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的一天,无业游民的一位听友、新闻系大四学生琦雯发来私信,询问是否可以访问主播们,因为她想在毕业论文里探讨“播客的公共性”。最近(其实也不是最近)正处于选题荒的我们立马答应,并提议把访问过程录下来,琦雯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这期节目。 我们在五个不同的地方(香港、武汉、温州、屏东、苏州)连线,从主播们各自加入无业游民的契机聊到确定选题的原则,从对播客听众的认知聊到私人谈话如何具有公共性。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整期节目聊无业游民,也在聊天过程中再次确认了为什么会一直做下去。 ## 主持: 琦雯 ## 嘉宾: 振宇、科长、吕太阳、珮伊 ## 制作: 振宇、科长 ## 聊到的话题: 1. 为什么会有这期节目? 2. 主播们如何开始做无业游民的? 3. 播客听众的包容度; 4. 如何讨论公共议题? 5. 播客是小众还是大众? 6. 主播们如何确定选题? 7. 个体经验如何产生公共性? 8. 无业游民想要讨论什么问题? 9. 新的一年,主播们对无业游民的期待。 ## Show Notes: 1. 题图由科长拍摄于武汉东湖的复印 info(“复印”是“info”的音意互转,是一家方便邻里的打印店,同时也方便知识的共享/流动/DIY,并以此为起点寻找联合的可能性); 2. 开场曲是东京中央线的《车轮の再発明》(收录于2020年专辑 Fly By Light);结束曲是一位游民朋友口琴吹奏的 Beyond 乐队的《海阔天空》;节目最后的新年祝福来自小毛衣。 网站:无业游民 The Unemployable.
一年前还是菜鸟主妇的我,一年后即将要当菜鸟妈妈了,预产期就在这个齐声颂扬母爱光辉的五月。但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我在孕期中做的一个冒险的决定。它不那么伟大,甚至还有点自私,却让我长出了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准备好当一名母亲。 回顾惊险的前半孕期,当母亲的第一课告诉我,生命由我而来,而后,我再也无能为力。但我发现,比起回避和隐瞒生命不那么讨喜的那一面,当我选择坦白地把我的喜悦恐惧和哀伤都说出来时,我就好像更有勇气,可以去面对那个万一。而当这个社会能更平常心地看待孕期的各种可能,或许也能让更多妈妈们不那么孤单自责,战战兢兢地把顺产当作评价自己的唯一指标。 为母不必则强,这个母亲节,祝我们都能照顾好自己的身心。 讲述/制作: 珮伊 Show Notes: 1. 题图是我决定动手术后为自己写的打气纸条,直到现在都还贴在墙上。 2. 本集背景音乐分别是: 魏如萱的《陪着你》、甜梅号的《三分之一摇篮曲》、柏大辅的 Like a Starhead,以及雷光夏的《写给雨天的歌》。 网站:无业游民 The Unemployable.
想说的全在声音里了。请收听吧。 讲述: 小黄、Stanley、吕太阳 制作: 吕太阳 Show Notes: 1. 本集背景音乐有林二汶的《至死不渝》,而钢琴曲是 Stanley 的妹妹弹奏的《留下来陪你生活》(原唱黄品源,安溥翻唱)。这期节目剪出来后,Stanley 跟我说,他第一次从香港去无锡见完小黄,赶完高铁和飞机,终于做上从深圳过境香港的大巴,“那是第一个能安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就开始想念小黄,想之后怎么安排,正好手机里放到这首歌,就觉得蛮合适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也是在这趟大巴上,我发讯息给你(指吕太阳),说我们俩在一起了。” 而小黄表示,头一回听说这个故事 [😑] 主播中的其中一位表示,曾经试过用这首歌“做唯一一次告白歌曲,但没有成功”。 人生啊。 2. 吕太阳在开头提到的那句话来自韩炳哲的《倦怠社会》。 3. 这里是小黄和 Stanley 婚礼现场的歌单。 网站:无业游民 The Unemployable.
