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70 零基础Live Aid入门(上)

跟宇宙结婚

1985 年 7 月 13 日,主要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两地同时上演的、为埃塞俄比亚饥荒灾民募捐的 LIVE AID 演唱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传奇的大型巨星演唱会。英美两地的表演总长度超过 16 小时。超过 150 个国家的 19 亿电视观众(当时全球人口的四成)收看了现场直播。演出共为灾民筹集善款 1.27 亿美元,成为后世所有慈善演出的样本和楷模。 今天,我们由流行音乐历史研究者刀老师带领,回顾整整40 年前 Live Aid 伦敦场的演出。 Live Aid 发起人 Bob Geldof 是什么来历?他是专业音乐人吗? 在距离演出只有 10 周的紧急情况下,Geldof 用了哪些非常规的手段和话术来吸引大牌艺人参与演出?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开场第一个演?最后哪支乐队挺身而出,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 如果没有一位生于尼日利亚的优雅美丽女歌手的出场,本场表演就会几乎成为一场“全白男”演出。这位关键女士是谁? U2 乐队主唱 Bono 异想天开的什么临时举动,让乐队在表演结束后普遍认为“这回演砸了”? 哪支在 1980 年代如日中天(拥有整个80年代英国销量第一专辑)的乐队,在 Live Aid 当天居然是集体步行走到演出现场的?为什么? 在 Queen 乐队名垂青史的精彩演出之后出场的是哪位大明星?他的什么高尚举动帮助捐款人数激增? 哪支殿堂级乐队为了本场表演临时重组?哪位被小伙子老师称为“英国刘欢”的大牌歌手献上了压轴表演?最后一个出场的独唱艺人不出意外是谁? 详细内容请收听本期节目。 看电影,首选CINITY!感谢中影CINITY对本期节目的赞助支持,同时感谢日光派对促成本期合作。 中影CINITY电影系统于2019年8月正式推出,是咱们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全球首创融合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七大高新技术,打造极致沉浸的观影体验。 其子品牌CINITY LED影院放映系统是全球首款支持4K/120帧的影院LED电影屏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莱茵“低蓝光、无频闪”认证——看电影时间长,眼睛不疲惫。 CINITY “奔赴每一份热爱”主题暑期宠粉季活动正在火热进行!关注CINITY官方微信、微博及小红书账号,就有机会获得海报福袋、限量电影周边;上猫眼、淘票票APP搜CINITY影厅看电影,优惠电影票等你来拿;观影来CINITY影厅,还有机会获得限量CINITY品牌的专属周边~ 本期节目CINITY也给听户朋友们带来了重磅福利--这个暑期档请大家看电影:大家可以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全网多平台选取10位听户,送出CINITY厅的观影票!

202分钟
17k+
2天前

Vol.139 谈辞职:37岁离开组织部的她,和5年服务期将满的她

体制内 | 小职员们的聊天局

【劝你别辞职系列3】上周的一个晚上,虽然疲惫工作了一整天,但我们还是约录了这期播客——和两位姐妹夜谈辞职,先介绍一下 【本期嘉宾】 一格姐:37岁从组织部裸辞,经历8年坎坷创业,现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委会理事,全职心理咨询师 玥玥:体制内工作4年,距5年服务期满倒计时,计划辞职,兼职公益职业规划咨询师 这期节目我们会聊到: · 到底是什么触碰了你想辞职的点? · 辞职后你对体制内还有留恋吗? · 辞职之前需要做哪些思考? · 辞职后的路走得宽吗? ...... 这是“劝你别辞职”系列的又一期更新,劝的是“没想清楚就考、也没想清楚就辞”的你:外面的风雨,有时比想象中更冷,而内心的锚,需要提前铸得足够稳才能安然前行。看清风雨,再做选择 时刻: 03:37 忙到没空打扮?组织部的日常什么样? 07:29 五年服务期,像离婚冷静期 18:55 为什么要辞职?是理想主义,还是理性规划? 27:22 辞职后的“花花世界”与“残酷现实” 33:55 辞职后,同事们都当领导了 39:09 你玩的开心吗? 47:07 辞职之前需要做哪些思考? 51:35 “有没有这样的领导?你特别听他的话,他反倒老虐你,你硬气一点怼他,他反倒对你好脸色,欺软怕硬、拜高踩低”? 64:42 为自己负责的人,终会遇见想成为的自己 🎯节目介绍: 「体制内|小职员们的聊天局」是干了10年辞职的公务员繁繁,给体制内各行各业的小职员们,攒了个有意思的聊天局,来和大家一起了解不同的体制内小伙伴的生活状态~ 🤝🏻商务合作&投稿加入节目: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请备注来意 📮另,苹果播客等平台无法显示图片的,也可以发你的联系方式到此邮箱 💌如果觉得我们的节目对你有帮助,记得订阅、或者给我们评论留言,也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哦 📬有任何其他问题或反馈,欢迎评论、添加微信或发送电子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系 👋🏻加入听友群:扫码小助理企微2号(2号!2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咨询/陪练小超市:扫码小助理企微(以下二维码图仅对接小超市,不对接听友群哦) 💐小红书/苹果播客/QQ音乐:体制内|小职员们的聊天局 🌺喜马拉雅:工龄10年的繁繁 🌻微博/网易云音乐:房号3110 🌸b站:播客-体制内 🌼知乎:体制内-小职员 专题系列: 🗃️体制内岗位科普 📜考公前,最好了解一下 🎧听了,就不想辞职了? 🥰在体制内,也要开心哦~ 💡关于“技能” 🥂所谓,为人处世 🖋️老师好! 💼“异地不基层” ☎️来自央企,国企的嘉宾们 🏕️《退休》 📂年度总结 2022年度迟到的不正经总结 2023年度总结以2024工作安排

