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K NEWS VOL.482 第九十七期红封面儿登场! 在精品节目中, 咱们一起聊聊更诡异的故事和经历。 听起来吧各位! P.S.如果您的投稿入选到精品节目 请投稿截图联系放牛儿小助手哦~下期精品节目送给您! 本期节目中的稿件来源为粉丝投稿以及网络上的用户。 主持人:八一/点儿/火儿 录音:点儿 制作:点儿 设计:八一
本期邀请到了“光羽电影节”负责人王诗宇老师做客耐观影的专访,来聊聊她与电影节的故事,以及我们对待如今电影节文化的态度。这是一个全部由志愿者运营的电影节,目前主要分为主竞赛入围长短片和特别展映单元,致力于在海外传播来自全球优秀的华语新片与经典作品。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电影节,但它是一个足够有态度和方向的一个电影节。 采访:齐马不很蓝 嘉宾:王诗宇 电影节介绍 光羽电影节ALULA Film Festival(原华盛顿华语电影节 DC Chinese Film Festival)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发掘优秀的华语电影,并通过海外展映及相关活动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为华语艺术实验影像创作提供交流平台。拥有完备竞赛机制的电影节已于2012年-2023年成功举办六届,吸引了全球华语影像创作者的关注。ALULA华语影像回顾展也为北美地区观众集中展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2024年伊始,光羽电影正式启动了面向北美市场的电影发行和宣传业务。我们期待通过与北美本土院线、流媒体平台、各大电影节展和媒体影评人的深度合作,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影片拓展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机会。 策展人介绍 王诗宇,目前担任洛杉矶非营利机构光羽电影的策展总监。光羽致力在美国推广华语电影。十多年来,我们通过电影节、全年放映活动以及发行项目,持续发掘被忽视的优秀华语影片,并促进跨文化对话。同时,我也为多家机构和公司提供市场推广与观众拓展方面的咨询服务,包括KimStim、Kino Lorber、美国史密森尼学会、Acropolis Cinema、Metrograph 和 Landmark Theatres等,协助他们更有效地与全美的华语观众建立联系。 时间线: 0:55光羽电影节是个什么样的电影节?流程是什么样的? 3:27初审评审是邀请还是投递制? 4:00主竞赛与特别展映单元的选片路径和方向 6:06为什么从“华盛顿华语电影节”改名至“光羽电影节”呢? 7:54您成为这个电影节负责人的契机和过程是什么? 10:47光羽电影节未来在选片方向、单元设置、奖项、新板块开拓的可能? 17:43您在光羽电影节主要负责的工作方向 18:04在做电影节策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2:27多年的策展工作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 25:04希望国内导演用更辩证地目光去看待大型电影节的提名和奖项 28:19我们致力于维护并打造更公平健康的电影节生态圈 33:33 您想对热爱电影节策展及未来想从事电影节策展工作的同学说什么呢? 策划&后期&文案:齐马不很蓝
本期内容如下: 前言: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记得你是那个可以帮助人寻找出路的人 1、魔方、拼图与重新设计世界; 2、解构的意义; 3、关系的更迭,生产关系的重新组合; 4、要素的放大与缩小,再设计; 5、增量及第二增长曲线的发现; 希望你喜欢本期内容。 欢迎加我微信DAYDAYSTUD,一起交流:)
这算是之前013那集的高清重置版。 重新听了一下之前这集,觉得音量低、音质差,不舒适。所以稍微编辑了一下,重新上传,希望能让喜欢这本书的朋友有个更为舒适的体验。 本书名气很大,无须多言。欢迎各位收听指教,谢谢。
