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2分钟
播放:
172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丹尼尔·韦格纳等《人心的本质》:看透一个人,只需评估这2个维度——顶级心理学家的人心洞察术


I. 理论的局限性与心理学研究的本质


作者反思批判当前理论心理学界问题,强调对理论本质的清醒认识。



  • 警惕“二流哲学”与“全知”假象:作者指出,许多理论心理学家易盲目崇拜“似是而非的、看似有所洞见”论断,导致文章“流于自说自话”。强调理论只是解释社会、心理、行为的“一扇窗户,也永远是不全面的”,它可以犯错,否则“就和街头算命没什么两样了。”

  • 科学论证的价值:认为“一篇逻辑严密、推导细致的科学论文应该要胜过一篇言辞美丽、似乎散发着智慧的散文。” 心理学理论研究既非“二流的哲学”,也非“只拍脑袋的自我观点的讲述”。

  • 中距理论的妥协与力量:韦格纳和格雷的理论被定位为“中距理论”,是“无法建构大理论而又试图解释人心世界时的妥协”。尽管其研究“几乎没有使用先进的仪器”,但作者从中看到了“思想的力量和理论之美”。


II. 心智知觉理论:能动性与感受性双维度模型


本书核心在于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知觉和道德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即通过**“能动性”和“感受性”**这两个维度来评估一个存在体的心智。



  • 心智知觉的定义与维度: “心智知觉是指人们对存在体的知觉方式,这种知觉可以用两个基本维度来衡量:能动性与感受性。” 这两个维度分别从主动性和被动性区分,并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主体和道德受体的划分相关联。

    能动性 (Agency): 涉及“行动和做事”,是心智产生动作和行为的能力。线索包括“效应器”及复杂运动。

    感受性 (Experience): 关系到“感觉和情感”,是心智的内心体验。线索是“传感器”及对刺激的反应。

  • 心智知觉地图: 正常、神志清醒的活人位于心智知觉地图的右上角(高感受性,高能动性)。其他存在体分布各异:

    左上角(高感受性,低能动性): 婴儿、狗、青蛙。

    左下角(低感受性,低能动性): 逝者、人类胎儿、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

    右下角(高能动性,低感受性): 机器人、神明、企业(如谷歌)。

  • 心智俱乐部与道德地位: 成为“心智俱乐部”成员至关重要,因“有心智的存在体会被尊重,会被给予责任和道德地位,而没有心智的存在体可能会被忽视、被摧残,或者被当作财产进行买卖。”

    道德权利与感受性: “要想拥有道德权利,你就需要有感受性。”

    道德责任与能动性: “如果想承担道德上的责任,你就需要有能动性。”

  • 婴儿与机器人的道德困境: 婴儿感受性强,有更多道德权利;机器人能动性强,承担更多道德责任。表明存在“两种不同的道德地位,而不是一种”。

  • 心智知觉的“断层线”: 能动性/责任与感受性/权利间存在清晰的“断层线”,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

  • 道德定型: “能动多则感受少,而感受多则能动少”。例如,道德主体通常不被看作易受伤害的感受者。

  • 他心问题: 无法直接体验他人内心,导致“他心是神秘的”,也是“一些最复杂、最可怕的人类行为的核心”,如纳粹屠杀、虐待动物。


III. 心智知觉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本书通过对动物、机器人、受害者、敌人、沉默者、群体、逝者和神明的心智知觉探讨,揭示该理论框架在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中的普适性。



  • A. 动物心智知觉

    丹尼斯·尼尔森案例:揭示人们对心智知觉差异(认为狗比受害者有更多心智)。

    动物的能动性与感受性:人们普遍认为动物感受性多于能动性。

    对某些动物的偏爱:源于进化上的自我保护。媒体常聚焦动物灾难。

    恋兽癖的道德判断:动物被视为“易受伤害的感受者”,缺乏“知情同意的能动性”,符合“强硬有力主体”和“敏感脆弱受体”的模板。

    动物被追责二元道德完型——当悲剧发生且缺乏明显道德主体时,人们会“自动补全因果”,寻找责任承担者。

  • B. 机器心智知觉

    机器人的能动性与感受性:机器通常被认为有能动性,缺乏感受性。若机器“既有能动性又有感受性时,……将成为人类中的一员。”

