《女性也是一盘菜》。 * 05:56 结构性的性别问题:粉红税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到邵艺辉在饭局中挺身保护女孩的“朴素正义感”。 * 07:24 被放大的女性与被宽容的男性:为何女性微小的行为会被过度解读?联系到娱乐圈对男女艺人道德瑕疵的双重标准。 * 08:22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爱丁堡?剖析男性和女性从小被灌输的截然不同的成功模板与道德要求。 * 09:13 从《好东西》观影反应看择偶:当你的男友为女性电影“破防”时,也许他并非那个对的人。 * 10:14 创作中的坚持:邵艺辉为何坚持保留“不自然”的语气词?为何不能改掉“快车太臭”的台词? * 11:08 为什么女性正常发声就被说成挑起“性别对立”?陈砺志自称“女性主义者”为何站不住脚?剖析路边小便这一行为背后的性别特权。 * 14:20 创作中的自我审视:邵艺辉如何反思台词中可能存在的“凝视”,以及为何在《好东西》中让高跟鞋彻底消失。 * 16:56 家务劳动的史诗感:解读《好东西》中声音蒙太奇的深意——家务劳动如何构成了人类的历史长河? * 18:08 女性视角的缺席与男性偏见:《看不见的女性》——探讨“无意识的男性偏见”如何被伪装成“性别中立”。 * 19:28 母亲的爱与榜样的力量: * 邵艺辉的母亲给予了女儿“金色的童年”; * 大S的“侠女”精神与她对衰老、演戏的独特看法。 大S:“我天生就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徐熙媛说,“我觉得整个世界我都无法理解。比如说有一只狗走过去,一瘸一拐的,都瘦成皮包骨,大家都想视而不见,只有我会去把它抓起来,然后送去兽医院,喂它吃东西。或者是有人在打架,大家都围在那边看,只有我会跑过去劝架或者报警。” 大S她并不惧怕衰老,视死如归,她曾希望不要活太长时间,“我来这个世界上就是快转人生,我这辈子就是要过别人的八辈子,然后过完之后我下辈子就不用再来了。”永远怀念大S...... * 23:08 《我们为何迷恋真实》,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真实”焦虑,警惕“松弛感”陷阱。 图为《我们为何迷恋真实》 * 25:28 “做自己”是个伪命题? “实战型真诚”——通过“扮演”理想中的自己,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 27:23 《她来劈开这山》:“重建女孩们的故事屋”,弱者的牺牲不是奉献,而是献祭。让弱者奉献,是权力的谎言。 * “活着,才有创造永恒的机会。”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与作品: * 书籍:《看不见的女性》卡洛琳 佩雷斯、《我们为何迷恋真实》[英] 埃米莉布特尔、《她来劈开这山》病鹤斋 * 电影:《爱情神话》、《好东西》(邵艺辉导演) * 提及播客节目:Ep3.女性也是一盘菜?反抗的底色是痛苦吗?、《岩中花述》 * 封面图来源:小红书@尼采彻底疯了 互动与支持: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各大播客平台为漫慢FM订阅、点赞、评论、收藏和赞赏!你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29分钟
79
5天前

对话梁鸿:不要用“叛逆”掩盖孩子的创伤|新世相播客011

新世相

今天播客的主题,关于一个近几年大家都极为关心的话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与作家梁鸿展开了一次对话,她在过去两年走访了很多因情绪问题休学、失学、退学在家的孩子,写作了新书《要有光》。 她敏锐地察觉,“叛逆”是一个孩子青春期时常常出现的万能词,但只用“叛逆”来概括孩子们所谓“异常”的行为,其实是大人在偷懒。很多孩子已经在情绪上“生病”了,但家长仍然一无所知。 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所有时间、金钱和“爱”,为什么孩子还是“生病”了?当孩子陷入情绪困境时,家长在做什么?当孩子们积极自救,想从紧闭的门中走出来、朝着心中的光亮出发时,家长又能做什么? 梁鸿尝试给出了一个答案——起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最简单的第一步,别吹灭那光。 Shownotes: 一、用“叛逆”概括孩子的青春期,是大人在偷懒 02:44 孩子的青春期不是叛逆,是“生病”了 05:46 情绪“生病”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06:28 看精神科的孩子们 12:13 这一代青少年没有朋友,深陷孤独 15:35 很多孩子觉得,家长和家庭“背弃”了自己 17:46 孩子的痛苦,其实包含了一个广大的痛苦 二、家长有钱有“爱”有时间,为什么孩子还是生病了? 18:23 生病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19:33 家长不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种隐秘的意识在起作用 20:39 海淀区家长“鸡娃”背后,是工具化的极端体现 22:38 “超级中学”孩子们的如厕难题 24:47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吗?我们要打个问号 28:04 为什么总是母亲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 31:41 孩子的创伤,是整个文明的创伤 三、孩子的认知已经走远,我们不该停在原地 34:15 孩子的认知,经常远远领先于大人 36:36 孩子是非常光亮的,但家长常常视而不见 37:27 孩子们是如何自救的? 38:52 孩子在自救时,家长应该做什么? 41:31 家长也需要疗愈,家长也带着过往家庭的创伤 42:12 创伤是必然的,我们要怀着创伤往前走 43:44 新一代做父母的人,该如何弥合创伤、弥补断裂? 本期嘉宾 梁鸿|作家 本期主播 卢璐|新世相编辑 策划、制作 三花、雨臣 感谢收听,我们下一期见。

47分钟
99+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