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客 vol.080 - 对话阿超:在冲浪文化和商业中寻找平衡

大家好,欢迎回到「巴塔客」播客频道,我是老曾。 今天这期节目是我从海南万宁为大家带来。提到万宁,很多熟悉户外运动的朋友自然就联想到冲浪。那么这期节目主题就是关于冲浪,嘉宾是我的老朋友、中国冲浪OG之一,「沙卡冲浪俱乐部」、「Goofy Dog」以及「Tempo」 的主理人,同时也一直致力推广中国冲浪文化的阿超。 节目中,我们从阿超的青年时代开始聊起,作为一个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他是如何接触到海洋以及冲浪运动,进而发展出深厚情感和专业追求。又是怎样的想法让他决定从大学辍学,一头扎入到冲浪运动以及冲浪文化推广这条路上?在他的眼中国内冲浪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商业的潮起潮落又给中国冲浪运动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的对谈也触及他追求的冲浪生活方式以及冲浪文化,以及阿超是如何一直尝试在冲浪、做生意以及推广冲浪文化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00:00 中国冲浪文化与游泳的重要性 04:51 从大学生到冲浪商人:一个冲浪爱好者的历程 09:27 冲浪运动的早期发展与商业介入 14:51 沙卡冲浪店的起源与第一次见面 17:01 冲浪行业的独特魅力及水母风险 21:49 疫情期间冲浪运动及其行业的发展变化 25:39 中国冲浪运动的发展与文化沉淀 29:28 冲浪文化的演变与独特魅力 33:43 冲浪运动的文化、运动与商业交融 37:30 中国冲浪文化与电子音乐推广的跨界探索 46:49 冲浪对人生轨迹的重大影响

52分钟
99+
3个月前

EP24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坏?(互动赠书)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曾写道:“总的来说,我们赢得了这一局。”但是在回忆录的最后一卷《清算已毕》中,她幡然大悟:“我上当受骗了!” 二十世纪初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思潮与运动之后,女性的处境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我们当下依然在面临着怎样的性别问题?本期节目,学者戴潍娜携新书《学坏》亮相,与策展人祝羽捷、复旦大学教授马凌一起带我们解锁经典阅读新视角,洞察女性处境。 ps.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你的看法,我们将选取4位订阅者送上新书《学坏》一本。 “性别,作为一种解放力存在,作为一种方法论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和行动力存在。要真正建立女性文学传统,无疑是颠覆性的,它帮助我们思考并动摇这个世界建构的根基,质疑长期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彻底粉碎我们原有的故事版本,或者说,重写历史。” 【⏰进馆说啥】 01:50 书名为什么叫《学坏》? 03:42 “正常往往是被过度修饰过后的一种堕落。这个正常里有着最大的奴性和惯性,而那些所谓的不正常经常潜伏着某种天赋。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真正的认知革命,恰恰都是从这些不正常里来的。” 14:35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觉得这个人做的一些事情是出格的,或者是TA选择了跟别人不一样的那个生活方式是过分的,才有可能是真正进入了一个平等、多元、自由的一种生活的状态。” 16:21 现在这个时代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17:00 “在我们这个时代,女性主义被利用了。” 26:30 “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是温柔而坚定的。” 29:03 “很多女性主义跟商品、跟资本、跟一切带货夹杂在一起的时候,很难去分辨它究竟是在鼓励女性独立自信,还是让你去买它的产品,然后变成了一个附庸分子,或者说一个新的被奴役的状态。” 30:41 当下的创作环境及创作理念是否出现变化? 31:49 “如果纵观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大部分时候是男人在替代女人讲话。” 39:17 “近些年,明清时代的写过诗集的女性名字也重新被梳理出来了,大概有4000位,只不过我们大家不太知道而已。” 44:39 语言上有性别之分吗? 56:52 我们能做什么?“每个女性都应该为自己争夺坐主桌。” 01:03:27【读者提问】未来女性主义和婚姻制度该如何共存? 【🎤谁进馆说】 戴潍娜:诗人,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出版诗集《灵魂体操》《以万物为情人》《我的降落伞坏了》《面盾》等,戏剧作品《侵犯》《水泥玫瑰》,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主编翻译诗刊《光年》。荣获2017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2020剑桥徐志摩银柳叶青年诗歌奖。 祝羽捷:策展人、写作者、文化学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上海市作家协会成员。曾策划“一间自己的房间II”、“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柔者成承”、“雅努斯的界面”、“向海回归”等当代艺术展,为2021年阿尔勒影展提名艺术家奖展。著有《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羽来信》等畅销书。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malingcat昵称,长期活跃于豆瓣网,为《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南方阅读周刊》《澎湃》等撰写书评。出版有《共和与自由:美国近代新闻史研究》《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等专著,编有《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等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复旦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海蛇(主持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 【📚进馆看啥】 《学坏》(索书号:I267.1/4834-4) 诗人、学者戴潍娜的最新书评集《学坏》,袒露9种深入内心的感人阅读,从鲍勃•迪伦、普希金、乔伊斯、波伏瓦、泰戈尔等那些熠熠生辉的作家出发,揭开他们文字中迷人的冲突,展开他们作品中的秘密指向。她从波伏瓦的“精神谋杀案”,写到玛丽莲的“压抑的世界”,再到林奕含与伊藤诗织所面对的性别侵害,展现出她对女性处境与女性议题的思考。 【馆在哪里】 东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300号/合欢路300号 淮海路馆: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 【联系馆员】 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 微博:上海图书馆 小红书:上海图书馆 抖音:上海图书馆

