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4分钟
播放:
120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简报旨在深入探讨“回避型人格”和“回避型依恋”的核心主题、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其克服方法,主要基于岡田尊司《把不安当作朋友》一书的节选。这份资料揭示了“麻烦感”在现代人中日益普遍的现象,并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角度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一、 “麻烦感”与“回避型”倾向的普遍性



  • 广泛的“麻烦感”: 资料开篇即指出,许多人,包括作者本人在过去,都曾体验到对各种事物的“麻烦感”,从学习、打工到社交、做决定,乃至生存本身,都充满了“麻烦与痛苦”。作者提到:“活着尽是麻烦事。”

  • 逃避是核心: 这种“麻烦感”往往导致逃避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有能力、时间、机遇,也不愿努力,直至事态严重到无法挽回。“真的是不到火烧屁股,就不会去行动啊。”

  • 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种“麻烦感”并非个例,而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成年人无法摆脱的状态,数量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这表明其不再能简单归咎于懒惰或没有干劲。

  • 与抑郁的区别: 资料强调,“感觉麻烦”的心情往往先于抑郁产生,许多人在变得抑郁之前,是先有了“感觉麻烦”的想法,并通过逃避使事态恶化,最终表现出类似抑郁的状态,但其本质与典型抑郁症有所不同。


二、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定义与特征


资料详细阐述了“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关键表现:



  • 对批评或拒绝极度敏感: “对他人的批评或拒绝很敏感”,总担心给他人留下坏印象,或被拒绝。“反正别人都是会否定我的”“我一定是个讨人厌的家伙”的想法根深蒂固。

  • 恐于构建亲密关系: 害怕被拒绝或轻视,不愿袒露内心,即使在对方主动接近时也表现冷淡,导致关系疏远。但内心深处仍渴望被关爱。

  • 过分在意他人评价: 即使在不必在意的场合也会过分留意他人看法,会反复回味和斟酌自己的言行及对方反应。

  • 较低的自我评价: 无论取得何种成就,都坚信自己是“无能的、缺乏魅力的、不完美的人”,这种“缺陷感”导致不愿意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 回避特定职业: 主动回避那些以与人接触或交涉、与客户打交道为主的职业。

  • 对努力和责任的逃避: 即使有能力,也觉得“努力”很麻烦,不愿意去做。对增加的责任和负担表现出强烈不安,倾向于维持现状。

  • 不喜欢对立或争执: 面对冲突或情绪化对立时,倾向于忍让或立即抽身,而不是伸张自己的权利。“与其那样做的话,不如自己先让步好了。”

  • 对正面情绪的不适: 不擅控制强烈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也对他人善意和亲密等正面情绪感到不适,无法直面接受。

  • 回避亲密和养育责任: 认为婚姻、性、生儿育女是负担和麻烦,潜意识中希望谈“没有结果”的恋爱,以此逃避深入接触中麻烦的部分。

  • 依赖他人感到麻烦: 即使是求助他人也感到麻烦,宁愿独自承受,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认为他人不会帮助自己。


三、 “回避型”倾向的形成根源



  • 早期依恋关系受损:

  • “无人照顾的孩子”: 在非常幼小的阶段经历“虐待”或“无视”的孩子,容易产生“生存很麻烦”的想法,被称为“反应性童年依恋障碍”。即使没有受到虐待,但养育者照顾不足或关系不稳定,也会导致“回避型依恋”的形成。

  • “共鸣式反馈”的缺乏: 父母未能及时、准确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违和感”或“错误反馈”,导致孩子无法形成发自内心的信赖。

  • 过早的自立: 某些孩子过早地“懂事”,自己解决问题,不向父母撒娇,也可能是因为母亲长期忙于工作,导致依恋关系淡薄。

  • 养育环境与经历:

  • 否定式养育与羞耻经历: 父母不断指责孩子的失败和缺点,从未表扬,或在他人面前贬低嘲讽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羞耻心”,害怕将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