和朋友喝酒总是很快乐,即使聊的话题不总是那么快乐。 这是一期早就想做的节目,边喝边聊天,说到哪是哪,快意时要碰杯,气闷时一起沉默。微醺让我们暂时丢掉那些自我审视,把话打开,在飘飘然中任思绪游荡。这次的开场曲讲的是跳舞,但换成喝酒也非常合适: > 我们来自宇宙 我们回到宇宙 > 我们生活在黄昏迫近的世界 > 我们生于海上 我们回到土中 > 我们这个身体 是短暂旅途的旅馆 > 好了 抬起眼睛,举起双手,放声高歌吧 > 站在那里的可爱女孩子啊 > 戴着黑色眼镜和帽子 > 说的就是你啊 > 好了 抬起眼睛,举起双手,放声高歌吧 > 那里的弟弟啊 > 稍微有点害羞也很不错哦 > 但是现在就跳舞吧 说的就是你啊!面对躺平都不可以的世界,现在就干一杯吧! ## 发起人 吕太阳 ## 一起喝酒的有 振宇、科长、珮伊 ## 聊到的话题 1. 你喜欢/不喜欢喝什么酒? 2. 印象深刻的喝酒记忆; 3. 怎么开始喝酒的; 4. 喝醉的经历; 5. 即兴的放飞各种话题,比如谈起就差点要流泪的中年。 我们喝的酒(由响杯赞助) 节目中主播们喝的是响杯 BUF2 威士忌预调酒,目前共有柠檬、能量饮料和0糖气泡三种风味,可以在京东搜索“响杯buf2”进店购买。 ## Show Notes 1. 开场曲是 Humbert Humbert 的《23时59分》(首次收录于2012年的专辑 Humbertwiseman! 中);结束曲是 Tom Waits 的 I wish I was in New Orleans 和 The Piano Has Been Drinking(首次收录于1976年的专辑 Small Change 中); 2. 那天聊天时提到了和喝酒有关的新书《喝个烂醉,因为我们是人类》和电影《酒精计划》(Druk),但被我剪掉了; 3. 封面题图的作者是台湾插画家 Croter Hung。 网站:无业游民 The Unemployable.
这一集节目,有点像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的续篇,聊的是「放弃」之后的故事。 波比从本科一路读到了天文学博士,也在高校工作了好几年,但在今年年初,他决定不再继续,「下海」开了一间装修工作室,从这个小小的起点,耕种起自己的理想,希望过上一种「不被碾压,也不去碾压别人的生活」。 离开高校,并非是对科研感到厌倦,而是「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实属不易,工作时间总被琐事占满,挤进编制的压力之下,周遭氛围也「卷」得可以。但转轨后的新生活也并非一片坦途,因为合伙人中途离开,从接洽客户、设计装修方案到订购材料、落场装修,波比一个人要打满全场,精疲力尽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个人工作的孤独和拖延。 这集节目中,从高校离职五年的「过来人」科长,和刚离职不久的波比,再加上很想出一期节目的我,聊了聊各自的生活选择。 ## 嘉宾 波比、科长 ## 制作/主持 振宇 ## 聊到的话题 1. 如何看待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杀人事件; 2. 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日常; 3. 波比离开高校的推力、拉力与阻力; 4. 辞职五年,科长如何看待当时的选择? 5. 波比为什么想到开装修公司,这间装修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6. 社会的「缝隙」和我们的职业选择。 ## Show Notes 1. 开场曲是 Peter, Paul and Mary 的 If I Had A Hammer;结束曲是 Bob Dylan 的 Workingman’s blues #2; 2. 封面题图是装修中的波比(由波比提供)。 网站:无业游民 The Unemployable.
有些记忆看似久远而模糊,甚至连具体发生的时间都记不起,但在一遍遍的回想中,成为了一种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一种不管多少次想起都还是能唤起剧烈情绪的触发器,板蓝根把它们叫做记忆深处的珍珠。 在八号风球的晚上,板蓝根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拂拭了两颗久未触碰的珍珠。 ## 讲述: 板蓝根 ## 制作: 振宇 ## Show Notes: 1. 题图是板蓝根的外公和外婆,Huuuan 摄影; 2. 本集背景音乐分别是:Luna Styles 的 Round and Round the Garden, Marilyn Giffard 的 Come Sail Away, Egil Nielsen 的 My Love, My Everything, Vienna Teng 的 Lullaby for a Stormy Night 网站:无业游民 The Unemployable.