69分钟
12k+
2天前

S5E1 何为时尚:漂亮衣服,也是时代精神?

姐姐好读

这是一档关于女作家与女读者的节目。 本期节目从《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个故事出发,聊聊我们与时尚的距离。 如果你想与我们商务合作,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我们💕欢迎来微博/小红书关注@姐姐好读SisReads,查收节目预告和其他相关内容💗 本期姐姐 希希(微博@murmur一个馕) Xiaojiao 老袁(微博@老袁circle) 客串嘉宾 听众麻子:面料供应商 【时间轴】 第一部分:什么是时尚? 02:10 《穿普拉达的女王》的故事 04:15 印象深刻的时尚单品:香水、包、高跟鞋 10:24 一件蓝色毛衣引发的讨论 13:26 色彩产业链:从潘通发布会到中国印染厂 19:59 过季流行色是时尚的墓碑 21:32 时尚由精英定义?是符号体系,是浪漫迷思 30:07 时尚是造梦:以前流行高跟鞋,现在向往冲锋衣 第二部分:时尚与时代、消费与创造 33:39 小说原型:Vogue主编安妮·温图尔 36:25 19年前的电影,生机勃勃的千禧年代 42:12 品味鄙视链:迷恋衣服一定不如迷恋音乐? 45:10 时尚羞耻:可以一边追求真理,一边热爱买衫吗? 48:40 作为消费者,为好的创作买单 54:32 衣服让人更了解身体,时尚是摇晃自己的形象 【本期节目提到】 劳伦·魏丝伯格,《穿普拉达的女王》(小说) 大卫·弗兰科,《穿普拉达的女王》(电影) 罗兰·巴特,《流行体系》 Elaine Showalter, The Professor Wore Prada, Vogue 1997 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 Miuccia Prada访谈,nymag.com 制作人:希希(微博@murmur一个馕) 剪辑:hAru 封面设计:hAru 原创音乐:Tomo GÖ 片尾曲: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by 手嶌葵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姐姐好读》,欢迎订阅、转发、留言,让更多朋友听到我们吧💗 欢迎来微博/小红书关注@姐姐好读SisReads,或在Apple Podcast/Spotify为我们评分💗 如果想听更多,欢迎来小宇宙App搜索「好兔社」听编剧老袁和观众希希拆解电影魔法🪄免费收听第一集

