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E10 文化需要压舱石|从嘉德 × 故宫“达古今之宜”特展出发,与刘墨老师谈历史上的复古潮流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特展。展览以200多件宫廷艺术精品为线索,展现了清代的统治者、文化精英和工匠如何追溯数千年的华夏传统,对古代礼制与器物的系统整理,同时大胆融合当代的技艺与审美,所形成的一种“以古为新”的艺术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以古为新”不仅仅是清代的工艺风格,更是一以贯之的华夏文化精神。早在清朝之前,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与艺术家,始终在“复古”与“创新”之间寻求微妙的张力和平衡,在对传统的尊重中实现当代的创造。正是这种动态的继承,使华夏文明展现出高度的连续性与内在完整性,历久而不衰。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文化学者刘墨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复古意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何“寓古于新”,回应各个时代的诉求。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展期:2025年7月5日-10月8日) 本期嘉宾 刘墨:文史学者,书画家,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内容导航 03:17 从巫文化到礼文明:华夏由此孕育 清乾隆,高18.9厘米 长21厘米 宽10.8厘米,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尊做牺牛直立侧首状。牺牛凸眼,闭口,耳支棱,形体健硕,背上并排置长方筒一、圆筒二。主体以錾胎珐琅工艺制成,其间辅以掐丝技法,以模仿错金银效果。器身满施墨绿色珐琅,以闪耀的鎏金饰回旋涌动的云气纹,部分云纹加饰红色,使装饰更具层次感。背上长方筒正面做出方框,在宝蓝色珐琅地上鎏金“乾隆仿古”四字双行楷书款。(来源:张丽、吴倩,《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2:00 人们为何相信,遥远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 21:53 满清为何执意要复汉人的古? 28:50 复古与创新的悖论:两者是否可以兼得? * 中国人的审美把古与妍、质与文作为两条轨道。过于质朴会显得粗糙,过于文饰又会浮艳,所以要不断回到更古朴、更原始的境界。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是最好的,而是在古与今、新与旧之间寻得最完美的结合。哪怕是当代最先锋的艺术家,潮流过去后再看,依然是老东西能给人安慰和启示。 孙过庭《书谱》,纸本,纵26.5 厘米,横900.8 厘米 34:22 孔子是老古董还是改革先锋? 23:36 衣冠南渡:带走什么才是带走了华夏 * 永嘉南渡让中国文化轴线由东西转为南北。南方当时几乎是蛮荒之地,东晋朝廷初建时极不自信。谢尚在安徽和县找到传国玉玺和大批中原乐人、曲谱、礼器,把断裂的礼乐重新接上。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既比不上张芝、钟繇的古朴,却把新与旧结合得最好。所以在中国的文艺思想里面,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认为是最好的,而是在新和旧、古和今之间寻得一种最完美的结合,这个在中国文艺思想里面是比较重要的。 44:14 古文运动: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中打捞“道统” * 安史之乱后,唐朝秩序大乱,有道统意识的文人开始反思。从欧阳修开始,除了强调文章的风格古朴之外,不华丽、不浮躁,不夸张,中正、平和、畅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文章里面,他把文章和一个文人的风骨结合了起来。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 * 《集古录跋尾》是北宋欧阳修撰写的十卷本金石学著作,被视为中国较早、体系较完整的金石文字研究成果之一。书中收录的对象主要是周秦以来的钟鼎铭文、碑刻文字,兼及汉魏六朝以至唐宋的石刻遗文。