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85分钟
播放:
103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性格陷阱——童年阴影如何塑造你的性格缺陷
核心概念:什么是性格陷阱(图式)?
性格陷阱,也称为“图式”(schema),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关于自我和世界的“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这些信念是自我认知的核心,即使它们带来伤害,我们也倾向于固守不变,因为它们提供了“可预期感和确信感”,让人感到“宽慰和熟悉”。
- 起源与形成:
- “包括情感剥夺在内的11种性格缺陷起源于童年,并会伴随人的一生。”
- 它们是儿童本能地用来“保护自己、对抗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的模式,因此在童年时具有“适应性价值”。
- 一旦成年,脱离了童年环境,这些模式就“不再是适应性、保护性的,反而成为自我伤害的源头。”
- 改变性格陷阱异常困难,因为它们已“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了”,人们倾向于选择“熟悉的痛苦和未知的恐惧之间”的前者。
- 性格陷阱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质”(天生的情绪构成和反应模式)以及“环境”的影响,如“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的缺失。
- 识别信号:
- 患者常说“我一直都这样,一直都有这问题”,觉得自己是“天生的”。
- 患者“似乎没有能力去完成治疗师所布置的任务”,有“卡住了”的感觉,既想改变又抗拒改变。
- 患者“似乎意识不到自己给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对自我伤害行为缺乏觉察。
- 成年后,人们会“设法创造出与童年时的痛苦经历相似的情形”,性格陷阱就是重建这些行为模式的方式。
- 性格陷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我们所熟知的。虽然它令人痛苦,但也让人感到舒服和熟悉,因此它非常难被改变。”
主要性格陷阱类型及其表现
来源中详细介绍了多种性格陷阱,每种都源于特定的童年经历并影响着成年后的生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和工作中。
- 情感剥夺陷阱(Emotional Deprivation)
- 体验: 感到“空虚,一种情感失联的状态”,不明白爱是什么,觉得“永远也不会得到我想要的爱”。
- 起源: “由于特定母性行为的缺失而导致的”,即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照顾、共情和保护”。
- 表现: 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被情感冷漠疏离、不愿付出的人所吸引,或者他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冷漠疏离、不愿付出的人”。常常感到“无人理解、无人关爱”。可能“对人际关系要求很高”,感到“无论别人给予你多少,感觉好像永远不够”。
- 应对方式:
- 反击型(如杰德): 表现为“愤怒和需索过多”,觉得“无论从一个女人那里得到多少照顾,他都觉得自己需求没有被满足”。
- 屈从型(如伊丽莎白): 对情感冷漠高度敏感,但对自己的需求保持沉默,甚至选择“满足他人需求的工作”来弥补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
- 与权利错觉关联: 部分情感剥夺者通过“在其他更肤浅的需求方面大幅度地提升标准”来克制被剥夺感,形成自恋。
- 社交孤立陷阱(Social Isolation)
- 体验: 觉得“与周围格格不入”,“孤立于全世界”,童年时被排斥,成年后依然通过“逃避社交”来维护此陷阱。
- 起源:
- “由于有明显的缺陷(例如外表、身高、结巴),你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并因此被人嘲笑、排斥或羞辱。”
- “你的家庭与邻居和身边其他人有明显差异。”