62分钟
32k+
2天前

特刊·声调:摩梭,当外乡人做在地文化

过刊

【编者按】 2024年的尾声,我们去了一趟云南四川交界的泸沽湖,去探访一座位于湖边的摩梭人博物馆。 摩梭人,是中国最后一个保有「母系大家庭」的少数民族。长久以来,因为“走婚”这一独特的婚姻方式,而为外界所知。摩梭青年多吉、尔青,在90年代建立起最初的私人博物馆。它的初衷很简单,当越来越多外来者以轻慢的态度开“走婚就是一夜情”的玩笑,他们想打开一个窗口,留下真实的摩梭生活。 如今摩梭人博物馆的日常运维被很大程度地交托到一批年轻人手里,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经历各不相同。他们大多因为泸沽湖的风光、摩梭人的习俗来到这,以支教或义工的形式逐步落地自己对于本地的想象。 当最初的新鲜感退潮,是什么留住了他们。当本地人的故事交给外来人来讲,他们如何建立与本地人的信任,又要如何获取更广泛的外界关注与支持。 当逃离北上广的理想叙事已不再时髦,当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已落入样板窠臼。发生在摩梭人博物馆的当下,或许再一次承载起了它的窗口意义。 【本期目录】 01:15 人对于远处的想象 03:10 从大城市到小地方 04:30 外来人的停留周期 08:00 从全家福敲开本地人的门 10:30 慢慢地,我就不用早起了 12:00 我不一定理解,但你去做 13:00 读书读的是另外一种文化 14:00 划独木舟去收石猴子 16:50 母系大家庭的新变化 19:30 奇观之外还能看什么 21:30 幻想破裂后能讲什么 22:40 回到母屋吧,一切从这里开始 23:50 生活的原则,是分享而非占有 24:15 走婚的背后,再叙家的概念 26:00 让对话发生,而非迎合情绪 30:00 设定一个离开的节点 33:00 什么是好的伴侣关系 35:00 孩子在这是可以这样长大的 37:00 在葬礼上狠狠跳舞送别家人 38:00 我得到了一个远方可回的家 【关于过刊】 《过刊》是一档由左小姐和葛小姐共同编辑的泛文化播客,欢迎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苹果播客等处订阅收听。你可以微博搜索“过刊编辑部”关注我们,那里会不时更新对应单集的图文信息。也可以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联系我们。以及,欢迎大家多多在过刊评论,如若愿意也可在苹果播客、豆瓣上为我们评价打分,我们热烈期待着你的反馈。 【下期预告】 过刊072:三毛

39分钟
11k+
2天前

EP214 许知远×宋明蔚×姜淼:从都市出发,我们为何走向高山?

Talk三联

本期主播 苗炜,三联生活周刊编辑、作家 本期特别嘉宾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宋明蔚,作家、译者、资深户外媒体人,《比山更高》作者 姜淼,始祖鸟大中华区品牌营销副总裁 “山峰是所有自然景观的开端和结束。” 英国哲学家约翰·罗斯金的这句话,道尽了高山对现代人那份极致的吸引力。 在众多户外体验中,攀登高山被视为人类对自然最深刻的探索,承载着我们对山野的无尽向往与敬畏。而对身处都市的我们而言,高山更像一种精神象征,指向无限的可能与想象。无论身在何处,山野那原始的呼唤总在回响——在那看似粗粝的世界深处,蕴藏着某种奇异的精细。 本期节目中,三联的苗师傅与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许知远,《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以及始祖鸟大中华区品牌营销副总裁姜淼展开一场关于「出发向高山」的围炉对谈。他们四人带着各自对自然的向往,相聚在始祖鸟全球首家ARC’LOUNGE,于这个都市腹地的户外精神大本营,分享彼此心中的高山。 我们究竟为何要「出发向高山」?是为追寻心中的风景,或是为探索自我的边界?相信每个人都有独属的答案。如果你也曾经受到过山野自然的召唤,本期节目或许会是你旅途之中或静夜畅想的好伴侣。无论是许知远的“陶渊明式攀登”还是宋明蔚的“登山的双重自由”,抑或是姜淼所说的“出发的底气”,这一小时的对话,希望能为你构建关于「高山」的灵感与想象。 愿我们都能拥有持续出发的冲动 ,无论在山野,还是在日常。 00:02:55 户外运动,一种“迟来的召唤” 00:03:59 自然金字塔理论:通过走向辽阔之地来重塑精神 00:09:50 深入感受户外人的世界,一方面粗粝,一方面又特别精细 00:10:57 喝着whisky去爬山,攀岩运动中的自由精神(free spirit) 00:14:31 登山中的双重自由:积极自由vs消极自由 00:18:53 “因为山在那里”,换种方式解读乔治马洛里这句名言 00:23:20 始祖鸟为何要在都市腹地打造一个沉浸式的精神场域? 00:24:56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山,不妨试试陶渊明式攀登法? 00:29:08 当下人对户外的渴望:身体的自我发现成为新启蒙 00:37:12 装备与攀登的关系:最冷静的设计,才能托举最深厚的热爱 00:40:26 阿式攀登vs喜马拉雅式攀登:阿式攀登的纯粹与理想主义 00:49:20 刘洋和潘愚非聊聊顶级运动员攀爬中的心流状态 00:54:10 此刻出发,最想去的户外目的地是哪里? 节目中提到的户外攀登相关人物 1、何川:始祖鸟运动员,中国攀登代表人物,完成Fitz Roy、川口塔峰等山峰国人首登。 2、严冬冬:自由攀登者,曾与周鹏组成“自由之魂”登山组合,完成幺妹峰中央南壁线路首攀。 3、刘洋:始祖鸟运动员,2025 年完成未登峰卓木拉日三峰首登。 4、潘愚非:始祖鸟运动员,中国首个 IFSC 攀岩世界杯冠军。 5、李致新、王勇峰:两人历时11年完成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被称为“中国登山双子星”。 6、Dean Potter:美国知名攀岩家、登山家及极限跳伞家,2005年因翼装飞行事故去世。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1、《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 2、《地标》: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自然随笔,献给英国土地的赞歌。 3、《深时之旅》:罗伯特·麦克法伦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旅。 4、《山谷崛起》(Valley Uprising):纪录片(2014),讲述优胜美地攀岩与极限运动简史。 5、《静谧的荣光》:加拿大人类学者、探险家戴维斯记录英国三次派出远征队试图完成人类登顶珠峰壮举的故事。 6、《浪漫地理学》:段义孚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 7、《Philosophy in the Flesh》: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著,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重新审视思想、道德等概念。 8、《极限登山》:登山家 Mark F.Twight 和 James Martin 合著的极限登山运动现状报告、户外攀登运动员的学习指南。 策划:孙阿濛 尹济男 音频制作:小玉 编辑:天健