69分钟
5k+
3个月前

Vol.26 Zipeng Zhu “不炫不闪不艳不丽的就不做”

这期我们和Dazzle Studio的主理人朱子蓬聊一聊他的成长经历和在纽约的工作生活。 朱子蓬是一名居住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家,设计师,美术指导,插画师,动画师。他想把每一天变成璀璨夺目的音乐剧。 ZIPENG ZHU is a Chinese-born artist, designer, art director, illustrator, and animator in New York City who wants to MAKE EVERYDAY A RAZZLE-DAZZLE MUSICAL. 他的客户包括 Apple、Adidas、Adobe、可口可乐、微软、Twitter、Netflix、《纽约时报》、Harry’s、Viacom、《纽约客》、Fox、Away、Animal Planet、CNN、MTV、Refinery29、Chobani 和三星。 本期嘉宾 Zipeng Zhu 朱子蓬 网站 https://dazzle.studio/ Instagram @zzdesign @dazzle.studio 本期内容 00:00:58 自我介绍 A razzle dazzle musical 00:09:58 刚去pentagram实习的噩梦:要背住快捷键 00:13:23 当年的SVA很像“荒岛大逃杀”,大家都是从绝望中“重生”。 00:15:56 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极限求职后,成功进入 Pentagram Paula Scher 组实习,开始了每日的工作 routine. 00:22:04 这么安静的工作环境?!原来是大家疯狂敲击键盘在chat上热聊。 00:30:55 Paula手下是一支非常强悍的娘子军。 00:33:13 毕业时刻极速且“蒙圈”地入职 Sagmeister & Walsh 00:39:45 什么?应届毕业大学生入职即Senior Designer? 00:41:09 入职一个月后和Stefan Sagmeister初见的场景,每天都好像在听TED Talk 00:50:44 想要离开公司创办Dazzle Studio的心路历程:从逐渐掌管整个公司的业务到突然决定离开的那一刻。 00:56:42 大家都是Youtube大学的在读生~ 01:01:57 COVID期间作品第一次登上Time Square的情景和缘由。 01:10:33 如何在创意的商业语境下保持自己独特的视觉设计风格? 01:11:15 那些有品位的颜色,咖啡色和灰色是我这辈子都不会用的颜色。 01:14:54 “Nike! Please! 来找我做设计好吗!” 01:16:34 当下作为“消防员”的工作日常和工作室的运行方法 01:24:20 还是要讲讲“人工智能”这四个字。 01:30:36 作为亚洲人,初到纽约至今关于身份认同的体感变化和经历那些micro aggression的时刻。 01:31:36 出租车司机听到自己吃的orange chicken不是正宗中餐而当场崩溃。 01:35:20 我不是一个“向外”看的人,我做的东西都是“向内”看的。 01:41:18 从母亲外婆姐姐到Paula Scher, Jessica Walsh, 和这些女性相处并受她们的影响,如何推动了你的个人成长 01:51:48 角色转换到SVA的讲师,有没有什么新的体验呢? 02:08:00 幽默感是设计师最重要品质. zipeng 绚丽的色彩房间 作品节选 主播 莉莉 大可 音乐 The Off-White Lotus by Ezra Lipp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小红书搜索“北海普利斯”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图文内容,也可以在Spotify、苹果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平台上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喜欢的话,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哦~ 谢谢大家! 敬礼