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其写作过程跨越三十余年,历经多次修订,内容涵盖从战乱童年到文学巅峰的完整生命轨迹。 一、写作经过:从避谣到生命总结 1. 首版创作(1989年) 1988年琼瑶首次回到大陆,发现坊间流传大量关于她的不实报道,深感有必要“写一本真实的自传” 。次年,她在长沙华天酒店闭关创作,完成首版《我的故事》。书中写到与平鑫涛结婚便戛然而止,部分情节因“保护我爱的人”被简化或删减,例如著名的“乌来车祸”事件——1970年平鑫涛驾车失控冲向悬崖,琼瑶舍命阻拦的细节,最初未被收录。这一版以“真实”为核心,却也因刻意留白引发读者对其情感生活的更多猜想。 2. 多次修订与补充 2015年:简体字版再版时,琼瑶增补后记,简要交代平鑫涛失智后的家庭状况,但因照顾压力未深入展开 。 2018年:耗时近一年修订,新增五万字内容,涵盖婚后生活、影视事业细节,并首次披露《还珠格格》的创作幕后,同时收录数十张私人照片 。 2024年临终修订:在生命最后阶段,琼瑶为“琼瑶作品大合集”重新梳理自传,补写与平鑫涛的财产纠葛、与继子女的矛盾,以及对生死的终极思考。此次修订首次提及平鑫涛遗嘱将大部分财产留给前妻子女,而她直到丈夫去世才得知两个保险柜的存在。她在后记中写道:“活到八十六岁,我终于走出了伤痛,如今的我是快乐的、自由的、翩然的。” 二、内容架构:苦难与荣耀交织的人生史诗 (一)成长:战乱与家庭的双重烙印 1. 动荡童年 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的琼瑶,本名陈喆,父亲陈致平是历史学家,母亲袁行恕出身名门。四岁时因战乱随家人辗转逃难,曾在山沟、柴房栖身,弟弟一度失踪又找回,这段经历成为她笔下“乱世爱情”的灵感源泉。书中描写她在重庆防空洞里借手电筒微光阅读《红楼梦》的场景:“文字成了我躲避现实苦难的唯一庇护所。” 2. 学业挫败与家庭疏离 琼瑶文科天赋出众,却因数学极差屡遭母亲苛责。高三时数学仅考20分,看到小妹因98分未得满分痛哭,她深感自己是“被父母遗忘的孩子” 。这种孤独感催生了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也为后来的师生恋埋下伏笔。 (二)情感:三次爱恋与婚姻困局 1. 禁忌初恋(17岁) 国文老师蒋仁(《窗外》中康南的原型)比琼瑶大25岁,两人因文学相知相恋。这段感情因母亲告发至教育局而终结,蒋仁被解聘后远走南部,琼瑶在自传中写道:“母亲撕碎了我的爱情,也撕碎了我对家庭的最后一丝信任。” 2. 失败婚姻(21-26岁) 为逃离家庭压力,琼瑶嫁给台大才子庆筠。婚后生活贫困潦倒,两人常为七块钱菜钱争吵。庆筠因嫉妒琼瑶的文学成就,讥讽她的作品“毫无深度”,最终婚姻以离婚收场。书中披露,庆筠在琼瑶产后第二天便赴美工作,留下她独自照顾襁褓中的儿子。 3. 与平鑫涛的爱恨纠葛 1963年,琼瑶的《窗外》在平鑫涛创办的《皇冠》杂志连载,两人开始长达50年的合作与情感羁绊。平鑫涛以出版人身份支持她的创作,却也将她的65部作品版权收归皇冠,创造超百亿价值。书中既写平鑫涛为她深夜修改剧本、写情书的浪漫,也揭露他在遗嘱中“将钱留给儿孙,爱留给我”的算计。2017年平鑫涛失智后,琼瑶因反对插管治疗与继子女决裂,最终在《雪花飘落之前》中写下:“这场爱情,我用一生去偿还。” (三)事业:从“摇钱树”到文化符号 1. 写作生涯的逆袭 琼瑶从投稿被拒的无名作者,到凭《窗外》一炮而红,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透露自己曾三个月不出书房,手指写到裹纱布、指纹全无,颈椎和坐骨神经痛到无法站立。《烟雨蒙蒙》《一帘幽梦》等作品不仅让她成为“言情女王”,更推动皇冠从濒临破产的小出版社发展为文化帝国 。 2. 影视改编的辉煌与争议 平鑫涛将琼瑶小说改编为55部电影、34部电视剧,捧红林青霞、刘雪华、赵薇等明星。书中首次披露《还珠格格》创作背后:“小燕子的原型是我在街头看到的一个疯女孩,她的灵动与不羁让我想到,为何不写一个打破礼教的角色?” 但辉煌背后,琼瑶也因版权问题与平鑫涛家族产生矛盾,2017年她秘密将版权从皇冠剥离,为自己和儿子争取到主动权。 (四)晚年反思:爱与自由的终极追寻 1. 财产与亲情的博弈 平鑫涛去世后,琼瑶发现他将大部分财产留给前妻子女,自己仅得法定特留份。她在自传中写道:“我曾以为爱能超越一切,却忘了在金钱面前,人性有时如此脆弱。” 但最终她选择放下:“收回版权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我的儿子和孙女,让他们不再因我的‘爱情童话’买单。” 2. 