在本期播客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成功与运气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的讨论始于对全球著名的艺术品《蒙娜丽莎》的分析。这幅由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无疑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但它的广泛知名度是否仅仅源于其艺术价值?我们发现,尽管作品本身质量高超,但它的名声大噪却与运气密切相关。 从《梦娜丽萨》的案例出发,我们拓展视野,讨论了电影、音乐以及其他艺术产品的成功之路。在这一部分,我们特别提到了“马太效应”——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表明已经获得某种优势的个体或作品更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我们分析了这一效应在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为什么某些作品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以及这背后可能的运气因素。 最后,在节目的第三部分,我们转向了个人成功的另一个维度——“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这两个概念在近年来被广泛讨论,并且在大众传媒中被提升为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两个现象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营销成分。同时,我们也对它们的实际适用场景和限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这些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过程中被广泛忽略的局限性。 整个节目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成功的各种因素,从艺术作品的偶然知名到个人努力背后的复杂性。通过这一期节目,听众不仅能够获得关于成功学的新知识,还能够对常被人们接受但鲜少深究的概念有更深的思考。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以及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想法! 🎯节目主播 范米扬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嘉宾/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背景音乐 《晚钟》—阁楼演奏班乐队 🎯作品参考 《实力、运气与成功: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思维课》 作者: [美]迈克尔·莫布森 《成功与运气:好运与精英社会的神话》作者: [美]罗伯特·弗兰克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代码。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苹果播客收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微信,注明来意; 入群成为听友请扫描左侧二维码,范老师在群里等你哦!
本期节目延续了第72期节目《六个核桃、占星术与天体力学》的天文学内容。我们上期聊到,“六个核桃能补脑”的说法起源于古代世界广为流行的魔法观念,这不仅见诸中国古代,在欧洲也有类似观念。甚至于,现代天文学也是脱胎于古代的巫术。 这期节目,我们继续聊到这个话题,讲述了天文学如何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转换为“日心说”,其中,我们涉及到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一系列优秀的天文学家,也展示了一幅天文学发展的伟大画卷。 🎯节目主播 范米扬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嘉宾/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背景音乐 《晚钟》—阁楼演奏班乐队 🎯作品参考 《科学的起源:中世纪如何奠基现代科学》 作者: [英]詹姆斯·汉南 被历史误解的哥白尼 作者:吴国胜 www.huxiu.com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代码。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苹果播客收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微信,注明来意; 入群成为听友请扫描左侧二维码,范老师在群里等你哦!
本期节目,我们从下面这张照片开始聊起,进而深入到一个深刻而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火箭发射部门普遍存在迷信行为? 从中国的火箭科技部门邀请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到美国和苏联航天机构的各种迷信活动,这一系列看似与科学格格不入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通过深入探讨,本期节目旨在揭示了航天与迷信之间的独特关系。 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于1570年绘制的“南方大陆地图” 本期亮点: 火箭发射与迷信行为: 探索中国、美国和苏联航天部门中存在的迷信活动,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些行为的背后原因。 纹身的社会意义: 纹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何首先流行于海军,又是为什么会被西方航天员所青睐 探索未知的南方大陆: 通过回顾著名探险家库克船长的旅程,探讨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以及这种好奇心如何推动了历史上的重大发现。 科技与迷信的交织: 最终,我们揭示了为什么即使在高度科学化的航天领域,迷信活动依然存在,并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节目主播 范米扬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嘉宾 🎯背景音乐 《晚钟》—阁楼演奏班乐队 🎯作品参考 《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 徐一青 张鹤仙 著 The losing hand: tradition and superstition inspaceflight 作者:Alan Murphy www.thespacereview.com 《香港人为什么最迷信》 作者:陶岗仁 site.douban.com B站纪录片《库克船长》 www.bilibili.com “未知的南方大陆”维基百科 zh.wikipedia.org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代码。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苹果播客收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微信,注明来意; 入群成为听友请扫描左侧二维码,范老师在群里等你哦!