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子咕嘟咕嘟煮东西的声音,切菜的声音,人来来往往,我怀念的是厨房的声音和味道】这可能是第一个边散步边录的播客,这是我们的第四十二期啦!都说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留在异乡的我们用食物的回忆串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到了美国才知道节气和食物的独特性,中国人会因为某个食材正当季而欢聚一堂,也会因为某个食物而反复光顾记忆中的那个街角的摊位,食物,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在我们的语言中,存在我们的心中。本期节目,我们将带你一起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温暖与多样,让你从味道中寻找到家的记忆与归属感。欢迎收听我们的第四十二期播客,一起在食物的世界里,找到那份属于你自己的心灵慰藉。 主播: 鹅妹子嘤嘤嘤和茼蒿 这一期,你将会听到: Part 1:食物!食物! 00:24 主播茼蒿为什么叫茼蒿,大学麻辣烫脏摊回忆 02:55 节气,食物和对土地的深深情感 07:15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10:37 南北方对于甜咸的网络和现实干架,南北大融合 Part 2:心中的“食物” 14:31 对食物的情节,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的固守情怀 22:40 我怀念的,是厨房的味道,是锅碗瓢盆的声音 24:54 圆桌转盘的英文你知道吗?Lazy Susan,祭祀和餐桌礼仪 Part 3:眼中的“食物” 32:19 《饮食男女》和《过年》餐桌矛盾大戏 42:00 《法式火锅》 法国人和我们一样懂对食物的情感 45:53 中餐的刻板印象和文化输出,任重而道远 50:07 最后的做饭时间管理小tips Part 4:好物推荐时间 55:30 鹅妹子 — 热映美剧《人生切割术》, 严谨的惊悚剧 58:14 茼蒿 — 红酒课程,拓宽味蕾感知 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微信NovaDing1加入微信群: 工具箱: 《饮食男女》 在《饮食男女》里,餐桌是维系家庭的仪式。曾将的大厨老朱为了维系和几个女儿的情感,定期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将大家聚在一起,几场餐桌吃饭的戏都有一种家庭的仪式化感觉。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字一样,整部电影其实就讲了两件事,饮食、和男女。记得一本书里看到:“《饮食男女》的片头字幕中“饮食”二字用的宋明体的印刷体,李安说这代表文明,而“男女”二字就写小篆,扭扭曲曲的象形字,好像欲火在那边烧烤一样。“饮食男女”四个字代表的就是人生的意思,“饮食”已经很进化,而“男女”却很尴尬。” 所以尴尬的男女自然上不了台面,也无法启齿,他让压抑的厨师老朱失去了味觉。 《过年》 该片改编自舞台剧《大年初一》,以春节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北方某小城,大人、孩子都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中,程家坐落在小城边上,一家13口人。父亲在外奔波了半年,赚了些钱回家过年,母亲围着锅台转,包饺子,与丈夫一起盼着儿孙们来过年,可是他们的希望落空了,老两口凄凉地过了年 《法式火锅》(法语:The Pot-au-Feu,英语:The Taste of Things) 故事发生在1885年的法国,厨师欧仁妮在美食家多丹手下工作了20年,是行业顶尖人士。也因为经常一起出现在厨房里,两人情愫不断升温。同时也因为有着喜欢美食的共同爱好,两人创造出大量首屈一指的美味精致菜肴,吸引全世界的饕餮客。当欧仁妮拒绝多丹的求婚后,多丹决定开始为她烹饪。 《人生切割术》(英语:Severance) 是一部美国惊悚类型的网路影集,在美国的虚构城市基尔市坐落着一家超级大公司卢蒙工业(Lumon Industries)。该公司开发出一种俗称“分离”(Severance)的记忆分割手术,在内部对员工进行试验。接受手术的员工拥有两种独立的记忆:他们在上班时会忘记外面的一切日常生活与身份,只接受公司严格管理并为其工作;当下班时,员工会恢复日常生活的记忆,对公司内的工作事务一概不知。 背景音乐: 世界赠予我的-王菲 晚风-陈婧霏 节目信息: 限速岛民是一档由两位住在纽约的好朋友带来的散步聊天播客。我们都在二十多岁,和你一样试图捕捉生活中的美和快乐,欢迎你加入我们的散步,加入我们的真诚自然的对话。用电波混着曼哈顿的晚风,带给另一端的你些许幽默、思考和感动。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和其他泛用性播客平台上搜索「限速岛民」订阅我们,欢迎在Apple Podcast和豆瓣给我们留下五星好评。 我们也开通了同名「限速岛民」instagram, 小红书账号和微博账号,希望大家去关注我们,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哟比心。 扫描小宇宙shownotes或公告里的二维码或添加微信NovaDing1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 小红书号:4178589338 微博:@限速岛民 RSS订阅:anchor.fm 支持我们:afdian.com