生死观的蜕变 经历平鑫涛的插管之争后,琼瑶在书中提出“尊严死”理念:“我不要在病床上被各种管子维持生命,我要像雪花一样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2024年5月修订自传时,她在结尾引用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句点。 三、文学价值:撕掉标签的真实告白 《我的故事》打破了琼瑶“爱情教母”的公众形象,展现了一个在苦难中挣扎、在爱情中迷失、在事业中觉醒的真实女性。书中既有对《窗外》创作背景的揭秘——“前十四章完全真实,之后是艺术加工” ,也有对自己“恋爱脑”的反思:“我写了一辈子爱情,最终却被爱伤得体无完肤。” 这种坦诚让读者看到,琼瑶不仅是造梦的作家,更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的凡人。正如她在修订版后记中所说:“我的故事,是雪与火交织的人生,愿它能给读者带来关于生命、爱情与自由的思考。”
关于租房的两则诡异经历!独居请注意安全! 【声明】所有情节均为演绎,切勿当真!请相信科学,注意安全
本期节目我们聊聊电影《日掛中天》,以及刚刚结束的东京电影节。 00:09 开场 01:29 《日掛中天》(Coco,6.5分,DC,6分) 32:22 辛芷蕾拿奖实至名归 44:58 2025年华语电影国际获奖情况 47:33 东京电影节 1:14:16 王家卫近期争议 1:26:00 超长彩蛋(《下一个台风》) 主播:DC(视频内容ID:影迷的角落) 嘉宾:Coco BGM:橘子海 - Alpha
熬夜是换取时间还是透支生命呢?熬夜确实有时候玩的挺嗨的,但是我们为了熬夜,难道不顾我们的身体了吗?究竟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熬夜呢?生活习惯差还是找不到其他的乐趣,还是手机原因?跟着万里路一同进入今天的节目,一定会有所收获
外婆不是很喜欢旅游,我小时候外婆会开玩笑说"一头猪去了北京还是一头猪"。 外婆说是打趣,并无恶意,但后来长大了发现这种类似的说法很多,且几乎都是"负面"的,比如: 去了大城市还不是没留下来,现在又回来,还不如当初就不要出去? 都出国了十几年,最后又回来了,还是混得不好啊。 非得折腾去尝试,最后啥也没得到。 这些说法的共同点都是用结果否定你的过程和当初的初心。 结果没人能预料,但过程只有自己体会到,不管好与坏,过程才是自己拥有的独家记忆。 藏传佛教里面有个建筑,也是唐卡主题——坛城。在敦煌自然博物馆里,有一片大概30平的,用矿物颜料堆的坛城,说是从西藏请高僧来亲自做和开光的。 旁边一处介绍牌上写的: 花几个月时间建造…最后花十天"毁掉"(仪式的一部分)…正好说明佛说一切都缘起缘灭,归于空无。 说得好妙! 从无到空,正是这个过程才是自己能把握的。有句话叫: 连死神都无法决定和抢走的,就是人生的过程。
本期内容如下: 1、你需要有自信,你知道自己的真实底牌; 2、你要有信心,你可以有“不必确定性”; 3、不确定性是“留白”; 希望你喜欢本期内容。 欢迎加我微信DAYDAYSTUD,一起交流:)
秋冬季节交替天干物燥,最容易得病。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多喝水,加衣服还是应该怎么样?跟随着万里路的节目,你就明白了
在生成式 AI 技术爆发的当下,内容营销正经历从 “批量生产” 到 “精准共鸣”、从 “传统美学” 到 “超现实表达” 的根本性变革。 本期播客为《生成:AI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新书解读第十五章,围绕生成 AI 如何重塑内容营销逻辑、构建人机协同新生态、催生全新美学体系三大核心议题,拆解企业在 2025 年及未来的破局路径。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SHOWNOTES: 0:47 内容营销的新范式:从创意到新美学 2:21 多模态内容理解能力的技术基础 3:31 AI驱动的个性化内容生产案例:马拉松与游乐场应用 6:15 AI仿真预测内容效果与闭环优化机制 8:24 人机协同创造:智能体模式与创意迭代 10:05 AI催生超现实主义新美学 12:18 内容智能体的整体架构与企业知识库建设 14:49 AI在内容营销中的广泛应用场景展望 16:09 内容制胜的四大核心要素:大量、多元、速度、成本 一、核心变革:多模态能力打破内容营销的 “单一感知困局” 内容营销的本质是 “品牌与消费者的感官对话”,而 AI 的多模态能力,正将这场对话从 “单向输出” 升级为 “多元交互”。 