  • 学校经历和朋友关系: 在学校被嘲笑、训斥,或被欺侮的经历,会加剧羞耻感,导致对社交的逃避。

  • 被剥夺个体独立性: 父母过分期待、过度支配和干涉,不顾孩子的真实愿望,导致孩子失去自我独立性,长期处于高压下,最终习得被动服从和自我绝望。这可能形成一种“慢性创伤症候群”,如同“强制收容所”般的经历。

  • “爱”的误区: 父母将对孩子的期待和干涉误认为是“爱孩子”的表现,反而有害无利。

  • 生理与遗传因素:

  • 血清素转运体: “回避型人格障碍”与血清素转运体(影响不安情绪的神经传导物质)的遗传因子有关,但环境因素仍是决定性因素。

  • 后叶催产素受体: 大脑中负责快感中枢“伏隔核”区域的后叶催产素受体数量和分布,受童年时期关爱程度影响。缺乏关爱导致受体发育不足,难以从社交和养育中获得快感,更易沉迷于直接刺激大脑的物质或行为。

  • 自闭症谱系障碍: 虽非必要因素,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回避型依恋”。


四、 现代“回避型”倾向的适应与进化



  • 个人主义的适应: 资料认为,现代社会适应个人主义的“回避型”倾向正在增加。当社会普遍以自我为优先时,那些“首先想着他人”的人反而不利,不得不开始只考虑自己。

  • 心理过敏反应: “回避”也被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过敏反应,可能与长期接触“抗原”(如社会压力)以及“屏障”机制虚弱有关,导致对人产生“过敏”。


五、 改善与克服“回避型”倾向的方法



  • 重新获得独立性:自己做决定与行动:

  • 这是摆脱“回避”状态的关键。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亲自做决定并付诸行动。作者提到:“自己做决定、自己去行动,像这样的事情哪怕做一次,都可以让人生开始发生变化。”

  • 强制只会产生反作用,重要的是尊重当事者自己做决定的想法。

  • 循序渐进地尝试微小变化:

  • 不要设定过大的目标,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积累成功经验。“应选择那些只要努努力就能够实现的目标,一个又一个地积累这样的成功经验,才是带来巨大改变的捷径。”

  • 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做”。例如,尝试接受邀请、亲自做某事、立即处理麻烦事。

  • 建立“安全基地”:

  • 对于当事者而言,有一个能够无条件接纳、提供关心和支持的“安全基地”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治愈受损的依恋关系,让他们感到安全、被允许。

  • 父母或伴侣不应批评、否定、过度干涉,而应尊重其生活节奏和方式,接受现状。

  • 在工作中获得锻炼:

  • 即使是“为生存而工作”的开始,也能在工作中获得锻炼,逐渐找回自信。

  • 对于“回避型”部下,上司应避免突然增加责任和负担,给予支持和退路,避免高压和情绪化训斥。

  • 对于“回避型”上司,部下可以通过制造“危机感”和“不安感”来促使他们做决定和应对挑战。

  • 展现真实的自己,克服羞耻心:

  • 克服羞耻心是行动的一大阻力。当事者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允许,才能开始展示真实的自我。

  • 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适不适合自己”。

  • 寻找互补型的伴侣,或在擅长领域获得认可。

  • 作者和井上靖、星新一、毕翠克丝·波特等名人的案例都说明,通过自我探索和尝试,最终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摆脱“麻烦感”。

  • 摆脱对外部评价和理想的束缚:

  • 摆脱“反正自己……”的自我否定,不要拘泥于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应抓住眼前的机会。

  • 认识到“浪费时间”,珍视当下,为自己而活。


案例分析


资料中穿插了多个具体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回避型”倾向的成因和克服过程:



  • 作者本人的经历: 从学生时代的逃避学习、对打工的“麻烦感”,到构思《时间经纪人》小说以逃避现实,再到最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摆脱“麻烦”,得以写作和发表作品。