    恐怖谷效应与心智知觉:仿真机器人越逼真,越易引发“恐怖谷效应”,因其暗示具人类心智,而人类不愿给予。“感受性是机器人的禁区”。

    与谷歌的心智融合:现代人将记忆分散到外部和机器。谷歌被视为“无所不知”,预测人类头脑与机器融合是时间问题。

    奇点理论:计算机智能最终超越人类智能,将人类变为“有血有肉的奴隶”。

  • C. 受体与患者心智知觉

    患者作为道德受体:患者“承受痛苦,容易受伤害”,被认为“有感受力”。医护人员有时忽视患者能动性。

    共情与模拟:通过“模拟”产生共情(基础是感受性),“推理”分析(基础是能动性)。

    对好人的指责与“公正世界信念”:当伤害感强烈时,人们会否认不公正性,合理化伤害,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与“道德角色定型”矛盾。

  • D. 敌人心智知觉

    去人性化:敌人时,易“忽视他们的心智,不把他们当人看”,厌恶导致系统性歧视和种族灭绝。

    群体冲突的心理基础:源于不同身份认同。群体形成只需友善/残忍态度、相互性、传递性。

    资源竞争与敌意:资源匮乏是把“他们”变成“敌人”的催化剂。

    裸露肌肤与心智剥夺:身体被“动物化”或“物化”,因“心智是属于人的,而不属于身体部位”。

  • E. 沉默者心智知觉

    沉默者的模糊心智:无法沟通使得评估机器、动物、植物人心智模糊。

    心跳与心智关联:古人通过心跳区分生者与死者。现代科技可检测大脑活动。

    情感预测的不可靠性:人们预测未来感受常不准确,因“你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其他人的心智”。强调生前遗嘱重要性。

  • F. 群体心智知觉

    群体心智是否存在:企业、政府等群体被认为有心智,且“通常认为集体拥有的能动性比感受性多,这意味着人们觉得集体中的人可以作恶,但不会成为恶行的受害者。”

    群体迷思与搭便车:群体中个体倾向“显得更傻”,付出更少(林格尔曼效应)。“群体迷思”致次优决定。“搭便车”个体享受利益不付出。

    阴谋论的产生二元道德完型结果。悲剧发生时,人们寻找意义,归咎某个“道德主体”(如总裁、企业)。

    低成本行动主义:“懒人行动主义”指人们通过点赞等低成本方式获社会回报,却不付出实际努力。

  • G. 逝者心智知觉

    身心分离与心智永恒:人们相信“人死之后,心灵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认为心智与身体分离,身体死后心智依然存在(二元论)。