书中既有对文字形体、书法风格的观察,也涉及器物形制、历史人物、史事考证等,是集考据、书法批评与文物记述于一体的金石学典范。《集古录跋尾》成书后即有庐陵刻本,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历代学人皆奉为金石研究的重要源头,对后世的金石著录、古文字学与书法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9:04 从文字到器物,宋人重新厘定华夏文明 * 宋代人特别喜欢去整理、去重新编纂,不管是文字还是器物,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系统,把它确立下来。宋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器物制度上重新厘定,比如重新界定礼器的规格、用途、摆放,这是把文化的秩序用实物固化下来。宋代的这种复古,它其实是一种对于文化的整理,不管是从古代思想,还是到古代的器物,文字,它都是一种认识古代中国的方式。在这种认识当中,它始终要强调正确性。通过确认、批判、分析、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 《博古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宋)王黼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博古图》编纂于北宋晚期,共三十卷,著录徽宗橱内府藏背铜器839件,分为20类。每器皆图绘器尼与铭文,兼记大小、容重般、并附以考释。书名或称《宣和博古图》,一说是因成书于宣和年间,一说是取名于藏器之所宣和殿。作为内府藏器著录,《博古图》汇聚宫廷珍品,体现皇家好尚,代表了北宋晚期金石学的最高水平,更成为传统青铜器著录的典范。该书宋刻本今已不存,后世历代皆有翻刻。此版本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是流行较广的版本。(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11:50 赵孟頫在山河破碎中看到重构书法史的契机 1:18:34明朝遗民如何守护华夏火种 * 明亡之后,大批遗民文人拒绝仕清,他们把对故国的忠诚寄托在诗文、书画、藏书上。像顾炎武、黄宗羲、全祖望这些人,他们一方面做学问,一方面在心里维持着一个文化的明朝。这种精神延续到了清初的考据学,他们用整理典籍、校勘文字的方式,维持文化的血脉。他们复古,其实是延续一种共识——只要我们还有共读的文本、共识的道理、共通的历史记忆,那我们这个文明就不会消亡。 1:23:53 乾隆的舞台:用世界万象彰显前所未有的权力 * 乾隆的收藏是舞台,他在上面展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从中原古物到西方钟表,从西洋画到南洋贡品,他都能纳入自己的体系。《石渠宝笈》不仅是收藏目录,也是乾隆文化权力的象征——他用著录和题跋把这些物品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乾隆用复古来掌握权力。另外一个方面,乾隆作为一个文人,也会站在审美的角度复古。 《石渠宝笈》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府朱格抄本(清)张照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内府书画收藏著录。按所贮殿堂分卷,如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等。清乾隆晚期至嘉庆朝,《石渠宝笈》成书已历数十年,其间内府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皇帝敕谕重加汇辑,又成续编、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是对清皇室书画收藏的整理成果,“既博且精,非前代诸谱循名著录者所可同日语也”,是书画鉴赏、研究的必读之作。(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37:14 文明是一艘忒修斯之船 * 忒修斯之船的比喻很适合解释中国文明——它在不断更换部件,但始终保有一条连续的航线。每一次更换部件,就是一次复古与创新的结合。当我们今天还在谈孔子、谈周礼、谈乾隆,其实就是在这艘船上——部件早已更新,但航向未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孙称、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特别支持:剧谈社