131分钟
99+
3个月前

美国故事消亡史:世界新拐点 重温AFI百年百大电影

1998年电影百年时,AFI美国电影机构曾经评选过”100部伟大的美国电影“。27年之后,无论美国还是世界,无论电影还是现实,都已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旭亮和大家一镜不剪地聊一下这个片单,试图从这些电影里面,琢磨当年的标准和价值观,对比一下与今天有多么遥远,思考美国已经部分或完全失去的文化精神和身份。 以下AI生成: 今天聊聊AFI在1998年制作的百年百部电影榜单,探讨美国文化变迁。从个人主义、边疆精神到多元化冲突,这些电影不仅反映美国历史,也体现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今时代变了,美国也变了,我们能从这些老电影中看到什么?又如何理解新时代的美国文化?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02:05 美国电影的文化多样性:解读迈克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清单 07:03 电影与文化:探究人生意义与内心真相的一百部经典影片 14:16 电影艺术中的个人主义与边疆精神:解读《绿野仙踪》和《阿拉伯的劳伦斯》 21:23 电影界的经典之作:重温斯皮尔伯格、卡普拉和好莱坞的杰作 28:33 电影与文化:美国公共权力、公民责任和探求真相的追求 35:39 权力垄断与人性疯狂:一部关于权力腐败的精准观察 42:52 电影故事中的浪漫之旅:探讨《三十六步》、《黄金年代》和《日瓦格医生》 49:59 电影库布里克的四十六式发条城:残酷与美好的交织之旅 57:07 《阿甘正传》与美国历史的紧密关联:一个保守主义精神的典范 01:04:16 美国文化中的拳击与UFC:勇士之间的肉体搏斗与观众的热情支持 01:11:25 科学偶像化的危害:弗兰肯斯坦式的警示与反思 01:18:34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奢侈品并非决定身份的唯一标准

85分钟
99+
3个月前

“特朗普关税风暴”,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 | 周末会客听

白宫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周三下午4点在玫瑰花园发表讲话,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关税。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表示,特朗普全面征收的关税将在周三宣布后立即生效。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实施,税率与范围将如何扰动全球市场?哪些国家首当其冲?哪些行业会受到影响?全球贸易何去何从?股市、汇市、大宗商品是否已消化风险?第一财经聚焦“关税风暴”,带您了解最新的事态动向、关注亚太市场表现、分析投资策略; 本期,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01:04 美国“对等关税”细节 10:56 美汽车关税落地,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暂未出现较大影响 13:31 是否将终结全球产业链布局东南亚步伐? 18:06 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计划能否实现? 21:43 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28:55 黄金走势出乎市场预料,引发资产保全思考,美元或反弹? 32:34 美国通胀、关税与原油需求 37:06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9:48 全球化新时代:效率为先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 本期主播:第一财经 尹凡 本期嘉宾: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詹宇波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周浩 第一财经记者 周艾琳 直播视频指路→直播丨直面“关税风暴” 直击“全球市场” 播客编辑:阿贵 监制:yoiyo 周末会客听,让我们在对谈中感受文字的魅力。还想听我们聊什么,欢迎评论区留言,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哦~