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人机工学与工人运动”。 这期节目我们将探索赫尔曼·米勒(Herman Miller)如何在上世纪两次重塑了世界办公室的基本格局,并讨论这些设计如何在意想不到的方式上偏离了初衷。 赫尔曼·米勒又两款的革命性的办公室产品,一是办公室隔间,二是人机工学椅。一开始,它们都是用人机工学的方法论来提升工作环境,保护职场人士的身体健康,但最终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我们在节目中的视角触及到了人机工学和工人运动。尽管人机工学一开始是为了保护工作者,这些设计最终却成为他们的某种桎梏。通过对《隔间》一书及社会学者观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办公室群体的复杂心态:他们既远离传统工人阶级,又不被资本家视为真正的同路人。 《隔间》一书揭示了现代办公室中隔间的隐含意义,显示了它们如何限制了员工的自由和互动,导致心理上的孤立感和疏离感。社会学者指出,这种办公环境使得员工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他们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但也无法真正融入管理层的行列。这种暧昧不清的定位,成就了他们职场精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让他们成为商业社会的受害者。 //上图:第一代“行动办公室” //上图:第一代“行动办公室” //上图:第二代“行动办公室” //上图:第二代“行动办公室” //上图:“人机工学椅”的原型产品:老年椅 //上图:老式的La-Z-Boy椅子 🎯节目主播 范米扬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嘉宾/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背景音乐 《生活因你而火热》—新裤子乐队 🎯作品参考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作者: [美] 尼基尔‧萨瓦尔 LIVE ACTION: INVENTOR ROBERT PROPST AND THE HISTORY OFTHE MODERN CUBICLE archive.pinupmagazine.org EARLY ERGONOMICS: DESIGNER BILL STUMPF AND THE SCIENCEOF SITTING archive.pinupmagazine.org The Untold Story of How the Aeron Chair Was Born www.fastcompany.com History of La-Z-Boy la-z-boyphilippines.com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代码。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苹果播客收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微信,注明来意; 入群成为听友请扫描左侧二维码,范老师在群里等你哦!
注:本期节目之所以叫《川普、凯撒与亚瑟》,是因为在节目策划阶段,有相当篇幅 MoMA大厦的设计师凯撒·佩里(César Pelli,又译为西萨·佩里),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曾经的建筑与设计部主任亚瑟·德雷克斯勒(Arthur Drexler)的内容。但是为了内容精简,这些建筑专业的内容已经简化掉,但是名字仍保留原名。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唐纳德·特朗普的标志性建筑——纽约川普大厦。通过分析这座大厦当年与纽约文化地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住宅大厦的房地产商业竞争,我们将会揭示特朗普一生的宿命。 节目要点: 1. 与MoMA大厦的商业竞争: 揭秘川普大厦与MoMA大厦之间的激烈竞争,展示特朗普如何通过精妙的公关和舆论操控,成功击败由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主导的豪华项目 1. 川普大厦的建设历程: 了解特朗普如何从布鲁克林的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纽约的房地产巨头。 1. 川普与文化精英的对抗 探讨特朗普为何能够获得美国底层人民的支持,通过这个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一生中与文化精英的对抗和分野。 以上图片为 Trump Tower 以上图片为 MoMA的博物馆大厦 🎯节目主播 范米扬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嘉宾/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背景音乐 《晚钟》—阁楼演奏班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代码。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苹果播客收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微信,注明来意; 入群成为听友请扫描左侧二维码,范老师在群里等你哦!
在这一期的迷因电波中,我们带你深入拆解李阳这位疯狂英语的创始人背后隐藏的虚假神话。 大家或许都听过他的成功故事——从一名内向、自卑的学生,到通过“疯狂英语”一夜成名,最终创办了疯狂英语培训品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李阳的英语真的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才从不及格突破到全校第二吗? 我们一起来探讨李阳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况。你也许知道李阳的家暴事件,但他的过去更复杂:他自述的“贫困自卑”起点,与他父亲的权力背景,似乎有些冲突。更重要的是,李阳真的是靠疯狂英语才能逆袭吗?我们还会揭开他与弟弟张翔之间惊人的兄弟关系,这一切将颠覆你对李阳的认知。 另外,李阳不仅仅是一个英语培训师,他的讲座中还融入了成功学、民族主义甚至对家庭的批评。究竟这些背后的思想,能否真的帮助普通人走向成功?我们一一探讨。 * * 李阳的“疯狂英语”背后,到底有没有隐藏的天赋? * 他的家暴事件,是否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 通过他的故事,看他如何利用成功学和爱国主义打动学员? * 李阳与张翔的惊人关系,以及英语天赋对个人成功的影响。 想知道更多李阳的成功故事如何解构?快来收听这一期节目! 🎯节目主播 范米扬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嘉宾/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作品参考 《我“疯狂”我成功》编著:李阳 纪录电影《疯狂英语》Crazy English 李阳:疯狂与愤怒 李阳:我不觉得有竞争对手 家暴之后,李阳依旧疯狂 让激情和梦想飞扬--记英语教育家、“律商”创立者张翔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代码。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苹果播客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