姐姐嘛,就是表面浑不吝,内核搞纯爱 我说有些女人,你别装不知道 这期节目是去年年底录的。在这之前我总在上海,知了也总出差小一年的时间我们总是错过。那几天我刚从阿那亚刚回北京,所以我很放松,见到知了也真的好开心。我们在朝阳大悦城一层废弃的展览空间做贼录制的。有环境音,但同样很真实,这期节目也几乎没有剪辑,只剪掉了一些过度的噪声杂音。 当时录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们在想录有关“爱情”的选题,因为我们这一帮人在过去两年里反复地尝试又放弃,最后都是同样一句话“别别别了,咱整不了这个…” 那天赶着时间我们录了这期节目,但一直没有觉得合适放出来。三个月后和鸟哥收集了大家的答案,其实我们讨了个巧,也满足了自己做节目的乐趣。 至今,半年过去了,再翻回去听当时的这些“聊天记录”… 我意识到,对话中涉及到的所有当事人都有了再次翻天覆地的成长,和认知改变。同时,这些当事人间的关系,也有了巨变。 这种时差带给我的一种旁观体验让我兴致勃勃… 以后,还这样 👾👾 嘿嘿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近日,纽交所的母公司ICE以20亿美元投资入股了Polymarket。此后,ICE将向全球的金融机构转发Polymarket的数据。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加密应用又一次出圈并且反向影响传统应用的又一个典型。 Polymarket是Polygon也是整个加密生态最大的预测应用平台。在它上线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生态几乎都没有竞争者。只是进入这个周期,越来越多团队开始关注到预测赛道后才冒出了一批模仿者。但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模仿者和它的差距都相当大。 尽管如此,但我相信经过这次投资后,预测赛道会掀起一股更加猛烈的创业潮,更多模仿者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记得上一次看到关于Polymarket的新闻还是传言项目可能会发行代币,于是网上涌现出一大堆薅羊毛、撸空投的攻略。 可现在ICE入股后,媒体普遍认为上市的可能性大增,但还会不会发币则成了一个大问号。 在加密生态似乎目前还没有看到既上市又发币的项目。 当下有且仅有Coinbase这个案例值得观察。 Coinbase已经上市了,但前阵子又传出可能发行代币的消息。我好奇的是如果要这么做,那发行的代币和现在已经存在的股权之间是什么关系?代币的价值怎么评估?...... 回到ICE投资Polymarket的例子。 这个案例在我看来其意义远比微策略那类财库公司入局加密生态的意义要大得多。 财库公司入局加密生态主要看重和投资的是纯粹的加密资产,它们的投资一直非常有争议。但这次ICE的投资则截然不同。它投资的不是加密资产而是加密生态的应用。 我相信ICE看重的是Polymarket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这是加密生态中的应用凭借商业模式(自由现金流、营收、盈利等)来吸引传统投资者的又一优秀案例。 我相信这越来越会成为加密生态投资的主流。未来我们终究还是要理性地回归商业模式和企业营收-----------这一点加密生态的企业和任何其它领域的企业都一样。 从ICE的投资模式看,不管经过这个操作之后,Polymarket会不会发币,但大概率它都会上市。如果上市,这就又给加密生态营造了一个加密企业最终回归传统变现模式(股市)的案例。 而这很可能会在加密生态形成新的风潮--------尤其对那些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注重商业模式而非靠发币吸引用户的项目来说,它们需要的资源恐怕更多的还得来自传统的基金。而对传统基金来说,上市是它们更熟悉、更便捷的变现方式。 这股风潮有利也有弊。 利的是它可以促进更多项目真正关注商业模式和盈利;但弊则是对散户玩家来说,过去那种通过使用应用薅羊毛、撸空投的方式可能要渐渐式微了。未来散户要投资这类应用将不得不回到传统的股市或者在股币平台上购买这类公司的股票代币。 从某些角度来看,加密生态整体演进的趋势已经越来越像传统领域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周末的时候,一位很久不太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一条微信,问这段时间以来加密生态有没有什么好玩新鲜的项目。 我很遗憾地回复他,这个周期以来在加密生态中除了极少数赛道以外,我都没有发现什么新鲜的项目。 于是朋友感叹,很长一段时间了,他和他的小伙伴都觉得非常无聊,对其它市场(比如股市)不太敢碰,对迷因币又没多大兴趣,比特币、以太坊是一直持有,但此外还想找些其它有长期潜力、值得长拿的项目,却就是找不到了。 这也是我的同感。 现在就连我经常看的一些生态媒体报道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有时候连看的兴趣都相当寡淡。 