43分钟
19k+
3个月前

[EP29]Sean | 从Google到Thinkverse,打造数学AI为老师与学生实现双重赋能

大家好,欢迎收听「教育AI智造者」播客!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Thinkverse」的联合创始人Sean,深入剖析AI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Sean来自Google与字节跳动的工程与架构团队,有着丰富的大模型与数据处理经验。节目中,他分享了「Thinkverse」如何利用AI Tutor(家教)和AI Teaching Assistant(助教)两种角色,为师生分别提供个性化辅导与教学支持,不仅显著减轻了老师“改卷+备课”的负担,也为学生在练习时提供了及时且精细的反馈。 在深入探讨「Measure Growth Mode」功能时,Sean提到,他们通过课前、课后的小范围测验,为师生带来前后对比的显性效果,引导学生产生自信心的正向循环;同时也让老师获得更直观、可视化的数据反馈,一眼洞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他更进一步解释了他们在大语言模型的选择与微调(finetuning)与工作流建立上,如何平衡准确度、成本与产品迭代效率,并且强调了技术并非核心护城河,真正打动教师与学校的是“对教学场景的深度契合”。 如果你对如何用AI实现“个性化+高效”的数学教学感兴趣,或正思考通过数据可视化及AI教学工具让课堂“教”“学”兼优,那么这集内容会给你带来启示。无论你是正寻找自动化升级方案的学校管理者,还是想要提升课堂效率与学生参与度的一线教师,亦或是关注“下一波AI赋能教育”趋势的行业观察者,都能从本期分享中收获实用思考与鲜活案例,一同见证AI如何为数学学习打开更多可能性。 内容大纲 嘉宾与产品背景 * 个人经历:从Google到字节跳动再到「Thinkverse」的创业故事 * 公司产品定位:数学教学场景下的AI Tutor与AI Teaching Assistant 两大角色:AI Tutor & Teaching Assistant * 定义与差异:家教模式如何一对一答疑,助教模式又如何为教师提供批阅与数据分析 * 在教室(同步时空)与课后(异步时空)两大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核心功能:Measure Growth Mode * 课前测验与课后测验的闭环设计 * 如何通过“前后对比”来提升学生自信、增加老师对课堂成果的把握 *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为老师提供哪些精确指导 AI技术落地:模型选择与Prompt Engineering * 为什么大多数场景使用Prompt优于深度微调 * Pipeline工作流 vs. Agent智能体:在教育场景中如何保证稳定性与即时反馈 * 老师与教学专家加入题目设计与解题过程,把苏格拉底式的问答落实到AI对话 商业化策略:To B的路径 * 面向美国公校、学区合作的市场推广与落地难点 * 为什么“痛点最深”的学校反而更急需AI解决方案 * 与传统工具平台或竞品的差异化:迭代速度与长期价值 未来展望:平台化与教育变革 * 当AI在后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价值如何被进一步放大 * 数学教育之外的潜能:从图表到其他学科的可行性探讨 * 兼顾技术发展与教育初心,如何让AI真正赋能更多师生 需要详细文字稿的听众们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爱思考的伊伊子,输入“播客EP29",即可获得。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扫码加入相应的讨论群;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请大家在填写微信联系方式时,务必确认拼写是否完整和正确。我们遇见过好几次微信ID无法识别的情况~谢谢大家! --------------------相关词介绍------------------- AI Tutor(家教模式) 指在学生个体化练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实时答疑与步骤引导的AI角色。此模式常在学生独立作业或课后练习时使用,通过对学生提问的理解与互动式解答,帮助其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AI Teaching Assistant(助教模式) 面向教师或教学管理的AI支持系统,重点在于为老师批改作业、汇总学习数据、生成课堂报告等,简化琐碎操作环节。老师可基于此快速了解全班常见问题及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与班级整体学习成效。 Measure Growth(能力增长测量) 通过课前与课后各设置若干题目,小范围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并对比两次测验结果。此方法不仅让学生获得即时“进步感”,也给老师提供客观数据,以精准定位知识漏洞并针对性复习或辅导。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 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角色设定及上下文示例,引导大语言模型产出更符合教育场景需求的答案或反馈。其本质在于运用语言和背景信息,让模型在有限的调用下亦能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跑题或生成无效内容。 Pipeline工作流 指将AI功能拆分为若干可控步骤,每一步各有明确的输入与输出,最终串成整个解题或辅导过程。这种方式能保证在关键节点进行人工审核或固定逻辑处理,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一致性,适合K12数学等对准确度要求高的场景。 Agent智能体 一种能执行持续多轮对话及内在“自我规划”的AI系统。它可先观测环境,再进行内部推理与分解任务,并调用外部工具完成复杂操作。虽然灵活性高,但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课堂场景中,可能出现响应延迟与教学目标偏移的问题。 To B(企业/机构级)合作 一种商业化模式,主要面向学校、学区或培训机构等进行批量采购或大型部署。此模式通常需求明确、客单价高,但拓展周期较长,需要与教育行政部门或校方管理层多方协调,是教育AI公司实现规模化的重要路径。 苏格拉底式问答(Socratic Method) 一种追问式教学策略,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引导与反问,让学生亲自推理出正确步骤或结论。在AI辅助下,可以让模型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习者对数学解题过程的理解深度与批判思维。

55分钟
99+
3个月前

88:《007》邦德的终章,还是亚马逊的序幕?