过去,企业内容创作常陷入 “千人一面” 的困境 —— 广告片、社媒文案、官网图文采用统一模板,难以触达不同需求的用户。 如今,AI 的多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它能精准解读图文、语音、视频、甚至电脑桌面操作等多元信息,从模糊的手机拍摄场景中识别人物状态,从杂乱的文本中提取核心观点,为 “个体化内容服务” 奠定技术基础。 典型案例早已落地:凯丽石为马拉松赛事打造的智能在线包装系统,不仅能通过多视窗呈现赛事进程,更能为每位参赛者批量生成专属纪念视频,让普通跑者从 “背景板” 变为 “主角”;欢乐谷等游乐场所的 AI 匹配系统,仅需用户一张面部照片,就能从海量监控影像中筛选出其在过山车、海盗船等项目中的最佳瞬间并自动拼接。 这些应用印证了一个核心观点:未来的内容营销,“个性化” 不是加分项,而是生存基础,而 AI 是实现规模化个性化的唯一路径。 二、效率革命:AI 闭环体系让内容从 “盲目生产” 到 “精准迭代” 内容营销的最大痛点,莫过于 “投入与效果脱节”—— 企业耗费大量资源创作内容,却无法预判市场反馈,只能依赖 “投放后复盘” 被动调整。AI 构建的 “创造 - 分析 - 评估 - 优化” 闭环,彻底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 1. 前置预测:AI 仿真替代 “市场试错” 通过 AI 仿真技术,企业无需将内容投入市场,就能模拟消费者的观看行为:用户会在哪个时间点跳过视频?对哪个画面的注意力最集中?会产生正面还是负面情绪?这些关键数据能提前指导内容优化,避免 “无效创作”。 例如某快消品牌在推出新品广告前,通过 AI 仿真发现年轻用户对 “产品功能演示” 兴趣较低,随即调整为 “场景化生活故事”,最终投放后点击率提升 37%。 2. 数据驱动:从 “复刻热门” 到 “掌握规律” 很多企业在内容创作中习惯 “跟风热门”,但 AI 的价值在于穿透表面现象,挖掘热门内容背后的底层逻辑。它能分析高观看量、高转化率内容的共性 —— 是 “情感共鸣点”“视觉风格” 还是 “叙事节奏”,再结合企业自身高反馈内容的特质,形成专属创作方法论。 这种 “基于规律的创新”,远比 “盲目复刻” 更能持续产出有效内容。 3. 核心结论:内容不是 “一次性动作”,而是 “动态循环系统” AI 闭环的本质,是让内容创作从 “依赖灵感的艺术” 变为 “数据驱动的科学”。 企业无需追求 “绝对最好” 的内容 —— 因为内容偏好具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上海用户喜欢的 “精致感” 未必符合东北用户的 “接地气” 需求,关键是通过闭环持续迭代,让 “合适的内容” 精准触达 “合适的人”。 三、模式创新:人机协同构建内容营销的 “智能体生态” 当 AI 具备了生成能力,“人类创作者会被替代吗?” 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变革,是人类与 AI 形成 “双向赋能” 的智能体模式,共同开拓创意边界。 1. 人机分工:各展所长,互补共赢 人类的核心优势在于 “直觉、情感与突破性创意”,能提出 “超现实”“跨领域” 的大胆想法;AI 的核心优势在于 “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规模化执行”,能将人类的创意快速落地为多元内容。 例如某影视团队,AI 负责完成 “粒子化消散” 的视觉效果、历史场景的还原、配音配乐的生成,最终作品既保留了人类的情感深度,又实现了传统技术难以达成的视觉冲击。 2. 双向学习:从 “单向指导” 到 “共同进化” 优秀的人机协同不是 “人类指挥 AI”,而是 “互相学习、共同成长”:AI 通过分析人类创作案例,掌握创意逻辑与美学偏好;人类则从 AI 的分析结果中获得新灵感 —— 比如 AI 发现 “奢侈品材质 + 日常用品” 的跨界设计更易引发讨论,人类据此创作出 “青铜器汉堡”“名牌包质感鞋子” 等爆款内容。这种 “双向学习”,让创意产出效率与质量实现双重突破。 四、美学升级:AI 催生内容营销的 “超现实主义新趋势” 传统内容创作受限于物理规则与技术能力,美学表达多停留在 “写实”“唯美” 层面;而 AI 的出现,打破了现实边界,催生了 “超现实主义美学”,这成为内容营销的差异化竞争关键点。 