这两天,我看了看messari上总结的今年以来的每个月比较重要的融资项目,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是被Hyperliquid带火的链上永续合约交易平台(Perp DEX); 第二类是和稳定币相关各种基础设施,比如L1、支付平台; 第三类是和RWA相关的各种代币化平台; 第四类是杂项,但基本也是以各种基础设施为主,比如数据上链。 这些项目一眼看过去就能发现它们鲜明的特点: - 没有什么创新,就是拿钱硬砸,希望能在赛道中卡位。 比如第一类项目中99%都是对着Hyperliquid照猫画虎刻出来的,看上去毫无新意。 这活生生就是要把一个赛道卷成红海的节奏。 - 项目团队几乎见不到草根了,要么背靠大玩家,要么就是从传统金融机构出来创业的。 最明显的就是稳定币相关的项目和各种RWA项目。 - 合规、与监管关系密切成了不少项目炫耀的“资本”。 这一点同样在稳定币和RWA项目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 原本我以为只会在某些地区才出现的伪区块链项目竟然在海外也流行起来了。 比如第四类项目中有个数据上链的项目,堂而皇之地表示它们用的是有许可的区块链(permissioned blockchain),然后用上了隐私技术把用户的数据保护上链。 看到这种项目我就奇怪:这类东西不用区块链不是一样的可以吗? 现在一些相对重视个人隐私保护的海外互联网巨头对数据就有了比较好的隐私保护,数据都是经过处理后才传输或者存储的。 这哪里需要什么区块链? 用一个分布式数据库不就行了? 就这种项目还有一些风投去投? 整整几十个最近几个月被热投的项目都是这类品种。既没有过往周期中那种“草根”创业的野蛮和活力,更没有加密赛道过往自带的那种去中心化本色。 我甚至怀念起过往周期中看到的一些“荒谬”项目。因为它够出位、够创新,所以才会给人荒谬的感觉。而往往伟大、颠覆的项目就是出自荒谬。 如果创业项目一眼看过去,所有人都懂它是干什么的,都知道它在模仿谁,这种创业项目能有多大的空间、多大的潜力? 这类项目无非就是拼谁的资源多,最后谁能把谁卷死,谁能熬到最后。 我还是更喜欢那些草根创业,开天辟地、真正的区块链创业项目。但可惜这样的项目在这个周期太少了。 现在的加密生态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独立于其它生态的一个新生态,倒是越来越像传统生态的一个细分赛道。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否关注其它投资领域,我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意无意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广泛报道黄金、白银的消息。 黄金这几年的走势像打了鸡血一样屡屡创出了新高,白银今年也突然发力一举突破了四十多年的新高。 看到它们如此彪悍的走势,我想起了关注贵金属的往事。 我是十多年前开始关注贵金属的。 当时关注贵金属,一方面是因为好奇,除了股市,其它领域我也想尝试一下;另一方面,当时的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恰好提供了四种贵金属的投资方式:金、银、铂、钯,我又有工行的账户,于是就顺便关注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好些年,我主要从kitco.com上了解这四个贵金属的信息和走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 - 干扰它们短期走势的因素实在太多,要判断它们短期的走势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 - 这些金属一旦确立趋势(牛市或者熊市),一般来说走势都比较久,而且幅度都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进行短线操作,我特别容易卖飞或者被套。 如果卖飞,那接下来几年就得眼巴巴地看着它疯涨,但左思右想却不敢上车;而一旦被套,那接下来几年就得眼巴巴地在那里站岗,又舍不得割肉。 这个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但与此同时,如果拉长角度,还是能看到很清晰的规律的: - 长线看,只要是在熊市中买入,黄金、白银一定会突破曾经的前高。 - 在2013年以后,铂金因为钯金在汽车工业中的替代作用价格开始越来越萎靡,这使得它相对于黄金的价值越来越被低估。但我有种感觉,这种远比黄金要稀有的贵金属会在未来大放异彩,价格一定不会永远那样萎靡下去。尽管当时的我不知道会是什么因素触发,也不知道是会在何时,但这种感觉很强烈。 于是,我换了一种操作方式,干脆来个彻底的长线,在2014年年底,最后一次在工行账户中买入了黄金、白银和铂金,从此彻底不管了。 (这里说明一下:后来工行不再提供铂金的买入操作,只提供持仓的平仓卖出操作。) 那以后,我也因为发现自己不太擅长深入研究贵金属,所以就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关注了,只是偶尔有机会才看看相关的新闻和信息。 时间一晃来到了今年年初。 当时黄金已经大热,我在视频号里时不时就能看到推送给我的视频,介绍深圳水贝的黄金市场。 我也是好奇,干脆就顺便去逛了一趟市场。记得当时是快过年的前几天,整个市场水泄不通,每个店铺都围满了人买金豆子、金块和金首饰。 但有一家店特别突兀,他专卖铂金。我上去看了看,服务员连忙拉着我介绍各种铂金饰品的价格,我当时一听,怎么换算起来铂金的价格比我2014年最后一次买的时候还要便宜? 然后我上网查了查,得到的信息是:铂金已经开始出现供需缺口,供开始小于需。 