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过了45岁的中年男人,虽然我觉得自己很与时俱进了,但还是常常有一种感觉,我们所熟知的语言,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很多都搞不懂了。尤其是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包括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新词层出,旧词迅速迭代,有时听他们聊天,感觉就像在破译一套加密电报。
让我举一个你应该没遇到的一个例子,当听到“unalive”这个词时,你什么反应?
初次见到它时,我作为一个母语是中文的英语学习者,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式英语”错误吗?我们学英语时,都知道用un-或dis-前缀来表示否定,但具体用哪个,词典里都有规矩。把“alive”变成“unalive”,听起来就像一个刚学英语的人,凭着直觉造出来的一个不规范的词。
然而,在我深入学习了语言学家 Adam Aleksic 的新作《Algospeak》后,我才知道这个词语在国外网上有多流行,更明白了一个说法:正是这种在词典规范上“错误”的用法,恰恰是它能够在这个时代大获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词巧妙地利用了人类的智慧与算法的呆板之间的空隙。我们的大脑能轻易解析 un- + alive = “不活了”的逻辑,但对于一个依赖关键词黑名单来执行命令的算法来说,“unalive”只是一个无意义的陌生字符组合。这正是“算法语言”(Algospeak)得以诞生的基础:我们需要一个算法不认识,但人类凭借语言直觉就能瞬间理解的词,来表达一个我们都懂的含义。
Aleksic告诉我们,这个词的诞生,源于平台算法对敏感内容的无情压制,而这一套严苛的审核模式,最早正是来自于我们的TikTok。这本书,就像一张引人入胜的地图,带我们探索了这个由算法塑造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