100分钟
1k+
3周前

E12 和 Memories.ai 创始人 Shawn 聊:如何给 AI 做一套“视觉海马体”?

海外独角兽

过去几年,AI 的巨大突破赋予了机器语言的力量,而下一个前沿在于赋予 AI 关于世界的记忆。当大模型只能分析短暂的视频内容时,一个根本性的鸿沟依然存在:虽然 AI 能够处理信息,但却无法真正地“记住” 信息。可如今 AI 的发展瓶颈已不再是“看见”,而是如何保留、索引并回忆来构成我们现实世界的视觉数据流。 我们认为,Memories.ai 正在构建一条不同的路径。这家公司成立于 2024 年,由前 Meta Reality Labs 的华人研究科学家沈俊潇(Shawn Shen)博士和周恩旻(Ben Zhou)联合创立,他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基础性的视觉记忆层,目标是成为所有 AI 的“海马体” 。 上个月,Memories.ai 推出了大型视觉记忆模型 LVMM,这不是单一的端到端模型,而是仿照人脑、通过工程化实现的视频记忆系统,能压缩、索引、查询无限量视频数据,让 AI 不止能看,更能真正记住和回忆。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 Memories.ai 创始人 Shawn。在 Shawn 看来,真正类人的记忆本质上是视觉的,而非文本的。他将结合自己的创业思考,和我们分享 LVMM 的构建理念、技术挑战,以及对 memory 的未来想象。 02:07 视频生成与视频理解的差异,创业公司选择视频理解与记忆的原因 03:55 文本记忆与视觉记忆的本质区别,现有 AI 记忆多为“上下文工程” 05:05 人类长期记忆的类型及与 AI 记忆机制的对应关系 08:43 视频是原始数据(raw data),需通过抽象压缩实现理解与检索 10:02 多模态代理(multimodal agents)将成为未来趋势,multimodal prompting 的重要性 11:43 LVMM(大型视觉记忆模型)的设计理念及人类记忆机制的模拟 15:03 LVMM 的关键模块:压缩层、索引、聚合、数据库服务 17:39 与 RAG 的区别:VRM(视觉检索模型)路径 19:06 记忆与理解的关系,长期看理解力有助于记忆力 21:16 应用场景 1:安防领域的实时检测与商业价值 23:12 应用场景 2:媒体与短剧制作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23:46 应用场景 3:视频营销与创意引擎,索引 TikTok 热门视频 24:29 视频营销中的网红达人发现与内容创意支持 >> 对谈 Pokee CEO 朱哲清:RL-native 的 Agent 系统应该长什么样?|Best Minds >> 专访 Luma AI 首席科学家:我们更相信多模态的 Scaling Law >> 专访月之暗面杨植麟:lossless long context is everything >> 专访 VideoPoet 作者:LLM 能带来真正的视觉智能 >> 专访 Pika Labs 创始人:探索视频生成的 GPT 时刻 Memories.ai: 是一家专注于长期视频语境理解和视觉记忆建模的 AI 初创公司,公司核心技术 Large Visual Memory Model 为 AI 构建类似人类的“视觉记忆层”,让 AI 能在海量视频数据中持续存储、理解、检索并建立关联记忆。与传统仅能处理短视频的系统不同,Memories.ai 的平台可分析高达 1000 万小时的视频内容,实现噪声压缩、索引、自然语言搜索、标签化和内容聚合等功能。 上下文腐败(context corruption):在大模型领域尤其是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下,指的是当模型处理超长上下文时,原本在上下文中已有的关键信息被逐渐稀释、扭曲或遗忘,导致模型在后续生成中对早期信息的引用不准确甚至错误。 LVMM( Large Visual Memory Model):是 Memories.ai 推出的核心技术系统,目的是为 AI 打造类人的视觉记忆能力,被称为所有 AI 的 “海马体”。但这个模型并非单一的端到端模型,而是一个受人脑记忆系统启发的复杂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工程化方式实现对无限量视频数据的压缩、索引、查询和记忆。 VRM(Visual Retrieval Model):是 Memories.ai 处理视觉记忆的关键模型,用于直接处理视频数据,包含视觉编码过程,需决定如何 “灌入” 数据。它与 RAG 工作路径不同,RAG 是重新组合上下文给大模型处理,而 VRM 对基础设施要求更高,在 LVMM 系统中通过对视频分词等处理,可以为后续聚合、检索等环节提供支持。

35分钟
99+
3周前

06.漫谈旅行文学:“我依然喜欢,带一本书踏上旅途”