当时,相比黄金每盎司2000多美元的价格,铂金才900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时隔11年后又一次买入了铂金。 此后,一路看到的就是金、银、铂的飙涨。 黄金能在现在这个时候涨到4000多美元是我想象不到的。白银能在现在突破50美元更是我想象不到的。反倒是铂金涨到现在1600美元我觉得很正常。 这些贵金属在现在这个价位还会不会涨呢? 我估计可能还会,就像我过往的感受那样,贵金属一旦开启趋势,没那么快反转。 但是,它们未来会有多少来回的调整、最终还能涨多少、最终还能涨多久,就不是我能判断的了。所以我给不了我们读者任何投资的建议。 在现在这个价位,这三个金属我是肯定不会买的。 回想起这十多年的经历,我更加坚信一点: 这种长线操作同样适用于比特币、以太坊。它们的短线走势不太容易把握,但长线走势在我看来比黄金、白银更加清晰、明了。对这样的资产,还是能长线就尽量长线,忽略掉短线波动。 此外,我非常乐于看到黄金现在的猛涨,因为我相信比特币的市值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会超过黄金。黄金市值越高,比特币未来的市值就越惊人。 牢牢把握住未来这个大机会,不需要智商、不需要学历、不需要背景,只需要耐心和信心。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柬埔寨一个杀猪盘团伙12万个比特币被美国政府没收的事传遍了整个网络。很多人读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比特币还安全吗?”甚至认为“比特币完了”。 我好几位朋友问了我这个问题,文章下面的留言中也有读者提到了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吴说的文章《柬埔寨杀猪盘大佬的12万个比特币:如何被美国政府没收?》(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还是解释得比较清楚的。 如果把文章的内容提炼一下大体可以总结为: 他存放比特币的钱包私钥在生成的时候就是有明显漏洞的,这个漏洞的根源是随机数的随机性不强。亦或者钱包持有者在链下留下了一些关于私钥的信息被美国政府掌握。 如果是持有者自己泄露了信息那问题就是持有者本身而和私钥的安全性无关。 如果是私钥本身的安全性不足,那就是产生私钥的钱包软件存在问题:它的随机数随机性不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理论上,现在的计算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数都不是真正的随机数,而是伪随机数。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明了很多方法让这些数尽可能的接近真正的随机。 如果密钥的产生所使用的随机数实在是太“伪”了,这就会给攻击者留下明显的漏洞,猜出密钥是什么,从而盗取钱包中的币。 我以前在一家区块链公司工作的时候,公司的工程师有一次好玩使用特殊工具生成了一大堆包含吉祥数字的以太坊钱包地址,然后送给了好多同事。 像这样的钱包它的密钥就不是用接近真实随机数的“随机数”生成的,所以它的密钥就很不安全,很容易被攻破。 尽管如此,还是有好些同事真的往里面存一些以太坊,用它来转账。他们当然知道这些钱包不安全,但还是用它来转账。这么做纯粹就是图个乐,尤其是向圈外人炫耀。 还可以用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来说明私钥的随机性有多么重要。 我们都申请过电子邮箱。在申请邮箱时,我们都要求自己设定一个密码,通常很多邮箱都要求密码至少8位,并且要是大小写字母、特殊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设置密码,在一般情况下,位数越多,越不容易被攻破。 但有人就是不遵守这个规则,他偏偏把所有的位数都设为一个字母或者一个数字或者一个特殊字符,而且还无意中透露出自己设定密码的这个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想要攻破他的邮箱就易如反掌了。 如果读者中有较早进入这个生态的用户应该有这样的记忆: 早期的钱包在生成种子词(密钥)时会要求用户拿着鼠标在屏幕上随机的滚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用户的随机行为增加密钥的随机性。 现在很多钱包已经不再这么要求了,因为已经有了更好的体验和更好的取随机数的方法。 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使用的是大牌、老资格的钱包品牌,它们所生成的私钥还是比较安全的,普通用户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实际上对于技术派的玩家来说,甚至可以自己用物理方法生成随机性强的密钥,这就更可以放心了。 总之,这个案例仅仅只是个案,它反映的问题更多的不是比特币机制本身的安全问题,而是人为操作的问题或者钱包软件的问题。 总体上来说,比特币、以太坊乃至一般严格基于密码学生成的钱包仍然是安全的。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dLsYDPfi0P1bVEtIdOoDQ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经常有读者在文章末尾的留言中问: 当下的加密生态有什么好项目可以投资?