58分钟
26k+
2天前

Vol.136 创作者不是“网红”而是“人格化媒介”!品牌如何破解KOX管理难题?

钱钱品牌局

在内容即渠道、人格即信任的当下,KOL、KOC、KOS 已不是品牌的 “可选加分项”,而是 “生存必需品”。但多数品牌陷入了 “要么管得太死,扼杀创作活力;要么放得太松,偏离品牌调性” 的困境。真正的管理核心,是把创作者从 “流量工具” 升级为 “战略伙伴”,在标准化底线与多元化创新间找到动态平衡。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0:47 内容营销的新范式:从创意到新美学 2:21 多模态内容理解能力的技术基础 3:31 AI驱动的个性化内容生产案例:马拉松与游乐场应用 6:15 AI仿真预测内容效果与闭环优化机制 8:24 人机协同创造:智能体模式与创意迭代 10:05 AI催生超现实主义新美学 12:18 内容智能体的整体架构与企业知识库建设 14:49 AI在内容营销中的广泛应用场景展望 16:09 内容制胜的四大核心要素:大量、多元、速度、成本 一、认知重构:创作者不是 “网红”,而是 “人格化媒介” 要管好创作者,先得打破对 “K 系列” 的认知误区 ——KOL、KOC、KOS 本质上是“能创作、能转化、能互动” 的新型媒介渠道*,其价值远超 “发广告、带销量”,而是品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核心载体。 1. 底层逻辑统一:口碑与销售的 “双轮驱动” 无论是头部 KOL 的影响力、KOC 的草根信任度,还是 KOS 的专业属性,核心逻辑都是 “内容种草 + 渠道转化” 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广告 “只传播不转化” 的单一性,如今的创作者既能用真实体验打动用户(口碑),也能直接引导购买、参与分成(销售),这让管理从 “内容审核” 升级为 “全链路管控”。 典型案例便是贝壳 —— 将 1 万名线下销售人员转化为 KOS,在小红书定期输出 “看房 vlog”“房产避坑指南”,既解决了用户 “没时间线下看房” 的痛点,又实现了 “内容触达→咨询转化” 的闭环,印证了创作者 “媒介 + 渠道” 的双重价值。 2. 核心分类:内部与外部的 “管理鸿沟” 创作者的身份差异,决定了管理逻辑的本质不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 外部阵营(KOL/KOC/ 明星):属于品牌营销体系外的 “弹性资源”,合作依赖合同约束,但内容创作更具 “柔性”—— 比如 KOL 有自己的粉丝画像与内容风格,明星有个人意愿与商业偏好,强行要求 “标准化输出” 只会导致内容生硬、用户反感。 * 内部阵营(KOS/KOB):KOS 是企业员工(销售、店员等),管理本质是 “线下销售管理的线上化”,可通过培训、考核实现标准化;KOB 是企业老板 IP(如雷军、周云杰),是品牌 “最高信任背书”,需团队包装但更强调 “真实感”,过度营销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分类施策:在 “标准化” 与 “多元化” 间找平衡 管理的难点,在于既要守住品牌底线(标准化),又要激发创作者个性(多元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创作者,需制定差异化策略。 1. 外部创作者:柔性共创,不做 “内容控制者” 对 KOL、KOC、明星的管理,核心是 “尊重个性、明确边界”,而非 “一刀切” 的管控。 前置沟通:摸透 “创作者需求”。明星合作尤其需要深度沟通 —— 正如东方卫视出身的从业者所言,“明星也是人,若 brief 与他的意愿抵触,再高的预算也难推进”。