AI 构建的超现实美学,具有两大核心特征:一是 “打破物理限制”,比如让人物瞬间从地球跃至月球、与东北虎并肩而立,或是让产品在虚拟场景中 “分解重组”;二是 “跨时空对话”,比如通过 AI 技术让历史人物 “穿越” 到现代,或是让虚拟偶像与真实明星同台互动。这些场景不仅视觉冲击力强,更能引发用户的 “好奇心与情感共鸣”,成为社交平台的传播爆点。 AI 的美学价值,不是 “复刻人类审美”,而是 “拓展审美边界”。人类创作者需要主动向 AI 学习 —— 理解其能实现的技术可能性,再结合自身的情感洞察,共同定义未来的内容美学标准。 五、落地关键:2025 年内容营销制胜的 “四大核心要素” 在 AI 技术已广泛应用的当下,企业如何抓住先机?关键要落实 “大量、多元、速度、成本” 四大要素,这也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八字口诀”。 * 大量:借助 AI 实现规模化内容生产,覆盖更多细分场景 —— 例如某母婴品牌通过 AI,每月生成 200 + 条针对 “孕期护理”“辅食制作”“亲子互动” 的短视频,满足不同阶段用户需求; * 多元:从 “单一形式” 转向 “多模态组合”,文字、图片、短视频、互动海报、虚拟直播等形式协同发力,适配不同平台特性与用户习惯; * 速度:缩短内容创作周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 例如某运动品牌在赛事热点发生后,通过 AI 在 1 小时内生成赛事回顾视频、海报与文案,抢占传播黄金期; * 成本:通过 AI 降低创作成本,将资源集中在 “核心创意” 上 —— 某美妆品牌借助 AI 生成产品试用视频,成本仅为传统拍摄的 1/10,却实现了同等甚至更高的转化效果。 AI 不是 “工具”,而是内容营销的 “新伙伴” 生成 AI 对内容营销的重构,不是 “技术替代人类”,而是 “技术赋能人类”—— 它让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让内容迭代更精准,让创意边界更广阔,让美学表达更丰富。在 2025 年及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 “人类创意与 AI 能力的融合深度”。 与其犹豫观望,不如主动拥抱变革: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体模式,打造专属内容知识库,以 “大量、多元、速度、成本” 为落地准则,在从 “创意到新美学” 的进化之路上,实现商业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双重增长。 Takeaway 1、生成 AI 正推动内容营销从 “批量生产” 向 “精准共鸣”、“传统美学” 向 “超现实表达” 深度变革 2、AI 多模态能力是实现 “规模化个性化内容服务” 的核心技术基础,可打破单一感知交互困局 3、内容营销需构建 “创造 - 分析 - 评估 - 优化” AI 闭环,用前置仿真替代市场试错,避免无效创作 4、内容优化应穿透热门表象,借 AI 挖掘底层逻辑,而非盲目复刻,实现 “基于规律的创新” 5、人机协同是内容营销核心模式:人类负责直觉创意,AI 承接规模化执行,二者双向赋能 6、人机协同的关键是 “双向学习”——AI 学人类创意逻辑,人类从 AI 分析中获取新灵感 7、AI 催生的 “超现实主义美学”(打破物理限制、跨时空对话)成内容营销差异化竞争关键 8、AI 美学价值在于 “拓展审美边界”,人类需主动探索其技术可能性,共定新美学标准 9、2025 年内容营销制胜需落地 “大量、多元、速度、成本” 四大要素,适配细分场景与市场变化 10、未来内容营销竞争力取决于 “人类创意与 AI 能力的融合深度”,AI 是伙伴而非替代者 思考点 1、企业在落地 “大量、多元、速度、成本” 四大内容营销要素时,需平衡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表达,具体可通过哪些人机协同策略破局? 2、面对 AI 催生的超现实主义美学,品牌该如何避免陷入 “技术炫技” 陷阱,确保内容仍能传递核心价值并引发用户情感共鸣? 3、构建内容营销 AI 闭环时,企业常面临 “数据碎片化” 问题,如何整合多渠道反馈数据,让 AI 对内容效果的预测与优化更精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