    死亡优势效应:人们普遍认为逝者心智比植物人多。但提及遗体处理时,“死亡优势效应”消失。

    心智守恒:认为“心智就像能量和物质一样,是永远存在的”,可转化为鬼魂、转世。相信生前心智多者,死后亦然。

    好人与坏人死后的不同命运:好人“更抽象方式继续存在”,坏人“徘徊不去的威胁”。源于“道德角色定位”。

    对逝者的过度尊重:有时“对逝者能动性的尊重超过了对活人的痛苦的重视”。

  • H. 神明心智知觉

    神明作为终极道德主体:神圣体验可能源于神经元刺激。神被视为“掌管一切的行动者”,具“无与伦比的能动性”。苦难中人们更感神心智,提供控制感,符合“二元道德完型”。

    神与企业的相似性:心智调查显示,“神和谷歌处于心智地图上相同的位置”,都具完全能动性但缺乏感受性。

    信仰的社会作用:对神信仰能促进社会合作和道德行为,因“神时刻监督着你的行为”。社会规模越大,神的力量、知识、道德取向越强。

    神是值得信赖的知己:朋友家人不愿倾听时,“神依然会在那里聆听你的心声”。

  • I. 自我心智知觉

    自我的模糊性: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了解有限,有时无意识做可怕之事。

    自我洞察的缺乏:人们选择或解释自身行为时常缺乏准确自我洞察,倾向“编造更善良、更高尚的解释”。

    自由意志的幻觉:科学研究挑战自由意志存在,动作决定可能来自“动荡的、前意识的脑电活动”。

    自控力的虚幻:人们普遍高估自律性,低估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和诱惑。

    自我作为心智主体的矛盾: “成为一个心智主体阻碍了你去了解其他人的心智。”我们“被困在自己的心智中”,难以真正与他人连接。


IV. 总结与反思


本书通过**“能动性”和“感受性”**两个简单而有力的维度,构建统一的心智知觉理论框架,解释复杂社会心理现象。它揭示人类感知他人心智时的偏见、错觉和道德困境。


这本书挑战我们对“心智”的直观理解,促使我们反思感知局限性。它提醒我们,心智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感知到它的人给予的礼物”。因此,理解心智世界需要我们跳出自我的局限,更加用心倾听那些看似不同的人的心声,并认识到“心智世界并不怎么像它乍看起来的样子”。


《人心的本质》相关问题解答


1. 什么是“心智俱乐部”以及成为其成员的重要性?


“心智俱乐部”指那些能思考和感受的生命体集合。成为其成员至关重要,因有心智者受尊重,被赋予责任和道德地位;无心智者则可能被忽视、摧残,或被当作财产买卖。判断依据是旁观者感知到的“它看起来是什么”,而非客观事实。


2. 人类如何感知心智?心智知觉的两个核心维度是什么?


人类感知心智主要通过两个基本维度:



  • 能动性(Agency):行动和做事的能力,包括思考、计划、自我控制等。与心智产生的动作行为有关。

  • 感受性(Experience):感觉和情感的能力,包括喜怒哀乐、痛苦和快乐。与内心生活有关。这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我们对所有存在体的心智感知。


3. “心智知觉地图”如何帮助理解不同存在体的心智特征?


心智知觉地图将各种存在体在能动性和感受性维度上定位。



  • 正常活人:右上角(高感受性,高能动性)。

  • 婴儿、狗、青蛙:左上角(高感受性,低能动性)。

  • 人类胎儿、植物人:感受性维度下方(低能动性,可能具感受性)。

  • 机器人:能动性维度下方(高能动性,低感受性)。

  • 神明、企业:右下角(高能动性,低感受性)。此地图揭示了不同存在体的心智感知差异及其在道德和社会互动中的地位。


4. 道德权利与道德责任如何与心智知觉的两个维度相关联?


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是两种不同的道德地位,与心智知觉维度紧密对应:



  • 道德权利:与感受性关联。有感受性者,应享有道德权利,得到保护。

  • 道德责任:与能动性关联。有能动性者(能计划、行动、评估成果),应承担道德责任。这种区分表明,有些心智既有能动性/责任,又有感受性/权利。


5. 什么是“二元道德完型”?它如何解释一些看似不合理的道德判断?


“二元道德完型”(Dyadic Moral Completion)指当感知不道德行为时,人们会自动补全因果,寻找应承担责任的施事者(道德主体)。当事件严重到没有明显道德主体时,人们会寻找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充当道德主体来“完成”这个二元体。例如,中世纪将吃婴孩的猪送上法庭,或指责咬小孩的狗主人,都体现了人们无法接受单纯的坏运气,寻找责任承担者。


6. 为什么人类会对逼真的机器人感到不安?


人类对逼真机器人感到不安是**“恐怖谷效应”**。不安根源在于,机器人与人类相似的外表暗示其具人类心智,而人类不愿给予。根据心智知觉调查,机器人通常只具能动性,感受性是其“禁区”。当人形机器人外表越像人类,暗示具感受性时,人类心理会不适,因难以想象一个有情感的机器人,打破了对其仅有能动性的既有认知。


7. 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指责犯错的“好人”,而不是“有罪的坏人”?


这与我们对**“道德主体”(高能动性、低感受性,如医生)和“道德受体”**(低能动性、高感受性,如患者)的认知定型有关。被定型为道德主体的人,因被认为有能力做计划、行动,更容易被指责。


社会存在“公正世界信念”:人们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受苦者必有“可恨之处”。当受害者痛苦与观察者直接相关,或观察者觉得能阻止伤害时,会更倾向指责受害者以合理化悲剧,维护对公正世界的信念。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