  • 井上靖: 因校园欺凌和学业挫折而逃学、厌学,大学生活懒散,但最终仍成为著名作家,体现了在擅长领域获得认可的重要性。

  • 毛姆: 为了拖延人生的选择而违心学医,最终成为作家,反映了拒绝被决定的反抗。

  • 佑美: 从活泼开朗到只能维持表面关系,源于父母离异、继父暴躁、母亲偏爱弟弟等童年经历中缺乏关爱。

  • 文子: 从积极主动到缺乏自信、害怕失败,因母亲持续的否定式养育和公开嘲讽而产生深刻的羞耻心。

  • 小碧: 因从小缺乏安全感、畏缩不前而容易被欺负,进入美术大学后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但面对社会和严格雇主时自信再次被打碎。

  • 沙奈惠: 与“阳光”姐姐对比,因母亲忙碌、缺乏关爱和肯定,以及学业挫折和团队失败经历,导致“不管怎么努力,最终还是不行”的信念,陷入蜗居。误诊为ADD更是加深了自我否定。通过阅读和主动求职电话才开始转变。

  • 长期蜗居男性: 父母过度干涉和压力,导致他无法自己做决定,厌学、退学、蜗居十几年。最终通过自己主动做出的一个决定(打电话咨询)和父母态度的改变(不再干涉),逐渐恢复独立。

  • 24岁女性若菜: 独生女,从小缺乏母亲关爱,性格敏感。因代课老师的讽刺和社交厌烦而休学、蜗居,通过信任的顾问耐心引导,逐渐打开心扉,重拾自信。

  • 西村由纪江: 尽管性格不擅发表主张、逃避争吵,但在关键时刻坚持己见(如独奏音乐会),最终从经纪公司独立,获得了作为钢琴家的自信和觉悟。

  • 作者自己开诊所: 从公立医院的束缚中解放,虽然琐事增多,但意义感和自由感也随之而来。

  • 结菜: 因丈夫自私而离婚,回娘家后又受强势母亲束缚。童年缺乏母亲关爱,内心渴望亲近但又表现冷漠。通过K君的真诚和自身体验(婚姻失败),最终学会自己做决定,摆脱母亲价值观束缚,重新开始生活,享受社交。


结论


《把不安当作朋友》深入剖析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麻烦感”和“回避型”倾向。它强调了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懒惰或意志力薄弱,而是与个体早年依恋关系、养育环境、成长经历及内在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克服“回避型”状态的核心在于重塑自我独立性、勇于做出微小改变、建立“安全基地”以及直面和克服内在的羞耻感与不安全感。作者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个人经历,揭示了“回避型”并非不可逆转的困境,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实践和支持,逐步实现自我解放,最终过上自由、充实、不再“感到麻烦”的人生。


什么是“感觉麻烦”?它与抑郁症有何不同?


“感觉麻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应该做的事情逃避、疲惫,即使什么都没做也感到累,并且对许多生活中的任务感到“麻烦”,例如与人见面、努力、做决定、工作、甚至维系亲密关系和养育子女。


它与抑郁症的主要区别在于,抑郁症患者通常伴有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生理和心理症状,且性格忧郁、认真负责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感觉麻烦”则可能发生在这些症状之前,或长期慢性存在而不被察觉,患者可能在身体上不想动,但情绪不一定消沉。许多“感觉麻烦”的人是为了逃避麻烦而使事态恶化,最终才表现出类似抑郁的状态,这与抑郁症的本质不同。


“回避型人格”有哪些核心特征?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对批评或拒绝极其敏感,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评价,内心深信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欢,自我评价极低,觉得自己毫无长处。他们害怕构建亲密关系,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愿袒露内心。面对争执或没有逃避余地的环境会感到巨大压力,并倾向于回避。此外,他们对实现目标或新的挑战抱有消极态度,获得的快感稀薄,更倾向于避免麻烦和痛苦,而非追求快乐。他们往往不主动与人打交道,即便有社交活动也只维持表面关系。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