【本期简介】 2025年初, 亚马逊米高梅电影公司(Amazon MGM Studios)正式接管了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也就是《007》电影的)的创意控制权。意味着《007》电影的制片人芭芭拉·布洛柯里(Barbara Broccoli)和迈克尔·G·威尔森(Michael G. Wilson),终于放弃了他们一直掌控的“祖传资产”。虽然这个交易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开,很多媒体猜测亚马逊必定会开出一张天文数字的支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007》电影的市场生命力何在?为何Barbara和Michael在坚守这么多年之后,终于放手这个系列的控制权?亚马逊收购了《007》电影的创意权之后会有什么新的动向?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内容! 【时间轴】 04:40 《007》电影系列为何有如此长的生命力呢? 07:15 为何Barbara和Michael在坚守这么多年之后,终于放手这个系列的控制权? 21:18 亚马逊 从“临时工”到“话事人”的转变,预示着传统好莱坞创作型家族的影响力式微,他们所代表的“制片人中心制”正被另一种以资本整合、内容资产打包为核心逻辑的科技巨头模式所取代。 25:02 亚马逊在收购了007电影的创意权后可能会有什么打算? 【关于我们】 英语里有一句俚语,“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柠檬变成柠檬水)”,大家都知道柠檬酸性极高,没有办法单独食用,但是如果你变换一个方式,用柠檬做成柠檬水的话,一下子就成了老少皆宜喜欢的清新饮料。在千变万化的商业世界里,“柠檬变成柠檬水”是指企业是否有能力把商业挑战转换成商业的机会。 在《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品牌专家俞骅与Poy Zhong以播客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立足北美,与大家一起解读和理解当下的商业现象,聚焦分享如何将挑战变成机遇,让柠檬变成柠檬水! 柠檬变成柠檬水播客自从2022年1月开始以来,现在已经被“Listen Notes”名列为全球Top 1%最受欢迎播客节目。 【关于主播】 俞骅 * 加拿大著名战略咨询公司Level 5 Strategy Managing Partner * 2023年被Women We Admire评选为Top 50 Women Leaders in Toronto. Poy Zhong * 金融服务/品牌营销的斜杠青年,在品牌营销一线经验超过10年 * MyGalaxy Financial Inc.加拿大星河财富 创始人 【收听方式】 国内的听众朋友们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收听。北美与其他地区的听众,可以通过苹果播客,YouTube,Spotify,iHeart Radio,Amazon Music等收听。 【柠檬社区】 * 微信听友群:欢迎添加两位主持人下方的微信号,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 * 领英听众社区:欢迎点击链接 www.linkedin.com,加入领英“柠檬变成柠檬水”community。 【内容延伸】 您可以在小红书平台阅读由骅与Poy创作的其他精彩内容。 * 俞骅:在小红书上搜寻“骅的树洞” * Poy:在小红书上搜寻“Poy说财税” 【联系我们】 俞骅: * 微信:reelstone * 领英:www.linkedin.com Poy Zhong: * 微信:Hello_Poy * 领英:www.linkedin.com 【其他信息】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小红书:柠檬变成柠檬水www.xiaohongshu.com 脸书:www.facebook.com 领英:www.linkedin.com