比如某奢侈品牌与顶流明星合作时,先了解其 “想塑造公益形象” 的需求,将品牌活动与公益结合,最终明星主动配合传播,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过程管控:给 “框架” 而非 “剧本”。对中腰部 KOL/KOC,无需提供完整剧本,只需明确 “核心卖点 + 禁止表述”(如虚假宣传、敏感话题),保留创作空间。例如某美妆品牌与 KOC 合作时,只要求 “突出产品‘无酒精’特性”,KOC 可结合 “敏感肌测评”“日常化妆场景” 自由发挥,内容真实度远高于 “硬广式输出”。 预算分配:拒绝 “唯头部论”。很多品牌错把 “头部流量” 当唯一选择,却忽略了预算性价比。正确的逻辑是:头部 KOL 用于 “破圈造势”(如新品发布会),中腰部 KOL 用于 “圈层渗透”(如垂直领域种草),尾部 KOC 用于 “铺量口碑”(如用户真实评价),根据传播目标分配预算优先级。 2. 内部创作者:标准化赋能,激活 “全员创作力” KOS/KOB 的管理核心是 “体系化赋能”,让员工从 “被动执行” 变为 “主动创作”。 培训先行:打造 “线上销售能力”。KOS 本质是 “线上化的销售”,需配套专项培训:镜头感(如何面对镜头不紧张)、表达力(如何讲清产品卖点)、互动技巧(如何引导用户下单)。某家居品牌甚至给店员提供 “产品讲解 Demo”,标注 “拍桌子细节”“坐上去体验” 等关键动作,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数据闭环:像 “管线下销售” 一样管 KOS。建立 “内容数据 + 转化数据” 双考核体系:内容端看 “播放量、互动率”,转化端看 “带货量、复购率”,数据实时可见,如同 “餐厅装了探头”,总部可远程监控效果。例如某连锁品牌要求 KOS 每日发布 1 条门店视频,月底根据数据排名发放奖金,员工创作积极性显著提升。 KOB 运营:“真实感” 大于 “完美感”。企业老板 IP 无需过度包装,真实才是核心竞争力。周云杰因 “吐舌头” 的不经意动作出圈后,没有刻意营造 “高大上” 形象,反而通过 “欧洲经销商会议 vlog”“工厂日常” 传递朴实感,甚至带动高管集体出镜,形成 “企业 IP 矩阵”,比精心策划的广告更打动人。 三、落地关键:三大动作破解 “管理难” 面对内容 “非标、高频、海量” 的特点,品牌需从 “零散执行” 转向 “体系化运营”,核心做好三件事。 1. 建 “创作者 Hub”:打造内外部共创平台 企业不应只做 “管理者”,更要做 “创作者的舞台”。例如自然堂打造 “工厂 + 美学中心 + 科技展馆” 的复合空间,既开放给员工(KOS)拍摄直播,也邀请外部 KOL 来体验创作,甚至引入芭蕾舞表演提升场景质感 —— 让创作者有 “好内容可拍”,比单纯提要求更有效。 2. 多平台布局:搭建 “品牌直播电视台” 如今的直播早已不是 “抖音专属”,视频号、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均需覆盖,形成 “多平台矩阵”: * 抖音 / 快手:侧重 “即时转化”,适合 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如麦当劳、肯德基); * 小红书:侧重 “内容种草”,适合 KOS 发布 “产品测评”“场景化内容”; * 视频号:侧重 “私域联动”,适合 KOB 发布 “企业动态”“老板观点”,激活老客户。 需注意的是,AI 数字人直播效果远不及真人 —— 用户需要的是 “情绪互动”,而非 “冰冷的话术播报”,助播、场景布置、实时互动仍是直播的核心。 3. 