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所以感受会千差万别。 刚好这两天看到深潮的一篇文章《Google与Visa都在布局,被低估的X402协议蕴藏着哪些投资机会》(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投资机会”很能反映我现在的想法和状况。 前段时间,我在文章里和大家分享过Google发布的关于AI Agents支付的协议。这个协议不仅在AI领域也在加密生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波热流的影响下,Coinbase趁势推出了X402协议。 这个协议其实并非Coinbase原创,而是HTTP标准中原本就有,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的支付协议。Coinbase最大的贡献是趁此机会完善了这个协议,让基于加密资产的支付完全填补了这个空白。 参与这个协议的除了Coinbase之外,还有其它鼎鼎大名的巨头,包括谷歌、亚马逊、Anthropic...... 就连支付巨头Visa也在该协议推出后不久旋即宣布将支持这个协议。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棒,于是深潮的文章便分门别类地罗列了这个大赛道中蕴藏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文章中所罗列的机会都是什么: 基础设施罗列了三个项目:Coinbase、Cloudflare、Visa 这三个项目都有在美股公开上市的股票。在这三个项目中,我都看过,但自认为稍微了解得比较深一点的只有Coinbase。 所以我自动就把Cloudflare和Visa给排除掉了。 而具体到Coinbase则又有新的问题:现在的美股中AI和加密赛道的股票我认为普遍估值都不低了,以Coinbase现在的这个价格对比它现在的营收以及对它未来可能的营收,我看不出这个价位的Coinbase股票有多大的吸引力,所以现在这个价位的Coinbase股票,我不会买。 接下来,文章罗列了加密生态的六个项目:@AEON_Community、@PayAINetwork、 @daydreamsagents、@GoKiteAI、@questflow和@peaq 大体上来说,这6个较密项目都偏向应用层。应用层的竞争未来一定是相当激烈的。目前已知的正在这个领域布局的巨头就有Circle、Stripe、Paypal,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巨头涌入这个赛道。所以这个6个项目是不是有非常特殊的优势,值得现在就投入需要很慎重的思考。 所以单从赛道上来说,它们总体上对我的吸引力就不是特别的大。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项目: @AEON_Community和@PayAINetwork没有发币。对还没有发币的项目,除非我特别喜欢,否则看过一眼后,如果没发现什么惊艳的点,我就会马上排除掉。 所以这两个项目我排除了。 @questflow没有发币,但是有一个发起并且支持的Virtual AI Agent @santavirtuals。@santavirtuals我早前买过一些,一直在观察。从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我现在不会再买,而且即使考虑再投资,我也不会买这个项目,而会考虑买入这个生态的总抓手Virtual。 @daydreamsagents发币了。我对它的考虑和@santavirtuals一样,不会再单买这个项目,即使买也会买生态项目。 所以这两个项目我也排除掉了。 @GoKiteAI是一个专为支付构建的一层区块链(L1),没有发币。@peaq是个一层区块链(L1),已经发币了。 我现在看到L1区块链的新项目,一种疲惫感就会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对这样的项目,我更愿意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它们上面能不能真正成长出生态,否则很容易又变成只有虚名没有实质的“空城”。 所以这两个项目我目前也没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这么算下来,文章中罗列的9个机会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是我现在愿意花钱买入的机会。 上面这些观点仅仅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不代表这些项目不好。 我分享的只是现在的我看到一大堆所谓的“机会”时内心真实的感受。 实际上单从赛道分析,这篇文章罗列的这些项目很完整地概括了当下的生态中和这个赛道密切相关的重要项目。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们对我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不仅支付赛道给我的是这个感受,很多其它细分赛道给我的也都是这种疲惫感。 所以看上去热闹非凡、林林总总的所谓“机会”最终落实下来,可圈可点的其实寥寥可数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参考链接: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28602.html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今天这一期tilda和克莱尔来讲一下NTLive版本的《初步举证》,NT版本的舞台设计,Jodie Comer从开头到结尾不同场景的转变和表现形式以及我们各自对结局的看法。我们想探讨法律剧到底应不应该给大家带来希望或者教会大家遇到同样的事情该如何化险为夷还是残酷展现最坏的一面才能让人深思社会的不公进而意识到司法系统转变的重要性
