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介绍:历经十四载,作为青年艺术生态的见证者与记录者,2025年,我们将全新建立“100艺术档案馆”,系统收录每位入围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思想脉络与艺术实践,同步收集、保存与研究青年艺术家文献,这里将收藏100艺术家们过去的记忆与对未来的畅想。
内容摘要
发绣和现在的架上创作之间有什么相互影响或碰撞的地方吗?
你从公共雕塑转到非遗发绣,再到现在架上的创作,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木纹的那一组作品,木纹是画的吗?
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你目前是什么职业状态?
你觉得光靠作品和艺术能否养活自己?
以上为本次访谈的部分摘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收听全文哦~
年度入围奖艺术家:林怡
1991生于浙江温州
2013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公共雕塑专业 获学士学位
我的创作以特制的木质画框为独特载体。这源于一次偶然,却逐渐成为我内在节奏的必然。木框对我而言,远非装饰或边界,它是作品本身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
“框”即世界。它打破了画布与框架的传统分野。当木框成为画面的延伸与内容,它邀请观者进入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玩具箱”或“记忆容器”。框内,是我以画笔凝固的时光碎片——或许是童年阳光下折射虹光的玻璃弹珠,碰碰车的喧闹与摇马的吱呀作响;或许是《童梦系列》中那些老旧游乐设施的身影,它们封存着一段早已消逝的、潮湿闷热的乐园时光。
凝固与凝视。框内,是精心重构的童真瞬间,是记忆尘埃落定后的纯粹意象。而框的存在,本身便象征着一种成年的距离与凝视。创作并非沉溺于对消逝之物的哀悼,而更像是在制作一个个“时光标本盒”。我深入现存的,同样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旧乐园采风,试图捕捉那似曾相识的气息,这过程宛如一场与童年自我的重逢。木框承载的,正是这份被提取、被珍视、被重新安置的过往。
通过木框画,我不仅找到了个人的艺术语言,更完成了一次温柔的自我对话:以此刻的成长,为昔日的童梦构筑一个永恒的可视家园。
——林怡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