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诊
定义:望诊为四诊之首,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全身包括望神、色、形、态,望局部包括望头面、无关、颈项、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苔、舌质等,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儿科还有望食指络脉的专门诊法
1.望神
<1>基本概念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广义之神指“神气”,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指“神志”,是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神的产生源于先天之精,同时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健旺的神气状态。神的产生和人体精气、脏腑功能、形体的关系密切,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对脏腑功能活动表征的观察、对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状态的审查,是对神气和神志的综合观察判断。
<2>望神的重点位置
两目:①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②目系通于脑,其活动直接受心神支配
面色:心藏神,其华在面,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能反映心神健旺与否
神情: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体态:形体强弱胖瘦、动态是否自如,与脏腑精气盛衰密切相关
<3>神的表现分类
得神(有神):精气充盛、身体健康,或病浅轻、正气未伤。两目灵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晰、表情自然;面色红润、含蓄不露;肌肉不削、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对答如常;饮食如常
少神(神气不足):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有所减退,常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或素体虚弱者。两目晦滞、目光法神;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面色少华、色单不荣;肌肉松软、动作迟缓;声低懒言;食欲减退
失神(无神):正气已伤,久病虚弱,或邪实神乱者(邪陷心包、肝风挟痰等)。两目晦暗、瞳神呆滞;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无华、晦暗暴露;形体羸瘦、反应迟钝;言语失伦、低微断续;毫无食欲
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原本目光晦暗,突然浮光暴露;本以神昏,突然神识似清;本为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久病卧床,忽思活动;本不言语,突然言语不休;久不能食,突然索食。
神乱:神志意识错乱失常,多见于脏躁、痴呆、癫狂、癫痫等患者。
<4>望神的注意点
以神会神:重视对患者神气盛衰的第一直觉印象,因为患者神的表现往往在无意时表露最真
神形相参:望神是对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整体把握,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但也有可能出现神形表现不一。久病形羸但神志清醒,也属于失神;新病神昏,虽形体丰满,但并非佳兆
审慎真假:“假神”中,突然、局部的好转假象与整体恶化不符合;而重病患者治疗后多表现为逐渐好转,与全身状态的改善一致
明辨得失:失神和神乱的临床意义不同,失神常见于全身性疾病的危重阶段、脏腑功能严重衰败;但神乱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缓解时无神乱现象,是疾病某一阶段心神受扰的表现
2.望色
关于病色、善/恶色等内容在《素问·五脏生成论》中也有所提及
<1>基本概念
望色:观察人体皮肤色泽、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重点在面部皮肤色泽
望色原理:面部色泽由气血上荣于面而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特别是多其多血的胃经分布于面,所以脏腑虚实、气血盛衰,可通过面部色泽变化而反映出来。
面部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属五脏,五脏之气外发,则五脏之色隐现于皮肤,当脏腑有病则显露相应异常颜色
皮肤光泽:人体皮肤随着精气充养而有光泽。面色荣润光泽,脏腑精气未衰,无病或病轻;面色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病重。
《黄帝内经》中论述了四种情况:有华无病、无华将病、有华主生(善色)、无华病危(恶色)
面部脏腑分候:面部一定区域与某一脏腑存在相关性,《灵枢·五色》分法多用于内伤杂病,《素问·刺热》分法多用于内伤杂病
《灵枢·五色》分法:额部属首面、眉心上部属咽喉、眉心属肺、鼻根属心、鼻柱属肝、鼻柱旁属胆、鼻尖属脾、鼻翼旁属小肠、鼻翼属胃、颧骨下方属大肠、两颊属肾、人中属膀胱和子处
《素问·刺热》分法:额部属心、鼻部属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颏部属肾
<2>常色
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颜色。我国正常人常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胃气充足、精气内涵的表现,但由于体质、季节、气候等影响,个体面色存在一定差异,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两部分。
主色:个人生来就有,一生基本不变的颜色,属于个体肤色特征,多由于种族、禀赋影响,导致个体肤色有五色差异。”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
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如四时之色
<3>病色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线路的色泽,分为善色和恶色
善色(气至):某种面色异常地显露于外,但五色光明润泽,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预后较好。如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气不至):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预后不良。如青如草兹、赤如虾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始。
<5>望色十法:根据面部皮肤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种变化,来分析病变性质、部位及其转归的方法,见于汪宏的《望诊遵经》,理论基础最早见于《灵枢·五色》 浮沉分表里:浮是面色浮显于皮肤多主表证,沉是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多主里证 清浊审阴阳:清是面色清明多主阳证,浊是面色浊暗多主阴证 微甚别虚实:微是面色浅淡多主虚证,甚是面色深浓多主实证 散抟辨新久:散是面色疏散多主新病,或病邪将解;抟是面色壅滞聚结多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泽夭测成败:泽是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夭是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治
<6>望色的注意事项 1.气候因素:天热面色稍赤,天寒面色稍微白或稍青 2.昼夜因素:昼则卫气行于表,面色更显光滑。夜晚卫气循于内,面色略沉暗 3.情绪因素:喜悦时神气外扬,面色稍赤;抑郁时肝气不舒,面色稍青;思虑时,脾气结滞,面色稍黄 4.饮食因素:饱食后胃气充盈,面色稍红而光泽;过饥时,胃气稍减,面色稍淡而少华;饮酒后,脉络扩张,易见面红目赤 5.注意色脉互参:通常情况疾病表现的色、脉、症大多是一致的,但病情复杂时需要色、脉、症互参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6.病色生克顺逆:前人根据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关系,提出面色为某脏腑的相生之色为顺,病情较轻易治;面色为某脏腑的相克之色为逆,病情较重难治。但实际运用不能机械套用,还要四诊合参。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