35分钟
99+
3个月前

2025-04-05 | Anthropic :模型推理过程并不忠实地反映它们的真实思考

探险考古学家的图像生成之谜 [探险考古学家配图] 随着 GPT 图像生成模型的更新,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趋势:将一切图像「吉卜力化」。这种趋势引发了关于版权和 AI 创意能力的热烈讨论。大量用户通过 OpenAI 的平台,将经典角色和场景转化为风格化的艺术作品,但这也揭示了 AI 生成内容背后的潜在版权争议和原创性缺失的问题。 原文链接: An image of an archeologist adventurer who wears a hat and uses a bullwhip HN 链接: Hacker News Anime.js v4:动画新境界 [Anime.js v4 配图] Anime.js v4 的发布为网页动画带来了全新的革命性体验。拥有强大的 API 和丰富的功能,该库让开发者能够在网页上实现流畅的互动动画不同开发者,利用其最新的功能发表了高度评价。这些更新不仅提升了动画效果的流畅度,还为互动设计师和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多创作的自由。 原文链接:AnimeJs v4 Is Here HN 链接: Hacker News Discussion AI 变革的 2027: 超越工业革命的可能性 [AI 2027] 在《AI 2027》一书中,作者们通过趋势外推、战争游戏、专家反馈及 OpenAI 的经验,绘制了超人工智能可能对未来十年产生的影响蓝图。对未来的预测通常让人感到模糊不清,该内容力求具体而量化地描述 AI 发展多个可能结局,力图引发深层次讨论,以便于我们能够朝积极的未来方向前行。 原文链接: AI 2027 HN 链接: Hacker News - AI 2027 经典的 IBM ThinkPad:超越时代的坚韧设计 在众多现代笔记本中,这台拥有 17 年历史的 ThinkPad 凭借其独特的可维护设计,继续受到使用者的青睐。即便硬件老旧,但其模块化设计使得更换和升级配件变得简单,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这种设计哲学使得经典的 ThinkPad 在面对系统更新及硬件过时时仍能屹立不倒。 文章链接: Why I Maintain a 17 Year Old ThinkPad HN 链接: Hacker News Comments 深度解析:自然语言编程的愚昧性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自然语言编程常常被视为一种理想境界,然而在 Dijkstra 的经典论述中,他指出,仅仅依靠自然语言与机器沟通,不仅会增加机器的复杂性,还可能带来更多问题。评论中,许多开发者也质疑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认为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局限。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重温历史,更能反思编程语言的发展方向和选择的正确性。 原文链接: Dijkstra On the foolishness of "natural language programming" HN 链接: Hacker News Discussion 无尽的无聊在科技时代蔓延 [Bored of it · Paul Robert Lloyd] 这是一个关注现代社会技术过度依赖的引人深思的博客文章。作者 Paul Robert Lloyd 在其文章《Bored of It》中从个人角度表达了对技术泛滥的厌倦。这种泛滥并未给生活增添实质性意义,反而让社会承担了巨大的资源负担。评论部分读者不仅对技术支配人性的现状表示担忧,还分享了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中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的看法。 原文链接: Bored of It HN 链接: news.ycombinator.com AI 逻辑模型难言其“真实所思”?探索推理与表达的鸿沟 [Reasoning models don't always say what they think] 在近日的研究中,Anthropic 探讨了逻辑模型是否真的如其表达般“思考”。一些评论者认为,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严谨性欠佳,模型输出的言辞只是为了优化RLHF 和贴近训练数据,而非真正反映其内部概念。这项研究引发了关于逻辑模型是否应该展示其“工作过程”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这仅仅是在提供额外的合成上下文。 原文链接: Reasoning models don't always say what they think HN 链接: news.ycombinator.com 微软源代码首次揭晓:探索50年技术演进背后的秘密 [Microsoft original source code]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近日在个人博客上发布了微软最初的源代码,掀起了一波怀旧热潮。这段代码不仅展现了微软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让我们窥探到编程世界的起始。许多开发者在评论中指出,这些代码及其注释揭示了无数有趣的技术细节和历史背景,对理解软件开发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文章链接:Microsoft’s original source code HN链接: news.ycombinator.com 人工智能引发 OSINT 批判性思维的缓慢崩塌 [配图] 在开源情报 (OSINT) 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批判性思维正面临慢慢的稀释。许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在使用生成性人工智能工具来处理信息时,逐渐把判断和批判任务更多地交给了这些机器。然而,这种过度依赖 AI 的现象导致了分析准确性的下降和研究的表面化,引发了针对 OSINT 工作流程的潜在风险警示。 文章链接: The slow collaps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OSINT due to AI HN 链接: Hacker News 超级工程化的锚点链接解决方案:复杂到优雅 [Overengineered Anchor Links] 当我们谈论超级工程化的锚点链接时,简单的 “点击一下,滚动到标题” 变得异常复杂。虽然这种方式解决了部分用户体验问题,但也引发了关于其必要性的激烈讨论。许多评论者对这种复杂设计感到困惑,认为这种“过度”的设计可能削弱了简约的重要性,但也有人欣赏其技术上的精致。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各种解决这种”激活锚点问题”的方法,并引发了开发者的广泛讨论。 文章链接: Overengineered Anchor Links HN 链接: HN Discussion

12分钟
99+
3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