- “你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即使是在家里,也觉得自己和兄弟姐妹不同。”
- 与依赖陷阱和屈从陷阱相关,父母阻碍个性发展导致“被动感”,觉得自己“无话可说”。
- 表现: 在亲密熟悉的人面前表现自如,但在群体场合会“焦虑和疏离”。可能极易患上“各种心身问题”。
- 应对方式:
- 屈从: 扭曲认知以强化陷阱,如亚当“只看到差异而非相似之处”,自我隔离。
- 逃避: 避免社交、聚会,拒绝承认问题,以避免负面情绪。
- 反击/过度补偿: “无休止地鞭策自己实现对自己来说很高的目标”,用成就或财富来打动人,隐藏真实的自己,但这种“炫耀是装出来的”。
- 依赖陷阱(Dependence)
- 体验: 感到“我自己做不到”,“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害怕改变,对新情境不自信。
- 起源: 父母没有提供“安全的港湾”或“妨碍孩子独立性形成的家长”,如“过度保护”或“保护不足”。过度保护的父母通常“非常有爱,温柔亲切”,但“往往也是恐惧的、紧张的、焦虑的”。
- 表现: 倾向于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从而“无法培养自己的胜任感”,夸大无能。
- 与愤怒关联: 常常“容忍别人虐待、压抑自己或剥夺自己的权利”,导致内心积压愤怒,但不敢公开表达。部分人有“依赖权利感”,通过“生闷气、表现得暴躁易怒或明显的气愤”来惩罚不满足需求的人。
- 与焦虑关联: 极度焦虑,可能伴有“惊恐发作和公共场所恐惧症”,对生活中的变化不知所措。
- 反向依赖: 一种过度补偿,将“全部精力投入取得较高的成就和实现完全绝对的独立上”,拒绝寻求帮助,即使内心焦虑。
- 脆弱陷阱(Vulnerability)
- 体验: 感到“灾难即将降临”,害怕疾病、失控或精神崩溃。
- 起源:
- “父母觉得脆弱,你从他们身上学着也觉得脆弱。”
- “家长的过度保护”,传递“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的信息。
- 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情感剥夺,或者抛弃”,侵犯了基本安全感。
- 表现: 对可能致病的事物“过度警觉”,“灾难式思维”是核心,会将任何内在感觉赋予“灾难式的诠释”。
- 影响: 倾向于选择“可以照顾你的人”作为伴侣,以屈从于陷阱;生活被恐惧所困,限制了社交和追求满足。
- 自我缺陷陷阱(Self-Defectiveness)
- 体验: 觉得自己“先天有缺陷”,“别人越了解你,就越不会爱你”。
- 起源: 通常与不信任和虐待、失败陷阱等并发,儿童“总是会因为被虐待而自责”,或“挑剔的父母的想法内化”导致自我批判。
- 表现: “自尊受创会导致羞耻感”,内心充满自我贬损的想法,觉得“自己是个卑劣恶心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脆弱”,容易受伤,不保护自己。
- 应对方式:
- 屈从: 艾莉森的例子,不断寻求马修的肯定,黏人,害怕独处。
- 反击/过度补偿: 艾略特的例子,表现得“自命不凡,有一种优越感”,“刀枪不入”,隐藏真实的自我以避免被批评。
- 失败陷阱(Failure)
- 体验: 觉得“自己如此失败”,感到沮丧和羞愧。
- 起源: “被家人或朋友批判、羞辱、比较或打击”,导致“对自己的羞耻感”。
- 表现: “倾向于责备(他人)”,但内心深处是自我怀疑。可能逃避工作、学校任务、升职等,导致能力欠缺。
- 应对方式: “逃避”,认为失败是天生的,而非逃避的后果。
- 屈从陷阱(Subjugation)
- 体验: 为了“取悦他人或满足他们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甚至你允许他人控制自己”。
- 起源: 童年时“身边的某个人(通常是家长)一直要求你无条件地服从”。
- 表现: 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跟那些强势、控制欲强的人交往,对他们俯首帖耳”,或选择需求极多却无法回应的人。长期不争取自己的愿望,导致“一个几乎不曾被满足过的人生”。
- 与愤怒关联: 积压的愤怒可能以“猛烈而突然的暴怒发作”的形式爆发,或通过“消极抵抗的方式”间接表达(如拖延、迟到)。
- 反抗者: “专制跋扈、控制欲强”,对某些人屈从,对另一些人发泄。
- 苛刻标准陷阱(Unrelenting Standards)