文化1024

【本期介绍】 8月,时值暑期旅行的旺季,我们想聊一个十分应景的话题:旅行文学。 在中文语境中,旅行文学(travel literature)或旅行写作(travel writing),仍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你可能也会问: 什么书可以算是旅行文学? 旅行文学如何随着历史演进而动态发展? 当代最值得了解的旅行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在旅行越来越快速直接的今天,旅行写作及其代表的旅行精神,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本期,我们会分享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察、了解与感受。愿你对广阔世界永远怀有好奇与渴望,祝你旅途愉快! 我们在圣彼得堡的一栋混凝土大楼入住。这座城市有着宽阔的道路、破旧的无轨电车、颜色柔和的古典建筑、态度粗鲁的售票员,散发着一种既扣人心弦又充满敌意的感觉。它既丑陋又美丽,既令人生厌又引人入胜。我打定主意,再也不会来这儿了,但我回到赫尔辛基不久就买了一些俄语教材。——埃丽卡·法特兰《中亚行纪》 我曾驾驶我的飞机从内罗毕机场起飞过一千次,但每当机轮滑过陆地进入半空,我都能感觉到飞机的不确定与兴奋,就像是开始第一次冒险旅程。——柏瑞尔·马卡姆《夜航西飞》 【本期时间线】 话题一:我们看旅行文学 04:27 我们最早接触的类旅行文学及其非虚构性 12:53 欧美旅行文学发展线索:地理大发现、壮游与旅行写作的系统化 19:51 中国旅行文学历史脉络:不鼓励流动却自发兴起的文化传统 28:00 现当代欧美及中国旅行文学:主要人物、作品和奖项 34:13 旅行文学在经历与目的地上的稀缺性 38:37 为什么最好的旅行文学,往往来自最艰难的旅程? 42:25 专业的学科训练,拓展旅行写作的纵深和对文化的追问 44:10 旅行文学判断小测试 话题二:详聊两部作品 47:26 《中亚行纪》:人类学家的问题意识与幽默的语言风格 59:27 《夜航西飞》:殖民时代非洲的女性与未经驯服的野性美 话题三:时代与旅行精神 68:52 旅行信息分发的去中心化 71:37 旅行文本的目的:服务于身体 vs 服务于心灵 73:43 捍卫旅行中的个体体验 77:31 带一本书,是与打卡式旅行的无声抗衡,也是保留对世界的好奇心 83:56 建立自己的旅行坐标与审美体系 【本期聊到的作品】 长文章 * 韩少功《谁一手制造了“文科误国”论》 * 《避雷、打卡和疗愈,如何毁掉你的旅行?》(刀锋时间) 书籍 * [美]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 * 陶立夏《分开旅行》 * 郭子鹰《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理想国度》 * 陈宇欣《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 * 猫力《猫力乱步》 * 许知远《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 余秋雨《文化苦旅》 * 李娟《我的阿勒泰》 *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中亚行纪》 * [英] 柏瑞尔·马卡姆《夜航西飞》 * 蒋勋《吴哥之美》 * [匈牙利] 哲尔吉·康拉德《客居己乡》 *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 [法] 安德烈·纪德《窄门》 文献 * [清] 程庭《春帆纪程》 * [意]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 [土库曼斯坦] 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鲁赫纳玛》(灵魂之书) 电影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 * 《走出非洲》(1985) 旅行指南品牌 * 孤独星球 * Bradt, Moon, Rough 【本期旅行文学线索备忘录】 *注:本期播客梳理旅行文学发展脉络时(18:13-33:40),提到了大量文献、作品、人物与奖项名称,本部分整理成文字清单,以供查询。 欧美历史 * 地理大发现与航海日记:[英] 詹姆斯·库克《库克船长日记》、[法] 米歇尔·德·蒙田《航海日记》(Journal de voyage) * 18-19世纪英国旅行创作繁荣:[英]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英]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英] 查尔斯·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中国历史 * 先秦两汉:《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西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 魏晋南北朝:谢灵运、[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东晋] 法显《佛国记》 * 唐宋:[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唐] 柳宗元《永州八记》、[宋] 陆游《入蜀记》、[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明清:[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明] 张岱《陶庵梦忆》、[清] 袁枚《随园食单》 * 近现代: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郁达夫《屐痕处处》 欧美现当代 * 简·莫里斯(Jan Morris, 1926-2020):英国历史学家、旅行作家,代表作《世界》《欧洲五十年》《的里雅斯特》等。 * 保罗·索鲁(Paul Theroux, 1941-):美国旅行作家,被誉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代表作《在中国大地上》《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火车大巴扎》《美国深南之旅》等。 *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 1969-):汉名何伟,美国记者,代表作“当代中国的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奇石》等。 * 罗伯特·麦克法兰(Robert Macfarlane, 1976-):英国旅行作家,擅长自然写作,代表作《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深时之旅》等。 *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Edward Stanford Travel Writing Awards) 中国当代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编“远方译丛”系列,著有《从大都到上都》。 * 刘子超:旅行作家,代表作《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血与蜜之地》。 *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本期创作栏】 主播:Aiting、鸿茹 剪辑、文案、设计:Aiting 音乐: * 陈绮贞 - 下个星期去英国 * WILD - Summer 【重要通知】 我们的播客“文化1024”已经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豆瓣、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上线啦,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欢迎你在本期播客的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或通过下方邮箱与我们联系。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节目做得还不错的话,也希望你能多多转发、推荐,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节目! 你的支持,就是我们不断看更多资料、持续做好内容的动力。 听众反馈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90分钟
20k+
3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