长期孵化:拒绝 “急功近利”,做 “创作者投资” 品牌不应只追求 “即时流量回报”,而要像 Nike 孵化体育明星那样,具备 “长期思维”: * 对潜力 KOC:给予 “成长资源”,比如某美妆品牌为粉丝量 1 万 + 的 KOC 提供 “新品优先试用权”,帮助其提升内容质量,待其成长为中腰部 KOL 后,再深化合作; * 对内部 KOS:鼓励 “个人 IP 化”,比如某房产中介允许店员打造 “小区专家” 人设,店员既提升了个人影响力,也为品牌带来了稳定客源 —— 创作者与品牌的 “共生”,才是长期价值的关键。 四、风险防控:为创作加 “安全锁” 创作者的个性表达是把双刃剑,品牌必须建立 “前置预防 + 后置应对” 的风险机制。 1. 前置预防:明确 “红线”,提前演练 * 制定《创作者合规指南》,明确禁止表述(如绝对化用语、虚假承诺),尤其对 KOB、明星等核心创作者,需提前培训 “敏感话题应对话术”; * 对重要合作(如明星代言、头部 KOL 直播),提前进行 “公关演练”—— 假设出现 “塌房” 风险,如何快速切割、发布声明,避免品牌连带受损。 2. 过程监控:避免 “数据造假” 陷阱 很多品牌因 “急功近利” 给创作者压销售指标,导致 “GMV 虚高、退货率飙升” 的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 * 建立 “健康评估体系”,不仅看 GMV,更看 “有效转化”(如 7 天无理由退货后的实际销量)、“用户口碑”(如评论区正面率); * 拒绝 “刷数据”,对数据异常的创作者(如粉丝增长过快、互动率过低),及时终止合作,避免陷入 “虚假流量” 陷阱。 从 “管理创作者” 到 “搭建生态” 创作者经济的本质,不是 “品牌如何管创作者”,而是 “品牌如何与创作者共生”。正如行业专家所言,品牌与创作者的关系已从 “单向投放” 升级为 “共鸣→共创→共生”—— 品牌提供舞台与资源,创作者输出个性与信任,二者共同打动用户。 未来,真正成功的品牌,会是像 Anna Wintour 打造 MET Gala 那样的 “生态搭建者”:以高审美标准为锚,让每一位创作者都能在品牌生态中实现价值增值,让品牌声量与用户信任双向奔赴。毕竟,流量会消失,但创作者与用户的情感连接,才是品牌最持久的竞争力。... Takeaway 1、创作者(KOL/KOC/KOS)本质是 “能创作、能转化” 的人格化媒介,而非单纯 “网红工具”。 2、创作者需分内外管理:外部(KOL/KOC/ 明星)重柔性共创,内部(KOS/KOB)重标准化赋能。 3、外部创作者合作要 “给框架而非控细节”,明确核心卖点与红线,保留其个性表达空间。 4、内部 KOS 管理是 “线下销售线上化”,需配套镜头感、表达力培训与 “内容 + 转化” 数据闭环。 5、企业老板 IP(KOB)运营核心是 “真实感”,过度包装反而削弱用户信任。 6、品牌需建 “创作者 Hub”,开放资源(场景 / 素材),让创作者有 “好内容可拍”。 7、直播需布局多平台矩阵,真人互动效果远胜 AI 数字人,侧重差异化场景(种草 / 转化 / 私域)。 8、创作者合作要拒绝 “唯头部论” 与 “即时流量”,用孵化思维陪潜力创作者长期成长。 9、风险防控需前置:明确合规红线,对核心创作者提前做公关演练,避免数据造假陷阱。 10、品牌与创作者的终极关系:从单向投放,升级为共鸣、共创、共生的战略伙伴。 思考点 1、品牌管理创作者时,如何精准平衡 “标准化底线” 与 “多元化创作”,既不扼杀个性又不偏离品牌调性? 2、针对内外部创作者(如 KOS 与 KOL)的本质差异,需搭建怎样的差异化管理体系才能兼顾效率与效果? 3、流量红利消退后,品牌如何跳出 “短期投放思维”,构建与创作者的长期共生关系?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43分钟
99+
3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