这一期聊一聊《不够善良的我们》里的Rebbeca,从细节出发走近看她的生活。 我们要怎样理解这样一个女性呢?遭受了太多的不理解与不公,要强独立,却好像不能够适应这样一个社会,规范与偏见始终存在。 她的放弃,她对世界的不理解,其实也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不理解,而是我们很多人的共同特性。 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Rebbeca,但其实细看她真的很好很好。 时间轴: 01:00 节目开始!外表与内心有反差的Rebbeca太招我喜欢了! 03:43 第一次出场时的Rebbeca是怎样不招人喜欢的? 04:50 Rebbeca不擅长拒绝和say no,导致她受到了很多的不公。 05:40 和很多人一样,何妈妈没有看到Rebbbeca的内在品质,只看到了她的外表。 07:50 Rebbeca为什么选择放弃与何妈妈的相处,不做任何争辩,和何瑞之分手? 09:35 非常唏嘘的事情是:Rebbeca太过于善良,以至于被利用,抛弃。 11:15 在都市行走的身影配上蔡健雅的音乐,展现她是那么孤单,和蛋糕店人员的争辩是真实存在的么?为什么选择放弃? 13:40 放弃爱情,去欧洲散心,也是一种对于自我选择的接受,选择总经理的理由。 15:00 再次见到何瑞之后的心理活动猜测:内疚与懊悔;对于大于的最初拒绝的理由,与最后接受的理由。 16:00 大于和Rebbeca的思维差异,Rebbeca深刻意识到了这种差异,却不想要改变大于。 17:41 Rebbeca痛苦的清醒着,选择离开,不给朋友们添麻烦。 18:34 不够理解世界的我们,与Rebbeca的共性。 19:24 独居生活的心酸瞬间 20:00 示弱和施压能够带来利益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位者自然会失去对自尊心的重视。 22:12 结尾部分。 剪辑:Rain 文案:Rain BGM:芬兰距离 - 蔡健雅 公众号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K6q-ydDV9ea7eMXP0_b1Ag 「二拾青年」是一档聚焦于当代青年问题,个人成长的播客节目。 讨论勇气与成长,平等与自由。想能为这个时代孤独的个体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于主播」 杨雨:INFJ,一名热爱电影的人,在破碎与悲观中重建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帮助到很多人,不断探索生命可能的人,沪飘第三年努力学习品牌建设中……
大家早上下午晚上好呀 这周是我们周年庆双更的第一周,这一期是常规的都市传说节目 有一说一我们也很久没有做都市传说节目了,主要是好的素材越来越难找了 这一期是关于几个著名鬼屋或者说是闹鬼建筑的都市传说 希望大家喜欢 祝好梦
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人为制造的权威和认同,为奢侈品镀金。让奢侈品成为最高价值属性的社交货币之一。 奢侈品的价值,往往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功能性。更多的体现在其象征意义上。奢侈品被视为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衣服一样,虽然实际上可能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但人们却愿意为它付出高昂的代价。 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很多时候是因为社会对这些品牌的认同和推崇,就像故事中的大臣和市民,他们选择相信衣服的存在是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被认为愚蠢。同样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往往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而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实用性。 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会购买那些没有实用性却蕴含了一串串文化符号的产品,在未来人类的社交,越来越依赖通过社交货币促成和实现。
也许AI智能时代能把你变成一个多才多艺的操盘手, 但是你一个人怎么打得过拥有多个操盘手的公司呢? 成功的模式再怎么复制也是需要人去实现,本质依然是人的竞争。 以一敌百,胜率几乎为0。 当然,平台的锦鲤除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