- 体验: “无休止地鞭策自己实现对自己来说很高的目标”,过度在意“地位、金钱、成就、美貌、秩序、认可”。
- 起源: “从小就被要求做到最好,只要没能做到最好就等同于失败,而你认识到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够好。”
- 表现: 牺牲“幸福、快乐、健康、成就感、良好的亲密关系”,并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别人。
- 权利错觉陷阱(Entitlement)
- 体验: 感到“自己是特别的”,“可以立马做到、说出,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不考虑他人感受和实际可行性。
- 起源: 父母“过分宠你,或者过度宽容”,“没有适当地管理你”,“从未学会互相回馈的原则”。也可能因父母情感冷漠、批判贬低而产生,作为一种补偿。
- 表现: “在自我约束方面存在问题”,倾向于“责备(他人)”。
- 类型:
- 娇惯型权利错觉: 父母“娇惯和宠溺的、自由放任的、宽容的环境中长大”,缺乏限制。
- 冲动型权利错觉: 父母没有教会“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控制冲动”。
- 反击/过度补偿型: 对其他性格陷阱(如自我缺陷、情感剥夺、社交孤立)的反击,过度害怕再次被剥夺,导致高要求、自恋和控制欲强。
- 特点: “多数有权利错觉的患者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而感到痛苦”,因此“绝少想要改变”,通常不阅读自助书籍或抗拒治疗。
改变的哲学与策略
来源强调改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刻意的、全方位的、持续的努力”。
- 七个基本假设:
- 每个人都有“想要快乐和成功的一面”,改变意味着“重新唤醒这一面”。
- 存在一些基本的“需求”:与他人交往和联结、独立自主、自我感觉受欢迎/有能力/有价值/成功、表达自我需求和维护权利、拥有愉悦/乐趣/创造性、帮助他人/关心和爱。
- 人们可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核心模式是极度困难的”。
- 存在“强烈的抵制核心改变的倾向”,如果不刻意努力,基本不会改变。
- 大多数人有“回避痛苦的强烈愿望”,这是改变的最大障碍之一。必须“愿意直面痛苦的回忆”和可怕情境。
- “治疗师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进行“有限的童年再抚育”。
- 改变发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层面。
- 改变策略:
- 给自己一个愿景: 厘清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程度、自尊感和与世界联结的方式。
- 用意象法连接童年经历: 回忆童年影像,感受当时的情绪,让成年后的自己“带入到影像中,安慰那个恐惧的孩子”。例如,“在意象场景中,让自己停下无助的感受。回击施虐者。”
- 反驳性格陷阱的证据: 审视支持性格陷阱的信念是否真实,质疑它们是否仅符合童年时的自己。
- 停止屈从、逃避和反击行为: 意识到这些应对方式是在强化性格陷阱,并主动停止。
- 写信给施虐者或挑剔的父母: “发泄对委屈你的人的愤怒和悲伤”,“反驳回去”,即使不寄出,也是一种“清理的过程”。
- 给自己写卡片: 提醒自己克服负面思维。
- 逐步进行任务: 对于依赖陷阱和失败陷阱,设定“可执行的金字塔阶梯”,从小任务开始,逐步培养胜任感。
- 寻求专业帮助: 当症状严重、陷入困境、面临危机、有童年创伤或正在伤害他人时,应考虑专业帮助。
- 选择合适的治疗师: 找到“温和、接纳你、让你感到安全、有同理心、理解你、看起来真诚、你可以信任的”治疗师,能设置边界并挑战患者。
- 用同情的方式正视自我: 在激励改变的同时,对自己抱有“悲悯之心”,包容缺点和局限性。
改变的成果
通过努力克服性格陷阱,人们可以获得“令人满足的社交生活”、“健康的亲密关系”、“更强的自我感”,变得“更了解和注意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最终实现“爱、自我表达、快乐、自由、灵性、奉献他人”的人生目标。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